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
“十二五”期间北京城市管理面临的新要求与发展趋势

一
城 市 管理 高位 协 调体 制 有望 得 以 固化和 常态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 ,城 市
管理高位协调 体制是顺应城市管理 日益 复杂化 、系统 化的必然选择 ,是打破城 市管理部 门分 割体制弊端的有效途径 。 2 1 年5 0 0 月正式成立 的首都 城市 环境建 设委 员会 ,是全面统跃。 “ 十二五”期 间,北京城 市管理不 仅要解 决 “ 有人管 、管长远 ” ,还 必须
全 城市运行管理机制 ,加 强首都防灾减
灾 体 系 建 设 ,提 高 城 市 抗 灾 应 急 能 力和
向 “ 科学 管 、管精细 、重绩效 ”这 个更
坚实的步伐 。 “ 五个之都 ”是对 “ 三个
北京 ”、 “ 四个服务 ”的进 一步升华和
细 化 ,是 贯 彻 一 个 主 题 、一 条 主 线 的具
管理责 任制 ,明确管理责任 ,明确管 理
任务 ,明确 管理 要求 ,推动城市管理 重
心下移 。要积极借 鉴和应用现代化的城 市管理手段 ,认 真学习国内外先进 的管
城 市 管理 的部 门 协 同化 和扁 平 化
运行机 制逐 步完善 。 “ 十一五 ”时期 , 在城市 管理 实践中涌现 出了捆绑执法 、 联合执法等 新模式 ,取得 了良好 的管理
效果 。 “ 二五 ”期间 ,顺应科学管理 十 城市的新要 求 ,城市管理还必须彻底跳
现 代化的管理手段 ,不断提高城市管理 的效率 。显然 ,从城 市管理到提高科学
疏解人 口,离 不开中央推动在京教育 、 科研 、文化 、卫生 等资源的有机疏散 ,
离 不 开 中央 支 持 北 京 市 和 周 边 省 市 加 强
北京市城乡用地规划分类标准

A6
社会福利用地
机构养老设施 A61 用地
社区养老设施 A62 用地
4
续表 3.0.3
内容
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用地,不 包括附属于普通中学内的职业高中用地
中学、小学、托幼、中小学合校用地 聋、哑、盲人学校及工读学校等用地 科研事业单位用地
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 机构专用的体育设施用地
DB11/996—2013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 1 2 Terms ............................................................................................. 2 3 Land Use Classes for Planning ....................................................... 3 Appendix A Conversion of The Code to National Standard of
DB11/996—2013
类别代码 主类 小类
A63
A64
A69
A7
A8
A9 B1
B11 B12 B13 B14 B2 B21 B22 B23 B29 B3 B31
B32
续表 3.0.3
类别名称
内容
儿童福利设施 用地
为孤残儿童提供居住、护养等慈善服务的设施用 地,包括儿童福利院、孤儿院等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工作措施的通知-京政办发[2013]21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工作措施的通知-京政办发[2013]21号](https://img.taocdn.com/s3/m/9875004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64.png)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工作措施的通知正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工作措施的通知(京政办发[2013]2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关于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的工作措施》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4月27日关于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的工作措施为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京发〔2013〕5号)精神,确保首都环境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制定以下八项工作措施。
一、建立环境建设督查督办机制由市监察局负责,将城乡环境建设工作作为行政效能监察的重要内容。
由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首都环境建设办)和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按照“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每月组织开展环境建设综合检查,并建立完善不定期检查、暗查和督办工作制度。
建立环境建设工作例会制度,每半月召开环境建设专项治理工作例会,每月由主管副市长组织召开环境建设工作汇报会,每月在市政府会议上通报环境建设工作,并公布环境乱点和区县考评排名结果,每季度向市委常委会汇报环境建设工作情况。
每周编发环境建设工作信息,报市委、市政府、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领导同志。
各牵头单位和各区县通过电子邮件(***************)每周一报送上周工作情况,每月1日报送上月工作小结。
二、明确环境建设工作职责由首都环境建设办牵头,梳理完善城市环境建设的类型和工作标准,明确环境建设属地政府的主要责任,合理界定管理、执法等部门工作职责。
绿色节能建筑相关政策

绿色节能建筑相关政策全国性政策趋向:1. 2004年12月,胡锦涛在中央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讲到中国的住宅必须是节能省地住宅,后来又改成节能省地环保住宅。
之后温家宝在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把它叫做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
2. 十七大提出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3.国务院公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工业、交通、建筑及生活四大领域“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部署,并要求下一阶段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落实《方案》具体要求。
4. 2010年9月,温家宝总理批示,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居住舒适性、健康性和安全性,不仅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而且直接关系群众的直接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
5.中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草案主题报告时就指出,今后要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具体可从专项补贴、物业税减半征收、土地招拍挂前置条件、适当提高容积率、购房贷款利率优惠等方面着手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6.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作为重点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下的优先项目。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为契机,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通过实现绿色建筑的“四节两环保”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
7.根据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将对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上的资金支持。
其中,明确规定对盈利性弱、公益性较强的改、扩建项目,将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
8. 中国1986年颁布了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开始倡导建设节能建筑。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截至2002年,全国城镇共建成节能建筑面积3.2亿平方米,节能109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326万吨。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作者:―――――――――――――――――――――――――――――――― 日期:2五、重大项目“十二五”前期(2021-2021)重大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内容一、基础设施首都新机场及新航1 城、新空港产业园开发区中心区向东南方向拓展约24平方公里,生物医2 区扩区拓展大兴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亦庄新城3 城乡一体化地铁大兴线和亦庄线沿线规划建设;庞各庄、魏善庄、安定和采育四个新市镇规划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
黄良路大兴段、京良路大兴段、万寿路南延、马家堡4 新区道路欣旺大街、宏福路、欣荣大街、兴丰大街等新建、续建或改造工程生物医药产业园永大、永旺、永兴、华佗等市政道路5 产业园区道路建设工程,新媒体产业园广平大街、广阳大街、广茂大街、金苑路、科苑路建设或改造工程 6 黄村水厂厂、配水管道等 7 黄村再生水厂万立方米/日 8 9 瀛海污水处理厂万吨/日,包括配套管线工程节水灌溉为农田配套建设节水灌溉设施一期建设规模0.8万吨/日,2021年达到规划总规模3升级改造并扩建部分处理设施,再生水生产规模为12近期规模为18万立方米/日,包括取水工程、净配水西路南延、魏永路中段、芦西路、兴华大街、金星路、及旧宫、瀛海、南海子等周边功能配套区规划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药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等按需新空港产业园建设首都新机场征地拆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航城及序号10 项目名称输变电工程项目内容新建兴华等一批220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二、产业发展 11 12 13 14 京东方八代线括相关零部件生产和液晶模组生产康宁中电华通京运通中国食品药品检定15 研究院挥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审评平台作用,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16 同仁堂中药现代化同仁堂中药现代化的研发和生产 1718 19 奔驰北汽耐世特通用汽车转向及传动系统等高端汽车零部件集商业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餐饮及休闲娱乐等设施20 英特宜家购物中心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三、公共服务 21 学校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17平方米五幼:总建筑面积4837平方米,青云店镇中心幼儿园:22 幼儿园建设米,十一幼:总建筑面积3139平方米,十二幼:总建筑面积5972平方米 23 校舍安全加固改造32所学校,总面积95554平方米,其中加固面积53280平方米,楼房翻建面积10300平方米,平房翻总建筑面积2985平方米,十幼:总建筑面积3260平方北臧村九年一贯制总建筑面积3163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421平年产能扩充至30万辆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投资最大的海外并购项目,生产为京东方八代线生产全套的LCD玻璃基板无线通信设备、无线终端等无线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多晶硅片制造、单晶硅炉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国家药品检验的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将发第八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项目,包序号项目名称建面积31974平方米项目内容 24 医院建设三甲医院新建、改扩建工程通过购买、改扩建方式改善新城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25 社区办公环境改善用房 26 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一批社区服务中心拆除6641平方米原有建筑物,建设总建筑面积3110127 社会福利中心 19682平方米,儿童福利院用房4838平方米,附属用房2037平方米安定:总建筑面积为2862平方米,榆垡:总建筑面积28 乡镇文体活动中心为18926平方米,采育:总建筑面积2130平方米,魏善庄:总建筑面积为6318平方米四、生态建设永定河绿色生态发永定河大兴段河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29 展带30 南海子公园二期理工程、配套用房工程和市政道路工程等 31 南中轴森林公园配套道路建设和管理用房建设等 32 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大兴新城、亦庄新城两座万亩滨河森林公园部分村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资源开33 古桑国家森林公园发利用老凤河改造(葆李34 沟、黄土岗灌渠及老凤河治理工程)平方米用房,其中光荣院4544平方米,养老院用房沿岸规划建设等占地约626公顷,包括园林工程、电力工程、垃圾处南中轴路两侧,占地约1万亩,包括园林绿化建设、治理24公里河道,改善动车段及周边地区环境和排水条件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北京市西城“十二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建设规划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西城分局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年3月目录前言 (1)基本概况 (1)(一)规划范围及年限 (1)(二)规划依据 (2)市政部分一、西城区“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成就 (3)(一)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3)(二)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3)(三)旧城平房区市政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 (8)二、主要存在问题 (9)三、西城区“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10)四、西城区“十二五”市政基础设施总体发展思路及目标 (11)五、“十二五”时期西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发展重点 (14)(一)重点功能区基础设施保障 (14)(二)重点工程项目 (16)六、保障措施建议 (23)(一)旧城改造要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23)(二)切实发挥规划指导作用 (23)(三)加大服务型政府建设 (23)(四)加大宣传力度 (23)交通部分一、西城区现状交通基础设施情况 (24)(一)城市道路 (24)(二)公共交通系统 (28)(三)停车系统 (30)(四)自行车与步行系统 (31)(五)交通管理系统 (32)二、现状问题和症结探寻 (32)(一)现状问题 (32)(二)症结分析 (34)三、西城区“十二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目标 (37)(一)北京市交通发展目标 (37)(二)西城区“十二五”期间交通发展目标 (37)四、西城区“十二五”交通系统建设规划 (42)(一)规划原则 (42)(二)西城区“十二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43)五、实施建议 (54)前言基础设施是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包括公共工程、交通设施等,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城市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
“十一五”时期,西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市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首都发展向国际化大都市跨越、加快推进“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关键时期,也是北区、南区实施行政区划合并后西城区的重大发展机遇期,《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建设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市政、交通各专业发展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各专业、各部门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2024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2024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3.11•【字号】京建发〔2024〕94号•【施行日期】2024.03.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正文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2024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京建发〔2024〕94号各区住房城乡建设委,东城、西城、石景山区住房城市建设委,经开区开发建设局,各集团、总公司,各有关单位:为切实做好2024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现将《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24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特此通知。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24年3月11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24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要点严格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按照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住宅质量多发问题整治行动,持续提高住房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开创新时代首都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大质量治理理念,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精神,按照质量强国建设重要部署,结合本市贯彻实施意见、三年行动方案、年度重点任务,以季度统筹、年度总结、适时调度的方式持续推动相关措施落实。
进一步提升大质量意识,坚持系统原则,以实现“市场和现场联动”“信用和治理联动”“激励和执法联动”“把握全局和突出重点联动”“建和管联动”“共建、共享和共治联动”等“六联动”为目标,重点从设计、招投标、工期造价等源头夯实工程质量管理基础,切实加强建设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十二五”时期首都环境建设规划的定位和编制理念

期 划S c bc f 策 pi ue 本 eJ j a 七 s
‘ ‘ 十二五 ’ ’时期 首 都 环境 建 设规 划 的 定位和编制理念
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刘欣葵
首都环境建设规划的定位
经过 奥运 的洗礼 ,首都 北京 的城 市环境 焕 然一新 。奥运 留下 的重要 遗 产 ,是 “ 色奥运 、科技 奥运 、人 文奥运”的理念升 华为 “ 文北京 、科技 北京、绿 色北 绿 人 京” 的发展 战略 ,是将 北京市 “ 0 8 2 0 ”奥运环境建设指挥 部转化 为 “ 首都城 市环境 建设委 员会 ”。首都城市环境建 设委 员会编制 了 《 “ 十二五”期 间首都城 乡 环境 建
态环境 完 善 绿地 系 统 。依托 生 态屏 障建
设 ,建 成 “ 区绿 屏 、平 原 绿 网 、 城 市 山
( )推进四大领域的环境建设 一
绿景 ” 的绿 地 系统 。加 强 城 区楔 形绿
水源地要加 大污染源治理力度 。加强五 大水 系的环 境综合治理 ,建设宜人滨水 绿廊 ,挖掘 古都 历史水文化 ,重现卢沟 晓 月等 历史文化 水景观 。 加 快 推 进城 乡污水 处 理及 资源 化
设 规 划 前期 研 究 的 基 本 思路 。
收稿 日期:2 1 3 9 0 1 —0 0 作者简介:刘欣葵 (9 6 ),女 重庆人 硕士 教授,副院长 1e 一
社会秩序 、社会治安 、社 会风气和道德 风尚最好的城市 ;二是要把北 京变成全
16 城市管理与科 技 ・ 0 1 2 1 /2
段 ,世界发达城市的环境建设 ,主 要通
过基础设施现代化和严格的工业污染治 理战略 ,来提高生态环境 的质量 。在后 工业化阶段 ,环境建设更加注重建立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二〇一一年三月目录一、总则(一)规划背景(二)指导思想(三)规划原则1、持以人为本2、坚持依法治市3、坚持北京特色4、坚持精细管理5、坚持城乡统筹(四)规划目标二、主要任务(一)大力推进四个环境建设1、营造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2、营造清新怡人、富有魅力的生态环境3、营造高效、完备的设施环境4、营造和谐、有序的秩序环境(二)提高四大区域环境建设水平1、市民生活区域2、进京第一印象区域3、重点区域4、薄弱区域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完善工作机制(三)完善综合考评体系(四)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五)推动和谐共建(六)加强宣传教育“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为巩固和发扬“十一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的成果和经验,适应“十二五”时期新形势,提高首都城乡环境建设水平,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
一、总则(一)规划背景“十一五”时期,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中央国家机关、驻京部队与市、区两级政府及全体市民形成合力,落实“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在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和秩序环境等领域加强了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和保障,城乡市容更加干净整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高,秩序环境更加规范文明,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起步阶段。
新形势下,首都城乡环境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要认真解决好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城乡和区域环境建设水平不均衡、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通过不懈努力,使首都城乡环境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紧密围绕“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精细管理,突出美化市容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完善设施环境和规范秩序环境四大工作重点,塑造古今相融的首都城乡环境,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
(三)规划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要把为了人、服务人、发展人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充分汲取国内外发达城市环境建设经验,努力创建整洁、优美、舒适、便捷的宜居环境,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进。
2、坚持依法治市构建城乡环境建设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职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监督,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建设法治化管理水平。
3、坚持北京特色结合区域特色,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底蕴,恢复古都风貌,展现老北京独特韵味,传承包容、大气城市性格,实现历史文化与时代气息的有机结合。
4、坚持精细管理建立环境建设标准体系,落实管理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流程,构建网格化为基础的环境建设精细管理和服务网络。
5、坚持城乡统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统筹协调、资源整合、政策集成,动员社会单位与公众共同参与城乡环境建设工作,加快城乡结合部和郊区农村环境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四)规划目标以首都城乡环境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保障为内容,结合首都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生态特点,全面美化市容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完善设施环境,加强规范秩序环境,加强市民生活区域、进京第一印象区域、重点区域和薄弱区域四大区域环境建设,让市民能享受到“优美的市容、良好的生态、完备的设施、和谐的秩序”。
阶段性目标是:以迎接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结合党的十八大召开等重要时间节点,两到三年内,首都城乡环境建设品质显著提升。
老旧小区、老旧平房区、胡同街巷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航空走廊、进京铁路、公路、地铁和交通枢纽周边环境建设任务基本完成;重点大街、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保护区、高端产业功能区、风景名胜区、高教园区、新城和小城镇环境建设水平得到提高;城乡结合部、郊区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观。
二、主要任务为实现首都城乡环境建设目标,坚持规划先行、标准完善、责任明确、机制到位的工作原则,有步骤、有重点、分年度推进市民生活区域、进京第一印象区域、重点区域和薄弱区域四大区域环境建设,努力提升首都城市形象。
(一)大力推进四个环境建设1、营造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以提升城市形象为核心,开展“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优化景观设计,绿化美化城市公共空间,努力营造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塑造大气、优雅的首都形象。
城市景观继续加强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等区域景观建设,建立健全标准和规范,逐步扩展景观建设工作覆盖面,因地制宜推进特色街区和标志区域景观建设,提升景观品味。
拆除违法建设;拆除废弃线杆、烟囱;拆除档次低、质量差的建筑小品、雕塑、花坛;清洗粉饰建筑物外立面;清除建筑物顶部、外走廊堆放物品和积存垃圾;完成多层楼房“平改坡”;规范窗外护栏、室外空调机设置;规范施工围挡。
环境卫生总结、推广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运行经验,继续推进“零废弃”管理试点,促进垃圾减量;提高清扫保洁水平,清除卫生死角、积存垃圾、白色污染;开展扫雪铲冰;清理非法小广告,治理乱堆乱放、乱涂乱画。
户外广告提高户外广告、牌匾标识的管理水平。
细化户外广告规划,调整和提高户外广告设置标准,严格管理,梳理广告设置点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照明体系实施《城市道路照明专项规划》和《城市景观照明专项规划》。
编制《北京城市道路照明技术规范》,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照明管理系统。
积极开展节能工作,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城市架空线有计划地实施城市架空线入地工作。
完成五环路内主次干路、重点地区和远郊区县中心地区通信架空线、10千伏及以下电力架空线入地。
实施城市道路上空临时架设管线许可。
加强对架空线梳理、规范。
地下通道、过街天桥、铁路涵洞对五环路以内地下通道、过街天桥、铁路涵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确保整洁、有序、安全、畅通。
在保障安全通行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地下通道周边和内部的美化亮化水平。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权属单位负责地下通道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维护,属地政府负责日常环境保洁和监督检查。
标识系统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城市标识系统。
加强路牌、行人指引标志、门牌、邮政编码等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做好标识维护;继续规范公共场所英语标识,着力提高城市标识的整体性、连续性、可识别性和传达效率。
2、营造清新怡人、富有魅力的生态环境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提高城市环境容量,建设绿地系统,完善公园体系,持续改善大气质量,继续加强水系环境治理,努力营造清新怡人、富有魅力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充分亲近。
绿地系统依托生态屏障建设,建成“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的绿地系统。
结合太行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继续实施荒山绿化工程,努力控制水土流失,提升防护林功能,着力提高森林碳汇功能;推进平原地区防护林改造,加强重点绿色通道建设,提升平原绿化水平;加强城区楔形绿地、道路两侧绿化带以及公共绿地等绿化工作,完善生态廊道系统。
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建设和保护力度。
增加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保持生物多样性,再现水清苇茂、野趣充盈的自然风貌。
做好城市绿化攻坚工作,能种则种、宜绿则绿。
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实施公共建筑屋顶绿化、建筑墙体垂直绿化,完成10%可绿化建筑屋顶绿化。
实施立交桥和停车场绿化。
完成2000公顷代征绿地绿化任务。
城市公园逐步完善全市公园体系。
依托自然特点、人文景观和历史积淀,提升公园品质,完善市(区)公园设施,规范秩序管理;利用空间集中、规模较大的城市绿地建成一批开放式休闲公园;推进四大郊野公园、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和城镇休闲公园建设。
大气环境持续推进大气环境治理。
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使全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80%。
加大扬尘污染管控力度,提升工地和运输车辆管理水平,推进“绿色施工”。
继续进行风沙源治理。
努力突破大气污染防治瓶颈,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探索碳捕捉等先进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
水系环境山区水源地,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平原水源地,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
加强五大水系的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推进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整治。
坚持由无害化向资源化转变的治水理念,控制和减少排污量。
在完善河道防汛体系的基础上,建设宜人滨水绿廊,挖掘古都历史水文化,重现卢沟晓月等历史文化水景观。
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对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和生活垃圾进行综合治理。
推进再生水在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领域的应用;利用再生水补充河湖环境用水,实现有水则清、无水则绿。
3、营造高效、完备的设施环境以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为核心,加快建设和完善环境设施,提高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营造布局合理、智能高效、完备的设施环境,打造舒适、方便的生活空间。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
超前研究,严格落实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推进一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
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生活垃圾零增长,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3万吨/日;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5%;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和填埋比例达到4:3:3;基本完成全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工作;建筑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率达到60%。
公共厕所继续推进公共厕所建设、改造和维护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做到布局合理、文明卫生。
加强引导标志建设。
到2015年,公厕密度达标率城区95%、郊区90%。
地下管线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
建设城市地下管线及井盖物联网和管线更新数据库,建立市政管线综合协调管理系统,发挥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保障功能。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系统。
每年完成100条大街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建设、改造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做到设置合理、规范,与首都城市风貌相协调。
排水设施加强污水/再生水处理设施建设。
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按再生水厂标准一步建成,到2015年,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8%,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