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建设理论
新城设计理论及案例

在规划阶段应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融 入城市设计和建筑风格中,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总结词
新城设计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详细描述
新城规划应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合理布局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推广绿色建筑 和低碳交通,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设计
总结词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设计成为新城建设的必然趋势, 能够提高新城的管理效率和生活品质。
详细描述
新城设计应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 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如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家 居等,提高新城的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性。
案例
新加坡的智慧国家计划,通过全面的智能化设计和先进的 技术手段,实现了高效的政府管理和优质的生活服务。
新城设计理论及案例
目录
• 新城设计理论概述 • 新城规划设计 • 新城设计案例分析 • 新城设计的发展趋势 • 新城设计的挑战与对策
01
新城设计理论概述
新城设计的概念
定义
新城设计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和建设 ,创造一个满足现代城市生活需求的 新型城市区域。
目的
新城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 中的问题,如人口增长、城市扩张、 交通拥堵等,同时提供更舒适、宜居 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设计开放空间,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增强 社区凝聚力。
步行系统
设施配置
规划完善的步行系统,提高步行安全和舒 适度。
配置座椅、照明、垃圾桶等设施,提高公 共空间的使用便利性。
03
新城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总结词
生态环保、科技智能
详细描述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大楼底下与周围是 城市的四周为隶24属00区m,×遍15布00树m林(3与6草4万平方米)的广场, 场,可作为城市包扩含展着之花用目、公园与林荫道
配备有餐厅、商店、剧院、沙龙等两
三层高的台阶状公共建筑
光明城功能分区图
2.1光明城市功能分区图
路网设计:
东西、南北主要轴线——40米宽的快速单向车道,每 隔800米或1200米即可通过连接坡道至标准道路的水 平面。 十字路口——有效间距为400米(有时进一步细分为 200米) 符合行车速度与行人可接受耐力的条件限制。
理性至上
勒·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勒· 柯布西耶简介 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
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 筑运动与城市规划的激进分子和主将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 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以及弗兰克·洛 依德·赖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闭合式杜区
闭合式社区基本上沿用了“别墅—公寓”的模 式,将城市架空干道融入社区中,每个社区占地 规模400m×200m,便于道路交叉口的设置。 居住单元的背面朝向主要街道,向内朝向歌 300m×120m的大花园。 属于一种由街道形成的“围台”式城市。
进退式杜区
进退式杜区灵活地运用“别墅—公寓”模式 每个社区构成面积为400m*600m的街区,每 隔200m设置一条次级街道,形成巨大的岛状基 地 以种无围墙的开放城市为前提。
人口密度 305人/h㎡, 绿化率 48% 人口密度 300人/h㎡,绿化率 85%
人口分类: 城市人.生活重心在城市且居住于其中者 郊区人,工作于郊区且居住于郁区花园新城
大伦敦规划

大伦敦规划——新城建设以及影响姓名:班级:学号:摘要:大伦敦的范围覆盖6735km2,涉及到134个地方政府,当时人口1250多万。
因此该规划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伦敦市区的总体规划,而是整个大都市地区的规划。
正如塔夫里等人评价的,该规划使“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既考虑到了城市建成区本身的延续性和进行全面改造的困难,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向外扩散的需要采用了降低已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在城市的建成区之外有计划建设新城的方式来整合整个区域,使城市及其周边均纳入到有序的发展之中”。
关键词:疏散田园城市组合城市卫星城新城Greater London range covers 6735 km2, involving 134 local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the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250 so the planning is no longer just a London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city, but the entire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as tower in Cardiff, evaluation, this plan to the regional planning rafael case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 built-up itself in the city the continu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and difficulties,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pread outside the city to the need to adopt to reduce 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 has finished, in the city of new city construction outside the finished in a planned way way to integrate the whole area, make the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 are subject to an orderly developing.城市简介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
新城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论_辩证与实践_杨卡

2015.08文章编号:1009-6000(2015)08-0042-06中图分类号:F127.4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9-6000.2015.08.00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建设与“城市病”治理(12CRK022);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新城建设与“城市病”治理研究(15JGC151);国际关系学院中央科研业务费项目:北京市公共资源配置空间均衡化的路径与制度创新研究(3262014T52)。
作者简介:杨卡(1980-),女,汉族,河南社旗县人,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研究。
摘要:近二三十年以来,全球大都市区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转变,许多发达都市区都在朝着多中心格局演进。
文章对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深入分析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历史辩证特征,重点探讨城市区域发展中多中心和一体化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阶段多中心体系和新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集聚力不足、功能依赖和空间浪费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多中心区域;新城;城市空间格局Abstract: Fo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pattern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many urban areas are developed in the evolution towards multi-center patter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historical dialectic, focusing on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integration and polycentric.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Chinese metropolis, proposes to solve the general path for gathering force shortage, functional dependency and wasted space.Key words: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 new tow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新城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论、辩证与实践Theory, Practice and Dialectic of New Town and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杨卡YANG Ka在技术进步、经济转型和后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都面临着新的境况,如: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逐渐降低、预期寿命和夫妻分居比例逐渐增高、家庭规模明显缩小、同居者与新型家庭模式增长,以及老龄化与移民浪潮等,克利凯(Cliquet,1991)[1]用“第二次人口转变(seconddemographic transition)”来形容这些现象。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理论总结(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资料)

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理论提出:在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2、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增值归集体所有。
3、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为城乡结合体),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2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4、田园城市布局: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形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5、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通过他对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1)“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书中提出了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在该项规划中,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光辉城市”规划方案——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采用大量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设一个地铁和人车分离的高效率交通系统。
线形城市理论1、提出者:索里亚·玛塔——西班牙工程师,于1882年提出最主要原则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植入与缝合——新城规划设计新理念

代文 明交 相辉 映 ”的新 型城 乡形 态 ,实现 集 中 发展向 “ 聚合 ” 发展 的转 变 ( )。 规划 最终 形 图4
成八 个具 有综 合 性城市 功能 和较 强辐 射能 力 的次 区
域 中心 .作 为对新 城 建设有 带动 作用 的 中心 区域 。
6 \^ n 『A ^ ^ ^5
的思 想 ,确立 了 重 点 建设 和 “ 点生长 的发 多
在 大量 的现状 调研 基础 上 了解区域 的发 展需 求 。
从 宏观到 微观 ,在 经济 、区域 发展 战略 区位 、 自 然地 理 资源 条件 、产 业现 状等 诸多 因素 下分析 研究 各 个片 区之 间的关 系 ,最 终得 出适 宜规划 区域 的功 能 组合 ,再 将功能 细分 的产 业映射 到 实在 的地 块 和 建筑形 态上 。新 的规划 设计 理念往 往 在这个 推敲 过
程 当 中进 发 出 来 。
展策 略 围绕次 圈层 发展 核 心 .构建 以轨道 交通 ,
大运 量 区域公 交 系统 为主 的交通 网络体 系和 生态 网 络体 系 实现 成都 大都 市 区域发展 由 “ 中 走 向 集 聚 合 ” .并 为城 乡统 筹发 展在 空间 上做 出前瞻 性 安 排 和 统 筹 考 虑 。就 成 都 的 新 城 建设 提 出 “ 中 多
乡统 筹 发 展 ( 1) 。 图
2 、新城 的 出现呈 现 出以下特 征
2 1国 内一线 、二 线城市 为 了提升 其城 市竞 争力 , . 致力于 建设 有相 对特 色的新 城或 者新 区 ,这 类新 城 和新区 多引入新型 的或者升级 后的城市 职能 。 22 一些 周边具 备优 良山水景 观资 源 的城 市 结 合 . 旅游地 产 开发休 闲 、度假 产业 .形成 以休 闲旅游 功 能并配 备 完善公 共服 务设施 的大 城市近 郊新 城或 者
新城案例介绍

新城案例介绍罗璇由建筑师马克留斯主持设计。
其成功之处在于:以轨道交通线加强与母城的功能联系,提供便宜而舒适的住宅建筑,通过不断吸纳各类各阶层的居民而积累起丰富的社区生活形态。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魏林比新城的规划建设目标已经得到实现,且保持和延续着城际聚居的活力。
魏林比新城位于斯德哥尔摩市西郊,距母城15公里,从斯德哥尔摩乘郊区电车或者城际铁路约需25分钟便可抵达。
原规划总用地约290公顷。
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扩展到300公顷以上。
周边相继新建了若干小型的居住区。
新城最初规划居住人口为2.5万人,随着本地区的常住居民、外国移民和消费人群逐年增加,目前实际居民已经超过5万人,周边小型居住区也已容纳近3万居民。
聚居区人口构成趋向于多元化。
位于新城中央的居住区中心设有配套行政管理机构、商业街市、学校幼儿园、文化娱乐场所和教堂等,能够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综合交通中心即转乘枢纽也安排在这里。
新城的办公、文化、商店、医院、学校、老人中心和托幼等设施与机构创造了大量的居民本地就业机会,同时,在魏林比附近还适当规划了工业企业用地。
这一措施防止了新城变成单纯的卧城,使得聚居区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较多的人流活动,最为重要的是确保了新城自我运行的必要生机。
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瑞典魏林比瑞典魏林比荷兰阿尔梅勒新城(Almere)阿尔梅勒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座新市镇,属于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都会圈内,两地以艾湖(Ijmeer)相隔。
为了解决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日益拥挤的问题,建立一个既有乡村的舒适又有城市的便利的乌托邦,荷兰政府在1960年代启动了一个绿色新城的计划。
阿尔梅勒新城启动于1967年,至今已拥有19万人口,目前是荷兰第七大城市,也是欧洲发展最快的新城。
通过与周边森林、水渠、湖体的紧密协作,阿尔梅勒形成了“绿+蓝”的空间特色,这种生态策略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自然环境和体育休闲场所,也为小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到1994年,新城的城市中心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新城飞速发展的需要,雷姆.库哈斯的大都会艺术设计的办公室(OMA)接到了把阿尔梅勒重建成一座充满城市气息且紧凑简洁的城市的任务。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的含义“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
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
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原则: (1)适当的集中于分散 主张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 (例比赛和演出)的场所,作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 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 动范围外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2)步行为主
(3)TND模式强调社区的紧凑度,强调土地和基础设施 的利用效率,通过适度提高建筑容积率降低开发成本和 “浓缩”税源。
(4)在户型设计上,TND模式还侧重考虑住宅的多样性
和拓展性,通过提供不同建筑面积、不同户型、不同价格 的多样性住宅,利用总价的过滤效应,让更多低收入的家 庭能够支付得起。
(5)在建筑风格上,TND模式强调要尊重地方传统。
新城建设理论概述
以下资料是由Overper进行的汇总与整理
目录
•有机疏散理论
•区域城市理论 •新城市主义理论 •精明增长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
1917年,芬兰城市规划师沙里宁在进行大赫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一哈格的规划方案时,发现当时己经在城市郊区开 始建造的卧城型卫星城镇,因为仅承担居住功能,而导致生活与就业不平衡,使卫星城于中心城市之间发生大量交 通,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
新城市主义”街区设计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其中公共 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 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 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 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它则更 加强调城市从整体方面出发的建设理念,TOD是公交主导 的发展单元,即公交站点为中心布局商业服务设施,扇状 辐射小区。
The end
人口和工业的外
大伦敦规划
区域城市理论
刘易斯芒福德
在20世纪20年代,以芒福德等人为核心的美国区域 规划协会看到,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不需要继续 将全部功能聚集在其核心区,相反城市可以向周围 广袤的绿色世界和小城镇扩展。因此希望将规划重 心放在区域,只要规划得当,工作和居住在一起的 大约3万人的社区大体上可以形成一个城市,那里由 绿带围合出一个鲜明的边界,称之为新城。与老城 市的污染等城市病相比,新城能够把效率、社会公 平和美结合起来。“恐龙”城市会消失,代之而起 的是分布在绿色景观中的“新城”组成的“区域城
市”。
新城市主义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
在20世纪末,许多大城市都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或多或少是由于二战后几十年无序的郊区化趋 势所带来的,而这一趋势是基于奉行功能分区,汽车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而形成 的。
理论核心思想:
(1)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 (2)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居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 (3)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型。
新城市主义理论
基于此核心思想下,新城市主义理论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发 展模式(TND):传统邻里发展模式与公交主导发展模式 (TOD),其中: TND模式强调城镇内部街坊社区建设理念,TND是社区中 心、邻里中心模式,即商业服务设施布局于居住小区的中 心,在交通干道的框架内通过次级道路网络连接居民区。 TND模式认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每一个邻里的规模 大约有5分钟的步行距离,单个社区的建筑面积应控制在 16—8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最佳规模半径为400米,大部 分家庭到邻里公园距离都是3分钟步行范围之内。
邻里之间的往来,从而建立一种友好、和谐的社区关系。
精明增长理论
(5)营造富于特色的社区 主张突出社区自身特色。提高吸引力,创造鲜明的场所特点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让居民对社区产生归 属感和认同感。 (6)提供多样交通方式 为人们在住宅、购物和社区形式以及交通方式上提供多种选择是精明增长的核心目的。它并不排除小汽 车交通,而是鼓励其他交通方式与小汽车交通形式公平的竞争。 (7)开发决策多元化 鼓励社区组织和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发展决策,同时平等的考虑各个团体的要求。 (8)提高城市增长的可预知性、公平性和成本收益 城市发展决策必须有科学的预见性,决策必须公正而且高效。 (9)保护开敞空间、农田和自然景观以及重要的环境区域 城市发展必须在保护农田、开敞空间、自然景观以及生态脆弱区的前提下进行。 (10)强化已有社区的发展,将新的发展导向已有社区 具体做法:集中和分散就业和服务设施、增加步行的可达性、建设集合式而非独立式的住宅及混合土地 使用模式。
新城市主义理论
(3)多样性原则 人的多样性,主张在城市、社区和邻里内应该有多种多样的适合不同类型人群居住的房屋,并强调社区互动 以加强这些不同主体间的社会交流与联系,以解决贫富隔离、社会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 社区功能多样性,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对丰富的资源的混合使用,反对过去的建设理念中过分注重功能 分区的做法,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 社区环境多样性,强调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应保持该地区的特色,维持当地文化与传统,最大限度地寻求各个 社区的多样性,保持整个城市文化传统的可持续发展。 (4)珍视环境原则 主张建立多中心的有机的城镇体系结构,不同的城镇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中心城市、普通城镇和郊区共同 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 (5)可支付原则 主张通过开发多种类型和不同价格水平的住宅,让不同阶层的家庭都能支付的起,这又有利于保持住宅主体 的多样性。
新城市主义社区
新城市主义理论
TND具体内容包括: (1)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部分,并把公共空间、
பைடு நூலகம்
绿地、广场作为邻里中心。
(2)对于内部交通,该模式主张设置较密的方格网状道 路系统,街道不宜过宽,主干道宽度在10米左右,标准街 道在7米左右。较多的道路联结节点和较窄的路宽可有效
降低行车速度,从而营造利于行人和自行车的交通环境。
有机疏散理论
理论实践——1944年大伦敦规划 规划概念:卫星城、大绿带、环形路。
空间结构:四环
(1) 内环:建成区,75-100人/英亩。 (2)二环:伦敦郊区,50/英亩。 (3)绿带环:村落/开放空间/公园/农场,限制村落
大伦敦规划
扩张,不发展市镇中心。 (4)外环:开放式村落/农田,允许村 张和新市镇的形成,为伦敦内城 迁提供空间。 落的扩
(6)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 。
(7)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开发 。
精明增长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出现于美国郊区化发展的后期,当时人们开始批评郊区化浪费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土地利 用不够集约,导致城市向外无限蔓延,其次是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导致能源浪费并带来交通堵塞,以及造成了 严重的空气污染。 理论内容: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 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 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理论主张的基本原则: (1)混合利用土地 主张将工作、娱乐、休憩、商务和居民生活结合在一起 (2)采用紧凑式设计 主张提高建筑密度,提倡向空间方向的集聚发展,而不是水平方向的扩张发展。 (3)提供多种选择的住宅 为各种收入水平的人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住宅,消除日益明显的社会阶层的分隔。 (4)创造适宜步行的邻里和社区 提倡邻里之间更多的沟通和往来,要求住宅环境能为人们提供可走动的空间,使人们的居住区更适合步行和
新城市主义理论
TOD开发模式
TOD模式基本原则: (1)组织紧凑的有公交支持的开发 。
(2)将商业、住宅、办公楼、公园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步行可达的公交站点的范围内 。
(3)建造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将居民区各建筑连接起来 。 (4)混合多种类型、密度和价格的住房 。 (5)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留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
与城市中心区通勤的矛盾。
沙里宁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有机疏散理论
理论内容: 有机疏散理论认为重工业和轻工业都应该从城市中心疏散出去,腾出的大片用地可以用于增加绿地,以及提 供给那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作为居住地之用,让他们就近享受 家庭生活。沙里宁认为“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 式,是使原来密集型城市实现健康发展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前一种方法能带来城市的生活便利 和居住安静,后一种方法能使整个城市提升功能上的秩序和工作上的效率。因此,“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 市目前的拥挤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有机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功能集中 点”,这样原来密集的城区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他们彼此之间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理论的基本原则: (1)紧凑性原则 新城市注意的邻里单元是一种限制在一定区域中和围绕着一个限定中心的城市化模式。其社区具有固定边界, 以利于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在社中应该达到足够的人口密度,保持人口居住的紧凑度,提高土地 和资源的利用率。 (2)适宜步行原则 应该发展大运量、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辅以无需消耗能源的步行系统,并尽可能多的考虑步 行易达空间,保持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它不排斥使用小汽车,而是推崇传统市镇的那种”网格状“道路 体系,以为,它既便于紧凑化的布局,又能提供灵活多样的出行路线,减轻交通干道的压力,提高运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