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整治问题研究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存在问题及对策

年 份
总 人 口数/ 亿
城 乡 人 口 比 率
择 。在 村 镇 规划 的 指导 下 ,开 展 农 村 居 民点 土地 整
理 是 实 现 耕 地 总量 动 态 平 衡 、改 善 农 民生 活 和 生 产
环 境 的重 要途 径 ,是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重 要 手段 之一 。 农 村 居 民点 土 地 整 理 主 要 是 运 用 工 程技 术 及 调
党 的 十六 届 五 中全 会 提 出 了建设 社会 主 义新 农 村 的重 大历 史 任 务 , 求 按 照 生 产 发 展 、 活 宽 裕 、 要 生 乡 风 文 明 、村 容 整 洁 和 管 理 民主 的要 求 ,扎 实 、稳 步地 加 以推 进 。建 设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是实 现 农 村 城 镇 化 、壮 大 农 村 经 济 和发 展 现 代 乡村 社 区 的必 然 选
Q一 目标 年农 村 人 口数 。 , 世 界 银 行 对 中 国 人 口的预 测 如 表 1所 示 。
表 1 世 界 银 行 对 中 国 人 1 的 预 测 5 1
T b. Th Wo d a S o u1 ti p d Ct O a 1 e r1 B nk p p a On re i i n
建 立 农 村 居 民 点 土 地 整理 专项 基 金 ,强 化规 划 实施 力 度 ,做 好 宣传 工作 ,保 证 村 庄 规 划 的顺 利 实 施 ,指 出
今 后 村 庄 规 划 的方 向一 发 展 生 态 型 村 庄 。 关 键 词 :农 业 经 济 ;农 村 居 民点 ;综 述 ;规 划 ;生 态 型 村 庄
方法 是 依 据 居 民点 用 地 与 确定 的 人 均居 民点 建 设 用 地 整 理 标 准 比较 ,算 出农 村 居 民点 整 理 潜 力 。其 计 算 公 式 为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研究——以宁乡县为例

整 理 的 驱 动 力 中经 济 发 展 、 人 口、 政 策 和 社 会 因 素 的 贡 献 。文 章 采用的 2 0 O 6  ̄ 2 0 l 3年 基 础 数 据 主 要 来 源 于 宁 乡 县 统 计 年 鉴 、 统 计 公 报 以及 该 县 国 土 局 、 统 计 局 的 统 计 资 料 。 文 章 同 时 参 考 了 《 宁乡县土地 利用总体规 划 ( 2 O 0 6 ~ 2 O 2 O年 ) 》 和《 宁 乡 县 总 体 规 划修编( 2 o 1 2 0 2 0 ) 》 。
精神 。 开 展 农 村 居 民点 用 地 整 理 , 对 农 村 建 设 用 地 进 行 内 部 挖
2 研 究方 法与 数据来 源
本 文 在 研 究 农 村 居 民点 整 理 驱 动 力 时 。 借 鉴 了 朗 义 华 和 张
淳 等 学 者 的数 据 分 析 方 式 . 采 用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确 定 农 村 居 民 点
郑 梅: 基 于主 成 分 分 析的 农 村 居民 点 整 理 驱 动 力 研 究
资源 ・ 环境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研究
以 宁 乡县 为例
郑 梅
( 湖南师范大学 , 湖 南 长 沙 4 1 0 0 0 0 )
[ 摘 要] 农 村 居 民点 整 理 工 作 涉及 方 方 面 面 , 事 关 统 筹 城 乡发 展 、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大 计 。 以 宁 乡县 为例 , 分析 了
划 与管理 , 基 本 处 于 自发 状 态 , 人均宅基地面积不 断突破上 限。
5 ” 城 市群 中“ 一核 三带 ” 中长 ( 沙) 常( 德) 发 展 轴 上 的 重 要 节 点
城 镇 。宁 乡县 城 镇 建设 将 进 入 加 速 发 展 时 期 , 建 设 用 地 需 求将
佳木斯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与对策研究

( eo re n ni n n cec o eeT eN r es A r ut U i r t, ari 50 0 C ia R sucsadE v ome t ineC f g ,h ot at gl l m nv sy H ebn10 3 , h ) r S i h c u ei n
维普资讯
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
2 0 . 0 8 No 3
一 = 一 = 一 r 一
T吲刚刚Ⅱ. 0RY & N URAL RE O AT S URCE T S S UDY
・4 ・ 3
文章 编 号 :03 7 5 (0 80 — 0 3 0 10 — 8 320 )3 04 - 2
探索农村居 民点用地 内在潜力 , 实现 与建设用地 的置换, 而缓 从
用地偏 少。居民点多数未经规 划 , 虽有规划但不科学 , 无力 或 或 建设 , 形成村庄 内部非农建设用地与农用地、 闲置地相互混杂、 相 互包 围, 将农用地分割 , 不能集聚成片、 规模经营, 布局混 乱, 用地
rs et l rait n uhadw se 1 o ii esni dncsiu ajs te iaers e t ra.hp odi et n ei n a ae oe og atf . ,ts s t a ees os or d th lg i n a ae I o ea o fci . d i so n u S e a n l t t e u vl ed i l g n o K yw rs vlg s et l ra itni ti t n rajs e t f o n a; onemesr;im s e od :iae ei n a ae; es euiz i ;edut n t t lcu t aueJa ui l r d i n v l ao m o p ei r
莒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

由于农 村 居 民特有 的生 活特 点 , 产 用 房 与生 生 活用 房不 可分 割 , 多 地 方 人 畜 同处 一 宅 。 近 二十 很 几年来 , 由于农 村 不 少 村庄 缺 乏 规 划 或 者没 有 较 好 的按 规划 建设 , 体 、 体 经 济 建设 的 自行 其 事 , 个 集 家 庭作坊 式 的小 加工 厂 以 自家住 房 为 主 , 体 工 厂 往 集 往 夹 在住 宅 区 内, 得农 村 居 民点 的生 产 、 活 混杂 使 生
1 5 配 套设 施不 全缺 乏功 能分 区 .
近 年来 , 随着 农村 经济 的快 速发 展 , 民收入 大 农 幅提高 , 户为改 善住 房条 件建 设新 房 , 农 造成 旧宅 闲 置, 一户 多宅 , 至形成 空 心村 。莒 县进行 了农村 居 甚 民点抽 样问 卷调 查 , 及 3 20 8户农 户 , 中一 户 涉 1 5 其
7 . 和 7 . 。而全 县有 1 72 67 5个 乡 镇绿 化 比例低
13 闲置 宅基 地较 多空 心村现 象 严重 . 据 调查统 计 , 全县 闲置 宅基 地 13 8处 , 0 闲置 宅 基 地 面 积 6 . 4 h 。 闲 置 宅 基 地 处 数 比 重 为 8 5 m 1 5 ; . 1 闲置 宅 基 地 总 面 积 比 重 为 1 4 。有 1 .3 O
维普资讯
第2卷 O 3 第1期
山 东 国 土 资 源
2 7 O 0 年1月 0
莒 县 农 村 居 民点 整 理 潜 力研 究
刘 志伟 , 文 丽 , 翟 岳登 合
( 莒县 国土 资源局 , 东 日照 2 6 0 ) 山 7 5 0
1 农 村居 民点 面积 比重 的 7 . %, 7 2 而公 用 设 施 面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影响因素分析——以邗江区为实证研究

3 研 究 方法
表1 样 本 分布 及有 效 率统 计
主体的新角度分析农村居 民点整理 的农户意愿 及其影响 因素 ,
对 农 村 居 民 点整 理 研 究Hale Waihona Puke 有 着 创 新 性 的意 义 。
1 研 究区概 况
邗 江 区 位 于 江 淮 下 游 平 原 江 苏 省 中 部 . 总 面 积 为 6 9 8 . 7 1 k n ̄ i 。 区境 西 北 为 丘 陵 , 冈峦 起 伏 , 南 为 平 原 河 网密 布 , 地 势 平坦 。 有 1 6 0个 村 民委 员 会 , 3 5 3 2个 村 民 小 组 , 2 9个 居 民 委
田保 护 区 , 并 纳入 江 苏 省 “ 万 顷 良田” 项 目用 地 ; 而 且 该 区经 济 发展较 快 , 对建设用 地的需求激增 , 人地矛盾更是 严重。综上 , 该 区对土地 需求大 。 解 决人地矛 盾形势 急切 . 因 此 该 研 究 区 域
对本研究具有代表性且意义深远 。
[ 中国分类号 】 F 3 0 1 . 3
[ 文献标识码] A
笔者分别于 2 0 1 2年 l 1 月和 2 0 1 3年 3月 两 次 在 邗 江 区 进
土 地 资 源 是 稀 缺 资 源 ,一 方 面 随着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加 快 , 城 市 建 设 用 地 的增 加 与 土 地 供 应 紧 张造 成 人 地 矛 盾 的不 断 激 化 : 另 一 方 面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大 量 外 流 导 致 农 村 闲 置 土 地 增 多 和 空 心 村 现 象 日益严 重 。 在 这样 的 背 景 下 , 2 0 o 8年 国土 资 源 部 颁 布 了 《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 钩管理办法》 ,提 出实 施 增 减 挂 钩 机 制, 逐 步 推 进 城 镇 建 设 用 地 增 加 与农 村 建 设 用 地 减 少 相 挂 钩 的 政 策 。 由此 引 发 了一 些 学 者 研 究 热 潮 , 开 始 对 农 村 居 民点 内 部 结构、 农 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评 价、 农村居 民点整治潜力 、 整 治 的 空 间 整 合 和 资 金 筹 措 模 式 等 内容 进 行 研 究 。但 目前 在 政 策 推 行 过 程 中 却 引 发 了 很 多 纠 纷 和 矛 盾 ,农 户 是 农 村 土 地 使 用 主 体, 对 推 进 农 村 居 民点 整 理 有 着 直 接 的 影 响 。因 此 , 从 微 观 行 为
人居环境科学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研究【论文】

人居环境科学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研究摘要: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相对缺乏。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且对于村庄环境整治提出了新要求。
文章基于安徽省村庄建设的实际状况,以阜南县曹集镇东郢村为例,在产业经济、生态保护、村庄特色、设施配套等方面,探索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蓄洪区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人居环境;行蓄洪区;整治规划;村庄特色十九大报告中首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发生了改变,对于村庄整治规划提出了新要求,涵盖了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蒙洼是新中国治理淮河的最前沿,是“王家坝精神”的发源地,国家、省、市领导人多次视察蒙洼地区,2017年末,阜南县落实“五大专项行动”,全面推进蒙洼及广大农村地区的三大革命,从各个层面促进农村“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的五大工程。
科学的综合整治,是村庄在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人居环境改善的有效途径。
将人居环境科学作为指导理论基础,对蓄洪区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探索编制蓄洪区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思路和方法,以阜南县曹集镇东郢村为例,对村庄产业经济、生态保护、村庄特色、设施配套及生活环境等重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多角度、多视角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1]的建立是吴良镛先生在借鉴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综合我国城乡建设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现状形成的理论体系。
涵盖了农村、集镇、城市等内容,将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既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能够赖以生存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
安乡如何整治农村居民点

的建设用地产生的 “ 土地财政”收入还按一定比例补贴给
农 民。
三是 建 设进程 要引 导 。安乡县 加 强 了农 村居 民点 整治
工作的正确引导 ,按照 “ 有利生产 、方便生活”的原则,
因地制 宜 ,分 类 推进 综合 整治 ,逐 步推 进 。计 划 在每 一个 乡镇 选择 一个 新规 划 居 民| 照城市 的标 准建 造 ,以免 将 按 来再 来一 轮迁村 并居 。 首 先 ,充 分 尊 重 当农 民意 愿 。保 障农 民 的知 情 权 、 参 与权 ,依 法 保 护农 民 的财 产 收 益 与 处置 权 。在 运 作模 式 、旧房 拆 除 、新 居建 设 等 方 面 提 供 多种 选 择 ,并 通 过 公 告 、公 示 等 方 式 ,广 泛 征 求 村 民对 居 民 点 整 治 的意 见 ,依 法 签 订 协 议 。 凡 是 村 民 组 织 和 农 民 不 同 意 的项 目,不 强 行 立 项实 施 ,做 到 整 治前 农 民乐 意 ,整治 后 农
的缺陷 。
到 目前 为止 ,安 乡 县 已经 或 正 在 实 施 的 土地 开 发 整
限,投入的配套资金不够 ,往往容易造成对农民的拆迁补
0 耻黼曙 刊
国土资源在线 WWW- n t I 。 h g。- c
偿不 够 ,侵 害农 民利益 ,或 是对 新居 住点 建设 的投 人标 准 不 高 ,配 套设 施建 设不 到位 ,影 响 当地 群 众 的生产 生活 , 容易形 成 当地 农 民新 的矛盾 纠纷 。
二是群众利益要保障。安乡县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
目 村 居 民点 的拆迁 过程 中 ,严格 依法 办事 ,依 法行 政 , 农 切 实保 障 了农 民利益 。利 用 国家巩 固农业 基 础地 位 ,加强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问题再探讨

国务 院在 深化改革 严格土地管理 的决定 中指出 :鼓励农 做法 。江苏省是城镇建设 用地的高需求地并率先开展了此项 “ 村建设用地整理 ,城镇 建设 用地增加 要与农村 建设 用地减少 工作 , 具体做法是 : 地方政府通过村庄整合等方法把新增 的耕
村生态环境。农村居民点整理的 内涵是指从宏 观上对农村居 随着经济特别是城镇化的快 速发展以及人 民生活水平 的 农 再加上经济发达地 区对 建 民点的数量、布局进行 调整以及从微观上 对农 村居 民点用地 提高 , 民进城 的愿望也相当强烈 。 设用地需求的强烈愿望以及政府的大力倡导 ,就为农村建 设 规模和 内部结构 、 布局进行综合调整。
,
保障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0 l 】
的模式 , 向城镇集 中、 即: 向中心村集 中以及就地安置 。 从各地 的模式也是各地采取的最主要的安置模式 对于第 --" ; -' 方面 f 的 内容 , 地则根据实际情况 , 各 对农 民的土地进行再分配或 建
二、农 村居 民点 用地 整理 与城镇 建设 用地 指标 的实践来看 ,向城镇集中及向中心村集中则是整理潜力最大
相挂钩” “ 。 在符合规划的条件下 , 村庄 、 集镇、 建制镇 中的农 民 地数 量( 顷) 公 作为城镇建设 用地的指标 ; 指标 可 以在耕地复
集体所有制建设 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抓好农村建设用 垦前进行使用即按 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置换规划建 。 地整理 既是贯彻落实 国务 院关于严格土 地管理决定 的要求 , 设用地预 留区内土地面积 , 同时 , 但 必须要在规定的年 限( ) 期 又是当前和今 后一个 时期缓 解建设 用地矛盾 的有效手段和途 内复垦出相应面积 的耕 地 ,完成 对已经使用的建设用地指标 径, 做好此项工作 , 既能 有效地利用 国土 资源 , 又能促进和 改 的置换 ; 于已经超额完成复垦任务 的 , 对 指标可 以转到下一期 善农村环境 , 同时还可 以缓解用地矛盾。 江苏省自开展农村建 使 用 ; 于未能完成复垦任务 的 , 责令其完 成复垦任务 , 对 要 完 设用地 整理以来 , 在缓解城镇 用地 压力 , 集约 、 节约利用土地 不成复垦任务的 ,要对本期规划甚至下期规划 中的建设 用地 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 但问题依然存在 。 文试图通过对 指标进行扣除直至指标相抵完成 ;省政府将给地 方农 村建设 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居民点整治问题研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伴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废弃居民点、居民点乱
占乱建等问题。农村人口的贫困化近年来逐渐减少,但是,部分偏远地区仍达不
到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尽管国家一直在扶持,但是能够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是
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方面土地整治项目急需开展,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的生
活水平也需要解决。本文通过讨论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对于扶贫开发地区的倾斜能
够有效提升农村人口生活水平,提出了在居民点整治中的问题和今后工作方向和
要点的建议。
标签:增减挂钩;扶贫开发;居民点整治;土地整治
土地资源是关乎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的重要资源,每一寸土地关乎千家万
户。珍惜土地、珍惜资源是每一个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的义务与责任。随着人口的
激增,节约利用好、整理好土地就是造福人类。土地整理国内外很早就开始了研
究,国外最早进行土地整理的是德国和瑞士,后法国等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土地整
理[1]。我国土地整理中关于农村居民点研究的问题主要有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的研究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研究。在整理潜力的研究方面主要是通过整理潜
力和综合潜力系数来说明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和整理效率[1]。在农村居民点
整理模式上主要有限制发展、滚动发展、新村建设、旧村重建、迁村并点型、缩
村腾地型、村庄整体搬迁、异地改造等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了
农村居民点整治,综合国内外整治模式,我国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具有广泛性、
地域性和多样性等特征[2]。
一、农村居民点整治背景
居民点整治工作结合相关政策文件,能够有效发挥土地整治工作。增减挂钩
即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
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
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
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
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质上是保证
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农村建设用地所有权以及使用权通过特定
方式的流转[1]。
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通过农村宅基地整
理、复垦,产生节约出来的农村建设用地挂钩指标,设定流通性的挂钩指标交易
权利;二是土地指标的流通;三是土地指标使用的实现。自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以
来,各地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建设,通过项目区建新拆旧和土
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有减少,布局更合理、耕地有增
加的目标。
2016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
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针对贫困地区进行的增减挂钩政策既是土地整理
规划的政策,也是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通过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一方面解决了用地指标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贫困人口生活问题。
二、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量农村居民点整治与探索中,出现了一些可供后面土地整治借鉴的方法
与措施,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已有的居民点整治的研究,
对整治中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问题的探索较少;在征地拆迁补偿政策中,对于征
地拆迁的意愿征集机制不健全,补偿政策的内容不充分,拆迁的安置问题的解决
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同时,在拆迁中城市近郊的拆迁和农村地区的拆迁难
易程度差距较大。
1.在居民点整治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统一规划,整体表现为自发、无序、
空心、闲置、多宅等粗放式发展,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3]。随着经济的快速
发展,城市扩张加速,居民宅基地的腾退对于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带来的巨大土地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城市近郊居民点整治中,
特别容易出现为了最大利益而没有具体规划的土地整治。一方面造成了土地资源
管理混乱、土地整治规划混乱;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居民点的拆迁和整治对被拆迁户的前期调研工作不充分,缺乏对拆迁意愿
的征集,宣传措施不到位,补偿不能够满足大众需求。同时,被拆迁户今后就业
和生活的安置问题也是居民点整治中应该考虑的一个方面。
3.城市近郊土地资源紧缺,因而在居民点整治中所投入资本较大,同时,近
郊农民的贫困人口较偏远地区少。
4.居民整治中为追求最大利益,对于划分的区片通常进行大规模拆除,特别
是对于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古人文遗址缺乏保护意识,在拆建地方会对当地生态
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因此,对于在居民点整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认识到的同时还应加強防范。
三、农村居民点整治中问题的建议
在新的政策文件中“用好用活”这四个字包含了国家对于政策实施者通过利
用土地政策来提高和解决人们生活水平的迫切愿望。作者认为较以往增减挂钩政
策的不同在于盘活土地开发和政策,更有对贫困地区经济的扶持政策倾向。通过
增减挂钩政策带动经济发展,将土地进行整合、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确权并流转。
1.耕地占补平衡中,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易地拆迁等工作的开展。扩展补充
了建设用地指标,减少空心村现象以及浪费土地资源的问题,加强了土地利用规
划的科学合理性。
2.在土地开发工作中,无论是土地整理、复垦或者拆迁工作,都不应盲目进
行,应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不做大拆大建,保护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3.将待开发的贫困地区列入待整治区,充分协调土地用地指标,引进可开发
项目。同时确保土地流转与项目分红中农民的收益保障。
4.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应监督一些地方因为提高经济收入而纷纷将自己所在
村镇变相成为贫困村的问题;对于扶贫政策应变通使用,而不是所有的贫困地区
都进行开发和易地(下转) (上接)拆迁工作;对贫困地区进行土地开发等工
作,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能盲目的进行开发。过度及无规划的开发反而容
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疲软。
5.土地整治具有一定规划,建有时空配置的新型城镇化农村,同时提高农村
耕地质量[4]。推进城镇化建设,并非城市化建设[5]。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
钩政策的理论内涵,在进行之前应根据相关指标,如自然适宜性、生态安全性、
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以及规划导向性等方面进行居民点整治潜力分析。城
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质上是土地位置的改变,将农村居民点转为城镇建设用
地,挂钩项目的经济效益则来源于土地的级差收益,是决定挂钩项目成功开展的
关键[6]。
6.农村居民点集约化、事前需进行评价。农村居民点必须在分类型、划等级、
定时序的基础上进行。根据耕地质量等级不同,划分不同类型农用地,进行整治。
对居民迁入后,可有保障性耕地进行生产、生活。
结语:
在开展的土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中,对于增加挂钩政策的使用,在
促进土地整治工作发挥了巨大效用,又能带动当地经济是非常好的一项利民政
策。因此,用好用活增加挂钩政策,对于当地土地合理利用,生态经济发展,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巨大利好。
参考文献:
[1]朱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1-62.
[2]曲衍波,姜广辉,张凤荣.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系统概念、形成机理与
识别方法[J].中国软科学,2014,2:46-57.
[3]曲衍波,姜广辉,商冉,等.基于投入-产出原理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
价[N].农业工程学报,2014,30(6):221-231.
[4]曲衍波,贾莎,商冉,等.基于迫切-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时空配置研
究[N].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50):925-934.
[5]刘彦随.城镇化比城市化更符合农村实际[J].中国老区建设,2013,3,:8.
[6]曲衍波,姜广辉,张凤荣,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时空联建
[N].农业工程学报,20139,29(6):23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