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意外”资源妙生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常用语句

二次备课常用语句
1. 进一步分析学生的需求和背景,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审查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和可达性,确保它们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3. 重新审视教学策略,思考是否需要增加互动、合作学习或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考虑添加或改进教学资源,如引用更多相关案例、图表、视频等,以增强教学效果。
5. 审视教学评估的方法,确保能够有效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提供及时的反馈。
6. 思考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进度,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重要概念。
7. 审查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确保各个主题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
8. 关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思考如何更好地解释和强化这些内容。
9. 考虑在教学中融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10.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挑战,并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
11. 寻求同事或专家的意见,以获取新的观点和建议。
12. 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这些语句可以帮助教师在二次备课时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

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作者:张艳华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9期[摘要]笔者结合个人在小学的听课,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果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生成性资源,那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此,把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总结出来,与各位同行探讨和商榷。
[关键词]生成资源有效利用教学实效[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87-01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但这需要高超的驾御课堂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
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策略:一、巧用“错误”资源,变错为宝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看教师怎么来处理这些错误,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还是能以“错误”为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达到变错为宝的作用。
使学生能从错误中发现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为自己所用。
一位三年级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梦和小欣整理照片,一共有238张照片,每页可插6张,要插多少张(页)?教师在写例题时,错把“应插多少页”写成“应插多少张”。
学生也没发现错误,在写算式时教师自己忽然发现了这个错误,什么也没说,就悄悄的直接把错误给改过来。
也没做任何解释和说明。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的错例资源,完全可以利用这个错误时机对学生进行两方面的教育:一是借机会教育学生解应用题时要认真审题,不要犯与老师同样的错误,向学生真诚道歉;二是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无论谁犯了错误,都要勇于承认错误。
二、借用“分岐”资源,辩论明晰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老师可以巧妙地采用让学生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正确引导了价值观,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有效落实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二次备课)(1)

第一单元本单元围绕主题“质朴纯真”编排,展现古今中外对这一美好品质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学后如沐春风,令人清新抒怀。
从故事情节中把握,从人物形象中感受,从浸透着情感的关键词句中体会,应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关键。
“能说会写”栏目要求围绕单元主题真情表达、真诚倾吐,指导学生树立“吐真言,表真情”的写作态度,从课文中汲取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语文七色光”栏目安排有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积累、扩展、阅读、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教学中应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导练、导学相结合。
1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1.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2.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教学重、难点1.在阅读理解中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2.学习小说构思技巧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体会破折号的不同作用,积累喜欢的词句。
4.能够独立认识“艾、琼、珊”等6个生字,会写“艾、珊、联、筹”等7个生字,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起去感受用生命铸就生命的动人故事。
(板书: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师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按要求学习。
2.检查多音字读音:3.概括段意4.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最后的常春藤叶与文中的人物有着怎样的关系?5.谁是文章的主人色呢?6. 文章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对他进行描写,而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都对主人公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三、梳理情节,分析人物1.最后的常春藤叶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关系到她的生死)?相机解释“肺炎”。
2.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这悲凉的景物描写与琼珊有什么关系?3.带着悲凉的情感朗读句子。
怎样有效地进行二次备课

怎样有效地进行二次备课“二次备课”咱们学校一直在执行,我相信大家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好的方法,若有说的不妥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包涵,提出宝贵意见。
二次备课到底应该“备什么”?“怎样备”?才能充分展现教师的个性魅力,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下面从二次备课的内容和方法这两大方面说一说我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二次备课”的内容。
(一)备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有着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
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和环境,掌握学生的需求,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只有充分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不同需要,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教师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学生才能各得其所。
(二)备自己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要求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要充分认识自己。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反思和设计自己。
教师只有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减少到最低点,以最佳的心态和形象投入到教学氛围中,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三)备教材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来研究教材、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
一本教材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正确的做法是对教材进行有效地整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个性特长,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教学内容。
二是以解决学生问题为核心确定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结构。
我们在进行二次备课时,首先要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教材进行深入地对话,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弄清楚本次教学让学生“学会什么”。
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创造性地组织教材,找准教材的知识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点,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疑难问题?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整合有效资源实现课程创生

整合有效资源实现课程创生——《奇妙的物理现象》教学设计江苏省海门市育才中学宋培佩 226100《奇妙的物理现象》是初中物理苏科版教材的开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了解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教材中安排了四个奇妙的实验活动,要实现上述目的,必须大胆地依据教材,进行二次备课和课程创生。
构建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发现—物理学之美系列实验1①在横梁下边用细线a拴一质量较大的金属球,金属球的下面用同样的细线b系一小木棒,如图所示,当用手猛拉小木棒时,会被拉断的细线是()②当用手慢拉小木棒时,会被拉断的细线是()师:实验中常常会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从而为我们创造图1了发现问题的机会,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
“物理”一词源于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物理学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系列问题1:①从树上掉下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②棒冰冒出的白气向上飘还是向下飘?③打雷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④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⑤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因特网为什么能传递各种信息……生:讨论,往往意见不一。
教师无需做出解释,保留认知冲突。
师:我们心头还萦绕着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物理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自然科学,它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
(介绍伽利略)伽利略的墓志铭:他失明了,因为在自然界中已经没有剩下什么他没有看见。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伽利略:他用两个铁球告诉人们:什么是“科学”。
自伽利略始,“实验、观察”成为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
(介绍牛顿)英国诗人POP的评价:nature and nature’s law hide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暗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
捕捉意外资源,提升科学素养

捕捉意外资源,提升科学素养作者:杨旭升来源:《学周刊》2019年第14期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对象,也是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产者。
文章就如何开发和利用课堂“意外资源”,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展开论述。
关键词:课程资源;动态生成;科学素养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4-0091-01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9.14.08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不期而至”的资源,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抓住契机,积极引导和组织教学,生成精彩的課堂,促进教学实效的提高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捕捉“意外”——生成精彩的课堂课堂教学情境的千变万化催生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动态生成。
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时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因此,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不期而至”的情况。
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成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而服务课堂。
(一)从学生的错误中生成布鲁纳曾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及时发现捕捉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并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探究,使之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从而形成精彩课堂。
讲“大气的压强”时,我和学生一起做了经典的“覆杯实验”,说明空气也会产生我们平时身体感受不到的压强。
成功演示实验并总结纸片不掉下来的原因时,有学生回答:“纸片被玻璃杯中的水给粘住了。
”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却是该生“认知现状”的真实写照。
为了使“覆杯实验”能科学地说明大气压的客观存在,并消除学生对该实验现象的错误解释,我利用自制教具中的“替代法”对实验作了如下的改进:将“可乐瓶”去底磨平以代替玻璃杯,用一块10厘米见方的“三夹板”替代硬纸片,并在可乐瓶盖上钻一个小孔。
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的成功率非常高,并能科学地说明大气压客观存在。
机智把握意外课堂更显精彩——从《牛郎织女》《大作家的小老师》

机智把握意外课堂更显精彩——从《牛郎织女》《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案例谈起作者:耿立凤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5年第5期江苏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210044)耿立凤[摘要]阅读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在教学中,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形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合理地组织课堂,把握好源于生活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精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机智意外[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3-062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生态”的课堂:它是生长着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打乱了预设的教学思路。
一般来说,教师都会担心这样的“意外”影响教学过程的严谨与流畅。
于是,往往对课堂中的“意外”说“不”。
这就违背了教学的本质。
教学应该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教师该如何根据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形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合理地组织课堂,把握好源于生活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精彩,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案例描述】案例一特级教师杨树亚在执教《牛郎织女》的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本课主人翁是牛郎和织女,但还有一个角色贯穿于全文——老牛,文章为什么要描述老牛呢?或许是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仅关注到牛郎和织女,却忽视了老牛,所以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
这时,杨老师发现有一个男生,他怯怯地看着老师,手也似举非举。
很多教师在这样的公开场合是不敢尝试找这样的孩子来回答问题的,可杨老师却果断地请了他来回答。
只见这位学生晃动着不太稳的身体,慢悠悠地站了起来;接着很吃力地回答着老师的提问。
他从老牛的身份、老牛的神性、老牛的衬托作用三个方面入手解读了老牛在故事中作用。
他的回答,令所有的人都感到惊讶,不难看出他在预习时肯定花费了大量的心思。
巧用“意外”生成“精彩”()

示例七:巧用“意外”生成“精彩”——小学科学《研究磁铁》课堂资源利用的教学案例[引言与背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如何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原先的预设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作出调整?需要教师在“一刹那”间作出回应。
对待某些特定的“意外”,如果处理得当,能够有效地将这些突发情况转化为真实、鲜活的课堂教学资源,有时,还会收到意外的惊喜与精彩。
[案例描述]“意外”发生了《研究磁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记得,当时我在上这个课时,以前遇到了一点意外。
在半节课后,我拿出一根没标明磁极的磁铁,问:“用今天的知识你能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吗?”坐在后排的一个同学不等我“点将”就自告奋勇地冲了上来。
我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他伸出左手接过,转到右手时,一不小心,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
发现新问题有个爱起哄的学生叫起来:“老师,你的磁铁南北极分家了,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哈哈……”其他同学一听这话也哄堂大笑起来。
我举起两块磁铁,对大家说:“磁铁断了以后,真的是南北分家吗?”有的孩子点头,有的孩子摇头,还有的不知所措。
实验来证明见同学的意见不统一,我提出,何不用实验来证明呢?于是我请那位同学用刚才上课学到的方法辨别断磁铁的南北极。
只见他将断的磁铁的一端(红色的)与完好无缺的磁铁(标明磁极)的南极接近,吸在一起了,再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
他说“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
”我趁机提醒他用蓝磁铁(部分同学认为只有南极)试一试,结果,蓝磁铁断的一端是北极。
没等我说什么,有的同学就嚷起来了:“奇怪,这磁铁摔断后居然能长出南北极。
”再用别法验不过,有的同学还是不相信,提出要用别的方法实验。
我请了一个同学上来做实验,他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又指南北了。
他连声说:“真的呀,有点像蚯蚓,断了头长头,断了尾能长尾!”多么形象的比喻呀!又有新发现又有学生提出:“如果把磁铁再连接在一起,南极会变吗?”我真的没有想到学生如此善于思考,兴奋地邀请他来为大家演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 3 白磷燃烧 后 , 即用小烧 杯将 红磷罩上 。 : 立
以证实 。
入 8 ℃左右 的水 , 0 烧杯 上放一 块薄铜 片 , 片上一边 放 铜
我拿 出事先 收集 好氧 气 的气囊 , 向水 中通 入氧 气 , 只见水 中的 白磷 产 生火 花 , 常有 趣 。学 生 们非 常 激 非 动, 情不 自禁地鼓 掌 , 堂教学 又一次达到 了高潮 。 课 师 : 过吸管 向水 中吹气 , 通 为什 么不 能使 白磷 燃烧? 仍 然请马帅同学回答 这个 问题 。 马帅 : 在老师 的引导 和 同学 的提 示下 找 到 了原 因。 从 嘴里吹出的气 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及氮气 , 它们不 能支持 白磷燃烧 。这一 知识点是 以前我们探究过的 。 师 : , 坐下 。我非 常高兴地看到 了你 的进步 。 好 请 我注意观察马帅的表情 , 的眼中又充满 了 自信 。 他
二 、 学 反 思 教
小块 白磷 , 另一 边放 一药 匙红 磷 。提示 : 白磷 的着 火 点是 4 ℃ , O 红磷的着火点是 2 0 4 ℃) 生: 认真学 习实验指导 , 兴致勃勃地观看演示实验 。 这时 意想不 到 的事情 发生 了: 验 时 , 片 上 的 白 实 铜 磷剧烈地燃 烧起 来 , 时 , 磷没 有燃 烧 , 着 , 此 红 接 白磷燃 烧 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 , 红磷也燃 烧起来 了 。这一 意外 的发生 , 使我 的头 “ 的一 下大 了起 来 , 堂也 开始 骚 轰” 课 动起来 。我 该 怎 么 办 呢? 把 结 论 强 加 给 学 生?还 是 我冷静下 来 , 面对实 验 的失误 , 向学 生承 认 了 自己 在实验 中存在 的问题 。 师: 同学们 , 老师 刚才 实验 时 , 出现 了失 误 , 不小 心 使 白磷燃烧 的火 花溅落在 红磷上 。( 用手指 着还在 燃 并 烧 的红磷 ) 这真是 “ 门失火 , 城 殃及池鱼 ” 啊。 生: 笑过之后 又安静下来 。
识。
师 : 同学们结合实验指 导 , 细观察实验 现象 , 请 仔 认
真分析原 因。 ( 投影 出示实验指导 : 大烧杯里 放一 ) ( 马帅 同学 , 你上来试 一试 吧。 师: 马帅 同学 尽管 实验 没有成 功 , 他积 极 开动脑 但 筋 , 于实践 。其他 同学还有没有什么方法 ? 敢 生: 应该 向水 中通氧气 。 师: 这个 办法是 否可 行?化学 是 实验 的科 学 , 只有 实验才是 最高法庭 。你 的想法 是否正确 , 用实验来加 得
这 时 我 因势 利 导 , 织 学 生 共 同探 究 实 验 失 误 的 原 组
因及改进 的措 施 。学 生 的热情 非 常 高涨 , 纷献 计 献 纷
策。 .
生 1 白磷 的用 量 再 少 一 些 。 :
生 2使 用更 大 的烧 杯 , 白磷 与 红磷 的 距离 远 一 : 使
一
…
…
在这节课 中出现了两个“ 意外 ” 事件 , 一是教 师演示 实验的失败 , 是学 生 的回答 与教师 的预想 产生 矛盾 。 二 这两件事的发生是我没有预想到 的 , 处理 的方 法是恰 但 当的 , 并收到了意想不到 的效果 。演示 实验失败 后我没 有强调客观原因以掩饰实验 的失误 , 而是面对失 败承认 了错误 , 并组 织学生 探究 了失败 的原 因, 引导学 生从药 品用量 、 反应条件 、 装置的改进等方 面提 出改进 的方法 。 这样既培养 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 的科学态度 , 又提高 了 学生探究问题 和设 计 实验 的能力 。在课 堂 中体现 了教 师是平等 中的首席 , 教师与学生 共 同成长 的新理念 。面 对学生的 回答与我 的预设发生矛 盾时 , 我没有严 厉地批 评和断然否定 , 而是 因势利导 , 学生亲 自动 手探究 , 让 引 导他 自己分 析 回答错 误 的原 因, 给予鼓 励和 表扬 , 并 发
Z 加 GxU I E J A I 0XUE C KAO AN
教 学经 纬
善 用 意外 ” 源 妙 生 二次 备 课 “ 资
江 苏泰 兴 市洋思 中学(24 0 印 25 0)
课堂教 学是一 个 动态 生成 的过程 。化学 新课程 加
红
大 了学 生探 究活 动 , 新增 了许 多实验 内容 , 分体 现 了 充 学生为主体 的教育 理念 。课堂应 是 鲜活 的 、 化 的 , 变 是 师生共 同成长 的生命历程 。然 而 , 鲜活 的课堂必 定给教 师带来前所未有 的挑战 , 即不可 避免地遭 遇一次 又一次 的“ 意外” 。正确处理 这些 突如 其来 的“ 意外 ” 是新课 改 下课堂教学 的关键 。教师 应根 据 出现 的“ 意外 ” 问题及 时、 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 , 在课 堂上进行 二次备 课 , 使备 课变为一种动态 的、 发展 的、 多样 的、 动 的备课 ,与 时 生 “
俱进” 实施教学 。 地
知识进行巩 固。通过讨论探究改进 的措施 , 高了学生 提 探究 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这样 既解决 了意外事件 , 又促进 了师生 的共 同成长 。 为 了拓展和延伸所学 的知识 , 接着安排 了以下探 我
究实验 。
师: 怎样使热水 中的 白磷燃烧起 来? 马帅 ( 学生) 向水 中吹气 。 : 我一 听 , 问题又来 了: 吹出的气主要是 二氧化碳 , 人
二 氧化碳 不 支持 一般 可 燃物 燃 烧 , 白磷 怎 么会 燃烧 起
来?
教学案例 在“ 燃烧与灭火” 沪教版 ) ( 这一节课 的教学 中, 学生
一
、
根据 探究指 导 , 过分 组实验 , 通 探究得 出燃 烧一 般需要 的条件 。接 着 我补 充 一 个演 示 实 验 , 以巩 固 刚学 的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