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课外阅读大全:58、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及翻译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文: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
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
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
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
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
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
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
”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
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
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
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
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
愈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注】这是韩愈第二次给宰相写信,此前十九日他曾给宰相写了第一封信,故名“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译文: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敬地再次禀告相公阁下:前些日我曾呈上一封书信和所做的文章,等候您的指示已经十九天了,没有得到回音。
我惶恐不安不敢离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于是我宁愿再次领受意想不到的责备,来要求陈述完我的意见,并向您请教。
我听说:陷入水火之中的人,求人帮忙免除灾难,并不因为那人和自己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感情,才去呼喊他、指望他。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
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
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战?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
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
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
”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
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
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闲,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日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
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
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
愈再拜..。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B.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C.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D.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再拜,古代礼节,拜两拜,表示恭敬。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评析

自主学习
有人对我说:“你的话是对的,宰相是了解你的,只是时机不许 可,怎么办呢?”我认为他不会讲话,实在是他的才能不值得我 们贤明宰相的推荐罢了。至于所说的时机,本来就是处在上层地 位的人所造成的,并不是上天安排的。前五六年时,宰相向上推 荐,尚且有从平民中提拔的,这和今天难道时机不同吗?况且节 度使、观察使和防御使、营田使等地位较低的官员,还能够自己 荐举判官,而没有区分他已经做过官还是没有做过官的。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 (dùn),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 命于左右。
前些日我曾呈上一封书信和所做的文章,等候您的指示已经十九天了, 没有得到回音。我惶恐不安不敢离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我宁愿 再次领受意想不到的责备,来要求陈述完我的意见,并向您请教。:
1.把自己的处境比作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等待别人 来救助自己。 2.大声呼救问宰相是准备援救还是不来援救。 3.有人说宰相没有时机来救助作者,作者就此展开 反驳
《论语》中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打动宰相, 作者在信中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简要赏析。
1.把自己的处境比作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等待别人 来救助自己。 2.大声呼救问宰相是准备援救还是不来援救。 3.有人说宰相没有时机来救助作者,作者就此展开 反驳
点拨拓展
愈闻之:蹈(dǎo)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 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 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我听说:陷入水火之中的人,求人帮忙免除灾难,并不因为那人和自己有 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感情,才去呼喊他、指望他。而是希望在他旁边的人, 即使与自己有怨恨,只要还不至于希望自己死去的,就要大声赶快呼喊, 希望他施行仁义。
李白《与韩荆州书》与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李白《与韩荆州书》与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
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若赐观刍荛①,请给纸笔,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
庶青萍、结绿②,长价于薛、卞③之门。
幸推下流,大开奖饰。
唯君侯图.之。
(节选自李白《与韩荆州书》) 【注】①刍荛:指草野之人,此处用以谦称自己的作品。
②青萍:宝剑名。
结绿:美玉名。
③薛:薛烛,善相剑。
卞:卞和,善识玉。
材料二: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
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
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
将有介于其侧者,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
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
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
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
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燕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节选自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上册拓展训练走进高考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古代礼节,拜两拜,表示恭敬。也作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
末尾。 B.左右,文中指称呼对方的客气语。现在则用作方位名词,指左和右两
方面。
√C.“若是者何哉”与“若入前为寿”《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字含义
相同。 D.布衣,布制的衣服,文中借指平民百姓。按照规定,古代平民不能衣
锦绣。
“若是者何哉”的“若”是像;“若入前为寿”的“若”是第二人称 代词“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宰相没有回信,作者感到惶恐不安又不敢逃避,于是斗胆写下第二封
信,表示自己宁愿蒙受不可预料的惩罚,也要请求宰相保全他的性命。 B.作者用动人之笔来说明他处境的艰难,他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一样,
第二、三段中,韩愈用“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来写自己亟待救援 的处境,“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 且亟矣”,把自己的处境比作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等待别人来救助。 接着写“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其将往而全之欤? 抑将安而不救欤”,自己大声呼救,问宰相是准备援救还是不来援救。 最后重申“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
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
√B.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
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 C.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及翻译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及翻译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1),方一沐三握其发。
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2)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3),九夷八蛮(4)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5)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6)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7)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8)、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9),其所辅理承化(10)之功又尽章章(11)如是。
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
如周公之心,设使(12)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13)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14)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
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15)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16)而进(17)之,察其所以而去就(18)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19),四十馀日矣。
书再(20)上,而志不得通(21)。
足三及门,而阍人(22)辞焉。
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
阁下其亦察之。
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23)。
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24)之(25)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古文赏析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是韩愈上宰相书的第三封。
这封信与第二封信的自诉困穷、苦求哀怜有了很大的不同。
信中把对待他的上书的态度,提到是否重视人才的高度。
【原文】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作者:韩愈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愈闻周公之为辅相①,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②。
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以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以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以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徵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
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
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富有贤於周公者哉?不惟不贤於周公而已,岂复有贤於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於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唯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於天下之心。
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为其如是,故於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
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徵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於百执事,岂进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
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知?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
唐代-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三月。
同年正月、二月,韩愈先后作《上宰相书》、《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上呈时相求仕,结果时相不予理睬,于是韩愈便在第一封书信未得答复之后二十九天写了这第三封《上宰相书》。
第三次上书和前两次上书一样,都是杳无回音。
原文: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唐代-韩愈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
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
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
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
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
书再上,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
韩愈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
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
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
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
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
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
”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
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
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乎此。
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
愈再拜。
58、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译文
二月十六日,乡贡进士韩愈,恭敬地再次拜宰相大人并对阁下说:
前些日子呈上书信及拙著文章后,等待了十九天,未见示复。
内心惶恐而不敢逃避,不知如何是好。
只得再次甘受可能受到的不可预料的惩罚,以期望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而恳请阁下请示
我听说,堕入水火之中求救于人的人,不会是只有慈爱的父兄子弟,他才会向他们呼救;有在他旁边的人,即便那是他憎恶怨恨的人,只要不是希望他死的人,他就会放大声音大声呼救并希望那人施加他的仁爱来解救自己。
那在他旁边的人,听见他呼救的声音看见他的处境,不会是只有他的慈爱的父兄子弟才会解救他的。
虽然是有些憎恶和怨恨,也不至于是要他死的人,就会狂奔尽力,弄湿手脚,烧焦毛发,解救他而不推辞的。
想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情势实在紧急那情况实在值得同情啊!
我刻苦学习努力行动已经多年了。
愚笨得从不考虑路途的凶险或平安,朝前走不停止,以至于跳进了贫穷与饥饿的水火之中,如今是既危险又紧急啊,于是大声呼救啊。
阁下您也听见看见了吗,是准备前往施救呢?拟或是安然处之不救呢?有人来跟阁下说:“如果看见溺水和困在火里的人,有解救的办法,而终于没有施救。
阁下认为那是仁慈的人吗?”不然的话,象我这样的处境,也是君子见了应该萌生恻隐之心的啊。
有人对我说:“你说的是对,宰相也知道你的情况,而没有适当的时机怎么办啊?”韩愈我私下认为他是不会说话的人。
要么就是我的才能确实不足以值得我的好宰相您举荐;如果是所谓的时机的话,那本来就是在高位的官员的事,不是上天来安排的。
五六年前时,宰相推荐给皇帝知道的人,也有平民百姓受到提拔的,与现在岂有什么不同吗?况且当今的节度、观察使以及防御营田这些小官吏都可以自己推举判官,这些判官是当官还是没当官没多大区别;更何况宰相,是我们的皇帝所尊敬的人,却说不行吗?古代推举人才,有的来自盗贼,有的来自仓库管理员。
现在的百姓虽然卑贱,也足以比得上他们啊。
在下性格狭隘言辞急迫,不知道有所修饰,也是希望您稍微给予点怜悯啊。
韩愈我再次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