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

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

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旅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方式和体验,也为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对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数字化时代文旅产业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数字化技术为文旅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即将数字文旅资源转变为数字文旅资产。

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对文旅资源的数字转化应用。

通过在存储、交易、利用、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持续创新,将数字文旅资源转变为数字文旅资产,为文旅企业创造新的价值。

对于现有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这种转化应用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通过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字技术,将文物和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格式,可以实现永久保存和共享。

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加深入、生动的参观体验,增强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认识和尊重。

数字化时代,数据正成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于文旅企业而言,如何充分利用数据资产实现数字化转型,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需要完善数据交易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的数据资产评估标准,明确数据权属,制定科学、公正的数据价格体系,推动文旅行业数据资产化,进一步优化文旅企业数据环境。

同时,文旅企业需要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挖掘和分析游客的消费行为、游览习惯等数据,为游客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

还需要积极拓展线上业务,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推广文旅产品和服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文旅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还可以提升游客体验。

例如,通过建设智慧旅游系统,实现旅游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旅游体验。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文旅企业更好地了解游客需求和反馈,从而改进产品和服务。

例如,通过分析游客评价和反馈数据,文旅企业可以发现游客的需求和痛点,针对性地改进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旅游文献综述旅游是一种人类活动,它是人们迫切需要自由、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心理需求的显现。

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也在不断地演变着。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发展迅速,不同的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旅游经济成为了当今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经济增长、本地经济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对近年来旅游领域内的文献进行一次综述,对旅游发展方向、旅游市场、旅游的经济效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旅游发展方向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在某些国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超过10%。

而旅游业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自豪的阔游、独立游和自助游的个性化需求等多种形式。

有些人选择旅游是为了寻求放松身心,放过疲惫;有些人则是为了做一些极限运动或者探险活动,并尽可能多地观察到异域风情。

旅游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的,未来将更加拥有个性化的产品,丰富更为多样的旅游需求。

二、旅游市场每到一个旺季期,旅游业总是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旅游市场的火爆,也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

不少国家都在加强旅游事业的规划和管理,对旅游产品、资源、服务等进行了整合,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市场的价值和潜力。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繁荣,旅游市场也愈来愈竞争化。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优化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旅游的经济效益旅游是一个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复合型产业,它不仅能够进行直接的经济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

旅游可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如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扩大国际贸易等。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经济效益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已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收入来源。

而在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份利益课题。

为了更好地挖掘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发掘本国旅游资源,扩大市场规模,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

旅游方面的文献综述

旅游方面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目前学界对于自然观光旅游发展研究较多。

研究遍布了整个旅游的各个环节,研究资料较为翔实。

本次对于文献收集中,发现有以下内容:(1)景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贺万荣(2019)[1]从全域旅游为视角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中贺首先对于全域旅游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全域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为游客提供了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

同时贺也指出,目前乡镇旅游中乡村性特色不突出、商业化色彩浓重导致了游客旅游体验较差,旅游经济难以得到发展。

周慧丽(2020)[2]等对于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周首先总结了目前乡村旅游的内涵与背景,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性。

其次从实际问题出发,指出了目前乡村旅游中所存在的“产业化”、“认知化”以及“居民参与度”的三大问题。

在研究中对于旅游发展认知化的问题进行了着重讨论。

周以“农家乐”为例子,认为其农家乐可以看作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人们认为农家乐就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错误思想。

王樱萱(2020)[3]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究。

在研究中王首先对于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对于生态旅游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中,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宣传模式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以及资金支持的问题。

而其中,王认为,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产品缺乏创新是目前生态旅游中最大的问题。

(2)旅游及产业发展赵佳琳(2020)[4]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民宿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通过对于北京市平谷区的民宿进行了实地调查。

然后从产业布局出发,1贺万荣.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3(14):40-41.2周慧丽,陆晓雨.国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7):141-142.3王樱萱.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20):103-105.4赵佳琳,胡毅然.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对策探究——关于北京市平谷区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市场,2020(13):63+68.提出其民宿产业的发展依托现有旅游资源,融入当地旅游特色。

旅游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旅游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旅游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相关论文、专著的整理归纳,从旅游文化概念入手,通过对旅游文化基础理论、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分支学科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近三十年来该领域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对今后旅游文化及分支学科的研究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中国;旅游文化;文献综述早在三十年前,旅游文化已是旅游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国内最早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可追溯到1986年俞慈韵在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论旅游文化》。

这篇文章以文化为切入点论述旅游文化的自身属性与主体内容[1]。

随后郁龙余在1989年于旅游学刊上发表同名论文,主要论述了旅游和文化之间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并引发旅游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广泛讨论[2]。

两年后,张复于在1991年出版了以旅游文化为主体内容的专著《旅游文化》,详细界定了旅游文化的概念,研究范畴,衍生学科以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将旅游文化推上了学科的高度,并引发了关于旅游文化学的研究与讨论[3]。

1旅游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综述近三十年来众多学者对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总和论、碰撞论、交际论、收缩论、三体论等[4]。

总和论认为:旅游文化的依据是内在的文化价值,通过诸多旅游要素为依托,映射到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整体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5]。

而碰撞论认为,旅游介体通过与旅游主体、客体相互碰撞最终生成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就是旅游文化[5]。

大部分学者认为,总和论这个广义的概括是正确的,因为旅游的经济活动是通过文化体验消费而实现的,文化是旅游诸多要素的内核,不难推断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碰撞论所述内容描述了旅游文化的内含属性,和总和论相比外延有所缩减,对于文化内容却没有体现。

随后,张海荣通过文学与民俗学的角度为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交际论。

交际论定义了旅游文化为“非定居文化”,通过反面的视角给予研究者更大的研究空间[6]。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民俗旅游不仅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机会。

因此,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期望为国内民俗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兴盛的。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内民俗旅游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开放,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始吸引游客。

这一时期的民俗旅游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工艺和乡村风情,缺乏系统的开发和规划。

发展阶段(1990-1999年):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俗旅游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俗资源,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建设民俗村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民俗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民俗旅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创新产品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术界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也更加广泛。

回顾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俗资源、提升民俗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产业融合相关研究产业融合的思想源自国外的新兴行业[16]。

由于数字技术的出现产生了新的行业即信息行业,而信息之间的交叉引用自然而然的导致了信息行业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产业融合思想。

在1989年,产业融合的思想开始被运用于其他各行业,Rosenberg在对机械设备业的研究中创新的引入了该思想。

产业融合的出现有几个重要意义,一是各个产业间都存在着产业边界或者说产业壁垒,产业融合可以模糊边界、降低壁垒。

二是产业的正常发展升级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产业融合可以为经济发展、产业革新提供新路径。

三是产业融合这种新技术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四是推动产业结构层次的发展升级。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产业融合现象开始被众多学者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

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是由于科技的急剧发展,数字信息被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领域最先开始系统地开展相关理论研究。

在植草益看来,产业融合是指针对产业界限或行业间厚厚的壁垒,通过运用技术革新等各种方式手段打破界限、减弱壁垒,从而达到行业间相互竞争、合作共赢的目标,在信息领域的各行业间由于数字技术在产业边界上的重合交叉,出现了新的产业技术,从而推动了产业新业态形成[2][2]。

在周振华看来,因产业融合的出现而构建的产业新生态,有利于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发展,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一体化进程[3]。

在黄柏青、李勇君等学者看来,产业间的融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分析哪些方面容易融合,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新业态;避开不易融合的地方。

其中文化产业容易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主要有四个,通过与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将文化产业的产品、服务进行延伸,得到新的产品业态和服务体系,最终建立以某个或多个产业为中心的价值链[4]。

2 国内外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Smith 认为文旅产业的关系可以用两种视角来分析说明,从人类学上可以得出高度耦合性,从社会学上则可以看出其高质量和经济效益;学者方守林、于婧构建了SEM模型,对河北省文旅产业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据此得出推动产业融合的全新途径[6]。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文化旅游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文旅融合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启示。

研究表明,文旅融合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并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 引言文化旅游作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新兴业态,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也逐渐兴起。

然而,传统的旅游模式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和历史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文旅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

文旅融合将旅游与文化产业相结合,通过旅游活动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文化,为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国内外文旅融合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其中的主要问题和启示。

2.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2.1 国内文旅融合研究国内学者对于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模式、文旅融合的发展策略以及文旅融合的效益等方面。

其中,研究发现了文旅融合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增加旅游业收入。

同时,文旅融合还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国外文旅融合研究国外学者对于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和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

研究发现,文旅融合能够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此外,文旅融合还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文旅融合研究的主要问题在文旅融合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文旅融合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模糊性,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其次,文旅融合的实践中,面临着资源整合、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挑战。

最后,存在着文旅融合效益的评估问题,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乡村旅游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随着文旅融合的开展和深入,学术界对于文旅融合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十分关注,对于此部分内容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目前学术界关于乡村文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从概念界定的角度展开对于乡村文旅的研究,进而论述乡村文旅发展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一种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经济,乡村旅游地能够将当地的文化特征、文化属性以特定的文化符号表达出来,并能够借此作为当地文化保护工作的推动力1(Kneafsey M,2001)。

乡村旅游的概念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和探讨的,并且根据其旅游对象、科技含量不同角度可以对乡村旅游进行分类2(肖佑兴,明庆忠等,2001)。

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的角度展开思考和分析,则可以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产生,满足游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活动3(郭丽,章家恩,2010)。

从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展开探讨,将乡村文旅作为农村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探索其与乡村协调发展方式。

如基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的基础上,探讨该地的社区和文化是否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动4(Nielsen NC,2010)。

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乡村旅游是伴随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能够很好地承载当地军民的生活习俗,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可能导致其本土文化的缺失5(Thompson CS,2004)。

2国内研究现状以玉溪市为个例,研究该地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为我国乡村文旅的发展转型提供参考思路6(倪爱兰,2020)。

1Kneafsey M . Rural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 3):762-783.2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03):8-10.3郭丽,章家恩.关于乡村旅游概念及其内涵的再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0,10(05):58-61.4Nielsen N C .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 Localism and Cultural Chang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5):693-695.5Thompson C S . Host produced rural tourism: Towa's Tokyo Antenna Shop[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3):580-600.6倪艾兰. 文旅融合背景下玉溪市通海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乡村文旅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和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09旅游管理2009412004 杨二林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知网所有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献及论著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发展特点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效益增长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经济效益实现现象。

现代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和支持的第三产业中的全新产业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完善和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现代旅游业客观上已经使得文化旅游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过渡、转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日益文化化,文化形式逐步旅游产业化,旅游产业的发生与凸现具有时代的意义和鲜明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一、当前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
从研究重点来看,目前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研究,多出现于报纸及会议论文(超过搜索文章的75%以上),理论研究稍稍落后,还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从研究时间来看,国内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2006~2009年,此期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增长迅速。

从研究人员来看,作者主要来源于大学、研究机构、旅游管理部门和其他,其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占到总数的4/5,旅游管理部门。

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文献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

其中,有关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章数量和其他占到总数的1/5。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国内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和概念性,属于定性研究,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方面涉及较少,缺乏定量研究。

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一)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
在许多论著中,“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并未做严格的区分,甚至有些文章直接混用,造成实践运用中的混乱。

谢彦君(2005)认为文化旅游是以感受真实文化而进行的旅游活动,而旅游文化是指伴随旅游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徐菊凤(2005)认为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对概念,文化旅游侧重点在旅游,旅游文化侧重点在文化;文化旅游研究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对象物,旅游文化研究重点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文化旅游属于应用学科,旅游文化属于基础学科。

吴光玲(2006)认为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对概念,并从多个角度对此概念进行了辨析。

徐群(1999)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历史文化中留存下来进入旅游市场的物质和精神遗产,主要指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宗教民俗设施以及有关的风土民情、民俗礼仪。

龚绍方(2007)认为文化旅游产业系统应包括三个层次:核心层是文化旅游景区企业,中间层是产业相关要素供应商,最外围是产业相关管理机构和服务企业,外层是为内层服务的。

万圭(2008)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以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为核心,带动饮食、交通、娱乐、旅游产品等一系列商业活动配套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产业群。

李云涛(2009)认为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指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旅游产业。

李庚香(2009)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创意产业,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来指导产业发展。

(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主要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展优势、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等方面。

朴莲玉(2008)认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观光点,是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不可忽视的又一个亮点。

刘训华(2008)从产权保护的视角分析湘西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发展对策。

王兆峰(2009)从产权制度创新、保护方式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及发展战略创新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产权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创新。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已经引起学者和政府的重视。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研究主要着眼于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田祖国(2002)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要建立一套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科学周密的管理运行机制。

师宏睿(2004)认为旅游与文化相互结合,相互
促进共同发展。

汪清蓉(2005)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基本模式,即从制度文化、市场、资源等三个层面进行深层次的立体整合。

钟建辉(2005)认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外在价值的体现,应配置、挖掘、整合和有效利用旅游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与旅游联姻,培育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曹诗图(2005)提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目前关于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趋势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近年来在国内多有讨论,但从学术角度看,仍有一些基本问题需要研究。

从概念界定、供需与管理、发展模式与制约因素等方面梳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发现以下主要不足:对文化旅游的界定尚无一致的看法,争论的焦点在于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实质就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究竟是自发的还是人为规划的结果;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很多研究集中在对某地或某类文化资源的开发经营思路上,从产业经济学理论高度对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关联、组织、布局等问题进行的系统研究明显欠缺。

由于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渗透交叉产业,涉及的产品类型较多,且供给主体往往还没有实现企业化、市场化,统计及产业细分上的问题使得我们在现阶段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仍有不少困难,这也将是学术界今后的研究可以寻求突破的方向。

研究文章多以历史型文化旅游现象为主,集中在以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古都文化、宗教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方面。

目前,旅游消费方式、旅游开发经营方式及旅游市场主客关系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文化旅游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城市休闲文化等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会成为未来研究趋势。

随着国内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旅游消费者会有全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因此,后工业化时代背景下的现代文化旅游者消费行为特点也会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四、关于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的启示
(一)在研究过程中要挖掘和保护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是不可能持续的,是不可能充满活力的。

从旅游本身来说,对于文化的追寻也是旅游的出发点和归宿。

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

所以,挖掘文化背后的历史、人文风情,是文化旅游的价值和意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丽江的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

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
末年,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集镇及军事战略要地。

丽江以纳西文化为核心,形成了多民族文化为补充和延伸的多元化、复合型文化结构,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巴文化和纳西古乐、丽江古城、白沙壁画等纳西文化精髓,为丽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文化内涵和持久动力。

在丽江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本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推动民族文化及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文化创意提升文化旅游价值
一般旅游主要是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寻找差异和特色,不管其挖掘过程是否考虑了市场需求和竞争关系,着眼点仍不能脱离资源。

文化旅游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的束缚,它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造,亦即创意。

离开了创意,文化旅游亦将会失去生命力。

以文化创意来提升旅游的价值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陆林.旅游地理文献分析[J].地理研究,1997,16(2).
[2]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 吴光玲.关于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若干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
[4] 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4).
[5] 徐群.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与开发[J].北方经贸,1999,(12).
[6] 龚绍方.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初探[J].中州学刊,20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