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瓮安生物群研究概况
贵州瓮安县登科陡山沱组磷块岩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GA0 Sh u a n q1 , 2 L E Sh i — wei
( 1 . Che n g d u Un i v e r s i t y of Te c h n o l o g y, Ch e n g d u 6 1 0 0 5 9 , Ch i n a ; 2 1 1 5 Ge o l o g i c a l Br i g a d e o fGu i z h o u g e o l o g i c a l a nd mi n e r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e v e l o pme n t Bu r e a u , Qi n g z h e n 5 5 1 4 0 0 ,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We n g ’ a n a r e a i n Gu i z h o u i s i mp o t a n t p h o s p h a t e r o c k s e d i me n t a r y a r e a i n t w o d a c h e n g p h o s p h o r u s s i mi a n
[
…
贵州瓮安县登科陡山沱组磷块岩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高 爽’ - 一 ,乐 世 伟
( 1 成 都 理 工大 学 , 四J 1 『 成都 6 1 0 0 5 9; 2贵 州省 地 质矿 产 勘查 开 发局 一 一 五地 质大 队 , 贵 州 清镇 5 5 1 4 0 0)
摘 要 : 贵9 , 1 1 瓮 安地 区是 两 大成 磷 期 震旦 纪陡 山 沱期 中重要 的磷 块 岩 沉 积 区 。 登科 位 于扬 子地 块 东南缘 处黔 中古 隆起 翁 招 坝 海湾 , 以磷 矿 石 薄 片及 元 素分 析 为依 托 , 结 合 矿 石颜 色、 结构、 构造 , 认 为磷 块 岩 富集 层 以 P , o 与C a O构 成 的磷 酸 盐 矿物 磷 灰 石为 主 , 分为 层 纹状 、 奈 带状 白云质 砂 屑磷 块 岩 、 炭 泥 质磷 块 岩 、 鲕 粒 磷 块 岩及 致 密状 白云质 磷 块 岩 四个 亚 类 ,为海 相 沉积 磷 块 岩矿 床 中碳 酸 盐型磷 含 绢 云母 、 绿 泥石 、石英 、 黄 铁 矿 等 典型 的 低
贵州瓮安北斗山震旦系陡山沱组瓮安生物群沉积微相特征

[ 中图分类号] 543 ;592 [ P 3.1P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0 54 (010 — 17 0 10 — 93 2 1)3 06 — 6
・
l 8・ 6
贵
州
地
质
21 2 0 1年 8卷
人坳一线作两条实测剖面 , 并在德江、 王家院等若 干 部位 开展 了点 上观 测 , 岩样 8 取 7件制 成薄 片后
镜下观察 : 岩性 基 本 上 为 粒 泥 白云 岩 、 粒 磷 质 泥
磷灰石在 晚期 重结 晶成微 一 细柱 粒状碳氟磷灰 石 。
Z 石 佃 倚 位 2 岩 石 特 征
本文 针对 瓮安 生物 群 的分 布 范 围在 大塘一 石
朝阳坡一带分布。其中以石人坳一北斗山一段瓮
安 生物 群发 育最好 , 度最 大 ( 图 1 。 厚 见 )
[ 收稿 日期 ]2 1 - 6- 8 0 1 0 0 [ 基金项 目] 瓮安生物群地质遗迹调 查与评价 项 目( 国土资发 20 [4 ] 黔 06 13 ) [ 者简介 ] 作 龙建喜 (9 1 , , 18 一)女 贵州锦屏人 , 实验测试助理工程师 , 从事岩矿鉴定工作 。
粉一微晶级 ; 自形一半 自 , 形 粒状晶体 。视域见藻 迹 偏 集呈纹 层状 分 布 , 藻纹 层 分 布 之 处 晶粒 白云
石结 晶粒度 偏 次 , 藻纹 层 分 布 之 处 晶粒 自 云石 非 结 晶粒度 相对偏 好 。
3 沉 积微 相 类 型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球状化石元素地球化学浅析

一
些 学者 首 先 对 海绵 化 石 的认定 提 出 了质 疑 ,
a. 2 0 ; 均 远 ,0 4 陈 均 远 等 ,0 5 Ha a on 1 ,0 4 陈 20; 2 0 ; g d r
认 为在 岩石 薄片 中观 察到 的单 根或 交叉 的针 状结 构
e a. 2 0 ) t 1 ,0 6 。但是 , 观点 同样 也受 到质 疑 和争 议 该
7 3 1
地 质 论 评
G OO I L EI V. o ELG A VE C R W or N 2 M7 . 1 a 5
.
20 11
贵 州瓮 安 陡 山沱 组球 状化 石 元 素 地 球 化 学浅 析
唐 , 林 , 崇 , 约 烽 高 志 尹 玉 王 。
1 )中国地质 科学 院地 质研 究所 , 京 ,0 0 7 2 北 1 0 3 ; )中 国地 质科 学 院地层 古 生物 重点 实验 室 , 京 ,0 0 7 北 10 3 ; 3 )贵州 大学 资源 与环 境工 程学 院 , 阳 ,5 0 3 贵 5 0 0
篇重 要 论文 , 次将 瓮 安 磷 矿 中 的磷 酸 盐 化 球 状 化 首
石分 别 归于 多细胞 动 物海 绵类 和两 侧对称 动 物 的休
眠 卵 ta. 1 9 ; io e 1, 1 9) 9 8 。使得 这些 球 状 微 体 化 石 的生 物 学 归 属 成 为 多 细胞 生物起 源 研 究 的焦 点 , 引起 了 国 内外 同行 的
微 体 化 石 的 生 物 学 属 性 争 议 提 供 元 素 地球 化 学 方 面 的 确 切 对 比意 见 , 分 析 的结 果 不 倾 向 于 归 属 藻 类 、 细 菌 和 海 但 硫
贵州瓮福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矿床铅同位素特征及来源探讨

算 的 值 为 94~l. ,h U比值为 24~32 并 . 11T / . .。
且, 下矿层条纹 一 条带状磷块岩的磷条带 ( 泥质磷块 岩条带和磷块岩条带) 和泥岩条带( 磷质泥岩条带 和 泥 岩条带 ) 有不 同 的铅 同 位素分 布 区 , 上矿层块 状 磷 块 岩的磷质 与白云质的铅 同位素也有不 同的分 布 区。下矿层和上矿层块状磷块岩的磷质铅同位素分 布 区大 部分重 叠 。
2 结
果
3 讨 论
瓮福 磷 矿 下矿 层条 纹 一 带状 磷块 岩 和上 矿层 条 块状 磷 块岩 铅 同位素分 析 结果 见表 1 图 2 及 。 从 表 l和 图 2可见 ,下矿层 条 纹 一 条带 状磷 块 岩 的 泥质磷 块岩 条带 和磷 块 岩条带 的 P / b为 * b P
6m lLH I o C 洗脱铅 , / 将其蒸干。铅同位素质谱分析 在 M T2 1 A .6 质谱 议上进 行 ,仪器工作 状态 由标样 监
测 +核 工 业地质 分析测 试研 究 中 心用于 监控铅 同位 素 测 定 的 NB9 1P S 8 b标 准 平 均 值 为 P / b b P =
3 1 , 算 的 值 为 9 3—96 T / g2 7 计 . . h U值为 33~ . 36 上 矿 层 块 状 磷 块 岩 的 磷 质 mP / b 为 .。 b :P
l.7 7 7 2~1 . 9 、 P / P 为 l 2 1 3 8 b b 54 7~1 . 6 、 5 7 2
4 " t r i e d p st. / u mo an e o i  ̄i s
成特点的研究 , 对磷块岩磷质来源做一探讨 。
基 金 项 目 : 隶攀 盛 预选 , 页只(5 顺 ,50 _ 2;抖拄 帮 9 3项 ( 19 0 3 1 } 9 一 2—3( , 】 7 G 99 4 23 ;中国科 学 院 资环 局 “ 九 ” 点 B项 目( Z5 -1 5 重 K 9 25 43 作 者 简 介 :陈 多 捣 I9 2一) 16 . ,研 究 沉 积学 厦 地璋 化 学 专 业
贵州省瓮安县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生物化石群的发现

贵州省瓮安县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生物化石群的发现
王尚彦
【期刊名称】《世界地质》
【年(卷),期】1999(018)004
【摘要】在贵州省翁安县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发现有大量的多细胞藻类,海绵和动物胚胎化石。
多细胞藻类以真红藻为主。
海绵为单轴类,完整个体大小750-1550μm;它们的软组织细节及许多特征构造包括表层细胞,孔壁胞,变形细胞,骨针细胞和海腔等都可见到。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王尚彦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15.631
【相关文献】
1.贵州瓮安磷矿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地层和沉积环境研究 [J], 吴明梅
2.贵州瓮安北斗山震旦系陡山沱组瓮安生物群沉积微相特征 [J], 龙建喜;谯文浪;于宁;黄芳
3.贵州瓮安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磷质似红藻石 [J], 周传明;薛耀松
4.贵州瓮安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骨针状假化石 [J], 周传明;袁训来;薛耀松
5.贵州瓮安磷矿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地层和沉积环境 [J], 周传明;薛耀松;张俊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瓮安生物群中的瓶状微化石

第地 球 科 学 与 环 境 学 报
J u n lo r h S in e n v r n e t o r a fEa t c e c s a d En io m n
Vo .3 1 0 No.3
Va e s p d M ir f s is f o e g’ n Bi t s —ha e c o o sl r m W n a o a
RE C i u N a y n ,L U in q n ,Z — I L a - u HOU — u Yuh a ,GUo u -e g ,YANG e- in ,L n 。 J n fn 。 W i a IYo g x
些 化 石 的 发 现 不 仅 进 一 步 丰 富 了瓮 安 生 物 群 的 内容 , 且 为 探 讨 具 分 泌 硬 体 能 力 的 原 生 动 物 的 起 源 、 布 和 早 而 分 期 演 化 提 供 了新 材 料 。
关 键 词 :瓶 状 微 化 石 ; 生 动 物 ; 安 生 物 群 ; 山沱 期 ; 元 古 代 原 瓮 陡 新 中图 分 类 号 :Q95 8 文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5 1 2 0 ) 30 4-5 1.1 6 266 (0 80 —2 90
S uh Chn ,ae r p re . Th a e s a e c o o s sa emo p o o ial trb t d t wo g n r n h e p c s o t ia r e o t d e v s -h p d mir f s i r r h lg c l a t u e o t e e aa d t r es e i . l y i e
Th y r s mbe t h a e s a e a r f s i r m eE ry C mb a a c u n u bo ao o t en S a n i o ic e e e l t ev s -h p d ni o o sl fo t a l a r n Ku n h a p it fs u h r h a x vn e O c s h i Pr
浅谈瓮安生物群的组成、保存特点及其演化

2 。 1 低等菌藻类
在 磷块 岩 中所 见到 的这类微 生物 主要是 蓝藻
2 。 3 疑源类
疑源类是指分类位置和亲缘关系不明的一类 微 生物 。 目前认 为它 的成员是 一些分 类位 置未定 的藻类及藻类的休眠囊胞。( 见图3 ) 。在瓮安生 物群中这类化石 占有相当大 的比例 , 按其形态特 征大致可分为壳壁具有棘刺的球形类和壳壁表面 光 滑无 明显装饰 的光 面球形类 。该期 该期 疑源类
2个 、 4个 、 8个 、 1 6个 、 3 2个 等呈 几何 级 数增 长 的 特 点 。关 于此类 化 石 的生物 亲 缘 关 系 , 尚存 在 不 同认识 。薛 耀 松 等 ( 1 9 9 5 ) 将 该 类 化 石 归 属 为 大 型球状 的绿 藻 门 团藻 类 化 石 。X i a o等 ( 1 9 9 8 ) 依 据 内部细 胞个 数 为 1个 , 部分 见 2个 、 4个 、 8个 、 l 6个 、 3 2个等 呈几 何 级 数增 长 的特 点 , 以及 化 石 个体 的大小 、 表 面纹 饰 及 内部 细 胞 固定 排 列 形状 等特 征 , 认 为这些 球 状 化石 与 现 代一 些 甲壳 类动 物 的胚胎早 期发育 阶段相 似 , 应 为早 期后 生 动 物
・
1 2 6・
贵
州
地
质
2 0 1 3年 3 0卷
细胞 藻类 保 留有繁 殖 结 构 , 如红 藻 类 的未 知 பைடு நூலகம்球
2 瓮 安 生物群 的组成
瓮安 生物群 主要 由下 述 五大 类 组 成 : 低 等菌 藻类 、 多 细胞藻类 、 疑 源类 、 磷 酸盐化 球状 化石 、 后 生动物 及其骨骼 化石 。
贵州瓮安震旦纪陡山沱期含磷层位微化石再研究

贵州瓮安震旦纪陡山沱期含磷层位微化石再研究尹崇玉高林志(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 )摘要对贵州瓮安震旦纪陡山沱期含磷层位微化石进行再研究 通过形态及细微结构的详细观察,认为内含针状物的疑源类化石有可能归属原始海绵动物,但部分软组织的解释存在问题,确切的结论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对此项研究的科学意义及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提出见解关键词陡山沱期磷块岩疑源类海绵动物最近,国际古生物学界对我国震旦纪陡山沱期含磷地层的微化石研究十分关注,相关层位的研究已成为早期生命演化研究的又一“热点”[ ] %% 年’月,/ 等人[ ]报道了在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发现带细胞结构的海绵动物化石及其胚胎 几乎与此同时,: 等人[’]也报道了在同一地区,同一层位发现的三维状态保存的藻类及动物胚胎化石 不同的是后者认为他们所发现的胚胎可能为扁虫动物( )而非海绵动物胚胎 继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含磷地层发现后生动物胚胎化石[ , ]之后,我国震旦纪陡山沱期含磷地层成为新的,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发现动物胚胎化石的层位 上述报道所涉及的部分化石及其解释在国际学术界立即引起极大关注和争论[% ] 部分学者对/ 等人文章中报道的海绵动物化石和部分软组织结构的解释提出质疑 ; !等人[%]质疑的要点概括为:( )所谓海绵动物的鞋形中实幼虫( $ , )实为具刺疑源类 ( )所谓海绵造骨细胞、变形细胞等结构缺少明显边缘膜,更像降解物质( ! ) ( )所谓海绵两囊幼虫( - , )实为球形藻类原叶体 的一部分 ( )所谓海绵动物化石的骨针可能有多源成因解释,如塌陷保存的刺球类形成的断刺或降解所致震旦纪陡山沱期发现海绵骨针其实不足为奇,早在 &年代初就有过相关报道[ ’] 但带细胞结构的海绵体化石和部分软组织结构的报道还是第 次 特别是其中所涉及的部分材料,以往国内多数研究者认为属于藻类或疑源类 因此,对这些海绵动物化石的新解释存在不同意见,提出疑义是十分正常的 早期生命演化资料千变万化,存在许多可能性,需要我们不万方数据断地去发掘和探索,需要用大量事实来验证它们 正确的结论来源于踏踏实实地深入研究和发现更多更可靠的证据 笔者自 年开始从事震旦系岩石切片法微化石研究,观察和积累了陡山沱期硅质岩和磷块岩薄片数千片 最近,重新研究了上述层位的磷块岩薄片,特别详细观察了以往被笔者称为内含针状物的疑源类化石 对其微细结构同现生海绵动物进行了比较 现就有关问题讨论如下,以引起国内同行对此研究发展的关注关于内含针状物的疑源类针状结构的研究与探讨年笔者在研究瓮安陡山沱组含硅质磷块岩薄片时,发现一些内含针状物的微化石(样品号: ) 当时认为针状物为次生结构,理由有 点:( )化石体多为球形或近球形,个体大小及形态特征酷似共生的疑源类,区别仅在于有些壳腔内含针状物 ( )外侧均发育类似疑源类的膜壳,膜壳单层或双层 ( )少数标本膜壳上还发育类似刺球类的刺突(图 ( )箭头指示位置) 因此,针状物被忽略,仅根据形态特征及表面纹饰分别归入不同的疑源类属种进行描述 最近,重新研究了该地区的大量薄片,发现了更多保存完好的内含针状物的疑源类 通过形态、显微结构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认为这种针状物很可能为生物成因而非降解次生产物或塌陷刺球类断刺所形成,也不是成岩过程中或成岩之后重结晶作用形成的针状矿物 因为它们多有两侧变尖的固定形状,直径一般 ,长度多为 ,分布都固定在壳腔内 另外,与那些微细丝状藻断片或降解的残留物形成的“针状物”区别明显,并全部有单轴较规则形态,成分为硅质,可以同针状矿物相区别内含针状物疑源类的分类位置众所周知,疑源类( )并非具有严格生物学意义的分类单位,而是对一类无法确定分类位置的有机壳化石的统称,实际包含了不同的分类单元 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它们中的大部分可能属于真核浮游藻类的囊胞( )[ ] 陡山沱期成磷事件为生物化石的保持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大量保存精美的多门类化石的发现,已使陡山沱期成为早期生物演化的又一化石库[ ] 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确实存在一类内含针状物的疑源类化石 等人[ , ]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及内部的单轴针状结构,首次把它们与原始海绵动物相联系,认为它们属于海绵动物门普通海绵纲( )的个体 尽管对这一结论还存在着不同意见,特别是对某些器官和结构的解释可能存在错误,需要进一步研究 但是,它毕竟为研究此类化石的亲缘关系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新线索 后生动物演化学家很早就曾断言,寒武纪之前后生动物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化阶段,最早的后生动物可能是那些形态和发育类似现生动物胚胎或幼虫的微小生物体[ , ] 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磷块岩的微化石研究,为开展早期动物演化研究打开新窗口,提供了新线索有关内部结构和存在问题的探讨化石形态、表皮细胞及内部结构的研究对现有标本的观察和统计,除极少数类似原文报道的管状形态[ ]和蘑菇状形态[ ]外,绝大多数此类化石都为球形或近球形轮廓 球形的外侧一般发育外膜,外膜结构至少包括单层无纹饰(图 ( ))、单层具刺突(图 ( ))、双层具刺突 种形态 镜下观察,外膜结构和形态与疑源类的膜壳( )无明显区别 外膜之内难以分辨可信的表皮细胞( )、孔细万方数据图 贵州瓮安震旦纪陡山沱期磷块岩的部分微化石( ),( )可疑的海绵动物化石:( )整体近球形轮廓,具单层外膜;( )局部放大,示内部单轴针状物 ( )两细胞阶段的动物胚胎,箭头示已分裂的细胞边界 ( )具刺疑源类 ( 等人认为是海绵动物幼虫 ) ( ),( )内含针状物的疑源类:( )箭头示膜壳上的刺突,( )局部放大,示内部单轴针状物 比例尺:( ) ,( ) ,( ) ,( ) ,( ) ,( )胞( )、变形细胞( )等结构 原文所识别的上述细胞结构多数缺失明显细胞壁,很难与降解的有机颗粒相区别 与现生海绵比较,现生海绵多为管状或蘑菇状形态,并由万方数据体壁和中胶层包围构成一中央腔( ),骨针仅分布于中胶层中 而目前所见到的化石标本中央腔多不明显,单轴针状物随机分布在整个球形腔内,并伴生少量黑色不规则的降解物质和较多褐色近球形或颗粒状物质(图 ( ),( )) 在高倍镜下观察( ),少数标本腔内可见大量微小球形或椭球形类细菌状个体,它们与单轴针状物及不规则颗粒或团块共生 最近,笔者在一蘑菇状个体中,同样见到一些针状物的一端具膨胀,类似原文描述的造骨细胞( )[ ] 另外,还发现一结构独特的球形个体 其一般特征与上述化石类似,但胶质中明显含有 个细胞团,每个细胞团隐约可见 或 个细胞(图 ( ) ( )) 它明显不同于以往所见到的任何藻类化石,很可能代表在中胶层内发育的海绵动物早期的胚胞 总之,目前观察到的信息虽然存在矛盾,但一些微细结构证据明显支持此类化石归属原始海绵动物关于化石状态下动物软组织细胞的确定目前,此项研究工作的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区别和确定研究对象到底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的性质 一般概念认为藻类细胞壁较厚,排列较整齐且多发育胶质,容易被保存为化石,而动物细胞壁(卵除外)较薄不易保存细胞结构 果真如此,动物软组织的细胞壁必然很难在化石状态下完整保存,它们的细胞结构在化石中就会难以识别,与降解物质( )的区别自然不会明显 现在的客观现实是,目前在瓮安陡山沱期磷块岩薄片中所发现的细胞结构清晰,保存完好的化石几乎全部被认为属于藻类 即使是那些被 等人[ ]认为是证据确凿的胚胎化石,仍然有人根据它们的细胞壁等特征怀疑其属于藻类[ ] 现在的问题是同期存在的原始动物是否能保存为带细胞结构的化石?如果能,它们的细胞形态到底怎样?与藻类细胞又如何区别?是否会保存与藻类同样清晰的边界膜?到目前为止,这一系列问题恐怕没人能回答清楚 正因为如此,除少量能与三维保存的动物胚胎[ ]相对应的化石被归为动物范畴外,其他大量球形化石理所当然地被认为属于藻类 因此,有关两囊幼虫是不是藻类原叶体 不完整个体的争论,实质也是如何认识和区别化石状态下动物细胞与藻类细胞的问题 这一难题的解决,还需要不断积累资料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埋藏条件变化对化石保存的影响埋藏条件变化的影响对化石的保存质量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 目前,前寒武纪岩石切片法微化石研究中的另一大难题是,研究对象不仅经历了死后的降解作用,还经历了成岩过程中以及成岩作用之后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以至于所保存下来的化石结构多数已非其原始成分和形态,而仅仅保存了它们的影像 而且,通常无法通过化学分离方法把它们从原岩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 大量的事实说明,由于埋藏学影响,同一形态的化石在埋藏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以保存为多种形态的不同效果[ ] 因此,要确定某一新类型或者它的某一部分软体结构,必须建立在对大量标本的观察研究基础上,切忌简单的形态学对比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大量标本的观察显示,瓮安磷块岩中多数化石均遭受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 有些标本甚至仅保存一半的纹饰轮廓,内含大小不同的降解颗粒 因此,对上述微化石的微细结构研究须十分慎重,在研究大量标本基础上,排除埋藏条件变化的干扰关于海绵胚胎(幼虫)的质疑针对前述有关海绵胚胎(幼虫)化石的争议[ , ],笔者通过大量薄片的观察,认为海绵中实幼虫( )和两囊幼虫( )的认定证据尚不够充分,还有待深入研究 最近,我们在薄片中发现保存完整的具发状刺的类型,其特征是膜壳均匀分布实心的万方数据图 可能为含早期的胚胞的海绵动物( )可疑海绵动物化石,整体球形轮廓,箭头指示的细胞团很可能代表在中胶层内发育的早期胚胞;( )局部放大,显示外壁的细微构造;( )局部放大,显示早期胚胞的细胞数目;( )局部放大,显示零星单轴针状物比例尺:( ) ,( ),( ) ,( )万方数据发状刺,刺的长短不规则,基部似有膨胀 它们多数不同程度遭受挤压呈压扁状保存,一般降解程度较高,内含暗色颗粒状物质 与其他具刺疑源类的明显区别在于膜壳的轮廓线不规则,缺失清晰的边界 它们很可能为与海绵动物毫无关系的具刺疑源类,但也无法排除它们是由海绵中实幼虫的大量具鞭毛的外胚胞降解而形成的可能性(图 ( )) 另外,如前文所述,有关海绵动物两囊幼虫的争论,实质是如何识别化石状态下动物细胞与藻类细胞的问题 尽管原作者强调所发现的海绵动物两囊幼虫的细胞大小不规则[ , ]的特点,但是,不能不承认它们的细胞壁厚度、细胞的排列方式等特征都与藻类 极为相似 所以,要解决这一争论还有待于不断积累资料,深入研究发现更多证据今后研究的展望及几点建议自早寒武世早期含磷地层发现动物胚胎化石[ , ]之后,晚前寒武纪含磷层位成为研究的新热点[ ] 我国陡山沱期成磷事件为生物保存提供了优越条件,该层位动物胚胎及保存精美的植物和动物软组织的发现,为研究早期动物和植物的演化提供了解剖学、胚胎发育及个体发育的信息 为进一步研究伊迪卡拉动物群爆发前动物与植物界演化和分异提供了天然化石库 目前的研究表明,该化石库无论在化石的保存质量还是化石的分异程度方面,在全球范围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对相关化石的深入研究具有极其深远的科学意义,必将对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做出贡献如前文所述,目前国内外对陡山沱期含磷层位所报道的海绵动物及胚胎化石还存在争议[ ] 因此,加大力度进行多学科深入研究,发现更多证据进一步确定化石属性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目前研究出现的问题,建议今后的研究工作侧重以下几方面( )进一步对针状物做定性研究是确定海绵动物的关键 海绵骨针是海绵动物造骨细胞分泌物所形成的细小硬体 作用是支撑海绵的柔软躯体,它们的成分为硅质或钙质 而瓮安陡山沱组含化石原岩多经历了磷酸岩化和硅化的双重作用 因此,只有通过对它们做进一步深入的化学成分、显微结构、成因方面的研究才有可能确定它们的真实性质 ( )对化石的总体形态和结构做进一步研究和认定 由于在薄片中观察到的某一化石形态仅为其在某一方向切面的形态,而非总体形态和结构 因此,要搞清此类化石的总体形态和结构必须观察和研究尽可能多的化石个体,做必要的统计和综合( )对目前有争议的软组织的超微结构做进一步研究,确定其是否是降解作用的产物 并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物测定)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最终确定该类化石的性质和意义致谢本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和 )、地矿部生长点项目( )及“九五”攀登计划专项( 专 )资助项目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 %( %2% $ %#$ % ( 1 ( , , :&(#% * - ! ) !" 0%# $( ! 1 ( , , :3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2 /%## )#/ %!( ! ) %( %2% 6% # ( %7% ! ( % ,#% ( % ) %/ ) % (%)%&0, , ( ):+ , %/! 1 ’! %/%## )#/ %!( 1 %$ %( %2% (* )6% # ( %7% ! ( % , & ,8 2 % %. ,#% ( ’ #( -) & , ,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