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陶堆花技艺谈

合集下载

浅谈宜兴均陶堆花工艺

浅谈宜兴均陶堆花工艺

3 结语
陶瓷袁是中国的名片袁陶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袁 均陶艺术的发展使陶瓷更加完美实用袁更受到人们欢迎遥 均陶创作和欣赏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袁是泥性尧 水性尧气性尧火性尧人性的自然有机融合袁源于自然袁汲日 月精华袁沐春秋洗礼袁经巧功雕琢袁入窑火锤炼遥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随着社会的进步袁 均陶堆花的创新创优也取得了令 人瞩目的成绩遥 1983 年均陶工艺厂生产的 50 套均釉陶台 首次进入中南海袁 其中一套被安放在钓鱼台国宾馆遥 翌 年袁均釉蟠龙陶台陶凳作为景点被中国园林野燕秀园冶采 用袁为野燕秀园冶获英国利物浦国际园林节大金奖金质奖 章尧最佳亭子奖和最佳艺术造型永久保留奖作出了贡献遥
均陶产品以釉色瑰丽多彩而闻名袁 在它上千年的发 展演变中袁 与之相匹配的贴花装饰技法也在明代后期开 始形成袁现存于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野龙头荷花缸冶就是早期 平贴技法的代表作袁作品周身外表贴有牡丹尧茶花尧菊花尧梅 花袁寓意吉祥平安遥 至清末民初袁艺人们一直沿用细浆色泥袁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 前言
中国陶都江南宜兴袁早在 6500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袁这里的 先民们就开始烧制陶器遥 随着文明脚步的前进袁宜兴陶瓷在各 个历史时期和朝代袁都从未间断窑火袁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袁逐步形成了紫砂尧青瓷尧均陶尧彩陶和精陶五个品类遥
2 均陶堆花工艺
宜兴均陶堆花工艺在传统上称为贴花袁 它发展到上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袁经过当代艺人的创新袁特别是创造出 野半浮雕堆贴法冶和野立体浮雕堆贴法冶技法后袁堆花工艺 及作品具备了全新的时代特征遥
传统堆花是纯粹采用野平贴法冶袁有别于现代堆花是 传统野平贴法冶与创新的堆贴技法有机结合袁进行作品的 创作遥 现在堆贴花面的立体感明显增强袁已呈浅浮雕或立 体浮雕的艺术效果遥

宜兴均陶堆贴花的写意性探索

宜兴均陶堆贴花的写意性探索

宜兴均陶堆贴花的写意性探索
“宜均是明中叶宜兴窑生产的一种挂釉紫砂”1。

宜兴均陶是一门古老且优秀的陶瓷艺术,造型、画面、釉色是主要的三大特色,在陶的领域里面,均陶的画面装饰是具有特色和代表性,历代传承有印模、泥绘、塔花等装饰手法,其中发展最成熟完美的就是大拇指堆贴花手法,堆贴花的画面从明清到现当代一直在不断的演变,风格、技法和艺术性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和变化,其中有些画面制作手法具有比较鲜明的写意性特质,主要体现在画面具有了更深的思想、内容、情感和理想,均陶也是从普通日用器皿到随着人们对精神审美要求的提高开始制作带有画面装饰的作品,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本篇论文通过对均陶装饰手法、风格特征、制作方法、发展趋势等的论述和探讨,对现当代的独特写意性风格进行一个重点的探索研究。

宜兴均陶堆花装饰的艺术特征

宜兴均陶堆花装饰的艺术特征

3 总结
宜 兴 紫 砂 壶 因 其 独 特 的 成 形 技 法 ,极 大 地 体 现 作 者
“ 掇球 ” “ 、菊瓣 ” “ 、石瓢 ” 等无 一不是 经典 , 让人 爱不 释手 。
但 对 于 现 在 这 个 艺 术 大 发 展 , 求 个 性 化 的 年 代 。 实 有 追 确
的创作 自由度 。其创作题 材 的多样 性也 在随着 时代 的进
宜 兴均 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 始于宋 代 , 它是 从原 先粗 陶的基 础上 。
2 地 域 特 色
宜兴位 于 江浙 皖三 省交 界 的江 苏南 侧 。 产 竹 、 、 盛 木
通 过 釉 料 配 方 变 化 , 窑 变 而 形 成 一 个 独 特 的 品 种 。随着 茶 。风 景秀丽 ,自然 资源丰 富。宜 兴陶土 资源有矿点 5 经 5
宜兴均 陶堆 花装 饰 的艺术特征
周孝 忠
( 苏宜兴 江 24 2 ) 1 2 1

要 : 兴 均 陶作 为 陶都 宜 兴 的 “ 朵 金 花 ” 一 . 丽 多 姿 、 宜 五 之 秀
风韵独具 , 到人们的青睐。 受
关 键 词 : 砂 ; 陶装 饰 ; 征 紫 均 特
1 前 言
菊 、 、 等 花卉 , 叶茂 美 , 色 也较 莹润 , 莲 梅 枝 釉 改变 了宋 时 的粗糙 、 堆砌 现象 。永乐年 间 , 宜兴 出现 了严格 意义 上 的
堆 贴 花 技 法 .即 在 陶 器 的坯 体 上 运 用 右 手 大 拇 指 堆 贴 各 式 图 案 , 要 技 法 有 摊 、 、 、 等 等 。另 用 竹 片 、 片 、 主 撕 行 扰 木 牛 角 等 小 工 具 进 行 装 饰 加 工 。 清 代 宜 兴 均 陶 堆 贴 花 艺 术 进 入 到 了 成 熟 阶 段 . 案 已从 花 卉 、 禽 、 兽 、 物 发 展 图 飞 走 人 到 文字书法 等 。

宜兴均陶堆花装饰技法之堆塑意韵及渊源

宜兴均陶堆花装饰技法之堆塑意韵及渊源

2019年06月第52卷第3期3宜兴均陶堆花装饰技法之堆塑意韵及渊源周步芳(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宜兴214206)摘要宜兴均陶是极具地域特色的陶瓷艺术,其精湛绝妙的堆花装饰技法更是举世瞩目。

本文通过探析宜兴均陶堆花装饰技法独特的堆塑意韵,并追溯其历史渊源,呈现堆花艺人灵活运用大拇指徒手进行堆塑的技艺,一抹一捺随着指尖的舞动,一幅幅灵动传神的画面便见证了均陶堆花艺术的魅力。

随着堆塑技法的日益成熟,大拇指堆贴画的意韵更足,挥洒自如中充满了泥性、泥气和泥韵。

关键词宜兴均陶;堆花装饰;堆塑意韵;发展渊源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成果,项目编号:PPZY2015B200;课题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二期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卓越技师项目’双元双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YB1620引言远古时期,中国先民在土与火的碰撞中发明创造了陶器,自此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奠定了中国陶瓷灿烂辉煌的历史地位。

中国陶瓷艺术历经上万年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瑰宝,誉满全球。

享有“陶都”美誉的江苏宜兴是陶瓷原材料的产地,也是紫砂陶艺的发源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与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

1宜兴均陶艺术的独特魅力宜兴早在7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制陶业,作为陶瓷“五朵金花”之一的“均陶”,有着与紫砂一样的荣耀声誉和艺术特征。

宜兴均陶蕴涵着浓郁的地域文化与民间特色,赢得了“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语,而被称为“大拇指艺术”的宜兴均陶堆花装饰技艺更是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堪称“中国传统民族工艺奇葩”。

只要对宜兴陶瓷历史稍加了解,就会知道相比紫砂,均陶历史更久、技艺更绝。

“宜兴均陶制作技艺”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经由历代艺人的辛勤劳作与不懈追求,于2014年跻身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激励更多的均陶艺人钻研堆花技艺,传承均陶特色文化,弘扬均陶艺术价值。

宜兴均陶堆花装饰技法之堆塑意韵及渊源

宜兴均陶堆花装饰技法之堆塑意韵及渊源

宜兴均陶堆花装饰技法之堆塑意韵及渊源作者:周步芳来源:《江苏陶瓷》2019年第03期摘; 要; 宜兴均陶是极具地域特色的陶瓷艺术,其精湛绝妙的堆花装饰技法更是举世瞩目。

本文通过探析宜兴均陶堆花装饰技法独特的堆塑意韵,并追溯其历史渊源,呈现堆花艺人灵活运用大拇指徒手进行堆塑的技艺,一抹一捺随着指尖的舞动,一幅幅灵动传神的画面便见证了均陶堆花藝术的魅力。

随着堆塑技法的日益成熟,大拇指堆贴画的意韵更足,挥洒自如中充满了泥性、泥气和泥韵。

关键词; 宜兴均陶;堆花装饰;堆塑意韵;发展渊源0; 引; 言远古时期,中国先民在土与火的碰撞中发明创造了陶器,自此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奠定了中国陶瓷灿烂辉煌的历史地位。

中国陶瓷艺术历经上万年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瑰宝,誉满全球。

享有“陶都”美誉的江苏宜兴是陶瓷原材料的产地,也是紫砂陶艺的发源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与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

1; 宜兴均陶艺术的独特魅力宜兴早在7 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制陶业,作为陶瓷“五朵金花”之一的“均陶”,有着与紫砂一样的荣耀声誉和艺术特征。

宜兴均陶蕴涵着浓郁的地域文化与民间特色,赢得了“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语,而被称为“大拇指艺术”的宜兴均陶堆花装饰技艺更是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堪称“中国传统民族工艺奇葩”。

只要对宜兴陶瓷历史稍加了解,就会知道相比紫砂,均陶历史更久、技艺更绝。

“宜兴均陶制作技艺”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经由历代艺人的辛勤劳作与不懈追求,于2014年跻身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激励更多的均陶艺人钻研堆花技艺,传承均陶特色文化,弘扬均陶艺术价值。

宜兴均陶艺术因其稀有的地域资源、独特的民间工艺、厚重的文化底蕴,且极具实用性与观赏性而成为陶瓷百花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 均陶堆花装饰的堆塑意韵卓绝的均陶堆花装饰技法,赋予了宜兴均陶的生命,炫示着宜兴均陶的艺术成就,在丰富多彩的陶瓷装饰手法中,堆花技艺特色鲜明、风韵独具,有着其它陶瓷装饰手法所不具备的纯手工堆塑意味和气韵,一抹一捺随着堆花艺人的指尖舞动,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大拇指堆贴画转眼呈现于观者面前,看似简单实质不易,看似随心所欲实质精心布局,但是没有勤奋刻苦的精神、日积月累的功力是绝对达不到炉火纯青、技艺娴熟的境界的。

浅谈均陶堆花图案题材

浅谈均陶堆花图案题材
熟 ,釉料也更具特色 ,并且其制作的 日用陶器在 民间和宫廷都得 兽 ,结 构严谨 ,布 局合理 。宜 兴均 陶的堆花 寿缸 ,又名 “ 尚 和 缸 ”或 “ 化缸” 属于佛家的一种专有陶瓷寿器 。它是文化 习俗 坐 和宗教 意象 的产物 也是 宜兴制 陶 人为佛教 文化创 造的专 用陶 器 。这也是均陶堆花 图案取 材在宗教文化上的独有的表现手法 。
学史上 , 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 。 清代则是 中国古典
( 下接4 页 ) 9
浅谈我对 紫砂的感悟
陈彩敏 江苏宜兴
壶艺的 创新必须注重三个方面 , 、 、用 。形即壶的形象 ,任 形 神 何一个新 壶艺作品都必须是 由作者 由心底 发出的一种想法 ,在正 确 安排好 壶的 主体 ,壶身 的前提 下 ,要 强调壶 体 的每个配 置部
到广 泛的使用 。明代后 期欧子明所创的 “ 殴窑 ”和清代中期葛 明 祥 、葛元祥所创的 “ 窑”所生产的均陶制 品更 为均陶的发展起 葛
到 了画 龙点 睛的作 用 。民国至 今 ,宜兴均 陶在 不断 的摸索 中发 展 ,完善 ,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
而常见的神话题材性 的图案 如 : “ 八仙过海 ”八仙为传说 中的八 位仙 人 。据 《 东游记传 》 中所 记载 ,八位仙人在赴蟠桃大会途 书
类图案 的题 材的产生与历史文化的发展有 关 ,它代表了一个时代
的历史文化和 背景 。在此文化历史 的背景下 ,以此题材均陶堆花


吉祥祥瑞题 材性图案 。此 图案取 材丰富 ,不受时代 的局限 ,
制品也就 出现 了。
表现 了人 类对理想和愿望的追 求 ,大部分 内容都是吉祥 、富贵 、 求生 、辟邪 等 ,而且通常用一种 寓意性的物体来表达这种 理想 。 如 : “ 祥如 意 ”童 子手 持如意 骑象 图案 ,骑象 与吉祥 发音 相 吉 近 ,如意 比喻幸福美满 ,此 图意 为一 切J U l ,心想事成 。 “ I  ̄ 鸳鸯 贵子 ”在桂 花树 的映衬下 ,一双鸳鸯 在湖水中相伴而游 。诗经 中 明清是 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从 明代 始 ,小说这种文学形式 充分显示 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 , 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 , 在文

谈现代均陶堆花工艺的创新发展

谈现代均陶堆花工艺的创新发展
第4 3卷 第 5期
21 0 0年 l O月




Vo . No5 1 43, .
Ja g uCea c in s rmis
Oco e,0 0 tb r 1 2
5 3
谈现代 均 陶堆花工艺 的创 新发展
杨 晓 兰
( 无锡 工 艺职 业技 术 学院 , 宜兴 2 4 0 ) 12 6
少 。这是 社会 环境 造 成 的客观 因素 . 身为 “ 朵金 但 五 花 ”之一 的宜 兴紫 砂 陶却在 现代 生 活艺 术 中迎来 了 空前 的繁 荣 .这就 不得 不令 人 思考 均 陶工艺 是 否存 在 自身 的艺术缺 陷或 局 限性 只有 从 自身原 因出发 , 再结 合 客观 环 境 因素对 其 内在 因 素进 行 创 新 发展 .
摘 要 均 陶是 陶都 宜 兴 最 早 的 陶瓷 种 类之 一 , 与精 陶 、 砂 、 瓷 、 彩 陶一 起 它 紫 青 美
被称 为 宜兴 陶瓷艺 术 的“ 五朵金 花 ” 。宜 兴均 陶 以大 气、 朴 、 古 美观 著 称 于世 , 、 是 堆 贴 它 的主 要装 饰 手 法 , 在 民 间艺术 的装 饰 手 法 中极 具代 表 性 。 均 陶堆 花 作 品具 有 实 这
逐 渐走 向低 谷 。 在这 同时 . 陶产 品市场上 又泛滥 着 均 粗 制 滥造 的统 货 。 正 有艺 术 内涵 的精致 工艺 品、 真 艺
那 么 .宜兴 传 统均 陶工 艺 中到底 存 在着 怎样 的 艺术 缺 陷和局 限性 呢 ?通过 与 紫砂 陶艺 术 的对 比性
术 品却 十分 匮乏 。这也 导致 了均 陶工 艺 的衰 败 。因 此. 我们 要 从 观念 上 进 行 创 新 、 革 。 把 现代 宜 兴 变 要

浅谈“鱼跃钵”的堆贴花工艺美术设计

浅谈“鱼跃钵”的堆贴花工艺美术设计
摘 要 均 陶是 陶都 宜 兴 最 早 的 陶 瓷 种 类 之 一 , 它 与精 陶 、 紫砂 、 青 瓷、 美 彩 陶 一起 被 称 为 宜 兴 陶 瓷 艺 术 的“ 五朵金 花” 。宜兴均 陶以大气、 古朴、 美观著称于世 , 堆贴花是 它的主要装饰手 法, 这在 民间
艺 术 的装 饰 手 法 中极 具 代 表 性 和 艺术 特 色 。 当代 的 均 陶 工 艺 作 品从 装 饰 形 式 、 装 饰 内容 、 装 饰 技 法 这 三个 方 面 都 有 了 突破 与 创 新 , 值得我们进 一步研 究。 关 键 词 鱼 跃 钵 ; 均陶 ; 鱼跃龙 门
3 “ 鱼跃钵 ” 装饰的文化 内涵
“ 鱼跃钵 ” 是 钵 身 以 水 中鲤 鱼 为 主题 的 堆 花 作 装 饰 。 蕴 含
着“ 鲤鱼跃龙门” 的神 话 故 事 及 其 深 刻 的 文 化 内 涵 。 传 说 很 早 以前 , 龙 门还未凿开 , 伊水流到这里被龙 门山挡住 了 , 就 在 山
1 “ 鱼跃钵" 的工艺制作成型
均 陶“ 鱼跃钵 ” 采 用 宜 兴 当地 蕴 藏 量 丰 富 的 甲泥 制 作 . 在
成 型 技 法 上 运 用 泥 条 盘 筑 法 进 行 .堆 花 技 巧 在 中 国乃 至 全 世
界 陶 瓷 历 史 上 是 一 个 创 举 ,为 人 类 文 明增 添 了浓 墨 重 彩 的 一
宜 兴 均 陶蕴 涵 了丰 沛 的 陶瓷 文 化 , 带 着 厚 重 的地 域 特 征 、 中国特色 , 在秦汉 、 唐 宋 的宜 兴 釉 陶影 响下 一 路 走 来 , 经 上 千
陶 瓷 一 度 成 为 宜兴 陶瓷 产 业 的主 流 。就 是 到 了机 械 化 成 型 的
今天 . 传 统 的成 型 技 法依 旧发 挥 着 难 以替 代 的 作 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兴陶堆花技艺谈
作者:李守才
来源:《江苏陶瓷》2017年第02期
陶堆花工艺是装饰均陶制品的特殊工艺,是以手指为工具,在陶器坯体表面上用粘土堆贴,形成既有粘土意味又有浮雕效果的艺术品。

这种陶器上的堆贴工艺技巧性很高,是继承了传统的陶塑、印纹、贴花等工艺,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完善、综合发展,而形成了有着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的装饰技艺。

陶堆花装饰施釉烧成后,画面清晰、层次分明,呈半浮雕状态。

装饰风格讲究,构图繁密不乱、疏简有致,风格豪放而潇洒,手指堆贴意趣畅然,绚丽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经过堆花装饰的均陶,称之谓“均陶堆花陈设陶”或“堆花艺术陶”。

陶堆花工艺早先称“贴花”,用呈色不同的原料配制出各种色泥,运用拇指技巧与腕力功夫,辅以其他一些工具,在陶坯上进行堆贴各种纹样或画面,然后施釉,干燥后经烧制成为一件独特的艺术作品。

陶堆花作品制作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首先是堆花用的各种色泥。

堆花的用泥有很大的限制性,必须要精心选择,除去原料中的杂质、铁质、油腻,还需要陈腐一段时间,然后调整至适当的干湿度方可使用。

色泥与坯体的结合力度是个关键的问题。

色泥敷上坯体,如用力轻会浮在坯体上,容易剥落;但重力揿,又容易使坯体变形乃至破坏,所以全凭堆花艺人手法的感觉。

坯体的干湿度要适中,如过干,色泥上不去;如过湿,又不好操作。

色泥与坯体之间不能有油腻物质,如果有就等于在色泥与坯体之间作了隔离。

堆花作品施的釉常为金黄釉、花缸釉与透明釉三种,它们均是透明釉或半透明釉,所以可以见到釉下的画面。

施釉完成后干燥一段时间,然后在1 240℃左右的氧化焰中一次烧成,即可得到成品。

堆花工艺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堆贴技法日趋成熟。

用拇指与腕力在坯体上进行堆花装饰,必须采取轻重、刚柔结合的方法。

操作时当右拇指与腕力在坯体表面运转的同时,左手中指必须起相应的辅助作用。

以左手心内侧胸位方向,中指尖顶住右拇指外侧,运转时起推动兼平稳作用。

当拇指运用色泥在坯体运转时,须以180°上下左右适当地回转运动,一般为色泥拓开为宜,回转运动多则会使色泥花面显呆滞,这是由拇指运转对色泥挤压及热量对表面水分的吸收所致。

运转用力过重会戳穿,或使局部坯体瘪下一块,使坯体损坏;用力过轻会使色泥堆积浮空,而无生动之感,同时在坯体干燥收缩时容易脱落。

陶堆花的基本手法有拓、搓、行、撕、揿、堆塑六种,它们在堆花装饰中也不是彼此完全孤立的。

拓:在堆花装饰中运用最多,用于对面的处理,在堆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操作时,指势运用与上述拇指和腕力运动规律的要求一致。

首先要根据坯体上画面的大小决定色泥用量,以
用眼睛的目测或拇、食、中三指夹拿时的手感而定;然后用拇指搓圆拓在坯上。

在拇指运行拓开时应注意用力均匀,不能不均匀地来回摇摆,均匀拓开的平行面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有生动感。

来回摇摆会造成画面凹凸不平,边沿毛糙,线条无清晰度。

拇指拓开的用力一般为向前拓开为重,回转时则轻,色泥的干湿度与拓开时用力具有一定的关系,过分干燥的色泥在坯体上不易拓开,甚至会造成堆积、呆滞,待坯体干燥收缩时画面易出现脱落的现象。

用泥过湿会出现粘拇指的现象,虽然能拓开画面,但会产生色泥露底,一般色泥干湿度调配在拓时不粘指,搓时不断裂为宜。

搓:在堆花装饰中起线,一般用于花卉的筋、干,飞禽走兽的翅、尾、足部。

操作手法用右食指与中指在左手心相对方向来回运转,搓时用力要均匀,不均匀的搓动会出现粗细不一、容易断裂的现象。

造成断裂的另一个原因,是与右手两指和左手心干燥有关,可用湿布擦双手增加湿度,装饰中的线条粗细、长短可按用泥的多少,搓动时的用力而定。

行:就是堆花艺人常说的“行韬”。

行,常用于表现图案线纹的效果,如回纹、水纹、云纹等几何纹样。

它与其他手法不一样的是,它不是坐着操作,而是立着前后运动着操作,常用于大型坯体的装饰中。

韬,是用泥按在两手心处前后来回地搓动,泥条的粗细应按搓动的力量而定。

用工具的制作,可用竹筒或木管截成300cm左右长的管筒,管筒一端堵塞,筒端边上约30cm处打一8cm小孔,配制一根筒口内径稍小尺寸的圆棍,筒中塞泥挤压即成。

撕:在堆花工艺中一般用于比较粗犷的装饰,和其他一些装饰手法有所区别,撕行时只需一笔直过,且没有回笔指法。

操作手法是用拇指与食指心夹泥相贴,而平行前撕。

需要的线条宽窄、长短以及用泥多少,全靠用力轻重而定。

尖部的处理要调正指法,一般拇指先用平撕逐步转折于拇指外侧直伸指尖。

在装饰中的撕,绝大部分用于飞禽走兽的翅、尾及花卉的干、筋、叶、龙须、爪、尾和云梢等。

揿:是在画面形体的点、线、面中用来表现点的。

如飞禽走兽的眼睛、斑点,花卉的花蕊、草虫及其它点缀的装饰,但也常用于增加色泥和坯体的结合力度,使画面不易从坯体上剥落。

在装饰中起加强画面牢固的作用,手法用拇指与食指按点的大小捏搓成所需的形按在所需的装饰点位。

按压时必须在坯体表面有湿度的情况下,在画面容易脱落的较厚部位、尖端部重复按压粘紧。

干湿发白的坯体不宜按压,避免画面断裂。

堆塑:是以上几种堆花方法的综合运用。

它的基本要求必须是从里层堆向外层,远层堆向近层,一层厚于一层。

堆花的层次要分明,画面清晰呈浮雕状,较高处必须要用坯体自身材质加以铺地,铺地的范围大小和高低可按装饰的需要而定。

底泥的湿度应该比色泥略微干燥一点,便于有统一的收缩率。

不能使用色泥铺地,防止色泥厚的部位收缩过快与坯体收缩不统一,造成画面开裂和脱落。

在陶堆花工艺中,坯体与色泥的结合是一个必须掌握的技法,如果艺人不掌握或不熟悉必然会导致整个作品的缺陷。

为了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首先要严格按照堆花工艺与具体技术要求进行如下步骤的操作:
第一步,调理坯体干湿度。

制作时用右手掌轻拍坯体表面,感觉有湿度即可,或者用拇指按压坯体表面有瘪进去的现象出现,这就说明坯体湿度基本调匀。

当坯体干燥时可以用水或者泥浆水涂抹在坯体整个内外,使其湿度均匀,过分干燥的坯体虽能调匀湿度,但不能堆贴,因为干燥还原的坯体已经过整体收缩。

经过堆花后的画面与坯体收缩的程度不统一,容易造成画面整体开裂。

相反,过湿的坯体会产生变形、软瘫,也会产生打滑、露地、画面层次模糊等缺陷。

第二步,精选色泥,保证色泥的质量与陈腐期。

操作人员在堆贴之前必须先洗手,以防油污,并调理色泥的标准湿度方可工作,色泥的陈腐期一般为一周。

只有严格的程序才能保证作品的完整性。

陶堆花工艺中,除主要技法外,还有其它技艺手法及辅助工具的运用。

模板刻花平贴法:模板一块(规格3、5、7、9mm等),大小厚薄可根据装饰面的需要而定。

操作时,把刻好的模板平贴在坯体表面上,用拇指把色泥平填进空隙中即可,要求用力均匀、平稳规正,也可用直线板将填进的泥刮平后,揭开刻板就可以了。

铁笔划花法:只刻形体线,去掉形体面。

用钢制作的曲圆形划针进行沿线刻划。

刻画要准确、有力度,在刻划的过程中用力的轻重缓急对整体画面有直接影响。

刻划后的线纹待干燥后,用漆刷刷去线纹中含有的残留泥粒。

刻线的深浅,要求刻划时见坯底面为宜。

泥浆彩绘综合法:用漆刷或毛笔沾上色泥浆,在坯体上进行彩绘装饰,泥浆湿度以调成糊状为宜,当还需要采用其他综合装饰手法时,一定要等彩绘装饰画面干燥后方可操作。

均陶堆花装饰的辅助工具有:曲弧形圆头勺、大小半凹形圆管、半圆形扁头敲子、宽窄直形剔捧,也称“挑捧”,这些工具制作的材料一般用竹片、黄杨木等。

圆头勺:一般用于飞禽走兽的毛纹、花卉叶筋的细部加工。

使用手法:用右拇指与食指夹住勺柄,左中指顶住拇指外侧,用力均匀而平稳地自由顺时转动。

勺时要求不宜过轻,轻则容易出现纹线模糊;重则会产生画面线纹琐碎不完整,一般勺时的深度为色泥厚度的三分之一左右。

圆管:在堆花装饰中点缀飞禽走兽的眼睛、羽毛、毛皮斑点和花卉花芯及其它一些点部。

点缀的大小可视需要选择圆管。

敲子:用于敲压飞禽走兽的羽毛、皮纹斑点、树木的皮皱等,敲压时必须用力均匀,不能过轻或过重,敲压时要先后有序。

挑棒:在堆花装饰中,用于整理和挑剔各种不同的线形和切割多余面,一般用1-5线,多用于表现回纹、水纹等。

特别要注意堆花半成品的干燥,首先把堆贴好的坯体放平整,在抬放时手脚要轻。

堆贴的半成品画面要避免风吹和太阳光线的强烈曝晒,让其缓慢而自然地干燥,否则容易造成画面开裂和脱落。

干燥后的半成品可喷釉烧成,也可以把堆贴好的坯体直接施釉,用釉衣保护画面。

成品出窑时温度较高,应尽量避免冷风的吹入,更应避免冷水的直接接触,以防止釉面釉裂和整体的爆裂。

陶堆花工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完美的工艺体系,我们应该在总结和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古老的陶堆花装饰将闪耀出新的艺术光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