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温暖与苍凉交织,含泪的微笑——简析萧红《呼兰河传》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生动自然。
小说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为起点,展开了关于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叙述。
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
大泥坑也许是一种象征,小城里的人们,也是挣扎在人间,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茅盾在给《呼兰河传》作的序中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了呼兰河城的生活状态: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到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
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第三章是作品里最温暖的一个章节,写祖父与我后花园中,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而后花园吸引人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后花园中还有慈爱的老祖父。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
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
萧红自己曾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她童年生活为线索,描绘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以下是对《呼兰河传》全书的解读:
1.独特的艺术形式:这部小说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
角;虽然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
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这种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萧红娴熟的回忆技巧和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
2.深度的社会讽刺:小说中的“大泥坑”“四月十八娘
娘庙大会”等风土人情被真实地表现出来,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
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3.人物描绘:二伯、小团圆媳妇和磨倌冯歪嘴子的悲情
故事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他们各自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以及人们对于封建传统的盲从和迷信。
4.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远在香港的萧红创作了这部小
说,以寄托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
小说中的“呼兰
河”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
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5.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萧红在小说中挑战了传统的价值
观和道德观,揭示了封建陋习和迷信对人们的束缚和伤害。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呼吁人们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实的人生。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社会洞见的小说,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它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呼兰河传》的意义解读

《呼兰河传》的意义解读《呼兰河传》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篇小说,讲述了农民在封建主义社会中被剥削和压迫的悲惨命运。
这篇小说虽然是鲁迅先生早期的作品,但是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本文将就《呼兰河传》的意义进行解读。
一、回眸三十年,小说真实反映了农村现实《呼兰河传》的故事背景是在清朝末年,当时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苦,饥寒交迫,生命处于边缘。
小说中出现的种种描写都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的纪实文学,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生活。
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小说中虽然以农民为主要受害者,但也不仅限于此。
封建主义社会的黑暗面被小说所揭示,凸显了统治者的自私和残忍。
小说中的贪污腐败、豪强洋势等现象,也十分符合封建社会的特征。
三、描绘了人性的阴暗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立体生动,鲜明地描绘了人性的阴暗面。
当时的古老社会缺少法治,道德却尤其重要,但是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违背道德,欺压弱者,出卖朋友等等。
四、启示人们发扬民主平等思想作者鲁迅先生的创作初衷是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教育民众发扬民主平等思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不再被压迫和剥削。
封建主义虽然已经被推翻,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民主平等的理念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五、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光芒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不可低估,鲁迅先生的语言朴实无华,让人仿佛看到了真实的画面。
小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人物等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把握好力度和度,让读者读过之后可以感受到一股清新的空气。
六、最终题目的意思综上所述,小说《呼兰河传》不仅仅是一篇小说,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和反击,更是一个思想启示,体现出了文学艺术的光芒。
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受到启示,推进民主平等的发展。
《呼兰河传》赏析

《呼兰河传》赏析这是作者晚期客居他乡的作品,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这篇小说。
作者通过自己对故乡的民俗风情、个性人物的回忆,用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自己的童年生活、以幽默的曲调折射了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和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作者用大量的笔韵营造幽默楷谐的氛围,以一个不谙世事的旁观者去看待事态种种,即使大部分显得充满笑料,但却使人笑不起来,即使是笑也是沉重的。
随着作者的逐步深入读者也开始产生对弱者的同情,对封建思想的深恶痛绝.初接触这部作品让人感到这不是一部小说,各章节都似乎无联系,但读后才觉得这七章是不可分割的,它展现坐着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像矛盾先生的序言写的那样“。
《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
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伴随着美妙的歌谣旋律去看作者的童年趣事,民俗风情。
小说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以街头的一个大泥坑引发出各种事件,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自欺欺人的特点。
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各种盛会上人们各种举动,体现呼兰河人们的精神面貌。
虽然开始两章所占较多,但从整体上彰显了小城的大体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趣.第三章主要写童年的我和祖父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祖母、家人对自己的冷漠;而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在作者眼中所有的东西都会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只有爷爷,从而体现自己童年时光的无聊,而作者也反复说“我家的后院是荒凉的",从而更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孤独和对当时在祖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的回忆。
第五章主要写小团圆媳妇在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和众邻里的“好心帮衬"下,活活被摆弄致死,以及迷信的误导下给老胡家带来的家破人亡。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呼兰河传》给我总的感觉:她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作者给我的信息就是:作者是现实派的作家,虽然她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枪,但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生活的点滴。
作者是孤独的,在儿童时代虽然他们村庄有很多“有趣”风俗,但作者很少讲到自己的兄弟姐妹。
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
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由此而知:作者小时候是孤寂的,没有什么同龄玩伴。
幸好作者有个爽朗的爷爷,她的童年才不至于没有丁点儿美好的回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但是,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是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呼兰河传》课文解析

萧红《呼兰河传》课文解析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文章为什么用“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个句子开头?)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段析】介绍在呼兰河小城里生活的祖父及其年纪.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段析】介绍“我"家的花园及花园中的小动物,详细介绍了蝴蝶。
【品味】从颜色和大小方面来描绘美丽的蝴蝶。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段析】描绘园中的蜻蜓、蚂蚱和蜂子。
【品味】“胖圆圆”形容蜂子的体态,并把它比喻成一个小毛球,形象可感.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段析】描绘花园里的颜色.【品味】“明晃晃”恰当地写出了花园中各种颜色互相辉映时的耀眼.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
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
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
果树于是都死了。
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是并不存在的。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第一部分:介绍花园的历史及“我"小时候对花园的记忆。
【品味】“据说”表明花园过去的情况是自己听说的,不是亲见的,用词准确。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段析】介绍园子里的榆树。
第二部分第一层:介绍“我”家花园里的榆树,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它的喜爱之情。
【品味】“来了……来了……一出来……"描绘了风吹雨打和阳光照射下榆树的各种“反应”。
用比喻句描绘出榆树叶子发光的情形,字里行间透出榆叶的美丽和自己的喜爱之情。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
《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呼兰河传》是一部以描写东北农村生活为主线的小说,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说的语言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作者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使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
其次,小说的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白克明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当时东北农村的生活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紧张刺激,读起来引人入胜。
再次,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主人公白克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他的成长历程、内心矛盾、人生选择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如白克明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最后,小说的思想深刻,富有启示。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青年的成长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封建思想、贫困落后等。
同时,小说也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呼吁人们要珍惜生命,追求真理和自由。
总之,《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思想深刻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呼兰河传》部分赏析

挽歌《呼兰河传》是由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小说描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小团圆媳妇就是文中受封建迫害的典型代表。
团圆媳妇即童养媳,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
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天真可爱、健康活泼、举止大方,却被认为是“不守规矩”“不合传统”的异类。
十二岁本该是花骨儿一样美好自由的年纪,婆婆却以毒打的方式想把她调教成一个“安分守己”的传统妇女,这样残忍的做法还被邻居认为是“合情理”的,难道不是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泯灭吗?过了一段时间,小团圆媳妇又被认为“得了病”。
周围的邻居纷纷“建言献策”,然而这真的是出于对小团圆媳妇的爱护同情吗?更多的还是卑劣的凑热闹的心态吧!那些所谓的“土办法”更加直接鲜明地表现了老百姓的愚昧无知。
团圆媳妇的婆婆对饲养的鸡精心照料,甚至因为儿子踏死一只小鸡仔而殴打他三天三夜,小团圆媳妇的命更“轻贱”。
这不禁让人感到可笑和悲哀:畜生比人重要,人的生命之价值已跌落尘埃。
小团圆媳妇被当众扒光扔进滚烫的开水中三次,昏过去又被“救醒”,悲哀的嘶鸣却丝毫没有引起人们的怜悯之心。
“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这眼泪不是同情,是伪善和自我满足!围观的人们见她已昏厥,再无热闹可看,“开了眼界、涨了世面”后心满意足离开。
这种冷酷、麻木读来令人感到恐惧,在他们身上几乎完全丧失人性。
最后,小团圆媳妇死了,仿佛是家里死了一只苍蝇,没有人在意,悄无声息,在这世间什么都没有留下。
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是封建社会的悲剧,她的死是婆婆和众多麻木愚昧的民众一手早就的,更是封建礼教、迷信思想、传统意识作用的结果。
杀人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或许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但他们习惯于遵循“传统”生活,没有希望,没有期待。
这种“惰性”对于一个民族是可怕而可悲的。
萧红以一个女性视角抒发她对于社会的失望愤怒,但这些负面情绪终归来自她对民族、社会、国家的大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赏析
腐土上生长的孤独之花
——《呼兰河传》
翻开书,冷风扑面,寒冷的天气下底层人民的生活,一方面使人感到小城自然环境的恶劣,一方面也表现出小城人们谋生之艰辛。
一幅浓郁的北方风情画在我面前铺开。
小小的呼兰河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另一条从东到西,算是最有名的十字街了”,这是一个并不能十分引起人注意的小镇。
就连洋牙医的广告跟别的店铺之间的区别也是那样令人惊异。
我想也只有在一个外人很少踏入的地方,亦或是说大家都熟知根底的地方,店铺的招牌才会成为一种多余的摆设。
呼兰河的东二街道上有大泥坑一个,而面对这个泥坑,一幅生动的浮世绘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宁可冒着掉下去的危险,也从不提起把大坑填上这件事。
绅士们说道:“为什么不把两边院子的院墙拆下来让出来一块呢,”也有人提议在路旁种树,下雨的时候人们便可以攀着树过去了。
可是当真的有车马掉下去的时候,也只有那些苦工们才会帮把手,绅士们是不屑于干这样粗鄙的活计的,他们骨子里的优越感让他们顶多在一旁叫好而已。
人们麻木,自私,贪婪,却又是悲哀的,毕竟每个人都逃不过跨越大泥坑这一过程。
关于这个大泥坑,人们自然也是从中获取过“好处”的。
每当集市上有便宜肉卖的时候,那不用说“一定是泥坑又淹死猪了”。
我们中国人似乎是最善于欺骗自己的民族,究竟泥坑有没有淹死猪那是两说,可是每次每次“便宜肉”上市都把过错推给泥坑便有些不地道,可是那又何妨呢,泥坑总不会站出来为自己辩白,于是人们便心安理得的吃着“淹死的猪肉”,即使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肉是瘟猪的肉。
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欺骗自己的理由而已。
几家扎彩铺中扎彩的伙计,能做出漂亮的纸人纸马,可他们却来不及整理一下自己,卖豆芽的女人因为儿子死了而变疯,人们也只有见她在庙台上哭的时候才会引起一点恻隐之心,却并无任何实际行动,这恻隐之心显得如此廉价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
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
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 底层人民对自己的麻木,对世界的麻木,这短短的一句话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如果没有萧红,那我们该是如何的悲哀,失去了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来看我们的过去的美好和丑恶,还有那梦幻般的小镇,也必然埋没于时间的长河中。
呼兰河镇是安静祥和而又美好的,如同一幅美好的田园画,有慈祥的祖父、作者自己欢乐的后园、朴实的人们,这生活时常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即使我长大的地方是广袤的华北平原,萧红却依旧能引起我无限的共鸣。
我长大的小农村也是同样的闭塞,冬天也是同样的寒冷,孩子们的欢乐也是同样的多,春天也会有美丽的花朵,冬天也有捕雀的经历。
不同的是在呼兰河小城下,人们的喜怒哀乐显得那样的悲哀。
作者对于镇子里人们的精神生活做了一番详细的描写,庙会、跳大神、河灯会、唱大戏......看似欢乐,但给人一种说不出压抑,原来这些活动都是为死人、神灵做的,活着的人只是沾了死人的光而已。
在封建思想中,死人当然是尊贵的,活人是卑贱的。
穷人哪有娱乐活动呢,那是地主富贵之家的特权罢了。
整本书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的死,胡家的小团员媳妇,刚到婆家时,辫子又黑又长,脸黑乎乎的,笑呵呵的,最后被婆婆好意的规矩,折磨成面色蜡黄,眼睛老是充满了眼泪,大腿被拧得像一个梅花鹿似的青一块、紫一块,晚上瞪着眼睛,张着嘴,像杀猪似的连哭带叫,直到最后当众活活被烫死。
在我看来人们是好心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哪有团圆媳妇“一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坐的笔直,走起路来,走的风快”的,理所应当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瞧瞧,当团圆媳妇被折磨疯后,胡家也是尽自己所能为其治病,即使是花掉了
胡家五十吊钱,那也是值得的。
可也正是这两个理所应当害死了一个花季少女,这两个理所应当将人们的无知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不得不悲伤,悲伤我们这个受过了太多苦难的民族,悲伤我们无知的人民。
小团圆媳妇是有自身的反抗性的,正是这种反抗性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带给了她悲剧的命运,这样的结局在我看来也揭示了一个隐含的主题:只有最广大的民众的思想得到解放,像小团圆媳妇的命运悲剧才不会重演。
萧红是悲悯的,在男人永远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时代,她有对这个国度的无尽热爱,却是深深的无力。
我想她也只能悲悯罢了,这种无力感连我这男儿都要落泪了。
关于冯歪嘴子,他是幸运的,他拥有了他的家,有了他的孩子,有了生活的希望;他又是不幸的,苦难的命运给了他沉重的负担,支持他生存下去的也只剩下了他的孩子。
冯歪嘴子的媳妇王大姑娘在嫁给歪嘴子之前似乎身上的一切都是优点:勤劳,矫健。
嫁人后所有的的优点也都变成了缺点,人们对于她的谣言层出不穷,在文章中我们或许看不到王大姑娘反驳的声音,但我可以肯定这个坚强的女性用它特有的坚毅,义无反顾的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尽管如此我们看到的仍旧不是一个童话般的结局:王大姑娘难产死了,只剩下冯歪嘴子抚养着两个孩子。
留给我们的只有一阵唏嘘......
萧红的一生是凄苦的,正是这样凄苦的命运赐给她一颗敏感的心,也使我们有幸能够以一位敏感女性的角度来看看我们悲哀的过去,看看人们是受着的痛苦的煎熬,看到萧红那孤独的灵魂。
萧红说:“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的时候,祖父就快七十了。
”现在的我们很难经历她的生活经历,那园里的蚂蚱,蝴蝶,蜻蜓,但我们是幸运的,萧红有这样一部遗作可以使我们分享她那深入骨髓的孤独,我们也该知足了。
201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