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服

合集下载

唐代女子服饰对日本和服的影响

唐代女子服饰对日本和服的影响

唐代女子服饰对日本和服的影响作者:于艳晶汝利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6期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先进的政治制度、繁荣的经济、先进的文化,对亚洲及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朝服装的奢华、开放及多民族性也使得周围国家争相学习、模仿。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唐朝三百年时间里,历时了飞鸟、奈良、平安3个时代。

让唐服扎根落户,最终演变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服装——和服。

本文通过唐服及和服的材质、图案、色彩款式等六个方面分别阐述各自的特点,来说明唐代女装对日本和服的深渊影响。

关键词:唐代;影响;服装;日本;和服[中图分类号]:J7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1众所周知,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和服是由中国的汉族服饰发展而来。

公元3世纪左右,《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

”可见和服的影子。

经历了大和时代、奈良时代的历史变迁,公元719年天皇下诏,全国百姓皆可穿唐服。

自此,“唐服”就在日本扎根落户,并最终演变成了“和服”。

一、服饰材质面料是服装表现的载体,不同的面料可以体现出不同样式的特点。

(一)唐代的纺织品主要是麻织品和丝织品两大类。

麻织品,据考有诸如火麻布、赀布、班布、胡女布等众多品种。

丝织品的品种则主要有锦、绫罗、纱、铀、绝等。

(二)据《古事记》、《日本书纪》、《植轮图集》、《古语拾遗》等文献记载,日本绳文时代后期和弥生时代的服装采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纤维材料制作。

到平安时代时随着中国染织技术的流传,和服面料发展成以丝、绸、麻为主。

现今,和服面料可以分为纯纺织物、混纺织物和交织织物。

由此,可看出唐代的纺织、印染技术使日本的和服面料及加工更加细腻化。

二、服饰制度服饰制度可以说是统治阶级权利等级的象征。

根据某人的穿戴,我们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职位等。

(一)中国自开创等级制度开始,就受到历代统治王朝的重视。

唐代男性服饰研究

唐代男性服饰研究

唐代男性服饰研究摘要: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辉煌时期;政治和经济的雄厚基础;以及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深刻的影响了作为其载体的服饰的风貌..唐代的服饰不仅雍容华美;其进步的服饰文化更是影响深远..它的开放性、容纳精神和突出个性的特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美轮美奂的唐代传统服饰;还对启示后世的服饰审美和意识有深远的影响..本篇文章通过对唐代男性服饰及其特点的介绍;进一步从微观层面上展示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及其社会风貌的独特;从而填补了历史上对唐代男性服饰研究较少的空白;对现今社会服饰的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关键字:唐代;男性服饰;特点服饰的发展也有其自己的历史沿革;服饰史也是生活史的一部分;其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日趋兴盛;成果众多..唐朝自然是服饰史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重要;一方面在于唐朝的繁荣昌盛;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时尚..另一方面;唐朝位于中国古代社会从前期到后期的过渡阶段;服饰的演变也具有这种过渡性质..就是说;唐朝服饰一方面继承了南北朝以来逐渐形成的袍衫裙襦形制;另一方面将它们完善为制度;贯彻到从皇帝常服官员常服到平民常服的所有方面;其影响直至明代..所以;了解唐代服饰;就为了解中国古代后半期的服饰除了清朝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由于研究一个朝代的服饰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广泛性;研究量比较大;查阅资料比较困难;因此本文只从唐代男性服饰一个角度去探索唐朝的社会生活..下面就唐代男子服饰及其特点做简单介绍..一、唐代男性服饰一官服唐代男性礼服主要包括:祭服、朝服、公服、官常服等四类;其中祭服、朝服、公服是体现儒家传统审美、礼仪制度精神的礼服;精美华丽..不仅对穿着者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且各依“服令”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这是自周礼以来;儒家传统的礼仪等级制度在经历400年的动荡之后再次在服饰制度上的回归;体现的是大唐职官制度的礼仪精神..官常服则是唐代华夷杂糅的社会习俗对汉族传统服饰从外形到制度精神的补充与完备..唐建国以后;曾于武德与开元年间两次对皇帝、太子、百官、世庶的内容做了规定..归纳起来;唐的官服按礼节轻重划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1.祭礼服1皇帝的祭礼服在封建帝国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制服作为衣冠服制的代表;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彻底的完善..隋开皇年间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制度然后将它定型;隋炀帝则有选择性地恢复了周汉的冕服制度;唐代则遵循了隋代的定制;所以;在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以及三才图会中都能看到比较完善的衮冕形象:头戴冠冕;上身穿着宽袖直领上衣;下身穿群裳;腰间系玉带、佩绶;腹前面系敝膝;足上着赤舄..实际上衮冕;只是皇帝的众多祭礼之服中的一种..武德四年;唐高祖颁布了衣服诏;规定了皇帝的服装12种;其中冕服依照周代的礼制确定为6种;它们是:“大裘之冕、衮冕、鹜冕、毳冕、绣冕、玄冕..”2皇太子的礼服唐代的服制规定;皇太子的服制有五种..由太子内坊下辖之内直局管理..其中皇太子的冕服只有衮冕一种..因为皇太子在等级上比皇帝低一等;所以其衮冕也比皇帝的衮冕要低一等;具体地说;即头上戴的冕;冕板前后各悬挂的九条用九颗白珠串成的旒;冕的左右两侧用青丝带悬挂着玉充耳;用犀角簪束发;上衣是黑色的;绣上“龙、山、华虫、火、宗彝”①五种花纹;有绣花的领口;下裳是红色的多褶大裙;上面绣“藻、粉米、黼、黻”②四种花纹;共九旒九章;腰间束大带;系有火、山两种花纹的蔽膝;佩带由红、白、淡青、红黑色四种颜色丝绦织成的绶带;腰带上悬挂着玉柄剑、玉镖首、玉双佩;足着红袜、赤舄等..但太子们在穿自己的礼服侍从皇帝参加各种重大活动时;因个人的政治处境与性格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表现..3品官的礼服群臣的祭礼服有五种:衮冕、鸳冕、毳冕、绣冕、玄冕..唐初武德令规定:一品官员穿衮冕;二品官员穿鸳冕;三品官员穿毳冕;四品官员穿绣冕;五品官员穿玄冕..具体减等的做法;据周礼记载:“自天子而下用九旒、七旒、五旒、三旒..”③唐代九旒规格用于皇太子的冕服;群臣的冕服使用规格范围只能从七旒到无旒的弁服..但随着高宗显庆九年废大裘冕到玄宗开元十七年729之后;唐玄宗朝拜五陵得时候;只穿平时的素服而已..群臣的礼服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群臣对冕服“尊卑相乱”的担忧;另一方面是皇帝对冕服繁文缛节的反感;所以自开元年以后;武德令只具虚文而已;朝臣随祭只穿素服..以上这些规定繁缛的冕服;造型庄重、精美;色彩搭配和谐;为了显示它的崇高威严;虽有“只具虚文”的嫌疑;却也只能在盛大的典礼中使用..在其他的日子里;皇帝、百官只能穿统一规定的朝服、公服和常服坐朝示事、上朝听宣、坐堂办公、燕居休闲..2.朝服①《旧唐书·舆服志》②《旧唐书·舆服志》《周礼》朝服;又称为“具服”①;是皇帝及群臣重大朝会时穿的礼服..朝服有皇室朝服和官员朝服;皇室朝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皇帝和皇太子的朝服..皇帝的朝服有通天冠..冠帽迎人面上加金质重叠的山形装饰;在这个装饰上附蝉一只;并在帽冠上装饰12颗玉珠..施舍珠翠;黑介帻;发带装饰翠羽组索;用玉或犀牛角质的簪导..身穿固定搭配的绛纱袍;红色罗裳..在其内衬白纱袍;其领、袖端、衣襟、领缘皆用织成料作装饰制作..白色的衬裙;镶嵌胡红色的裙裾和上边缘..在这套服装之上;装饰浅红色纱质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项饰..其佩革带、佩玉、剑、绶带、袜、舄与服色相同..如果是未成年的皇帝;则梳双童髻;戴空顶的黑介帻;插双玉簪导;加宝饰..各种祭祀以及冬至、朔日上朝;受朝贺、殿前拜王公、春节宴会、冬至宴会就如是穿戴..皇太子的朝服有:具服远游三梁冠;这是皇太子第二等重要的礼服..与皇帝相比皇太子的帽饰要相对的简单一些;是皇太子随皇帝拜祭祖庙、还宫以及参加春节、冬至、朔日入期;祭先圣先师时如是穿戴..虽然皇太子的朝服较皇帝的朝服简单;但总体上仍大方、端庄、色彩和谐..因内衬少了裳裙;且袖端、衣襟、领缘的镶嵌眉头图案、没有图案;使得浅红与黑色的搭配穿戴更加轻便、醒目;体现了皇太子的活力..裙裾、群缘上也少了华丽的镶边;使得这套礼服体现了皇太子的最贵地位;又不会因和皇帝同时出现;产生“喧宾夺主”的错觉;当然这一点也是皇太子们极力想避免的..对于群臣的朝服;那就更加简单..根据官品高低的不同又有所变化..一般头部又冠帻;玉簪导装饰;身穿浅红色单衣;内衬白纱衬袍;黑色的领缘、领袖;衣襟、裙裾;一律穿白色的裙..搭配革带、饰金钩;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足服白色《隋书·礼仪志七》袜子;黑色皮舄;身佩剑;纷;双佩;双绶等组成..这是一般五品官员以上官员陪祭、其他官员朝飨、拜表、大事等大典时的服饰..不过品级不同会有一些取舍..诸如六品以下去剑、佩、绶;七品以上要簪白笔..八品、九品去白笔、白纱中单、以履代舄..白笔簪于冠前;长度右五寸..簪白笔因此成为文官的象征;此风在宋朝仍有流传..3.公服公服;是古代官吏在衙署内处理公务时所穿的一种服装;相当于现在公务人员所穿的制服..因为它只用于官吏;所以也被称为“官服”..和祭服、朝服相比;公服的形制要简便得多..同时;还省略了许多繁琐的挂佩;所以公服又有“从省服”之称①..有新唐书·车服志记载:“从省服者;五品以上公事朔望朝谒;见东宫之服也..亦曰公服..”其重要性低于朝服..其作用与朝服相同;区别在于;“礼重者用朝服;礼轻者用公服”..皇帝的公服有: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其中太宗又创制翼善冠;于每年初一、十五视朝时使用..武弁;和通天冠很相像;只是帽冠上附有紫貂尾、蝉..在图像资料中也没有见过皇帝戴武弁的例证..据孙机先生考证;隋唐代的武弁已转变成笼冠;是皇帝近侍的冠戴;可见此处所谓的皇帝公服武弁也仅为“具文”..弁服是皇帝每月初一视朝时的公服..头戴用鹿皮缝合而成的如两手相合状的帽子;帽子上有攀以固帽;上装饰12颗玉珠..加玉簪以固发;身穿绛纱袍;下身穿素色群裳;装饰白玉双佩;革带上装饰小鞶囊皮包;内盛小双绶..白袜;乌皮履..黑介帻;是皇帝拜陵的公服..没有冠帽上的装饰;白纱单衣;白色的裙;革带;《新唐书·车服志》素袜;乌皮履..南北朝以后;黑介帻与平巾帻的外形趋于一致;皇帝也很少穿;成为文官的公服之一..白纱帽;乌纱也可以制此帽..配白裙;白衫;乌皮履;是皇帝的公服之一;但唐服令中备有白纱帽;不过是沿袭周礼的传统而已;皇帝戴白纱帽的实例很罕见..平巾帻;是皇帝乘车马时穿的礼服..白帢是皇帝参加大臣葬礼时的礼服..不过;这两种服装和通天冠以下的各服一样;皇帝很少有真正穿的机会;唐服令中记载它们;完全是出于对周礼的传统的尊重;并没有考虑其实用性..太子的公服是公服远游冠..自永徽以后太子的公服只有远游冠和进德冠两种..公服远游冠;簪导以下部分与朝服远游冠相同..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金钩碟;假带;方心;纷;鞶囊;长六尺四寸;广二寸四分;色同大绶..白袜;乌皮履..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则服之..朝臣的公服有冠帽;帻巾;簪导;绛纱单衣;内衬白纱单衣;黑色的领缘、袖端、裙裾;白色的裙..革带;金钩带;假带;方心;袜;单底鞋;背后加纷带装饰;皮腰包..是一品至五品;谒见东宫及其它公事时的制服;一般办公时的重要场合都可着公服..“方心曲领”这是官员制服上的一种领项饰..在唐代朝服、祭服、公服中虽没有见到方心曲领的具体形象;但在宋人的传世写真中;却可多见方心曲领的形制..另外;对于允许佩戴各种和绶的官员;一般都是双绶;除一品佩双玉环佩外;其他官员按品级单佩或无佩..一品佩山玄玉;二品以下、五品以上;佩水苍玉..六品以下没有佩玉..绶按品级不同佩戴方式也不同..有佩绶者则一定还要在背后戴纷;皆长六尺四寸;宽二尺四分;各随绶色..除绶和纷外;唐官员还戴鞶囊;鞶囊外表有纹饰;二品以上用金缕;三品用金银缕;四品用银缕;五品用彩缕..对于文官而言;七品以上穿朝服的文官一律簪白笔;五官则不簪..有提到舄和履的地方;除非特别注明颜色;否则一律用乌色;舄双层皮底;中间夹一层蜡;目的是为了穿着者在长久站立时防潮、防湿..履单层皮底;不具防潮功能;所以是低级礼服的配装..所有勋官及有爵位并任职事官的官员;散官、散号将军同职事;其正式的冠带是其散官本品的官服;外出任职则用其职事官的品级服..武官们在宫中站班时;所穿的公服样式也是最适合其身份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另在九品之外还有低级官吏和政府办事人员;当时称作视流内起居与流外两种品级..唐代的祭服、朝服、公服在实际执行中;因其礼节烦琐;不仅不方便穿着;而且穿着时也不便行动;所以虽然有明确的行文规定皇室成员以及官员在不同的场合应穿的不同服饰;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按行文的规定具体去执行..至开元十七年729;玄宗朝拜五陵;只穿平时的素服而已..朔、望常朝;也用常服..连太宗发明的朝服翼善冠服自此以后也被废了..皇帝礼服逐渐常服化的趋势;在开元年间彻底完成..朝臣的祭服、朝服、公服在实际执行中也屡有调整..冕服、朝服、公服是唐代礼服制度的主要成分..纵观古代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如此精密严格的官服制度..隋唐的中国皇帝们不仅为自己的臣民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而且还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将此种服饰等级思想广播四方;形成了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唐服文化圈..4.官品服色官品服色就是官员服色的颜色作为区分社会成员身份贵贱、官位高低的手段..在唐代这个制度主要针对官民常服..从文献记载可知;自先秦至隋唐;中国古代的先民很早就已经开始用颜色的“正”与“间”来区分尊卑贵贱..赤、青、黄、黑、白是五中正色;其他需要两次染或多次染的颜色都被称为间色..隋唐以后;以服色论等级的制度被高度强化;服色因官员地位、职业的不同而不同;下不得僭上;上可得拟下..公卿高官衣着朱紫;荣宠显赫;下级官吏身衣青绿;工商、皂隶、贩夫屠夫身穿白衣;各安其分..地位高者占有的颜色也多;地位卑贱者占有的颜色少;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官品色服”或者“品色衣”制度..1赐服和借服因为服色“下不得拟上;上可得兼下”..所以;下品如果想服上品的服色;就必须有一个“被赐”或“借用”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被赐的转变才能下品服上色..所以在唐代官品服色中还有借绯、赐绯、赐紫等名目..唐前期的赐服或借服;通常发生在诸如:官员出京外任或做使臣、四级官员受特殊恩宠等情况..朝野佥载中记载;吉顼揭发酷吏来俊臣“聚结不逞;诬遘贤良;赃贿如山;冤魂满路;国之贼也”的罪行有力;于是“除顼中丞;赐绯”.. 吉顼不仅被升官还被赐绯色服..这是唐朝前期比较典型的赐服方式..唐代的“赐服”、“借服”等形式是对以散官品级为制定基础的“官品服色制”的补充..这一特点;在唐中晚期;尤其是在职事差遣制度发生变化后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散官的升迁制度混乱;职事官地位提高;许多官员拥有高于散官品级的职事官地位;如再以散官品级为服色制定标注;势必会产生一批低级品色官服的官员活跃于朝堂的局面..2黄袍自“黄袍加身”使宋太祖登上帝位之后;黄袍和龙袍一样被看做帝王的象征..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黄袍”作为帝王的专用衣服;也起源于唐朝的官品服色制..唐代以前的帝王受“五德终始说”的政治哲学影响;更多的接受五德终始说所强调的五正色相生相克的思想;以自己政权所得之“正色”为自己王朝的尚色..唐建国以后;依据火生土的五德终始说原理;唐得土德;服色尙黄..武德初年“因隋旧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唐初皇帝使用的是赤黄色;是追随隋旧制的结果;对黄色系的其他黄色并没有严格执行禁服令;散官九品以上官员朝参及视事仍可以服黄色;不加禁止..直到高宗上元元年674后;禁止一切黄在民间流行..隋唐以赤黄为尊的思想;与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论无关;在经过近400年的名族融合之后隋唐统治者看来;皇帝的服色一定是当时技术条件下最鲜艳、最明亮的颜色..唐初皇帝使用黄色是沿袭隋代旧制的结果;不过由沿袭到确立体现的则完全是唐人的色彩审美心态和唐天子皇权高度集中的事实..3绿帽子绿帽子或绿头巾;它虽没有具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以绿帻、绿裹巾、绿帽子等不同形式出现;但它的绿色;决定了其在中国服饰文化中有着非常着名的符号性和文化意义..以绿色作为帽子、头巾的颜色;在唐代已经达成了“贱服”的社会共识..可资佐证的是唐人虽不拒绝绿色做服色;六七品官服色虽绿;帽子却不是绿色的..据封氏闻见记记载;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释..吴人着此服出入;州乡以为大耻..皆相劝励;无敢僭违”..①从这段记载中可见;在封演活动的唐中期;绿色的头巾在吴人中间已被看做耻辱的标志;但封演并没有交代;吴人为何以此服为耻的原因..后世《封氏闻见记校注》赵忠信,中华书局出版,1958年明朝郎瑛七修类稿“绿头巾”条对此作了解释:“……但又思当时李封何必用緑巾..及见春秋时有货妻女求食者;谓之‘娼夫’;以绿巾裹头;以别贵贱..然后知从来已远..李封亦因是以辱之..”①对于郎氏源自春秋“娼夫”的解释;无从考察;如果是郎氏假托古人的话;至少可以证明;明代有关绿头巾已具“娼夫”的符号意义..“绿头巾”一说虽与唐官品服色制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体现的仍是古代中国人对色彩等级的认识..换言之;在古人看来;色彩是有三六九等之别的..并由这种等级制演变成颜色禁忌..5.平民的礼服平民一生需要使用礼服的重要时刻主要有三次:1、成人冠礼;2、成家行婚礼;3、为死者行葬礼..这三次囊括了一个平民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所有时刻..1冠礼礼服“冠礼”就是唐代男子的成人礼..唐平民进行加冠时;先由“赞者”为加冠者加冠两次;即依次戴上一巾、一爵;与巾爵相配的具体的服饰为:爵弁服“庶人介帻、服绛公服;方心;革带钩鍱;假带;袜、履”..进贤冠服“庶人黑介帻;服白裙青领;革带;袜、履”..进贤冠服“庶人黑介帻;服白裙青领;革带;袜、履”..缁布冠服“青衣素裳;庶人带;袜、履与介帻服同”..加巾表示加冠者从此可以成为一个家庭主人;能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加爵表示加冠者从此成为社会的人;能担负起社会责任..行过冠礼的男子则可以进入人生的第二个重要阶段;从此就成家立业了..唐代男子的冠礼具有极强的程式性、象征性和交际性..冠礼的礼服则是表达《七修类稿》郎瑛冠礼程式性与象征性的主要外在元素..2婚礼礼服婚礼时男子承担国家责任的开始;婚礼礼服是平民男子成年以后最重要的礼服..据武德令规定:“平民男子结婚时可以穿戴:爵弁、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裙;革带钩鍱;假带;方心;袜;乌皮履..”①二常服唐代男子的常服分官常服和民常服两种;唐官民常服皆脱胎于便于行动的胡服;舒适灵便;是儒家传统的礼仪等级制度与北方少数民族便于行动的实用主义之间的一次大融合;体现的是大唐恢弘的包容之气和开放的心襟..官常服就是官员的“宴服”;也叫“燕服”②..原本是官员不在办公室时常穿的服装;不过随着唐代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官服虽名为常服;但“谒见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成为官员的主要制服;普通百姓是不能穿的..民常服也可以称为“便服”;古已有之;“盖古之亵服也;今亦谓之常服..江南则以巾褐裙襦;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跨袄子;朱子玄黄;各任所好”③..1.官常服唐代官常服;虽名为常服;但在实际使用中;不仅普通百姓不能穿常服;而且官员的穿着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不仅如此;唐代的官常服在贞观年以后官员拜见皇帝;出入朝堂;群臣集会等都要穿常服..其大有取代祭服、朝服、公服的趋势..这种趋势发展至开元十七年以后就形成定式..唐中后期官员的朝常祭礼服的地位在实际应用中已完全被官常服取代;致使开元礼中有关服制的部分还没有行用①《武德令》②《旧唐书·舆服志》③《唐会要》即成具文..常服与礼服相较;更加简单、方便;所以很受官员的欢迎..唐自太宗始就喜着常服;他的常服一般搭配是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和六合靴..玄宗时不仅废除了大裘冕;开元十七年以后;拜谒祖先都穿素服;每月的上朝也都穿常服;这种穿法上行下效;太宗朝时;重要的节日和盛大的典礼时还有穿礼服的记载;玄宗朝后期至五代;即使特别盛大的典礼;皇帝和官员大都仍以幞头袍衫、穿靴束带为主..日常中的官员更是以常服为主要制服..官民的服饰款式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仅在于材质、颜色与佩饰上..由于唐王朝的血统和对胡俗的认同感;常服还存在胡俗影响下变异的特殊情况;主要包括袴褶服、缺胯袄子、半臂、革靴等内容..1袴褶服根据文献资料看;关于袴褶;在隋唐之前有两种形制存在;一种是传统汉族的袴褶..中华古今注认为“袴盖古之裳也;周武王以布为之名曰袴;敬王以缯为之名曰袴;但不缝口而已;庶人衣服也”①..可见此“袴褶”应该是并列词;同指裤;只不过材质不同;褶是麻布的裤;袴是丝帛的裤;与此种袴相配的足服是鞋;是“讲武之臣、近侍者”穿服的装束..这种袴;周、秦、汉直到汉昭帝之前;不论男女都没有裆..2袍衫袄子袍衫袄子是唐男子最常用的服装..圆领、长过膝;为方便行走;通常在膝下加襕..加襕襦袍是两层丝帛中间絮丝絮的棉袍;适用于秋、冬季;加襕衫是单或夹的袍;适用于春夏季使用..3半臂①《中华古今注》半臂在唐朝可以男女通用;但是唐代男子与女子的穿着半臂不同之处在于;唐男子在使用中也有将其穿在外衣之内作内衬;起垫肩作用..男子着半臂多为圆领;但随穿着者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同;其质地、纹饰、色彩的不同较大..2.民常服唐代庶民男性的服饰目前资料很少;在通过查阅唐代服饰的相关资料以及唐代壁画的相关资料后大概总结如下:1半臂袍唐代庶民在劳动的时候;上身一般穿圆领窄袖短上衣或交领窄袖短上衣;外罩长仅及膝的半臂袍;腰系缕带或革带..庶民的半臂袍与贵族的半臂相较;更加实用;首先;庶民男子的半臂袍通常都较长;可以将内着的短上衣罩住;这样既方便行动;又能最大限度的保暖散热..其次;庶民男子的外罩半臂出白色外;还有赭绿色和绿色..2裤装在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庶民下身穿紧口翻边的胡服长裤;而且在敦煌壁画中的奴婢、猎户、乐工、商旅都有着此装的形象..唐庶民着束裤;一般束于膝盖之下;和魏晋南北朝的裤褶束于膝盖之上的做法是有很大不同的..3履唐代庶民男子足服着履的情况较多;这一时期的履有:麻履、线履、藤履、草履、棕履..除了履之外还有木屐和靴..靴的使用;从壁画材料来看;下层劳动人民穿靴主要集中在猎户、马夫、力士、乐工等职业者;猎户、马夫要骑马;力士、乐工有表演要求;所以虽身处下层也以穿靴者居多..普通劳动者要参加耕作;还是以履为主..。

服饰发展历史

服饰发展历史

中国服饰发展历史汉朝汉服制度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服饰,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文化;商周时代,汉服实行的衣冠制度,为上衣下裳;无论男女,下身都穿裙而不是裤子,头上束发,发髻要用笄别住;古籍中记载,周天子常给臣下赐“赤芾”一块红色的布,系于腰间并垂于腹前,为贵族身份的标志,后世称之为“蔽膝”;先秦的华夏族,出现了上衣下裳朝宽衣博带的变化,右衽窄袖、长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无纽扣,以带束腰;深衣出现在春秋战国,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这种衣服;礼记记载,“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贵族以深衣为常服,冕服为礼服;老百姓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人们腰中常束一条皮带,悬挂着一些饰物;礼记曰:“衣不帛襦”;儒家崇尚俭朴,倡导不用丝绸裁制内衣襦和裤;六朝时一些世家子弟,常用白丝绸做内裤,故被称为“纨绔子弟”;古代的裤子,被称作“胫衣”,穿时套在胫上,用于保暖;胫衣初变成裤子时,没有裤裆,只两只裤管,上端相连,再用带子系在腰间;隋唐时代,服饰丰富、华丽;开元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盛行胡服;初唐的妇女,多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到中唐后,衣衫趋于宽大;唐代妇女还穿男装,流行袒胸低领,在襦衫外面罩一对襟短袖饰衣,即为一种短袖外套,叫做半袖或半臂,再于肩上搭一披帛;唐女裙式样繁多、色彩艳丽,流行石榴裙;妇女喜欢画眉毛,擦胭脂,涂口红;唐代的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鞋多为靴子;宋崇倡理学,倡“存天理,去人欲”,服饰以尚自然简朴;百姓日常的服装是襦袄,女装外衣,多襦衫和裙;上衣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裤裙;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不外露,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当时流行衣衫的外面,再加罩一件宽大外衣,不加横襕,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袖、短袖,两边的开衩一直到腋下;明代官员系玉带,所着袍服,为团领衫,服色和花纹,均依品级而异;前胸后背均织一方形纹饰,叫补子;文官补子绣飞禽,武官补子绣走兽,其纹样,亦按品级各异;一般儒生,穿镶黑边之蓝色直身,戴软巾,有黑色垂带,亦称儒巾;皂隶,穿青布衣;市井之富民商人,所穿绫罗绸缎,只许为青色、黑色,直到万历年后,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汉服人文汉服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系结取代扣子,穿着身上,神态举止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有一种蕴藉的气质与美感;此外,还包含着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时尚审美等诸种因素;古人认为,服饰礼仪应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合,主要是为维护社会的秩序;汉服尊卑有别,大致分五类;唐宋是以服色和带饰区别官位之高低,明清以补服形式界定职务之上下;绯红色袍衫,为一至四品官阶;青色袍衫,为五至七品官阶;绿色袍衫,为八至九品官阶;服制规定,上及皇宫官吏,下涉市民百姓;在明代,有“百工百衣”的“职业装”;汉服中,包括崇敬天地神明祖先的思想内涵;中国服饰早期的形与色,便是出于对天地的崇拜;周易.系辞下载:“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为天,天玄色;坤为地,地黄色,以此形成了上衣下裳、玄衣纁裳之服饰;殷人尚白,是因古人视蚕为天虫,蚕丝之白色,乃系上天所赐之;周礼曰:“享先王,则衮冕;”即冕服有崇敬祖先之意;汉服中,蕴含着伦理道德的观念;礼记.丧服小记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因事关人道,故臣之为君,子之为父母,妻之为夫,丧服有严格区别;古代后六服制,均采用袍制,衣与裳相连属而不分,是为了要求妇女“专一”;“妇随夫色”,源意“夫贵妻荣”;汉服中,还包含着风俗习惯的因素;百姓过年的服饰,要有红色,以表示喜庆;清明节衣装略暗,以示庄重;端午节,小孩儿着“五毒衣”,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以此驱鬼避邪;唐朝唐代服饰隋唐服饰为双轨制;大祭祀时,人们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唐代女子的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等;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和常服;除常服外,前三种服饰,皆为后妃命妇女官在正式场合朝会、祭祀,所穿着的大、小礼服;常服上身为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女服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代妇女中,有袒胸露臂的着装,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就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正是“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但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这种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 只有有身份的人和歌女,才能穿开胸衫,慢束罗裙半露胸,平民百姓不许;女服的领子多种多样,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半臂襦裙,亦称短襦长裙,为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在腰部以上,有的系在腋下,以丝带系扎,人显得俏丽修长;半臂,亦称“半袖”, 脱胎于短襦,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在胸前结带;有套衫式,穿时由头套穿;半臂的下摆可显露在外,也可束在里面;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盛唐时期,就已是遍地榴花染舞裙;正是“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据说,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是因为受阴阳五行的影响,同时,也是地位的象征;缦衫为女子歌舞时,穿着在外面的罩衣,裙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折腰多舞郁金裙”;衫、襦、袄、裙,多有织文和绣文;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披帛,亦称“画帛”,由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披搭在肩上,并绕于两臂之间,行路时不时飘舞,十分美观;这种服饰,穿着时,里面需穿内衣,不能单独穿用;大袖衫;盛唐以后,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开使流行大袖衫;一般女装,袖宽四尺以上;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唐代贵族妇女,头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纱衣的里面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袒领服,是一种以纱罗为原料,半袒胸的大袖衫襦,下配以曳地长裙,时人喻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唐代妇女服饰,款式众多,色调艳丽,装饰手法新颖,风格典雅华美,为大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男服唐代男服,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唐代的一种首服,有些似“汉魏幅巾”;幞头里面,有一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颜色有具体的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青色;唐代文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祭祀、典礼等重要场合,需穿礼服;礼服承袭隋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等;在大袖衫外,加裲裆,为隋唐官吏服饰的一大特点;图案发式衣冠服饰,是影响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社会状况的标志;盛唐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有三百多个国家,和大唐友好往来,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唐朝服饰中,对异国衣冠服饰文化也有吸收,当时“浑脱帽”、“时世妆”就很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唐代服饰图案,即保持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流行花、草、鱼、虫写生,使服饰图案趋向于表现自由和丰满、肥壮;晚唐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边饰图案、团花图案,呈现在轻柔的帛纱上,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是“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唐代的服饰,整体上趋于自由、丰满、华美、圆润,这也体现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等的表现上;唐代发式图案丰富多彩,有凤的纹样,牡丹花纹样和云纹等;鞋的式样盛行翘圆头鞋,做工精致,丝鞋的纹样绣作虎头,草鞋也极讲究工艺,男鞋和现代鞋相似;唐代的服饰,继承了前人的传统,融周代的严谨、战国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并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顶峰,对后代及国外影响巨大;宋朝宋代服饰“程朱理学”为宋代文化,受“存天理,去人欲”之影响,宋代服饰趋向于简洁质朴;女装不再如大唐的艳丽奢华,色彩趋于淡雅恬静,直领、对襟的背子流行,舒适得体,典雅大方,成为人们的追求;宋代服装,服色和服式,主要是继承唐代;朝服“方心曲领”,公服为常服;礼服的服色与唐代相似,常服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百姓男装多交领或圆领长袍做事时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颜色有黑白两种;退休官员、士大夫,多穿“直掇”对襟长衫,袖子肥大,袖口、领口、衫角皆镶黑边,头戴“东坡巾”方桶形的帽子;女装为上身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多在外面再穿一对襟长袖小背子;背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着漂亮的花边;皇服宋代的皇帝朝服,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仅次于冕服,为皇帝参加重大典礼大朝会、大册命的服饰;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戴时,用玉犀簪导之;纱袍为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缘黑边,着纱裙、蔽膝为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腰束金玉大带,足下白袜黑舄,挂佩绶;在大典礼时,皇太子也穿这种服装,冠用十八梁远游冠;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典礼时,皇后要穿礼服,头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此外,还要挂白玉双佩、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舄;宋代官服宋代的官服,分为朝服、公服、时服、戎服、祭服、丧服等;朝服也称具服,为百官朝会穿用,即朱衣朱裳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禅衣,束以罗料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挂以玉剑、玉佩、玉钏、锦绶,着白绫袜黑色皮履;六品以下没有中单、佩剑和锦绶;着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亦称"笼巾",一种冠帽,以藤丝编成,涂漆,獬豸冠属进贤冠类;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款式承袭唐代,曲领大袖,下裾加一横襕,腰束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公服的幞头为硬翅,展两角;所佩革带,为官职大小的重要标志;另有一种窄袖式样公服,以颜色区别等级: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宋元丰年间,用色略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要配挂金银装饰之鱼袋,用以区别高低职位;时服,为按季节赐给官臣之衣物,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织有鸟兽锦纹;女服宋装女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均为命妇之服;贵妇礼服;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为北宋年间流行的贵妇礼服,多为嫔妃、贵族妇女所穿,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一般妇女不能穿;襦裙,与唐襦裙相似,仅衣襟有所不同,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除了披帛外,腰间正中部位佩飘带,有一玉制圆环饰物史书所称的“玉环绶”,是为了能压住裙幅,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背子,妇女常服,上衣袄、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子等;样式为对襟,窄袖,领、袖口、衣襟的下摆,皆镶缘饰;衣襟常敞开,无纽扣或绳带,露内衣,内衣有贴身的“抹胸”和“腹围”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大袖,为对襟、宽袖,衣长及膝,领、衣襟镶有花边;宋史·舆服志记:”其常服,后妃大袖;”朱子家礼曰:“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大袖,因两袖宽大,故名大袖原为嫔妃常服,后为贵族妇女的礼服,但地位低的妇女,不能穿大袖,常以背子代替;常服常服,指“燕居服”居室中服用的衣物,也称“私服”;平民百姓与官员所穿,在用色上有规定和限制;据文献记载,因朝廷内赐所佩金银鱼袋之公服,是以紫、绯色原料所制,所以,一般低级官吏只能用黑白两种颜色;常服有:“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有官职者,着锦袍;无官职者,着白布袍; “襦”和“袄”,都是百姓日常穿用之服;襦袄,有夹棉之分; “短褐”,是一种短粗布衣,为贫苦人服用,又称为筩袖之襦筒袖; “衫”,男衣,外穿宽大的衫,叫“凉衫”;白色的衫,叫“白衫”;深紫的衫,叫“紫衫”,又为“窄衫”;凉衫以淡紫色为主,宋考宗时规定,以凉衫为吊丧之服;“襕衫”, 一种裳下摆接一横襕的男人长衫;宋史·舆服志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圆子生、州县生服之”; “裳”,冕服、朝服或私居服之式样;宋有上衣下裳之穿法,燕居之时不束带,待客之时以大带束之;“直裰”,是一种宽大长衣,下摆无而背部有中缝;“鹤氅”,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的裘衣,十分贵重;男衣还有布衫和罗衫;内用为汗衫,有交领和颌领两种,质料考究,多用绸缎、纱、罗,颜色有白、青、皂黑、杏黄、茶褐等;袄用质料,有布、绸、罗、锦、纻丝和皮,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贵族裤质地讲究,有纱、罗、绢、绸、绮、绫等,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明朝明代服饰明代禁穿胡服,恢复唐装,法服与常服并行;服饰多有其内涵,比如“网巾”,象征着国家法令齐全之意;“四方巾”,则象征着国家太平;法服同唐服相似,但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增加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了品色外,胸背还缀有补子,所绣图案不同,官阶不同;品级不同,腰带质地也不同;儒士、书生多穿直裰圆领大袖衫,或曳撒,戴巾;老百姓穿短衣,戴小帽,或者戴网巾;明装前襟以纽扣代替了带结;女服明装衣裙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恰与唐衣裙比例倒置;衣领以圆领为主,不同于宋代的对领;女装上衣为三领窄袖,身长三尺余,露裙二、三寸,谓之“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襦裙,为上襦下裙,在年轻妇女间流行,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颜色浅淡,纹饰不明显;明末多为素白裙,在裙幅下边一、二寸处,缀一条花边,作为压脚;明初裙宽六幅, 即“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明末裙幅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称“月华裙”;裙褶,有细密褶纹和大褶纹;褶纹装饰讲究,典型的有一种彩条裙,每一条为一种颜色的缎子,绣着花鸟纹饰,带边镶有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多种彩条拼在腰带上,就成为一幅彩条裙子,名“凤尾裙”;“百褶裙”是用整块的缎料,手工制成细褶纹;还有一种二十四褶裙的“玉裙”;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浅淡颜色的袍子;常服为短衫长裙,腰上系绸带,裙子宽大,有很多的样式,如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衣裙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长衣身,缀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霞帔”一种帔子,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其形美如彩霞,宛若一条长长彩色的挂带,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坠或玉坠,显得挺拔高贵;宫廷命妇着霞帔时,其用色和图案的纹饰,都有规定,如在大红底色的大袖衫上着霞帔时,要用深青色绣花霞帔,在纹饰上有品级的差:一、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纹即长尾山雉; 三、四品命妇霞帔用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练鹊纹;八、九品命妇霞帔用绣缠校花纹;褙子;在品极差别上,纹样与霞帔大致相同,仅八、九品命妇,不用缠枝花,而用团花;贵族在礼节性场合所着褙子,为合领大袖对襟形式;百姓的常服,为直领小袖对襟;褙子有宽袖、窄袖两种;宽袖的背子,领子一直通到下摆,衣襟上有花边;窄袖背子,袖口细领子都有花边,领子的花边至胸;对襟马甲,即“比甲”,无领,皇后专用;后来传入民间,明中期盛行,多受青年妇女喜爱;明式服装襟上爱佩饰物,多为金、珠、玉制成,统称"杂佩",如垂挂在胸前的"坠领",系于前襟的"七事";走路有响声的"禁步";还有一种佩饰,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悬挂着四小物件:即镊子一种一头固定,一头张开的铁制小工具,夹取细毛之用,人称"毛镊子"、牙签、耳挖子和小刀,均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发饰;头髻,先为扁圆形状,发髻顶部饰以宝石花,称“挑心髻”;后来发髻梳高,以金银丝挽结,顶上缀有珠翠;后来由扁圆趋于长圆,有“桃尖顶髻”、“鹅胆心髻”等;假髻,比一般发髻高一半,戴罩在真髻之上,用簪绾住头发;明末时更为多样,有“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等;头箍;最初,以棕丝结成网状,罩住头发,后来出现了纱头箍及热罗头箍,头箍由束发而成为一种装饰;再后来,只留一条窄边,系扎在额头眉上;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戴头箍的,多为年轻女子;髻式很多;水田衣,为一般妇女服饰,各色零碎的锦料,拼合缝制而成,因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故名水田衣;初时的水田衣,先把各种锦缎料子,都裁成长方形,再编排缝制成衣衫;后来各种织锦料子变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各不相同,有如戏台上的“百衲衣”;弓鞋;明代女子沿袭了宋缠足之俗,所穿之鞋,称为“弓鞋”; 高底,香樟木制成;木底露外的,称“外高底”,有“杏叶”、“莲子”、“荷花”等名;藏在里边的,称“里高底”,又称“道士冠”;老年的妇女,大多穿平底鞋,称作“底而香”男服男装;多为青布直身宽大的长衣,方巾圆领;儒生襕衫,为蓝或黑色的袍子,四周镶皂黑色宽边,青圆领,皂绦软巾垂带;也有的浅色衫,长至脚面,袖子宽肥、过手,与儒巾、四方平定巾相配,呈现出的种清静儒雅;老百姓穿短衣,裹头巾;脚夫和搬运工,着青布衫裤、长手巾,上衣沿宽边,足着草靸鞋;官服为云缎圆领袍,亦有外加云缎外套,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手,袖身宽一尺,袖口宽九寸,足着大红履;四方平定巾;一种便帽,以黑色纱罗制成;造型四角均呈方形,故称“四角方巾”,寓意“政治安定”,多为官员和读书人所戴;所配服装,一般为染色蓝领衣;瓜皮小帽;六瓣、八瓣布片缝合而成,如半边西瓜;原为仆役所戴,后普遍流行;官吏服饰明史·舆服志记载: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官吏的朝服为麒麟麒麟为古代传说的一种动物,吉祥兽,形状象鹿,全身有鳞甲,牛尾马蹄,有一只肉角袍,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所绣纹样,在胸前、后背外,肩袖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左右肋下,各缝一本色制成的宽边,称“摆”;官吏常服;在明代,文武百官,一律穿袍衫盘领右衽、袖宽三尺;重要的礼仪场合,都要戴梁冠,穿赤罗衣裳,戴乌纱帽或幞头,身穿盘补服,前胸和后背缀以一方补子;补子用以区分官职,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色,蓝色、赭色无限制,谓“杂色盘领衣”;乌纱帽,明代圆顶官帽,用乌纱制成,两边展角,角长40厘米左右;皇帝所戴的乌纱折上巾,与乌纱帽相似,仅左右二角上折,竖于纱帽之后补子;明代官服的一种装饰,即在官服的胸前、后背补着一块标志性图案,以显示职别和官阶;补子长34厘米,宽厘米,织有禽、兽两种图案;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黄鹂,九品用鹌鹑,杂职用练鹊;武官:一品二品用狮子,三品四品用虎豹,五品用熊罴,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盘领衣, 类似唐宋的圆领袍衫,大多为高圆领、缺胯,衣袖多宽袖或大袖,有的在衣裙两侧有插摆平民的衣服无插摆,袖为窄袖;60岁以上的老者,可以穿大袖,袖长可适当加长到出手挽回至离肘10厘米;程子衣; 初称“曳撒”, 大襟、右衽、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部有接缝,下面打满褶裥;为君臣出外乘马所穿之袍,士大夫日常也穿,称之为“程子衣”;皇服皇帝服饰;皇帝的常服,是龙袍,亦称翼善冠,戴乌纱折上巾,盘领、窄袖、前后、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龙袍为黄色绫罗,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配金冠;明代的龙,有行龙、云龙、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礼服仍保持古制,上衣下裳,由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组成;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袖口、衣襟侧边、裾皆为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黻、黼纹;皇后服饰;皇后的常服,穿红色大袖衣,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戴龙凤珠翠冠;礼服由凤冠、霞帔、翟衣、背子和大袖衫组成,在受册、朝会时穿用,配玉革带,青色加金饰的袜、舄;凤冠,是一种礼冠,缀点翠凤凰,挂珠宝流苏;明凤冠有两种,后妃所戴凤冠,缀有凤凰,有龙等装饰;普通命妇所戴之彩冠,不缀有龙凤,只缀有珠翟、花钗;这种彩冠,也称为凤冠;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无领,皇后专用服式;服饰纹样;几种形状各异的图案配在一起,和谐地组成一幅画面,取寓意或谐音,为“吉祥图案”,取名曰“福从天来”“金玉满堂”“连年有余”“八。

汉服的起源及各朝代发展

汉服的起源及各朝代发展

了 冠 的 雏
那 时 已 有
冠帽巾:蔽 膝 盖 。
一 样 的
腰 带 , 肚
子 , 在 腰
( 裙 ) 。
由 两 部 分
本 样 式 已
有 文 字 记
商 朝 汉 服
精品





沿
西











制服的周
度装阶朝
是是级以
阶制封
级度建
的来制
标巩度
志固建
非 常 严 格 。
之 一 , 规
立 政 的 基

服 及的 各起 朝源 代

精品

地上下信其一夏

。衣形彩带代我 天制,有。国

,。确鲜

立明
历 史


了的


上宗


衣教

精品
“围部袖组经这载商
蔽前束口成完一的朝
膝再着较,全时朝是
”加一窄上成期代中
,一条,衣型的。国
用条宽没和。汉

来像边有下主服

遮裙的扣裳要基

形 。
黑贵
装男都活。两型。日
有子是中
种服承益
带的大的
,装前讲
钩腰襟服
袖样朝究
;间窄饰
也式影,

精品
秦 代 汉 服
衫,方袍第在延秦后官且变礼服服度上西
4
没也在和个东续漢世的通,服,,,进漢 有就于衫款漢到为礼等过东的朝朝制行在 ,是袍的式,明血服级绶漢配服服度改周 比双有不 出。肉,。佩产件仍,出进制

汉服制作教程

汉服制作教程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

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韩国、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曲裾是华夏衣冠体系中深衣的一种。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

“衽”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

开始男女均可穿着。

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

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

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

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

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襦裙是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但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是汉服中最能体现女子婀娜优雅的装束——不论是下摆宽敞的曲裾,还是楚风浓郁的汉代鱼尾式“三绕膝”。

介绍两种曲裾汉服图纸的设计方法以及裁剪注意。

第一种方法是比较符合古制的裁剪方式,就是上衣与绕曲分开裁剪的分体裁剪方式。

此种裁剪方式要求面料幅宽够宽。

倘若受幅宽限制,并且不在乎多缝合几道缝的话,可以采用拼接式裁剪。

此种裁剪方式基本不受幅宽影响,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面料幅宽都可以使用此方法裁剪,包括最窄的缎子面料。

从唐墓室壁画看唐代女性服饰半臂形制的源流与特点

从唐墓室壁画看唐代女性服饰半臂形制的源流与特点

从唐墓室壁画看唐代女性服饰半臂形制的源流与特点作者:王譞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7期【摘要】壁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绘画方式,在我们国家有着古老的传统。

除敦煌唐代壁画外,从陕西唐代陵墓发现了大量珍贵壁画,壁画是人类劳动之余的精神生活的记录和情感的抒发,世界最早的壁画可以追溯到万年以前,秦汉的考古也有发现,以唐墓室壁画发现最多而且极精美。

在唐墓室壁画中仕女形象的描绘占据重要的地位。

从唐墓室壁画中仕女的形象,可以看出唐代女子当时的服饰特点和服饰文化特征。

尤其是半臂服饰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墓室壁画;半臂;半袖;唐代服饰【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151-03【本文著录格式】王譞楠.从唐墓室壁画看唐代女性服饰半臂形制的源流与特点[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7):151-153.一、半臂的形制与源流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从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

它的特征是长袖齐轴,身长及腰。

①《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三曰:“梁元帝诗桂,斜月辉半袖,亦谓之半臂,释名曰: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②。

《实录》云:“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初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一名褙子,俗名搭护”③。

中可以看出,隋代宫中已经开始穿着半臂服饰,到唐高宗时,将袖子减短称之为半臂。

半臂又名“半袖”,一般是指短袖或者无袖的一种短外衣,这种半袖的服饰在我国的服饰发展中多次出现,不同时期的半臂有不同的叫法。

每个时期的半臂服饰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但是具体出现的时间至今仍未有定论。

但是这种形制的半臂服饰对现代的服饰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在半臂服饰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的人最常见的穿着服饰。

但是唯有不同的是,在古代的半臂服饰中,半臂一般是罩在襦袄或衫群中的外衣,以腰间有一条系带固定半臂为主要形式。

从唐代发现的墓室壁画中我们可以窥其时代的半臂服饰的形制与特点。

古代服饰图案纹样介绍

古代服饰图案纹样介绍

古代服饰图案纹样介绍古代的服饰图案纹样一直是历史发展、文化交流以及人们生活状态的重要记录。

在古代,服饰图案不仅仅成为民间服饰的体现,而且还是表示不同社会阶层的象征,是外来文化的载体,甚至是政治意识形态的载体。

服饰图案是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表达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

古代服装图案纹样分为两大类:花纹和图案。

花纹一般包括菱形、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加上各种颜色,构成了琳琅满目的绚丽花纹,这些花纹就是古代服装的最容易看到的图案部分。

而图案则是融合了各种鸟兽、花卉、建筑、人物等图形的主题图案,通过繁复的图案结构、鲜艳的色彩,在服饰上得到发挥,展示出古代服饰的政治意识形态及文化底蕴。

已知最早的古代服饰图案纹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那时已经出现了菱形、正方形、圆形等几何形状,以及勺状的图案纹样。

此外,还有大量的花卉、鸟兽、动物、建筑等纹样,这些图案纹样几乎遍布中国各地,被镌刻在各种古代文物上。

在唐朝,服饰图案纹样发展到顶峰,丰富多彩的服饰图案纹样不仅可以看到在薄绢、丝织、锦缎、麻织等上,也可以看到在陶器、玉器、珠宝等手工艺品上。

进入宋朝,服饰图案纹样出现了新的发展,它们不仅包含几何图形和花卉、鸟兽、动物等主题图案,而且还吸收了来自当时亚洲和欧洲的文化元素以及生活细节,使得古代服饰图案纹样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几种独特的风格,如楚服、唐服、汉服、明服、清服等。

从明清时期开始,古代服饰图案纹样开始多样化,出现了更多复杂的图案,如“六爻”、火焰花、日月图等,并逐渐从古代的传统文化中演变出西方文化的交融。

在这一时期,古代服饰图案纹样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文化的发展以及进步的精神。

尽管古代服饰图案纹样的发展历史较短,但它却怀旧了几千年的生活以及前人的思想,让我们在古代服饰图案纹样中深刻感受到古代人们的胸怀以及文明礼仪,以及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和价值。

古代服饰图案纹样以其千古流传的传统文化,给我们今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不朽的记忆,激励着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将美好的历史纪念传承下去。

汉族服饰的特点

汉族服饰的特点

汉族服饰的特点汉族服饰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有汉族特色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

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

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

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

五种正色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

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

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神秘的中国术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等。

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 精美唬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享有盛誉。

古代染织,特别是丝织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上独有的。

古代的染色技术也极为卓越和先进,不仅颜色种类多,色泽艳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誉为神秘?quot;中国术。

其 ... 大体可分为织花、印染、刺绣、书花四大类。

由抽像到写实的衣服图案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

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像、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

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像性强烈。

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

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参考资料:jlhs/...an汉族的饮食特点、服饰特点、建筑特点、语言特点分别是什么?交领右衽、上衣下裳、长袖宽衣、系带暗扣、潇洒飘逸。

这个是服饰的~汉族服饰的汉服特征汉服发展悠悠4000余载,上启炎黄,下至明末,谨承周礼,延续道统,是世界少有的传承时间最长的民族服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