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逻辑规律与逻辑谬误
常见逻辑谬误

常见逻辑谬误其实逻辑学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神秘和阳春白雪,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话以及在论坛上发言都在遵循语法、文法的逻辑严谨,但是有时也会出一些笑话。
为了给无暇深究逻辑学原理的网友一个在论坛上发言更加简洁、有理、有力的速成办法,现将常见逻辑谬误单独发帖如下:谬误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所产生的一切逻辑错误。
谬误可以分为两大类: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概念谬误)。
形式谬误是指那种由于违反形式逻辑的规则而产生的逻辑形式不正确的各种谬误,如:同语反复、循环定义、概念不当并列、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两不可、以偏盖全、循环论证、倒置因果等。
非形式谬误是从形式上看是符合逻辑的,但因为其中因知识水平、常识、概念定义等错误而得出谬误的结论,如:词语歧义、语句歧义、诉诸无知、诉诸武断、诉诸怜悯、诉诸感情、人身攻击、诉诸权威、因人纳言、因人废言等。
(一)形式谬误1、同语反复同语反复和循环定义一样违反了定义的一条规则,即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具体地说,同语反复是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人。
2、循环定义循环定义是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
例如:-如果把"奇数"定义为"偶数加1",那么,偶数是奇数加1得到的数。
-如果把丈夫定义为妻子的爱人,那么,妻子就是丈夫的爱人。
在这个定义中,定义"丈夫"必须用"妻子"这个概念,而定义"妻子"则必须用"丈夫"这个概念,因此,这个定义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明。
复习题-甲问:什么是生命?乙回答: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甲又问:什么是有机体?乙回答: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以下那项与上述对话最为类似:①甲:什么是真理?乙:真理是符合实际的认识。
甲:什么是认识?乙:认识是人脑对外界的反应②甲:什么是逻辑学?乙: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科学。
第十一课逻辑规律与逻辑谬误

一、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产 生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混淆概念)
转移论题
二、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产 生的逻辑错误:
自相矛盾
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产 生的逻辑错误:
模棱两可
四、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要求 所产生的逻辑错误:
没有理由
推不出 理由虚假
没有理由1——人身攻击
没有理由2——诉诸于无知
没有理由——诉诸于怜悯 没有理由4——诉诸于权威
推不出——并非因果 理由虚假——假设非事实
语法错误——句法错误
1、“现在,我又看到了那从小住惯了的用山 区特有的石板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子,那阔别多 年的乡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那胶东人特有 的幽默而爽朗的笑声。”
2、“福缘小区的广大居民,在居委会的领导 组织下,在园林工人的协助下,经过三年奋战, 一共新增了两万多棵槐树,变得更加郁郁葱 葱。”
排中律要求:做出决策或论断 时不能采取骑墙居中的态度。
充足理由律要求:
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
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
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 证的判断。
逻辑谬误
违反了逻辑基本规律或 逻辑规则所犯的逻辑错 误被称为“逻辑谬误”。
语法错误 事实错误
语法错误——错别字
“以逸代劳”、“草管人命”、 “撕杀”、“一幅对联”、“默守 成规” 、“凑和”、“松驰”、 “谈笑风声”、 “声名雀起 ”、 “渡假村 ”……
逻辑规律与逻辑谬误
逻辑规律
一、同一律(p133) 二、矛盾律(p137) 三、排中律(p143) 四、充足理由律(p145)
逻辑规律基本要求:
同一律要求:在写文章或说话的 时候,内容和结构都要围绕一个 中心展开,不能跑题或在过程中 将此中心思想偷换为另一思想。
逻辑谬误

• 鲁迅在《论辩的魂灵》一文中, 鲁迅在《论辩的魂灵》 这样揭露了顽固派的诡辩手法: "你说谎,卖国贼是说谎的,所 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 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 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 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 无疑了。" 无疑了。"
A9 倒置因果
• 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一种 方式。因果关系一方面具有相对性,即 一个现象对于某现象来说是结果,但对 于另一现象来说又是原因;因果关系另 一方面又具有绝对性,即因果链条的每 个环节来说,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 结果,既不可倒" 结果,既不可倒"因"为"果",也不可倒"果 ,也不可倒" "为"因"。
B4 诉诸武断 .
• 指既未提出充分的论据, 也未进行必要的论证,就 主观作出判断的一种谬误。
昆剧《十五贯》 昆剧《十五贯》中
• 无锡知县过于执,仅凭尤胡芦(被害人)养 无锡知县过于执,仅凭尤胡芦(被害人) 女苏戌娟年轻貌美这一点,便判定她是 与熊友兰勾搭成奸,谋财杀死养父的凶 手。过于执的论断是:" 手。过于执的论断是:"看你艳如桃李, 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岂能冷若冰霜? 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岂能冷若冰霜? 你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双飞 之意。父亲拦阻,因之杀其父而盗其财, 此乃人之常情。" 此乃人之常情。"这种无根据的主观臆断 的错误便是一种诉诸武断的谬误。
A6 两不可
•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是非问题必须 作出明确而肯定的回答。否定了其中的一 个,就必须肯定另一个。否则要犯“两不 可”的逻辑错误。
• "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 面的" 面的" • "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 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 释。" 释。"
国庆节文章写作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及纠正方法

国庆节文章写作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及纠正方法在国庆节文章写作中,常见的逻辑谬误是指在表达观点或论证过程中,存在推理错误或逻辑错误的情况。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逻辑谬误,并提供纠正方法。
一、非因果关系谬误非因果关系谬误是指在文章中错误地将两个事件或现象的关系看作是因果关系。
例如,作者在国庆节文章中谈及国庆长假带来的旅游人数增加,然后得出了国家旅游收入增加的结论。
这里存在着“相关不代表因果”的逻辑错误。
正确的纠正方法是要确保推理过程中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因果关系,并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推断。
在上述例子中,可以进一步提供统计数据或研究结果来支持国庆长假带来的旅游人数增加与国家旅游收入增加的因果关系。
二、虚假二选一谬误虚假二选一谬误是指在文章中错误地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只有两个选项,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例如,在国庆节文章中讨论旅游的利与弊时,作者只提到旅游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正确的纠正方法是要客观全面地考虑问题,确保对所有可能性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讨论。
在上述例子中,可以同时提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权衡和比较,以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三、情感偏见谬误情感偏见谬误是指在文章中情感和观点相混淆,以情感取代理性思考。
例如,在国庆节文章中,作者因个人喜好而将某个旅游景点过分夸大其优势,或对某个活动过分批评,从而影响了文章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正确的纠正方法是要以事实和理性为基础,避免情感干扰和主观偏见的干扰。
在写作国庆节文章时,应基于客观数据和实际情况,对旅游景点或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减少情感色彩的干扰。
四、低效推理谬误低效推理谬误是指在文章中使用了弱逻辑或不严密的推理方式,导致结论不够可靠。
例如,在国庆节文章中,作者通过少数案例或个人经历得出广泛的结论,忽视了统计数据和更全面的分析。
正确的纠正方法是要使用更严密的推理方式,包括使用可信的数据和研究结果,进行广泛的调查和分析。
在国庆节文章中,可以引用可靠的统计数据或权威机构的研究结果,以增加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活动1:发现生活中的逻辑谬误
示例:
1.闪电之后,常常接着打雷和下雨,所以,闪电是打雷和下雨的原因。
2.他的父亲长得和他很像。
解析:第一句:闪电之后,常常接着打雷和下雨,所以,闪电是打雷和下雨的原因。第二句在口语里常常出现:他的父亲长得和他很像。请同学们思考,这两句话存在什么逻辑谬误?我们来看第一句,因为闪电之后常常接着打雷和下雨,所以,闪电是打雷和下雨的原因。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我们发现这个句子将前因后果混淆了。而第二句到底是你像你爸还是你爸像你,从逻辑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他长得很像他的父亲,所以这个病句的类型是主客颠倒。
活动1.7 逻辑谬误七:循环论证
定义:在论证中尚待证明的结论不能出现或暗含在前提中,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本质是“因为A,所以A”。
示例:
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既然我的话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鲁迅《论辩的魂灵》)
解析: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既然我的话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这段话把爱国者和卖国贼这两个概念混在一起,形成了循环论证。我是爱国者这个结论并不能得到证明,因此用我的话来证明你是卖国贼,这是不合理的。
④不热爱国家,反战,不离开国家;
⑤不热爱国家,不反战,不离开国家;
⑥不热爱国家,反战离开国家。
由此我们看出,上述标语排除了其他可能,把一个虚假的两难问题摆在民众面前,迫使大家接受参加越战这个事实,否则就要背负一个不爱国的罪名。如果能够识破这个误,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逻辑根本不成立。也就是说,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是不爱国和参战之间必须选择一个放弃一个。
示例:
高中政治选修三综合探究 把握逻辑规则 纠正逻辑错误(31张PPT)

把握逻辑规则 纠正逻辑错误
理论依据
1.逻辑思维过程 (1)逻辑思维过程是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来承担和表现的。只有做到准确 把握概念、正确运用判断、精确进行推理,思维才能合乎逻辑的要求。 (2)准确把握概念,就是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和外延 ,要学会用_定__义__ 和划分 的方法来明确概念。 (3)正确运用判断,就是要深刻理解不同判断的具体结构及其逻辑特征, 学会在不同的思维环境中正确地运用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2.“飞矢不动”论题同样存在逻辑问题。请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人们对“飞矢不动”有多种理解。比如,有人认为,这个悖论的标 准解决方案是:箭在每个时刻都不动这一事实不能说明它是静止的。运动 与时刻里发生什么无关,而是与时刻间发生什么有关。如果一个物体在相 邻时刻在相同的位置,那么我们说它是静止的,反之它就是运动的。也有 人认为,“飞矢不动”偷换概念,以“时刻”概念偷换“时间”概念。逻 辑学家金岳霖认为,芝诺的推理是: 如果一件东西能动,它一定在它所在地方动, 如果一件东西能动,它一定在它不在的地方动, 一件东西或者不能在它所在的地方动,或者不能在它所不在的地方动, 所以,一件东西不能动。
(4)精确进行推理,就是要认真辨别不同前提的逻辑性质,区分不同推 理的基本规则,努力保证演绎推理结论的必然性,提高归纳推理和类比 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2.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 (1)澄清概念、准确判断、严密推理、清理矛盾、合理论证、辨识谬误、 纠正错误,是逻辑思维的题中之义。 (2)学习形式逻辑,不仅有利于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我 们的理性思维的素养和 科学思维的水平,也有助于培育我们自尊自信、 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在马克思的上述论述中还精彩地使用了关于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的逻辑推 理。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马克思在这里两次使用的“矛盾”一词,都 是指旧的经济理论违反形式逻辑矛盾律所犯的“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而不是辩证法所讲的“客观矛盾”,这是马克思用“自我消灭的矛盾”所 明确昭示的。对于上述有效推理式而言,如果肯定其全部前提而否定其结 论,就必然导致“劳动既是商品又不是商品”这种“自我消灭的矛盾”, 即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的逻辑矛盾。
2024版《逻辑学》全套PPT课件

在论证中,故意将论题改变为另一个与原论题不相干的论 题。
自相矛盾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作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常见逻辑谬误及其识别
循环论证
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 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
以偏概全
以部分情况推断整体情况,或以 个别事例推断一般规律的逻辑错 误。
诉诸权威
以权威人士的言论或观点作为论 证的依据,而不考虑其他因素的 逻辑错误。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负概念反映 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对象的集合体,非集 合概念反映的则是类中的每一个对象。
概念间的关系
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 叉关系、全异关系。
范畴及其划分
范畴
指最高层次的概念,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类事物的最高概括。
范畴的划分
推理规则
指在进行推理时需要遵守的准则,如前提必须真实、推理形式必须 有效等。
常见的推理形式及其规则
包括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类 比推理(从相似情况出发)等。
推理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01
推理的可靠性
指推理所得结论的真实性程度,即结论是否可信。
02
推理的有效性
指推理形式是否符合逻辑规则,即形式是否正确。
03
判断与推理
判断的种类与性质
简单判断
01
指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如“S是P”或“S不是P”。
复合判断
02
指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如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等。
判断的性质
03
包括真假值、模态(必然、可能等)、量(全称、特称等)。
推理的形式与规则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ppt课件

学习活动三 发现逻辑谬误
学习任务二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 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鲁迅的作品”是鲁迅的所有作品,《孔乙己》鲁迅的单个作 品,两者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属于偷换概念, 违反了同一律。
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例二:
学习要讲究方法。方 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 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 趣,习题做得多,学习 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 语,我没有兴趣,怕读 怕背,成绩就比较差。
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
同一律的“妙用”
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里有这么一 则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 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 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 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 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 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 送之。李感其意,作《赠汪伦》绝 句一首。
鲍西娅的父亲在临终前给女儿提出了选匣 择婿的任务:
鲍西娅家有三只匣子:金匣子、银匣 子、铅匣子。但只有一个匣子里放着鲍西 娅的肖像。匣子上分别写着一句话:
根据排中律先断定这其 中必有一真话。 (2)再根据“这三句话 中只有一句是真话”的 提示,可以推断出铅匣 子的话是假话。
金匣子上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 (3)既然铅匣子的“肖
鲁迅——《孔乙己》的作者
全同关系
教师——作家 交叉关系
真理——谬误 矛盾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反对关系
将下列概念对应连线
番茄和西红柿 怒和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谬误 违反了逻辑基本规律或 逻辑规则所犯的逻辑错 误被称为“逻辑谬误” 误被称为“逻辑谬误”。
语法错误
事实错误
语法错误——错别字 错别字 语法错误
“以逸代劳”、“草管人命”、 以逸代劳” 以逸代劳 草管人命” 撕杀” 一幅对联” “撕杀”、“一幅对联”、“默守 成规” 、“凑和”、“松驰”、 成规” 凑和” 松驰” 谈笑风声” “谈笑风声”、 “声名雀起 ”、 “渡假村 ”……
逻辑规律与逻辑谬误
逻辑规律 同一律( 一、同一律(p133) ) 矛盾律( 二、矛盾律(p137) ) 排中律( 三、排中律(p143) ) 充足理由律( 四、充足理由律(p145) )
逻辑规律基本要求: 逻辑规律基本要求:
同一律要求:在写文章或说话的 同一律要求: 时候, 时候,内容和结构都要围绕一个 中心展开, 中心展开,不能跑题或在过程中 将此中心思想偷换为另一思想。 将此中心思想偷换为另一思想。
矛盾律要求: 矛盾律要求:在研究问题还是 在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避免说 话写作与思想上的自相矛盾。 话写作与思想上的自相矛盾。
排中律要求: 排中律要求:做出决策或论断 时不能采取骑墙居中的态度。 时不能采取骑墙居中的态度。
充足理由律要求: 充足理由律要求: 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 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 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 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 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 证的判断。 证的判断。
一、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产 生的逻辑错误: 生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混淆概念)
转移论题
二、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产 生的逻辑错误: 生的逻辑错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相矛盾
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产 生的逻辑错误: 生的逻辑错误:
模棱两可
四、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要求 所产生的逻辑错误: 所产生的逻辑错误:
没有理由 推不出 理由虚假
没有理由1 没有理由1——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
没有理由2 没有理由2——诉诸于无知 诉诸于无知
没有理由3 没有理由3——诉诸于怜悯 诉诸于怜悯 没有理由4 没有理由4——诉诸于权威 诉诸于权威
推不出——并非因果 并非因果 推不出 理由虚假——假设非事实 假设非事实 理由虚假
语法错误——句法错误 句法错误 语法错误
1、“现在,我又看到了那从小住惯了的用山 、 现在, 区特有的石板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子, 区特有的石板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子,那阔别多 年的乡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 年的乡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那胶东人特有 的幽默而爽朗的笑声。 的幽默而爽朗的笑声。” 2、“福缘小区的广大居民,在居委会的领导 、 福缘小区的广大居民, 组织下,在园林工人的协助下,经过三年奋战, 组织下,在园林工人的协助下,经过三年奋战, 一共新增了两万多棵槐树, 一共新增了两万多棵槐树,变得更加郁郁葱 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