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萧红《呼兰河传》诗化特点的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

本文从表现形式独特、真实性和感染力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等方面探讨了《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并分析了这些特点的产生根源,包括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感悟,以及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得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呼兰河传》的艺术魅力及其产生原因,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点、真实性、感染力、时代感、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研究、展望。

1. 引言1.1 介绍《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所著的一部名著,以其深刻描写了中国东北农村生活的独特视角而闻名于世。

作品以呼兰河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三姐与乡下人民之间的生活、情感纠葛和人生遭遇。

小说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淳朴、悲壮的东北农村画卷,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呼兰河传》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不仅在于其表现形式独特、真实性和感染力强,还在于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萧红通过小说展现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揭露了当时农村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作品既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又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压抑和苦难。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更应当重视和研究《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探索其中蕴藏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通过深入剖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的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怀,也可以更加现代化地解读和赏析这部经典之作。

1.2 为何选择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

选择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是因为这部作品在文学领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呼兰河传》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强烈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以及深刻的时代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时代变迁的观察。

浅析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特色

浅析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特色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品析浅析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特色杜东妮(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99)摘要:本文从《呼兰河传》所展现的地域性和出现的民俗文化这两方面进行论述,剖析呼兰河传独特的文化特色。

一方面,从萧红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入手,通过对人物性格以及行为所展现的地域性特点,从而看出人民愚昧的生活模式以及病态的心理;另一方面,通过萧红对民俗突破传统小说模式的描写,来解剖国民灵魂以及鞭挞社会病态心理,表现封建社会人民精神上的匮乏以及萧红想要改变国民病态心理的愿望。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文化特色;地域性;习俗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04-03一、浓郁的地域特色萧红的作品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通过阅读她的作品,有种置身于那片宽旷的东北土地的感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开篇对于东北严冬的刻画,描绘北大荒的自然风光,让人难忘。

“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更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口了。

”而这样的寒冬在中国的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

从萧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身临其境之后的感受,带给人一种真切感和新鲜感。

对此茅盾曾给予萧红十分中肯的评价:“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的确,萧红的作品给我们的感觉,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大相径庭,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超越传统的东西,即浓郁的地域色彩。

(一)关注底层阶级的苦难,揭露国民病态灵魂萧红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国内以及国外的双重压迫,都带给了人民无限的灾难,这些也都影响着萧红的文学创作,她以战斗的姿态积极回应着时代的要求,用自己的笔杆子加入了斗争的行列。

《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有“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洛神”之称的民国才女萧红是一名身不逢辰,才思卓著的传奇人物,其文风独具一格,自成“萧红体”,这是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游离的边缘文体。

《呼兰河传》通过作家对童年记忆里故乡的回想,文字带着朴实、平淡和细腻的色彩,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东北农村的单调生活和落伍愚昧的芸芸众生。

《呼兰河传》在艺术形式上是独树一帜的,文中虽没有繁多错乱的人物设定,也没有一个主人公贯穿小说始终,但是叙说故事却能有条不紊。

却没有主轴可压,但是章章分明,便于阅读和抒情。

小说总共七章,每章描写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却环环相扣,少一章都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萧红以她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抒情化的散文风格,率真的儿童叙述视角,刚柔并济的写作文笔,向世人呈现了一座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文学寰宇。

一、独具特色的语言语言是文学构建起艺术殿堂的沙石,缺少了对语言的润色文学便会丧失风采。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有闪光点,萧红的《呼兰河传》在语言的应用上,可谓是仅此一家。

小说的语言尽显女性的温婉但又隐藏着属于北方的阳刚美,对于某个事物的描述用词及其精准,句法灵活多变,多样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语言更加具有魅力。

鲁迅称赞她:“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的新鲜。

”初读《呼兰河传》的人会发现:小说的言语表述会带给人一种陌生感,这种感觉让我们很难扑捉到萧红心里的悲哀,而恰恰是这种陌生感才让我们有了想去进一步了解萧红的动力,也唯有这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才能将萧红内心强烈的感情的力量化为陌生供我们解读。

秦林芳曾说过:“萧红的作品中,我们首先体会到的是其语言的陌生化,套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生疏,又非常新鲜。

’”在小说中,作家对语言的陌生化颇为广泛。

初读小说会觉得措辞太过口语化,精简朴素,既不细巧也不优美,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就会发觉其间的美妙,这实际上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

《呼兰河传》第三章在提到“我”的祖父时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呼兰河这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成长到四五岁,祖父快七十岁了。

别样的故园——浅谈萧红的《呼兰河传》

别样的故园——浅谈萧红的《呼兰河传》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任 丈 夫萧 军 “ 习 惯 于 以一 个 ‘ 护 者 ’ 自居 ” , 而 非 也 保
自然 流 露 。用 萧 红 自 己 的话 说 就 是 : “ 没 有 什 么 优 美 的 并
丈 夫 ; 写 作 《 兰 河 传 》 时 远 离 故 土 , 索 居 香 港 , 丈 夫 端 故 事 ,只 因他 们 充 满 我 的幼 年 记 忆 , 忘 却不 了 ,难 以 忘 却 , 呼
作品不 同,萧 红表达 的不 是对诗化理想 的或 田园牧歌式 的 满着鲁迅 先生 《 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 的快乐无 忧 。但仔 从
故 乡 生 活 的 向往 和 留 恋 , 她 的 《 兰 河 传 》 给 我 们 描 绘 的 细阅读文本,孤独和悲凉紧接 而来 :花 园里 “ 呼 一切都活 了, 是 一 个 愚 昧 、压 抑 、 荒 凉 的 北 方 小 城 。萧 红通 过 对 呼 兰 城 都有 无 限 的本 领 ,要 作 什 么 就 作什 么 ,要 怎 么样 就 怎 么 样 , 全 景 式 的描 绘 , 撞 碎 故 园 的炫 色 金 梦 ,写 出 了 呼 兰 人 的 甜 都 是 自由 的 ” ; “ 瓜 愿 意 爬 上 架 就 爬 上 架 ,愿 意爬 上 房 倭 酸 苦 辣 、生 死 歌 哭 、 流 年 碎 影 和 寂 寞 情 怀 。本 文 试 从 个 体 就爬 上 房 。黄 瓜 愿 意 开 一个 黄 花 就 开 一 个 黄 花 ,愿 意 结 一 的 生 命 体 验 、文 化缺 失 的 生存 状 态 和 对 民族 命 运 的 理 性 思 个黄 瓜 就 结 一 个黄 瓜 。若 都 不愿 意 ,就 是 一个 黄 瓜 也 不 结 ,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后 的 心理 依 托 。 所 以大 多数 作 家 笔 下 的 故 园 几 乎 都 显 现 出 唯 美 的文 学特 征 , 但 《 呼兰 河传 》 中却 与 此 截 然 相 反 ,这

论萧红小说的诗化色彩

论萧红小说的诗化色彩

《论萧红小说的诗化色彩》摘要:小说中的“我”也如同大观园中的少女一样,顽皮、活泼、天真、纯朴,热爱自然,富有感情,感觉灵敏而细腻,富于幻想和追求,[1]萧红:《呼兰河传》,《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第566页,[5]萧红:《呼兰河传》,《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第558页如果说萧红的小说内容上是以敏锐的感受和深邃的思想去思考生命的境遇和人生的悲剧等重大问题而独树一帜,那么,其艺术上则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而令人瞩目。

对于萧红小说的叙事艺术,不少论者已有宏论,但对其小说的诗化色彩却少有论及。

我认为,萧红的小说具有浓郁的诗化色彩,这也使其小说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一道独具魅力的景观。

萧红小说的诗化色彩,首先是指她的小说写得富有诗的内在激情和真挚感情。

萧红出身国破家亡的时代,个人又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情感波折之痛。

这种独特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赋予她深刻独到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又远远超出了卿卿我我的男女私情,也不同于一般知识分子的矫情,是一种愤世嫉俗、悲天悯人的感悟之情。

这种感情完全是从作者的心灵深处流淌出来,是作者内心郁结的倾吐、内在感情的宣泄,因而特别深刻感人,同时也赋予了小说诗一样的浓郁抒情风格。

萧红的小说常常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把自己整个地融入到故事、人物、氛围中去,其丰富的艺术情感构成了作品抒情成分的主要来源。

小说《家族以外的人》中,通过一名顽皮、天真、机灵的小女孩的单纯聪慧的眼睛,写出了善良朴拙的有二波的人生不幸。

作品只写了有二波生活的几个片断,主要是几次偷东西的行为,但作者并没有去讽刺和贬斥他,而是以小孩的童心去同情和亲近他,通过儿童视角看出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者身上被忽视、被埋没了的善良、宽厚的品质。

小说通过一个小女孩不带主观偏见的天真眼光极为敏锐地捕捉并揭示出了我们国民性中更为内在、更为本质、更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存在于广大民众心灵深处的善良、宽厚、诚实、坚韧的品质——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根本基础——从而使作品充满了悲剧深度和人性厚度,使作品披上了一层貌似温婉实则辛酸、悲哀的抒情诗色彩。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呼兰河传》给我总的感觉:她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作者给我的信息就是:作者是现实派的作家,虽然她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枪,但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生活的点滴。

作者是孤独的,在儿童时代虽然他们村庄有很多“有趣”风俗,但作者很少讲到自己的兄弟姐妹。

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

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由此而知:作者小时候是孤寂的,没有什么同龄玩伴。

幸好作者有个爽朗的爷爷,她的童年才不至于没有丁点儿美好的回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但是,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是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呼兰河传》继《生死场》之后,1938年萧红在重庆开笔创作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底才在她寓居的香港最后完稿成书。

这个时刻,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离家乡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ﻫ1.欢乐童年——寂寞心灵的慰藉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

可以说,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同时也造就了萧红,成就了她的许多艺术佳构。

她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ﻫ写作《呼兰河传》的萧红经历了内心与外在的种种变故与波折,身边没有了写作《八月的乡村》的“保护人”似的萧军,心目中的故乡也从要逃离的陷阱变成灵魂的寄寓之地。

成熟的萧红换了一副眼光看待故乡。

故乡,尽管她蒙昧,蒙昧得令人痛心,可是她又是包容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都在其中。

就像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就像那些蝴蝶、蚂蚱、蜻蜓,就像黄昏时候的红霞,他们不辨生死,既短暂,又久远。

萧红用散文的笔调来书写故乡。

她找到了一种最能表达自己与故乡的血肉联系的笔调。

在这种书写中,萧红重新确认了自己与故乡、与呼兰河的关系。

他们不再是对立性的,而是对话式的。

在这样的写作中,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尤其在对祖父的回忆性的描写中,充满了对童年烂漫时光的回味。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阐释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阐释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阐释《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于1940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对封建陋习和社会毒瘤的深刻揭示和无情鞭挞。

从文化角度来看,《呼兰河传》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中形成的毒瘤。

小说中的呼兰城,便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在这里,人们被传统观念所束缚,思想陈腐,生活单调,缺乏生机。

这种封建陋习的存在,限制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思维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压迫。

小说中的毒瘤如同瘟疫般的灾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这种灾难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上,也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小说中,萧红通过描述小城中的各种疾病和苦难,呈现出了封建陋习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然而,尽管封建陋习给呼兰城带来了种种问题和灾难,但小说也描绘了一些人性的光辉。

在冷清寂寞的小胡同中,卖麻花的、卖凉粉的、卖豆腐的人纷至沓来,他们用勤劳和诚实的生活方式,为小城带来了一丝丝的生机和活力。

这些人物形象的出现,为小说增添了一抹亮色,使人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呼兰河传》还对封建社会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刻画。

萧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从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到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盛举成为了女性寻求自我价值和人生乐趣的舞台。

尽管这些女性的生活仍然充满了艰辛和不幸,但她们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寻求慰藉和快乐。

《呼兰河传》也描绘了童年萧红的快乐、单纯、无忧无虑的时光。

这些描绘不仅使人们感受到萧红童年的美好,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儿童教育和成长的困境。

《呼兰河传》通过对呼兰小城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的生动描绘,展示了封建陋习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和灾难。

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毒瘤和灾难,也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人性的和对生命的热爱。

它是萧红才华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杰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萧红诗化小说的艺术特色
——以《呼兰河传》为例
茅盾为其作的序中所言,“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像一部小说,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都是零零碎碎的,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而这‘不像’之外,还有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在我看来,这其是就是萧红诗化小说艺术特色的一种体现,独特的结构布局,抒情性的散文风格,诗一般的意境,敏感细腻的感情,正是这种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才凸显出了她的清新自然,与众不同。

一.女性自身的叙述视角
这一特点在萧红的作品里经常会体现出来。

第二章里去娘娘庙求子求孙,要先去老爷庙磕头报道;“男人塑的凶猛,女的塑的温顺老实,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这无一不体现了萧红作为女性发出的呼喊。

辛辣讽刺的语言针砭着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陋习,还有对广大女性能站起来反抗这种不公,掌握自身命运,自尊自爱的热切希望。

但她也会因为残酷的社会现实而感到迷茫,更添悲伤。

小团圆媳妇抗争过,哭声是她反抗的真实写照,但到了冬天,哭声渐渐没了,哭声,是抗争的开始,却也是妥协的开始;王大姐也抗争过,
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可在众人的耻笑面前,她也选择了妥协,沉默着,隐忍的活着。

悲凉就在于此,弱小的反抗终究是敌不过根深蒂固的旧俗,是艰辛刻板的生活和愚昧的民众给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挖掘了悲苦命运的坟墓,而导致她们的死的罪魁祸首又无一不指向了万恶的封建制度,是它,让民众变得愚昧无知,麻木不仁,酿成幕幕悲剧。

二.独特的散文体小说结构
《呼兰河传》里没有典型的人物塑造,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前后照应,没有高潮,没有主角,甚至没有必然连贯的章节。

全书分为七章,每章都可以拿出来独立成篇。

这与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截然不同,但正是这不同,便体现了《呼兰河传》在结构上的独特性。

萧红突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抒情性的因素撑破了严密的结构框架,冲淡了完整的情节密度。

前四章里尽要人命却没人填的“大泥坑”,跳大神,唱秧歌,孟兰会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童年的“我”在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悠然任性的成长……抛开生活的悲剧性和人们的愚性不谈,这一根感情线的串联,倒也能把这些细碎的图景融成一幅美好的风俗人情画面,生动自然。

看似散漫,却随着作者的内在情感在流动。

后三章是情节性稍强的三个独立短篇,小团圆媳妇之死,有二伯的悲剧生活,王大姑娘和冯歪嘴子的爱情不幸。

朴素流畅的语言,形散情聚的笔触,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没有矫揉造作,这种平实的散文化写法好似作者的自说自话,娓娓道来牵动着我们的心弦。

开放之中有紧凑,放任之中仍有统一感。

文学贵在独创,尽管这不像是一部小说,“却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三.浑然天成的语言运用和意境营造
《呼兰河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无论是叙述还是描绘,既有抒情诗的蕴藉诗意,又有传统画的绚丽色彩。

写景色则情景交融,如诗如画,写人物则绘形绘声,神情毕肖。

作者开篇就写到“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者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们便自然的被她领进她营造的意境,领略了呼兰河的自然风貌。

还有那小镇晨景,“得得”的马蹄声,清脆的甩鞭声,跳跃的灯笼,升腾的热气,一股乡土气息扑鼻而来,画面里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还有那夺目耀眼的火烧云“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了......红彤彤,金灿灿,葡萄灰,茄子紫......”真是色彩缤纷,绚烂至极。

还有那后花园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让你不经意就沉醉其中,置身于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宁静地感受自然之美。

语言上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它的幽默讽刺性。

第一章中卖馒头的人对偷吃馒头的人说“冷的天,地皮冰裂了,吃了我的馒头了。

”房上采蘑菇的故意选几个大的抛下来,可以炫耀,却不料鞋子落到滚水里,滚出了花,惹来一阵大笑。

这种幽默和笑其实都是沉重的,凄凉的,让我们对他们的不幸和麻木感到悲哀却也同情。

第三个特点便是语言的重复。

“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这样的句子在第四章的每一节开头都有出现。

这样,通过“回环复沓”强化了小说的诗的情感和氛围,引起读者的注意,更加的感人肺腑。

这三个特点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才形成了语言上的亮点,让人耳目一新。

四.含蓄细腻却也一针见血的情感表达
《呼兰河传》中的情感也是含蓄细腻的的,第三章作者用一整章篇幅去描述童年自己和祖父的悠闲生活,可见祖父和那段时光在她心中的地位。

没有直白,赤裸裸的亲情告白,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平淡的语气轻描淡写了一番,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浓浓的温情。

和祖父在后院除草,种菜;跟着祖父学诗;和祖父一起吃鸭肉。

这些平常的生活片段在作者心里也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写这部小说的时候,独居香港又疾病缠身的萧红是寂寞的,是悲凉的,这些童年的欢乐时光大概是她少有的慰藉,又怎能不让人怀念呢?
除开这温情回忆,也有对国民愚昧麻木的批判,贫穷,凄苦生活的同情,而这一切的悲剧根源作者尖锐的指向于封建陋习旧俗的荼毒。

这在小说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在女性视角的部分中也有提到过,跳大神是为了治病,放河灯是为鬼魂指路脱生的,野台子戏是为了祈福,还愿,娘娘庙大会是为了求子求孙。

“这些盛举,都是为鬼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还有小团圆媳妇的死也是作者情感抒发的突破点。

看到小团圆被婆婆无情地虐待,乡邻们都只是冷眼旁观,本着看热闹的心态,毫无恻隐之心;想出各种毫无道理可言的偏方,想着为小团圆治病还魂,什么把只鸡带毛整只吃了,扎草人当替身烧了,跳大神,向云游真人抽帖……还以为是行善积德呢!直到到小团圆被热开水给活活烫
死,人们心中的悲伤也是一闪而过。

表面上幽默诙谐,轻松的描写,背后却是作者无尽的悲哀,无奈。

人们的迷信愚蠢,对生命的漠视,对生活的麻木,让人笑也不是,恨也不是。

作者以呼兰小镇为缩影,映射的却是整个中华大地。

这便是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批判性是力透纸背的,其中情感可见一斑。

在人生的落幕期,萧红写下了《呼兰河传》,想必是为漂泊多年的自己找寻心灵的归属。

尽管呼兰河镇充斥着愚昧无知,苦难悲凉,那样的荒凉,弥漫着绝望。

但是萧红还是用着平和,淡泊的心态和语气道出了其中种种,用颗包容的心容纳了这一切的不美好。

看似信手拈来的记忆碎片,却是萧红童年珍贵的精神养料,呼兰小镇就是萧红心灵的归宿,是她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抹暖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