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吴国“东吴四杰”
历史趣谈:三国时期东吴四英杰之一——吕蒙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时期东吴四英杰之一——吕蒙简介导语: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
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
孙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
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
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
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
早年时期吕蒙少时,南渡长江,依附姐夫邓当。
时邓当为孙策的部将,数次征伐山越。
吕蒙年仅十六岁,也私自随邓当作战。
后为邓当发现,大惊,厉声喝叱也无法阻止。
作战归来,邓当将此事告吕母。
吕母很生气并要处罚他,吕蒙说:“这贫贱的日子难生活下去,说不定获得功劳,就能取得富贵。
再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怜惜而饶恕了他。
当时邓当手下有一个官员,见吕蒙年幼,很轻视他,说:“那小子能干什么事,不过是送肉去喂虎而已。
”后来,又当面耻笑羞辱吕蒙。
吕蒙大怒,举刀而杀之,逃到同乡郑长家中。
后通过校尉袁雄出来自首,袁雄为吕蒙从中说情,并将他推荐给孙策。
孙策见吕蒙确有过人之处,便把他安排在身边作事。
几年后,邓当去世。
张昭推荐吕蒙接替邓当职务,任别部司马。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享年26岁。
孙权接掌了江东的大权,想把那些统兵较少又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的年轻将领检选出来,把他们的部下加以调整合并。
吕蒙听说后,知道部队合并后,自己想有所作为,就更困难了。
于是,他想办法赊来物品,为部下赶制了绛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英雄豪杰

三国演义英雄豪杰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述了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和英雄豪杰间的故事。
无论是刘备、关羽、张飞等蜀国豪杰,还是曹操、赵云、夏侯惇等魏国豪杰,亦或是孙权、周瑜、黄盖等吴国豪杰,这些英雄人物都展现了他们的智勇才华和崇高的品德,成为了三国演义的精彩篇章。
下面我们将通过简要的介绍来了解一些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豪杰。
一、刘备:仁义之主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创立者,被誉为至仁贤君。
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刘备收留了诸多忠诚之士,如关羽、张飞等。
他希望能为民众谋福利并恢复天下的和平。
刘备的仁义之举深得百姓的拥戴和敬佩。
二、关羽:武艺高强、义薄云天关羽是刘备的忠义之臣,被誉为武圣。
他以英勇善战和忠诚守信而闻名于世。
关羽在长坂坡厮杀十八回合仍然能安然无恙,展现了他的武艺高强。
他曾经在曹军围困下不离不弃地保护了刘备,展现了他义薄云天的忠诚。
三、曹操:智勇双全、多才多艺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是一个极富领导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巧妙地攻取了一片疆土,打下了魏国的基业。
曹操在军事上也显得十分出色,他曾领导魏军击败了袁绍、孙权等势力。
他的多才多艺使得他能够在政治、文化和军事上都得心应手。
四、孙权:智勇兼备、英明果断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人,是一个兼具智勇的名将和明主。
孙权继承了父亲孙坚的基业,并通过与刘备和曹操的矛盾斗争中崭露头角。
他每每在关键时刻做出英明果断的决策,如击败刘备后取得荆州。
孙权的智勇成为了他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五、张飞:虎将张翼德张飞是刘备麾下的重要将领,以其威猛勇猛著称。
张飞勇猛且善战,他在长坂坡单骑救援刘备,赢得了无数次战斗的胜利。
他虎背熊腰,同时又具备过人的智慧,是刘备的得力干将之一。
六、赵云:常山赵子龙赵云是刘备麾下的重要将领,被誉为是常山赵子龙。
赵云勇猛果敢,多次在战斗中表现出色。
他在长坂坡与张飞共同保护刘备,打退曹军的进攻。
赵云的忠诚正直和无所畏惧的英勇使得他成为刘备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三国时期的江东四杰分别是谁?

三国时期的江东四杰分别是谁?>陆逊陆逊家族世代为江东大族。
陆逊二十一岁时开始在孙权将军府中任职,历任东西曹令史、海昌屯田校尉、定威校尉。
陆逊曾经谏议孙权平定山越族的动乱,时拜右都督。
东吴攻打关羽时,陆逊设计蒙蔽关羽,并与吕蒙一起消灭关羽,占领南郡,被封为抚边将军,华亭侯。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陆逊任大都督统兵抵御刘备大军并运用计谋击退刘备。
孙权极其信任陆逊,并把印章放在他那里,所有的公文都给陆逊过目并盖章。
赤乌七年(公元244年)陆逊出任丞相,翌年去世,谥号昭侯。
周瑜周瑜与孙策交好,曾随当时寄身袁术的孙策攻伐江东诸侯,后来孙策派周瑜镇守丹阳。
袁术听说周瑜很能干,曾聘周瑜为将军,但是周瑜认为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
建安三年,周瑜投奔孙策,任职中郎将。
孙策死后,周瑜以中护军之职和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
赤壁大战期间力主拒曹并使用若干计谋获得胜利。
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谏议孙权将刘备安抚在吴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孙权未采纳。
孙权后来采纳周瑜的谏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然后消灭曹操,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
吕蒙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随姐夫邓当去打仗,因杀死邓当手下一个瞧不起他的官吏而向袁雄自首。
孙策认为吕蒙不寻常并授予别部司马。
孙权继位之后,曾打算合并军士。
吕蒙暗中借贷以整军容,孙权检阅之后十分高兴并给吕蒙增兵。
吕蒙参加讨伐丹阳的战役,因功而受平北都督,兼任广德县令。
吕蒙曾经谏议周瑜破除围困甘宁的曹仁,并因功而受偏将军。
鲁肃死后,吕蒙接替他并设计偷袭荆州,杀死关羽。
吕蒙于四十二岁时死于内殿并嘱咐后人将孙权封赏的财物返还孙权,孙权闻知甚悲。
吕蒙少时做事胆大,成年之后勤于学习,是既勇猛又有计略的武将。
鲁肃鲁肃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早年鲁肃在袁术手下当东城长,后经周瑜的推荐,成为孙权的参谋,很早就为孙权谋划了成就帝业的战略计划,深受孙权器重。
赤壁战前,鲁肃在联合刘备、劝说孙权抗曹等方面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在之后协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三国演义之吴国主要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之吴国主要人物介绍顾雍顾雍,字元叹。
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幼时拜蔡雍为师,学习弹琴和书法。
他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蔡雍喜爱。
蔡雍赠之以名。
故顾雍与老师蔡雍同名。
又因受到老师称赞,故字元叹。
顾氏为吴郡望族,顾雍以门第、才德见重于世。
十几岁受郡吏表荐和推举,任合肥(安徽合肥)县令,后转为娄(今江苏昆山)、曲阿(今江苏丹徒)、上虞(今浙江上虞)等县令。
孙权领会稽太守,以顾雍为郡丞。
孙权因军事屯吴,未即任,便令顾雍代行太守。
孙权封为吴王,顾雍历任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
黄初四年(225年),继孙邵为丞相。
赤乌六年(234年),顾雍染病,是年十一月病故,孙权着素装亲自吊丧,谥曰肃侯。
顾雍是三国时期有影响的政治家,东吴重臣。
他仕东吴为相19年,以德辅政,多进良言,使东吴邦内清肃,国富兵强。
顾雍在朝秉公执正,不为权势所屈,虽每每和颜悦色进谏,但不苟合取容。
公孙渊背魏臣吴时,顾雍同张昭一样竭力谏阻孙权遣使封赏公孙渊,孙权不听,他追至宫中伏地叩首不起,继续进谏,“以死争之”。
孙权令左右扶他出宫,他陈说不止。
他以国事为重,忠心辅政,深得孙权及朝臣的信任和敬重。
顾雍淡于爵禄,廉洁自奉。
孙权为吴王后,顾雍连连升迁,但他从不告诉家人属下。
事后得知,都惊叹不已。
孙权曾以堂女嫁顾家外甥,孙权请顾雍父子及顾雍长孙、选曹尚书顾谭欢宴以贺。
顾谭大醉失态,不能自持。
次日,顾雍厉声斥责之:你谦恭不足,日后必将毁我顾氏家族。
顾雍贵为国相而谦恭克己,给吴国以很大影响。
他死后十多年(258年),景帝孙休下诏称“故丞相雍,至德忠贤,辅国以礼”,并封其次子承袭爵位为醴陵侯。
吴国末年,陆凯称“汉有萧(何)、曹(参)之佐,先帝有顾、步(骘)之相”,比之汉萧何、曹参,可见顾雍之德在东吴历史上的影响。
周泰周泰,吴国名将。
勇猛有名,一生打仗伤痕累累,曾多次冒死救护孙权,很受孙权敬重。
徐盛徐盛,吴国名将。
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战功不凡。
历史趣谈:东吴四将简介:三国史上东吴四英将是哪些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东吴四将简介:三国史上东吴四英将是哪些人?
导语:东吴四将又称东吴四英将,是指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
此四人都是三国里赫赫有名帅才,都担任过东吴的都督,掌握着东吴的军事大权,也
东吴四将又称东吴四英将,是指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
此四人都是三国里赫赫有名帅才,都担任过东吴的都督,掌握着东吴的军事大权,也都创造过属于自己的辉煌。
东吴四将之周瑜
周瑜文武全才,曾在赤壁之战中立有大功。
但是周瑜也有不足,他的战略眼光不行。
当时曹操最强,孙刘两家必须联合才能对敌,若是两家相争,只能是相继灭亡。
也许刘备力量弱一些,若孙刘相争刘备必然先灭亡,但孙家到时孤军对敌,灭亡是必然的事。
所以,孙刘若相争,孙家只会比刘家晚些灭亡,却改变不了灭亡的命运。
周瑜作为东吴大都督,整天以灭刘为已任,却丝毫不想两家有着共同的大敌,还不到相争的时候。
所以,周瑜只是个优秀的战术家,对战略则不在行。
东吴四将之鲁肃
鲁肃则与周瑜相反,是个战略家而不是战术家。
在东吴四将中,就数鲁肃最默默无闻了。
试看其他三将,都曾在某场战役中立功,周瑜不用说了,吕蒙有袭取荆州之功,陆逊有彝陵之功,鲁肃指挥了哪场战役?鲁肃虽然未单独在一场大战役中立功,但他的功劳其实在其他三将之上。
鲁肃最大的功绩就是促成了孙刘联合(在刘备方面则是诸葛亮促成此事),从而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否则,单凭周瑜,东吴能战胜曹操吗?另外,再看一下后来东吴的战略,就知道孙权还是采用了鲁肃的战略,自从东吴再次与蜀汉联合后,双方再未交战,
生活常识分享。
东吴四英杰

东吴四英杰是指先后执掌东吴水军的大都督,按接任顺序,分别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四个人虽然政见不一,但都对东吴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对这四人大加赞赏。
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他们概括为“东吴四英将”或“东吴四英杰”。
孙策、孙权建立的吴国之所以停留在江东地区,跟中原地区的曹操对抗,根本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
当时东吴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是当时(东吴)的所谓国家的心腹与梁柱,都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
但是因为自古将帅,没有不夸耀自己是有才能的人,嫉妒胜过自己的。
但是上面这些贤能的人则不是这样。
孙权刚接执掌政权,鲁肃想回到北方去,周瑜制止了他,而向孙权推荐:“鲁肃才能应当辅佐时局,应当广泛地物色和他类似的人,来完成雄功伟业。
”之后周瑜临终给孙权写信推荐:“鲁肃忠诚刚烈,处理事情不随便,如果能用他来代替我,我死都不后悔!”于是鲁肃代周瑜治军。
吕蒙担任寻阳县县令,鲁肃见了他说:“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年吴地阿蒙(因为吕蒙已学习了大量的知识)。
”鲁肃就拜了吕蒙的母亲,结交为好友而告别。
吕蒙后来也替代了鲁肃执掌军权。
吕蒙在陆口,称病辞职要回乡,孙权问:“谁可代替你?”吕蒙说:“陆逊考虑问题深刻有远见,有承担重任的能力,观察他的规划与思虑,他最终可以被任命大事,没有再超过他的人了。
”陆逊于是就代替了吕蒙。
四人连相继任,在东边三四十年,成为了有威名的将领,曹操、刘备、关羽皆曾被他们打败。
虽然他们轮流连相推荐引见,而孙权又能放心听从他们,东吴之所以成为东吴,绝非偶然。
[1]除陆逊外,周瑜、鲁肃、吕蒙都出身淮、泗之间,不是东吴本地士族,但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为东吴政权的成长和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纵观东吴发展史,早期东吴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齐心正是东吴得以荣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国演义人物解读

三国演义人物解读
- 刘备:初为汉室宗亲,后助袁术平定黄巾起义,进而投靠袁绍、曹操,最终在赤壁之战后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有仁政之名,但其一生中不断地欺骗、背叛他人,最终在夷陵之战中身陷包围,病逝于东吴。
- 关羽:原为刘备手下大将,威武雄壮,忠义仁厚,有“武圣”的美誉。
但是在赤壁之战后被曹操俘虏,被迫投降于曹操。
后来在南阳被杀,死后追授“汉寿亭侯”。
- 张飞:刘备手下大将,勇猛过人,不善言辞,举起“丈八蛇矛”恰似奔马飞天,是三兄弟中最具武勇的一位。
但是性格粗犷,多次因为小事跟刘备发生矛盾,最终被部下所杀。
- 赵云:刘备手下大将,以勇冠三军,有“子龙一身都是胆”的美誉。
他冲杀险要,屡立战功,后跟随刘备入川,参加了蜀汉政权的建立,是蜀汉五虎将中最为出色的一位。
- 曹操:三国时期北方一位重要的统帅和政治家,颇有野心,曾发动许多征战、长达数年的战争。
他以智囊荀彧为谋士,管理颇有成就,但在朝堂上也失去了不少支持者,最终在夷陵之战后病逝。
- 孙权:三国时期在江南地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吴国的创始人,继承了东吴政权,摆脱了孙策出任临海之前的许多顾虑,成为南方一个强有力的势力,最终在合肥战役中成功阻止了曹操北伐。
- 诸葛亮:蜀汉建国后崇尚儒家思想的最高领袖之一,是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物。
他致力于拯救祖国,提出了“以文治国,以武备国”,以及“切忌总让曹操先声夺人”的著名战略。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1:高瞻远瞩,气势磅礴3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1:高瞻远瞩,气势磅礴3三国历史人物故事1:高瞻远瞩,气势磅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拨开演义的外衣,而用一副审视正史的眼睛再去看三国时,人们发现原来在演义里被诸葛亮一样耍的团团转的老实人鲁子敬也是个有胆有谋的大才,鲁肃和周瑜,吕蒙,陆逊并称“江东四杰”,思虑深远,见解独到,高瞻远瞩,胆识俱佳,大局观甚强,是江东四杰中最接近谋士的一个,也是东吴集团第一战略家。
1,鲁肃早年仕于淮南袁术手下,但鲁肃敏锐的发现袁术难成大器,便居家迁徙弃袁术而去,袁术派兵来追,鲁肃轻松设计化解,后投靠江东孙策。
2,在周瑜引荐下,鲁肃见江东新主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鲁肃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料定汉室不可兴,建议孙权立足江东与刘表、曹操鼎足之势,再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以图天下二分,再图中原,成就帝业。
一番豪言说的年轻的孙权心潮澎湃,点燃了他的帝王之梦,为江东确立了立国之策。
(只不过后来鲁肃遇到了诸葛亮这个对手,《隆中对》干扰了《榻上策》的实施,但这无碍《榻上策》的高明。
) 3,赤壁前夕,曹军降至,又是鲁肃只身探夏口,高瞻远瞩,慧眼识鹰,带诸葛亮回江东引荐于孙权,果断促成孙刘联盟,联合抗击最大的敌人曹操。
可以说,孙刘联盟的缔结,鲁肃居功至伟,为赤壁击败曹操创造了最佳的先决条件。
4,鲁肃回到江东,以张昭为首的绝大部分官员将领主张投降曹操,唯鲁肃料孙刘联盟可胜曹操,力排众议,极力劝阻孙权投降,并建议召回周瑜,共图破曹大计,鲁子敬此次表现大气沉稳,卓尔不凡,魄力尽显。
5,赤壁之后,刘备要荆州,孙权不予,孙刘联盟面临破裂的危险,鲁肃从大局观出发,力排众议,建议孙权借荆州于刘备(其实说不上是借,荆州本是刘表之地,只能说是孙权将荆州让与刘备更恰当),这一条计策在很多三国迷都不能理解,甚至认为是鲁肃之失,其实不然,相反,鲁肃此计着眼极为深远,让荆州于刘备固然于东吴不利,但失去刘备这个盟友,联盟破裂,兵戎相见,最大的受惠者是东吴当时最大也是最危险的敌人曹操,让荆州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如若不让,则有可能曹操卷土重来,各个击破,江东不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吴国“东吴四杰”
东吴四英杰是指先后执掌东吴水军的大都督,按接任顺序,分别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四个人虽然政见不一,但都对东吴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对这四人大加赞赏。
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他们概括为“东吴四英将”或“东吴四英杰”。
周瑜
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
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领南郡太守。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病逝,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江左风流美丈夫”。
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
练兵习武。
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
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
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
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
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
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
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吕蒙
吕蒙(178年-219年,一说180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
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
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
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然而“蒙疾发”(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
东吴大帝孙权兄长沙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
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
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以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在政治与军事两方面不断做出贡献,支撑了孙吴政权的稳定。
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今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