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1 (2)
第13课《最后一课》课件(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 灭的!
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 再读课文,注意要把握好 情感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感叹句、设问句、 反问句、褒贬词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 思想感情的作用。 2、感受闻一多追求真理、大义凛然的精神气概。
②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 打来杀,只会偷偷摸摸地暗杀;
暗杀
③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诬蔑,
嫁祸于共产党。
造谣污蔑
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
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 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 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 2、了解文本内容,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 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3、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
导学卡
时间代表效率,时间就是生命!请同学们珍惜时间! 1、认真阅读文章,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篇演讲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仆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思 想感情?对国民党特务又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3)讲演中,闻一多先生一再痛斥敌人的卑劣无耻,他是从哪几个方面痛 斥的? (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 文章中找答案。 2、思考后把答案写下来,完成后举手示意。 3、组长组织组员移位合作学习本课的内容,讲解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并准备 上台展示。 4、随机挑选小组展示今天的收获,要求讲解本课的知识点,并总结答题技巧。 5、展示后完成教师当堂布置的练习题。
们”,流露出讲演者极端的愤怒感情和轻蔑情绪。 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讲演者与群
都德《最后一课》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都德《最后一课》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都德《最后一课》的阅读理解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哽住(。
2.分别写出描写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句子,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3.③、④、⑤段中所列举的这许多异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异常现象说明了什么?
4.文中加点的”总字突出了什么?
5.文中加点的”偏字,如果没有好吗?为什么?
6.文中划横线处”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若换成”脸红心慌好吗?为什么?
(三)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2.两个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
3.”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最后一课》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最后一课》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一」甲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乙一列火车缓慢地驶进了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他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好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智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我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甲段选自课文《最后一课》,作者是 __________ 。
2、甲乙两段都以 ___________为背景,甲段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 ,乙段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
3、甲段写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新字帖都是“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圆体字,其目的'是要从侧面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课郑振铎阅读题及答案

最后一课郑振铎阅读题及答案《最后一课》是现代作家郑振轩写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关于《最后一课》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后一课》阅读原文(一)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讲下去。
学生们照常记着笔记,默默无声的。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
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
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点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默默的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②。
没有一个学生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
个个都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定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的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注】①1938年12月8日,日军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军事侵略,作者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了当日的情形。
②事变前,爱国教授与学生商定,只要看见日军进校,就结束上课,以示抗议。
《最后一课》阅读题目(一)16.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文中“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表明了师生沉着、郑重、临危不惧的气度。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3篇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3篇最后一课教案篇1〖创意说明这个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作知识的.拓展延伸、积累。
〖教学步骤一、爱国话题导入二、(生)说文中爱国情以“我从文中……读出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1、表象可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韩麦尔的服饰、语言、神态去说。
2、深入可到文中的细节原文。
三、(生)说世间爱国情以“某某怎样,在……中体现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四、(生)表自己的爱国情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情呢?五、(生)赛爱国名言、诗句1、看哪个小组收集积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学“窃取”得最多。
(旨在学会资源共享,用心说说上一轮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名言诗句)最后一课 (郑振铎) (原文,略)最后一课教案篇2[整体设想]:《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必须告别某种重要事物的情况?”比如,毕业告别母校,或者搬家告别好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和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1.章节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最后一课》。
a.阅读课文《最后一课》,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
b.分析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理变化,感悟爱国主义情感。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提高语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这是一篇描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德国后,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它反映了民族矛盾、爱国情感以及对母语的眷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这个案例展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个孩子如何从对法语学习的抵触转变为深刻的爱国情感。
d.了解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历史背景,理解法国民族矛盾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b.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最后一课》ppt课件(62页)分析

体裁:小说
是叙事性文学的一种,它是以塑造 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 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 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按篇幅容量分: 长篇,短篇,中篇和微型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和情节。
人物:小说的中心
自然环境
环境 社会环境
开端
情节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说三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 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总结:
贪玩不爱学习 怕老师 幼稚不懂事
热爱法语; 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
爱国情感。
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 沉痛心情的感染。
堂上练习
分析下列人 物语言,感 受人物内心 活动。
以小弗郎士所 上课前
开端
见所闻为线索 上课之中 宣布散学
发展 高潮结局
课文情节
1、上学路上。(1-6)
序幕 2、上课前。(7—10)
开端 3、上课时。(11—23)
发展 4、下课后。(24—29)
高潮和结局
问题二: 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5、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 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 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 位法语老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 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施教日期年月日初二年级语文学科课堂作业布置201 年月日星期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得分_____最后一课1一、读一读:相关知识。
普鲁士原为古普鲁士人居住地。
13世纪为条顿骑士团征服。
1525年成为公国,臣属于波兰王国。
1618年由霍亨索伦家族勃兰登堡选帝侯兼领。
1660年摆脱波兰宗主权。
1701年成为王国,以后疆土不断扩大,与奥地利同为德意志最大的两个邦国。
1871年普法战争中得胜,建成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普王兼帝国皇帝。
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意志终成为欧洲的强大势力。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二、基础知识。
1、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宛.转()挟.着()懊.悔()祈祷.()喧.闹()惩.罚()诧.异()踱.步()钥匙.()哽咽.()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2)“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3)“散学了,——你们走吧。
”()3、课文表现了韩麦儿先生的爱国情怀,请写出一句表现爱国思想的诗句或名言。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最后一课》中韩麦儿先生和小弗郎士的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德国人都德,是爱国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儿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儿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的爱的表现。
5、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流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三、语言表达。
1、一辆公交车上写着这样一条标语:“绿色车厢,情系乘客”。
你能根据对偶的要求,把它改写得更好一些吗?(可以调换或增加词语,原意也可略加改动)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改写。
近年来,日本不断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1)以“日本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开头重组句子,(愿意不变)近年来,日本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2)强调“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近年来,日本不断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3、请运用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另写一句话。
例: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家庭作业布置(《最后一课》共教时第教时)201 年月日星期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家长______得分_____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万lài()俱寂liàng()qiàng( ) cù( )然hān( )然入梦焦zhuó( )二、阅读理解(一)(甲段)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有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宇。
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乙段)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作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一个描下来,像习这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以上两个语段分别选自____ (2分)A.《少年闰土》B.《从百草日到三味书屋》C.《最后一课》D.《背影》2.给这两个语段选择一个共同性的标题,较合适的应是____(1分)A.我的老师B.学习苦与乐C.专心与分心D.课堂趣闻3.这两个语段都用了第____ 人称的写法。
甲段主要写“我”在课堂上____听讲,表达了“我”对______________的热爱;乙段主要写“我”在课堂上___ _____画。
表达了“我”对________的厌恶。
甲段中的‘我’是__________乙段中的“我”是_________。
4.两个语段都写了课堂老师和学生的活动,甲段用一个“_______”字概括,乙段可用一个“_______”字概括。
甲段中师生的心是相通的;乙段中师生的心是不相通的,其原因甲段为_______,乙为________A.教学内容、形式枯燥乏味。
B.“我”和同学们都不喜欢老师。
C.“我”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老师。
D.老师和学生的爱国情感相交融。
5.这两个语段加线的句子都具有讽刺意味:甲段是通过从_____ 产生联想来表现的;乙段是通过对______的叙述来完成的。
6.从内容上看,两段都是写____________的片段,但时代背景不同,国度不同:甲段是写______国_________以后上“最后一课”的情景,乙段是写______国_ ________(时期)私塾教育的。
(二)[课内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家园如梦夜很深,也很静。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
风轻轻地输理着窗外还略耳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
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
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口,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
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
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
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
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枫树——鸟的天堂。
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的爬上树去为我取鸟,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
(A)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伛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左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做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
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尽处还是生活。
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
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
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某些人。
我茹苦一生而今永隔幽冥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天堂;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原您有您的寄托。
(B)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断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1、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结合全文,理解文中加波浪线的A、B两个句子的含义。
A句:B句:3、根据提示,在句后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表现游子对母亲的炽热感情。
谁言寸草心,。
4、仿照例句,以“校园”二字开头写一句话。
例: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断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校园5、从文章中摘录一个你认为有哲理的句子,然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摘录的句子是:你的理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