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金陵怀古潮满冶城渚》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金陵怀古》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阅读答案《金陵怀古》阅读答案「篇一」有关张可久《水仙子·次韵金陵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朝朝琼树后庭花①,步步金莲潘丽华②,龙蟠虎踞③山如画。

伤心诗句多,危城落日寒鸦。

凤不至空台上,燕飞来百姓家,恨满天涯。

【注】①南朝陈后主荒于酒色之事,最终在喝酒行乐时被隋兵捕获。

②南齐东昏侯宠爱潘妃之事,后梁武帝攻取金陵杀东昏侯,潘妃自缢而死。

③形容地形雄壮险要。

1.“凤不至空台上”和“燕飞来百姓家”分别化用了唐诗《》和《》中的诗句。

(2 分)2.作品开头两句运用典故的用意是。

(2 分)3.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作品中的画线句。

(4 分)参考答案1、《登金陵凤凰台》《乌衣巷》2、借古讽今,讽喻南宋王朝衰败的原因。

3、借景抒情,抒发王朝衰亡的悲哀之情,“危城落日寒鸦”烘托凄冷的氛围。

注释①朝朝琼树后庭花:写南朝事。

朝朝:天天、每天。

②步步金莲潘丽华:写南北朝时南齐东昏侯事。

③龙蟠虎踞:形容金陵(今南京)地形的.雄壮险要。

④危城:指高高的城墙。

⑤凤不至空台上:指凤凰台,在南京城西南角。

⑥燕飞来百姓家:言东晋王、谢两大贵族的豪华住宅,如今已变成百姓的住宅。

赏析这首曲子抒写南宋亡国之恨,借历史故事寄托今日之哀思。

作者写了陈后主、南齐东昏侯的荒淫无耻,强调尽管金陵是“钟皇龙蟠,石城虎踞”险要之地,也保不住统治者的衰亡。

皇帝的宫阙和贵族的府第,如今都是寻常百姓的茅舍。

这就是历史提供的借鉴。

《金陵怀古》阅读答案「篇二」金陵怀古王硅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2)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4分)(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3分)【参考答案】(1)①点明时间和地点②“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精品解析: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根据材料二中的例子“在中国建筑中,每一个露在外面的结构部分同时也就是它的装饰部分,即每一件装饰品都是加工了的结构部分。中国建筑的装饰与结构是完全统一的。天安门就是这一切优点的卓越的典型范例”分析,中国建筑中天安门的装饰与结构完全统一,其具有“统一性”的特点,故③处填“统一性”。
根据材料三中“一座殿堂的建造很少超过十年……中国建筑服务于人,因而建筑的理性、实用与适度是显而易见的”分析,中国建筑具有适度性的特点,故④处应填的例子是“在中国,一座殿堂的建造很少超过十年”。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根据材料一中“‘大文章’如宫殿、庙宇,‘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可知,②处应填的例子是:中国建筑有如宫殿、庙宇的“大文章”,也有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的“小品”,还有如影壁、牌楼的点缀装饰。根据“这种‘文法’……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可知,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多样性”,故①填写“多样性”。
我国古代的建筑匠师们积累了世代使用木材的特别经验,创造了在柱头上用层叠的挑梁承托上面横梁的方法,使得屋顶部分出檐深远,瓦坡的轮廓优美。用层叠挑出的木材构成的每一个组合称作斗拱。斗拱和它们承托的庄严的屋顶,都是中国建筑上独有的特征,是人类在建筑上达到的高度艺术性的工程。我国古代的匠师们还巧妙地利用保护木材的油漆,大胆地把不同的颜色组成美丽的彩画、图案。不但用在建筑内部,并且用在建筑外部檐下的梁枋上,取得外表上的优异的效果。在屋瓦上,我们也利用有色的琉璃瓦。这种运用颜色的方法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另外还有一个特征:在中国建筑中,每一个露在外面的结构部分同时也就是它的装饰部分,即每一件装饰品都是加工了的结构部分。中国建筑的装饰与结构是完全统一的。天安门就是这一切优点的卓越的典型范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满江红金陵怀古》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满江红金陵怀古》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满江红金陵怀古》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刺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①坏寒螀②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注】①胭脂井:又名景阳井、辱井,隋军破金陵,陈后主躲入此井,后被擒。

②寒螀:寒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描写金陵六朝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情调悲凉,笼罩全篇,传达出作者登高望远时深重的历史沧桑感。

B.上阙一个“急”字将作者的内在情感外化,潮水之急,意味着在这夜深时分,登览感怀的词人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C.下阙承接上文,陈述故国往事已无陈迹,与上阙描写六朝豪华毫无消息相辅相成,主旨血脉贯通。

D.结句的“只有”照应起句的“更无”,收束全词,一气呵成,词作因而显得布局合理,通体和谐完整。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上阙。

【答案】1.C 2.①开头虚写“六代豪华”,以追忆的方式展现繁华富贵的人事随时光流逝;实写眼前“山川形胜”,以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万事。

②虚写“王谢堂前”,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实写“乌衣巷口”,燕子见证了当年的繁华,又目睹了如今的衰败。

③词的上阙虚实对比,虚实相生,表达作者对兴衰难定,繁华易逝的慨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词艺术手法及诗人情感的能力。

C.“陈述故国往事已无陈迹”错误,“空陈迹”意为“徒然只留下历史遗迹”,与六代豪华毫无消息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起首虚写“六代豪华”,写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以追忆的方式展现繁华富贵的人事随时光流逝,带有沉重的怀古情绪。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三句写今昔对比,承接上文而抒发感慨,实写眼前“山川形胜”,当年的山川依旧在眼前,但人事变迁,已不似往日的繁盛,以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万事,令人感慨万千。

202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旨的异同(含答案)

202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旨的异同(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主旨的异同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成[宋]萧立之雨妒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

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晴放纸鸢。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作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悭:缺少,没有。

1.请概括两首诗主旨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唐】刘禹锡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怀古【唐】许浑②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③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注】①冶城:江苏南京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

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

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故有“许浑千首湿”之称。

③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

④洛中:指古都洛阳。

2.这两首诗同属于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异同。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咏梅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①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梅花张道洽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②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注释:①玉面:美人②欲嫁东风:出自张先《一丛花令》“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3、结合两首诗梅各自的特点,试比较两诗主旨的异同。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其子夫差增修,立春宵宫,与西施及宫女们为长夜之饮。

刘禹锡《金陵怀古》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一)》阅读训练及答案

刘禹锡《金陵怀古》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一)》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王安石霸祖③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④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释: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

②清道光《金陵览胜诗考》载:“征虏亭,征虏将军谢安尝止此,故名。

”③霸祖: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

④黍离麦秀:“黍离”,《诗经》篇名,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

“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都是咏史诗,诗人将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

B.两首诗只是点出金陵的名胜古迹,写得高度概括,而对自然之景的描写则着墨较多,从景语中巧妙地道出盛衰对比。

C.两首诗都含蓄地借《玉树后庭花》曲尚在流行这一音乐现象,暗示当朝统治者并未吸取历史教训,可谓意味深长。

D.两首诗吊古伤今。

刘诗触景生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和对当前国事的忧愤,情感悲怆;王诗认为国家的兴衰自有其规律,有无能为力之感,情感显得相对冷峻。

16.刘禹锡和王安石都以议论入诗阐发道理,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他们阐发的道理的异同。

(6分)参考答案:15.B 王安石的诗重在叙述人事,没有自然之景的描写。

16.同:二人都认为统治者的人事决定国家的兴废(1分)。

从“兴废由人事”,“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可看出(1分)异:刘诗以“山川空地形”句(1分),强调险要的山川形势并不能为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保障的道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1分);王诗“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两句和“黍离麦秀从来事”(任选一处给1分)强调统治者成功后的奢华和逸乐会导致祸患,以及国家的兴衰自有其规律的道理。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金陵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全诗通过作者在金陵城内的漫步,抒发了对古代辉煌文化的怀念和对当时政治困境的反思,是一首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诗歌。

首先,从文学角度看,《金陵怀古》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全诗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性。

其中最显著的是对景文、夹叙夹议和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例如,“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对景文,以夕阳和燕子为表显现出繁华盛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夹叙夹议,既抒发了离别的伤感,又隐含了远行历险的情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则是隐喻比兴,借用江水比喻时光流逝,诗情更为悲壮。

这种多样化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形象、形态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从历史角度看,《金陵怀古》反映了唐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

唐代的金陵城(今南京)是古代东周的国都、刘宋的都城,以及南朝梁、陈、南唐、吴等王朝的都城,历史积淀深厚。

《金陵怀古》在描述金陵城内的历史景观时,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玉京山,空悲月”,以及对王莽叛乱、陈胜吴广、李白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引用。

这些历史典故,不仅具有美感,也反映了唐代文化对历史的重视和热爱。

最后从文化价值的角度看,《金陵怀古》具有强烈的文化和民族自豪感。

全诗描绘了金陵城内的文化景观,强调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一脉相承,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充分表现出了古代文化的底蕴;又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则反应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民间化特征。

这种对文化的强调和对民族的自信,既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也能够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金陵怀古》是一首充满艺术性和历史性的唐诗佳作,通过富有想象力的形象描写和引经据典的历史典故,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唐代文化的辉煌,也从中能够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金陵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抒怀诗。

诗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通过对金陵旧事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对昔日辉煌的怀念和对当时时局的忧虑。

本文将从诗歌结构、诗歌主题、诗歌人物形象和诗歌语言等多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和阅读。

一、诗歌结构:《金陵怀古》共分三段,每一段结构相似,都是由对景的描绘引出对历史的回忆和感叹,并通过对当代局势的批评和警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二、诗歌主题:《金陵怀古》主题是怀古,诗人通过怀念金陵昔日的辉煌和历史名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逝去的岁月的怀念。

同时,诗人也对当代的局势进行了批判,警示人们要珍惜当下,追求进步,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三、诗歌人物形象:1.金陵城:诗人将金陵城看作一个有灵性的人物,通过对它的描绘和寓言,展现了它作为古城的形象和历史的沉淀。

2.建康故都:诗人通过对历史名人的感叹和怀念,将建康故都作为一个生动的形象,展示出它的辉煌和美丽。

3.贾生:贾生是诗中一个历史名人,诗人通过对他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奋斗、追求进步的人的敬仰和喜爱。

四、诗歌语言:1.对景描写:诗人通过对金陵城、灵谷寺、润州去而复返的景物进行描写,营造出悠闲的氛围和历史的痕迹,让人不由得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

2.寓言画面:诗人通过寓言的形式,将金陵城比喻为一位有智慧、有价值的老人,增强了对古城的怀念和留恋。

3.史诗式的语言:诗人通过对历史名人如陶潜、刘伶、贾岛等的赞美和评价,突显他们的卓越精神和文化价值,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精神的崇敬和追求。

4.慷慨激昂的语言:诗人在对当下局势的批评和警示中,采用了慷慨激昂的语言,表现出自己的忧患和担忧,勾起了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综上,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是一首抒怀诗,通过对金陵旧事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对昔日辉煌的怀念和对当时时局的忧虑。

同时,诗歌中对历史名人的赞美和对当代的批判,使得诗歌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金陵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描写金陵城的长诗。

这首诗通过描写金陵城的昔日荣华和今日的衰败,表现了文人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于历史沧桑的思考。

首先,刘禹锡在诗中对于金陵城的昔日荣华进行了描绘。

他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所描述的黄鹤楼和扬州都是当时的江南名胜,黄鹤楼是一座在汉代就有的古楼,曾经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扬州则曾经是东晋和南朝时期的文化重镇。

这里的烟花三月,孤帆远影,长江婉转,无不表现出金陵城曾经是一个红尘俗世,文化繁荣的地方。

其次,诗人透过对于金陵城的现状描绘,表现出历史沧桑所带来的消逝和衰败。

他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求田问舍招旧主,垂拱千载知不足。

”这里所描述的洛阳、玉壶,以及“求田问舍”和“垂拱千载”等成语都是指唐代时期极为繁荣的景象。

而现在的金陵城,则是如今所不复存在的景象:朽木逢春犹再发,荣枯一一寻遍数。

这里的朽木、荣枯,以及“寻遍”而未果,都表现出了历史的流转和岁月的无情。

最后,刘禹锡在最后一段体现出的是对于历史的追思,对于金陵城过去的兴盛与今天的沉寂所带来的感慨。

他写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即合,所念皆是前尘。

”这里的“人生天地间”所表现出的是人的短暂,而“前尘”则是指一段已经过去的历史。

刘禹锡在这里对于长江的“天际”、“婉转”所表现的沧桑感慨下,体现一种对于历史的追忆和厚爱情怀,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文化自信和复兴精神。

综上,刘禹锡的《金陵怀古》通过对于金陵城的红尘俗世、文化繁荣、历史沧桑和现状消逝的描绘,表达出他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感叹,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的追忆和厚爱情怀,展现了唐代文学中浓烈的文化自信和复兴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金陵怀古(潮满冶城渚)》阅读
答案
刘禹锡《金陵怀古(潮满冶城渚)》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
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冶西北。

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
此亭。

8.请鉴赏前两联运用的艺术手法。

(5分)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分)
参考答案:整理
8.(1)对比。

用吴国的雄图霸业以及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和眼前的一片荒凉的
景象形成对比。

(2)情景交融。

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的变化,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

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9.(1)吊古伤今之情。

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

日暮时分,征虏亭寂
寞地矗立在斜晖当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
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
的热闹场面,也早已销声匿迹。

(2)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示当世。

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
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
(3)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希望当今的
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