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脉”角度细读《老王》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语文《老王》赏析

人教版高一语文《老王》赏析

人教版高一语文《老王》赏析艺术特色这篇文章的语言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文章能通过对一些小事的的瓶颈叙说,描摹出一个人最具风采的性格特点,立起一个“人”的形象。

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子,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同时也含蓄的提出了“关怀步行者”之一社会问题。

第二,文字质朴,语淡意浓。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饱含感情的语言来刻画老王的语言、动作、神情,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

作者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让人物的形象显得越来越清晰,如春雨润物一般影响着读者,感染着读者。

主题思想从思想上,文章中的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

他生计的来源“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住的地方是“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他还“瞎掉一只眼”。

此外,他“是单干户”,“失群落伍”;他近乎没有亲人,“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是一个“老光棍,大脑还不灵活。

无论是在物质上、生理上,还是精神上,老王都是一个彻底的“不幸者”。

可这样的“不幸者”,却在一个历史时间段里,与杨绛相识。

他们的相识,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他蹬”,“我坐”,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只是局限于“闲聊”,但老王还是极为珍惜这样的一种相识。

他以自己的方式来传达这样的一种“珍惜”:“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期间,杨绛的丈夫钱先生“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老王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亲近:杨绛将他视为“熟人”,愿意倾听他的“闲话”;杨绛的女儿也曾“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使得他的眼病有了好转;在他为杨绛一家付出一些劳力之后,还总能得到一些钱的补偿。

尽管有些时候,“拿钱”并非出自他的本意,但这样的温暖和亲近,让老王孤寂的心灵有了一种安慰。

胸中波澜笔底不惊 读《老王》

胸中波澜笔底不惊 读《老王》

胸中波澜笔底不惊读《老王》的一点感悟《老王》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八上第二单元里的一篇人物传记式的记事写人文章。

文章通过记述作者一家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体现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深厚情感。

《老王》的核心是“苦”与“善”。

笔者认为,这“苦”和“善”,体现在老王这个三轮车夫身上不假,更体现在作者杨绛身上。

恰恰作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苦”和“善”也许就是这篇文章的内蕴所在,令人动容所在。

文本中直接能够读到的,体现作者“善”的只有这样几处:“我”女儿说老王患了夜盲症,送大瓶的鱼肝油给老王吃。

老王帮“我”送默存去医院,“我”给老王钱。

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给“我”,“我”给老王钱。

仅此而已。

但作者的善,仅止于此吗?不,不是这样的。

作者的这份“善”,还要从她的“苦”说起。

这篇文章写于上世纪80年代。

作者回忆了“文革时期”与三轮车夫老王交往的几件事。

“文革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段充满心酸,充斥黑暗的历史。

许许多多像杨绛夫妇一样的知识分子,遭受了非人的待遇。

钱钟书、杨绛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是牛鬼蛇神。

他们被发配到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被批斗,剃光头,扫厕所。

杨绛头戴尖顶高帽,颈上挂着被水泡得发霉的一块脏兮兮滑腻腻的木板,举着铜锣,被押到人众稠密的食堂绕行一圈,又到院内各条大道上去“游街”。

走几步,打两下锣,叫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跟着一串“牛鬼蛇神”。

他们夫妇从干校释放回家,却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一家人受尽了屈辱和蹂躏。

就是在这种高压混乱窒息的环境中,杨绛依然如莲,出淤泥而不染。

内心保持着一份本真的善良,至纯的暖意。

这在《老王》中,就有体现:“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

”一个“常”字,既看出杨绛与老王是很要好的朋友,也看出在那个非人的年代,她时时处处对一个底层贫苦车夫的细微而深切的关爱。

如此,“善”似乎到这里就画上句号了。

但,这只是中级层次的“善”。

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绛散文《老王》细读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绛散文《老王》细读

基本内容
首先,从老王的生活状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贫困和艰难。然而,他并没 有因此而怨天尤人,相反,他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 他的尊严和追求。这一点让人们不禁对老王产生了敬意和同情,同时也对杨绛的 敏锐观察和深入描写表示赞叹。
基本内容
其次,杨绛在《老王》中通过许多细节描绘了老王的内心世界。他对于自己 的病情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他最后一次来到杨 绛的家中,希望向她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感激之情。然而,杨绛却没有理解他 的真实意图,只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打发他离开。这一点让我们感到深深的遗憾 和无奈,同时也让我们对杨绛的误解产生了反思。
以写促读,走进《雨霖铃》的情 感世界
以写促读,走进《雨霖铃》的情感世界
在阅读的海洋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情节和人物所吸引,但是有时候,我们 也需要通过写作来促进阅读的理解和感受。今天,我将以《雨霖铃》为例,探讨 如何通过写作来走进这部经典的情感世界。
以写促读,走进《雨霖铃》的情感世界
《雨霖铃》是唐代文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凄美的词句和深情的情感表 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的煎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来加深对 它的理解和感受。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 绛散文《老王》细读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 绛散文《老王》细读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绛散文《老王》细读
杨绛,这位卓越的文学家,用她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 一个真实而感人的世界。在她的回忆性散文《老王》中,她以平淡如水的文字, 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同时也揭示了那个 时代下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复杂。
谢谢观看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绛散文《老王》细读

《老王》文本解读一

《老王》文本解读一

拨开历史帷慢洞察人性光辉——探析《老王》文本细节背后的隐喻王克章对杨绛先生的《老王》,历来解读甚多,诸如老王品质善良、杨绛关爱孤弱及杨绛先生表达“愧作”等等,这些解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挖掘了文本的内涵。

笔者认为,拨开历史帷慢,结合史实挖掘文本细节背后的隐喻,更能贴近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能洞察艰难时世中的人性光辉。

一、艰难时世中的其实人性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这是文本第二节的文字。

是“据老王自己讲”而得来的,不是作者自编的,但这是不是“老王”杜撰的呢?当时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我们来看下面的史料:1955年12月21日至28日,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和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召开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

会议决定“必须在‘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下,坚决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加速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发展合作组织”。

要求组织起来的比重在1956年达到74% ,1957年达到90%以上。

1956年1月12日,北京市的手工业全部实现合作化。

——郑惠等著《五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我们看到,1955年年底才召开“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蹬三轮车的“老王’,自然也在“组织起来”之列。

像老王这样从旧社会旧制度过来的有年之人,即便从心里拥护新的社会制度,其对新的生产经营和分配方式的“合作社”的改革,难免经历有“慢”认识、“冷”思考和“渐”转变的过程。

即便北京有很细致的宣传发动,但前后不到半个月,北京的手工业就“全部实现合作”,形势一日千里,“老王”只能因“脑袋慢”“没绕过来”而最终落得“晚了一步”的结局。

那样一场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社会变革,任何一个裹挟在变革洪流中的人都会深受震撼,感到“惶恐”,“老王”自然也不例外。

人在“失群落伍”的处境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孤独,最渴求的是同行者、陪伴者,至少有个“同情者”或“倾诉者”。

《老王》文本解读

《老王》文本解读

《老王》文本解读《老王》是著名作家杨绛的一篇短篇小说,描绘了一个普通车夫老王的生活状态和悲惨命运。

通过深入剖析,我们可以从人物形象、情感与主题、写作手法、文化与历史背景以及文本意义与价值等角度,全面理解这篇小说的深刻内涵。

1. 人物形象分析老王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他身患残疾,生活贫困,但性格坚韧,善良纯朴。

作者通过对老王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

他尽管身处困境,却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用自己的手艺维持生计,并尽力帮助身边的人。

2. 情感与主题探讨《老王》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幸。

小说中,老王的命运是整个社会不公和残酷的缩影。

作者通过老王的人生经历,传达了对社会不平等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3. 写作手法评析杨绛在《老王》中运用了朴实无华的写作手法,以平实的语言刻画人物,使读者产生共鸣。

同时,她运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对话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老王的形象和内心世界。

此外,倒叙、顺叙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有力。

4. 文化与历史背景探究《老王》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作者通过对老王等人物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

这篇小说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5. 文本意义与价值解读《老王》不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更是一面社会的镜子。

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反思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同时,它也启迪我们要珍视生活中的亲情、友情与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

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总之,《老王》作为杨绛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小说。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情感与主题探讨、写作手法评析、文化与历史背景探究以及文本意义与价值解读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老王》思想内容分析

《老王》思想内容分析

《老王》思想内容分析《老王》思想内容分析《老王》是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里的“底层的光芒的”专题里的第二篇课文。

本专题的文章都是以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为写作对象,叙述他们生活的不幸,并赞扬他们身上可贵的品质,讴歌人性的光芒。

本文作者是杨绛,原名杨季康,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

杨绛女士是国内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代表剧本《弄假成真》,《称心如意》。

本文写于1984年,主要回忆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动荡不安,斗争不断,杨绛夫妇也未能幸免,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而老王这个生活在底层的人力车夫未被歪风邪气影响,依旧对杨绛夫妇非常尊敬,并经常帮助他们。

杨绛的这篇回忆性散文就是多年以后追忆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依旧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这篇课文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其次,鉴赏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学习这种手法。

最后,学习小人物身上的尊严和崇高。

教学重点是作者与老王的关系并理解“愧怍”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作者的自我反思。

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和讨论法。

讲授法主要运用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上,由教师把握整体脉络,讲授教学内容。

讨论法主要运用在对问题的理解上,比如关键句子理解,前后矛盾句子理解。

《老王》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老王的一些生活片断,刻画了一个心地善良、生活困苦的底层小人物形象。

本文的篇章结构大致可以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1-4)主要叙述了老王的困苦生活和不幸遭遇。

第二段(5-6)叙述老王干活的情况,表现他为人老实、勤快和本分。

第三段(7-22)叙述老王得病死去,重点写老王去世前送鸡蛋和香油的事。

具体而言,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我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

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老王未能加入蹬三轮组织,只得单干,境遇困苦。

《老王》课文剖析

《老王》课文剖析

《老王》课文剖析1、重点精讲:以善良去体察善良。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

老王一辈子很苦。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

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

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

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

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

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

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老王在身体极端恶劣的状况下,还为“我”送来鸡蛋和香油。

看:“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他简直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作者用形象的语言,通过外貌描写,具体地描述了老王当时的身体状况。

“我”要给钱,老王制止了我,但我说“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老王这时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去,平白给“我”添麻烦,所以就收了钱。

这表现了老王朴实、善良的性格特点。

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表达了作者的心声:对像老王这样生活困难,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我们应当尊重他们,多给予关爱,以善良去体悟他们的善良,建立互助互爱,互相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2、写法精讲: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者是怎样组织的呢?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

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

杨绛散文《老王》深度解读

杨绛散文《老王》深度解读

杨绛散文《老王》深度解读杨绛先生的散文向来得到很高的评价:“严谨的写实作风使她的散文浑然本色,亲切可感;对道德尊严的执着追求使她的散文充满了人格的感召力;有距离的审美观照、美丑善恶互现手法形成其散文清雅隽永、豁达冲淡的艺术风格;理性与感性紧密交融的语言使其散文既富理趣又颇具小说神韵。

”《老王》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一篇散文,在选入中学课本后,引起界内人士的极大关注。

关注焦点是大家公认的作品文眼:“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杨绛先生每当想起老王,总是心生“愧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存在之前,部分意义已经存在,在文本结束的时候,意义仍然在继续延伸,读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

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能使人思想发育、灵魂苏醒,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精神大厦。

就作品本身而言,笔者认为,理解《老王》中的“愧怍”,不能离开老王生活的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想想文革中的“侮辱与被侮辱者”“损害与被损害者”,以及他们对待那段写满侮辱与损害的历史的态度,弄清老王不幸的深层原因(或者说生存环境),也许更容易把握“愧怍”的真正内涵。

我们不妨从三重关系入手,探索老王的“不幸”与杨绛先生的“愧怍”。

“我”和老王——经济关照与心灵相隔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我”是坐车的,老王是拉车的,“坐”和“蹬”是不平等的,我们是主雇关系。

一个“常”字交代了“我”照顾老王的生意,这也是老王对“我”感激不尽的原因之一。

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基点存在差异,情感交流必然存在“隔”的状态,所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无话找话的“说着闲话”。

老王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一种“珍惜”:“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了一种从他人那里未曾感受到的温暖和亲近,所以这种发自内心的帮助与钱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意脉”角度细读《老王》
作者:朱芬李彬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07期
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是中学课本里面的经典之作。

文章最后一句引人瞩目:“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目前所见的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其教学思路大多围绕此句展开,这样做看似高明,但由此展开的教学路径——把作者的情感和所描写的事件简单对接,无形中忽略了作者在客观对象呈现中蕴含的文化心理特质以及描写所依托的空间结构关系;遮蔽了隐性的作者内在心理,从而没能真正把握此文独到的意脉变化。

意脉,是指文章内部的情感贯穿全文,使文本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一个概念。

在《老王》中,作者的感情是克制、理性的,要想深层次的把作者的隐性情感揭示出来,就必须细读文本,在看似平淡的语言中细细梳理文本的意脉,沿波讨源,才能真正理解“愧怍”之情。

文章前四段,依次交代了老王三轮车夫的职业,“田螺眼”的生理缺陷,“塌败的小屋”的居住条件。

老王是善人、孤者、残疾人、自食其力者,却不被尊重,不被照顾,无法养活自己。

“他蹬,我坐”决定了双方的身份,“时空是人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是理解小说人物活动的基本依托。

不论是对时间还是空间,尽管我们主观上会认定其为‘自然事实’或者‘客观属性’,但究其根本,其意义是因人物活动而被赋予的。

”[1]从结构叙事学角度来看,有形的物质空间中,隐然存在着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纠葛。

“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我们夫妇”是“散步经过”,而非专程看望,只是老王居所的远望者与旁观者,没有走进也不会走进老王所谓的“家”,“我们”与“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的空间距离感其实就是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

“我们”和老王仅仅是一种“雇佣”关系。

乘客自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双方的地位差异决定了“我”对穷人、病人、苦人(被人侮辱)的老王有一种悲悯情怀。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老王的疾病固然可悲,但是无端的闲言碎语却更加让人窒息,精神的痛苦远远大于身体的不幸。

“我”觉得老王是可怜的,这是意脉发展的第一步。

老王与他的同行比较起来,“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并且提出给我们家送冰“车费减半”,虽然“我们”没有同意,但是足见他是一个“老实”人。

一些人认为“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而老王童叟无欺,是足以值得我们信赖的“业务合作伙伴”。

“老实人”固然有,但是“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两相对照,人品就见出了高下。

“我”觉得老王是可信的,这是意脉发展的第二步。

文革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原来那种高层知识分子和底层劳动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我们”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臭老九,经济陷入了困顿,人格受到侮辱。

别人都是对“我们”唯恐避之不及,甚至落井下石,而此时的老王与众不同。

曾经被“我”同情的老王,如今反倒来帮助“我们”,甚至悄悄地问:“你还有钱吗?”“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是老王对杨绛一家人的敬意,“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是隐隐的同情与不安。

老王活着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应该是经济上的贫困者,恰恰是这样一个人,却在杨绛一家人最困难的时候热情相助,这已经远远超出一般人经济宽裕时的助人为乐,这种精神境界让作者为之震撼。

这个情节与后文送香油、鸡蛋有着本质的不同,这里是善良,那里是感恩。

“我”觉得老王是可敬的,这是意脉发展的第三步。

叙事性作品中的空间对人物交往具有或分隔或阻挡或交融的作用,也常常会把不同空间中的人物安排在同一空间中,进一步表现他们或疏离或亲密或对峙等复杂关系。

比如《红楼梦》的“宝玉挨打”一节中,“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

对贾政来说,“连忙迎接出来”不仅仅是合乎礼仪的问题,更是一种空间的间隔(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挡驾)。

贾政痛打宝玉,房内是父子关系;迎接贾母,向贾母赔笑解释,房外是母子关系。

一道墙隔着两个空间,有形的是建筑的阻碍,无形的是心理阻隔。

在《老王》中,“我们”是高级知识分子,虽然有一段时间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但总的来说还是高高在上,而老王是挣扎在底层的普通劳动者,是在尘土里讨生活的人,两人本属两个不可交融的空间,机缘巧合使二者产生了交集。

最后一次相见,是在“我”家里。

老王不请自到,“直着脚往里走”,老王似乎走进“我家”,只是“站着等我”。

“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告诉我们,他们之间还是属于两个空间。

“我”与老王之间的那道“门槛”的空间距离感其实就是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这个距离并没有因珍贵的香油和鸡蛋而改变。

老王最后的告别,并没有获得“我”的接纳。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老王,不属于这个空间。

“我”让他带走他的一切,“我”和老王仅仅是一种熟人关系,“我”对老王还停留在“可怜”那样一个感情层面。

当这种曾经的美好人性,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显得珍稀可贵,多年后,作者慢慢发现当初自己的轻慢和忽略,不由得深深地自责。

意脉经过了之前种种曲折的衍变,最终归到了“愧怍”这个终点,意脉的曲线达到了最高点。

“我”对老王是“可愧”(愧怍)的,这是意脉发展的终点。

《老王》的意脉是复杂而多变的,对于学生而言,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对意脉的梳理,可以让学们掌握文章清晰的情感节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最真实而真挚的情感。

那么,文章的主旨便在梳理文本的意脉的过程中得到还原。

细读《老王》,我们发现,“我”和老王的交往处所基本上发生在这样几个地方:三轮车上,老王“破破落落的大院”,送冰到的“我”家,医院门口,送香油到的“我”家。

三轮车,属于“业务往来”;远处的老王的大院子,是因为“我”散步路过;医院门口,是公共场合;在“我”家里,送冰属于“业务往来”,送香油到“我”家虽是私人交往,但是老王的感恩并未被我完全接受,我还是以“就免得托人捎了”为
借口给了他钱。

老王以自己朴素的思维方式,将杨绛一家对他的同情心理解为家人般的亲情,真心实意地做着一切他自己以为该做的事。

可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与杨绛一家毕竟属于不同的阶层,二者之间的距离是不可逾越的。

尽管机缘巧合,使得他有机会“近距离”地与杨绛交流,可这样的交流也只能停滞在物质与金钱交换的表层。

心灵的隔膜,是他无论作出怎样的努力都无法打破的。

老王的“家”在哪儿?也许真的就没有“家”。

没有“家”的人,终究是虚空的。

《老王》著于1984年,那时候杨绛一家三人都还健在,社会地位得到恢复,尽享人伦之乐。

杨绛用智慧温情的文字,淡淡叙述了老王的故事,让我们掩卷之余,回味那些字里行间的深情与沉重,思考人性与世界,耐人咀嚼。

文革那个年代匮乏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温暖而珍贵的人性光芒。

作者多年后的“不安”,是她不停地拷问着自己的灵魂,终于顿然了悟:自己既往与老王之间的点点滴滴,是那样的不公平;自己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对自己“心”的付出及高贵人性相比,廉价的人道主义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半价送冰、免费送人、临终送香油和鸡蛋,点点滴滴中都映照出老王这个底层人善良的光辉,自己却“拿钱去侮辱他”。

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耿耿于怀的拷问与不安,怎么能不“愧怍”呢?
注释:
[1]詹丹.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