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3课(高中历史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共38张ppt)

1.概况 古代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 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 古代埃及文明绵延3000多年。
2.文字 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 符号组成。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在此期间,象形文 字经历了多种变化。。
目的:神化国王统治,巩固固贵族地位; 通过编制完备法典的方式解决矛盾,维护统治。
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正文第15至20条: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 隶必须交还原主,藏匿者死罪。
第203条、205条:贵族打了贵族,罚银处置;奴隶打了自由民,割去耳 朵。
第247条:“若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可以免于赔款,无需赔偿; 平民之间使对方眼睛受损则需要让自己的眼睛受到同样的损伤;平民使得奴 隶的眼睛受损只需要赔付一半的费用;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在耳内灌 油灌铅。”
牛
象
月
山
羊
龟
鱼
鸟
3.文学 古代埃及人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 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 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
第247条:“若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可以免于赔款,无需赔偿; 平民之间使对方眼睛受损则需要让自己的眼睛受到同样的损伤;平民使得奴 隶的眼睛受损只需要赔付一半的费用;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在耳内灌 油灌铅。”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概括法典的特点并说明其价值。
价值: ① 是古巴比伦历史上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②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 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等,必须遭到同样损害;但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3课宋明理学(共38张)

——宋·文天祥
五、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五、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 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起义失败 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在江南江北广大 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 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 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一、三教合一
2.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4.关于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宋代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明
代以王阳明为代表 B.宋明理学是一种唯心主义 C.宋明理学的提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宋明理学否定了儒家传统的“仁”的思想
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 主要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论
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 ★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三、陆王心学
2.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 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五、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五、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 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起义失败 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在江南江北广大 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 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 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一、三教合一
2.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4.关于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宋代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明
代以王阳明为代表 B.宋明理学是一种唯心主义 C.宋明理学的提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宋明理学否定了儒家传统的“仁”的思想
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 主要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论
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 ★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三、陆王心学
2.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 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共50张ppt)

1、时间:约公元前18世纪
拉 比
2、内容:
王
(1)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功德。
太 阳 神 沙 玛 什
(2)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 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诸多 方面。
(3)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 反者将遭到严惩。
(四)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3、特点:
马都克(古巴比伦的“众神之王”)命我统治万民并使国家获得福
结合材料,《吉尔伽美什》反映出两 河流域居民怎样的生活态度?
恐惧悲观,重视今世生活,对死后一 切几乎不抱希望,死后的生活在他们 看来令人恐惧,不可能有美好的希望。
材料2:对每年洪水泛滥 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 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 尔人深深感到,仿佛自己 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 无法控制的力量。美索不 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 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 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区、各民族人民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课标:1.认识古代西亚、古代埃及 、阿拉伯的文化成就,理 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古代西亚文化、阿拉伯文化的世界意义,理解阿拉伯文 化对古老文化遗产的吸收和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桥梁 作用。
BC3500左右,两河流域下游苏美尔地 区产生最初文明。BC18世纪古巴比伦 王国汉谟拉比基本统一该地。波斯帝 国后,古代西亚文明逐渐衰落。
因《全素球:通洪史水》不定期泛 滥,战争频繁,外族 入侵等。
一、古代西亚文化
(三)建筑和艺术 1、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 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 裁。
阿布神庙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特专制统治, 勒阿斯布尔地区,这些雕像创王作于权约神圣不可侵犯。
公元前2700年。对于苏美尔人乌来尔说王,陵竖琴恐嵌怖板大画眼:睛,千年前的苏美尔 雕像不只是一种表现,他们相用信动每物个宴会喻人指雕人塑间等级 雕像都有它自己的生命。 关系。公羊(臣民)双手举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经典课件

7、关于明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下列评述,
不正确的是(D )
A、有利于解放思想 B、农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 8、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 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D
有亡国亡,国有:亡改天朝下换。代亡国,与统亡天下 奚辨?治曰者:政易权姓的改变号更,谓。之亡国。 仁义充亡塞天而下至:于民率族兽、食人文,化人将相 食,谓的之沦亡亡天,下关。系…到…是整故个知保天 下 其 之,臣贱然肉,民 “后食与天族知者有下的保谋责兴命其之焉亡运国。耳,。。保矣匹保天。国 下夫者 者有, ,其 匹君 夫
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B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道学家的虚伪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明 清之际 儒学的 发展》 经典课 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明 清之际 儒学的 发展》 经典课 件
5、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2)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不能以“圣人” 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 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 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主张男女平等
(3)李贽的代表作:《 焚书》《续焚 书》《藏书》《续藏书》等
演
变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明 清之际 儒学的 发展》 经典课 件
谢谢指导!!
不正确的是(D )
A、有利于解放思想 B、农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 8、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 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D
有亡国亡,国有:亡改天朝下换。代亡国,与统亡天下 奚辨?治曰者:政易权姓的改变号更,谓。之亡国。 仁义充亡塞天而下至:于民率族兽、食人文,化人将相 食,谓的之沦亡亡天,下关。系…到…是整故个知保天 下 其 之,臣贱然肉,民 “后食与天族知者有下的保谋责兴命其之焉亡运国。耳,。。保矣匹保天。国 下夫者 者有, ,其 匹君 夫
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B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道学家的虚伪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明 清之际 儒学的 发展》 经典课 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明 清之际 儒学的 发展》 经典课 件
5、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2)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不能以“圣人” 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 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 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主张男女平等
(3)李贽的代表作:《 焚书》《续焚 书》《藏书》《续藏书》等
演
变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明 清之际 儒学的 发展》 经典课 件
谢谢指导!!
全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ppt

(1)局限: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扼杀人性。 (2)可取: 有利于塑造民族性格:
重视主观意志;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自我 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 凸显人性庄严。
2.应对态度:批判地继承
.精品课件.
19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
理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学 展 发展: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内心反省(内在)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欲
共 同 内容 继承仁、礼思想;世界本原皆理;吸收佛道思想
点
影响
?
.精品课件.
17
结合四大名著等文学作品谈谈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精品课件.
18
探究三: 感悟宋明理学
1. 影响深远,局限不少,仍有可取
它?(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精品课件.
13
欣赏诗作 品味其学
墟墓兴衰宗庙钦, 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 拳石崇成泰华岑。
──陆九渊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陆、王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么?如何认识 它?(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精品课件.
1
本课探究:
探究一:三教合一 1、从汉武帝以后到隋唐期间,儒学的发展情 况 2、理学产生的背景(历史因素、现实因素)
探究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主 要内容、影响
探究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进步性、局限性)
重视主观意志;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自我 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 凸显人性庄严。
2.应对态度:批判地继承
.精品课件.
19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
理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学 展 发展: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内心反省(内在)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欲
共 同 内容 继承仁、礼思想;世界本原皆理;吸收佛道思想
点
影响
?
.精品课件.
17
结合四大名著等文学作品谈谈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精品课件.
18
探究三: 感悟宋明理学
1. 影响深远,局限不少,仍有可取
它?(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精品课件.
13
欣赏诗作 品味其学
墟墓兴衰宗庙钦, 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 拳石崇成泰华岑。
──陆九渊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陆、王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么?如何认识 它?(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精品课件.
1
本课探究:
探究一:三教合一 1、从汉武帝以后到隋唐期间,儒学的发展情 况 2、理学产生的背景(历史因素、现实因素)
探究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主 要内容、影响
探究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进步性、局限性)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宋明理学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思想核心:“致良知”
2.王阳明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
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心 即理”“心外无物”
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 儒学危机
一问:儒学什么时候开始受到挑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问: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三问:儒学受到挑战有哪些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教呈现融合趋势, 但儒学的影响范围在扩大
隋朝时期: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程颐来自天者,理也。——(宋)程颢
朱熹
字元晦,号晦庵,生活于南宋 时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人尊 称“朱子”。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吸收哪家理论)三 纲五常与理是什么关系?
材料一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 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通章)之为三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二程遗书》
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
目的在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2.二程与朱熹思想异同(大同小异)
二程
哲学观 伦理观
天理是宇宙本源 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思想核心:“致良知”
2.王阳明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
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心 即理”“心外无物”
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 儒学危机
一问:儒学什么时候开始受到挑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问: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三问:儒学受到挑战有哪些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教呈现融合趋势, 但儒学的影响范围在扩大
隋朝时期: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程颐来自天者,理也。——(宋)程颢
朱熹
字元晦,号晦庵,生活于南宋 时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人尊 称“朱子”。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吸收哪家理论)三 纲五常与理是什么关系?
材料一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 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通章)之为三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二程遗书》
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
目的在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2.二程与朱熹思想异同(大同小异)
二程
哲学观 伦理观
天理是宇宙本源 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

3.主要思想:
二 哲学观 (核心) 伦理观 程 朱 熹 天理 ”是宇宙万 “_____ 物的本原,主张先有 理后有物
理之源在于天理
三纲五常 是人 天理就是_________, 性的最高境界,提出心性论, 存天理,灭人欲 ” 强调“______________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 明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 ___________, 学之真
材料二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
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
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
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 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 材料四 通处。 ——《二程遗书》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
(2)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
(3)主张。
心外无物 ①哲学观:宣扬“_________”“心外无理”。 致良知 ②认识论:提出“_______”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影响:
(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文化教育 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_________ 了深远影响。
【易错辨析】三教合一≠三教统一
“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 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一、判断正误 1.为应对佛教、道教对儒学的挑战,北宋儒家学者率先提出 复兴儒学。( × ) 提示:面对佛教、道教对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 ,率先提出复兴
儒学的是唐代的韩愈。
2.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这里的“理”主要是指天体
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 (2)朱熹编著的《_____________ 教科书。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儒:(社会) 负责年轻时求取功名 “为万世开太平”
佛:(未来) 为失意时的安慰 “胜者为王,败者为僧”
道:(人生) 为老年时的祈求“长生不老”
2、政治:宋明加强君主专制,对抗少数民族,
探究儒家经典大义成为时尚。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 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 是世界”。
材料二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 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 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 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 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同心同德 心领神会 心想事成 心有灵犀 心心相映 心不在焉 一心一意 心猿意马 人心齐泰山移 眼不见心不烦 心静自然凉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世界观 同 哲学范畴
“理”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点 方法论
格物致知(外在)
内心反省(内在)
理学,曾经充当过羁绊历史前进的枷锁,它 也曾经在我们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 心中最后的吼声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 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佛:(未来) 为失意时的安慰 “胜者为王,败者为僧”
道:(人生) 为老年时的祈求“长生不老”
2、政治:宋明加强君主专制,对抗少数民族,
探究儒家经典大义成为时尚。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 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 是世界”。
材料二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 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 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 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 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同心同德 心领神会 心想事成 心有灵犀 心心相映 心不在焉 一心一意 心猿意马 人心齐泰山移 眼不见心不烦 心静自然凉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世界观 同 哲学范畴
“理”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点 方法论
格物致知(外在)
内心反省(内在)
理学,曾经充当过羁绊历史前进的枷锁,它 也曾经在我们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 心中最后的吼声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 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代儒学成
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黄老之学
1.原因: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
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即定,民
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 而将相或乘牛车。
1、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 以 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 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A
C
2、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 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
D
五常
仁:对人宽厚 义: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处事果断周密 信: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A
3、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 要求 D、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 4.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B
A 强调实行“仁政” C C 提出“天人感应”说
B 提出“以政为德”说 D 提出“民贵君轻”论
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 命于天子” ,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上天,反对皇帝就是反 对上天。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 B。
( B )
• 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 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 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答案】:C 【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 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 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 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 除B(法家)。
2006年 党中央 提出 “八荣 八耻” 观
材料三: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 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 “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 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 振困穷。” 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材料四: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 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三纲五常”
土地兼并
王国问题
第3课
一、汉初黄老之学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黄老之学已不能 适应中央集权的 需要 ③董仲舒提出新儒学 (适应了西汉统治者加强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①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②边境问题、地方王国问题严重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黄老之学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2.董仲舒的新儒学
主题 2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和需要批判之处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 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对今天 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 央集权, 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 应当鼓励 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 稽之谈, 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 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 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 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关系
先秦之儒 《论语》 仁、礼 儒学 批判时政
董仲舒之儒 《公羊春秋》 天人感应 阴阳、黄老、法 家 维护统治
以下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 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 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 伤败乃至。”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施政应遵循天道
•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继承、发挥先秦儒家的仁政、民本、礼、 思想:天不是为皇帝而生人民,而是为人民而立皇帝,对君主 权力的过分膨胀、借天威而残暴实行限制,“与天同者,大治, 天降瑞祥”“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天会剥夺皇位。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主张限田、薄敛、省役。因此,人君必 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增加了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 •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政治主 张.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方面提出”三纲五常”和孝道:天是最 高主宰,有意志、感情,皇帝代表天君临天下,人民顺从皇帝, 就是顺从天意,谁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从维护皇权出发, 提出封建伦理纲常,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制度,提出“性 三品”的人性论:圣人性善,是天生统治者,小人性恶,注定 低微卑贱,只能当牛马奴隶,中人可善可恶,经教化可以变善。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传承下 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经过两千 多年的发展,它始终没有出现大的分裂,我们这个 民族,这么多民族能够凝聚成为一个整体,它和儒 家思想长期地统一中国思想界关系非常密切。所以 董仲舒在这一点上,对我们这个国家的统一,对我 们这个民族的凝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今 天而言,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 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 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 想的争鸣。
5、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思想
D
6.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 警示作用的是 A.春秋大一统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仁政 D.三纲五常
B
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 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汉初 经济残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适应并促进
武帝时 国力渐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甘无为 淘汰黄老
利集权、制地方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第28讲
题点 核心概念——“天人感应”说 3. 有人说: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 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解析 “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
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你采用董仲舒的 主张来治国吗?为什么?
第3课
一、汉初黄老之学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2.董仲舒的新儒学 3.评价 政治上:巩固大一统 积极: 文化上:确立主流地位
消极:
禁锢了思想; 维护封建统治,压抑人性
问题探究1: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 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 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汉书·食货志》
第3课
一、汉初黄老之学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原因: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内容:(治身、治国) “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3.实质: “道家”政策的推行,“积极无为” 4.影响: 汉初经济恢复
材料一: 以下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 经济恢 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 复、发展 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 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 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材料三: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边境不宁 ——霍去病 材料四: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 且百巨万,珠宝玉器,多于京师。 ——《史记·梁孝王世家》
问题探究2: 2005年10月16日至18日,“首届董仲舒学术 思想暨董氏渊源研讨会”在他的故里衡水景县召 开。各名家对其思想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 观点,主要内容是结合董仲舒的思想立足现实, 为当今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好的建议。假如同学们 去参加这次会议,你认为董仲舒的思想哪些是值 得我们学习?哪些又该抛弃呢? 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 ③“三纲五常”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黄老之学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2.董仲舒的新儒学 “君权神授”(君权合理性) 1)核心思想: “天人感应” 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2)政治目的:政治、思想“大一统” (君权有限性) “三纲五常” 3)伦理道德: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代儒学成
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黄老之学
1.原因: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
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即定,民
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 而将相或乘牛车。
1、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 以 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 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A
C
2、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 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
D
五常
仁:对人宽厚 义: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处事果断周密 信: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A
3、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 要求 D、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 4.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B
A 强调实行“仁政” C C 提出“天人感应”说
B 提出“以政为德”说 D 提出“民贵君轻”论
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 命于天子” ,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上天,反对皇帝就是反 对上天。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 B。
( B )
• 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 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 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答案】:C 【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 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 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 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 除B(法家)。
2006年 党中央 提出 “八荣 八耻” 观
材料三: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 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 “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 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 振困穷。” 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材料四: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 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三纲五常”
土地兼并
王国问题
第3课
一、汉初黄老之学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黄老之学已不能 适应中央集权的 需要 ③董仲舒提出新儒学 (适应了西汉统治者加强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①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②边境问题、地方王国问题严重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黄老之学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2.董仲舒的新儒学
主题 2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和需要批判之处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 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对今天 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 央集权, 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 应当鼓励 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 稽之谈, 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 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 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 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关系
先秦之儒 《论语》 仁、礼 儒学 批判时政
董仲舒之儒 《公羊春秋》 天人感应 阴阳、黄老、法 家 维护统治
以下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 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 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 伤败乃至。”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施政应遵循天道
•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继承、发挥先秦儒家的仁政、民本、礼、 思想:天不是为皇帝而生人民,而是为人民而立皇帝,对君主 权力的过分膨胀、借天威而残暴实行限制,“与天同者,大治, 天降瑞祥”“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天会剥夺皇位。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主张限田、薄敛、省役。因此,人君必 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增加了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 •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政治主 张.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方面提出”三纲五常”和孝道:天是最 高主宰,有意志、感情,皇帝代表天君临天下,人民顺从皇帝, 就是顺从天意,谁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从维护皇权出发, 提出封建伦理纲常,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制度,提出“性 三品”的人性论:圣人性善,是天生统治者,小人性恶,注定 低微卑贱,只能当牛马奴隶,中人可善可恶,经教化可以变善。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传承下 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经过两千 多年的发展,它始终没有出现大的分裂,我们这个 民族,这么多民族能够凝聚成为一个整体,它和儒 家思想长期地统一中国思想界关系非常密切。所以 董仲舒在这一点上,对我们这个国家的统一,对我 们这个民族的凝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今 天而言,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 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 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 想的争鸣。
5、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思想
D
6.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 警示作用的是 A.春秋大一统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仁政 D.三纲五常
B
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 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汉初 经济残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适应并促进
武帝时 国力渐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甘无为 淘汰黄老
利集权、制地方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第28讲
题点 核心概念——“天人感应”说 3. 有人说: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 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解析 “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
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你采用董仲舒的 主张来治国吗?为什么?
第3课
一、汉初黄老之学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2.董仲舒的新儒学 3.评价 政治上:巩固大一统 积极: 文化上:确立主流地位
消极:
禁锢了思想; 维护封建统治,压抑人性
问题探究1: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 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 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汉书·食货志》
第3课
一、汉初黄老之学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原因: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内容:(治身、治国) “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3.实质: “道家”政策的推行,“积极无为” 4.影响: 汉初经济恢复
材料一: 以下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 经济恢 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 复、发展 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 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 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材料三: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边境不宁 ——霍去病 材料四: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 且百巨万,珠宝玉器,多于京师。 ——《史记·梁孝王世家》
问题探究2: 2005年10月16日至18日,“首届董仲舒学术 思想暨董氏渊源研讨会”在他的故里衡水景县召 开。各名家对其思想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 观点,主要内容是结合董仲舒的思想立足现实, 为当今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好的建议。假如同学们 去参加这次会议,你认为董仲舒的思想哪些是值 得我们学习?哪些又该抛弃呢? 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 ③“三纲五常”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黄老之学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2.董仲舒的新儒学 “君权神授”(君权合理性) 1)核心思想: “天人感应” 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2)政治目的:政治、思想“大一统” (君权有限性) “三纲五常” 3)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