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苏轼词两首》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鉴赏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鉴赏

⾼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鉴赏 ⼈教版必修4中的《苏轼词两⾸》,分别选⼊了苏轼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

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预习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苏轼词两⾸》鉴赏 《念奴娇》⽤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这⾸词的豪壮情调⾸先表现在对⾚壁景物的描写上。

⼀开篇就显⽰了词⼈的⼴阔视野:“⼤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凡⽓象,⽽且将⾃古以来这⾥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于是词⼈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周郎,是词⼈⼼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只是先埋伏⼀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词⼈写到这⾥,⼼潮起伏,禁不住慨叹“江⼭如画,⼀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不住内⼼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逼⼈”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将“周郎”和“⾚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表明了词⼈对他的景仰;到下⽚再着⼒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以美⼥衬英雄,⼜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转⼊正题:“⽻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从容闲雅,⼀⾝儒装,说说笑笑,⼀把⽕就把敌⽅的战船烧成灰烬。

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敬啊!词⼈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样为⾃⼰的国家建⽴丰功伟业。

《定风波》以⼩见⼤,托物⾔志,是本篇最突出的特征。

《定风波》以道中遇⾬这寻常⼩事,隐喻仕途风⾬,并进⽽借⾬后“也⽆风⾬也⽆晴”的景象,寄托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就是托物⾔志、以⼩见⼤。

苏轼词两首解析

苏轼词两首解析
苏 元 丰 五 年 ( 1082 年 ) , 苏东轼因 “乌台诗案 ” 被贬黄州 (坡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
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 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 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 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 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 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 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 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婉约与豪放并重
豪放:关西大汉持铜琵琶 绰铁板歌“大江东去”
婉约:少女执红牙板 唱“寒蝉凄切”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周瑜 三十三岁 东吴都督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功成名就
苏轼 四十多岁 黄州团练副使(虚职)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壮志未酬
讨论:有人说,此词最后一句带有浓重的 悲情色彩和消极色彩,你如何理解?
• 1.这句话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 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与愤慨, 这种感慨是与周瑜对比后发出的。这种 对比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 表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 上阕状写赤壁之景。 • 下阕抒写人生感慨。

苏轼词两首分析总结

苏轼词两首分析总结

苏轼词两首分析总结苏轼词两首分析总结每当学完一个章节,或者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往往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很混乱,那么就需要大家时常去总结一下,鉴于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苏轼词两首分析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知识点总结一、基础字词1、识记字音故垒(lěi) 还酹(lèi) 樯橹(qián?) 纶巾(guān)公瑾(jǐn) 料峭(qiào) 一蓑(suō) 萧瑟(sè)2、识记词义(1)重点词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②形容冷落凄凉。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2)近义词何妨不妨何妨: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

如:“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

用在陈述句中。

如:“如果有意见,不妨当面提出来。

”一时时时一时:一个时期,短时间内,临时、偶然的。

如:“一时多少豪杰”。

时时:常常。

如“时时不要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3、名篇名句(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一蓑烟雨任平生。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文学常识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2、豪放派和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张孝祥等,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多写男欢女爱、离别愁绪、触景伤情等内容,词句委婉、绚丽,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1.《江城子·密州出猎》
原文
豆蔻梢头二月初,告急东风御史疏。

年丰杖藜人共睡,罗城门外日高无。

空山体,广野躻,万绿丛中一点黄。

云天远,水天长,彩楼新澹锁神庄。

翻译
豆蔻梢头迎来二月初,紧急消息东风传来上书。

年丰之时,老百姓们在杖藜的安眠中度过,城门外阳光映照下高山无影。

空旷的山体,广袤的原野,万物绿色之中唯有一点鲜黄。

天空广阔,水面无际,彩楼新澹,闲置着神庄。

2.《赤壁怀古》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波浪茫茫愁不尽,高楼当此夜叹嗟。

一片冰心在玉壶,人间四月芳菲尽。

翻译
战罢,断戟埋于沙下,铁器泯无踪。

自愿意磨洗旧物认清前朝的来龙去脉。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茫茫波浪淹没了无尽的忧伤,高楼之上,在这个夜晚叹息不已。

一颗冰心,宛如玉壶中的清泉,人间四月芳菲渐尽。

结语
以上是苏轼创作的两首词的原文及翻译。

这两首词分别传达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展现了苏轼细腻的诗意和对世事的思考。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的呈现,能够让读者更深入的理解苏轼的词作,并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好与哲理。

精品文档 (158)《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

精品文档 (158)《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

(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荡荡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历史的长河吞吐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①大江:长江。

②淘:冲洗。

③千古:遥远的古代。

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起头二句,即景抒情,词人登高眺远,抒发他面对长江的感受。

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流芳百世的历史豪杰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作者采取江山与人物合写的方法,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椽。

]故垒①西边,人道是,三国②周郎③赤壁④。

(西边那座古时的营垒,人们指点说: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①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的遗迹。

②三国:从公元220年到265年存在过的魏、蜀、吴。

③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

二十四岁时出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之为“周郎”。

④赤壁: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县城外之赤鼻矶,而周瑜败曹操的地点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县东北。

)[这几句破题,由大江引出赤壁,点明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借怀古以抒慨。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表示不过传闻而已。

“赤壁”而冠以“三国周郎”,为的是突出其历史意义,并为下面写周瑜先伏一笔。

]乱石①穿空,惊涛②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陡峭尖锐的石壁直插云霄,惊天骇地的巨浪搏击着江岸,滚滚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汹涌澎湃的雪浪。

①石:石壁。

②惊涛:怒涛、巨浪。

③千堆雪:无数的浪花。

)[这三句正面描摹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乱石”句形容山之奇峭高峻;“惊涛”两句形容水之汹涌澎湃。

江、山合写,而以江为主,照应起结。

“石”而曰“乱”,“空”而可“穿”,“涛”而曰“惊”,“岸”而可“拍”,“雪”而可“卷”,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时①多少豪杰。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一、《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酒后豪情激发,胸怀依然雄壮,发白的鬓发又有何妨?
埃默多拉宣布命令,云中拍打翅膀,什么时候才能让凤凰唐被召唤?拿起绝弦似一轮满月的弓,向西北方眺望,射击星宿的领头天狼。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史上著名的文豪之一。

以下是两首苏
轼的词原文及翻译。

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落日熔金,遥岑远渡,银河欲坠鹊来空。

渡头余杭,单极忆爱岂知穷。

白袷扶病換朱弓。

翻译:
夕阳如金,远山蜿蜒,银河欲坠,一只乌鸦在天空中飞过。

渡口岸边,我忆起远方挚爱,却不知所终。

身披白衣,病榻上拿起红色弓。

第二首词:《青玉案·元夕》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莲穗隐丰稻。

鸳鸯会脚短檐斜,肠断春城晓。

月如钩,夜如漆,每儿女,最关情怀。

低头向暗壁,千嗅一香百嗅一怀。

翻译:
黄昏之后,我在东篱上端起酒杯,袖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

莲花藏在丰稻中。

鸳鸯会
在短檐下相互依偎,我因思念而伤情。

月儿弯如钩,夜色墨黑,每个男女,都怀有深情。

低头望着阴暗的墙壁,一香味熏得我心旌摇曳百般思绪。

2019最新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5 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考试专用)

2019最新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5 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考试专用)

5 苏轼词两首(课时1)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_________,号_________,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_________、_________。

诗词开________一派,为______________之一。

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________”。

传世书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文体知识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3.创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4.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故垒()酹()狼狈()何妨()吟啸()樯橹()萧瑟()一蓑烟雨()5.指出下列词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意思.(1)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2)羽扇①纶巾②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3)灰①飞烟②灭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4)同行皆狼狈()______________(5)竹杖①芒鞋轻胜马②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1.子瞻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豪放唐宋八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宋四家《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4.lěi lèi bèi fang yín qiáng/lǔ sè suō5.(1)名词作状语,向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诵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Biblioteka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边听边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场景?抒发了
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返回
解 读 小 序 了 解 背 景
思考: 小序交代了 哪些信息?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这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 “穿”--夸张手法,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 霄的高峻。 • “惊”--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 “拍”--夸张手法,写出江水与江岸搏击 的力度。 • “卷”--写出波涛力量之浩大。 • “雪”--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
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
而是他的心情“轻松”。“竹杖芒鞋” 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处境 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 词人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这种自嘲 的背后,鲜明地表现了被贬的苏轼的 精神是超然的。
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
蓑——强调不借助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 过艰难旅程。 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 风雨。 任——无所畏惧、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 度,也表现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返回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4、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情理与趣理同在
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返回
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 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 和希望。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
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 生大哲理。)
(宋)苏轼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文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 晁补之
文 艺
全 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 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宋八大家”之一。 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徐州、湖州。后因作诗“谤讪朝廷”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 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 响。《念奴娇 · 赤壁怀古》《水调歌 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 头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 ·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 辙,合称“三苏”。
定风波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苏 元丰五年(1082年), 苏 轼因 “乌 台诗 案 ” 被贬黄州 东 (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 坡 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 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 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 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 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 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 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 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三读下阕,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周瑜在作者笔下是什么样的形象?赏析词中描写周 瑜的词句。
• 小乔出嫁了--风流倜傥、年轻有为、婚姻 美满。 • 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度不凡。 • 羽扇纶巾--儒雅潇洒。 • 谈笑间--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胸有成竹。 • 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丰功伟业。
三国的英雄不胜枚举,为何作者对周瑜情 有独钟?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 上阕状写赤壁之景。 • 下阕抒写人生感慨。
再读上阕,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 上阕具体写了赤壁哪些景呢?这些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由这些景作者想到什么? • 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 • 特点:波澜壮阔、雄浑开阔、充满力量、 豪迈。 • 想到: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景物描写为英雄人物出场做铺垫。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
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 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 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拓展探究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鉴赏为例,试总结怀古 诗的特点。
• • • •
1.多为登高怀远之作。 2.多用借古说今之法。 3.风格多为慷慨悲壮。 4.多抒壮志难酬之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周瑜 年龄 职务 生活 外貌 机遇 三十三岁 东吴都督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功成名就 苏轼 四十多岁 黄州团练副使(虚职)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壮志未酬
讨论:有人说,此词最后一句带有浓重的 悲情色彩和消极色彩,你如何理解? • 1.这句话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 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与愤慨, 这种感慨是与周瑜对比后发出的。这种 对比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 表现。 • 2.人生如梦,自己这一生算得了什么,千 古人物都被浪淘尽,何况自己。英雄人 物、丰功伟业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唯有江月是永恒的,因此这表现了词人 的旷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 人物、事件。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内容述评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 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颂扬陶渊明的 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 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苏拭一生始终没有真的 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 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因此,对苏轼的归 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 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薄功名的宽阔胸襟 和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讨论交流
从下阕你看出苏轼是个怎样 的人?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返回
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 晚照的眼前景象,“斜照”即指自然界 中的阳光,也指生活中的希望和顺境。 寓意着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
返回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 难处。 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苏轼遭遇 的政治风雨,作者内心的风雨。“也无风雨 也无晴”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 不因天晴而喜,不因天雨而悲,超然物外。
本词抒情主人公形象总结?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 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 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 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返回
讨论交流
从上阕你看出苏轼是个怎样 的人?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返回
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 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 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 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婉约与豪放并重
豪放:关西大汉持铜琵琶 绰铁板歌“大江东去”
婉约:少女执红牙板 唱“寒蝉凄切”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