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胡适译《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法〕都德著胡适译著者都德生于西历千八百四十年,卒于千八百九十七年,为法国近代文章巨子之一。
当西历千八百七十年,法国与普鲁士国开衅,法人大败,普军尽据法之东境;明年进围法京巴黎,破之。
和议成,法人赔款五千兆弗郎,给合华银二千兆元,盖五倍于吾国庚子赔款云。
赔款之外,复割阿色司、娜恋两省之地以与普国。
此篇托为阿色司省一小学生之语气,写割地之惨,以激扬法人爱国之心。
民国元年九月记于美国。
这一天早晨,我上学去,时候已很迟了,心中很怕先生要骂。
况且昨天汉麦先生说过,今天他要考我们的动静词文法,我却一个字都不记得了。
我想到这里,格外害怕,心想还是逃学去玩一天罢。
你看天气如此清明温暖。
那边竹篱上,两个小鸟儿唱得怪好听。
野外田里,普鲁士的兵士正在操演。
我看了几乎把动静词的文法都丢在脑后了。
幸亏我胆子还小,不敢真个逃学,赶紧跑上学去。
我走到市政厅前,看见那边围了一大群的人,在那里读墙上的告示,我心里暗想,这两个,我们的坏消息,败仗哪,赔款哪,都在这里传来。
今天又不知有什么坏新闻了。
我也无心去打听,一口气跑到汉麦先生的学堂。
平日学堂刚上课的时候,总有很大的响声,开抽屉关抽屉的声音,先生铁戒尺的声音,种种响声,街上也常听得见。
我本意还想趁这一阵乱响的里面混了进去。
不料今天我走到的时候,里面静悄悄地一点声音都没有。
我朝窗口一瞧,只见同班的学生都坐好了,汉麦先生拿着他那块铁戒尽,踱来踱去。
我没法,只好硬着头皮,推门进去,脸上怪难为情的。
幸亏先生还没有说什么,他瞧见我,但说孩子快坐好,我们已要开讲,不等你了。
我一跳跳上了我的座位,心还是拍拍的跳。
坐定了,定睛一看,才看出先生今天穿了一件很好看的暗绿袍子,挺硬的衬衫,小小的丝帽。
这种衣服,除了行礼给奖的日子,他从不轻易穿起的。
更可怪的,后边那几排空椅子上,也坐满了人,这边是前任的县官,和邮政局长,那边是赫叟那老头子。
还有几位,我却不认得了。
这些人为什么来呢?赫叟那老头子,带了一本初级文法书摊在膝头上。
《最后一课》PPT课件公开课杨建伟

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平 时 最后一课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气氛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 街上也能听到。 上课前,(学生们)开 学生 课桌啦啊,关课桌啦, 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 老师 子上紧敲着,“静一点, 静一点……” 没有镇上的人
其他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 平常的严肃气氛。 上课前,学生们已经 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 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 的铁戒尺。 多了镇上的人
3.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你能
从文中找出来吗?
心 理 幼稚 描 写
疑惑 诧异
懊悔 难受
悲愤 懂事
5、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1)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2)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走 近 韩 麦 尔 先 生
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 描写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贪玩的小弗朗士还 是原本腹痛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如此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形象 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 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 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 了沦陷区的法国人们的悲愤和对祖国的 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集中表现法国人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 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文化侵略,意在彻底将这两个地区的人民变 成德国人,从而抹杀阿尔萨斯和洛林是靠战 争掠夺得到的这一事实.这就跟以前抗日战 争时期,日本在占领了中国土地后不准当地 学校学中文是一个道理
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 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 待学外语这个问题?
《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5篇)

《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5篇)《最后一课》教案1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知识链接一. 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的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短篇小说的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自主学习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 闹 ---------(chà) 异 --------(ào)悔------------- (qídǎo) ----------( gěng) 住钥匙()气氛()合作探究一、导入二、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
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原文

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原文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原文?最后一课都德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这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原文
![[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0a6ff66bd97f192279e9f4.png)
[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原文她把讲义夹放在讲台上,系上了白色的防坐围腰。
随后,打开点名册,用深情的目光看了看坐满教室的女学生。
她的脸色憔悴而苍白,往日红润的双颊挂满了愁容。
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带有稚气的目光望着老师。
她轻轻地摇了摇头,父亲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孩子,女人一辈子只能出两次家门:第一次出娘家门进丈夫家门;第二次出丈夫家门进坟墓!”她叹了口气,心默默地说:“……啊,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上?……但愿我还没投生……她使劲忍住两眼汪汪欲滴的泪水,向全班学生扫视了一眼。
“天哪!难道她们将来也会和我一样的命运。
”值星教师的催促打断了她的沉思,她连忙在出勤册上签了名。
然后,以慈祥、关心和怜爱的口气问:“莱依拉同学怎么又没来?”“她退学了,老师。
”“为什么?”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她父亲给她订了婚,未婚夫的条件是要她停学。
”她不禁在心里暗暗叫苦:“她父亲……订婚……那么,她的遭遇和我是一样的……唉!同学们,你们哪里知道,我跟莱依拉一样,也已被迫订婚了。
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
”一个学生的发言使她从沉思中猛醒过来:“老师,还有赛米拉呢!”“赛米拉……嗅,赛米拉,她,她怎么啦?”“她住医院了,老师。
”“为什么?”“她自杀未遂。
她父亲要把她嫁给一个比她大30岁的商人。
”她感到一阵头晕,赶紧闭上了双眼,抬手擦了擦脸上的泪珠,又转身走向黑板,刷刷地写了起来:今天的课文是“阿尔及利亚的婚姻问题”。
突如其来的新题目使同学们十分惊讶,她从学生们的眼神中看出了她们的诧异。
于是马上说:“原定今天学习的课文:‘地方民众委员会’改成‘阿尔及利亚的婚姻问题’,同学们,你们说,我们国家婚姻问题的最大弊病是什么?”教室里一阵肃静,随后,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了。
一个学生答道: “是高额的彩礼,老师。
”“女方家长总是向男方提出苛刻的条件。
”又一个同学说。
第三个同学说:“家长都一心想女儿嫁个富翁。
”“说到底,是家里人在婚姻的名义下出卖自己的女儿。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课文原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最后一课阅读及答案

最后一课阅读及答案最后一课阅读及答案「篇一」(一)阅读短文,完成5~6题。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个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5.第一段与第二段文字通过十多年前紫藤萝_______与眼前的紫藤萝_______进行对比,是为了说明________(用原文回答)。
6.理解下边两句话的含义。
(1)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个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2)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二)阅读下文,完成7~9题。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7.为下列字注上拼音。
穗淀8.解释词语。
(1)忍俊不禁:(2)仙露琼浆:9.为本段文字划分层次,并写出每层的意思。
《紫藤萝瀑布》阅读答案(一)5.花朵稀落生机勃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6.(1)生命也像紫藤花一样由无数个故事组成,每一个都是组成灿烂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