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阶段提升练(二、三)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一第3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1、《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办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妻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矛盾。
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矛盾的方式是()A、依靠传统关注人性B、加强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着重规范D、提高公众道德水平分析:选 C。
依据资料“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不难看出,这是经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应选 C 项。
孔子的思想着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故A项错误;资料要旨意欲重申“解决矛盾的方式”,故 B 项错误;资料要旨与提高公众道德水平没关,故 D项错误。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
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聚集了孔子对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看法。
《论语》的问世表示 ()A、儒学形成真理化、思辩化的理论系统B、儒家思想拥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分析:选 B。
题干《论语》中“对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看法”的记录,反应了儒家思想拥有社会教化的功能,应选 B 项。
3、孟子以为“天子不可以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益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看法。
并以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因而可知,孟子主张()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数有常D、天人感觉分析:选 B。
资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示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应选 B 项。
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期间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期间的孟子,故 A 项错误;“天数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 C 项错误;“天人感应”相同是西汉董仲舒的看法,故D项错误。
4、道家思想中其实向来有“背反”式神往——其欲将社会各样制度所有推倒的激动,只表示它对现实社会深怀无望而其实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坏。
这反应了道家()A、对国家一致平定的激烈盼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神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消极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分析:选 A。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专题六第2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1、下表是 1845—1856 年英国对上海的羽毛纱的输入状况。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年份输入量 ( 匹)1845 年 4 1571853 年 3 9601854 年 2 7201855 年 1 4101856 年 2 350A、推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B、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减少C、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实业救国的探究初显收效分析:选 C。
题干资料反应出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使得西方的商品并无在中国热销,应选C项。
材料没有反应出清政府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 A 项错误;中外贸易缩减不过表面现象,其实不是题干反应的深层问题,故 B 项错误;实业救国的探究出此刻19 世纪末,不切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2018 ·洛阳期中 )19 世纪 60 年月,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浙北地域的蚕桑业发展快速,茶叶生产数目和规模也有发展。
这一发展()A、致使了广大乡村经济凋敝B、加快了农业生产专业化C、促进了近代公司大批出现D、崩溃着传统的经济模式分析:选 D。
据题干可知,依照国际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崩溃着传统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征,形成对国际市场的依靠,应选D项。
受国际市场影响,栽种构造发生变化,减少了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故A 项错误;中国成为给外国供给初级农产品的产地,故B 项错误;中国对外供给初级农产品、原料,与近代机器工业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
3、(2018 ·黄石调研 )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赢利无算,于是民风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以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 载于 1882 年 9 月《申报》 ) 资料反应了 ()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要变化B、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公司发展C、新式经营方式渐渐被国人接受D、民族资本主义公司收益很高分析:选 C。
题干资猜中“群情若骛”“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表示国人对工商业的见解发生变化,应选 C项。
【配套K12】[学习](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一)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一)](https://img.taocdn.com/s3/m/acad47fa3186bceb19e8bb90.png)
阶段提升练(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福建厦门摸底)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解析:A 材料中甲骨文记载,强调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是神之后裔,这体现了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特点,A项说法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夏朝时已经确立了“家天下”制度,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解析: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广大地区权力出现真空,西周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D项正确。
3.(2018·湖南长沙期中)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解析:A 材料中“族坟墓”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故A项正确;在家庭的墓葬中,无法体现阶级关系,故B项错误;“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只能说明有贫富差别,无法判定是否悬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以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4.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B.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C.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解析:B “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说明秦国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专题复习(导与练):综合模拟试卷三Word版含解析

综合模拟试卷三(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
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 )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开始分离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知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2.汉昭帝始元六年,大将军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讨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
这次盐铁会议( )A.反映了汉朝朝议的民主作风B.说明政府干预市场色彩浓厚C.体现了汉朝人才辈出的盛况D.标志着汉朝专卖政策的开始3.下表是关于唐朝监察制度的叙述。
据此可知( )A.巡察职权弱化,侧重于究察风俗B.监察范围广泛,巡察者特权泛滥C.纠察结合理案,致使其官阶显赫D.职权相对独立,有利于整肃吏治4.“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 473人,仅明清两代就有5 935人,约占总数的57%。
它表明中国古代自汉以来( ) A.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官僚机构日益膨胀D.追谥准则渐趋完善5.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
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
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
2019届全国高三历史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一)(解析版)

2019届全国高三历史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一)(解析版)(8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关系中长尊幼卑B.体现了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C.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D.此做法有利于凝聚宗族【解析】选A。
材料中“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表明真正的标准是“受父母之命”而不是是非对错,故A正确。
2.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国家统一C.强化贵族特权D.加强君主专制【解析】选A。
郡县制下,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将诸侯纳入中央行政系统,科举制将任命官员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回中央政府,都加强了中央集权,A正确。
【拓展延伸】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高于法治。
(2)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在明朝解决。
(3)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长期影响政治制度。
3.《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
”汉成帝此举意在( )A.提升御史地位B.提高行政效率C.抑制丞相职权D.完善监督体制【解析】选C。
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也是宰相,提升了御史的地位,是具体做法,不是目的,A错误;提高行政效率材料没有涉及,B错误;材料“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三者地位相等,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C正确;完善监督体制是指健全监察机构,材料没有涉及,D错误。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阶段提升练(一)

阶段提升练(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福建厦门摸底)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解析:A 材料中甲骨文记载,强调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是神之后裔,这体现了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特点,A项说法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夏朝时已经确立了“家天下”制度,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解析: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广大地区权力出现真空,西周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D项正确。
3.(2018·湖南长沙期中)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解析:A 材料中“族坟墓”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故A项正确;在家庭的墓葬中,无法体现阶级关系,故B项错误;“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只能说明有贫富差别,无法判定是否悬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以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4.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B.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C.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解析:B “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说明秦国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文档:板块二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通史整合(五)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840~1894年)政治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探索历程。
经济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同时,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巨大变化。
思想文化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一)晚清时期(1840~1894年)的政治[诗史巧记]工业文明的冲击;两度燃起的战火;千年未有的变局;救亡图存的觉醒;军民英勇的抗争[小题验知]1.(2018·宝鸡一模)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清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解析:选B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以夷制夷的心态,故B项正确。
2.(2018·上饶三模)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A.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B.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C.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D.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一方面在赞扬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又在批判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故B项正确。
新人教版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阶段提升练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阶段提升练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7·湖北宜昌模拟)据《新唐书》记载,“今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何容纳货旧门,买昏(通“婚”)为荣耶?……三品以上纳币不得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为归装,夫氏禁受陪门财”。
这一现象反映了( )A.门当户对的观念B.士族门阀的衰落C.君主专制的加强D.儒家思想受冲击解析不再以与士族通婚为荣,反映出士族门阀的衰落,故B项正确。
答案 B2.(2017·河南郑州模拟)有历史学家这样总结古代的选官制度:“(当)子弟孱弱(时),(君)擢才卒伍;道德沦丧,取诸孝廉;帝权危卵,联姻门阀;士族虚弊,科举大彰。
”这说明古代创新选官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统治基础B.完善政府职能C.提升官员素质D.维护统治解析据题干,君主需要“创新选官制度”,以此维护统治,与材料中“(君)擢才”“帝权危卵”相符,故选D项。
答案 D3.(2017·湖南永州调研)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
《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
由此可见,讼师( )A.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解析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不一定维护公平正义,故A项错误;从《唐律·斗讼》规定看,讼师参与司法,但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处于边缘地位,故B项正确;讼师不是政府部门的官吏,故C项错误;从材料也无法推断讼师来自科举落魄者,故D项错误。
答案 B4.(2017·山东济宁模拟)唐太宗命高士廉以“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的原则,重新编订《氏族志》,“凡二百及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
《氏族志》的编订( )A.反映了封建专制皇权的强化B.凸显了儒家思想的影响C.进一步压抑了世家大族势力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唐太宗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皇族之上,为此修撰《氏族志》,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压制旧士族势力,与材料中“不须论数世以前”“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相符,故选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提升练(二、三) (时间:40分钟 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秦汉至隋 唐的政治
秦律的特点 1 东汉班固对汉武帝削藩的认识 2 唐代中书门下机构的出现 3 唐代科举制的局限性 4
秦汉至隋唐 的经济
汉代的市场管理 5 西汉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6 隋唐时期手工业行会的发展 7 唐代的坊市制 8
秦汉至隋唐 的思想文化
儒家的天命观 9 汉代的“外儒内法” 10 唐代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11 魏晋时期文化观念的多元化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秦律》中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继子未被当作家庭成员看待 C.体现秦律同罪不同罚的原则 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解析:C 结合题意可知秦朝对亲生父子与继父子在盗窃问题上的量刑、定罪方面有所不同,这体现出秦律中的一个特点——同罪不同罚原则,与此吻合的是C项。A项“规范经济关系”材料无体现,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误解;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排除。 2.班固认为汉初分封“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解析:A 由材料可知,班固认为汉初分封成就了文帝大业,而武帝实行推恩令,导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造成王莽叛乱,由此可知A项正确。 3.(2018·皖南八校联考)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一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 ) 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 B.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 C.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 D.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 解析:D 材料反映的“中书门下”设立的原因是中书省与门下省争论不断,没有体现皇权加强,故A项排除;三省制下,唐代即为多相制,故B项排除;材料“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表明唐朝还是实行中书决策、门下审议机制,故C项排除;材料表明在政事堂设立中书门下,是为了避免中书省、门下省的争论分歧过多影响决策,故答案为D项。 4.
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D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子弟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其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故B项错误。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C项错误。 【知识纠偏】 在学习科举制时,大多认为到唐代科举制从理论到实践已非常完善,是社会上人们的主要入仕之途,其实不然,唐代常科每年应试者多则有两千人,少则也有一千人,而“所收百才有一”“没齿而不登者甚众”。显然,在政治权力的分配体系中,唐代科举起着非主流的辅助作用,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相对有限,不足以改变士庶地主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不平等。 宋代科举制度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为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寒门士人敞开了科举入仕的大门。科举已成为宋代社会上人们一条主要的上升之途,其他入仕之途越来越失去分量,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取士不问家世”原则、“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在宋代得以实现。 5.(2017·豫晋冀三省调研)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这反映出( ) A.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 B.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C.《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 D.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 解析:D 材料中 “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说明政府对市场管理比较严格,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体现不出,C项《市井》画像能反映一定的史实。 6.(2017·湖北武汉调研)如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 解析:C 图中文物字体属于篆体,但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是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对中央集权威胁不复存在,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因此题干中这些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故C 项正确;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当时还没有相关记载,故D项错误。 7.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 解析:C 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行会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利于部门间联系,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 行会:在封建社会,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一种手工业的同业团体兴起,由同一行业的工人组成,订有行规,调解会内纠纷,对外办交涉。行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行会后期的规定,不只限制了自由竞争,限制了从业人员数量,限制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也限制了新生产工具的应用。 8.(2017·云南大理一模)历史学家根据敦煌文书,考证出唐代敦煌县城内建有儒风坊、永宁坊、修文坊、定难坊、政教坊、钦贤坊、怀安坊、释教坊等。由此可推断,在唐代( ) A.长安城的坊市规划起源于敦煌地区 B.所有城市都依照坊市制规划和管理 C.除了长安城,地方上的城市也实行坊市制 D.长安城的坊市制对地方城市规划影响巨大 解析:C 由材料中敦煌县城内坊的设置,可知敦煌县城也实行了坊市制度,因此可以表明除了长安城,地方上的城市也实行坊市制,故C项正确。 9.(2017·江苏南京一模)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遵循“天命观” B.旨在神化君权 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 D.都属唯心主义 解析: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不愿意讨论死亡和鬼神这种命题,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自己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统治天下,应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将天的道德性,与儒家的仁义相结合。故对三者理解正确的是儒家遵循“天命观”,故A项正确。旨在神化君权与董仲舒主张相符,但与孔子、荀子主张不符,故排除B项。三者的观点不存在继承关系,C项错误。荀子的天命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故D项不正确。 10.(2017·山东潍坊一模)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解析:A 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说明汉朝治国并非只是单纯用儒家思想,也包括法家理论,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法互补,不是儒法对立,排除B项;C、D两项表述不能由材料推出,排除。 11.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解析:D 董仲舒用儒家经典里的事例补充法律,长孙无忌用儒学理论解释法律,这说明儒家思想被运用于国家法律上,儒学理念逐渐法制化,故D项正确。材料是在强调儒学在确立其主流地位之后的变化,故A项错误;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思想不等同于法律,故B项错误;材料只列举了两个文官对法律有影响,不能证明“文官阶层主导立法”,故C项错误。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解析:A 汉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地位,为官方意识形态。材料体现了除儒学之外的“魏晋风流”,可知文化观念不是单一的,呈现多元化,故A项正确;儒学在魏晋时期,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而不是失去,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提到“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