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合集下载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她童年生活为线索,描绘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以下是对《呼兰河传》全书的解读:
1.独特的艺术形式:这部小说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
角;虽然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

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这种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萧红娴熟的回忆技巧和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

2.深度的社会讽刺:小说中的“大泥坑”“四月十八娘
娘庙大会”等风土人情被真实地表现出来,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
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3.人物描绘:二伯、小团圆媳妇和磨倌冯歪嘴子的悲情
故事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他们各自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以及人们对于封建传统的盲从和迷信。

4.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远在香港的萧红创作了这部小
说,以寄托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

小说中的“呼兰
河”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
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5.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萧红在小说中挑战了传统的价值
观和道德观,揭示了封建陋习和迷信对人们的束缚和伤害。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呼吁人们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实的人生。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社会洞见的小说,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它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

本文从表现形式独特、真实性和感染力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等方面探讨了《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并分析了这些特点的产生根源,包括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感悟,以及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得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呼兰河传》的艺术魅力及其产生原因,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点、真实性、感染力、时代感、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研究、展望。

1. 引言1.1 介绍《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所著的一部名著,以其深刻描写了中国东北农村生活的独特视角而闻名于世。

作品以呼兰河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三姐与乡下人民之间的生活、情感纠葛和人生遭遇。

小说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淳朴、悲壮的东北农村画卷,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呼兰河传》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不仅在于其表现形式独特、真实性和感染力强,还在于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萧红通过小说展现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揭露了当时农村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作品既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又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压抑和苦难。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更应当重视和研究《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探索其中蕴藏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通过深入剖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的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怀,也可以更加现代化地解读和赏析这部经典之作。

1.2 为何选择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

选择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是因为这部作品在文学领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呼兰河传》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强烈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以及深刻的时代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时代变迁的观察。

呼兰河传的人物语言风格

呼兰河传的人物语言风格

呼兰河传的人物语言风格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萧红的作品,该作品的语言风格独特且鲜明。

首先,萧红的语言风格具有简洁无华、朴素客观的特点。

她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复杂的句型,让人容易理解。

同时,她对事物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刻画都非常客观,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冷静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揭示力。

其次,《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充满童真和趣味性。

全书通篇运用了儿童的视角,展示了呼兰小城的生活画面,语言风格充满了童真和趣味性。

初读这样的文字,会感觉生涩、稚拙,似乎太过随意。

最后,《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情感和音乐性。

萧红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情感,她的文字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和浓厚的音乐性。

她的语言像诗一样,充满了情感的起伏和音乐的节奏。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简洁、朴素、客观、童真和情感丰富,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这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呼兰河传》的文化意蕴(修改)

呼兰河传》的文化意蕴(修改)

《呼兰河传》的文化意蕴【摘要】作为享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的女作家萧红,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

其作品《呼兰河传》既是她临终前的辞世大作,同时又是萧红其人其作颇有争议的“焦点”之作。

此部作品通过作者追忆东北家乡呼兰小城中的各种人物以及生活画面,表达出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蕴表现为以下三方面,即地域特色及文化气息;文学视野上的“以人为本体”问题;悲剧意识与女性问题。

【关键字】萧红;呼兰河传;文化意蕴Content summary:Xiaohong is 20 centuries, famous woman writer of Chinese literary circles of 40's, produced to allow of no the influence of the under-estimation to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ts work ?《 the Hunan river spread 》since is she died the your work at time of death and before, is" focus" that its person makes to have the controversy to make again at the same time. This work pass the author recalls the northeast hometown to shout the small city of Hunan in of various person and living appearance, express for old China of distortion human nature injure the negation of the social actuality of the personality. Among them, the cultural meaningperformance forgive is three aspects of the following, namelythe region speci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breathing;" Makepeople the center body" problem of the literature visual field;The tragedy consciousness and female problem.Keyword: Xiaohong; the Hunan river spread; Culture; Culturalcontent萧红是近代中国文坛上颇具影响的女作家,从她1933年初步入文坛到1942年英年早逝,在这短暂的9年文学创作生涯中,她创作了不少篇享誉中外文坛的作品。

【现代文学】萧红的《呼兰河传》有什么特色?

【现代文学】萧红的《呼兰河传》有什么特色?

【现代文学】萧红的《呼兰河传》有什么特色?有“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洛神”之称的民国才女萧红是一名身不逢辰,才思卓著的传奇人物,其文风独具一格,自成“萧红体”,这是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游离的边缘文体。

《呼兰河传》通过作家对童年记忆里故乡的回想,文字带着朴实、平淡和细腻的色彩,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东北农村的单调生活和落伍愚昧的芸芸众生。

《呼兰河传》在艺术形式上是独树一帜的,文中虽没有繁多错乱的人物设定,也没有一个主人公贯穿小说始终,但是叙说故事却能有条不紊。

却没有主轴可压,但是章章分明,便于阅读和抒情。

小说总共七章,每章描写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却环环相扣,少一章都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萧红以她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抒情化的散文风格,率真的儿童叙述视角,刚柔并济的写作文笔,向世人呈现了一座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文学寰宇。

一、独具特色的语言语言是文学构建起艺术殿堂的沙石,缺少了对语言的润色文学便会丧失风采。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有闪光点,萧红的《呼兰河传》在语言的应用上,可谓是仅此一家。

小说的语言尽显女性的温婉但又隐藏着属于北方的阳刚美,对于某个事物的描述用词及其精准,句法灵活多变,多样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语言更加具有魅力。

鲁迅称赞她:“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的新鲜。

”初读《呼兰河传》的人会发现:小说的言语表述会带给人一种陌生感,这种感觉让我们很难扑捉到萧红心里的悲哀,而恰恰是这种陌生感才让我们有了想去进一步了解萧红的动力,也唯有这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才能将萧红内心强烈的感情的力量化为陌生供我们解读。

秦林芳曾说过:“萧红的作品中,我们首先体会到的是其语言的陌生化,套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生疏,又非常新鲜。

’”在小说中,作家对语言的陌生化颇为广泛。

初读小说会觉得措辞太过口语化,精简朴素,既不细巧也不优美,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就会发觉其间的美妙,这实际上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作家简介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11年6月2日生于XX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

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

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XX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

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

1934年春"两萧"取道XX 流亡至XX,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

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

《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

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XX、XX、XX等地。

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

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

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

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讽刺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如何评价萧红的《呼兰河传》?

如何评价萧红的《呼兰河传》?

如何评价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多年前买的《萧红散文全编》中收录的最后一篇。

《呼兰河传》文体很特别,文笔很像散文,尤其是前两章,绝对的散文方法写出呼兰河这个北方小镇的生活;后面几章有点自叙性写了她身边人的不同命运。

说它是小说,它没有传统小说的统一的故事主线。

所以,这篇文章,小说界和散文界纷纷将其归于自己门下。

这本书陪在身边很多年,年初读了《生命册》,觉得设计格式上很像《呼兰河传》,就把它翻出来重读。

《呼兰河传》一共七章,加上一个简单的“尾声”。

第一章,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调写出呼兰河这个北方小村镇死水一样的生活。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

只有两条街的呼兰河每天都上演着重复的戏码,日子平淡地过着。

一个很有趣的谈资就是东二道街的一个大泥坑。

人、车、家畜什么地都会掉到坑里,只要一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抬车、救人的热闹场面。

它虽然那么碍事,人人抱怨,却没一个人张罗把它填平了。

这大坑,是呼兰河人的借口、热闹、谈资,是死水一样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会轻易改变。

这章有一段记得是上过小学课本的,题目应该是《火烧云》,大概。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 ”。

一段非常优美精彩的描写,标准散文格式。

第二章,写罢呼兰河枯燥的日常生活,在这章写了呼兰河人的精神生活。

作者写道:“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一样一样地写来,且叙且议。

这些活动都超级热闹,让呼兰河人如过年一样,拉不下一个的全员盛宴。

作者却在最后写道“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浅析《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浅析《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浅析《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里,产生过无数的文人豪杰,不同的风格拼凑了伟大的历史篇章。

每一个时代的作品都有其自身的时代意义,烙印着当时的文化背景,在大浪淘沙中,流传下来的才是永恒的经典。

萧红是上世纪30年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作品并不多,《呼兰河传》便是她一部成功的代表作品。

《呼兰河传》讲述了一个东北边陲小镇的故事,融聚着浓厚的风土人情,时间流逝,但是艺术的魅力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选择下,《呼兰河传》成为了广为流畅的伟大著作,这与小说中独特的艺术特色不可分离。

剖析《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从它的语言、结构到叙述视角,每一部分都有着别具特色的魅力,就像一支莲花,清香萦绕;就像一朵秋菊,清新高远,作者在创作中没有刻意追求,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散发着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

1别具特色的语言陌生细致萧红曾自己这样评价《呼兰河传》的语言特色: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

陌生又新鲜的语言特色指的是小说语言的不同寻常,用一些区别平常的语言来描绘,往往读者初读有些许陌生,但是接触下来却又觉得新鲜奇特。

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萧红的《呼兰河传》采用独具特色的语言,一旦深入其中,便会被小说中新鲜奇特的语言牢牢吸引,欲罢不能,细细品读小说,就能体会什么叫陌生却又新鲜。

“天河和月亮也都上来了”,这是小说中的一句话,作者不说月亮出来了,而是用“上来了”这样不同于寻常的话语。

读者初读起来,有陌生的感觉,这时往往会更加仔细的研读,继续的阅读就会逐渐认同作者的语言,“月亮上来了”,在《呼兰河传》的小说世界里,这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新鲜的感知。

作者通过这样一种陌生的语言,传达出了新鲜的感觉,给人耳目一新,增加了小说的阅读快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继《生死场》之后,1938年萧红在重庆开笔创作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底才在她寓居的香港最后完稿成书。

这个时刻,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离家乡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欢乐童年——寂寞心灵的慰藉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

可以说,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同时也造就了萧红,成就了她的许多艺术佳构。

她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写作《呼兰河传》的萧红经历了内心与外在的种种变故与波折,身边没有了写作《八月的乡村》的“保护人”似的萧军,心目中的故乡也从要逃离的陷阱变成灵魂的寄寓之地。

成熟的萧红换了一副眼光看待故乡。

故乡,尽管她蒙昧,蒙昧得令人痛心,可是她又是包容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都在其中。

就像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就像那些蝴蝶、蚂蚱、蜻蜓,就像黄昏时候的红霞,他们不辨生死,既短暂,又久远。

萧红用散文的笔调来书写故乡。

她找到了一种最能表达自己与故乡的血肉联系的笔调。

在这种书写中,萧红重新确认了自己与故乡、与呼兰河的关系。

他们不再是对立性的,而是对话式的。

在这样的写作中,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尤其在对祖父的回忆性的描写中,充满了对童年烂漫时光的回味。

《呼兰河传》第三章写祖父与“我”。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身体很健康”,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

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

“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孤独而寂寞的童年,对于渴望爱与温馨的萧红而言无疑是不幸的,然而对于作家的萧红却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一泓汩汩不息的生命泉源。

在她寄居南国异乡的生命后期,在对男性及男权社会的彻底失望之后,她开始在现实的废墟上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记忆中的故乡成了这个精神家园的投射和外化。

借助对故乡和童年的诗性回忆,来化解内心的忧郁和寂寞。

现实社会未能给萧红提供飞翔的天空,她以自己的艺术才情在文学殿堂里寻觅到一片高远的蓝天,于文学和想象的精神世界中构筑起生命的伊甸。

网上一个帖子对萧红的寂寞这样写道:萧红本身就是寂寞的,她的生,她的情感,她的生活,甚至她的死。

萧红出生在黑龙江,十年漂泊,呼兰河是她的起点,香港是她的终点。

去逝时,身边竟没有一个亲人,真是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将孤独地离去。

在弥留之际,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从图书馆里淘到一本页面已经泛黄的《呼兰河传》,那气味仿佛是在证明她的寂寞决不矫情。

打开书,寂寞的心灵盛开;合上,心灵的寂寞盛开。

2.悲悯意识——作家主体精神的投射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出自悲天悯人的天性,萧红在创作伊始就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遭际。

而“五四”启蒙思想中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使她在抒写人类苦难命运时,更多地是关注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以更深入的笔触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揭示病态人生和病态心理的形成原因。

萧红紧紧抓住生与死——人的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重要环节进行了突出的展现和深刻的剖析,从而表现了她独特而深沉的人生悲剧感。

《呼兰河传》将生死的意义逐出人的视野,在人们对生死的更为漠然中写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

此时的萧红对生命的感觉似乎已超出单纯的生死界限,而更深远地思索着空虚与悲凉。

与《生死场》相比,在《呼兰河传》中,尽管环境对人仍然构成压抑,但已不表现为“生死场”般赤裸裸的惨酷,小城与人似乎形成一种平和松驰的关系:“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了,风霜雨雪地,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就拉着离开了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没有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呼兰河人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在萧红看来,最可痛心的最足以惊心动魄的是“蒙昧”,是生命价值的低廉,是生命的浪费。

染缸房里,一个学徒把另一个按进染缸里淹死了,这死人的事“不声不响地”就成了古事,不但染缸房仍然在原址,“甚至连那淹死人的大缸也许至今还在那儿使用着。

从那染缸房发卖出来的布匹,仍旧是远近的乡镇都流通着。

蓝色的布匹男人们做起棉袄棉裤,冬天穿它来抵御严寒。

红色的布匹,则做成大红袍子,给十八九岁的姑娘穿上,让她去做新娘子。

”至于造纸房里边饿死了一个私生子,则“因为他是一个私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

也就不说他了。

”萧红用异乎寻常的态度、语调叙述死亡,——轻淡甚至略带调侃的语调。

有时甚至不止轻淡,她还有意以生命的喧闹作为映衬。

《呼兰河传》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写她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

一个仅仅十二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因为她的生命力、因为她“不怕羞”,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

而尤其可痛心的是,“不惟所谓幸福者终生胡闹,便是不幸者们,也在别一方面各糟蹋他们自己的生涯”(鲁迅)。

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改造民族生活方式的热望,构成了萧红小说有关生死的描写的主要心理背景。

韦勒克·沃伦指出:“背景又可以是庞大的决定力量,环境被视为某种物质的或社会的原因,个人对它是很少有控制力量的”。

《呼兰河传》深层的悲剧意蕴即在于揭示了这种强大愚蛮的背景环境——集体无意识同化/异化、扼杀人性。

呼兰河人认同环境,实际上是认同它包蕴的所有的历史惰性、传统习惯和价值观念,所以比起《生死场》中的愚夫愚妇来,他们的灵魂被更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痕。

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小团圆媳妇只因“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两个眼睛骨碌碌地转”,就被好心的人们放到开水里活活烫死;那个本来口碑很好的王大姐,仅仅因为自己选择嫁给穷苦的磨倌,便一变而为“坏女人”,最终在不绝的奚落中死去……传统文化的受害者用套住自己的枷锁又去劈杀别人,在自己流血的同时手上又沾着别人的血污,而这种残忍的行为却是以极其真诚的善良态度进行的。

这里的一切杀戮都是平静而安然地发生的,发生了就好像没发生一样,这是怎样一个病态的民族灵魂木然的悲寂世界!经受过人文主义启蒙思想洗涤的萧红,回顾遥远的故土仍旧生活在古老精神世界里的乡民,对其满目疮痍的生命状态,于无尽的悲悯中透露出沉重的批判。

综上所述,萧红是一个有着深广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那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以及不寻常的情感经历使她在创作中具有了“直面真正的人生”的勇气,以一种开阔的悲悯胸怀始终关注思考着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意义,呼唤着人性尊严、人生温暖和理想的生命形态。

正是在这一点上,萧红的小说达到了深刻的人性深度,其悲剧意蕴具有了形而上的意味而获得了久远的魅力。

3.诗意美质——富于独创性的边缘体小说的内核一切真正有作为的作家,无不以采用与自己的个性和生命体验相契合的“言语方式”,建构自己的文体风格为己任。

萧红是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她曾经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萧红是凭着天赋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进行创作的,她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才能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这种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主要表现在:(1)超常规的文体语言。

萧红擅长于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她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

文字,是文学作品诉诸读者的审美情感和认知活动的最原初的物质形态。

它直接体现着作家的情感心理和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女作家都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

如冰心的清莹圆润、蕴藉空灵,丁玲的细腻直白、激切酣畅,庐隐的凄丽悱恻、感伤沉郁……,均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而萧红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别具一格,表现为超常规的句法形式及由此而来的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意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

在萧红的文学语言中,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

且看《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节中一段写景文字: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象鸟上天了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段文字完全以儿童的眼光来描写自然景物,借用了儿童语言的简短朴素的形式特点,率意而言,显得真诚坦率。

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它宛如白云出岫,风行水上,一派自然。

萧红的小说语言的新鲜、生疏不但表现为直率、自然,而且那种超常规的文句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

赵园《小说十家》中说萧红的文字是“用最简单以至稚拙的方式组织起来、因而显得不规范”。

你有时觉得,她所使用的那种语言是经不起转述的: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