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阅读答案附翻译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专用)(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
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2022届高三历史月考、联考、模拟试题汇编 专题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22年1月最新更新〕题组一一、选择题〔安徽省怀远二中202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中国古代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答复1~3题。
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最能表达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答案 A2.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
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
以下思想不能表达这一道理的是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C.君权神授 D.为政以德答案 C3.“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日知录?中的这段文字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 B.魏晋玄学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答案 D4.〔黑龙江庆安三中2022届高三第二次考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根底。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答案 A5.〔吉林省延吉市汪清六中202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答案 C6、〔内蒙古包头蒙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答案 A7.〔上海市十三校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浙江省高考语文考点突破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解析)

(2)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 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 , 并加以评析。 (3 分)
A组 2013 年高考模拟题选粹
1.( 浙江温州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 而由人乎哉 ?”
子曰 : “礼云礼云 ,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 钟鼓云乎哉 ?”
子曰 :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人而不仁 , 如乐何 ?”
(1) 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用八佾舞是件不能容忍的事
?
(2) 以上章句中孔子强调了“礼”“乐”“仁”三者的关系 关系。
(1) 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
?
(2) 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 , 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
2.( 湖州高三二模检测 ) 阅读下面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①曾子曰 : “君子以文会友 , 以友辅仁。” ( 《论语·颜渊》 ) ②子曰 :“ 君子不重则不威 ; 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 过则勿惮改。 ”(《 论语·学
孔子曰 : “以吾从大夫之后 , 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 ” 之三子告 , 不可。孔子曰 : “以吾从大夫之后 , 不敢不告也。” ( 《论语·宪问》 ) 子曰 : “不在其位 , 不谋其政。” 曾子曰 : “君子思不出其位。” ( 《论语·宪问》 )
(1) 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 , 并指出和第一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同点。
人, 乐取于人以为善。”
( 《孟子·公孙丑上》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阅读答案(附翻译)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
【注】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为政”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答:
(2)“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结合上面语段,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正”的看法。
(6分)答:
参考答案:
20.答案
(1)孔子为政反对杀人,主张“德政”,主张为政者以自身好的品行和做法去影响他人。
(3分)(2)孔子认为,为官,首在一个“正”字,正人先正己。
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
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
(3分)到了当今社会,这种观点仍旧有生命力,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官如此,治家如此,办企业如此,做人也如此(3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1《论语》十二章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1

1《论语》十二章检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检测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B.“文质”,“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后来也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
C.“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
D.“庶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
结合季康子两次问政材料,具体分析孔子的为政思想

结合季康子两次问政材料,具体分析孔子的为政思想结合季康子两次问政材料,具体分析孔子的为政思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也。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23.结合季康子两次问政材料,具体分析孔子的为政思想。
(2分)24.结合论语选文,就第四段文字,说说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
(3分)23.第一次问政,孔子否定了季康子为政用杀的方法,提出德服人的为政思想。
第二次问政,孔子指明只要统治者做到庄重、孝慈、用人唯才就能使百姓尽、勤勉。
由此可知,在孔子的为政思想中,他特别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正人必先正已。
(2分)24.孔孟之道,继承是必然的。
孟子的“行仁政而王””的政治主张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仁则荣,不仁则辱”,统治者应该修明政治,不应放纵享乐,否则只能自取其辱,这些思想,就是对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继承。
(3分)翻译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
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
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
论梁元帝读书阅读答案

篇一:论梁元帝读书阅读答案上一篇:下一篇:篇三:论梁元帝读书阅读答案2015年北京顺义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2015届高三文化经典练习与答案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2015届高三文化经典练习与答案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文化经典研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2 分)①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 (1)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3 分)答:(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9 分)答: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2 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论语》)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礼记?学记》)(1)简要概括孔子和《礼记》的“教学观”的共同点。
(4 分)答:(2)孔子和《礼记》表述的“教学观”有所不同,请简要评析。
(8 分)答: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2 分)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②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吾辈自己不能自信,心中已无把握,焉能闻道?(《曾文正公全集》)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所体现的精神,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字数 200 字左右。
(12 分)答: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2 分)①子曰: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阅读答案(附翻
译)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
【注】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为政”的主
要观点是什么?(3分)
答:
(2)“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
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结合上面语段,联系
现实,谈谈你对“正”的看法。
(6分)
答:
参考答案:
20.答案
(1)孔子为政反对杀人,主张“德政”,主张为政者
以自身好的品行和做法去影响他人。
(3分)(2)孔子认为,为官,首在一个“正”字,正人先正己。
只要身居
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
(3分)到了当今社会,这种观点仍旧有生命力,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官如此,治家如此,办企业如此,做人也如此(3分)(意对即可)【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