童眸里的世界 ——《城南旧事》、《呼兰河传》及《北极村童话》儿童视角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儿童眼中的纷繁世界——析《城南旧事》叙事视角

儿童眼中的纷繁世界——析《城南旧事》叙事视角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16 Jan. 2016 MAGAZINE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代表作,全书通过英子单纯童真的双眼,去观察大人社会的爱恨情愁,全书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怀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本文笔者透过城南旧事中的儿童视角去领略儿童眼下的世界与人性的光芒。

于成年人相比,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我们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去发现更多的色彩,与此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社会与人性的思考。

《城南旧事》的作者通过小说主人公英子那单纯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寻觅作者童年的轨迹,用儿童视角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老北京城的城南旧事。

于成年人相比,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我们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去发现更多的色彩。

除了在向我们表达了童年的纯真可爱,更多的是向我们展现一个社会的种种面貌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这是一种独特的叙事学的方式。

一、儿童眼中的“美”成人的世界有太多的复杂与丑陋,而儿童则是以纯真无邪的目光来看待社会上的种种行为。

英子第一次看到秀贞的时候,对她的印象并不同与大人口中的疯子形象。

“头上一排齐刘海儿,辫子上扎的大红绒绳,脸白得发青……眼睛带着笑。

”可见秀贞在英子眼中是美丽可爱的,秀贞善良痴情,她不顾封建传统跟了那名穷大学生思康,虽然思康并没有回来娶她,但是秀贞依旧对思康痴情款款、念念不忘。

她沉浸在了自己过去的幸福回忆中并坚信着思康能够回来娶她。

在《惠安馆》这个故事中,我们更能体会到的是人性的“美”与“真”的一面。

《我们看海去》中写英子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英子自己认为可以当朋友的厚嘴唇的年轻人。

但大人们说他是坏人,英子觉得大人的世界这样的繁杂,为什么自己尊敬着的、曾经在一起推心置腹过的、为了家人执着努力奉献的朋友会落得如此下场,在英子心中,他并不是坏人,他一直都是与自己有着看海约定的朋友。

英子作为儿童的心灵也如那篇课文一样纯净、简单。

《驴打滚儿》中的宋妈对我们几个孩子充满了无私的爱。

儿童眼中的纷繁世界——析《城南旧事》叙事视角

儿童眼中的纷繁世界——析《城南旧事》叙事视角

儿童眼中的纷繁世界——析《城南旧事》叙事视角《城南旧事》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呈现了儿童眼中的纷繁世界。

以叙事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小说以孩子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呈现了一个儿童眼中的纷繁世界。

主人公孙少安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他所居住的城南社区的人和事。

他观察到社区里各式各样的人物,有贪婪的地主、虚伪的官员、爱耍大牌的科长等等。

对于孙少安而言,他们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让他感到困惑和无力。

通过孩子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平现象。

鲁迅通过这种叙述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其次,小说中的叙事视角突出了孩子天真率直的特点。

孙少安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对于社会的种种现象常常感到困惑和疑惑。

他经历了许多曲折离奇的事情,但依然保持着对正义和公平的信念。

例如,他曾被人陷害和欺骗,但却没有使他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他仍然相信做善事会有好报。

通过孙少安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孩子们纯真、天真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他们对社会不公的无奈和懊丧。

第三,叙事视角还突出了孩子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虽然孙少安只是一个孩子,但他对社会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却令人惊讶。

他能够注意到一些细微的细节,察觉到人们的真实面目。

通过这种观察和感悟,孙少安渐渐认清了社会的黑暗面,并逐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人。

鲁迅通过孙少安的经历,借助儿童的眼睛,向读者展示了社会的复杂和残酷,让人们深思。

最后,小说还通过叙事视角展示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

孙少安在故事中经历了许多艰难的选择和矛盾的心理。

他曾面临是否帮助别人、是否接受贿赂等选择,犹豫不决。

同时,他也面临着对道德标准的迷茫,对社会伦理的疑问。

通过展示孙少安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境,鲁迅描绘了儿童眼中繁杂世界的不确定性和挣扎。

总之,通过叙事视角分析《城南旧事》,我们可以看到鲁迅通过儿童眼中的纷繁世界,向读者展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平现象。

《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比较谈

《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比较谈

<学教育 2。

19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 m m 《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比较谈®田淹典、内容摘要:《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分别出自女作家林海音和萧红笔下,写了两个小姑娘童年时代的故 事。

伴随着她们成长的那些人物形形色色,演绎了生活本身的琐碎、无奈、生动、美好……也让我们看到了童年 滤镜下的那个世界是怎样一点点回归到现实,从而理解了成长的要义。

关键词:《城南旧事》《呼兰河传》童年成长童年是一枚精巧的滤镜,透 过它,空气能澄澈得像一汪清水,世间万物都在这清凉中自得的晃 动、招摇,一眼望去,便是诗、是 画、是歌。

当时年少,童稚无猜,竟 不知生活美好如梦,抑或梦像生 活一样逼真,触手可及。

只有摘下 那滤镜之时,世界才显出它本来 的模样。

且不说滤镜摘下会如何,只在年华斑驳中,浅夏时节童年 的花树下,两个举着滤镜的女孩 擦肩而过,明明相遇,却朝着两个 不同的方向,边走边四处眺望,独 自笑着,直至生命夏晚,后园花 落。

她们,一个是林海音,一个是萧红。

同样美的笔调,同样在忧伤 中含着惆怅,欢笑中透着迷茫。

但 她们童年后园里的花儿也不尽相 同。

透过字里行间往事岁月的无 声细流,是两段平凡而深刻,相似 却迥异的童年。

英子长在老北平城南的胡同 里,生活里的一切都如此平凡,如 此理所应当地存在着,有些古旧,却不乏温柔。

她长在一个旧式家 庭,父亲是南方人,读书识礼,但 有时不免自我中心;母亲是典型 的家庭妇女,时常计较,偶尔背地 说人,有着那个时代那个年纪的 女子共有的愁烦。

无疑,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爱着英子,甚至到了有些纵容的程度。

英子就在这纵容之中,任凭稚嫩的想象朦胧了世界。

呼兰河畔的大宅里,萧红也在过着传统的生。

但不同的是,在她的述说中,父母都像是无关紧要的配角,在倥偬的经年中一笔带过。

母亲身体欠佳,父亲冷着面孔,与英子不同,萧红并非懵懂,而是在父母之爱的缺失中,无意识地自我放逐,放逐在后园的花丛草莽间,放逐在祖父温暖却短暂的爱中,放逐在似懂非懂的家长里短、世态炎凉之外,做一个清醒孤寂的旁观者。

儿童视角里的《城南旧事》叙事艺术分析

儿童视角里的《城南旧事》叙事艺术分析

儿童视角里的《城南旧事》叙事艺术分析儿童视角里的《城南旧事》叙事艺术分析《城南旧事》是许地山先生创作的一部以儿童视角叙述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一个七岁男孩小波的视角,描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城南某小镇上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小说中的叙事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其主要体现在角色塑造、时间叙事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

首先,小说通过对角色的细腻塑造,展现出儿童视角中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小波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他的纯真、天真以及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贯穿整个叙事过程,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儿童视角中的独特体验。

比如,在小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孩子的眼睛,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精细的塑造。

小波舅舅老连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但是他却沉迷于赌博,生活陷入困境,这对于小波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妈妈一次不屑地对我说,你舅舅是吃教育的”,作者通过小波的眼睛展示了一个成年人行为对于儿童的困惑和不解,通过小波的视角,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

其次,小说巧妙地处理了时间叙事方式,将过去和现在进行了有机结合。

整个故事是在小波成年后回忆起自己儿时生活的过程中进行展开的。

这种"记忆叙事"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具诗意和情感共鸣。

小波作为成年人的叙事者,通过自己对往昔的回忆,将儿时的情感与现实情境相交织,展示了儿童与成人的视角之间的对应关系。

全书通过主线故事与插叙结构相结合,以回溯的方式,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引起读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最后,小说中的语言运用简洁明了,充满了善意和独特的幽默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趣味性。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幽默、夸张、对比的手法,展示了儿童视角的单纯与天真。

比如,在小波与小伙伴们在下雨天玩耍时,小波通过对自己伤痛的夸张形容,“我的鞋子变成了泡沫云”以及“我眼泪会打雷”等等,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对于自然现象的独特理解与想象力。

综上所述,《城南旧事》的叙事艺术通过儿童视角的描写和对于角色形象的塑造,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幻想的世界,通过回忆和叙事的方式,展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刻的社会生活与人物百态。

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的书写

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的书写
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的书写
◎刘秀珍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儿童视角书写是在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才开始获得足够重视的,它所产生的特殊魅力使今天的作家仍然把它 当作重要叙事角度A.--.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1日事》和萧红的《呼兰河传》都选择了儿童视角作为叙事切入点, 倾诉她们的家固之思和人文关怀。同中存异.从视角探求书写的动因对于解读文本和作家心灵都是一个理想的视点. 关键词城南旧事呼兰河传儿童视角
慰。 三、复调叙述结构折射出的文本深层内涵
具悲剧性,在苍凉低沉的叙述基调里融入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当冯歪嘴的儿子吃力地抗着灵头幡为母送葬时,“我在大门外
成人小说的儿童视角叙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据自己 的童年记忆来构造视角,写作经验源于儿时生活经历,即是形 成“回溯性叙述文本”,其中的儿童形象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自 我或经验自我,第二种则是假托儿童口吻叙事,内容与作者本 人经历无关,‘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显然属于第一种。但
看着,一直看着他走过了东大桥,几乎是看不见了,我还在那 里看着。”这简单的“看”里,分明有着凄凄的童心感受与成年 沧桑的复杂混合。
其次在对风俗民情的描绘中融入了成人叙述者的生命体 验和感受。《城南旧事》里,“它描绘的风土人情,很有地方色
不管是哪种,文中显然都有一个隐含的成人叙述者,叙事表面 彩,那北京的街道、胡同、城墙、会馆、骆驼、驴子、气候,乃至具 指向的是过去的儿童天地,本质上则指向现在,成人叙述者不 有北京风味的服饰、小吃,都被写得惟妙惟肖,活现了20年代
兰河城里居民麻木愚昧生存状态的描绘,悲悯讽喻的笔调,显 然是一个成年叙述者作出的文化审视,在后三章里才主要以 一个儿童叙事者形象出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选材和叙 述有极高的契合”,帆始终保持了完整的叙述观点,才呈现了 纯粹的主观的客观,因此传神之笔,美不胜收”。。而探究“我” 背后现实作者的真实意图,会发现两部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处。

《呼兰河传》中儿童叙事视角的探析

《呼兰河传》中儿童叙事视角的探析

《呼兰河传》中儿童叙事视角的探析《呼兰河传》是中国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小说,以儿童的叙事视角展开了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描写。

在小说中,儿童的叙事视角是非常重要的,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其更能深入地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本文将对《呼兰河传》中儿童叙事视角进行探析。

一、儿童叙事视角的特点。

在小说中,儿童是整个故事的主要叙述者和观察者。

他们具有纯真、天真的特点,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清晰地记录社会周围的变化。

儿童的叙事视角在小说中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直观的表现。

儿童以直观和朴素的方式表现周围的环境和人生。

他们没有成人的冷静和成熟,但正是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更能够展现小说中人性的脆弱和真实。

2.真诚的语言。

儿童的语言真诚直接,在小说中呈现出来,更能够深入人心,打动人的情感。

他们的语言往往与现实相符,没有太多修饰和虚伪。

3.生动的细节。

在小说中,儿童的叙述下,人物形象更加细致、生动,常常强调某些微小的细节,从而使形象更加深刻、具体。

二、儿童叙事视角的功能。

儿童叙事视角在小说中具有多重功能。

1.装点环境。

儿童的叙述连同环境描写,使小说中的环境和人物更加栩栩如生。

2.表现内心世界。

儿童所记录的外在事物,更能够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这些反应更加真实、直接、感性,更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3.增加书写的难度。

三、结论。

儿童叙事视角在《呼兰河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真实呈现和深层思想,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儿童叙事视角拓宽了小说的视角,让故事更加丰富,让读者更加乐于深入其中。

《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两种“童年视角”

《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两种“童年视角”

《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两种“童年视角”《呼兰河传》中的“我”让人感觉到的是,儿童本来就是那样的;而《城南旧事》中的我却仿佛在小心翼翼地扮演一个儿童的角色,想象着“我应该是那样的”:我应该对苦难表达儿童般的爱心,我应该对他人表现孩子般的单纯,于是便有了刻意为之的做作。

1921年,3岁的林海音随父母迁居北京,童年便在北京南城度过,其后在北京读书、工作、结婚,直至1948年30岁时,回到故乡台湾,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城南旧事》写于到台湾之后,而背景是“英子”(林海音)7岁到13岁时在北京的生活,作者选择第一人称的儿童视角,回忆童年“旧事”。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写这部书是“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话中透出心情。

《城南旧事》的回忆止于13岁,这一年,英子的父亲去世。

用作者自序中的话说:我的童年结束了。

那时我十三岁,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

如果说一个人一生要分几个段落的话,父亲的死,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段落。

我们也因为父亲的死,童年美梦,顿然破碎。

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

我们努力渡过难关,羞于向人伸出求援的手。

每一个进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怜悯为耻。

我也不喜欢受人恩惠,因为报答是负担。

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英子的童年,是因父亲的去世而中止的。

从小说中的描写来看,这位父亲谈不上一个好字:一位典型的旧家庭的家长,专制,好酒色,对待孩子也只是“溺爱”和“揍”。

“在日本吃花酒,一家挨一家,吃一整条街,从天黑吃到天亮。

妈就在家里守到天亮,等着一个醉了的丈夫回来。

”然而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他,是整个家庭的支柱。

他的死,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英子一家人在经济上、生活上的巨大落差。

小学一毕业,就被迫承担家庭的责任,而这一切,英子却出乎意料地坦然承受。

在小说结尾,刚从毕业典礼上回来的英子,听到厨子老高告知父亲在医院中去世的消息,立刻明白了摆在眼前的道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童眸里的世界——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思想意蕴

童眸里的世界——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思想意蕴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nzj-x201010009.aspx
一、乡愁言说
林海音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在日本出生, 3岁随父母返回台湾,5岁又随父母迁居北平,在北平生 活了25年,直到1948年才迁回台湾。林海音对北平有着 深厚的感情,她在《苦念北平》里写道:“不能忘怀的 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 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 哀,欢乐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 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2] 林海音在北 平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经历了求学、恋爱、结 婚生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北平是她的第二故乡。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以儿童视角作为叙事切入 点,通过一个儿童的眼光表达了她对童年故乡家园的思 念、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美的感悟,使作品具有 浓厚的思想意蕴。《城南旧事》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童眸 里的美好世界,使得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注释:
[1] 刘秀珍:《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 的书写》,《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2期。
回来,穿过魏染胡同,西草厂,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
[3]
子,井窝子斜对面就是我们住的这条胡同” ,“从绒 线胡同穿过兵部洼,中街,西交民巷,出东交民巷就是
[4]
哈德门大街” ,“新帘子胡同像一把汤匙,我们家就 住在靠近汤匙的底儿上,正是舀汤喝时碰到嘴唇的地 方”[5]。林海音通过小英子的眼睛向我们展现了北京的 大街小胡同,让人感觉是那样的真切。读着这些句子, 我们仿佛游走在二三十年代的旧日北京,心头不禁会涌 上一股沉沉的思念之情。
中外文艺 CHINESE & FOREIGN ARTS
上“骗子”的恶名。《兰姨娘》中的兰姨娘在小英子的 眼中是个很有魅力的女人:“圆圆扁扁的脸儿,一排整 整齐齐的牙……左嘴巴还有一处酒窝,随着笑声打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学士学位论文THESIS OF BACHELOR童眸里的世界——《城南旧事》、《呼兰河传》及《北极村童话》儿童视角比较分析The World in Children’s Eyes ——Children’s Perspective in Memories of Old Beijing, The History of HulanRiver and Arcti c Village’s Fairy Tale姓名:******学号:********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完成时间:2012年4月指导老师:*******【摘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呼兰河传》和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都是作者选择以独特的儿童视角来描写记忆中孩童年代“故乡”的经典作品,三位女性作家虽成书的时代不同,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经由孩子的眼睛来看观察和表现成人的世界。

本文旨在从儿童视角营造的复调结构、诗化的叙事以及儿童视角的内在成因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这三位女作家其儿童视角的异同。

【关键词】:儿童视角,《城南旧事》,《呼兰河传》,《北极村童话》,复调结构,诗化叙事【Abstract】:Lin Haiyin’s Memories of Old Beijing ,Xiao Hong's the history of Hulan River and the classic literary works that authors use a unique children's perspective in describing memory as a child about " home ", although three women writers writing times are different, but all of them used children's perspective to obser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world in adult’s eyes. From the children's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create polyphonic narrative structure, poetic, and intrinsic causes three aspects of children's perspective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se three women writers view of their children.【Key Words】:Children's perspective, Memories of Old Beijing,The History of Hulan River and Arctic Village’s Fairy Tale, polyphonic structures ,the poetic narrative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引言 (1)一、儿童视角的复调叙述结构 (2)1、儿童身份:显像的叙述者 (2)2、成人身份:隐形的叙述者 (4)二、诗化的叙事:儿童视角的审美特色 (7)1、诗化的语言 (7)2、散文化的写作手法 (8)三、儿童视角的内在成因 (11)1、乡愁的寄托 (11)2、“家”的理解 (12)结语 (14)参考文献 (15)引言童年是人梦想的摇篮,是一切故事发生的源泉,故乡是脑海里永不消散的记忆,是灵魂思归的那一片乐土。

童年和故乡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文学中描写童年和故乡的作品数不胜数,而在这些作品中许多作家选择了儿童视角的叙述方式。

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①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是简单直观的,他们看到的世界没有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视角观察到的世界是被成人规避的世界。

他们的世界不仅更加新鲜有趣,而且给人一种陌生感,往往能唤起读者对事物的另一番感受。

20世纪前期,鲁迅、废名等首开儿童视角的风气,五四后中国涌现了大批“儿童视角”作品,如冰心、萧红、骆宾基、端木蕻良等,这些作家的创作使得“儿童视角”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达到高潮。

儿童视角是叙述视角的一种,它按照叙述人的个体成长阶段分类,主要与成人视角相对而言,简言之,就是以儿童作为故事叙述者,展现儿童眼中所摄取的世界,儿童的心灵所感受到的世界及儿童所理解的世界,以儿童叙述人所摄取的世界组织成全部作品,我们可以称之为儿童视角小说。

儿童视角可以是一部作品的唯一视角,也可以与成人视角共存于一部作品中,有时在某些作品中占很小比例。

本文将从作品营造的复调结构、诗化的叙事以及儿童视角的内在成因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台湾女性作家林海音、中国早期知识女性萧红和当代女作家迟子建三位女作家儿童视角创作的异同。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呼兰河传》和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都是作者通过儿童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作者记忆中孩童时代的故乡,这个角度看到的世界是纯净简单的,也是最残酷的。

虽然叙事角度一致,但三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个人经历都有不同,其各自的儿童视角有着相似又不同的特点。

①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一、儿童视角的复调叙述结构在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呼兰河传》和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中儿童视角的叙述者都是天真单纯的孩子,他们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去观察成人世界——家乡。

这三位作家选用儿童作为叙述者都使得故事的呈现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感情基调、风格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儿童叙述者的思维,不仅如此,孩童作为叙述者也使文本在内容上富有童趣,体现出清新、稚嫩、活泼的语言风格。

儿童视角中孩童这种独立于成人世界之外的非理性判断事物的方式和他们纯真善良的天性遥相呼应,体现了儿童从本性出发去思考、观察的特点,有些时候这种天性的判断不一定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相符,却带着浓浓的人性关怀,就如同是儿童天性中“恻隐之心”的体现。

但如果说文中三位小主人公对世界和周遭的价值判断完全脱离了成人性的选择判断,完全只从儿童的天性出发而做出的感性选择,这种说法显然不可信。

在《城南旧事》《呼兰河传》、《北极村童话》这三部作品中,三位女作家都是带着对故乡复杂的感情回溯童年,对童年的时光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回忆,这类文本叫做回溯性叙述文本。

①在这样的一个回忆载体里,作家不可能能够百分百的抛弃成人后对童年以及故乡的反思,字里行间中都透露着作者隐藏在纯真孩童之后的另一重身份属性。

这重复杂的身份使得作家将成人性的反思和价值取向又带入到作品中,或多或少的体现在文本中,使得回溯性文本显现出成年后的作者回顾童年事物时的成熟思想。

以上说的这种在这三个回溯性文本中出现的双层叙述模式,即是儿童视角的复调结构,②也就是在文本中儿童叙述者正在经历的体验和作为成年后的叙述者追忆往事的体验交错叠加的一种叙述模式。

1、儿童身份:显像的叙述者《城南旧事》、《呼兰河传》和《北极村童话》的儿童视角叙述显示出一种强烈的陌生化叙事效果,这源于儿童叙述者的特殊感知方式。

儿童视角在创作中表现出以儿童的眼光去感受和认知世界的混沌性、自发性、单纯性与非理性,这是儿童感受世界的主要方式。

《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呼兰河传》中的“我”以及《北极村童话》中的小迎灯由于自身儿童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都无疑被成人世界边缘化了,他们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来审视故乡的风土人情、所见所闻,这和读者所期待的视野产生了许多不同之处,也就在无形中造就了文本陌生化的效果,这种叙事颠覆了传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约束,显现出独特的审美意义。

①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②王黎君;《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J];绍兴文理学院报;2004(2)《城南旧事》的叙述结构分为两层,一层是以小英子的感知将五个独立的故事串联起来,另一层是林海音自己创作中的情感表露和价值取向,这两种叙述互相补充互相辅助,第一层的叙述方式使得文本产生了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小英子中生活在老北京城的小英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活泼开朗,积极向上,乐于助人,顽皮好动,好奇心强,懂事大方。

小说的第一个故事《惠安馆》说的就是小英子和惠安馆里的疯女人秀贞的故事。

秀贞在英子的描述下颠覆了我们传统观念中对疯子的看法,在阅读中读者或许跟着小英子一同去走进秀贞的世界,在这一感知过程中秀贞的“疯”已经被她的“可怜”所代替,成为了读者更为关注的事情。

虽然大伙对秀贞都敬而远之,可在小英子的眼中她就和“张家的李家的大姑娘一样”,①对于秀贞的倾诉小英子也把它当真,最后英子还帮助秀贞母女得以相认。

而另一个故事《我们看海去》中,英子对人人喊打的“偷儿”也有着与成人不同的感知。

英子觉得“偷儿”是个面相忠厚的好人,因为他“嘴唇厚墩墩的”④看起来就是好人,这种简单的思维让读者在陌生化效果之外还感受到了一份难能可贵的人性温暖。

《呼兰河传》中的呼兰河城虽然是一片寂寥凄凉的氛围,但专注于“后花园”的“我”还是带给了读者许多奇妙的想象体验,仿佛是一次儿童纯真感知的饕餮盛宴。

小说中家里的储藏室带给了“我”无尽的欢乐与冒险感受,“里边是无穷无尽地什么都有, 这里边所宝藏着的都是我所想象不到的东西, 使我感到世界上的东西怎么这样多! 而且样样好玩, 样样新奇”,②一个小小的储藏间在孩子眼中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在翻找各类“宝物”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成人所不能感受到的激动与快乐,这是一种儿童对外界事物产生的强烈认知欲望。

“我”在储藏室里与有二伯相遇,撞破了偷东西的秘密,这本来是个极其尴尬而惭愧的事情,可是在“我”的叙述下却有了灵动有趣的感受。

“他的肚子前压着一个铜酒壶,我的肚子前抱着一罐墨枣。

他偷, 我也偷,所以两边害怕。

有二伯一看见我,立刻头盖上就冒着很大的汗珠。

他说: ‘你不说么?’‘说什么?’‘不说, 好孩子。

’他拍着我的头顶。

‘那么, 你让我把这琉璃罐拿出去。

’他说‘拿吧’。

他一点没有阻挡我。

我看他不阻挡我,我还在门旁的筐子里抓了四五个大馒头, 就跑了。

”冯歪嘴子家数九寒天生了小孩,没有衣服穿, “我想那磨房的温度在零度以下,岂不是等于露天地了吗? 这真是笑话, 房子和露天地一样, 我就越想越可笑, 也就越高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