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文献综述】
抚州市古村落保护开发对策分析-旅游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抚州市古村落保护开发对策分析-旅游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古村落保护论文第六篇:抚州市古村落保护开发对策分析摘要:抚州古村落具有物质遗产和精神传承的价值,富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针对抚州市古村落的保护开发现状和经验,总结分析了抚州市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对策。
主要包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把村民的利益纳入保护开发计划,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保护与修复方案,实行分类保护和开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把古村落保护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依法保护开发古村落,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青年爱国教育基地,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抚州市;古村落;古城镇;保护开发;Abstract:Fuzhou ancient villages have the value of materialheritage and spiritual heritage,and are rich in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perience of ancient villages in Fuzhou City,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ancient villages in Fuzhou City. It mainly includes: adhering to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ringing the interests of villagers in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formulating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lans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lanning,implementing classifie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organically combin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with a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introducing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mechanism to protect and develop ancient villages according to law,establish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base and youth patriotic education base,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古村落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具有物质遗产和精神传承的价值,精美绝伦风格迥异的古建筑,技艺精湛的砖雕石刻以及传达的礼仪仁智信的伦理观念,聚族而居的和谐理念,反映农耕文明的戏剧曲艺、音乐舞蹈、风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在古村落找到注释和解读。
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发展对策传统村落文化旅游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旅游发展方向之一。
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
然而,如何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使其能够持续发展并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行的对策。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原貌,我们需要加强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包括加强对传统建筑、古代手工艺品、传统节日等的保护和传承。
只有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才能让游客真正感受到传统村落的魅力。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严禁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宣传和推广。
传统村落往往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因此很多游客对其了解甚少。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发布旅游手册、举办宣传活动等方式,向游客介绍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引导他们前往参观游览。
同时,可以加强与旅行社和媒体的合作,通过他们的渠道进行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
为了提升传统村落的旅游体验,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比如举办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组织手工艺品制作、传统美食制作等工作坊,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还可以发展特色旅游产品,结合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推出一些独特的旅游项目。
比如开展传统村落的农耕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农耕工作;或者推出传统村落的民宿项目,让游客有机会在传统村落中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游客的满意度,还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村落旅游的监管和管理。
传统村落文化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需要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
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加强宣传和推广,提升旅游体验,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加强监管和管理,才能让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发展对策一、加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传统村落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确保传统村落的原汁原味得以保留。
二、提升传统村落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如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电视节目等,向社会公众传播和展示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
同时,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解说和介绍,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
三、发展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创新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可以推出一些特色的旅游线路,如传统村落文化体验之旅、传统村落美食之旅等,让游客在旅游中深入了解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
四、加强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村落文化旅游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包括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等。
同时,建设一些文化展示设施,如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五、培养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人才传统村落文化旅游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持,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机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传统村落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与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与合作,让他们参与到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中来,共同推动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的发展。
总结起来,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加强宣传推广,提升旅游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人才,加强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才能实现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村落的文化,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贡献。
小议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对策

小议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对策近年来,以访古探幽为主要目的的古村落旅游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而逐渐兴起,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朵奇葩。
我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历史文化价值高,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
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古村落的景观无疑是一种不可多得、内涵丰富、能较好满足当代都市人景观需求的人文旅游资源。
一、古村落的旅游价值古村落是存在于中尺度地理空间上的一种特殊景观,它是由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群、艺术表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一种抽象的文化内涵、风格、古韵氛围等组成的综合景观体。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古村落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要的历史价值。
古村落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代表人类生活的一个历史阶段,一种类型,是历史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
集中体现我国古代建村的封建思想、宗法制度和族权观念,是我国古代自然村落封建社会的缩影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
它一般都较完整地保留了某一时代或几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的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独特的建筑风貌。
古村落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文化景观,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关系下的产物,在空间形态和构景方面独具风格,与现代村落景观有巨大的差异。
它们大多选址独特,因地制宜,青山绿水,组景合理,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富有地方特色。
古民居建筑群在建筑外观、内部建筑结构和艺术装饰上,也与现代民居有很大的差别。
古村落的传统建筑较之于极重礼制的历代官式建筑,在适应地理环境和当地风土人情习俗、满足生存需要诸方面也显示出无比的机巧、智慧,极富灵动之气。
这些都是游客乃至各类研究人员备感兴趣的。
3.特有的古韵氛围。
古村落文化景观、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组成古村落一种特有的古文化氛围。
这种古韵氛围是古村落旅游产品中十分独特和宝贵的组成部分,是古村落旅游的重要依托。
由于文化的差异及自然环境的不同,现存的中国古村落有着千姿百态的景观特征,亦即各地的古村落都有着自已独特的景观意象和文化表征。
试论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引言古村落旅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还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古村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环境破坏、文化冲击和社会矛盾等。
为了实现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对策,保护古村落的独特特色,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对策一:加强规划与管理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全面、科学的规划,明确古村落的旅游定位和发展方向。
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古村落的环境、资源和社会因素,合理安排旅游区域、交通线路和景点布局。
同时,要加强对古村落旅游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监管,保护古村落的原汁原味。
对策二:保护文化遗产古村落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传承是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修复和保护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等,防止其受到自然环境或过度开发的破坏。
同时,要加强对古村落的文化教育和宣传,提高游客对古村落文化价值的认识,增强对古村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对策三:促进经济发展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赋予古村落经济活力,实现经济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可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手工艺品制作、民宿等产业,为古村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相关产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古村落经济的发展。
对策四: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古村落的环境监测和管理,防止污染物对古村落的影响。
鼓励游客采取环保措施,如加强垃圾分类、减少能源消耗等,降低对古村落环境的破坏。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对策五:社区参与和民主管理社区参与是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应加强与古村落居民的沟通和合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居民在古村落管理和旅游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发展对策一、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是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的首要任务。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保护村落的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等。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提升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加大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村落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游客的出行和生活体验。
三、丰富传统村落的旅游产品传统村落的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我们需要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如民宿、农家乐、手工艺体验等,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村落的文化和生活,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四、加强传统村落的品牌推广品牌推广是提升传统村落旅游影响力的有效方式。
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村落的品牌建设,提升村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向游客展示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五、加强传统村落的管理和服务传统村落的管理和服务是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关键。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管理,加强村落的环境整治和卫生保洁工作。
同时,要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加强对游客的接待和服务,确保游客有一个良好的旅游体验。
六、加强传统村落的合作与交流传统村落的合作与交流是促进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需要加强村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
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村落文化节、开展交流活动等方式,增进村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发展传统村落文化旅游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和村民的积极参与。
只有通过保护文化、提升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加强品牌推广、加强管理和服务以及加强合作与交流,才能实现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让传统村落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村落的魅力。
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探讨

人文艺境Arts and Humanities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探讨叶文娟(常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摘要:古村落的特点是“古”,即它所特有的历史文化。
古村落能够让人领略到不一样的静谧、祥和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这是现代化所远远无法给予的。
如何对它们进行开发和保护关系到其如何长久地发展。
本文以宏村和周庄古镇两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为例,通过相互借鉴各自在旅游开发中的优缺点,探讨和研究了传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共生与共赢,从而确保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古村落;发展;创新;保护与开发;旅游148近年来,中国古村落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古村落的开发无疑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一个地方最具有代表性的除了现代化的地标性建筑以外,最让人难以忘记的还有它的文化,而当地的传统古村落则是其文化体现及灵魂所在,它虽独特却又十分脆弱,这就要求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对传统古村落展开更好的保护。
本文以安徽宏村与苏州周庄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试图分析古村落在旅游开发中受到的现代文化和商业的冲击以及对旅游开发和古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探索。
一、概况与现状(一)周庄周庄位于苏州市昆山市西南部,始建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因其河道呈井字形,人们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
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1984年,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因一幅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自此周庄古镇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1998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周庄古镇游览区“中国著名风景名胜”称号。
(二)宏村宏村位于黄山市黟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这时的宏村始祖汪彦济因之前所住村落屡遭火灾,于是举家搬至此处。
山因水青,水因山活。
雷岗山为牛首,参天古木则为牛角,由东至西、错落有致的民居则如牛的身躯一般,九曲十弯的水圳为“牛肠”,“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1. 引言在中国,古村落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的宝贵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潜力,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2. 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价值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价值。
它们代表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技术,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传统。
因此,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3.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对策3.1 开展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对古村落进行全面的文化调研,挖掘和整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修复和保护古村落建筑,恢复原貌,并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修缮工作,以确保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和展览,向游客介绍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增强其吸引力和教育功能。
3.2 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改善交通设施,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方便游客前往古村落。
•增加停车场和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提供便利的服务。
•完善旅游设施,建设酒店、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3 开展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开展特色农家乐和民宿经营,提供当地特色的食宿体验。
•开展特色手工艺品和土特产的制作和销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和体验,增加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4 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和权限。
•加强景区保护和安全工作,设立警务巡逻和安全监控系统。
•加强导游和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素养。
4. 古村落旅游资源保护对策4.1 制定保护规划和政策•制定古村落保护规划和政策,明确古村落保护的目标和措施。
•设立古村落保护专项基金,用于古村落的维护和保护工作。
4.2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旅游管理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一、引言古村落旅游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一种基本类型,一直被看作是推动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最为可行的一条途径。
旅游业使古村落找到了新的发展途径,促进了古村落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加了当地村民和政府的收入,改善了村落环境。
然而古村落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开发时对古村落自然环境或空间体系的破坏、古村落居民与旅游企业间的作为或不作为的冲突、村落生态环境的破坏、邻近古村落之间由于同质化的开发造成村落之间的恶性竞争等等,这些问题都妨碍了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对古村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最终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卢宅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它充分展现了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聚落环境形态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东阳“三乡”文化的代表作,周边还有许多可以与之相媲美的、而且彼此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证明的充分体现儒家礼乐文化理念的古村落民居。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卢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宅自向游人开放以来,各地学者、游客络绎不绝,慕名而来,成为东阳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
前几年一直红红火火,但近几年来访游客呈下降趋势。
卢宅古村落旅游作为我国古村落旅游的组成部分,旅游开发中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所以对卢宅古村落旅游开发策略的思考,探讨如何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二、主题本人大量查阅、浏览了中国期刊网上当前已收录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对卢宅古村落旅游资源的研究文献很少,这无疑限制了本文写作可参考的思想资源,然而,也同时说明了论文选题的针对性。
期刊网上出现的古村落旅游资源大量研究成果也同样可以为本文写作提供难得的素材和借鉴,所以总体上,本文的研究与写作仍应认为是切实可行的。
在国外相关研究中,针对村落旅游的研究,一部分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Paul F.Wilkison(1995)以爪哇传统渔村Pangandaran的旅游业发展为例,使用性别分析法,讨论了旅游发展对不同性别人群的就业模式、收入、家庭结构和功能、子女抚养等的影响,认为旅游的影响存在双面性,而且这种影响在当地社区以及不同社会经济阶层间变动较大。
此外,也没有瞄准改善妇女基本生活质量的发展计划。
除了收入增加以外,这些变化的出现是因为很少关心性别角色和关系以及很少关心生活质量的社会、文化、经济改善。
S0-Min Cheong(2003)研究发现旅游业推动了韩国渔村公有渔场及合作企业的私有化。
Marko koscak(1998)以斯洛文尼亚的Trebnje为例,研究了传统乡村旅游与社区复兴整合发展问题。
Cevat Tosum(2002)认为土耳其传统村镇有必要建立旅游社区参与模式,使旅游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Jose Maria Fuentes等(2006)调查研究了西班牙中部最古老的酿酒区(Ribera De Duero)内几个村落地下建筑遗产——酒窖的保护研究。
James William Jordam(1980)对新英格兰北部Vermont度假村进行研究,指出当地人正面临发展乡村旅游业与保护传统文化的两难境地,当地人正试图通过“假冒民间文化”来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
Peter M.Burns等(2003)利用非概率样本形式的原始证据,深入研究了Cuéllar在执行西班牙政府制定的改善旅游地品质的可持续性计划时,村民对此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感知。
Hazel Tucker (2001)通过分析土耳其村落的旅游关系和好客,讨论关于旅游业摧毁了自身吸引物这个似非而是的论点,并通过挑战旅游地必须保持真正的传统来迎合旅游者的期望的假设,提出文化旅游可持续动态观念。
Sanjay K.Nepal(2008)认为燃料能源消耗是影响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对尼泊尔Annapurna地区乡村的旅游住宿设施所使用的燃料能源进行调查,这些地区燃料主要是木头和火油,另外,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运用在增长能源消耗模式受海拔、住宿容量、能量消耗、能源的多样性、节能技术、规章制度的影响。
在国内,从开发和保护角度对古村落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献,举其要者,有以下这些:曹国新《文化古村落:一类重要而特设的旅游资源》(2003)一文认为文化古村落是指那些遗存至今的,较系统地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设置的村落,认为文化古村落具有古老性、血缘性、文化的区域性、休眠性、人文优美性,认为文化古村落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并遗存至今的,可以完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垄断性和可创新性的人类生态旅游资源,提出应将其明确为独立的一种旅游资源来进行研究和开发。
卢松等进一步从村落选址和设计、聚落形态、民居建筑、祠堂和牌坊、徽州古典园林、乡土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对皖南古村落旅游资源特征展开了分析。
卢松,陆林,凌善金《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研究》(2003)一文对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其旅游开发的原则、总体定位和开发方向。
齐学栋《古村落与传统民居旅游开发模式刍议》(2006)一文认为古村落或传统民居旅游开发模式有两种,一是内生性开发,一是外部介入性开发,他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对古民居开发中的一些认识进行了评析,提出开发中要注意社会资本的应用。
黄郁成等从休闲旅游开发角度,认为古村落旅游开发主要资源凭借为古村落建筑、古村落的古朴环境、与古村落相适应的村民的恬淡生活状态、与古村落环境相适应的旅游活动编排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万国庆《皖南古村落及历史街区保护现状与对策》(2004)一文介绍了皖南古村落保护状况和保护经验,分析皖南古村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开发压力、环境压力、防灾压力、旅游压力,并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建立健全法规体系、成立民间保护组织及专项基金、发展古村落旅游、建立文化展示体系、依法加强管理、严格制定遗产管理目标及计划。
刘昌雪,汪德根《皖南古村落可持续发展限制性因素的探析》(2003)一文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对皖南古村落旅游发展中的一些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刘莉等分析了皖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措施:成立皖南乡村旅游区域联合体,加大宣传力度,实行参与机制和收入再分配的调整机制,加强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管理等。
章尚正等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指出皖南古村落的和谐旅游发展存在四大矛盾,并提出解决对策。
梁玉华等对天龙屯堡的旅游发展模式在促进旅游持续性发展中所具有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冯淑华《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2002)一文从旅游者知识层次、客源的地理分布两方面对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并对国际、国内游客的行为模式展开研究。
陈腊娇,冯利华,沈红,孙立峰《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金华市诸葛八卦村和郭洞村实证研究》(2005)一文以金华市两大古村落诸葛八卦村和郭洞村为例,通过旅游地的实地问卷调查、访谈,对比分析不同的开发模式下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差异,在综合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得出村民自主开发模式优于政府投资开发模式。
王继华《进一步打造卢宅古村落旅游品牌》(2010)一文从卢宅古村落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卢宅旅游发展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出进一步打造卢宅古村落旅游品牌的具体可行的对策措施。
三、总结总之,上述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献和论点支持,并开阔了本人的研究视野,使得本人对“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这个课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针对东阳卢宅古村落在保护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方案。
金华地区的古村落旅游资源丰富,应该整合整个地区古村落旅游资源,将各旅游景区连点成线,在“古村落文化圈”的基础上构建“古村落旅游文化经济圈”的旅游开发理念,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这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把古村落旅游打造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以期更好的发挥古村落文化对特定区域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提升金华地区古村落特色旅游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1]谭伟明.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3-56.[2]胡巧华.古村落文化认知及旅游促销SP研究——以永州古村落为例[D].中南大学, 2009:15-18.[3]刘沛林.古村落:亟待研究的乡土文化课题[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18(2):72-76.[4]卢松,陆林,凌善金.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273-227.[5]章尚正,马贤胜.皖南古村落发展和谐旅游的思考——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6(3):50-52.[6]王庸华.东阳市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12.[7] 陈腊娇,冯利华,沈红,孙立峰.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金华市诸葛八卦村和郭洞村实证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04):12-25.[8]民间故宫——东阳卢宅[J].建筑知识. 2004(1):10-27.[9]《东阳市“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10]吴承照,肖建莉.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 2003,(04):18-30.[11]傅峥嵘,姚建强.卢宅保护与更新相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浙江建筑, 2009,(02):10-15.[12]刘昌雪,汪德根.皖南古村落可持续发展限制性因素的探析[J].旅游学刊,2003,18(6):100-105.[13]刘莉,陆林,徐致云等.皖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3):9-11.[14]曹国新.文化古村落:一类独立的旅游资源[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4.[15]齐学栋.古村落与传统民居旅游开发模式刍议[J].学术交流,2006,151(10):131-134.[16]杨进发《关于江南古民居卢宅保护规几点思考》浙江:科技信息.2005.12.[17] 洪铁城.经典卢宅[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4.[18] 冯淑华.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2,17(6):45-48.[19] Paul F. Wilkinson. Gender and Tourism in an Indonesian Village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2):283-299.[20]Bramwell,B.& Lune B.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M].UK: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1994: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