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哈姆莱特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因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雷特(板书)二、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liuxue86。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1、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 ⼈教版⾼中必修4第⼀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中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根据⾃⼰的学习⽬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的思想”,“养成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阅读能⼒”,“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的⽣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贴近⽂本,从⽂本出发去体会⼈物的内⼼,把握⼈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现实是⽂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流传⾄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对⽂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种畏惧的⼼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作,更让学⽣感觉到⽂本阅读费时费精⼒;同时⽂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论,这些⾔论对学⽣有着很强的震慑⼒。
于是很多学⽣放弃了对⽂本的细致阅读,。
⽽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论的认同,努⼒在⽂本与评论之间架起⼀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本,更远离的学⽣⾃⼰的⼼灵,与《普通⾼中语⽂课程标准》对学⽣个性化阅读能⼒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9⽇上午,在⾼⼀(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单元的第四篇课⽂。
这⼀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物语⾔,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教案标题: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一、教学背景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之一,被广泛地作为文学课程的一部分。
本教案针对高中阶段学生,旨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分析哈姆莱特中的主题和意义
3. 掌握莎士比亚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哈姆莱特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介绍
2. 主题和意义分析:包括复仇、疯狂、权力等主题的讨论
3. 莎士比亚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包括诗歌、对白、隐喻等的解读
4. 文学鉴赏: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作业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哈姆莱特中的主题和意义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哈姆莱特中的角色,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
3. 赏析诗歌:通过分析莎士比亚的诗歌,帮助学生理解其语言和表达技巧
4. 作业讨论: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作文或读书报告,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2. 作业成绩:学生完成的写作作业和读书报告
3. 测验:针对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和主题进行测验
六、教学资源
1. 哈姆莱特原著文本
2.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
3. 角色扮演道具和服装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最
大化。
以上是针对哈姆莱特的优秀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

中学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学问。
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把握惊慌、激烈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探讨、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正确相识哈姆莱特报仇的意义,汲取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1.把握惊慌激烈的冲突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相识哈姆莱特报仇的意义,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体会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困难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哈姆莱特困难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绽开探讨,学生总结,老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寻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化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打算:PPT课件、《哈姆雷特》视屏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莎士比亚全集》),对,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而这个艺术之神的创建者,马克思称其为人类最宏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部的世纪。
他是谁?莎士比亚!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莎士比亚!二、走近莎士比亚【参见《语文》(必修4)第96页《莎士比亚戏剧》】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1564年诞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起先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高兴》《无事生非》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此外还有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闻。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哈姆雷特课程:高中英语文学欣赏目标: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分析该作品的主题,并能够运用文学概念和批判性思维来研究该作品。
课堂活动:1.导入:为学生展示《哈姆雷特》的电影片段或播放音频剧的片段,让学生进入故事情节的氛围中。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哈姆雷特》的主题。
提出以下问题,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讨论:-《哈姆雷特》的主要主题是什么?-哈姆雷特的性格如何影响了他的行动和决策?-哈姆雷特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揭示了悲剧的主题?3.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并分析该作品的一个特定主题。
每个小组将被分配一个主题,例如父子关系、复仇、玩世不恭、疯狂等。
每个小组应该通过找到与该主题相关的具体情节和对话来支持他们的分析。
4.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主题分析,并展示他们找到的支持素材。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评论。
5.文学概念讲解:引入一些文学概念,如悲剧、角色发展、意象等。
解释这些概念并与学生分享与《哈姆雷特》相关的例子。
6.阅读和讨论:让学生阅读《哈姆雷特》中的一个特定场景或对话,并与同桌讨论此场景或对话的重要性,这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
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7.写作任务:为学生分配一个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讨论的主题写一篇关于《哈姆雷特》的文章。
鼓励学生使用文学概念和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评价该作品。
8.合作评估:让学生相互交换并评估对方的文章,提供反馈和建议。
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给予评估和评分。
9.结课讨论:课堂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哈姆雷特》的理解和分析,并与整个班级共享他们的观点。
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评论彼此的观点。
评估方式:-学生参与度:学生的活跃参与和讨论,能够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展示:小组呈现的主题分析的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写作任务:学生的文章能够运用文学概念和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评价《哈姆雷特》。
哈姆莱特教案范文

哈姆莱特教案范文
教案标题:《哈姆雷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分析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文学作品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表演和创意能力,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课堂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哈姆雷特》的故事梗概和主题分析
1.引入:通过提问和引发讨论,激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并了解学生
对《哈姆雷特》的了解程度;
2.主体:简要介绍《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角色、场景和
剧情发展;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和总结出《哈姆雷特》的主题;
4.小组讨论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
全班讨论和分析。
第二课时:《哈姆雷特》的角色分析和形象塑造
1.复习回顾:通过复习前一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哈姆雷特》故
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2.角色分析:根据老师的指导,学生进行《哈姆雷特》中角色的分工,每个小组负责分析一个角色的性格、行为和动机;
3.角色形象展示:每个小组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自己分析的角
色形象,并进行简短的讲解;
4.整体讨论:全班就角色形象的展示进行讨论,分析各角色在戏剧中
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课时:《哈姆雷特》中的主题
1.回顾:通过复习前两堂课的内容,让学生巩固对《哈姆雷特》的故
事情节和主要角色的了解;
2.主题讨论:学生自由讨论《哈姆雷特》中的主题,老师引导学生从
不同角度分析,例如爱情、背叛、权力等;。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法,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感情。
把握悲愤忧郁的基调。
2、把握作品主题,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艺术美,领会其人文主义理想。
【教学重点】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1、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的语言。
2、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部名著。
二、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
后家道中落,前往伦敦谋生。
莎士比亚青年时期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
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
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为剧团的股东。
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
这些为他杰出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
从1590年起至1612年止的二十多年中,莎士比亚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戏剧三十七部。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学生识记:1、威廉•莎士比亚(1564一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2、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3、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相关链接:1、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人文主义所说的“人”,实质上是理想化了的资产阶级自身和资产者个人,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这时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
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等。
三、背景介绍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本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四、剧情介绍丹麦王驾崩,但幽魂不散,将被害真情告于哈姆莱特王子。
王子叔父克劳迪斯服丧未满二个月,即霸占先王后并继承王位。
丞相波罗尼斯依附奸贼,强迫女儿奥菲利娅与王子绝交,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亦从中作梗。
王子装疯卖傻骗过所有的人,为证实幽魂所言真假,导演一场老王被毒杀无言短剧,请新王和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
皇后与王子对话,丞相躲在幕后偷听,为王子所误杀。
奥菲利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投河自尽,引起雷欧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斯共谋陷害王子。
比剑时在剑锋放毒,并在赏酒时下剧毒,皇后误饮毒酒。
雷欧提斯背后攻击王子,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为新王所设计,王子报了仇,死前托咐友人霍拉旭将真相告白于天下。
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幕第二场,讲的是哈姆莱特通过导演一出“戏中戏”来证明叔父的罪行,决心复仇的故事。
五、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情节结构。
情节:戏前安排——戏中戏——戏后哈姆莱特:亲自导演哑剧窥出阴谋决心复仇国王表现:问戏名站起来不舒服问情节让人点火把发脾气。
2、思考以下几个问题:A.上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B.哈姆莱特对奥菲莉娅说的话有何特点?为什么?C. 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D. 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1.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2.哈姆莱特故意坐在奥菲莉娅身边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
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3.国王先问“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说明他心照不宣,内心已明白哈姆莱特的用意,同时担心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4.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腾地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
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现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四、小结:我们着重分析了哈姆莱特的戏中戏,从中知道本文的丰富剧情和社会的矛盾纷繁复杂,可知本剧的可读性非常高,戏中戏也让我们体验了优秀编剧家的编剧技巧。
五、布置作业思考:分析国王和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人物形象此剧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都属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但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极高成就。
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
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
哈姆雷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三、文章主旨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四、艺术特色1、《哈姆莱特》突出地表现了莎剧多情节、多线索的结构特征。
该剧有三条复仇情节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
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不幸爱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之间真诚的友谊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友谊的背叛;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
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2、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
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
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3、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砧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晰蝎的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等,这些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例子很多,同学们可在阅读欣赏中注意品味。
五、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哈姆莱特。
该剧的悲剧冲突是建立在性格冲突之上的,性格产生了行动,行动导致了冲突,冲突导致了流血,终至造成悲剧。
哈姆莱特嫉恶如仇的高尚品质,使他把替父复仇、重整乾坤当作他生命的整个存在。
在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性格注定哈姆莱特走向灭亡。
哈姆莱特如果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也许是个快乐王子,而不是忧郁王子,和他叔叔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等着继位就可以了。
正因为他的伟大的本性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六、布置作业阅读:《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阅读重点:《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十四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