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乡村治理几个问题的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综述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步入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逐渐高涨,党和政府对人居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推动了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领域已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我国对人居环境治理的探索和实践起步晚,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研究是建立在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治理理论研究之上的。
本文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进行分类整理,从内涵、模式、法治、主体、评价指标体系等五个方面展开文献综述。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评价体系一、关于人居环境概念内涵的研究人居环境科学起源于道萨迪亚斯(Doxiadis)的人类聚居学,我国学者吴良镛受到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发,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理念。
李裕瑞、曹丽哲、王艳鹏等(2022)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通过设施建设、环境修复、景观营造、规划管控、组织管理等方式,着力解决道路不通畅、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内生制度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活动,并将“整治”与“改善”和“建设”做了区分,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和目标要求而开展的建设、整改与治理活动。
刘燕舞(2022)从生活治理的视角,将农村人居环境界定为农民生活空间、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以及三者的互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从改造农民的生活空间开始,并通过改造农民的生活实践,达到改造农民的生活观念的目的,最终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有效治理。
李裕瑞、张轩畅、陈秧分等(2020)将人居环境拆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分别探讨了两者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要“软硬兼施”才能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二、关于人居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在对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方面的讨论上,田孟、孙敏(2021)认为组织和动员村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而成立村民理事会的方式可以破解这一难题,这种自治模式实现了行政资源与自治资源的有效整合,将“国家的公共事务”转变成“村庄的公共事务”,实现了村民自治与国家治理的有效衔接。
关于乡村振兴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乡村振兴文献综述范文乡村振兴战略是近年来我国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大量的研究文献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像一群聪明的探险家从各个方向深入神秘的乡村振兴宝藏之地,各有各的发现和见解。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与意义。
1. 内涵丰富多元。
许多文献指出,乡村振兴涵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
这就像是一个多功能的魔法盒,每个方面都是盒中的一颗魔法宝石。
产业兴旺是基础,就像盒子的底座,没有稳固的产业,乡村就缺乏发展的动力。
生态宜居让乡村成为美丽的家园,就如同给盒子画上了精美的图案。
乡风文明是乡村的灵魂,好比盒子里散发着文化气息的香薰。
治理有效能保证乡村的和谐稳定,像盒子的锁一样重要。
生活富裕则是最终的目标,是打开这个魔法盒后看到的璀璨宝藏。
2. 意义重大深远。
从国家层面来看,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乡村就像是国家这个大机器中的一个个小齿轮,如果乡村不振兴,整个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有学者比喻说,乡村是国家的“后花园”,如果后花园杂草丛生、破败不堪,那么整个国家的“颜值”和“品质”都会大打折扣。
而且,乡村振兴对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至关重要,它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城市和乡村这两个原本差距较大的世界。
二、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1. 产业发展瓶颈。
在产业方面,文献中普遍提到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很多乡村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种植或养殖模式,就像一直在一条老路上徘徊,缺乏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比如说,一些山区的乡村只种玉米、土豆等少数农作物,没有发展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或者乡村旅游等产业。
而且,农村的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等问题。
资金就像粮草,没有足够的资金,产业发展就难以“行军打仗”;技术如同武器,落后的技术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人才就像将领,缺乏人才就没有好的发展思路和管理。
2. 生态环境压力。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部门、农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进行综述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的问题、挑战和发展趋势,为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1.1 体制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主要表现在政府、农民群众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配合机制不够灵活、高效,监督和责任制度不够明确等方面存在问题。
1.2 农村基层组织薄弱由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滞后、功能不够完善,导致在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调机制,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1.3 农民参与意识不强农民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其参与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加剧了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1.4 技术手段不足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科技手段的运用还不够广泛和深入,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效率较低。
2.1 城乡差距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问题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制约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挑战。
2.2 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土地流转、规划利用等问题依然存在,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了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矛盾和纠纷。
2.3 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难点。
2.4 生态环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环境污染、生态恢复等问题成为制约乡村社会治理发展的重要挑战。
3.1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政府应当加强对于农村社会治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农民自治、社会协同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推动农村居民自治,加强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支撑,提升治理效能。
加强对农民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推动农民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乡村社会治理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作者:白玉谢昌醒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6期[摘要]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更好地指导我国当代乡村社会治理的伟大实践。
目前学界在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理论基础、治理主体、治理的困境及原因、解决途径和治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然存在内涵研究不透彻、重个案研究、定量研究不够、对策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对此,学界应从多视角出发,把握研究的整体性,注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结合我国乡村社会治理实际,多微观分析,以此来增强研究对策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1 国外学者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情况综述国外学者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兴起于19世纪末,并且结合国外相关治理理论对我国乡村社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其研究的内容大体涵盖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乡村社会治理理论,并从多视角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进行深入分析。
1.1 关于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综观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至少有三点:一是获得民众的广泛信任以动员政治支持;二是能够提供满足村民需要的良好公共服务;三是具有良好的冲突协调机制以有效管理冲突。
1.2 关于乡村社会治理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认为经济、政治、教育和环境等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理者需要对治理对象从这几部分进行治理才能实现目标;第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治理围绕自主治理,允许多个权力中心或服务中心同时存在并相互配合,以此对社会进行更好的治理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三,元治理理论,意为“治理的治理”。
通过对市场、国家、公民社会等治理形式、力量或机制进行一种宏观安排,重新组合治理机制,使之有效性最大化。
1.3 关于对乡村社会治理的视角学者们研究的视角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社会学视角、经济学视角和政治学视角。
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综述

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综述摘要: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并获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归纳了乡村振兴相关研究内容,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再解读、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发展模式、影响因素、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及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涵义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理解上,较多学者的观点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可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与之相比较,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很大的提升,是一个综合概念,内涵更加丰富,涉及领域更为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从总体要求上看,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总目标上看,不再囿于农业现代化而是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总目标;从总方向上看,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不仅是“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延续,又表现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发出的时代新号召。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理论逻辑把握上,廖彩荣等学者遵循“战略—维度—靶向”的分析框架,分析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理论逻辑,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是非常关键的一词,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党对“三农”的重大决策部署;而其重点在于“振兴”,分别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及理念维度解读“振兴”这一关键;乡村振兴战略靶向在“乡村”,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十分复杂,它涵盖了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李小云等学者认为要以县域城镇化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以改造传统农业发挥农业现代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构建以乡村主体性为导向的乡村建设机制是中国现代化语境下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王效梅等学者通过分析山西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人才、文化等多个方面探索制度和各类要素的城乡融合发展具体路径。
三、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研究当前,学界、政府界及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研究综述

片体制 , 村级组织呈现明显 的行政化趋势 。 潘嘉玮 、 周贤 日则通过对 民政部在 全国开展的村 民自治示 范考核标 准的分析 , 认为 考核标 准表
过 参与 、 谈判” 协调 ” 和“ 等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冲突, 实现 一种良好和 明 , 村委会的主要职 责在于执 行 上级政府 下 达的属 于行 政管 理的 。 政 谐的秩序。学术界关于乡村治理的定义存在着不一 致性 , 主要体现在 务 这 而不是自治范围的 “ 务” 村 。并得 出结论 : 政村治 乡 并不像理 论 其实 , 政务 治理 “ 与 都落实到了村委会的身上。 对治理主体的界定上 : 部分学者强调其 一 权威 性 ”认 为是由政府 及其 所设想的那么清晰 , , 他社会公共权威来完成治理过程 ; 另一部 分学 者则强调其 “ 多元性 , 认 为政府或者其他社会公共权威只是治理主体一个 比较重要 的组成部分 , 他们只有与其他社会力量协同才能达到乡村治理的 目的。
由于生存困境和体制性缺 陷的交 互作用 , 乡村基 层组织 作为公 共
取消和建设 社会主义 新农村 目标 的提 出, 对乡村 治理机 制提 出了新 的 权力部门 , 自利性 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公共 目标 , 为公众 目标 工作 要求。如何 通过治道变革和创新 , 乡村 良好治理状 态 , 实现 促进新农 村 演变成为自己工作 。这种 目标替代使得乡镇政府一 步步强化对农 民 建设 , 为重要而紧 迫的课题。国 内外的许 多学者 都把 我国 的乡村 治 的汲取 , 成 成为乡村冲突 的制 造者。财 政 困境导 致乡 镇政权 的这 种 自 理结构纳入 了自己的视 野 , 并取得 了 丰硕 的研 究成果 。综观现 阶段 的 利” 行为 , 乡镇政权性质发 生了异化 :寻租以得 自养并自肥就成为 了 使 。 相关研究 , 对乡村治理结构的关注主要集中在 以下几个方面 : 许多乡镇干部的必然选 择。
研究评述范文

研究评述范文篇一:研究综述范例1研究综述案例社会工作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建设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
众多研究表明,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农民支出居高不下,乡村集体经济薄弱,普遍负债;村民自治和民主建设与制度设计尚有距离,甚至出现恶化和瘫痪现象;尤为突出的是,干群冲突和各种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张厚安等,2000;于建嵘,2001;应星,2001;曹锦清,2001;肖唐镖,2003;贺雪峰,2005)。
乡村治理陷入困境或危机,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也影响到中国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改革或创新乡村社会的治理机制,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的乡村社会,迫在眉睫。
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可以有多种路径。
目前学界对此的分析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个是基层组织的角度,一个是农民的角度。
对于前者,总体上看,由于基层组织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乡镇公共管理体制也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赵树凯,2003;党国英,2007),因而“基层组织的改造已经是化解乡村冲突、改善乡村治理的核心环节”。
对于后者,学界提出了使农民组织合法化、构建和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增加农民收入等建议(于建嵘,2001;程同顺,2003;张鸣,2005等)。
创新乡村社会的治理机制,社会工作是上述两种思路之外的又一条可行路径。
一般认为,社会工作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并顾及到所有成员的需求,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协助个人、家庭、团体或社会发挥潜能、调整群体间关系,解决或预防各种社会问题而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与帮助。
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就方法而言,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实务有社区工作、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三大支柱,并且可以针对个体、家庭、团体、组织和社区等不同的对象同时实施(苏景辉,1996;殷妙仲,高鉴国主编,2006)。
其中,“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目标是藉由社区人民参与来改造社区,使社区变得更好”。
乡村治理的研究方法

乡村治理的研究方法一、引言乡村治理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在乡村地区的管理和服务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
如何有效地进行乡村治理研究,为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改善农村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二、文献综述乡村治理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通过深入了解乡村治理的实际情况、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具体过程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的观点和诉求,为深入理解乡村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手段,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居民满意度、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从而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一)定性研究方法1. 深度访谈:选择相关乡村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和相关利益主体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乡村治理的认识、看法和建议,从而获取深入的理论方面的信息。
2. 焦点小组讨论:组织乡村居民、政府官员和相关机构代表等进行焦点小组讨论,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挖掘他们的意见、需求和期望,为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3.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治理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成功经验和问题症结,为其他地区的农村治理提供借鉴和经验总结。
(二)定量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选择乡村居民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乡村治理的满意度、期望和意见,从而为政策调整和改进提供实际数据支持。
2. 统计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数据、资源利用情况和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模型,量化评估乡村治理的绩效和影响。
四、研究步骤1. 确定研究课题: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乡村治理课题,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2. 数据收集: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包括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文献梳理等。
3. 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问题,形成结论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乡村治理几个问题的研究综述摘要:目前学界对影响乡村社会的自主性较有共识。
关于乡村治理,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式,但也有学者认为,最佳的乡村治理模式可能需要自下而上来完成。
对宗族对治理的影响,有正面、负面和中性不同的意见。
对两委关系及其对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大家的认识基本倾向统一,认为现行的改革试验值得鼓励,也有学者提出应从重新厘定两委职责入手。
对我国乡村治理如何更好地借鉴国外经验,现行研究围绕乡村公共品提供机制、政府间权责分配、规范化的程序和监督多方面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自主;治理模式;宗族;两委关系;基层组织建设;国际比较A Review about Rural Governance ResearchZHENG Yu-gang1 ,(Yichun University , Yi chun , Jiang xi 336000 ,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ve the mutual recognition affects the village society independency . About rural governance , some scholars proposed the different pattern, but also the others maybe have different appoints. Toward the influence of patriarchal clan to the government, scholars have Positive, negative and neutral different opinions. To two committee relations and the influence which constructs to the primary organization, everybody can understand eachother, and thought the present reform experiment is worth encouraging, but someone advised to arrange two committee responsibilities. About how our rural self-government can profit from the overseas experience well, the present research on the village public afford mechanism, the intergovernmental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the standardized procedure and the supervision system, has provided many helpful advice.Key words : rural governance ; village independence ; governance mode ; patriarchal clans ; two committee relations ; primary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一、哪些因素影响了乡村社会的自主性传统中国乡里制度“除了具有安民联民的作用外,其主要性质是愚民、束民、害民和异化人民的”,其目的“不在使百姓得到安全、充实、丰富、自由和快乐,而是千方百计把百姓束缚在土地上相安无扰,只要封建统治稳固就行”,“不是令民开化,而是令民愚化,不是提高民的素质而是让民俯首帖耳,甘作奴隶”[1](P22)。
一些学者在考量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后否认中国乡村自治之说。
他们认为中国乡村从未出现真正的由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民主自治体[2]。
因为乡民的消极与无知,操纵村事的自然是乡绅之类的人物,其利益往往与普通村民的利益相冲突,并不能代表整个村社[3],而其在与官府打交道时,也是唯唯诺诺,没有任何合法渠道可依,更谈不上真正的自主[4]。
地方乡绅担当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对内,主宰着当地村社的社会生活,村民被视同无知、怯懦之辈;对外,则只起到辅助官府的作用,按地方官的意志办事,极少与官府发生利益冲突[5](P70-72)。
陈洪生认为,乡村自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意愿以及控制强度。
“皇权不下县”的表面现象容易使人们以为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是一个自治社会,但事实是,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权力交锋所形成的权力中介领域,虽为乡绅所把持,但最终为政府所利用,继而为政府所改造,乡村自治限于形式而无实质。
[6](P20-25)此外,通过回顾当代中国乡村治理过程中政府主导嵌入乡村社会的历史可以发现,政府利益的诉求最终导致了政府主导乡村社会的总趋势。
出于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考虑,政府更倾向于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与主导,而这种倾向无疑将以牺牲乡村社会自主性为代价。
[7](P86-90)关于影响自主性的因素,陈洪生提出以下四点:第一,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严重影响着乡村社会自主性的生长进程;第二,乡村社会的利益分化是乡村社会自主性生长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三,农民与干部素质是制约乡村民主制度运行的关键性因素;第四,政府控制和主导社会力量的程度是首屈一指的要素。
关于经济发展对自主性的影响,他认为,由于集体经济的脆弱,村庄精英和村民都会选择政治冷漠策略,基层政府靠使用更多的强力来控制乡村社会,完成上级政府硬性下达的各项任务,结果只能是增加乡村社会自治组织对政府的依附。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丰盈则导致村民高政治参与积极性并且乡村社会自治组织对抗政府控制的能力亦增强。
[8](P218-222)二、乡村治理模式的研究蔺雪春指出,通过20余年的治理实践来看,实际运行中的村治与乡政,主要表现为合流与冲突的关系,并且村治与乡政的合流最终占据主导地位,使村民自治正在逐步丧失其本有的自治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衰变为“乡政”的统治。
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肯定乡镇机构政权性质、支持村民自治的,可称作“理想村民自治”的各种乡村治理模式,期望乡村社会治理实现“理想”的飞跃;其二是对我国村民自治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批判,甚至对乡镇机构的政权性质加以否定,进而提出总体上可称作“去村民自治”,准确地说应该称作“批判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
[9](P74-79)具体讲,“理想村民自治”乡村治理模式主要有:1.县政·乡派·村治模式。
乡成为县的派出机构,专门从事县政府委托的任务。
乡长由县长委任。
村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村民自治,村内公共事务及支出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村委会直接对本村村民负责。
2.乡派镇治模式。
把乡级政权改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扩大镇的自主权,将镇改为市以下的基层地方自治单位。
在此基础上考虑双轨制即县—乡—村、市—镇—社区体制的可行性。
[10](P77-95)3.乡派镇政模式。
在乡设立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镇设立一级政府,同时应提高现行的建制镇标准。
达不到新建制镇标准的仍以农业为主的消费型镇则恢复为乡建制,将原政府改为乡公所或办事处等派出机构。
[11]“批判村民自治”的模式主要有:1.乡镇自治模式。
在目前实行村自治基础上实行乡(镇)民自治。
认为目前撤销乡镇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一是乡镇领域内事实上存在两个政府,机构重叠,由于县乡两级政权的设立原则为“县政权建设取实,乡政权建设取虚”,乡镇这级政权已经有名无实;其二,乡镇政权作为中国预算外收入的最大消耗者已变成纯消费性机构,撤销乡镇政权不仅可减少农民一大笔负担,并可由乡村农民自治体和农民组织填补其权力真空。
[12]2.乡治·村政·社有模式。
中国在未来应当实行两级地方自治,以现在的直辖市和地级行政建制为上级地方自治体(简称地方自治体),以市(非现在的县级市而是新设立的县辖市)、镇、乡、坊为下级地方自治体(简称社区自治体)。
乡镇作为社区自治体,由地方自治体依法设立,其职能以社区服务为主,行政决策为辅。
乡镇长由选民选举产生。
在村一级设立乡镇政府派出机构——村公所,其成员由乡镇政府委派。
行政村设立议事机关——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村长工作报告,提供咨询意见,议决村内公益事项,包括提出罢免村长的建议等。
社有是指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属村社所有。
未来的中国村社是社区自治体(市、镇、乡)的一部分,是管理和依法处置其辖区内的农村土地(包括耕地和山林、水面等)及其收益的社区法人,但村社的职能只限于专门的土地管理和收益分配职能。
村社设立村社大会和村社委员会(以村社委员会取代现有的村民委员会);后者是村社的法人代表,其产生方式与现有的村民委员会完全相同;村社委员会成员为无给职,不脱离生产。
[13]关于以上几种模式,蔺雪春认为,村民自治首先是一种自发的治理模式创新,而后才被国家政权拿来作为整合及控制乡村社会的制度化工具。
这种在特定区域自发协议产生的模式并不一定就非常适合其他乡村地域。
第二,实行“乡派”或“镇政”而未改变本不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并不能解决问题。
无论“乡政”还是“村治”,“乡治”还是“村政”,抑或其他乡村治理模式,都必须科学合理地规置党组织及其运作体制,以及党组织与其他政权组织或非政权组织的关系,否则任何乡村治理模式都将成为蜃楼虚幻。
对于什么样的治理模式才能促进乡村社会良性发展,作者指出当前尤要防止一种制度化陷阱,认为理想的乡村治理模式应当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而且也应当是多面相的。
[14](P74-79)彭智勇和王文龙按区域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划分了三种治理类型。
第一种,高度自治型。
主要以温州模式和泰和模式为主,存在明显社会分层。
温州模式存在着高大威猛的经济精英,泰和模式存在着高大威猛的宗族精英,都有为村庄做贡献欲望,名誉机制与传统道德起着重要作用。
自治过程中应该注意程序操作的规范性与合法性,防止贿选等情况的出现。
第二种,政府高度介入型。
以阜阳模式和孝感模式为主,缺乏社会分层,精英流失严重,需要国家的强力介入,促进社会分层,培养高大威猛精英,才能为真正的村民自治创造条件。
第三种,政府辅助型。
以吉林金村和江苏如皋为主。
金村的问题在于社会分层不明显,难以形成高大威猛的社会精英,使建设性功能丧失,因此解决金村问题主要是发展经济,形成高大威猛精英。
对于如皋农村,既要进一步发展经济,也要促进村民利益共同体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