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心脏病孕产妇围生期的超声循环管理
提高妊娠合并危重心脏病孕产妇围手术期处理质量的关键环节(第二部分)

提高妊娠合并危重心脏病孕产妇围手术期处理质量的关键环节(第二部分)3 急性主动脉夹层: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更常见于有主动脉结构异常(如马凡综合征)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
临床情况多属危急,需心外科尽快干预。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此类孕妇易出现术前死亡。
非妊娠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后,如未接受手术治疗,2 d内的死亡率为50%~70%,因而,孕妇的结局估计会更严重。
孕妇于妊娠28周左右发生急性主动脉夹层更常见。
此时,多数孕妇的胎儿已经具备体外存活条件,手术方式多为全身麻醉下剖宫产术和主动脉手术同期进行[9]。
围手术期安全的关键环节包括:(1)多学科合作团队术前尽快完成手术决策。
(2)准确处理麻醉诱导和剖宫取胎过程对孕妇血流动力学稳定造成的影响。
(3)对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孕妇予术前镇痛及其他药物处理时,应将孕妇安全放在首位。
(4)剖宫产术后如产妇子宫收缩不佳,建议谨慎使用缩宫素。
(5)体外循环抗凝期间,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宫腔内出血。
(6)需要更加严格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
4 围产期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的定义为,孕产妇在妊娠晚期至分娩后6个月内发生的特发性心肌病。
多数孕妇以活动后心慌、气短就诊。
病情严重者可见左心功能衰竭的系列表现,超声心动检查可获得左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下降的直接证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妊娠晚期心慌、气短是容易被忽视的心血管疾病征象,因此,产科医师应对围产期心肌病有清晰认识。
此类孕妇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和临床处理与扩张性心肌病者相似。
围手术期安全的关键环节包括:(1)应尽量避免额外增加孕妇左心负荷的因素,麻醉方法可选择椎管内或全身麻醉,建议常规建立有创循环监测。
(2)当孕妇出现心力衰竭失代偿时,临床处理应将保护孕妇安全的措施提升到较高级别。
麻醉方法建议选择全身麻醉,除了常规有创监测外,必要时放置肺动脉导管。
(3)对于心力衰竭较严重的孕妇,术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抗心力衰竭处理。
围手术期处理中,需要避免一切负性肌力和导致心动过缓的因素。
围生期心肌病治疗前后的超声观察以及临床分析

围生期心肌病治疗前后的超声观察以及临床分析/h1围生期心肌病(PPCM)是产科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可能是一组多因素疾病,既往无心脏病的妊娠末期或产后(通常2~30周)女性,出现呼吸困难、血痰、肝大、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类似扩张型心肌病者称为围生期心肌病。
其临床表现由于病变发展的阶段不同而表现各异,主要是各种严重的左心或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PPCM不仅对孕产妇危害严重,而且对胎儿影响巨大,因此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通过35例确诊为围生期心肌病的孕产妇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后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旨在及时、正确的诊断PPCM,挽救母婴生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5月―2014年8月间内黄县中医院及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确诊为PPCM 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原来均无心血管病病史。
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2.5岁,产前15例,孕34~40周。
产后20例,1个月内5例,1~2月10例,2~3月5例。
其中第1次妊娠13例,2次以上妊娠22例,并发妊高征15例。
合并贫血20例,有蛋白尿17例,治疗后痊愈29例,病情持续5例,死亡1例。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其中双下肢浮肿24例,咳嗽者21例,心悸20例,体征有心界扩大35例,心率增快28例,肺部湿罗音25例,血压升高15例,心尖区杂音27例,肝脏肿大5例,腹水5例,低热4例。
1.3 心功能分级心功能分级依据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Ⅳ级,Ⅰ级6例,偶有心悸、气短,但一般活动不受限,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
Ⅱ级15例,日常活动后有疲劳、心悸、气短,心电图多数有S―T段下移,心动过速。
Ⅲ级8例,略活动即有心悸、气短。
Ⅳ级6例,休息时有心悸、不适,不能平卧。
1.4 仪器与方法应用philipHD1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4 MHz。
患者取左侧卧位,平静呼吸,常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左心房(LA)、左室舒张末期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径(LVESD)、二尖瓣峰值速度比率(E/A)。
提高妊娠合并危重心脏病孕产妇围手术期处理质量的关键环节(第二部分)

提高妊娠合并危重心脏病孕产妇围手术期处理质量的关键环节(第二部分)3 急性主动脉夹层: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更常见于有主动脉结构异常(如马凡综合征)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
临床情况多属危急,需心外科尽快干预。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此类孕妇易出现术前死亡。
非妊娠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后,如未接受手术治疗,2 d内的死亡率为50%~70%,因而,孕妇的结局估计会更严重。
孕妇于妊娠28周左右发生急性主动脉夹层更常见。
此时,多数孕妇的胎儿已经具备体外存活条件,手术方式多为全身麻醉下剖宫产术和主动脉手术同期进行[9]。
围手术期安全的关键环节包括:(1)多学科合作团队术前尽快完成手术决策。
(2)准确处理麻醉诱导和剖宫取胎过程对孕妇血流动力学稳定造成的影响。
(3)对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孕妇予术前镇痛及其他药物处理时,应将孕妇安全放在首位。
(4)剖宫产术后如产妇子宫收缩不佳,建议谨慎使用缩宫素。
(5)体外循环抗凝期间,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宫腔内出血。
(6)需要更加严格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
4 围产期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的定义为,孕产妇在妊娠晚期至分娩后6个月内发生的特发性心肌病。
多数孕妇以活动后心慌、气短就诊。
病情严重者可见左心功能衰竭的系列表现,超声心动检查可获得左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下降的直接证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妊娠晚期心慌、气短是容易被忽视的心血管疾病征象,因此,产科医师应对围产期心肌病有清晰认识。
此类孕妇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和临床处理与扩张性心肌病者相似。
围手术期安全的关键环节包括:(1)应尽量避免额外增加孕妇左心负荷的因素,麻醉方法可选择椎管内或全身麻醉,建议常规建立有创循环监测。
(2)当孕妇出现心力衰竭失代偿时,临床处理应将保护孕妇安全的措施提升到较高级别。
麻醉方法建议选择全身麻醉,除了常规有创监测外,必要时放置肺动脉导管。
(3)对于心力衰竭较严重的孕妇,术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抗心力衰竭处理。
围手术期处理中,需要避免一切负性肌力和导致心动过缓的因素。
妊娠期心脏病围生期的预防与护理

2 4例 ,包括 由外院急诊转 入我 院的妊娠合并心力衰竭孕产妇, 年龄 2 0岁 4 1 岁, 平均年龄 2 7 . 1 6岁 ; 孕周 2 8 周一 4 0周 , 平均 3 7 周; 初 产妇 1 9例 , 经 产妇 5例 ; 其 中先天性 心脏病 3例 , 妊 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脏病 5 例, 风湿性 心脏病 1 5例 , 围生期 心肌
病 1 例 。所有妊娠期心脏病均依据病史 、 体 格检 查、 心功 能、 心
力衰竭患者 围生期的早期护理干预 , 妊娠期 密切监视 心功能变 化, 有 利于孕产妇和 围生儿的预后 。
肌酶学 、 胸 片、 心 电图 、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等明确诊 断。
1 . 2 护 理 方 法
参 考 文 献
[ 1 】 吴慧敏 , 张继邦 . 经尿道 前列 腺 电切 术的护理体 会明. 基 层 医学论
坛, 2 0 1 1 , 1 5 ( 1 2 ) : 1 1 8 1 .
本组 5 6 例T U R P 术 后出现膀胱痉挛患者 ,经过密切 的观
察及恰 当合 理的护理措施 , 膀胱 痉挛均及 时得到控制 , 没有 出
度 过快等 , 当患者 出现有尿 意 、 便 意急迫感 等随之 即可能 出现 因上述 因素刺激引起膀胱 区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 的膀胱痉挛 , 此时, 护理人员须针对不 同病 因做 出合理 的护理 。一般情况
S u b c o mmi t t e e o f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t i n e n c e S o c i e t y们. N e u r o u r o l
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分娩期护理的应用体会

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分娩期护理的应用体会【摘要】目的:观察围分娩期护理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患者行产前护理,重症护理以及产后护理等围分娩期护理,对照组仅给予产科常规基础护理。
比较两组产妇的住院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者剖宫产率、心力衰竭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健康状况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分娩期应用系统护理,能够降低产妇分娩风险,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围分娩期;妊娠护理;心脏病【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66-01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在我国孕产妇死因中,位居第二位,极大威胁着孕产妇及围产儿的生命质量,且提高了流产、早产、小于胎龄儿和围生儿死亡等发生率,在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均可加重心脏负担而诱发心力衰竭,尤其是出现心力衰竭时,对母婴危害极大。
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轻症心脏病及某些心脏手术后的妇女获得了妊娠的机会,但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降低母婴危险系数及围产期病死率,这仍然是产科护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70例,旨在研究围分娩期护理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1月~2015年7月间在我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患者共70例。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5.5士3.5)岁,孕周34一41周,平均(37.5士2.1)周;观察组35例患者,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5.8士3.2)岁,孕周35一41周,平均(37.8士1.8)周。
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与孕周等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妊娠期心脏病的围生期管理

1. 心脏病心功能分级
每月要重新 评估一次喔!
I 级 II级
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 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活动后心悸、气 短、 休息时无症状 III级 一般体力活动显著受限,休息时无不适, 轻微日常工作即感不适心悸、气短或有心衰史 IV级 一般体力活动显严重受限,不能进行任何活动
2. 孕期早期心衰 A、轻微活动即胸闷 心悸 气短 B、休息 HR≥110bpm R ≥20/min C、夜间因胸闷而坐位呼吸或窗口呼吸 新鲜空气 D、持续性肺底少量湿罗音咳嗽后不消 失
艾森曼格综合征
• 艾森曼格综合征是一组先天性心脏病发展的后果。
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 可由原来的左向右分流,由于进行性肺动脉高压 发展至器质性肺动脉阻塞性病变,出现右向左分 流,皮肤粘膜从无青紫发展至有青紫 孕产妇死亡率高达30—50%,应禁止妊娠,避孕失 败,应于妊娠早期行治疗性人工流产
2. 风湿性心脏病
二 尖 瓣 狭窄
主 动 脉 关闭不全
主 动 脉 瓣 狭窄
二 尖 瓣 关闭不全 一般情况下 可耐受妊娠
一般可耐受妊娠
重者手术后妊娠
3. 妊娠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
孕前无心血管疾病史 本次妊娠出现妊娠高血压疾病 晚孕、产时或产后10天内 以心肌损坏为特征心衰征候群 (以左心衰为主的全心衰 ) 此病在发生心衰前常有干咳,夜 间明显,常被误诊为上感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 围生期管理
妇产科主任医师 胡丽砂
中国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1989年~1995年 5984例)
产后出血
49%
妊高征
12%
8%
心脏病
5%
羊水栓塞
一、妊娠合并 心脏病的种类
心风 脏湿 病性 心先 脏天 病性
心脏病孕妇的围生期监护对策及临床预后分析

作用而抗炎 ; 通过促进血管 、 淋巴管对分解 产物 的吸收 , 改 善
炎症病灶 的循环而消除肿胀[ 6 ] 。临床广 泛用于缓解 由手术 、 外伤 、 慢性副鼻窦炎 、 乳汁淤积等引起 的肿胀 。
乳 核散 结 片 由淫羊 藿 、 鹿 衔 草、 当归 、 黄芪、 山慈菇 、 漏
[ 3 ] 侯如蓉 , 王玉龙 , 弓力新 , 主编. 乳腺癌 的防治[ M] .北京 : 科 学
竭、 孕母死亡 和胎儿死 亡率 均明显低于未监护组 , 数 据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 <0 . 0 5 ) 。结论 : 心脏病 孕妇 围产期
监 护应 综合产前 、 分娩 时和产后监 护 , 经监护可 降低 剖宫产率 , 减少 心力衰竭发生率和母婴死亡率 。
关键词 心脏病 孕产妇 监护对策 预后分析
机体雌二 醇和孕酮 的水 平 , 改善乳 腺组 织增 生状 况 , 对乳 腺
囊肿有较好 的疗效 [ 8 ] 。 为增强对乳腺囊性增生 症的治疗作用 , 联合服 用舍雷 肽 酶肠溶片能提 高乳 腺囊 肿患者 的总有 效率 并且 明显 高于 单 用乳核散结 片进 行 治疗 的患者 。舍 雷肽 酶肠溶 片联 合乳 核
参 考 文 献
内壁有肿块 、 囊 内壁不光滑 或囊肿轮廓 非类 圆形 等不确定 病
例不作 为人组对象 。
舍雷 肽酶是 由沙雷 氏菌属产生 的蛋 白分解酶 , 现代药 理
研究表 明其 除可促进痰 液 、 脓液 的溶解 与排 泄 , 促进 抗生 素 向病灶部 位移行 , 还具有较 强的抗 炎消肿作用 。 以上 功效 的 作用 机制是通过降解 异常 渗 出物 , 变性蛋 白质纤 维 素凝块 , 使脓 、 痰、 血 凝块等 液化变稀 , 易于引 流排 出; 通过减 少缓 激 肽、 肿瘤坏死 因子 等炎症介 质 的释放 , 并 与抗 生素产 生协 同
浅谈合并心脏病的孕产妇的围生期护理

浅谈合并心脏病的孕产妇的围生期护理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产科严重的合并症之一,可造成孕产妇死亡。
心脏病患者妊娠后,由于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一系列变化,使心脏负担明显增加,容易诱发心衰,因此必须做好围产期保健,加强对心脏病孕妇、产妇的护理,避免心力衰竭的发生,对减少母婴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妊娠期的护理孕期总循环血容量比孕前增加约30—40%,心搏出量也相应增加,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子宫增大,膈肌上升,心脏移位,右心室压力增加,这些改变都加重了心脏的负荷,因此孕期若监护不周,可能因劳累、感染或其它合并症的影响,发生心力衰竭。
故要做好以下护理:1.1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做好健康教育,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治疗,要充分休息,避免劳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饮食。
1.2入院后病情严重者,要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半卧位休息并给予持续低流量湿化吸氧。
1.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胎心、宫缩、心率及呼吸,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贫血及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合并症。
1.4注意观察早期心衰症狀和体征,给予一级护理,病人一切生活起居都由护理人员指导负责.2 分娩期的护理整个分娩期能量和氧消耗均增加,加重了心脏负担。
尤其第二产程心脏负担更加严重,易诱发心力衰竭。
因此在护理方面要做好以下工作:2.1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紧张心理状态,保证休息和营养,说服产妇要与医务人员取得密切合作,产妇要保持安静,适当给予镇定静剂。
2.2绝对卧床休息。
给予半卧位,缺氧时给予给予持续低流量湿化吸氧,必要时给予强心剂。
2.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胎心,宫缩及全身情况。
产程开始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宫口开全后,尽量缩短第二产程,做好尽早结束分娩的一切准备。
2.4胎儿娩出后,立即压迫宫底,腹部放置砂袋并用腹带包扎,以防腹压骤降诱发心力衰竭.准备好一切抢救药品包括母婴两个方面的药物.一般不用宫缩剂,禁用麦角(因有使静脉压增高的作用).2.5防止产后出血,按压子宫,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阴道出血及子宫收缩情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心脏病孕产妇围生期的超声循环管理作者:曹丽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5年第28期[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循环管理在重症心脏病孕产妇围生期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重症心脏病孕产妇80例,均为该院产科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围生期常规管理(对照组,n=40)与超声循环管理(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
结果观察组休克1例,无死亡事件发生,对照组休克6例,死亡2例,休克率对比组间具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重症心脏病;孕产妇;围生期;超声循环管理[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10(a)-0072-03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临床常见孕产妇死亡原因,对母婴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加强围生期循环监测,积极开展干预和管理,对防范死亡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1]。
超声具准确、便捷、直观等特点,现已成为常规监测和评估工具,除可诊断疾病,还可动态监测,为重症患者的医护提供准确、及时指导[2]。
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围生期超声循环管理效果展开探讨,现报道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重症心脏病孕产妇80例,年龄21~36岁,平均(28.7±2.3)岁。
分别有端坐呼吸、心悸、气急、乏力、胸闷等临床症状。
即往无心脏病史。
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组间临床症状等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病例应用常规监测管理。
观察组应用超声循环管理,包括评估心脏结构,行心包填塞,观察室壁运动是否异常,并评价容量反应性,评估左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评估右室收缩功能。
1.3 统计方法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 13.0中输入,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2 结果观察组休克1例,无死亡事件发生,对照组休克6例,死亡2例,休克率对比组间具统计学意义(P3 讨论通常情况下,在妊娠晚期,子宫对下腔静脉造成的压力显著增加,明显减少了心输出量及静脉回心血量,孕产妇为仰卧位时,此种状况更为严重[3]。
当调整为侧卧位,心输出量呈25%~30%增加[4]。
此外,在分娩时,因用力屏气及宫缩,可减小母体子宫内压与动脉压间的压力差,子宫大量血液向体循环挤入,骨骼肌和腹肌出现收缩反应,腹压呈增高显示,回心血量显著增加,肺循环压力和静脉压升高,心脏负担进而加重。
娩出胎儿至产后48 h内,观察心输出量,呈60%~80%增加。
多由胎盘床自体输血和子宫对下腔静脉产生的压力骤减所致,易引发心力衰竭[5]。
相较正常产妇,因有心脏病合并的产妇肺、心等器官对机体循环状态所发生的变化有更高敏感性,对净水压及前后负荷变化的耐受性呈更差显示,故需加强对孕产妇的严密监测。
针对临床收治的危重病人,在行循环管理时,如何准确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或)补液,不引发继发医源性问题是研究重点。
因Swan-Ganz可就精细的血液动力学参数进行提供,并可对临床治疗加以指导,渐成为监测血流动力学的金标准。
但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多项报道指出在其指导作用上,尚有一定争议,故渐减少了其应用。
临床随后又研发出多种监测工具,如脉搏压力变异性分析、微循环评价等,但多有程度不等的缺陷。
目前监测血流动力学手段中,超声是一个唯一可从功能与形态两方面对循环系统信息提供的工具。
临床重症患者病情进展急骤,需采取有效方式实时评价,含血流动力学改变过程管理与机制分析[6]。
重症超声经形态学变化的可视化,就一项完全不同的诊疗方案向临床提供。
可对心脏功能全面评价,从收缩到舒张、从整体到心肌本身、从结构到功能、从左心到右心,经动态、连续、实时评估,可准确及时的评价容量反应性及容量状态。
因具可快速重复、床旁、无创等优势,可对治疗效果快速评估,不管心脏功能的改变或是容量状态的改变,均可及时评予以评估,从而对重症患者的管理进行动态、连续的指导。
经快速床旁超声筛查,可对不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基础或病因学进行迅速确定,对各种休克病例有效管理,为得症患者,特别是危重的孕产妇医护监测的重要技术。
分析床旁重症孕产妇应用聚集心脏超声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流程。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取此种方式,具体如下:①评估心脏结构:我对有心脏病合并的孕产妇,实施围生期循环管理,需明确是否有严重的结构异常而引发的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存在,并针对性医护。
有先天性心脏病如艾森曼格综合征、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室间隔缺损,风险性心脏病如主动脉狭窄、二尖瓣狭窄,及外科手术如置换术后、瓣膜修补病例,在对病史掌握的基础上,需加强超声检查。
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基础状态进行了解,如主动脉夹层或心内分流是否存在,有无瓣膜狭窄及心脏结构性改变,及对血流动力学产生的相关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手术治疗或循环干预[7]。
②心包填塞和心包积液:心胸二维超声可对心包积液轻松检测。
经剑突下声窗、心尖四腔、胸骨旁长轴可对心脏周围积液明确,并可明确对积液量评估,进而对穿刺激引流心包的穿刺点确定。
与心包积液存在差异,心包填塞属临床一种诊断。
经超声检查获取的影响,仅为诊断提供依据。
积液发展速度与其是否会引发填塞有一定相关性。
产妇属慢性积液的情况时,虽量较多,但对血流动力学不一定产生影响。
而急性心包积液,在量较少时,也可引发心包填塞。
心室舒张晚期有右房塌陷出现是临床诊断要点,左室舒张时有右室塌陷出现,一般有下腔静脉宽大固定伴随。
③室壁运动异常:对心肌功能异常评价的第一步即对运动异常是整体或局部予以明确。
整体运动异常一般需对影响整体心肌的病变进行考虑,如严重电解质异常,脓毒症、心肌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再灌注后心肌顿抑引发的心肌抑制等。
治疗方案包括对潜在的可逆病因进行纠正,取血管扩张剂或强心剂应用。
局部室壁运动异常一般因冠状动脉分支缺血造成的心室壁局部运动异常所致,其程度按运动障碍、不运动、运动功能减退划分。
在孕产妇中,还需加强围生期心肌病的观察,其为一种罕见的以心力衰竭和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为表现的一种疾病,病发率居较低水平,但病死率高,预后差。
围生期心肌病患者经临床治疗即便痊愈,但再次妊娠时,仍会引发心肌病复杂,或患者原左心室功能不良状况加重,属妊娠禁忌证。
④评价容量反应性: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临床行容量负荷试验,是对患者是否需扩容进行评估的主要手段。
但复苏后的病例仅约半数对容量有反应,且容量过负荷可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甚至对预后的结果产生影响,故以心肺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动态指标渐在对患者容量反应性评估中应用。
临床对机械通气有较好耐受性的病例,上腔静脉(SVC)塌陷指数可作为对容量状态评估的指标。
在用经食道超声测量时,有反应与无反应的容量临界值为36%,而针对无法行经食道超声检查的病例,采用经胸心脏超声,也可对患者有无容量反应性存在评价。
此外,也可评估剑突下平面下腔静脉扩张指数。
对于自主呼吸病例,腔静脉变异度对患者容量状态作用的评价有限,此种状况下,经被动抬腿试验,可评估容量反应性,而此种手段,需测量左室在操作前后的心搏量,其可经心脏超声轻易获取。
⑤评估左室收缩功能:虽较多参数可对左室收缩功能评价,但有研究显示,经培训的医师仅经目测即可对左室收缩功能评估是正常、轻度抑制、严重抑制进行评估。
行测量操作时,左室射血分数常可用于对左室收缩功能评估,而左室射血分数可以分别测量胸骨旁短轴和长轴平面。
有研究显示,针对感染性休克病例,左室收缩面积分数与左室射血分数关联密切,可在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估中应用[8]。
与休克有关联的左室功能异常通常以两种不同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表现,其一为心源性休克,即左室充盈压在此种情况下,呈升高状。
当有左室扩张出现时,提示左室有慢性损伤,以慢性心肌疾病多见,而无左室的扩张时,一般为急性损伤,如爆发性心肌炎,药物中毒或急性心肌梗死等;其二为脓毒性心肌病,此种情况下,与前者临床表现明显不同,但特征仍较明显,如左室收缩弥漫性减少,左室充盈压降低或正常,无明显左室扩张。
取去甲肾上腺素应用侃左室后负荷改善后,再行超声检查,可为明确疾病类型提供参考依据。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休克和死亡事件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重视超声循环管理,可为患者有效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将超声循环管理在重症心脏病孕妇围生期应用,凸显了超声可重复、实时、无创优势,利于休克等疾病检出,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管理水平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1] 晁彦公,曾琴兵.重症心脏病孕产妇围生期的超声循环管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6):410-414.[2] 李军,苏海砾,张军,等.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及分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20(11):940-943.[3] 晏冰,杜帆.四维超声时空关联成像在产前早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7):1391-1392,1395.[4] 向静文,李玮璟,闫瑞玲,等.妊娠早期超声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5,18(8):632-637.[5] 李春擎,周鹏哲,高磊,等.复合超声心动图在孕早期胎儿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z1):125-126.[6] 蔚俊丽,张全斌,高瑞锋,等.超声心动图在妊娠合并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4,58(4):405-408.[7] 朱胜,刘武岩,曹晔.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5):960-961.[8] 陈新燕.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8):1216-1217.(收稿日期:201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