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思想在新城住区规划建设中应用研究
关于城市新区公共服务性建筑设计策略思考——以延安新区社区邻里中心设计为例

间受地形所限导致城市未来空间不足问题而确定的城市新区,城市因此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为城市发展潜力奠定了基础。
本次项目所在的新区北区处在贯穿延安的南北轴线北部,位于清凉山以北,是以市级行政中心为规划定位的全新生态新城,其新区功能的现代化和复合化为新区的发展和人们未来在这里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位于新区北区东北区域的居住片区,在新区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推进过程中,需要建设一个综合性的社区邻里中心,对该区域的居民生活功能进行补充完善,来丰富新区居住者的生活方式。
在整体规划的城市新区和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延安设计一个服务性公共建筑,建筑的现代性与地域性均需要适当地体现,本次项目设计研究在对建筑属性和地域性研究分析后,围绕城市空间关系、公共场所营建、功能空间组织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策略思考。
2关于社区邻里中心的思考2.1社区邻里中心概念“邻里中心”这一概念最早源于新加坡,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个社区邻里综合服务的概念,用于服务城市居住者的功能集成化的综合性服务建筑,其功能包含商业、医疗、娱乐等。
自2000年前在苏州建成的我国第一个邻里中心——新城邻里中心以来,已有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
如今社区邻里中心已经成为城市功能系统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社区或是居住区配套功能的建设内容,更是一个城市新区区域建设之中重要的城市功能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部分区域的城市名片[1]。
2.2社区邻里中心特点及重要性社区邻里中心是城市在发展进程中高度复合化的产摘要 社区邻里中心是对城市公共配套功能的补充完善,加强人与人之间对话互动关系的空间场所。
不仅在功能特性上需要满足城市居住者的功能需求,在建筑布局和形式上也需要顺应城市空间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研究以延安市延安新区北区社区邻里中心为例,通过对该类建筑的特性和使用需求进行分析,并从城市空间关系、公共场所营建、功能空间组织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提供一个实验性建筑探讨案例,为城市新区服务性建筑设计实践策略提供借鉴。
城建史-有填空题答案

城建史-有填空题答案填空题1、西方“城市规划之父”是指_____希波丹姆____ ________________。
2、18世纪30年代由英国造园学院发起的园林设计革命,开创了完全自由的风景园林,在英国出现了风靡一时的___英_华庭_________园。
3、1903年由_翁温_______和__帕克______设计的莱奇华斯是英国的第一座田园城市。
4、中国原始村落有了简单分区,一般分为___居住区______、__墓葬区_______、___陶窑区________。
5、北宋东京有三套方城,最内是__宫城____,第二重为__里城_____,最外一层为______外城____。
6、中世纪的城市发展基础类型包括___要塞型_____、__城堡型______、__商业交通型______。
7、1916年纽约第一次制定了《区划法》标志着区划法的开端,其目的是在于保护__现有地产价值___________和保证______空气和阳光_____________。
8、鸦片战争后上海开辟为商埠,最早在上海设立租界的国家是__英国_____。
9、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是___南通_____。
10、隋朝大兴城是由_宇文恺______规划设计的,是一位规划专家和建筑工程师。
11、__曹魏邺城_____开创了都城规划严整布局的先例,其规划手法对于以后的都市布局有重大的影响。
12、1984年国务院颁布的___城市规划条例_______________是现代中国的第一个城市规划基本法规。
13、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是_威尼斯圣马可广场_________。
14、现代城市建设立法始于1848年英国颁布的《公共卫生法》__________。
15、拿破仑第三时期欧思曼主持的巴黎改造工程,最主要的工作是完成了___大十字干道_________和___两个环形路_________。
16、佩里的邻里单位提出邻里应该按照一个_小学_______所服务的面积来组成,从任何方向的距离都不超过____0.8~1.2公里______。
雅典宪章

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美国,不久在欧洲相继提出“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开始时,首先考虑的是幼儿上学不穿越马路,“邻里单位”内部和外部的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邻里单位”内部穿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些城市的重建和卫星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邻里单位”思想更进一步得到应用、推广,并且在它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理论,试图把小区作为一个居住区构成的“细胞”,将其规模扩大,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的界限为界,划分小区成为居住区构成的基本单元,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进行综合安排,一般的生活服务可在小区内解决。
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领域中对城市的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渐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再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而是将解决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提高到重要位置。
社区规划的概念逐步取代了小区规划的提法,规划师的责任重心更趋多元化,给与了社会问题,尤其是社区中的弱者以更多关心。
(一)有机疏散理论为解决城市膨胀而产生的“城市病”,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
他从生物有机体的细胞成长现象中受到启示,认为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他是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把密集地区分为一个个的集镇或地区,彼此之间用绿化带分隔,以便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
(二)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城市的发展和城市问题的复杂化,使人们认识到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必须从区域、国土的范围来研究有关社会、经济、资源、交通等各方面问题。
从地区着眼,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分布进行整体思考和规划调节。
西方区域规划理论从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英国盖迪斯提出了集合城市(组团城市)和区域规划概念。
新城住区邻里交往问题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15 2
新 城 住 区邻 里 交 往 问题 研 究
— —
以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市 为例
10 9 ) 0 0 1
杨 卡
( 国际关系学院 公共管理系 , 北京
摘 要 : 着大都 市的 不断扩展 , 随 中国新 城 建设也 步入 了快 速发展 阶段 , 与此 同时 , 新城 住 区中邻 里 交往淡化 的 问题也 开始 凸显 。文章 以 中国大都 市郊 区新城 这一特 殊城 市地 域 的居 民为主要 对 象 , 过社 会调 查的 方法 , 通
研 究新 城住 区邻 里 交往 的状 况 和影 响 因素 , 并探 讨 改善新 城社 区邻 里 关 系的 有效途 径 。研 究表 明 : 新城居 民
的邻 里交往 水平 和他们 的收 入 水平 、 新城 的居 住 时 间以及对 于新 城居住 环境 状 况显著 相 关 ; 在 增加居 民对新
城 空间的认 知 、 造 更 多的交往机 会 和 交往 空间可 以很好 地促进 新 城住 区居 民的邻 里 交往 。 创 关 键词 : 新城 ; 里 交往 ; 响 邻 影
变 化 使 居 民 邻 里 交 往 的 程 度 、 式 、 容 都 发 生 了很 大 变 化 。对 改 善 居 民 邻 里 交 形 内 往 状 况 , 进 社 区 互 动 的研 究 也 表 明 , 善 的 物 质 空 间 环 境 条 件 并 非 改 善 城 市 住 促 完
“邻里中心”理念指导下的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探索——以宿州市沱河韩池子片区为例

2 宿州沱湾韩池子片区的现状解读
21现 状概 况 .
宿州位 于安徽省最北部 ,是安徽省距离 出海 口最近的城
共绿地 和广场等开敞空间。地块紧靠沱河 , 沱河景观特色并 但 未在 区内充分 凸显 出来 , 江视线开敞通廊 缺乏 , 沿 区内与沿 河 自然生态景观 间缺乏互动 , 有机结合度不高。 地块 内建筑的院落空间较多 , 但分布零散 , 未能很好地 与
11‘ .‘ 大院文化” 的概念 内涵 “ 大院” 2 世 纪中叶以后的中国很典 型特色之一。有军 是 0 队大 院、 党政机关大 院、 教育 文化事业 大院 、 大型工矿企业大 院 等。大人们在这些大院里工作 , 无数 的孩子们也在这些大 院里 成长 。大 院里 的人是来 自五湖四海 , 每一种大院 由这些人 以及 他们 的职业构成 了特有的文化氛 围和环境 。
— —
以宿州市沱河韩池 子片 区为例
Co c p — — T k eHa c ii e z o o Rie sa x m pe net a e t n hz a i Su h uTu v r n E a h Ar n a l
游晓 琴 王 方 ( 肥 业大 建 与 术 院, 徽 合 2 0 ) , 合 工 学 筑 艺 学 安 肥 30 09
得主城区的各种服务功能对道东区的射较弱 , 效率不高 。
2. . 2区内交通体 系不完善 , 车系统混乱 2 人 从整个地块来看 ,区 内最主要的两条道路为韩池 子路 和 崔园路 , 一纵一横构成 区内道路 骨架 。其中韩池子路为交通性 干道 , 园路为生活性干道。 崔 各组 团内部 的道路网络不成 系统 , 各 自为政 , 流线组织紊乱 , 车混 行 , 车无 序 , 人 停 导致整个 交通 环境较为混乱。区内停车场也极度缺乏。 22 .3建筑质量较差 , 基础设施不完善 地块 内建筑 主要 为 2 O世纪 5 ~ 0年代一 至五层砖 混结 08 构房屋 ,这些低矮破 旧的建筑不仅影 响了宿 州市的整体形象 , 也制约 了宿州市的现代 化建设 与发展 ,亟需进 行改造与开发 。 基地 内配套设施破旧且不成体 系 , 服务功能较 弱。
城市规划原理(总规)复习资料-长安大学(一)

名词解释1.城镇化:从传统乡村社会到现代城市社会过渡的过程,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雅典宪章: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居住—人口密度过大工作—工作地点在城市中的布局缺少统一规划游憩—缺乏开敞空间城市绿地少位置不适中。
道路—不够宽交叉口过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6.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7.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8.概念规划:指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新的提法,它更不受现实条件的约束,而比较倾向于勾勒在最佳状态下能达到的理想蓝图。
它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概念规划的内容主要是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门的研究,从经济、社会、环境的角度提出城市发展的综合目标体系和发展战略,以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和决策的要求。
9.城市用地: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0.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搞的现象11.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活动的地质现象12.崩塌:峭斜坡上的岩土体突然崩落、滚动,堆积在山坡下的地质现象13.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14.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5.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营造21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

营造21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 (1)1现实:现象与存在的问题 (1)1.1居住空间的无序蔓延 (1)1.2环境的影响:脏乱差 (1)1.3改造的压力:设施滞后,生活质量无法保障 (1)2展望:未来的居住环境——宜人、舒适、功能多样化 (1)2.1思考: (1)2.2探索:人居模式的演进分析 (2)2.3理念: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 (2)3对策:新城市主义主张 (3)3.1社会方面: (3)3.2生活方面 (4)3.3生态方面 (4)4规划: (4)4.1平面布局 (4)4.2功能分区 (4)4.3密度分区 (4)4.4道路交通系统 (4)4.5公共设施系统 (4)4.6绿化系统 (4)4.7空间意向 (4)4.8基础设施 (4)营造21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1 现实:现象与存在的问题1.1居住空间的无序蔓延1.2环境的影响:脏乱差1.3改造的压力:设施滞后,生活质量无法保障2 展望:未来的居住环境——宜人、舒适、功能多样化2.1思考:前车之鉴在考虑21世纪的住区形式的时候,一件非常重要得事情是弄清楚前几个世纪影响决定住区设计的力量。
20世纪最伟大的设计师应该是乌托邦思想家,这些思想家和其他一些空想家在抓住工业时代机会的同时反对工业化城市的灾难。
他们的观念对于现代的城市规划具有长远的影响,在21世纪,人们需要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并不过多地对现代的科技时机进行反应,而是对科技所引发的不可持续开发模式有所反映。
在寻求这种视角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向20世纪的空想家学习,同时掌握他们影响住区和城市发展的方式。
2.1.1成功的居住范式田园城市光辉城市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它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
(邻里单元示意图)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探讨城镇住区规划建设管理的思想及措施

1 引 言
22 开放空间和绿地 系统 .
开放 空间以及绿地直接的影 响到了住区环 境品质和人 们的户外 活 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 中扮演着无可替代 的作用 , 动, 其重要性正不断为人们所认识 当前我 国城镇新建 的住 区大多采 用集 而对于不 同的城市规模, 其具体内容又有所不同。 尤其是进入 2 O世纪 9 0 年代 后, 伴随着我 国住 房制度改革和城镇 化进程的逐步深入 , 房地产市 约化 的模式即通过 一定的建筑密度和集合住 宅的形式提 高土地 的利 用 由于各方面 的原 因, 当前的开发者和 场取得 长足发展 , 城镇住区 的规划 、 设计 、 建造 、 经营 、 管理 等方面 都出现 效率和项 目开发的经济效益。同时, 设计者 的环境意识和设计水平还很不平衡 , 常出现在住 区规划 中片面 经 了许多新 的趋 向, 要包括 : 住区 开发 由原先 基本单 一化 的“ 主 ① 自上 而 下” 的计划模式 , 逐渐 向多元 化和 民营化 的模式转 变; ②住 区开发的经济 追求 容积率或 出于简化设计的 目的而忽视开放空间和绿地的现象 。在这 背景下, 规划 管理部 门对于方 案的指 导与把 握就 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住 主体在增加 , 来越 多的团体和个 人参与到这一进程 中来 ; 越 ③住宅 供需 出现多元化 的调 配模式 , 在解决“ 有无 ” 问题之后 , 居民开始拥 有较 多的 区开放空间布 局长 期以来 参照原苏联的规划模 式,在 该模式的图解中, 开放空间呈点状散布于邻里中心和周边各住宅组 团中心 。 由于我国面 但 选择机会 , 市场 逐步由卖方市场转 入买方市场 : 引包括 选址、 ④ 布局 、 标 居住区建筑密度 相对较高 , 采用该模 式容易造 成开 准, 尤其 是非 盈利性设施在 内的诸 多住区规划要素 , 在相 当程度上 受到 临巨大的人 口压 力, 小区绿地与城 市空间、 中心绿地 与组团绿地之 间缺乏 市场的引导: ⑤住 区环 境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境设计更加注重人性化、 放空间布局 零散, 环 联系, 造成各 自的闭塞 , 即在开放空间的总量和级配上均存在缺陷。针对 地方文化内涵和生态品质 。 这种情况, 有必要在居住区的规划管理中强调开放空间和绿化系统的整 2 城镇住区规划管理的基本思路 体性和开放性。 上面所论述的一系列新趋向对规划管理工作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 城 整体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将住区的公共绿地结合更大范 围的 ① 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在遵循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 运用城市规划作 城镇开放空间系统加 以考虑,可结合城镇轴线或其它空间构成要素 , 形 为 日 导住 区建设的重要调控手 段, 1 结合市场经济特 点和地方实 际, 从土 ‘ 生态走廊” 通风走廊 ”②在住区 内部 的开放空间和公共绿地应形 或“ ; 地使用、 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交通与停车、 建筑形态及组合 、 公共服务设 成整体框架, 加强各部分之 间的联系和融合, 同时强化绿地的均好性 。 开 施与建筑小品等方面加强住 区规划管理工作。 放性 则是针对 由于规划设计 不当造成组团或 中心绿 地和 区内道 路 闭塞 21 土 地 使 用 . 的情 况, 强调围合 的通透性 , 同时在可 能的条件 下考虑小 区公共 绿地对 土地使用是规划管理的基本 问题 , 也是住区项 目 开发 中各方最为关 城市 的“ 分层次开放 ” 即小区公共绿地道路绿地与城市街头公 园结合布 , 心的部分 。与大 中型城市相比, 城镇面临的土地压力相对较小, 但考虑到 置 , 互在视觉上形成贯通。 相 城市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目开发必须强化土 项 23 交通 与 停 车 - 地科学使用的意识 。同时 , 土地使用功能的布局 、 开发强度 、 交通组织等 近年来 , 在我国大部分城 市中, 汽车总保有量 和居 民人 均 占有量 都 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效率 ,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住 区的环境 品质 。在规 呈 明显上升趋势 ,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 区夜间停车数量 已经达到户 在 住 划管理中 , 住区土地使用需要注意 3个方面 , 即土地的综合使用 、 自然形 均 05辆甚至更高水平。大量私人汽车进入住区对 住区 内部交通 与停 车 . 体和景观要素的合理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设计提出 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设计理念和管理模式 已经难 以适应新的形 土地综合使用 反映 出城市特 定地段 中各种用途 的合理交织 , 时间和 势应认真分析 , 加强引导, 努力建立适应私人汽车普及 下的宜居环境 。住 空间是土地综合利用的基本变量 。 住区规划 也应从人 的社会活动和生理 区内部的交通 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 两个方面 。 动态 交 行 为规律 出发 , 妥善 处理这一 问题 , 力做到土地使用的均 衡、 努 紧凑 , 努 通 重点关注机动车在居 住区道路上 的行驶方 式问题静态 交通重 点关 注 力达 到人居环境 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 停车方式 问题 自然形体和景观要素 的利用 常常 是城市 的特色所 在。尤其是城 镇, 在动 态交通组织 中, 宜倡导“ 人车分流 的规划思想 ” 即在居住 区或 , 往往 不及大城市 的繁华喧 嚣, 自然 形体和 景观要 素的利 用就显得尤为重 各组 团的外 围设 置机动车车行系统 , 中间为绿地系统 , 穿插公共配套 服 要。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是城镇住 区建设的重要影 务设施等 , 形成 以步行为主的户外活动场所 。 行系统进入住宅。 民在公 居 响因素。基础设施 建设 具有投 资大、 建设周期长 、 维修困难等特点, 一旦 共绿地、 公建 及 各 种 活 动设 施 之 间 穿 行完 全 不 受机 动 车 的 干扰 。 但 该 模 形成, 以进行 大的调整 。 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邻里思想的发展演变
邻里思想是一个由邻里派生的概念。 在规划中思考如何将邻里作为城市中一个组成单元,或其中具体构成的研究,都是邻里思想所涉及的。 邻里思想是纵向的,是历史上各种已形成的相关规划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是一个在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的观点体系。 邻里思想也是横向的,是各国规划师不断思考自身国情特点与项目具体要求所形成的集合,其中都包 含着一些一般性的原则。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 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在同一邻里 单位内部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增进理解人口交流。
一、邻里规划思想的缘起
佩里的邻里单位模式示意图
新城市主义对佩里的邻里单位模式的修正
二、邻里规划思想的发展
中国新邻里规划中的自然过程
维多利亚· 拾斯黛特/Victoria Sjoestedt: 在中国,解读场所特征是一种艰难的尝试,因为这里的社会文化模式正处于快速转型之中,对于国外 建筑师来说,应对这样陌生的环境更具有特殊的挑战性。 旧的邻里被居住区和商业建筑取代,不留一丝过去的痕迹,形式上常常被强加以与场所无关的类似的 时尚元素。城乡边缘地带的大规模居住区,是中国以及境外事务所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们经常遇到的项目, 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城市化的压力和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水在组织建筑形式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规模灌溉系统和梯田的组织形式能够适应 气候、地形和水利环境,这正是基于对水的自然特征的深刻理解。在中国快速转变的城市环境下,强调自 身特征并保持稳定性的关键是对传统类型的理解、再使用和再解释。遗憾的是,今天这些方法很少得到运 用,因为建筑师们通常并不熟悉如何利用自然过程进行设计。
创建者:
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创建了“邻里单元”理论。 目的: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 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 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三、邻里规划思想的衰落
邻里交往衰落的社会历史根源
4. 物质生活条件发生转变
( 3)娱乐消闲方式日益增多
1980年代以前, 我国城市居民的娱乐消闲方式比较有限, 邻里间的社会往来构成了人们闲暇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 社会娱乐消闲方式花样繁多, 居民更加倾向于选择住区外的消 遣方式。即便足不出户, 也同样可以津津有味地在家中娱乐消遣。
三、邻里规划思想的衰落
邻里交往衰落的社会历史根源
3. 居住流动性的提高 由于现代社会获得身份增多, 交通发达, 人才流动障碍减少, 城市人口变换职 业、工作地点的几率大大增加, 工作变动所带来的居住流动也日益增多; 另外, 城 市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及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也使人们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与日俱 增, 继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住流动。 城市居住流动性的提高使住区人口异质性有所增加。 居民间从相遇、相识、相知, 到建立交往圈, 并重组社会邻里结构和社会关系 网络的可能性随着异质性人群人数的增加而减少。 因此, 城市愈益增加的居住流动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住区邻里的亲密交往。
佩里将邻里单位作为构成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细胞,并使其超越创新的设计概念,成为一 种社会工程(SociaI Engineering),以帮助居民对所在社区和地方产生一种乡土观。这一模 式很快在世界各国产生了认同,并被广泛应用到实践领域,虽然后来受到了理论界的批判, 但实质上促生了更多对规划中邻里居住模式的研究。
三、邻里规划思想的衰落
邻里交往衰落的社会历史根源
1. 城市居民社会交往构成的变化 城市居民社会交往的背景现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 社会联系的手段大量增加; 第二, 交通工具日益发达; 第三, 社会分工愈益细 密。
城市居民社会交往的重 点与兴奋点常常超出了 社区边界, 存在于住区 外更为广泛的业缘、同 学、朋友甚至依靠网络 建立起的虚拟社会联系 之中。 地域联系在城市居民日 益复杂的社会联系中逐 渐淡化, 邻里交往渐趋 贫乏。
一、邻里规划思想的缘起
邻里的界定:
1、住地毗连的人们,认同特定的一组角色,据此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 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即邻里。 2、邻里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经济、人种、行政的概念,而是一个互动体系。 3、社会学家指出, 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型群体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必然会形成若干个由关系较密切 的成员组成的小群体。这种具有相对亲密关系的小群体就是邻里. 它是一种较社区关系更密切的社会关系。 4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它具有五种功能生产互助功能、生活相互辅助功能、社会化的功能、思想和感情交 流的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
三、邻里规思想的衰落
邻里交往衰落的社会历史根源
2. 业缘、地缘同时吻合局面的打破 1980年代以后, 随着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科技、生产迅猛发展, 社会 分工更加细密, 人才流动更加自由, 就业选择大量增加, 且日益摆脱地域局限。 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 的城市居民地缘、业 缘同时吻合的局面终 被打破。丧失一切业 缘联系的居民邻里彼 此陌生, 互动减少, 住区交往日益衰落。
所以,扭转我国城市居住交往衰落的关键在于互动契机的营造。
当前, 在我国城市住区的建设实践及生活实际中, 交往契机的创造及现实转化面临困境。对此, 应当 开拓思路及视野,结合我国城市住区发展的社会现实, 多方面、深入、灵活地探索促进住区人际交往的各 项措施, 积极增进邻里交往。
四、邻里规划思想的当代利用
邻里思想在新城住区规划建设中应用研究
----以新加坡为例
目录
一、邻里规划思想的缘起 邻里的界定、创建者 邻里规划思想的背景分析
二、邻里规划思想的发展 中国新邻里规划中的自然过程 邻里思想的发展演变 邻里思想中的8个主题
三、邻里规划思想的衰落 邻里交往衰落的社会历史根源 四、邻里规划思想的当代利用 邻里思想在新城住区规划建设中应用研究——以新加坡为例 五、结语 规划思潮中邻里的内涵与意义 邻里思想在旧城更新中的现实意义
三、邻里规划思想的衰落
小结(邻里交往衰落的社会历史根源)
1. 2. 3. 4. 5. 6. 城市居民社会交往构成的变化 业缘、地缘同时吻合局面的打破 居住流动性的提高 物质生活条件发生转变 宗教影响的弱化 社会群体与组织的发展还不成熟
上述原因是影响我国城市居住交往衰落的社会、历史根源, 其间是否存在某种共性与关联呢?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 互动契机的减少是根本因素。 邻里间的亲密性首先来自有使人彼此相识的可能性及持续性。互动契机的减少必将导致居民彼此结识 的可能性及持续性降低, 进而导致住区邻里的交往衰落。各种不同社会、历史因素正是通过削减互动契机 这种共同的、根本的作用结果, 而对我国现代城市住区的邻里交往产生重要而深刻的消极影响。
三、邻里规划思想的衰落
邻里交往衰落的社会历史根源
4. 物质生活条件发生转变
( 2)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过去人们常常在公共的院落、走廊及屋 顶平台晾晒衣物; 聚集在院落里、屋檐下、 楼顶天台、甚至胡同或巷弄的风口处纳凉避 暑。 伴随着现代居住生活条件的改善, 城 市住宅的面积及功能日趋完备, 家家户户拥 有阳台、客厅; 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越来越 多的家庭安装了暖气、空调。 人们在自家户内无法满足某种居住生 活需求而转向住区公共空间, 进而引发的碰 面和接触随着城市居住生活条件的日愈完善 而逐步消失。
二、邻里规划思想的发展
邻里思想中的8个主题
管理:管理的主题强调了邻里在城市建设期间或建成以后作为管理工具的可能性。 治疗:源自现代主义者运用城市规划治疗城市病的思想。 福利:福利的主题在古典建筑学中主要表现为对健康和舒适方面的关注。 这种观点明确体现了现代主义运动中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柯布西耶认为功能城市应当首先保障健全的个人和健康的居住环境, 也就是说, 空间、新鲜空气、阳光 这些基本的自然要素应当富足。 交往:交往的主题强调了建筑环境的复杂性和社会多样性。 秩序:邻里成为调整秩序的工具, 从而发现并表达了一个城市系统。 参与:参与的主题反映的是居民的需要。 规划在这里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是所有的“游戏者”参与决策的过程, 其最终的口的是通过公 众的参与使邻里成为公众生活的舞台 认同:认同的主题更进一步涉及到居民的深层次需求, 具有认同感的邻里是居民之间和居民与环境之间 联系的传达媒介。 意义:来源于场所和行为的相互作用。
巷弄中聊天, 打发闲暇
院落中聊天
三、邻里规划思想的衰落
邻里交往衰落的社会历史根源
5. 宗教影响的弱化
宗教不仅表现为信仰, 还包括以仪式或祈祷形式发生的语言行为及身体活动。仪式有许多种: 有在每 年差不多时间举行的时历仪式, 如春节、重阳、少数民族的泼水节、火把节; 有与个人社会身份变化有关 的通过仪式, 如婚礼、成人礼; 还有一些因为特殊环境和需要而举行的特殊仪式等。 功能主义的宗教理论认为, 宗教仪式具有群体行为的典型特征, 能够激发人们敬畏、兴奋以及激动的 情绪。热忱的氛围和共同的信仰将人群集合在一起, 加强了团结, 同时也促进了群体间的交流及群体意 识。 人们常常在各种颇具神圣色彩或者狂热的群体性宗教活动中, 得到一种日常生活所无法获得的情感释 放, 接续或逐步建立起新的社会联系。随着科技、生产的日益发达, 人们普遍建立起科学的自然观, 除某 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及一些边远地域外,宗教在我国城市生活中的影响日愈弱化。 紧张、忙碌的城市居民对时历性的宗教节日不再重视, 各种群体性的宗教活动已从多姿多彩的都市 生活中逐渐消失, 与之关联而生的各种社会联系及情感交流也不复存在。
三、邻里规划思想的衰落
邻里交往衰落的社会历史根源
4. 物质生活条件发生转变 ( 1)居住生活基础设施基本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