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评估
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粮食结构变化
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和膳食结构变化 ,口粮消费将呈下降趋势,而肉蛋 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将增长,带动 饲料粮需求增加。
粮食安全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市场波动等外 部因素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不 利影响。
政策法规完善方向
加强耕地保护
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占 补平衡,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
区域性差异变化对供需平衡影响
01
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供需矛盾加剧
我国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供需矛盾
日益加剧,给粮食宏观调控带来挑战。
02
区域性粮食安全风险增加
部分地区由于耕地资源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粮食生产面临较大
风险,可能引发区域性粮食安全问题。
03
粮食流通成本上升
粮食安全强调获取足够的粮食是 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与国 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
粮食安全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不断演变,从最初的解决饥饿 问题,到确保营养充足、健康饮
食。
国家战略地位体现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安 全的重要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国家长治 久安、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 件。
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 安全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 耕地资源现状与挑战 • 粮食安全概念及重要性 • 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 粮食生产现状及增产途径探讨 • 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安全影响评估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政策建议
01
耕地资源现状与挑战
耕地数量与分布
耕地总量
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耕地资源,但人 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
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政策措施来确保粮食生产、流 通和消费的安全。
1986—2020年东北三省气候变化对水田格局影响的定量评价

135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7)1986—2020年东北三省气候变化对水田格局影响的定量评价黄嘉彬,刘吉平*,马 兰,张 丽,赵丹丹吉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摘要 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域,利用3期水田空间分布数据,并结合影响水田面积和格局变化的11个气候因子,定量评价不同时期影响水田格局气候因子的贡献大小。
结果表明:1986—2000年东北三省气温逐渐升高,降水呈现降低趋势。
2000—2020年气温逐渐升高,降水呈现升高趋势;水田面积呈增加趋势。
热量和水分条件是影响东北三省水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但不同时期影响水田的主要气候因子不相同,热量资源是制约1986—2000年东北三省水田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水分条件是制约2000—2020年水田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水田;东北三省;偏回归平方和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7–0135-03水田是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种植物水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之一,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东北三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受气候变化、粮食需求和农业发展状况的影响,近几十年来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1]。
因此,研究东北三省水田变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许多学者已经开展有关气候变化对水田影响的研究,包括气候变化对水田面积、水田格局、水稻种植界限变化等方面的研究[2-6]。
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积温等单个气候因子对水田格局变化的影响,缺乏多种气候因子对水田变化综合影响的研究,各气候因子对水田格局变化贡献的定量分析研究更少[7-9]。
定量评价不同时期影响水田格局气候因子的贡献大小,并找出影响水田格局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1986—2020年东北三省的气候数据和水田数据,利用GIS 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确定不同时期影响水田格局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定量评价影响东北三省水田格局气候因子的贡献大小,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田的合理利用、开发和规划提供技术参考和依据。
四川盆地丘区耕地潜力分析——以盐亭县富驿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四川盆地丘区耕地潜力分析——以盐亭县富驿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温作成【摘要】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综合运用典型田块调查法和室内标准田块设计法,对盐亭县富驿镇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及耕地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盐亭县富驿镇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89.91%.其中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其面积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40.48%和36.16%.②耕地整理来源类型包括灌溉水田、旱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田坎、农田水利用地等,其中以旱地为主,占整理面积的55.97%.③研究区土地整理潜力新增加耕地99.74hm2.其中,旱地新增耕地面积80.19hm2,灌溉水田新增耕地面积19.55hm2,耕地整理潜力等级属Ⅰ级.【期刊名称】《四川农业科技》【年(卷),期】2017(000)011【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盆地丘区;耕地潜力;土地整理【作者】温作成【作者单位】四川省大竹县土地整理中心,四川大竹635199【正文语种】中文我国国土面积虽然位居世界第三,但是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少,且在不断减少。
我国以山地丘陵为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因此,增加山地丘陵区有效耕地面积,提升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对于缓解我国耕地不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开发整理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能够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它也关系到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1]。
目前,关于土地整理潜力分析报道较多[2-5],如,杨尽等[6]对川西地区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进行了研究;靳国强等[7]对汾阳市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分析。
本文选择盐亭县富驿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土地潜力评价方法,对该地区耕地潜力研究做出系统的探讨,并提出了对该地耕地整理的对策,以期为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考点分析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 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读图分析三级阶梯的概况:分界线、海拔、主要地形类型
请根据此图,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阶梯漫游
根据我国地势特点,选择一幅正确的示意图:
A.
C.
B.
D.
我国地势的影响:
11
②丘陵
名称
分布地方
东南丘 云贵高原以东、武夷山脉以 陵 西、长江以南、南岭以北
山东丘 陵
山东半岛上
辽东丘 陵
辽东半岛上
三大丘陵
3 2
1
丘陵:相对高度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坡度较缓。
③平原
名称
特点
东北平 面积第一,黑土深厚;广阔肥沃, 原 有利于机械化耕种
华北平 原
面积第二,平坦完整
长江中 下游平
将下列地形类型与相关的图示及地形特征用直线连接起来。
高原 丘陵
宽广低平 海拔高,顶部地表起伏不大
山地
群山环抱,周高中低
平原
起伏和缓
盆地
高耸陡峭
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它们的主要特征用直线连起来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东北平原 E、华北平原 F、长江中下游平原
①地面坦荡、草原辽阔 ②地面崎岖、山岩嶙峋 ③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④平坦完整、粮棉产区 ⑤水网密布、鱼米之乡 ⑥黑土深厚、山环水绕
①山脉
走向
山脉名称
东北—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 南 白山—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东—西 天山—阴山、秦岭、南岭
南—北 横断山脉、贺兰山脉
西北—东 南
基于农用地分等理论的耕地生产潜力研究

基于农用地分等理论的耕地生产潜力研究张彪8,刁承泰8’6。
(西南大学a.地理科学学院;b.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c.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研究中心,重庆400715)摘要:科学与合理的耕地生产潜力研究,能够为粮食增产规划及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基础信息。
在农用地分等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耕地生产潜力的内涵,并将其划分为3个层次。
运用s Ps s统计分析软件及A H P法估算了江津区各镇街耕地3个层次生产潜力,并预测了将来能够实现的生产潜力。
结果表明:江津区耕地3个层次生产潜力及总实现生产潜力分布有明显区域差异。
理论生产潜力主要分布在南部中山及北部低山地区,可实现生产潜力主要分布于中部长江沿岸,现实生产潜力主要分布在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耕地的3个层次的生产潜力中,可实现生产潜力所占比重高达73.5%。
研究认为,应根据各层次生产潜力分布的特点及原因采用相应的增产措施,同时特别重视可实现生产潜力的实现;根据耕地总实现生产潜力的评价结果来划定粮食增产的重点镇街,加大投资改造力度。
关键词:耕地生产潜力;实现的生产潜力;生产潜力评价;A H P;江津区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3—1∞X(2012)04舢1_070引言粮食安全一直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J。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大量耕地转为非农用途,加上生态退耕与灾毁耕地等,使耕地数量在迅速减少M。
J。
中国人多地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农用地的稀缺性更加突出,粮食增产压力较大旧J。
耕地的生产潜力研究可以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基础信息"J。
本文主要讨论了当前耕地生产能力提高的潜力,以及在制约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的因素影响下耕地所能实现的生产潜力。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江津位于北纬28028’~29。
28’,东经105。
49’一106。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宜耕期:⼟壤适宜耕作含⽔量范围的时期(2)⼟壤耕性:⼜叫⼟壤宜耕性,是指影响⼟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壤属性。
(3)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壤耕作次数或在全⽥间隔耕种,减少耕作⾯积的⼀类耕作⽅法。
(4)作物布局: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复种:是指在同⼀⽥地上⼀年内接连种植⼆季或⼆季以上的种植⽅式。
(6)间作:在同⼀⽥地上于同⼀⽣长期内,分⾏或分带详见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7)净作:在同⼀块⽥地上种植⼀种作物的种植⽅式。
(8)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长后期的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式,也称套种、串种。
(9)混作:在同⼀块⽥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10)轮作:是在同⼀块⽥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不同复种⽅式的种植⽅法。
(11)连作障碍:同⼀作物在同⼀⽥地上连续种植,引起产量、品质下降的现象。
(12)化感作⽤:是植物与周围环境中⽣物之间的相互作⽤,是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产⽣对⾃⾝和其他⽣物直接或间接的作⽤。
(13)⽓候产量或作物⽣产潜⼒:是指栽培条件最佳,即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营养能充分供应、病⾍草有效控制,种和种植密度适宜,仅仅是⽓候条件为限制因素是作物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14)耕作制度: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5)绝对优势:⽣产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别⼈低。
(16)⽐较优势:若某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产某种物品.则表⽰它在该物品的⽣产上拥有⽐较优势。
(17)机会成本:⼈们在作出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的⼀个。
⼆、思考题1.从我国⼟地、⼈⼝国情,⽤能量⾦字塔的观点看我国农业⽣产结构、⼈民膳⾷结构的基本趋势和发展趋势?答:我国⼟地及⼈⼝国情:中国⼈均只有1.2~1.5亩耕地,只有世界⼈均⼟地⾯积1/3,⽽每年⼈⼝增加1700万,耕地下降700万亩(667㎡).能量⾦字塔分为基础⽣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从下⾄上能级越⾼遵守1/10定律即能量级愈⾼,保持的能量愈少能够维持的⽣物量愈少。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其适应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5期农业休闲·旅游·气象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其适应研究李勇童绍玉*(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50021)摘要气候变化给农业生长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综述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在总结前人研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展望未来气候变化下农业应该如何适应,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干旱;病虫害;种植制度中图分类号S16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5-0151-08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被认为是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时间(通常以10年及更长时间为研究尺度)的气候变动趋势,通常用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统计量的差异来反映。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过高,从而在全球平均气温基础上产生了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现象[1]。
近几十年来,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及其对自然、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和科学界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引起了全球学者的研究与思考。
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显示,2011—2020年全球表面温度要比1850—1900年暖1.09℃,自185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上升约1℃,并指出从平均温度变化来看,全球升温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
气候的变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大冲击,农业作为受气候制约最大的领域,为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社会生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着农业的种植结构与方式,改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也关系到粮食生产和安全供应,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农业在中国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学者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已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
四川地区适合种植什么

四川地区适合种植什么四川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貌复杂,区域面积广阔,地势高低起伏,气候多样,其中包括高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
四川地区的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其种植业发展潜力巨大,以下是四川地区适合种植的主要作物和植物。
1. 米麦类作物:四川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米麦类作物。
水稻种植面积广泛,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内江平原和雅砻江上游平原等地区。
2. 果树类:四川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各种果树,如苹果、梨、柿子、葡萄、油桃、猕猴桃、橙子等。
其中,四川盆地和四川西部地区适合种植苹果和梨,而雅砻江上游平原适合种植柿子和油桃。
3. 茶叶类:四川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主要种植绿茶、红茶和花茶。
四川盆地、龙门山地区和川东南山区的气候条件适宜茶叶生长。
4. 蔬菜类:四川地区在种植蔬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主要种植南瓜、辣椒、茄子、豆角等蔬菜。
成都盆地、绵阳平原和川西高原等地区是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
5. 麻类和油料作物:四川地区适宜种植油菜、芥菜、棉花、麻籽等作物。
四川盆地和雅砻江上游平原是麻类和油料作物的主要种植区。
6. 中药材:四川地区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如黄连、白芷、川芎、枸杞等。
川东北、川西北和川南山区是中药材的主要产区。
7. 花卉类:四川地区气候湿润,适宜种植各种花卉,如郁金香、康乃馨、玫瑰花等。
成都、绵阳、南充等城市的花卉产业发达。
8. 牲畜养殖:四川地区适宜牛、羊等牲畜的养殖,尤其是川西高原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
牦牛、羊肉等畜产品是四川地区的特色农产品。
总结来说,四川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和植物有米麦类作物、果树类、茶叶类、蔬菜类、麻类和油料作物、中药材、花卉类以及牲畜养殖。
这些植物和作物在四川地区得到了优越的生长条件和市场需求,并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2期2009年6月高原山地气象研究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 ol ogy Research Vol 29No 12Jun .2009收稿日期:2008-12-26资助项目:四川省2008年科技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对四川农业和水资源的影响与评估技术研究”与2008年四川省气象局重点项目“四川省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年代际变化分析”作者简介:王素艳,硕士,主要从事气象灾害研究。
E -mail:nx wsy_cn@sina .com文章编号:1674-2184(2009)02-0049-05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评估王素艳1,2,郭海燕3,邓 彪3,秦宁生1(1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 610072;21宁夏气象台,银川 750002;31四川省气候中心,成都 610072)摘要:计算了四川盆地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选择代表站点分析了主要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生产潜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在减少,气温在升高,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的减少使生产潜力降低,而气温升高具有增加作用;各类生产潜力在1970s 都属于高值时期,光温生产潜力在2006年达到另一个高值;近十年各类生产潜力平均值均较1970s 有所减少,盆地平均气温升高1℃,光温生产潜力增加6%,降水量减少10%,气候生产潜力减少116%。
关键词:四川盆地;气候变化;生产潜力;影响中图分类号:S162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969/j .issn .1674-2184・2009.02.009 关于作物生产潜力,国内外自1950s 就开始了相关的研究[1~4],但大部分研究的是平均气候状态下生产潜力的大小及空间分布。
1980s 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显著[5],使得研究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更具实际意义,这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5~9]。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作物的产量,还可能导致种植制度、品质布局发生变化,因此,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已成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新问题。
四川盆地是四川省的粮食基地,1970s 以来气候变化明显,1990年后,气温升高趋势显著,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尤其是21世纪以来,旱涝灾害发生更为频繁,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文献[9]中对大凉山南坡、牦牛山东南坡等地区的生产潜力做了初步的研究,但也是包括平均状况和月际间的变化。
本文采用四川盆地100个站点1970s 以来的气象资料,以月为时间单位计算了历年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从年际和年代际分析了主要气象因子的变化及其对生产潜力的影响评估。
分析了现实生产与生产潜力的差距,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提高作物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为合理的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科学决策有参考价值。
1 资料来源采用四川盆地100个气象站点1971~2006年的地面气象整编资料。
2 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气候与作物生产潜力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主要气候要素之间的制约也是多方面的。
为了能够分离出辐射、气温、降水对生产潜力的影响,采用“逐步订正法”计算气候生产潜力,即在光合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进行温度订正和水分订正,分别得到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
逐步订正法按以下顺序计算气候生产潜力:光合生产潜力:Y 1=F (Q )光温生产潜力:Y 2=Y 1×F (T )气候生产潜力:Y 3=Y 2×F (W )上式中Q 、T 、W 分别为太阳总辐射、气温和水分。
211 光合生产潜力的估算光合生产潜力指温度、水分、土壤、品种以及其它农业技术条件都处在适宜的状况下,仅由太阳辐射条件决定的单位面积产量,它是最高单产的理论极限,计算模式如式(1):Y 0=2147×10-6・6Q(1)Y 0为作物生物学产量的光合生产潜力;∑Q 为生长季内总辐射量(MJ /m 2)。
人们关心更多的是作物的经济产量,作物经济系数取平均值014,则经济产量的光合生产潜力计算公式如式(2):Y 1=2147×10-6×014・6Q =9188×10-7・6Q(2)212 光温生产潜力的估算光温生产潜力指水分、土壤、品种等条件均处在适宜的条件下,由自然光温条件决定的产量,可作为有灌溉条件下的产量上限,计算模式如式(3):Y 2=Y 1×F (t )=9188×10-7・6Q ・F (t )(3)式中Y 2为光温生产潜力,F (t )为作物光合作用的温度订正函数,t 为平均气温。
四川盆地除盆周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外,其余地区均在16℃以上。
最冷月盆周山区月平均气温在2~4℃,其余地区在4~7℃,全年都适宜作物生长。
因此,10~4月采用喜凉作物的温度订正函数,5~9月采用喜温作物的温度订正函数。
喜温作物的温度订正函数采用莱亨泊公式(式4):F (t )=0 t <6or t ≥44010273t -01162 6≤t <21010863t -1141 21≤t <281 28≤t <32-010833t +3167 32≤t <44(4)喜凉作物的温度订正函数如式(5):F (t )=0 t <3t /20 3≤t <201 t =201-(t -20)/20 t >20(5)式(4)-(5)中的t 为平均气温。
213 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气候生产潜力指土壤、品种和其它农业技术都适宜的条件下,由现实自然气候条件决定的最高单产水平,是可以通过土壤改良、品种更新等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实现的。
其计算模式如式(6):Y 3=Y 2×F (w )=9188×10-7・6Q ・f (t )・f (w )(6)式中F (w )为水分订正函数,其表达式如式(7):F (w )=(1-c )RET 0<(1-c )R <ET 1 (1-c )R ≥ET(7)式中F (w )为水分订正函数,R 为降水量;ET 为农田蒸发力,采用FAO (1998)Penman -Monteith 公式计算求得。
c 为径流系数,盆地80%的降水集中在汛期,因此小春季节降水全部利用,c 取为0。
其它季节的径流系数以年降水量确定,具体如下:当年降水量<800mm 时,c 取为012;当年降水量800~1000mm 时,c 取为013;当年降水量>1000mm 时,c 取为014。
3 主要气候因子变化及其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评估311 日照时数的变化及其对光合生产潜力的影响评估光合生产潜力由太阳辐射条件决定,在同一地区,太阳辐射由日照时数的多少决定。
分析资料表明,盆地各地日照时数呈现减少趋势,由此导致光合生产潜力也具有相同的趋势。
以盆地100个县(市)年生产潜力和气候因子的年平均值作为四川盆地的年平均值(图1)。
四川盆地由东到西、由南到北气候差异显著,各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不尽相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因此分别选择盆地西北部的绵阳、盆地东北部的达县、盆地中部的遂宁和南部的宜宾等代表站进行分析(图2)。
1970s 以来,各代表站及盆地平均光合生产潜力仅在1970s 后期有一个相对高值时期;1980s 后期开始,多数年份低于多年平均值,且均有多年持续偏低的特征。
盆地从1988年开始的17年中有12年低于多年平均值,占71%;代表站点相应从1980s 后期(1988或1987年)开始有78%以上的年份低于多年平均值,其中宜宾市多达90%;而在此之前仅有30%以下的年份低于多年平均值,其中绵阳市仅有12%。
这一点可以从日照时数的变化上得到充分体现,如宜宾从1988年开始的19年中仅有1990和2006年的日照时数比多年平均值偏高,其它年份均偏低。
将各代表站点的生产潜力分别以5年和10年为时间长度进行统计,并与30年平均值相比较(表1)。
由表可见,各个代表站及盆地在1970s 的光合生产潜力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高;达县、绵阳从1980s 开始,不论是5年平均值还是10年平均值,均比多年平均值偏低;遂宁和宜宾分别从1980s 后期、1990s 开始比多年平均值偏低;且基本都是1990s 以后偏低的程度大于1980s 偏低的程度。
312 气温变化及其对光温生产潜力的影响评估光温生产潜力的变化是由自然光、温的变化决定。
盆地平均和各代表站的年平均气温总体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和阶段性:1970s 波动较大,偏高的年份多,1980s 变化平稳,但大部分年份偏低,1970~1989年年平均气温的线性倾向率为-010302℃/a;1990年开始,气温发生突变,仅有1992、1993和1996三年较历年平均值偏低,1997~2006年连续10年偏高,10年的平均气温较1970s 增幅为0144℃,较1980s 增幅为0174℃;1990年以来年平均气温05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第29卷的线性倾向率为010468℃/a (图3)。
各地区具有与此相同的变化趋势,但绵阳自1990年以来气温升高更加显著,线性倾向率为010725℃/a,近10年的平均气温较1970s 增幅为0194℃,较1980s 增幅达1122℃,达县气温升高幅度最小(表2)。
由此,盆地平均光温生产潜力和各地的光温生产潜力的变化有两个高值时期,一个是1970s,另一个是2006年。
1970s 距平为正的年份较多,1980s ~1990s 初期距平为负的年份较多,1990s 中期以来,正负距平交替出现,但大部分地区正值年份多于负值年份;同时,在光温生产潜力距平为负的年份,其光合生产潜力距平均为负,而光合生产潜力为负的年份,光温生产潜力不一定为负;21世纪初光温生产潜力虽然再次达到高峰,但仍较1970s 偏低,表明气温对光温生产潜力具有增大作用,但日照偏少削弱了气温升高对光温生产潜力的增大能力。
表1 四川盆地及各个代表站点各年代生产潜力偏离多年平均值的程度(%)年代四川盆地绵阳(盆地西北部)遂宁(盆地中部)宜宾(盆地南部)达县(盆地东北部)光合光温气候光合光温气候光合光温气候光合光温气候光合光温气候1970s 3114182174144124133134101143124165116158153101970s 前期217515313510616717115214-0171143182197169153121970s 后期3154102113171190185125153145115147135157152191980s -113-319-112-019-418-615012-214216117010216-319-5110171980s 前期-119-514-119-015-516-1117016-219315212017418-417-7100141980s 后期-017-214-015-112-411-113-012-118117112-017014-312-3121101990s -118-019-115-315016212-315-116-410-510-416-716-216-314-3181990s 前期-211-212-114-219-110-211-318-310-218-311-311-417-417-715-2171990s 后期-115015-117-411213616-313-012-511-618-612-1016-015017-41921世纪初-119211017-317317-517-411-312-515-519-211-615-316-11401215第2期 王素艳等: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评估表2 四川盆地及代表站点的气候因子变化特征量盆地平均绵阳(盆地西北部)宜宾(盆地南部)遂宁(盆地中部)达县(盆地东北部)温度线性倾向率(℃/a)1971~1989-010302-010277-010261-010211-0101881990~2006+010468+010725+010591+010142+010481971~2006010163010357010194010165010102近10年与1970s增幅(℃)01440194015301440129年降水量线性倾向率(mm/a)-219-319-511-311-314近10年与1970s减幅(%)5411916317614 由表1可见,所有站点在1980s后期到1990s前期的5年平均光温生产潜力距平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