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县马尾松毛虫风险管理研究

合集下载

马尾松毛虫灾害控制措施探讨

马尾松毛虫灾害控制措施探讨

43 承 台设计 .
独立承 台、 下或墙下条形承 台( 柱 梁式承台) 以及 筏板承 台 ,
10 5 mm, 墙下条形承 台边缘挑出部分可 降低至 7 m 5 m。条形和柱
下独立承台的最小厚度为 5 0 0mm, 其最小埋深为 6 0 0 mm。
和箱 形承 台, 承台设计包括选择承 台的材料及其强度等级 , 何 几 形状及其尺寸 , 进行承 台结构承载力计算 , 并应 使其 构造满足 一 定的要求 。 构造要求: 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 50 m, 台边缘至桩 中 承 0r 承 a 心 的距 离不 宜小于桩 的直径或 边长 ,边 缘挑 出部分 不应小 于
00 6 h ( 亩 ) . 7 m21 。 6
敌对松毛虫的的控制作用。营林措 施对 森林 生态环境 的改善和 对马尾松毛 虫的控制作用如表 1 。
表1
类 型

试验区 对照区 ( 采取 了营林措施) 未采取营林措施) (
标准地 ( 块)
针阔混交 比例 林相 枝 丫盘数 树冠直径 ( ) m 盖度
1 6
72 . .2 :8 1 2 2 . 2 02 . 9
1 6
96 . .o :4 8 1 . 6 o1 . 4
标准地确 定后 , 进行林 分调查 , 根据标准地 内马尾松平均高 和平均胸径 , 选择 3株标准株, 清点标准株上虫 口数 。防治施药 后 ,为 了保证调查数据可靠性 ,防止死亡幼虫落入林下难以清
对马尾松毛虫的控制效果 : 由于营林措施改变了林分结构 , 增加 了林 内生物多样性 , 提高了林 内湿度 , 有利于保护天敌和发挥天
防治)6 1 块标准地内随机选取标准株( 按照标准地内马尾松平均
高 、 均胸径, 平 在每块标准地 内选取 3株标准株) 调查 , 马尾松毛 虫幼虫、 白僵菌当代感 染率在 3%左右 , P 蛹 1 C V喷雾小班 内当代

潜山县松树食叶害虫控制技术研究

潜山县松树食叶害虫控制技术研究
11 马 尾 松 毛 虫 发 生 概 况 .
曰结 茧 基本 结 束 。 8月 6 日少 数 成 虫 出 现 。 虫 高 峰 期 ( 成 羽 化 、 卵 期 ) 8月 1一 l 产 在 1 3日。 8月 1 日产 卵 基 本 结束 。 6 第 2代幼 虫 于 8月 2 8日少 数 出现 。 9月各 虫 态都 有 出现 , 大 但
潜 山 县 位 于 安 徽 省 西 南 部 , 别 山 东 南 麓 , 面 积 大 总
16 6k , 林 资源 丰富 , 业用 地 总面 积 9 8 . h , 9 m2森 林 38 39 m2有 林 地面 积 8 0 m 林 木 总 蓄积 量 3 45 66 8h , 7. 9万 m , 林覆 盖 森 率 5 . 松 树是 潜 山县 主 要 树 种 , 有 林 地 中 , 林 面 积 31 %。 在 松 6 4 . m 占有林 地 的 8 . %, 98 18h , 06 4 松林 蓄积 量 3 40 3. 9万 m , 占活 立木 总蓄 积 的 8 . %。 91 9 近年 来 , 由于气 候 变 暖 , 山县 松林 虫 害 呈逐 年 上升 趋 潜
1 6 、9 7 18 、9 4 1 9 、0 2 2 0 、0 0 2 1 9 3 1 7 - 9 8 19 、9 62 0 、0 3 2 1 、0 1年 。
只有 在 大发 生 周期 年份 , 才发 生 马尾 松 毛虫 危 害 , 且 危害 并
较重。 ③安全区包括五庙 乡、 槎水镇 、 塔畈 乡、 官庄镇北部 、
国 营 驼岭 林 场 北 部和 潜 山县 东 南圩 畈 无 松 林 地 区 。 区一 该
势。 据张国庆【] 】研究, - - 3 安徽省潜山县在 15-2 1 , 9 1 00年 马尾
源地 , 年 虫 口较 高 , 果不 采 取 控 制措 施 , 情就 会进 一 常 如 虫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对策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对策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对策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在贵池区发生范围较大,为害时轻者树木生长明显减缓,重者把松针全部吃光,状似火烧,造成松树成片枯死。

为了尽量减少马尾松虫为害的损失,我们进行了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的系统观察和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分布及寄主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区,主要为害马尾松、黑松、油松、湿地松、火炬松等。

2 形态特征成虫雄蛾翅展36-49mm,体色茶褐到黑褐;触角羽状,淡黄至褐色;前翅较宽,外缘呈弧形弓出,翅面有3-4条不很明显的横条纹,沿外横线的黑褐斑到内侧为淡褐色,中室白斑较明显;后翅中间阴现淡色斑纹。

雌蛾较大,翅展42-57mm,体色较雄蛾浅,呈灰褐色;触角呈短栉齿状;中室白斑不明显。

卵椭圆形,初产时多为粉红色,也有淡绿、淡紫等,近孵化时呈紫黑色。

幼虫体色随龄期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区分为棕红色和灰黑色两种,鳞毛也有银白色和银黄色两种;头部黄褐色;中、后胸背面有2条蓝黑色天鹅绒状的毒毛横带;身体两侧具白色长毛,并有灰蓝色纵带,由中胸至腹部第8节气门后上方的纵带处各有1白色斑点。

蛹纺锤形,棕色或栗色,腹末臀棘细长,末端卷曲。

雌蛹长26-33mm,雄蛹长19-26mm。

茧薄,灰白色或淡黄褐色,外有散生黑色短毒毛。

3 生物学特性每年发生的世代数,随地理分布而有很大的差异,长江流域的贵池区1年发生2-3代,但每年发生2代或3代的百分比并不尽相同。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的影响,此外与松树的受害程度、生长状况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当年平均温度在24℃以下,松树受害严重或生长势衰弱时,幼虫的发育就迟缓而且代数少;反之,幼虫发育就快,代数增多。

马尾松毛虫以3-4龄幼虫在针叶丛中、树皮缝或地被物下越冬。

来年2-3月平均气温升到10℃时出蛰。

成虫趋光性强,寿命4-10天,有很强的迁飞扩散习性,好飞向林木生长茂盛的中龄林和林缘产卵。

基于文献学分析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的研究综述

基于文献学分析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的研究综述

2019·09林园yuan lin sheng tai态生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省,是我国历史性森林害虫。

对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总结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理论与技术,提高预测预报水平,科学指导马尾松毛虫防治,维护森林安全。

1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文献资源类型包括期刊、报纸、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国内会议论文、国际会议论文、学术辑刊。

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条件为:主题=马尾松毛虫或者题名=马尾松毛虫,或者v_sub-ject=中英文扩展(马尾松毛虫,中英文对照)并且主题=预测或者题名=预测,或者v_subject=中英文扩展(预测,中英文对照),或者〔主题=马尾松毛虫或者题名=马尾松毛虫,或者v_subject=中英文扩展(马尾松毛虫,中英文对照)〕并且主题=预报,或者题名=预报,或者v_subject=中英文扩展(预报,中英文对照)或者〔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或者Keyword=中英文扩展(马尾松毛虫,中英文对照)〕并且关键词=预测,或者Keyword=中英文扩展预测,中英文对照或者〔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或者Keyword=中英文扩展(马尾松毛虫,中英文对照)〕,并且〔关键词=预报或者Keyword=中英文扩展(预报,中英文对照)〕,专辑导航:全部;数据库:文献,跨库检索共检索到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研究文献655篇。

2数据分析对检索到655篇与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相关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时间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被引、最新文献等进行统计分析。

2.1文献年度分布对655篇文献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研究文献的发表,2007年以前发表的文献数不多;从2007年之后,特别是2011年之后,发表的文献数大幅增加,且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之上,这与信息技术普及、新的分析手段引入有关。

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关键期研究

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关键期研究

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关键期研究(张国庆)(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安徽 246300)摘要: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暴发年份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种群动态。

研究结果表明,在增殖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达 4.27%,种群趋势指数为7.6;在暴发初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为4.25% ,种群趋势指数为4.81,增殖期易引起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剧增。

这一结果表明,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关键时期在增殖期末期。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暴发期;增殖期;种群动态;生命表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一种暴发性森林害虫,大量的历史记录和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的暴发具有一定的周期,一般每隔3~5a大爆发1次。

根据马尾松毛虫发生过程特点,柴希明(1995)将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分为渐进发生型、暴发发生型、扩散发生型、低密度稳定发生型。

根据成灾程度和频次,侯陶谦(1987)将发生区域划分为常灾区、偶灾区和无灾区。

马尾松毛虫常灾区多为暴发发生型,偶灾区一般为渐进发生型、扩散发生型或低密度稳定发生型。

1.马尾松毛虫暴发周期虫口密度的分布在2-3代类型常发区,马尾松毛虫暴发过程大体上经过潜育期、增殖期、暴发期、消退期4个过程。

据张真、李典谟(2008)研究,常灾区马尾松毛虫不仅虫口密度变动大,而且变动过程为从低密度迅速上升到高密度,中间没有过渡,而下降迅速,所以虫口密度分布成双峰型,且低密度频率高,高密度频率低。

而偶灾区和无灾区变动幅度小,频率分布较为均图1 马尾松毛虫1个暴发周期虫口密度的分布(张真、李典谟,2008)Fig.1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MPC during an outbreak period (Zhang Zhen,LiDianmo,2008)[1]由此可知,在常发区,马尾松毛虫的虫口密度变化可以用图2表示:Fig.2 Chang of MPC Density level因此,研究暴发初期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变化情况,对马尾松毛虫的监测预警与掌握防治关键期十分必要。

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

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

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摘要根据2003—2008年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资料以及2001—2012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资料,对全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经鉴定有524种,其中病害102种,虫害395种,有害植物27种,危害范围较大、程度较严重的有16种。

分析了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危害现状和其形成灾害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分析;防治对策;安徽潜山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之一,地理条件复杂,植物种质资源丰富。

潜山县境内交通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林业有害生物对林区的威胁越来越大。

为此,摸清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区域及危害程度,开展其生物学特性、危险性分析及相应的管理策略的研究,以便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和扑灭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保护潜山县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

1 调查内容与方法1.1 调查范围全县所有有林地、木材加工厂、贮木场、苗圃、花卉基地等为普查范围,但以以下范围为普查重点:一是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绿色长廊等人为活动干扰较多的地区和金紫山森林公园、板仓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林区;二是潜山县境内铁路、公路两侧,大沙河、皖河、潜水、长河等两岸林地、湿地;三是县内主要经济林和竹林;四是县内木竹经营、加工企业;五是县苗圃。

1.2 调查对象一是外来林业有害生物。

以入侵后对当地已造成危害的种类为普查重点,对已经在其他地区造成危害的而在当地尚未造成危害的林业外来物种也应列入此次普查对象。

二是危险性大的本土有害生物。

包括有害植物、有害昆虫、林业病原微生物及鼠、兔、螨类等。

三是经济林有害生物。

对危害经济林、竹林和新造林地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重点调查。

1.3 调查内容一是寄主植物;二是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地点;三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统计;四是危害木材的有害生物普查;五是外来有害生物传入的历史资料追溯;六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对当地经济、生态、社会影响的调查。

潜山县二〇一〇年第二代马尾松毛虫

潜山县二〇一〇年第二代马尾松毛虫

潜山县二〇一〇年第二代马尾松毛虫飞机防治作业设计方案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是安徽省重点林区之一,共有有林地129.9万亩,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34万亩,省级公益林13.53万亩。

为了维护森林资源安全,保护天柱山旅游资源,促进林业发展,根据“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我县将对第二代马尾松毛虫开展飞机防治,避免松毛虫暴发成灾。

1.虫情概况根据调查统计,今年我县第二代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30万亩,其中重度发生14.95万亩,中度发生5.05万亩,轻度发生10万亩。

重度发生主要分布在塔畈乡、黄柏镇、槎水镇、源潭镇,中度发生主要分布在龙潭乡、梅城镇、痘姆乡、天柱山镇和天柱山林场,另外黄铺镇、水吼镇、余井镇、官庄镇、驼岭林场等乡镇还有轻度感染区存在。

详细虫情及防治规划设计见附表1《潜山县二〇一〇年第二代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与防治计划表》。

根据虫情,确定飞机防治范围为东经116°18'~116°45',北纬30°29'~31°05',防治面积18.06万亩,共设计9个作业区。

飞防区概况详见附表2-2《潜山县二〇一〇年第二代马尾松毛虫飞防区域概况表》。

2.作业设计依据根据虫情,飞防按照“安全、科学、经济、有效”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设计,飞防作业设计参照以下标准:飞机施药防治森林病虫害作业技术规程(DB43/T135-1999)飞机施用农药规范(MH/T 1026-2009)农业航空作业质量技术指标(MH/T 1002-1995)飞机喷施设施性能技术指标(MH/T 1008-199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1276-2007)潜山县二〇一〇年第二代马尾松毛虫防治预案(潜政办[2010]40号)3.飞防作业条件3.1气象条件飞防作业时,应根据县气象局提供的5天以上气象资料,尽量选择最佳气象条件安排作业。

飞防喷雾最佳气象条件是:气温在24~30℃之间,最大风速小于5m/s,相对湿度大于60%,48小时内无降雨。

潜山县松毛虫病调查分析及精细化预防对策

潜山县松毛虫病调查分析及精细化预防对策
少数 还 会 反复发 作 , 形成 关节 畸形 。
马 尾 松 毛 虫 的幼 虫 和 蛹 带 有毒 毛 , 其 毒 毛 随 风飘 洒 , 或 者 幼 虫被 雨 水 冲 到河 流 、 水塘、 水库 中, 人 畜 通过 饮 水 或 接 触 造 成 中毒 。 人体 只 要接 触 松 毛 虫 毒毛 , 就 会 发 生 松 毛
虫 皮炎 . 数 分钟 内 即感 局部 奇 痒 , 出 现 鲜红 色 水 肿 性 斑 丘
1 马 尾 松 毛 虫 与 松 毛 虫 病 概 述
也有 迁延 更久 者 。
马 尾松毛 虫( D e n d r o l i m u s p u r t c t a t u s Wa l k e r ) 属 鳞 翅 目
( L e p i d o p t e r a ) 枯叶蛾科 ( L a s i o c a mp i d a e ) 松 毛 虫属 ( D e n d r o l i — m ) , 又名 毛辣 虫 、 毛毛虫 , 分布 于 我 国 秦岭 至 淮 河 以 南 各
明。 在 2 0世 纪 7 0年代 松 毛虫 大发 生 时 , 由于 长时 间大 量捕 捉 松 毛 虫 幼虫 或 采 摘 松毛 虫 虫 茧 , 偶 有患 者 导 致 手 指 中毒
( P i n u s t h u n b e i P a d . ) 、 湿 地松 ( P i n u s e l l i o t t i i E n g e l m) 、 火 炬 松( P / n u s t a e d aL i n n . ) , 是 我 国历史性 森林 害 虫 。
现代 农 业科 技
2 0 1 5年第 1 5期
植 物保 护学
潜 山县松毛虫病调查分析及精细化预 防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山县马尾松毛虫风险管理研究作者:费晓强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02期摘要马尾松毛虫繁殖蔓延快,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森林害虫,也是潜山县历史性松林害虫,呈周期性发生,对松林危害较大。

根据潜山县松毛虫发生特点,探索出“分类施策,综合治理”的防治方法,基本实现了马尾松毛虫的可持续控制。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发生情况;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安徽潜山中图分类号 S763.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109-021 潜山县历年来马尾松毛虫发生情况马尾松毛虫,又名毛辣虫、毛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的一种昆虫。

在潜山县,马尾松毛虫1年发生2~3代,以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缝隙中越冬。

1.1 发生区域潜山县南部丘陵地区为马尾松毛虫常灾区,一般年份都有低虫口存在,但不形成灾害,其中黄铺镇的陈桥村、云峰村和痘姆乡的求知村虫口密度较高,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后也不成灾。

在大发生年份,潜山北部低山区为偶发区,危害较严重。

在距丘陵地区较远的深山区为安全区,不会发生危害。

1.2 发生周期潜山县属于马尾松毛虫2~3代类型区,马尾松毛虫是潜山县历史性森林病虫害,呈周期性发生。

据潜山县志记载,1746年、1920年、1931年、1941年潜山县松毛虫大发生。

建国后,潜山县每年均有发生[1-15]。

2 潜山县马尾松毛虫风险评估2.1 分布情况马尾松毛虫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省,是我国南方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

2.2 目前采取的控制措施加强预测预报,出现大发生征兆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在营林技术上,培育针阔混交林,提高林分抵御松毛虫的能力;在防治措施上,使用赤眼蜂、白僵菌粉、青虫菌六号、苏云金杆菌或松毛虫病毒CPV、NPV进行生物防治,或者使用黑光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对于虫口密度高且处在上升趋势的发生区则进行化学防治,以迅速压低虫口密度,防止扩散蔓延。

2.3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马尾松毛虫传播以自然传播为主。

在幼虫期,幼虫在食料不足的情况下,会通过爬行由受害严重林分向受害轻微林分迁徙,一般情况下,爬行距离为数十米至数百米。

在成虫期,成虫通过飞翔迁徙。

成虫除了具有趋光性之外,雌成虫还有在生长茂盛的松林、疏林、林缘或健康松林产卵的习性。

雌成虫飞行高度一般为3~5 m,最高达20 m,少数达50 m,飞行速度一般为2.0~2.7 m/s,4:00—5:00和19:00—23:00为飞翔高峰期,迁飞距离可达5~10 km。

2.4 天敌分布情况及制约能力天敌对抑制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马尾松毛虫适生区都有马尾松毛虫天敌分布,其中主要有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

寄生性天敌主要有寄生蜂(赤眼蜂、黑卵蜂等)和寄生蝇(蚕饰腹寄蝇、伞裙追寄蝇等)。

1983—1985年对广西钦州市三十六曲林场调查,马尾松毛虫第1代卵期寄生蜂平均寄生率为32.4%,第2代为41.8%;1982—1985年该场对马尾松毛虫蛹期调查,第1代寄生蝇寄生率为55.5%,第2代为41.9%,第3代为52.5%。

马尾松毛虫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蜘蛛、螳螂、猎蝽、蚂蚁、胡蜂、鸟类等。

其中广腹螳螂、中华大刀螂等若虫、成虫每日可捕食马尾松毛虫多达4~5头。

日本弓背蚁、双针蚁以马尾松毛虫1~3龄幼虫为食,捕食率可达25%~65%;据调查,捕食马尾松毛虫的蜘蛛种类达69种,其中常见的有斜纹猫蛛、细纹猫蛛、角红骜蛛、蝇虎等9种,一般以1~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为食,1只成蛛每天可捕食15~20头。

中黄猎蝽若虫平均每天可捕食马尾松毛虫2龄幼虫2.1条以上,成虫平均每天捕食3龄幼虫3.4条,最多可达15条。

香港铃腹胡蜂、带铃腹胡蜂可捕食1~4龄幼虫和卵,1986年对广西钦州市三十六曲林场挂卵调查,捕食率为21.8%,幼虫期捕食率为58.3%。

马尾松毛虫致死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和病毒。

在生产实践中,使用较多的是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和CPV,三者在林中使松毛虫感病死亡率分别达到70.8%~97.6%、88.6%~97.5%、53.0%~92.0%。

2.5 对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影响马尾松毛虫主要取食松针,大暴发时,数日之内可以将松林针叶蚕食完,严重时可致松林死亡。

据调查,受害松林生长量减少1.38 m3/hm2,松脂减产279 kg/hm2。

马尾松毛虫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松林死亡,林分退化,生态效益降低;在景区,松毛虫大发生时,不仅影响景区景观,还对游客健康产生威胁,影响旅游产业的经济收入。

在农区,松毛虫大暴发时,松毛虫会侵入农田、耕地、畜舍、民房,污染水源,影响农民耕作,威胁家畜健康。

松毛虫幼虫和蛹都带有毒毛,人体和家畜接触后,会引起皮肤红肿刺疼,即“松毛虫皮炎”。

严重时导致全身不适和关节红肿,甚至溃烂,从而病情加重为“松毛虫病”。

家畜取食被污染的植物,或者饮用被污染的水,还导致食道感染,严重时会发生溃疡,甚至死亡[10,16-27]。

2.6 定量风险评估潜山县松林面积66 820.7 hm2,2015年潜山县马尾松毛虫累计发生7 066.67公顷次,按照马尾松毛虫的特点,根据《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病、虫)风险分析指标体系》赋值,得到:发生率=7 066.67÷66 820.7×100%≈10.575 6%,得P1≈1.378 0。

P21=0.5,P22=0.5,P23=3.0,P24=1.5,P25=2.5,则:P2=■≈1.229 8P3=0.4×0.5+0.4×3.0+0.2×1.0=1.6P4=Max(2.0,3.0,3.0)=3.0P5=(1.0+1.0+1.5)÷3≈1.1667R=■≈1.635 3R≈1.635 3,1.53 风险管理一是加强监测。

在常发区、偶发区设立监测点,常年监测马尾松毛虫虫情,建立监测指标。

二是分类防治。

根据常发区和偶发区不同发生特点,采取不同防治措施。

三是营林技术。

在马尾松纯林中开展林分改造,封山育林,诱导形成针阔混交林,改善松林林相和林下植被;保护林内天敌,招引益鸟。

四是生物防治。

偶发区虫口密度上升时,释放寄生性天敌和白僵菌,压低虫口密度。

常发区虫口密度较高时,在进行无公害农药防治的同时,使用CPV、白僵菌。

五是物理防治。

在常发区虫源地,设置固定黑光灯诱杀。

六是化学防治。

在常发区和偶发区使用无公害农药防治,压低虫口密度后再进行生物防治[4,28-34]。

4 参考文献[1] 侯陶谦.中国松毛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75.[2] 马尾松毛虫[EB/OL].[2016-10-25].http:///link?url=RKhl8dnquezOMBkUOQCZ90aLcyHcn2KyLNnJNT9JEGEUyZUi3Ak4-qxGNsgiRx_PwoApWMjN6qtodu8FVAtspULd2yCNE02n7oDxCQ7qTmgO89DzYekYv05_H3uimz Q6rOE-dt_V4Q6nCoJRMw9UHua.[3]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研究与应用[EB/OL].(2009-08-28)[2016-10-25].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251915.[4]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与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44-146.[5]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51-153.[6] 张真,李典谟.马尾松毛虫暴发机制分析[J].林业科学,2008,44(1):140-150.[7] 李新航.马尾松毛虫种群暴发过程及机制的突变理论模型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8] 薛贤清.大区域气候对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影响的探讨[J].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学报,1983(3):44-53.[9] 陈昌杰.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9-25.[10] 张桢.潜山县松毛虫病调查分析及精细化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48-150.[11]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3):20-23.[12] 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4-157.[13]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84-87.[14]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0.[15] 石再华,许红玲,石怀绶,等.安庆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果初报[J].安徽林业科技,2006(3):4-5.[16]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2-195.[17]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18] 张国庆.基于TSE分析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5-157.[19]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20] 贺刚,操丙周,张国庆.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多层感知器建模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75.[21]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22] 张国庆.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发生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0-323.[23]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8-199.[24] 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39-43.[25]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26]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27] 张国庆.节气与生物灾害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7-230.[28]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29] 熊端元,朱汪兴,张国庆.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径向基函数建模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63.[30] 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3-156.[31] 王庆前,丁德贵,周卫,等.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情况分析与治理措施[J].植物检疫,2006(2):42-44.[32]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1(1):114-118.[33] 储江山,徐胜利,张国庆.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算法试验研究-以潜山县马尾松毛虫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173-180.[34] 汪全兵,陈南松,张国庆.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回归建模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