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合集下载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温暖与苍凉交织,含泪的微笑——简析萧红《呼兰河传》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生动自然。

小说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为起点,展开了关于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叙述。

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

大泥坑也许是一种象征,小城里的人们,也是挣扎在人间,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茅盾在给《呼兰河传》作的序中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了呼兰河城的生活状态: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到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

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第三章是作品里最温暖的一个章节,写祖父与我后花园中,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而后花园吸引人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后花园中还有慈爱的老祖父。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

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

萧红自己曾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她童年生活为线索,描绘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以下是对《呼兰河传》全书的解读:
1.独特的艺术形式:这部小说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
角;虽然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

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这种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萧红娴熟的回忆技巧和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

2.深度的社会讽刺:小说中的“大泥坑”“四月十八娘
娘庙大会”等风土人情被真实地表现出来,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
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3.人物描绘:二伯、小团圆媳妇和磨倌冯歪嘴子的悲情
故事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他们各自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以及人们对于封建传统的盲从和迷信。

4.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远在香港的萧红创作了这部小
说,以寄托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

小说中的“呼兰
河”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
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5.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萧红在小说中挑战了传统的价值
观和道德观,揭示了封建陋习和迷信对人们的束缚和伤害。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呼吁人们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实的人生。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社会洞见的小说,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它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我”的祖父这一形象虽然思想上有保守的地方,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他是积极的人物。

这一形象与其他人物相比(包括有二伯、冯歪嘴子),他的重要性是别人比不了的。

1从外貌上看,他的眼睛是笑盈盈的,而且“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祖父笑盈盈的眼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1-他的内心是欢愉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

”④从这些可以看出,祖父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2祖父是一个慈祥、善良的人。

“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

⑤在家里,“我”与祖父的关系最好,常常和祖父在花园玩。

“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

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⑥祖父也是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胡家打团圆媳妇,“祖父到老胡家去说了几回,让他们不要打她了;说小孩子,知道什么,有点差错教导教导也就行了”。

⑦祖父看到冯歪嘴子的妻子和孩子没地方住就答应让他们搬到装草的房子里暂住。

祖父是一个积极人物,但是,他在思想上也有保守的一面。

“祖父想要让他们搬家。

但呼兰河这地方有个规矩,春天是二月搬家,秋天是八月搬家。

一过了八月就不是搬家的时候了”。

⑧作为房主是有权利随时让房客搬走的,但是,“我”的祖父遵守呼兰河城的规矩想让他们在二月搬家。

(二)小人物:有二伯、冯歪嘴子《呼兰河传》中的“性格”人物中有两个小人物形象:有二伯、冯歪嘴子。

这两位小人物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艰苦。

在别人眼中他们的命运与自己毫不相干,这样的小人物只是人们无聊生活中的谈资。

两位小人物身上又有不同的地方:第一,有二伯是一个极富喜剧色彩但又有悲剧人生的小人物,而冯歪嘴子则表-2-现了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顽强。

第二,在有二伯自己看来,他的地位是比冯歪嘴子要高一点,他会邀冯歪嘴子到园子里来看看,这样的言辞会显得他与冯歪嘴子相比,他是园子的主人,而冯歪嘴子则是房客。

呼兰河传优美句子加解析

呼兰河传优美句子加解析

呼兰河传优美句⼦加解析1. 《呼兰河传》优美段落赏析10句祖⽗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的笑,常常笑得和孩⼦似的。

祖⽗是个长得很⾼的⼈,⾝体很健康,⼿⾥喜欢拿着个⼿杖。

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孩⼦,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往天空⼀看,就伸出⼿去把那孩⼦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头。

他说:家雀叼⾛了你的帽啦。

孩⼦们都知道了祖⽗的这⼀⼿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腿,向他要帽⼦,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襟,⼀直到找出帽⼦来为⽌。

祖⽗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的地⽅,总是放在袖⼝和⾐襟下。

那些搜索他的孩⼦没有⼀次不是在他⾐襟下把帽⼦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这样的不知做过了多少次,就像⽼太太永久讲着上⼭打⽼虎这⼀个故事给孩⼦们听似的,哪怕是已经听过了五百遍,也还是在那⾥回回拍⼿,回回叫好。

每当祖⽗这样做⼀次的时候,祖⽗和孩⼦们都⼀齐地笑得不得了。

好像这戏还像第⼀次演似的。

【点评】这是我的祖⽗。

和所有⼈的祖⽗⼀样。

童年⾥是他给我带来欢乐、带来慈爱、带来温馨。

书中的祖⽗爱笑,充满着童⼼,是照耀我童年天空的太阳……这个细节⾮常形象,仿佛在我⾯前出现⼀个慈爱的⽽⼜充满童⼼的⽼⼈。

也让我们时时去对照⾃⼰的祖⽗。

2. 呼兰河传句⼦赏析呼兰河的冬天:“天空是灰⾊的……⽽且整天飞着清雪。

⼈们⾛起路来是快的,嘴⾥边的呼吸,⼀遇着严寒好象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车,在旷野上成串的⼀辆挨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鞭⼦,……这批⼈马在冰天雪地⾥边竟热⽓腾腾的了。

” 这是怎样的⼀幅东北农村⼩镇的晨景,何其⽣机盎然,乡⼟⽓息扑⿐⽽来。

呼兰河的⽕烧云也特别的夺⽬耀眼,“照得⼩孩⼦的脸红红的,⼤⽩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的了,⿊母鸡变成紫檀⾊的了。

”“……⼩⽩猪变成⼩⾦猪了。

红彤彤、⾦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合⾊、葡萄灰、梨黄、茄⼦紫……”真是⾊彩缤纷,绚烂⾄极。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作家简介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

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

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

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

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

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

《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

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临汾、西安、重庆等地。

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

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

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

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挖苦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同时,它又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

呼兰河传赏析

呼兰河传赏析

呼兰河赏析从《呼兰河传》看萧红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题记第一次看《呼兰河传》,觉得这本书应该是写关于呼兰河这个地方的爱情故事,那是印象中的第一感觉。

看过之后,对故事大体的了解,以及对萧红本人的了解,都让我深深地感动。

或许人的记忆里面有太多的东西难以忘记,所以语言成了最好的表达方式。

我们都在怀念生命之中的那点光。

萧红短暂的一生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女性。

她总在为自己的命运抗争,却又总是被困扰其中,最后凄然病逝。

她是富家小姐,同时她也只是个初中文化的人,她留给我们的作品仅几万字,但是她却留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

可能不是因为同情,也可能不是因为崇拜,更多的是喜欢。

喜欢她对于人生追求的执着,喜欢她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淡淡愁绪。

《呼兰河传》就是萧红人生的一部分。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

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大地冻裂了口子,后花园荒凉了,看台下的人声鼎沸,有二伯、冯歪嘴子、小团园媳妇…一座小城平平静静的过着自己的日子,人们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他们始终认为呼兰河这里的所有的东西才是正确的:人病了,请巫婆跳大神;女人想生孩子,去娘娘庙拜拜;鬼节,要家家户户放河灯。

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就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

这种典型的国民愚昧的思想和性格影响了他们的祖祖辈辈,直到今天的农村,还依然有这样的思想在腐蚀着劳苦的人民大众。

萧红领略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悲哀,她没有用居高临下的笔调来描绘,而是用一种同情和悲悯来述说人们的苦难。

她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怀念和留恋,用她与生俱来的温柔,细细地体会着这一切。

而这一切,对于她来说,又是如此的悲凉和凄惨,可是她却无法改变,也无法自救。

《呼兰河传》就如同一条岁月的河流,缓缓流过人们的心间,留下一种淡淡的悲凉。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呼兰河传》给我总的感觉:她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作者给我的信息就是:作者是现实派的作家,虽然她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枪,但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生活的点滴。

作者是孤独的,在儿童时代虽然他们村庄有很多“有趣”风俗,但作者很少讲到自己的兄弟姐妹。

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

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由此而知:作者小时候是孤寂的,没有什么同龄玩伴。

幸好作者有个爽朗的爷爷,她的童年才不至于没有丁点儿美好的回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但是,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是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呼兰河传》课文解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呼兰河传》课文解析

萧红《呼兰河传》课文解析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文章为什么用“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个句子开头?)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段析】介绍在呼兰河小城里生活的祖父及其年纪.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段析】介绍“我"家的花园及花园中的小动物,详细介绍了蝴蝶。

【品味】从颜色和大小方面来描绘美丽的蝴蝶。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段析】描绘园中的蜻蜓、蚂蚱和蜂子。

【品味】“胖圆圆”形容蜂子的体态,并把它比喻成一个小毛球,形象可感.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段析】描绘花园里的颜色.【品味】“明晃晃”恰当地写出了花园中各种颜色互相辉映时的耀眼.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

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

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

果树于是都死了。

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是并不存在的。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第一部分:介绍花园的历史及“我"小时候对花园的记忆。

【品味】“据说”表明花园过去的情况是自己听说的,不是亲见的,用词准确。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段析】介绍园子里的榆树。

第二部分第一层:介绍“我”家花园里的榆树,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它的喜爱之情。

【品味】“来了……来了……一出来……"描绘了风吹雨打和阳光照射下榆树的各种“反应”。

用比喻句描绘出榆树叶子发光的情形,字里行间透出榆叶的美丽和自己的喜爱之情。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给我总的感觉:她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作者给我的信息就是:作者是现实派的作家,虽然她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枪,但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生活的点滴。

作者是孤独的,在儿童时代虽然他们村庄有很多“有趣”风俗,但作者很少讲到自己的兄弟姐妹。

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

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由此而知:作者小时候是孤寂的,没有什么同龄玩伴。

幸好作者有个爽朗的爷爷,她的童年才不至于没有丁点儿美好的回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
但是,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是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来往的过路人,一走到这里,就象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

"到了早季,大泥坑子表面干燥结实,等人或车马一走上去,使都陷进去了,需要费很多事,才能把翻进去的车马抬出来。

大泥坑子还经常淹死猪、狗、鸡、鸭。

大泥坑带结人们的苦头太多了,但是没有人建议填平它。

由于人们生活的古板单调,他们常常喜欢寻找一些无聊的乐趣,这大泥坑子能给他们以满足。

他们津津有味地谈论、添枝加叶地渲染大泥坑子的威严,好象大泥坑子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好处似的。

他们把令人烦恼的事情当作开心的事情谈,可见,他们的麻木。

在议论大泥坑子的时候,他们还把它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

据说农业学校校长不倍龙王爷,因此龙王爷报复他,他的儿子才掉进了大泥坑。

大泥坑还能把"瘟猪"变成"淹猪",使呼兰人既可以吃上便宜猪肉,又可以去掉疑心,这也算大泥坑带给人们的好处``````)。

总之,在第一章围绕大泥坑子,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她借大泥坑子这一能够反映小城人们精神状态的事物极其深刻地描绘丁他们愚昧、麻木、庸俗的精神状态和灰色的生活。

从这点上看,大泥坑子这个极平常的事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它对呼兰小城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做了总的展示,令我也想到现在的社会,难道没有这种情况吗?
作者在文章中写到呼兰人除了过着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计、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

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并非为人而做的。

跳大神是为鬼的,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鬼顶着个灯去脱生。

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祭鬼的。

第二章几乎用全部篇幅描述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的盛举,而对唯一为活人的唱秧歌这一举动,小说只轻描谈写的一笔带过。

可见,作者描写呼兰人的精弹盛举的目的在于揭示他们的愚昧、迷信的精神状态。

第五章讲述了小团圆媳妇之死的悲惨故事,对被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和习俗荼毒了的人们的灵魂作了深刻的揭示。

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是一个"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健康、活泼的女孩子。

这样的女孩子,为什么到婆家后,婆婆就"一天打八顿,骂三场"而直到把她折磨死了呢?原因是周围的人都用封建的思想道德、封建的习俗来衡量她,因此认为她"不规范",她"太大方了",
"坐到那儿坐得笔直,定起路来,走得风快"。

街坊邻居都议论她,说她不象个小团圆媳妇,这就使她的婆婆认定非狠狠地打她不可,理由是"不狠那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

小团圆媳妇被打,不服,被吊在大梁上,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她,打昏过去,又用冷水把她浇过来。

她婆婆有时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用针刺她的手指尖。

小团圆媳妇被拆磨病了。

婆婆又请跳大神的来给她治病。

跳大神的把她放在大缸里用滚热的水浇,给她"洗澡"。

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死了。

然而折磨她的人似乎又是无辜的。

人们"憎恨的对象不是小团团媳妇的婆婆",
"只觉好婆婆也可怜,她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

"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是因为她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因而更能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

鲁迅说:"灵魂的受毒害是悲剧以上的悲剧"。

小团圆媳妇的惨死,不正说明这个道理吗?
《呼兰河传》的深刻主题在于揭示我国农村在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弊病,特别是控诉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封建习俗对人们的戕害。

萧红不仅仅体会到劳动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压迫的苦难,而且也深深地体会到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带给人民的精神枷锁一一愚昧、落后,对此她深感痛苦,并且认为描写这些,提醒人们的注意,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九三八年四月在《七月》编委会召开的座谈会上,她说:"现在或者过去,作家们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这种提法显然是不确切、也不全面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她在谈这话的时候,已经动笔写《呼兰河传》了。

可见她创作《呼兰河传》并不是为了写回忆而写回忆,她有自己明确的创作目的。

萧红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刻地意识到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凭着敏锐的直观感受,她体察到人间的一桩桩悲剧,并以抒情的笔调在作品中作了娓妮动人的描述。

因此,读她的作品,"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第六章着重描述的人物――有二伯。

有二伯是个性情古怪,勤劳、倔强而又麻木的老人。

从他的出身看,他是属于张氏家族之中的人,但由于他那股败落得最早,这又使他成为家族以外的人,甚至地位还不如一般的仆人。

他三十岁就来到张廷举家当长工,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地干活,所得到的只是吃点残羹剩饭,他
被剥削得一贫如洗。

他没有财产,没有家眷,甚至连个固定住处也没有。

他仅有的行李是一掀动?quot;从被角往外流着棉花"的被子和一掀动毡片就一片一片掉下来的褥子。

他的枕头一动就"哗哗地往外流着荞麦壳"。

这套破烂不堪的行李,"有二伯三天两天的就要动手缝一次."他穿的是"大半截子的衣裳,不是长衫,也不是短衫",走在街上,人们都不知道他是那个朝代的人。

他戴的草帽没有边沿,只有一个帽顶。

他穿的鞋,不是前边掉了底,就是后边缺了跟。

他前边掌掌,后边钉钉,过了几天,还是掉底缺跟的。

因此他的脚,永远离不开地面。

他"要猴不象耍猴,讨饭不象讨饭的"。

主子待他还不如一条狗。

日俄战争时,俄军杀到呼兰,主子家个个逃命,有二伯却被他们留下守着家。

俄军的马刀乱杀乱砍,他能活下来,也是死里逃生了。

他的地位还不如一般的仆人,老厨子经常奚落他,孩子们也骂他,取笑他,向他抛石子。

人世的炎凉,使他性情变得古怪了。

他"很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他很喜欢和大黄狗谈天。

他一和人在一起,他就一句话也没有了。

就是有话也是很古怪的,使人听了常常不得要领"。

他对主子不满,常常指桑骂槐,有时直接谩骂出气。

骂张家"黑心粒"、"兔羔子"、"尽是些耗子"…。

他除了用怒骂对付张家的毒打外,还以偷的办法对付主子。

他偷钢酒壶、锡火锅、大钢钱、大澡盆,拿去卖。

他还在粮食仓子里边偷米,背到粮米铺去卖。

他偷了东西,又爱面子,怕人家提到"偷"字,人家一提,他总是不好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