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中医药防治(1)67-72

合集下载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内容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内容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内容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感冒: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中医药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预防和治疗感冒。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中药中常用的有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咳嗽药等。

2. 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中医药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预防和治疗流感。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中药中常用的有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咳嗽药等。

3. 肺炎:肺炎是由多种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中医药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预防和治疗肺炎。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中药中常用的有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咳嗽药等。

4. 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中医药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手段来预防和治疗艾滋病。

5. 肝炎:肝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中医药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手段来预防和治疗肝炎。

中药中常用的有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肝炎药等。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具有中医药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能够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针对不同传染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预案范文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预案范文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预案范文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所致的疾病,其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下面就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预案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在传染病预防中的作用
1、中药药膳:中医认为食物有温、燥、寒、凉等性质,可以根据不同的传染病选择相应的药膳来增强人体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2、中药汤剂:中药汤剂具有疏风解毒、清热解毒、解表散毒等功效,可以用于传染病的治疗和防范。

3、针灸治疗:针灸在传染病防治中有较好的疗效,可调节人体的气血,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有效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4、按摩推拿:中医按摩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有效预防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

二、中医药在传染病治疗中的作用
1、中药疗法:中药具有疏风解毒、清热解毒、宣散风热等功效,可以用于传染病的治疗,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2、针灸疗法:针灸在传染病的治疗中有疗效显著,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提高免疫力,提升康复速度。

3、艾灸疗法:艾灸可以温经散寒、疏风清热、活血化瘀,对于传染病症状明显的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推拿疗法:中医推拿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疾病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中医药在传染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调理体质、增强抵抗力、及时治疗等多种方式来防治传染病,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人们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认知,共同防控传染病的蔓延,共同维护人民的健康。

中医防治传染病的措施

中医防治传染病的措施

中医防治传染病的措施中医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有一些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主要目标是调整机体的防御能力、提高免疫力,以及缓解症状。

以下是一些中医防治传染病的常见措施:1.中医药预防:●中药预防:一些中药被认为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病毒、抗炎等作用。

例如,黄芪、甘草、党参等常用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药汤剂:中医药理论中有一些方剂被认为对于预防传染病有一定效果,如麻黄汤、桂枝汤等,具体的药物组合会根据病情和体质而有所不同。

2.食疗调养:●中医强调调整饮食,使之符合个体的体质和病情。

例如,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适当食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藕、黄瓜等。

●根据病情,中医还可能推荐一些特定的饮食疗法,例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身体的负担。

3.针灸和拔罐疗法:●针灸和拔罐被认为可以调整体内的气血流动,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一些穴位和拔罐技法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体质。

4.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条产生热量,对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调理气血、温暖身体的效果。

有些中医认为艾灸有助于提高体温、增强体内阳气,从而对抗外邪。

5.中医养生:●中医强调合理的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疲劳等方面的养生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防治传染病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个体体质来调整,而且中医疗法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证据相对较少,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谨慎,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对于传染病,现代医学的防治方法,如疫苗接种、药物治疗等,仍然是主要手段。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作为辅助措施,但不应替代现代医学的有效手段。

2024版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

2024版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

01传染病定义02传染病分类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等因素,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等类别。

传染病定义及分类国内外传染病现状分析全球传染病概况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断爆发各种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登革热等,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传染病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传染病防治体系,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作用历史贡献中医药在历史上多次参与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方剂。

现代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如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等剂型的研发和使用。

特色优势中医药具有整体观、辨证论治等特色优势,能够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个性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能够全面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观念,在防治传染病时需全面考虑患者的体质、环境、气候等因素。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01流行性感冒采用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中药,如银翘散、桑菊饮等,同时可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

02病毒性肝炎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为治疗原则,常用中药有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等,还可结合食疗进行调理。

03肺结核中医治疗肺结核注重滋阴润肺、清热化痰,常用中药有月华丸、百合固金汤等,同时可辅以针灸治疗。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治疗方案03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如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用药安全。

因人制宜考虑季节、气候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如在春夏季节可适当增加清热解暑的中药。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的其中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危害性的特点。

传染病的防治对于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背景下,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下面是一份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

一、加强预防宣传与知识普及1.组织专家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普及,向公众传播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2.制作传染病防治宣传材料,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广泛传播,提醒公众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二、加强传染病监测与报告1.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网络,加强对传染病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2.加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三、健全医院传染病防控机制1.各医院应设立传染病防控科室,配备专业的传染病防控人员,负责传染病的防治和管理工作。

2.加强医院传染病患者的隔离管理,确保病患不会传播给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

3.制定医院内部传染病防控操作规范,包括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传染病患者的隔离和消毒措施等。

四、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方法与措施1.中药预防:根据传染病病情和流行特点,采用中药饮片、中药药炙等方式进行预防。

例如,可采用板蓝根、连翘等药物进行预防新冠等病毒传染病。

2.中药治疗:根据传染病的病因、病理特点和病情,选用适宜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可采用黄连、连翘、板蓝根等中药进行治疗新冠等病毒传染病。

3.针灸疗法:采用针刺或灸疗等针灸疗法,调节身体免疫系统,提高抵抗力,增强机体抗击病毒侵袭的能力。

4.中医药养生:通过中医药养生方法,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例如,可采用艾灸、拔罐等物理疗法,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机体防病能力。

五、加强传染病防治科研与培训1.加大对传染病防治科研的投入,推动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创新研究。

2.加强传染病防治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传染病防治水平。

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中医药对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2.针对瘟疫、伤寒、温病的病因微有不同, 采取“辨病”和“特效”专病、专方、专药 治疗。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过程,已积累出 一定数量行之有效、可重复性的“专方专药 ”。如《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治“阳黄” ,葛根黄苓黄连汤治“热利”,白头翁汤治 “湿热痢”,现分别用于病毒性肝炎、痢疾 等肠道传染病有效。又如,《摄生众妙方》 荆防败毒散、《温病条辨》银翘散,治疗上 呼吸道感染、流感、发疹性传染病等有效。 《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治疗急性腮腺炎 、丹毒、猩红热等病毒、细菌感染疾病有效 。
• 2.麻疹合并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应选 用敏感、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同时 用中药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法治疗。 中西药合用,以协同发挥治疗作用。对麻
早在400多年前,古人们就发明了种.针对瘟疫、伤寒、温病同是传染性热病理论,采取“辨证”施 治方法。传染病的种类很多,但具有其共同临床特点,即病原体 在受传染的人体繁殖过程,从一个阶段进展到另一阶段呈规律性 。每一个传染病从发生发展以至恢复,一般可以分潜伏期、前驱 期、发病期、恢复期等几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中医学 认为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于外邪侵犯人体由体表入里, 或由口鼻入内自上而下,由浅表深入内脏病变过程,同样有类似 相应“分期”和治疗方法。如《伤寒论》将“外感热病”立“六 经病脉证并治”六期分证;《温热论》分“卫气营血”四期辨证 ;《温病条辨》划“上中下三焦辨证”三期分证。每个证期都有 其主因、主症、主方。三者分类方法之间,并存在着交叉联系, 理、法、方、药相一致。如以传染病发病期中“稽留热”,中医 六经辨证中属于“阳明病”、卫气营血辨证属“气分证”、三焦 辨证属“中焦病证”,临床表现为“但热不寒,壮热”,“里实 热证”。治疗法则宗《内经》“热者寒之”,选择白虎汤为主方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预案(4篇)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预案(4篇)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预案传染病防治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在传染病的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下面我将围绕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一份3000字的中医药防治预案。

一、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原则1. 个人卫生意识的培养:要培养每个人的个人卫生意识,勤洗手、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饮食卫生,注意食物的新鲜和熟透程度;注意居住环境的整洁,消毒和通风。

2. 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加强卫生教育,普及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治方法;建立健康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建立预测和预警机制,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应对工作。

3. 高度重视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控制:传染源是传染病的主要来源,因此要严格控制传染源,不随地吐痰、封掉可能存在传染源的地方;传染途径是传染病传播的桥梁,要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减少传播途径。

二、常见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1. 流感:流感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中医药可以通过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来预防和治疗流感。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中草药,如黄芪、党参、板蓝根等。

平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汤、洋葱、大葱等。

2. 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菌能力来治疗肺结核。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补气化痰的中药,如百合、五味子、补骨脂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3. 腮腺炎: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中医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祛湿化痰来治疗腮腺炎。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连翘、金银花、鱼腥草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艾灸等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4. 水痘:水痘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中医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祛湿化痰来治疗水痘。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药熏洗、贴敷等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5.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中医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祛湿化痰来治疗手足口病。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传染病是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疾病,包括感冒、流感、肺炎、痢疾、肠道病毒等。

传染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中医药在传染病的预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

1.鼻腔滋润:传染病多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体后容易通过鼻腔感染。

中医认为鼻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保持鼻腔湿润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可以用中药洗涤鼻腔,如黄芩、连翘、薄荷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滋润的功效。

2.食疗调理:传染病时,人体免疫力下降,食疗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加抵抗力。

可以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柠檬、橙子、猕猴桃等,增加锌的摄入,如瘦肉、禽蛋、海鲜等。

还可以使用中药食疗,如川贝蒸梨、生姜糖水等,具有清热化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3.中药药物预防:中药药物可以增加人体免疫力,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常用的中药药物包括黄芪、党参、枸杞子等,具有补气养血、调理免疫功能的作用。

在疫情高发期间可以适当服用中药药物进行预防。

4.中药药膳调理:传染病患者需要营养调理,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抗炎、调理肠道功能的中药药膳进行调理。

如金银花煮蛋、枸杞炖瘦肉等,具有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5.合理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6.情志调理:中医认为情志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通过听音乐、欣赏美景、社交活动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7.居室通风:传染病多通过空气传播,居室通风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可以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总之,中医药在传染病的预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药通过调理人体气血、提高免疫力、改善体质等方式,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综合运用中药药物、中药食疗、中药药膳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障个人和社会的健康。

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饮食、良好情绪等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的中医药防治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传播。

多发于婴幼儿。

患过麻疹后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力。

麻疹病潜伏期为l0-12天。

出疹前后5天左右为传染期。

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眼泪、鼻涕、唾液中。

发病时可有发热、流涕、流泪、怕光、头痛、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

在发热后的2-3天,于口腔两侧近臼齿处的颊粘膜上,可出现“麻疹粘膜斑”,斑点为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一圈红晕。

出疹后2-3天,此斑就会消失。

中医治疗:鲜芫荽30克,水煎服适用于前期;浮萍、苏叶、芫荽各15克,西河柳30克、煎水外擦全身,适用于出疹期出疹不远;鲜芦根、鲜茅根各30克,水煎服,适用于恢复期。

治疗原则:1.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采用中药治疗。

按病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

常用透疹、清热、解毒等治法,使疹毒外透,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及合并症的发生。

配合西医对症疗法,不宜早期滥用抗生素。

2.麻疹合并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应选用敏感、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同时用中药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法治疗。

对并发喉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均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在治疗上,以宣透解毒为总原则,并根据发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候,分别采用透发、解毒、养阴等法。

对于疹发不畅,邪毒内陷之逆证,则宜清热解毒,以达邪外出。

本病治疗,重在透发。

麻毒外透,则邪有所出,以防他变。

疹前期以透为主,出疹期以清为主,疹回期则以养阴为主。

但应注意透发防耗津液,清热勿过犯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

地址:碑林区东关南街238号公共卫生咨询:82493248水痘的中医药防治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为特征,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中医学以其皮疹形态如豆,色泽明净如水疱,故也称水痘,又名“水花”、“水喜”。

辨证论治:1.风热犯表证[证候] 发热轻微,鼻塞流涕,偶有喷嚏及咳嗽,疹色淡红而润,疱浆清亮,点粒稀疏,躯干为多,二便如常。

舌苔薄白,脉浮数或略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 银翘散。

主要药物:金银花、连翘、豆豉、牛蒡子、荆芥、薄荷、芦根、桔梗、竹叶、甘草。

若瘙痒甚者,加蝉蜕、木通、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热甚者,加柴胡、黄芩透表泄热。

2.热毒炽盛证[证候] 壮热烦渴,面赤唇红,便秘尿黄,痘大而密,疹色红赤或紫暗,疱浆较浑,根脚较硬,口、眼等处亦见疱疹或溃疡。

舌苔黄糙而干,脉数。

[治法] 清热凉营解毒。

[方药] 清胃解毒汤。

主要药物:石膏、黄芩、黄连、生地黄、牡丹皮、升麻。

若高热者,加柴胡解热;疹色深红者加紫草、山栀清热凉营;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枳实泻火通腑;唇燥口干者,加麦冬、知母、芦根清热养阴生津。

预防护理:(1)隔离患儿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

(2)水痘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不宜吃辛辣、肥腻的食物。

(3)应避免因抓伤而继发细菌感染。

为了防止患儿搔抓皮疹发生皮肤感染,要剪短小儿指甲。

东关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药防治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多见于儿童,也偶见于成年人。

一般患过此病的人痊愈后,便具免疫力,但也有少数人会再患此病。

一、风热外感型:这种类型与感冒有些相似,症见头痛,发热不高,多在37.5℃~38.5℃之间,有的还可有喷嚏、流涕,腮部肿胀酸痛,进食咀嚼均感腮部有十分难受的酸痛,舌质红,舌苔多呈薄黄,脉多浮数(即轻轻一按即可感到脉博跳动且跳动很快)。

治疗应清热解毒,透表散结。

可用:薄荷5克(后下),连翘12克,土金银花15克(即本地出产的金银花),玄参12克,夏枯草15克,虎杖12克,荆芥6克,板蓝根25克,牛蒡子9克,黄芩8克,黄柏6克,甘草6克。

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温服,可连服3~4剂。

配合药物外敷,有助于提高疗效。

可用黄柏粉6克,青黛粉4克调匀,加入食醋调成糊状外敷腮部肿痛处,只要皮肤不敏感,可连敷8小时~10小时。

休息3~4小时换药再敷。

二、热毒炽盛型:除腮部肿大较为明显外,腮部胀痛明显,稍为轻触即感疼痛。

进食咀嚼吞咽均感艰难,咽喉部红肿,大便硬结不畅,小便短且黄,舌质红,舌苔黄厚,脉弦数(如按琴弦,且脉搏跳动快)。

治疗时应当荡涤热毒,消肿软坚。

可用:黄芩12克,胡黄连8克,黄柏6克,蒲公英32克,马勃4.5克(布包煎),生蒲黄3.3克(布包煎),夏枯草18克,柴胡6克,玄参12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

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每天1剂,连服3天。

预防:凡未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又接触过病人者,可煎服土金银花15克,板蓝根20克,鸭跖草12克,蒲公英18克,蜜枣5枚。

加水煎成3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每天1剂,连服3~4天。

东关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结核病的中医药防治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在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

中医认为,本病外因即“痨虫”传染,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指下体气血虚弱,阴精亏损,正气不足。

现介绍几种结核病的中药预防保健汤:1、冰糖黄精汤[原料] 黄精30克冰糖50克。

[用法] 吃黄精,喝汤,每日2次。

[功效] 滋阴,润心肺。

适用于身体虚弱、肺虚咳嗽及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大、低热、咯血以及妇女低热、白带等病症。

2、百合粥治结核[原料] 百合30克(千百合碾粉20克)、糯米50克、冰糖适量。

[用法] 作早晚餐或作点心,温热食。

20天为一疗程。

预防措施:1、消灭传染源建立结核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病人,积极彻底治疗,可迅速控制传染源。

有效的化疗虽然需数月才能使痰菌阴转,但2周内可使患者的传染性降低到几乎消失。

2、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最有效的办法,新生儿出生时即接种,以后每5年补种,直至15岁。

接种卡介苗有划痕法和皮内注射法两种。

在青少年中,对结素试验阳性者,可采用INH化学性预防,每日300mg,持续半年到1年。

3.切断传播途径活动期病人带口罩,不随地吐痰,防止大笑和情绪激昂的讲话: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清洁,紫外线照射消毒等,都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

地址:碑林区东关南街238号公共卫生咨询:82493248东关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风疹的中医药防治风疹属中医“风疹”“风痧”范畴。

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

感染后一般有7-14天的潜伏期,然后出现前驱症状,此期传染性强,1-4天后出现皮疹。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风热时邪,由口鼻而人,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直相搏,发于皮肤所致。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1、邪郁在表: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微咳,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髓后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天消退,有痒感,耳后及枕部痰核肿大,苔薄白,舌质偏红。

[治法] 疏风清热[方药]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克,45克,竹叶45克,牛蒡子12克,12克,12克,45克,豆豉12克,花12克,13克,4克。

2、邪毒内盛: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方药] 透疹凉解汤加减:桑叶45克,45克,45克,牛蒡子12克,蝉衣7克,12克,7克,紫花地丁12克,12克,7克,4克.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大便干结加全瓜萎、郁李仁等。

二、中成药洽疗:1、犀角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邪毒内盛。

2、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用于邪郁在表。

3、银翘解毒片,每次1片,每日3次。

预防与护理:1、发现风疹病人,应立即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

2、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

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者。

3、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后复感新邪,加重病情。

发热期间,多饮水。

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不吃煎炸与油腻之物。

4、防止搔破皮肤,引起感染。

东关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属中医“温病”范畴。

小儿脾常不足,肺脏娇嫩,最易受湿热邪毒,导致肺气失宣,首先出现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当邪毒熏蒸口舌时,则出现口腔疱疹、口痛、流涎等症状;湿热熏蒸四肢时,则表现为手足疱疹。

而邪毒还会使肺气、血运、心包等出现病症,导致可能产生严重的致命后果。

手足口病受控制后,即使处于恢复期,也表现为脾气受损,气阴两虚。

1、急性发作期: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

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

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

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恢复期:热退或微热。

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

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预防和护理1、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房间定期开窗透气,保持空气流通。

2、食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软食,温度适宜,多饮温开水。

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减轻食物对口腔的刺激。

3、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以防破溃感染。

4、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地址:碑林区东关南街238号公共卫生咨询:824932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