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吴国孙权的割据地
三国吴大帝孙权

三国吴大帝孙权孙权(182-252)是三国时吴国的开国君主、政治家、子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黄龙元年(229)至神凤元年(252)在位。
在位23年,谥大皇帝。
一、三代江山,威震华表孙权少察孝廉,举茂才,行奉义少尉,跟随其兄孙策征讨江东。
汉建安五年(200)孙策死,孙权继统江东地区,得到张昭,周瑜,程普等人辅助,他广揽人才,鲁肃、诸葛瑾等为其宾客。
建安十三年,曹操夺取荆州,沿江而下,孙权摒弃群臣归降议,任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万人,联合刘备,组成孙刘联军,打败曹军于赤壁。
孙权夺取赤壁之战的胜利后,依靠长江天险,多次击退北方曹魏的进攻。
曹丕继汉建魏,孙权表面臣服称藩,争取时间巩固政权基础。
魏黄初二年(221),孙权接受魏封号,称吴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
黄龙元年(229)称帝,建都武昌,后迁建业(今江苏南京),先后统治江东50多年。
他通过消灭各只割据势力,平定、降服少数族山越,所辖由江东扩展到相当于今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的广大地区。
汉末以来,这些地区处于分裂状态,自此重归统一,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为维护吴国鼎力之业,孙权接受鲁肃建议,采取联合蜀汉,共御曹魏的基本方针。
其后先后夺取荆州,杀死关羽,双方失和,刘备率军复仇,爆发夷陵之战,孙权打败刘备。
但由于抗击曹魏的需要,吴蜀同盟重新恢复。
在长时期内,他不为谣传所动,坚信蜀汉不致背盟。
吴、蜀长期和好,牵制了曹魏的进攻。
孙权信用渡江南来的豪族势力,同时对确有才干而出身贫贱的寒族也不拘一格,注意提拔。
后有根据南方特点,逐渐和江东,特别是吴郡的豪族地主紧密联合,委以高官要职,极力笼络。
这些豪族地主处于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地区,势力强大,根深蒂固,看到孙权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也都全力支持他。
孙权通过保护私人封建土地所有制来发展经济,将征战山越掠夺来的一部分“生口”赐给世家豪族大地主和功臣当作部曲、佃客,允许将帅世袭领兵,其佃客免除徭役、兵役,称为复客制度。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时期,它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灭亡和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本文将为您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事件。
一、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在东汉末年,社会风气腐败,政权弱化,内外交困。
皇权下放给宦官,官员贪污腐败,百姓痛苦哀叹。
地方势力不断壮大,地方割据现象频繁,导致国家分裂的种子加速生长。
同时,战乱频繁,边境冲突不断,加剧了人民的疾苦。
二、黄巾起义与权臣政治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黄巾起义在东汉末年迅速爆发。
黄巾军自封为“太平道”,反抗朝廷的统治。
黄巾起义的爆发,揭示了东汉王朝治理不善的问题,也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势力庞大,长期掌握着朝政实权,成为了“权臣”。
这些宦官无法有效管理国家,利用皇帝的威望和权势,削弱朝中正臣的实力,导致朝政的混乱。
三、战乱频仍与地方割据在东汉末年,各地诸侯王和地方势力不断崛起,割据局面日益严重。
袁绍、孙坚、刘表等地方势力先后崛起,支持和反抗东汉朝廷,使得国家陷入战乱。
这些地方割据势力有时候联合一致抗敌,有时候也互相争斗,杀戮不断。
四、曹操、刘备、孙权的崛起在战乱频仍和地方割据的背景下,曹操、刘备、孙权成为当时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领导人物。
曹操自黄巾起义之后,迅速崛起,拥兵自重,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先后击败了袁绍、刘备等敌对势力,统一北方,并建立了魏国。
刘备本身出身寒微,在东汉末年转战多次,逐渐积累了一定武力和政治资源。
最终击败了东汉末年的地方割据势力,建立了蜀国。
孙权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方割据势力,他继承父亲孙坚的遗志,借助吴郡、会稽等地的地理优势,建立了吴国。
五、三国鼎立的形成曹操、刘备、孙权三国各自势力的发展和壮大,让整个东汉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最终,东汉王朝在刘备攻占西川时彻底崩溃,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三国时期,魏国以曹操为首,统一北方;蜀国以刘备为首,控制西南;吴国以孙权为首,占据东南沿海。
三个政权互相抗衡,长期战争不断,直到魏国灭亡、晋朝建立才结束。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 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 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事实上,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 远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为“八王之乱”。
二、东晋(317年~420年,都城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1、东晋的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 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与之前的东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 朝,六朝都城都是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2、重要事件——淝水之战(383年)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远 不止五个游牧民族,而是指西晋末年各乱华胡人的代表。他们在华北地区建立 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 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这一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大量百姓与世族南迁。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 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西晋元气 大伤,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即五胡乱华时期。
(2)五胡乱华(304年到439年)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304年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开始算起,一直到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这一时期,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 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
基业。孙权,生于公元 182 年,从小就善于骑射,文武双全,跟随 父亲兄长一起打天下。十五岁时,孙策就让孙权担任阳羡县长(也就 是如今的江苏宜兴),可谓是年少有成。公元 200年,也就是孙权十 八岁那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掌事,做会稽太守,开始了他统 领江东的生涯。
三国时期的军事统一与分裂

三国时期的军事统一与分裂三国时期,即公元184年至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自东汉末年开始,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个势力相继崛起,分别建立魏、蜀、吴三个国家,形成了著名的“三国鼎立”的局面。
一、乱世之始在东汉末年,中央集权的衰落、地方势力的割据以及内外攻击的频繁加剧了国家的动荡局势。
黄巾之乱、吕布之乱等著名战争使整个国家处于混乱状态。
在这个背景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等群雄迅速崛起,各自建立势力,推动了三国时期的军事统一与分裂。
二、统一的初步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早建功立业的人物,他不仅将势力扩大至黄河流域,还以精明的政治手腕,统一了北方诸侯。
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曹操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建立了魏国,为后续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三、分裂的加剧与曹操的统一相对应的是,刘备和孙权也在各自的地盘逐渐壮大。
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统治着西南地区,而孙权则在江东地区建立了吴国。
这种分裂的局面在三国时期逐渐加剧,随着各个势力的壮大以及互相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整个国家陷入了分裂的深渊。
四、军事对抗的激烈在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的军事对抗异常激烈。
曹操率军多次北伐,先后征服了许多地方诸侯,使魏国势力不断扩大。
刘备与曹操多次交锋,奋力抵抗,但最终未能将局势扭转。
孙权则利用江东水军的优势,多次与曹操及刘备进行抵抗和争夺。
数次战争的爆发,使得整个国家陷入血雨腥风的境地,百姓备受其苦,国力也逐渐枯竭。
五、合纵抗魏的曹刘联盟由于曹魏势力一度在三国中占主导地位,刘备和孙权在统一对抗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抵抗魏国的联盟。
刘备与孙权于公元208年联盟于长沙,形成了著名的“曹刘联盟”,以期共同对抗曹魏势力。
然而,由于双方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这个联盟并未持续很久,随后又陷入了相互间的争斗和矛盾。
六、三国鼎峙的稳定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之间的势力逐渐趋于稳定。
统一和分裂交替出现,地理条件也对三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曹魏势力在北方稳固,刘备的蜀汉势力在西南发展,孙权的吴国势力则以江东为中心。
三国时期的孙权是哪里人

三国时期的孙权是哪里人三国时期孙权介绍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富阳。
但是孙权是公元182年出生于下邳,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市的邳州。
因此关于孙权是哪里人的争议比较大。
目前看来孙权是吴郡富春人的说法似乎更占上风一些。
毕竟在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颠沛流离,生在哪里也是不太确定的,只能以祖籍来定了。
再说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割据势力,常年在外面四处征战,那么孙权不是生在老家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生在外面,也不能否认孙权是吴郡富春人的事实。
孙权在父亲和哥哥都逝世的情况下,肩负起建设江东的重任。
公元208年,孙权在刘备的建议下与之结盟,共同建立起了孙刘联盟对抗曹操。
当时曹操率领80万大军来到赤壁,与孙刘联军决一死战。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这一战可谓是孙权在位期间最为成功的一战了。
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前去夺取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的荆州,使东吴的领土面积由增加了许多。
公元222年,孙权被曹丕封为吴王,吴国也就此建立了。
公元229年,孙权才正式称帝。
称帝后,孙权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吴国建设的政策,使得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飞快,东吴也越来越强大。
但是孙权晚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引起朝局震荡。
公元252年,孙权病逝了,不过他已经是三国统治者最长寿的人。
孙策和孙权什么关系孙策为孙权的长兄,是孙坚的长子,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也是孙权所建立的东吴帝国的奠定者。
孙策同孙权一样,两兄弟从小便胆识过人,战斗力强盛,随着父亲孙坚征战沙场,成为孙坚得力的助手。
孙坚在与荆州刺史刘表的跨江战役中中箭身亡,遂年仅十七的孙策便继承了孙坚之业,孙策为了完成其父遗业,因而转投袁术部下。
孙策一身英雄本色,在袁术手下渐得军心,且骁勇善战,积累了很多势力。
后因袁术反复无常,决断不定,遂在众将拥立下,孙策脱离袁术掌管,凭借其积攒的人脉和兵马横扫江东,统一江东地区,所到之处所向披靡。
孙策为了平定江东也滥杀无辜,因此也常结下仇恨,遂孙策在一次狩猎时被刺客所伤,便因此身亡,身亡前还嘱咐其弟孙权掌控江东势力,完成其父之愿,成为一方霸主。
三国地图精确到城池名

三国地图精确到城池名引言: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时期,也是文化和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和城池,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通过精确绘制三国地图,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背景和地理环境。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国地图,并列举出各个城池的名称和相关信息。
一、东汉末年的地理背景东汉末年是三国时期的起始阶段,政权内外不稳定,战乱频繁。
为了更好地理解三国地图,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的地理背景。
东汉末年的中国地域包括北方的中原、南方的江南和西南的巴蜀等地区。
二、中原地区的城池1. 雒县:位于现今河南省洛阳市,是三国时期的首都之一。
2. 长安: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是东汉末年的首都,也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3. 许昌:位于现今河南省许昌市,是曹操的政治基地,也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城池。
4. 洛阳:位于现今河南省洛阳市,是东汉末年的首都和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三、江南地区的城池1. 会稽:位于现今浙江省绍兴市,是东吴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2. 武昌:位于现今湖北省武汉市,是东吴在中原地区的据点之一。
3. 建业:位于现今江苏省南京市,是东吴的政治和军事重镇,也是孙权的都城。
4. 吴郡:位于现今江苏省苏州市,是孙策和孙权的家乡。
四、巴蜀地区的城池1. 成都: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是刘备的政治和军事基地,也是蜀汉的都城。
2. 汉中:位于现今陕西省汉中市,是刘备在巴蜀地区的重要据点。
3. 益州:位于现今四川省广元市,是刘备在巴蜀地区的重要州郡。
五、其他重要城池1. 襄阳:位于现今湖北省襄阳市,是荆州的政治和军事基地。
2. 漳河:位于现今湖北省仙桃市,是曹魏在荆州的重要据点。
六、结语通过了解三国地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地理环境和各个城池的地位和重要性。
这对于我们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绘制和研究三国地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战争、政治和军事格局,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三国文化。
三国演义中孙权故事

三国演义中孙权故事历史本身是历史学的意识对象,这使历史研究有了一个全新的思想基础,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三国演义中孙权故事。
三国演义中孙权故事1:孙权为保实力让荆州给刘备东汉时期的荆州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全境和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的部分,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当时的荆州分为七个郡,以长江为界,南阳郡在江北,南郡、江夏郡大部在江北,两郡的其余部分和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四郡在江南。
公元200年,在北方站不住脚跟的刘备投奔了荆州军阀刘表,被安置在南阳郡的新野县,长期寄人篱下。
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刘表惊死,次子刘琮投降。
刘备只得撤往南郡的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在当阳长坂被曹操的骑兵追及,刘备仓皇南逃,一直退到了江夏郡的夏口(今湖北武昌),和刘表的长子刘琦合兵一处,水陆之军大约两万,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底。
在随后的赤壁大战中,穷途末路的刘备和江东的孙权联合起来,以少胜多,击败曹操。
曹操一路败逃,孙刘联军穷追不舍,从江夏直追到南郡。
此时,荆州七郡的形势是:曹操仍据南阳全郡和江夏一小部,刘备占有江夏、南郡的江南部分,孙权攻占了江夏的江北剩余部分,并在南郡的江北部分同曹军展开拉锯战,江南四郡则抱观望态度。
在三国尚未出现的时候,三方先在荆州搞了个小三国。
刘备是赤壁大战最大的收益者和战后最大的暴发户。
大战过后的刘备实际上已经和曹军脱离接触,利用孙权和曹操在南郡旷日持久大战的大好时机,他率师南下,攻取了江南四郡,终于有了一块立足之地。
经过一年的血战,孙权占领了南郡的江北部分,曹操仅领有南郡的襄阳(今湖北襄阳)一地。
这时候,在长江中下游千里战线上,曹操孙权全面对峙。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利后,在西线的江汉平原和东线的淮南留下了两个战略兵团,其中坐镇淮南的是曹营最杰出的将领张辽。
在张辽的指挥下,孙权在淮南屡战不利,东西不能兼顾,缩短战线是孙权唯一的选择。
此时的刘备由于地盘太小,也一筹莫展,他希望能从孙权那里得到南郡的江北部分。
三国时期吴蜀魏的格局与权力争夺

三国时期吴蜀魏的格局与权力争夺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时期,这段时间的历史因为其格局的多变和权力的激烈争夺而备受关注。
三国时期的格局主要由吴、蜀、魏三个国家所组成,而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权力争夺也影响了整个时代的命运。
本文将探讨三国时期吴蜀魏的格局与权力争夺,并分析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三国时期,曹操建立了魏国,刘备建立了蜀国,孙权建立了吴国。
吴蜀魏三国的格局主要由地理因素和各方势力之间矛盾的演变而形成。
曹操位于中原地区,统治大片土地,人口众多,军队强大。
刘备则在蜀地,地处西南山区,资源相对匮乏。
孙权则占据东南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海上贸易发达。
曹操的魏国在控制中原地区后,逐渐扩大势力范围,威胁到刘备和孙权的利益。
于是,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起来对抗魏国。
刘备派出自己的重要将领关羽去协助孙权攻打曹操,而刘备自己则集中力量对付袁绍的势力。
然而,关羽攻打曹操时失败了,被曹操所杀。
这个事件使得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吴蜀之间的联盟破裂。
随着吴蜀联盟的破裂,吴蜀魏三国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战。
刘备一直想夺取中原地区,但是不断受阻于曹操。
而孙权则试图控制长江流域,与曹操进行实力对抗。
刘备后来攻占了割据状态的蜀地,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孙权也在战争中获得一定的胜利,形成自己的独立势力范围。
在这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权力争夺不仅仅是军事行动,还包括政治手段和外交手腕。
吴国通过与东吴少数民族的联姻,稳定了自己的国内局势,并与南方的越南等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
刘备则采取了效法周文王的策略,以仁政赢得民心,与南方的百越族建立了友好关系。
魏国则在统一中原地区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各地的法律和制度,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然而,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权力争夺最终以刘备失败和曹操死后被曹丕继位来结束。
曹丕改魏为晋,继续统治中原地区,进一步削弱了吴蜀的影响力。
而东吴孙权的后继者孙皓则因为统治方式不当,导致吴国逐渐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吴国孙权的割据地
三国时期指的是在东汉末年那个天下大乱的背景下,各个势力经过激烈的拼杀之后,最终形成了三个国家并立的局面。
那么三国吴国孙权的割据地有多大?下面是有三国吴国孙权的割据地,欢迎参阅。
这个“江东”的“江”指的就是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
其中长江在经过芜湖和南京这两个地方时,它的流向大致为从西南到东北,也就是从南到北这样斜过去的。
这一下子就把长江两岸分成了两个部分。
由于在这一段的长江是斜着的,因此长江的北岸也就相当与西侧,而南岸则相当与东侧。
在秦汉以来,人们就把长江在这一段的南岸叫做江东了,这就是“江东”一词的来历。
而孙权的地盘也就是这块地方了。
具体包括今天长江以南的把大部分地区,具体来说就是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湖南的全境,还有湖北、江苏、安徽的南部以及河南的一部分地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交州地区,也就是现在的福建、广东地区,这个地方一直是一个叫士燮的人所占据的,虽然他表面是臣服东吴的,不过这块地方一直到西晋才归中央控制。
此外,东吴还曾经设立了广州,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广州这个名称。
总得来看,孙权的地盘也就是东吴所占的地方还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是远远超过魏国和蜀国所占据的土地。
吴国孙权被谁灭了在东汉末年那个天下大乱的时期,在经过一番
激烈的争夺和残酷的较量之后,最终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首先是占据北方大片土地的曹魏政权,然后是占据西南部分土地的蜀汉政权,以及占有江东土地的东吴的政权。
在这三个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由孙权所建立的吴国,一共存在了五十一年的时间,最后被东晋所灭。
但是近来有这样一个观点:东吴的灭亡其实是孙权埋下的祸患。
这种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依据。
首先是孙权一直没有立后。
自古以来,凡是称帝的人几乎没有不广纳嫔妃和佳丽的,这方面孙权自然也不会例外。
但是从他继位一直到他去世,却始终没有立过谁为皇后。
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是好事:谁都不得罪,一律平等。
但是如此一来却导致了后宫的混乱和争权夺利,每个嫔妃都想坐上皇后的位子,于是便造成了朝廷中党派林立,相互混战。
第二点是孙权在继位人选上的犹豫不决。
在称帝之后,孙权原本立的是长子孙登为皇太子。
孙登是一个十分贤能又谨慎的人,他对待任何一位大臣都恭恭敬敬,丝毫不敢怠慢,他也曾经多次上书孙权,推荐人才,提出治理国政的举措,因此深得孙权的信任。
只可惜孙登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
在悲痛之下,孙权便立三子孙和为新的太子。
但是孙权对于孙和却始终不能完全信任,最终因为孙和在入庙祭祀时拜访了妻子的叔父被孙权的大女儿全公主诬陷为无礼,再加上全公主又污蔑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在孙权生病时幸灾乐祸,于是孙权便废黜了孙和,立他的幼子孙亮为太子。
第三点是宠信孙鲁班。
他是孙权的大女儿,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全
公主。
这个人深得孙权的宠溺,只可惜这是一个心肠非常歹毒的人。
她先是害死了自己的妹妹孙鲁育,又和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当时的侍中孙峻勾搭在一起,害死了很多贤能的大臣,导致东吴损失了一大批人才。
从上面的内容可一看出,孙权并没有被任何一个敌人打败,打败他和东吴的可能就是他自己。
孙权在位多少年孙权是我国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和建立者,他一生励精图治,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谋略和智慧,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局面下,最终在江东这块地方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成为了和曹操、刘备等齐名的英雄人物。
孙权一共在皇帝的位子上做了二十三之久,如果把他担任吴王的时间也加进去,那么就是三十年。
如此长的在位时间在三国时期时期应该是名列前茅的。
孙权在十八岁的时候就接替因为一次意外而离世的大哥孙策,开始统领江东。
他带领江东的百姓和大臣,一路审时度势,厉兵秣马,先后在赤壁之战中和刘备联手击退了曹操的大军,又在此后开疆扩土,基本统一了整个江东地区。
在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称魏之后,善于观察形势的孙权上奏曹丕,愿成为他的藩属,于是曹丕便封孙权为吴王、大和荆州牧。
随后刘备率兵讨伐孙权,他又慧眼识人,任命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于夷陵之战中大破蜀军,随后又趁势击败了来犯的魏军,最终在229年于武昌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吴。
在称帝之后,孙权一方面内部治理国政,另一方面又与蜀国重新合好,颇有功绩。
但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因为对继位人选摇摆不定,
而导致了吴国朝政混乱。
为日后吴国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孙权于252年4月去世,享年七十岁。
谥号为大皇帝,庙号太祖。
总得来看,孙权的一生虽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但他在江东这块地方还是做出了非常大的功绩的,值得我们敬仰和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