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古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古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前言古镇,顾名思义,指的是建有悠久历史,完整保存了古代建筑风貌的小镇。
古镇由于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风貌,成为了一种旅游资源和观光胜地。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古镇的社会实践调研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对古镇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通过深入调研,探究古镇的社会实践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一章古镇社会实践的定义和意义古镇社会实践,是指在古镇这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参与、观察和思考,认识古镇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古镇的社会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文化传承:古镇由于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建筑和风俗习惯,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古镇的文化底蕴,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旅游资源开发:古镇作为旅游胜地,其社会实践成果可以帮助政府和旅游公司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提高古镇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3. 社会治理:古镇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古镇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提高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安全。
第二章社会实践调研的主要内容1. 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社会实践调研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品、民俗风情等方面。
2. 古镇社会治理通过社会实践调研,我们将重点了解古镇的社会治理体系、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以及政府和居民的互动关系。
3. 古镇的旅游发展古镇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其旅游发展状况和效益将成为社会实践调研的重点内容。
第三章社会实践调研的方法和步骤1. 实地调研我们将组织一支实地调研小组,深入古镇,进行实地访谈和观察,了解古镇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
2. 资料收集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大量的调研资料和文献资料,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信息。
3. 专家咨询我们还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业咨询和指导,为我们的调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第四章古镇社会实践调研的成果和问题分析1. 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我们发现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建筑风格独特,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风情引人入胜,但也存在着部分文化资源流失和文化传承困难的问题。
国内外历史古村镇旅游研究进展

国内外历史古村镇旅游研究进展许艳【摘要】[摘要]活化古村镇遗产资源,提升古村镇文化供给质量,重构和彰显古村镇本土魅力,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
以“ancient villages”“historic villages”“古村”“古镇”等为关键词检索1997-2017年的国内外期刊数据库,发现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古村镇的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旅游影响研究等系列问题上。
研究方法上,为揭示古村镇旅游发展的潜在规律,西方研究注重质性描述和量化测度的并轨进行,多以田野调查法为主,结合数理和计量经济模型;国内研究主要在以理论叙述结合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对古村镇居民和旅游者发放调查问卷以建构测度指标体系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实证方法之一。
研究视角上,国外相关研究强调古村镇旅游实践的操作性,注重实际问题的具体分析,多偏重于从应用型学科视角综合审视;国内研究主要是依赖地理学扶持,跨学科交叉视角的综合研究相对薄弱。
【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2)006【总页数】7【关键词】[关键词]历史古村镇;旅游研究;研究进展;比较分析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7A371)。
我国历史文明亘古久远,在广阔的土地上孕育了多个文化积淀深厚的村落古镇,目前大多数已作为旅游目的地对外开放,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如宏村之于黟县、周庄之于昆山、同里之于吴江等。
《中国古镇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3》显示,我国现有建制镇19522个、乡14677,其中百年以上的历史古村镇近220个,分布于我国24个省市,由此可见我国村落古镇数量之庞大。
20世纪80年代,周庄古镇率先启动“旅游兴镇”计划,在其示范作用下,我国古村镇相继开启旅游开发与发展之路[1],古村镇旅游随之成为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选择。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各地古村镇旅游产品供给同质现象严重,旅游开发与发展模式渐趋雷同,以致出现了“千镇一面”的局面,饱受学界诟病,目的地也因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需求慢慢走向了衰落。
旅游业开题报告国内外研究综述

旅游业开题报告国内外研究综述旅游业作为一种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并开始从多个角度对旅游业进行研究,以期帮助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的角度,对旅游业进行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1.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在国内研究中,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中国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旅行,旅游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2018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51.22亿人次,同比增长10.8%。
其中,出境游人数达到了1.3亿人次,同比增长7.7%。
这一数据说明了中国旅游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2.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在国内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探讨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强调了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根据一些研究,旅游业对中国的GDP和就业率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如云南、贵州等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发展动力。
3.旅游业的环保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国内研究中,学者们通过调查和实地观察,发现一些旅游景点的环保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研究旅游业的环保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景区的环保管理、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提高、政府的环保政策等。
二、国外研究综述1.全球旅游业的趋势在国外研究中,全球旅游业的趋势一直是研究的关注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旅游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
许多学者认为,旅游业将更加专业、个性化、创新化和多样化。
此外,学者们发现,一些新兴市场的旅游业正在快速发展,如印度、东南亚等地,预计将在未来几年成为全球旅游业的重要市场。
2.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旅游业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青岩古镇调研报告总结

青岩古镇调研报告总结青岩古镇调研报告总结青岩古镇位于中国四川省重庆市南川区,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
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青岩古镇的发展现状、旅游资源及文化特色,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青岩古镇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古镇内有众多建筑物保存完好,包括传统的民居、庙宇和玩船场等。
同时,古镇周围还有山水相映的自然景观,如青岩山和激流勇进的清水江。
这些资源为古镇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大的潜力。
其次,古镇的文化特色独特。
青岩古镇历史悠久,保持着传统的川东民居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在古镇内,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表演和手工艺制作,如川剧变脸和剪纸等。
这些文化特色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青岩古镇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古镇内的基础设施亟需改进。
目前,古镇的交通条件欠佳,缺乏便捷的、安全的交通工具,这对游客的到达和游览造成了不便。
其次,古镇的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酒店、餐饮和导游等服务设施与古镇的潜力不相符。
最后,青岩古镇需要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虽然古镇目前在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文物被损坏或者流失的情况。
为了促进青岩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古镇的交通建设。
政府应该投资改善古镇的交通网络,提供更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引导游客的到来。
其次,提高古镇的旅游服务水平。
政府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到古镇投资,建设更多的酒店、餐饮和旅游服务设施,提高古镇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最后,加强对古镇的文化遗产保护。
政府应该加大对古镇文物建筑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同时提高游客的文化素质,加强对古镇的保护意识。
总之,青岩古镇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旅游目的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和加强文化保护,可以进一步提升古镇的旅游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论江南古镇旅游的发展与保护【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旅游管理论江南古镇旅游的发展与保护一.引言尹迎春在《从符号学角度解读城市形象宣传片——以乌镇旅游宣传片为例》上说,乌镇地处浙江桐乡市北端,是江南四大古镇之一,被誉为中国江南的封面。
有刘若英代言的乌镇城市形象在给媒体播出之后,乌镇便作为“中国江南最后的枕水人家”而深入人心。
接下来他截取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场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刘若英以现代都市人的脚步走进充满历史色彩的乌镇,走进了城市人梦想中的静谧,祥和,悠闲的这样一种生活状态。
可以说,这是乌镇旅游宣传片带给我们的这样一种融合了江南古镇诗情画意风格的生活,纯朴,自然。
二.通过乌镇东栅发展提出古镇发展现实问题但是,电视带给我们的影像是经过修饰的,乌镇真如我们想的这样吗?江南古镇到底还留存有多少的小桥流水,存有多少的安静淳朴呢?作为古镇开发,乌镇先后进行了东栅,西栅这两项工程。
而在开发的同时,乌镇政府也是对其做出了一定的保护。
宋安娜在《天津人大》一篇名为《乌镇的反思》中写到,当我们提出历史风貌区保护这一命题的时候,就已经对自己提出了双重考问:不仅保护历史建筑,还要保护原有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产生着一代代名人和生生不息的人生故事,这才是历史风貌区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
的却,乌镇在开发的时候,将全部居民迁出,开发好后,又将所有居民回迁,政府所要表达就是让景区居民生活的更好,同时让他们在不伤害景区原有风貌的情况下生活。
是的,这样安逸的生活环境或许对于乌镇的居民来说是不错的了,可是,近段时间,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乌镇东栅景区内的居民写满抗议的字眼,到底是什么触犯了他们,让他们忍心去破坏这一种和谐的场面呢?我想,乌镇反应出来的问题也是很多江南古镇的共同问题,我们不妨纵观江南古镇,从整体上给予他们一个由乌镇而引发的原因。
绵阳师范学院的鲍蕊在《关于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中说道:“随着我国古镇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古镇的元真性受到破坏。
一是古镇内的民居建筑老化,年久失修。
古镇旅游资源文献综述

古镇旅游发展问题文献综述F14051227 周兴怡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古镇旅游脱颖而出。
因此古镇的旅游开发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古镇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被旅游业所看好,各地的古城镇、古村落开发也是方兴未艾。
王雪梅(2004)古镇有着古老的建筑, 古朴的环境氛围, 悠久的历史, 深厚的文化内涵, 优美的风光, 还有古镇人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节奏等, 构成了古镇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价值1;谢莉(2011)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乡村旅游景观生成的基础,也是吸引城市游客的核心资源之一。
《表1 衡山周边主要古镇及主要特点》2。
正是对这些古镇特有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才使其越发吸引游客。
而刘仕瑶(2012)则提出:不合理的发展措施可能会给古村落旅游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3。
在古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的确遇到了很多问题。
其中最最主要的是以下两大问题。
一、资金及配套设施问题:刘琼英(2010)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4;林移刚(2010)资金缺乏,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
由于资金缺乏,旅游项目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片面追求利润,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这样不仅失去了许多创收的机会,而且破坏了旅游地形象5;田喜洲(2003)部分配套设施不完善。
人们到古镇旅游最不方便的地方是住宿、餐饮和上厕所。
另外, 对古镇的文物古迹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游客只看热闹, 而看不懂古镇旅游的“门道”6。
从以上几篇现有文献中可以看出,古镇旅游存在的资金和配套设施不完备的问题是十分严峻的。
因此古镇的发展最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难题。
古镇可以通过“边发展边维护”的模式来进行。
同时在不改变古镇原有“风味”的前提下进行招商引资的宣传和推广,做到多方融资,合理开发。
此外旅游开发企业还应积极开展科学的市场调研,选准目标市场,确定最优营销组合手段。
文旅古镇调研报告

文旅古镇调研报告文旅古镇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升级,文旅古镇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亮点。
为了深入了解文旅古镇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特地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我选择了宁乡古镇作为调研的对象。
宁乡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具备发展文旅产业的潜力。
通过实地走访和访谈,我了解到宁乡古镇在发展文旅产业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修复了传统古建筑,重建了古街,增添了一些旅游设施和商业场所;建立了文化展览馆,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同时,文旅古镇还大力推广了本地美食和传统手工艺品,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然而,在调研中我也发现了宁乡古镇在文旅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古镇的文旅设施还不完善,游客的基础设施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公共厕所数量不足,停车场不够,缺乏信息指示牌等。
其次,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手段单一,导致游客数量相对较少。
再次,古镇发展过程中重商业轻文化,导致一些商业化的演艺活动占据主导地位,缺乏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
最后,人才储备不足,缺乏专业人士的管理和运营,使得古镇的整体经营水平还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应加大对古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公共厕所和停车场的数量。
其次,要加强对古镇的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进行推广。
同时,应注重提升本地文化内涵,在文化活动方面注重创新,举办更具特色的活动,吸引游客。
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提高古镇的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文旅古镇作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推广、提升文化内涵和加强人才培养,相信文旅古镇发展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周庄古镇调研报告

周庄古镇调研报告周庄古镇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周庄古镇位于中国江苏省昆山市,是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古镇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周庄古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以及分析其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实地考察包括参观古镇内的景点和历史建筑,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问卷调查则通过对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周庄古镇的印象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历史文化周庄古镇拥有约1000年的历史,曾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古镇内保存了丰富的明清建筑和传统街巷,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游客来到古镇,可以感受到传统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2. 旅游资源周庄古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古建筑群、吴文化艺术展览馆、周庄博物馆等。
其中,古建筑群是游客们最感兴趣的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此外,古镇内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备受游客喜爱,如蜡染、刺绣等。
3. 发展现状近年来,周庄古镇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古镇内的商业街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旅游、购物和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区。
当地居民对古镇的旅游业普遍持支持态度,并表示古镇的发展对当地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问题和建议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古镇内的游客数量较多,导致景区拥堵现象严重。
参观游览时,游客之间的争夺和插队现象较为普遍,给游客的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对古镇的管理力度,如增加巡逻人数、增设游客引导标识等,以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
四、结论周庄古镇作为中国江苏省的一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
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的繁荣。
然而,古镇管理和游客服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以改善。
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庄古镇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利用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张冬婷,邱扶东(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41)[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类型不断增加,古镇旅游日趋兴旺。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引证、比较、分析、评价了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结果,希望能够为古镇旅游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古镇旅游;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商业化20世纪80年代,周庄率先发展旅游业,带动了我国古镇旅游开发的热潮。
随着旅游产品开发的纵深发展和媒体的宣传推介,古镇的巨大魅力逐渐被人们了解。
与此同时,城市化的扩张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愈发渴望“感受自然,回归传统”,古镇则以其悠悠古韵和淳朴的生活气息,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心理需求。
在古镇旅游热的带动下,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古镇纷纷效仿,竞相进行旅游开发,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古镇旅游实践的影响下,很多学者开始介入古镇旅游的研究领域,累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为我国古镇旅游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1国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国外古镇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涉及的领域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1古镇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对古镇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研究。
玛丽亚(María)采用经验主义方法及计量经济学的有关模型,研究古村镇旅游者的特征,并计算出古镇旅游市场在西班牙某地区旅游市场中所占比例。
威肯斯(Eugenia)对希腊北部哈尔基迪基(Chalkidiki)一个海滨古镇旅游地的86名英国度假者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定性分析,指出不同旅游者在同一目的地的体验方式存在差异。
安东尼等(Antonia,eal.)基于获益分析方法,对科罗拉多州西南卡米尼奥斯(Caminos)风景名胜道沿线居民的调查显示,相比其他居民,西班牙裔居民显然更看重旅游发展对当地文化的裨益,并对加强管理以保持独特的文化氛围显示出更大的关注。
威廉姆斯等(Williams et al.)揭示了新西兰10个村镇居民对旅游发展社区影响的感知的区别,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其分为4类人群,并指出在调查居民感知的过程中应注重被调查者的个人价值观,而非人口学特征。
1.2古镇旅游地的演化和转型阿格沃尔(Agarwal)在探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重构理论之间联系的基础上,以英国3个小中、大型海滨传统集镇(Minehead、WeymouthScarborough)为例,指出旅游地的衰落不一定与生命周期或某一特殊的资本阶段有关,而应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旅游地的再次复兴必须着重发掘该地的独特内涵。
1.3旅游与古镇文化经济因素的相互影响劳里(Laurie)研究了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商业化现象对玛雅古村落文化传统形式的影响。
罗德里戈(Rodrigo)研究了巴西村镇波尔图(Porto)和塞古罗(Seguro)风情游的案例,当地居民力图通过销售旅游纪念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复兴”工程,将传统文化以商业化的形式加以展示。
科恩(Cohen)对墨西哥瓦哈卡(Oaxaca)的4个萨巴特克语村镇的旅游研究显示,本土化管理模式通常为当地一些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然而,一部分人的经济获益却有可能加剧整个社区经济的不平衡。
帕姆代尔等(Pam Dyer,et al.)、华尔普等(Walpole,et al.)也都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旅游发展所引起的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转变。
1.4古镇旅游中的社区参与多根等(Dogan,et al.)对弗吉尼亚州某游憩区周围5个传统古镇居民的调查表明,居民对旅游的关注程度、生态价值观、资源利用率、所感知到的旅游发展带来的损益度等因素,影响着社区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
霍恩等(Horn,et al.)通过对新西兰罗托鲁和凯库拉(Rotorua &Kaikoura)的分析,认为研究社区历史和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区如何适应并参与管理旅游。
从旅游人类学角度出发,海蒂达尔(Dahles)指出在面对旅游业发展所提供的机会时,旅游地社区各参与主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阿尔布(Erb)对印尼弗洛斯(Flores)岛古村镇芒加莱(Manggarai)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地居民有着几百年与外国人交往的经验,并为游客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文化空间,表明目的地社区主动地采取一定策略,不仅能够应对变化和革新,同时亦可延续和发展其传统文化,而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旅游带来的影响。
布伦特等(Brunt,et al.)、塞瓦特托森等(Cevat Tosun,et al.)的研究都强调了居民参与、主客交往在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
1.5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伯恩斯等(Burns,et al.)对西班牙内陆传统古镇古莱亚(Culellar)的调查表明,政府对新兴旅游地、旅游活动开发的引导,有利于传统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福克纳等(Faulkner,et al.)在前人旅游灾害管理规划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澳大利亚洪水日”(Australia Day Flood)灾难给著名的旅游古镇凯瑟琳(Katherine)造成的巨大损失,提出了更为详细的预防旅游灾害的管理规划框架,防止意外天灾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打击。
摩亚(Moya)以法国传统农业小镇喀麦纳(Commana)的旅游发展为例,指出只有充分考虑旅游地传统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经济的运作。
此外,研究与实践表明,大部分旅游地都具有一定的增长极限和生命周期,达到成熟期的旅游城镇除了要注重产品的推陈出新、加强营销、保护环境外,还要实行旅游地增长管理策略,即以“政府有意识的计划”,“在地方权限内影响速度、总量、类型、地点和未来的发展质量”,在管理方法上,提倡综合运用市场导向、地方规范和法律程序手段,达到旅游目的地增长的有效管理,以实现长盛不衰的可持续发展。
2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自周庄旅游带动我国的古镇旅游热潮,整个国内古镇旅游业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与国外一些发展成熟的传统旅游古镇相比,大部分国内古镇旅游地尚处于开拓探索阶段。
此外,我国的古镇旅游的资源条件、客源市场以及整体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大环境都具有自身特点,因此,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与国外不尽相同。
2.1古镇旅游存在的问题古镇旅游开发中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也使许多古镇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旅游容量饱和熊侠仙等通过对同里、周庄和甪直的实地考察以及客流数据的对比分析,指出这3个古镇的节假日客流过分集中,年增长率突破30%,超过了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造成“旅游公害”———景区拥挤混乱,建筑、环境遭到破坏。
阮仪三指出,古镇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游客流量的猛增和外来人口的大量进入,原住人口逐步外迁,部分传统民居变成旅游商业用房,使原有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
2.1.2古镇旅游产品自身的缺陷第一,主题重复,产品单一。
田喜洲通过调查指出,不论是江浙沪地区古镇主打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西南地区凸显民族风情的古镇旅游,都存在主题雷同的问题。
李苏宁对此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将其表达为“发展模式克隆”,他特别指出,江南六大古镇虽然分别形成了商业古镇、居住古镇、宗教古镇和生活西塘等特色发展模式,但在景观、旅游项目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各自的旅游主题也不能清晰地反映出经营上的差异化,缺乏亮点与特色。
第二,配套设施不完善。
秦容指出,古镇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工程不健全,生活废水废渣污染严重,有的景区甚至没有干净的厕所;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如旅游餐饮、住宿档次低、条件差,景区内缺乏完善的导游服务系统。
2.1.3商业化的影响以彭小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古镇旅游开发是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表现,众多游客、商人的进驻是对古镇的一种侵蚀,“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不仅改变了古镇的外在面貌,也使其内在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古镇人口结构的改变和对民族文化的浅薄利用。
卢松等则肯定了对古镇进行的旅游开发,认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村镇的一种有效转型方式,不但可以为当地人提供生机,还能复兴地方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以李倩、吴小根、汤澍为代表的学者强调应区分“商业化”和“过度商业化”,认为适度的商业化是古镇社会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移的过程,“过度商业化”则会对古镇产生不良影响,积极的做法是要探寻商业化与保持传统文化的平衡点,树立具有本土特色的高品位商业文化,通过振兴“老字号”、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方式,在商业活动中融入古镇特有的文化氛围。
2.2对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2.2.1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很多古镇都有着大量历史古建和深厚文化底蕴,因此,发展古镇旅游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以陈志刚为代表的学者坚持“保护”的绝对重要地位,认为保存古镇的原貌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而旅游发展只是为保护古镇服务的。
但大多数学者主张保护与开发并举,以适度的旅游开发带动对古镇的积极保护,并提出了在开发中做好保护工作的原则和具体策略。
如刘德谦提出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认为旅游利用是保护古镇的一种最佳方式,保护古镇必须保护它的原生性、完整性、真实性、多样性及其整体空间布局。
此外,熊侠仙等、江五七等都通过对某一古镇旅游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保护原则和对策建议。
2.2.2“空心化”与反“空心化”之争以阮仪三等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空心化”是保护古镇建筑和传统风貌的有效手段,即把古镇区原住居民迁至周围新区,再对建筑、街区进行修缮,派专业工作人员进驻。
以李苏宁为代表的学者并不认同“空心化”。
他以乌镇为例,指出“空心化”开发看似保存了古镇,但却丧失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悠然神韵。
他主张居民留在古镇区,反对外来旅游经营者的进驻。
江五七等则提出了“部分空心化”的观点:将一些安全状况令人担忧的古民居住户迁出,其他住户则继续留住,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严禁他们私自翻修古民居。
这样既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又保护了古镇的生命力,防止使古镇成为没有“人气”的静态景观。
2.2.3古镇旅游开发原则资源条件、客源市场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古镇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凸显地方特色,挖掘文化底蕴。
古镇旅游的持续发展,应建立在保护、挖掘和展示其独特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
阮仪三等全面总结了江南水乡古镇特色:植根于“水”环境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特征,交融的文化,繁荣的市井经济,“天人合一”的环境氛围。
陈汉波着重分析了江南古镇的内水文化特征及其成因:深厚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背景条件,温润的气候、发达的内水空间影响到人的精神世界,发达的商业经济构成坚实的物质基础。
类似的研究还有陆建伟、孙洪刚等,前者从生态背景、物质基础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论述了江南六大传统古镇的文化成因;后者从特色建筑、民俗艺术元素入手,分析了江南古镇独有的文化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