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与养生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笔记

《中医养生学》笔记

《中医养生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学的宝贵分支,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养生智慧与实践经验。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与养生,中医养生学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中医养生学》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还能进一步探讨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研究背景方面,中医养生学的兴起与现代社会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密不可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念,以及丰富的养生方法和技术,正好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中医养生学也逐渐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意义深远而重大。

首先,它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中医养生学的精髓。

中医养生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能够为现代人的健康养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借鉴。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种种健康问题和挑战,中医养生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之道。

最后,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还将促进其与现代医学、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医养生学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与现代医学和科技的结合,我们能够进一步拓展中医养生学的应用领域,提高其服务人类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生命与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医养生学蕴涵丰富的生命与健康知识,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1]。

通过中医养生学的教育和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强化生命意识,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尊重与关爱,逐渐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自然健康生命观。

这不仅是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也是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所在。

最新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

最新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

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中国有句熟语: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注重饮食,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饮食的最显著最重要的两大特点是:注重味道美好,注重营养健康。

本次研究单说营养健康的方面。

从健康摄生的角度说,理论体系与实际应用最相应最完备的莫过于中医的饮食养生。

本综述将简要介绍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研究的基本轮廓。

1.药食性味的理论基础研究在中国有药食同源的说法。

食物与中药同样具有性味与归经的属性。

所以收集整理性味归经理论有助于梳理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

讨论药物或食物的性味理论,可以先讨论中医的五味理论,中医学中,将五味上升到医学并建立相关体系的现存较早文献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多数中国的中医学者,在研究《黄帝内经》中的五味理论时,都能将五味、五方、五神志、五脏、五体、九窍、五行、阴阳等相关联的理论体系结合起来。

可能是由于“不破不立”思想的影响,也有喜欢标新立异的学者,但是其想法与结论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张超云、刘银伟对[1][1] 张超云,刘银伟.中药五味与五行的关系[J].河南中医.2013,33(10):167-168《黄帝内经》中的“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 甘入脾属木, 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与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辛属木,味咸属火, 味甘属土, 味酸属金, 味苦属水”。

之间的五味与五脏的理论差异做了他们个人的分析并得出结论:辛酸属肝木、甘苦属心火、甘苦属脾土、辛苦属肺金、甘咸属肾水,其中甘苦属心火应取苦味能泄甘,苦属脾土应取苦味能燥。

结合阴阳当知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甘苦既属心火, 又属脾土, 认为看起来相似,认为属心火之苦取其泄性, 属脾土之苦取其燥性, 明确了其内涵, 当然理论研究亦有进一步的挖掘空间。

1.1五味、四气的研究五味:酸、苦、甘、辛、咸。

四气:温凉寒热。

从现代化学观点来看, 药物的“味”的差异, 与其所具有的化学成分相关, 如酸味药多含有机酸等, 苦味药多含有生物碱、昔类或苦味质等, 甘味药多含有糖类, 辛味药多含有挥发油等因而作用各异。

试论中西方养生之比较

试论中西方养生之比较

试论中西方养生之比较关爱健康,珍惜生命。

是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永恒主题。

养生体育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体育运动。

中西方在其历史发展的历程中,由于各自的人文,地理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中有关体育养生的思想也各具特色,因此采用养生延年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

在养生观,养生方法以及所追求的目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各有所长,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西方体育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哲学两大体育指导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共性与不同点,认识两种养生观念的差异,从二者发展的异同中寻找某些带有规律性的内容,形成较完整的养生理论体系,在继古人养生理论和方法,指导现代人们的养生观念,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受的目的。

在中国,由于有大量文献记载和文物资料,所以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养生的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时代,养生思想和养生理论已经很丰富。

出现了儒家,道家和医家等不同的养生学说,《黄帝内经》明确提出精神调摄,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导引按跷等方法;提出了养生的原则:适应自然,顺应四时,调摄精神,保养正气,节制饮食,固护脾胃,劳逸适度,不妄作牢,四时和序,起居有时,形神共养,协调阴阳,谨慎起居,调养脏腑,畅通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1]。

对生命的关注和保养,是人类诞生以来的一种本能,也是各个不同民族共同的主题。

西方虽没有一个与中国的“养生”可以完全对译的词语,但西方人同样从古代开始就有保养身体的方法和对待生命的观念。

从《希波克拉底文集》到基督教《圣经》,从古代希腊哲学家到现代西方百姓,都有丰富的对人体生命的论述和保身体的方法。

对有关文献进行整理,其中福建农林大学的陈忠认为,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原则主要有:“动静结合的养生原则;保养精神的养生原则;适应四时的养生原则。

”[2]任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的刘玉增认为:“西方养生学的目的是延缓衰老;东方养生的目的是祛病延年。

”[3]比较中西方养生观念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探讨形成中西方养生观念异同的历史文化原因。

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综述

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综述

万方数据
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综述
作者:金鹏
作者单位:252300,山东省阳谷县食品药品监管局
刊名:
健康必读(下旬刊)
英文刊名:Jiankang Bidu
年,卷(期):2012(8)
1.万方关于《大观本草》及其早期流传沿革考的命名 1982(06)
2.沈肖军《本草衍义》中的养生方法 2002(06)
3.黄幼群;颜正华论《本草衍义》的学术价值 1987(05)
4.于文忠《山家清供》的食疗特点 1991(03)
5.张海震;于春风浅论山家清供中菜肴中菜肴制作特点与饮食养生思想 2008(09)
6.卢多逊;李昉;尚志鈞开宝本草 1998
7.唐慎微;尚志鈞证类本草 1993
8.李时珍本草纲目 1963
9.陈衍;郑金生南宋珍惜本草三种 2007
10.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 2004
11.杨守敬;张雷日本访书志 2003
12.陈直;陈可冀;李春生养老奉亲书 1988
13.陈直原;元·邹铉增寿素养老新书 2007
14.忽思慧饮膳正要 2007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kbd-x201208729.aspx。

补虚劳药膳神仙粥对脾肾阳虚证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干预研究

补虚劳药膳神仙粥对脾肾阳虚证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干预研究

补虚劳药膳神仙粥对脾肾阳虚证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干预研究一、内容综述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以长期持续的疲劳为主要特征,伴有其他多种症状的疾病。

目前CFS的病因尚不清楚,治疗方法也相对有限。

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补虚劳药膳神仙粥作为一种具有调养脾肾阳虚作用的食疗方法,逐渐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补虚劳药膳神仙粥是一种采用多种中草药和食材制作的药膳,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健脾养胃等功效。

研究发现补虚劳药膳神仙粥能够有效改善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疲劳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此外补虚劳药膳神仙粥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对于预防和延缓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然而目前关于补虚劳药膳神仙粥对脾肾阳虚证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干预研究仍较为有限。

一方面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另一方面,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不够完善,难以全面评价补虚劳药膳神仙粥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今后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扩大研究样本量,提高研究的可信度;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了解补虚劳药膳神仙粥的疗效;结合现代医学手段,探讨补虚劳药膳神仙粥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概述为了更好地了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医药膳的研究。

补虚劳药膳神仙粥作为一种具有滋补脾肾、益气养血的中药食疗方剂,在治疗脾肾阳虚证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讨补虚劳药膳神仙粥对脾肾阳虚证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脾肾阳虚证的病因病机脾肾阳虚证的主要病机表现为脾肾两脏的阴阳失衡,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中医饮食养生研究概况

中医饮食养生研究概况

中医饮食养生研究概况发表时间:2009-07-09T09:51:39.2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3期供稿作者:陈宏(甘肃中医学院2006级研究生甘肃兰州 7 [导读]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205-03【摘要】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

有着系统理论、丰富方法和手段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

如何合理、科学地安排饮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调理理论,对现代社会人们养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和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养生饮食养生综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防病健身、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而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并验证流传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

几千年中医对人们自身的养生措施研究至深,开拓至广,形成了令世界感叹的根深叶茂的养生学。

养生,古代又称“摄生”、“摄生”、“卫生”“道生”。

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属中医学特有的概念[1]。

根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养生学包含了顺应四时、调畅情志、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保健延年防衰的方法,其中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不能离开的生生之本,在“协调阴阳,顾护脾肾”原则指导下的饮食养生成为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代医家也精求饮食调养之法,使中医食疗成为中医养生的一大特色。

而后世之人也在这一方面研究和论述颇多。

饮食调养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饮食不当,可以随时引起多种疾病。

《内经》提出了“食饮有节”,“谨合五味”等饮食调养原则,包括了对饮食的质、量、时及冷热等方面的要求。

《内经》对饮食质的要求一是反对过食肥甘厚味。

《素问·生气通气论》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黄帝内经》养生现道德现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现道德现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现中的道德现初探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系统理论医学著作,它给我们启示的不仅是关于人体医学方面的,包括哲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本文试图从道德观的角度来谈谈对《黄帝内经》的认识。

关键词:黄帝内经道德传承一、《黄帝内经》简介殛文献综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原书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合为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约十四万字。

《素问》的内容侧重与基本理论和原则,《灵枢》的内容侧重于针灸、经络等。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包含了人体解剖、生理、心理、病理、疾病诊法、治疗、养生等中医学各方面内容,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

中医养⽣综述论⽂ 随着⼈民⽣活⽔平的⽇益提⾼和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近些年来中医养⽣的理念和⽅式⽅法在社会上备受关注。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中医养⽣综述论⽂,供⼤家参考。

中医养⽣综述论⽂篇⼀ 【摘要】从古⾄今,许多养⽣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在这些⽅⾯前⼈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即觉醒的状态。

良好的睡眠是产⽣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开⼀段时间后需要进⼊加油站充电加油⼀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

1 睡眠时间和时限 1.1 时间:我国古⼈在长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出⽽作, ⽇落⽽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

如《素问•四⽓调神⼤论篇》:“春三⽉夜卧早起,夏三⽉夜卧早起,秋三⽉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早卧晚起,必待⽇光”。

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三•事部⼀⾥说:“读书不可过⼦时, 盖⼈当是时, 诸⾎归⼼, ⼀不得睡, 则⾎耗⽽⽣病矣。

”晋•葛洪在《抱朴⼦•极⾔》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体造⾎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之后到午夜⼀点,⽽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个⼈每周⾄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时的睡眠。

[1] 清代著名养⽣学家、⽂学家曹庭栋著的《⽼⽼恒⾔•昼卧》⽈:“每⽇时⾄午,阳⽓渐消,少息以养阳。

时⾄⼦,阳⽓渐长,熟睡所以养阴”。

《灵枢•⼤惑论》也说:“阳⽓尽则卧,阴⽓尽则寤”。

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种⼈体阴阳交替的现象,⼦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体经⽓“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午觉,就有利于⼈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的恢复作为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