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腹主动脉主体支架重建髂内动脉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1例报告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危险的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腹主动脉瘤修复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对改良“三明治”技术以及初步临床经验进行探讨。
一、改良“三明治”技术的简介腹主动脉瘤修复术是通过在腹主动脉瘤部位植入支架来加固血管壁,防止主动脉瘤破裂。
传统的腹主动脉瘤修复术通常需要牺牲髂内动脉,这可能会导致下肢供血不足,甚至引发下肢缺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家们提出了改良“三明治”技术。
改良“三明治”技术是在传统的腹主动脉瘤修复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在植入支架的同时保留髂内动脉的血流,从而避免下肢供血不足的问题。
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在髂内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植入支架,然后在支架内再植入一层覆盖物,形成一种类似“三明治”的结构。
这样一来,支架能够加固腹主动脉壁,同时又不会影响到髂内动脉的血流。
改良“三明治”技术的出现,为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保护患者的下肢供血提供了新的可能。
这一技术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许多挑战和难点,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二、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修复术中能够有效地保留髂内动脉的血流,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下肢供血不足的问题。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采用改良“三明治”技术的患者中,下肢供血情况良好,术后出现下肢缺血的情况较少。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修复术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的随访观察,发现改良“三明治”技术的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三、展望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临床研究体系,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验证改良“三明治”技术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基础研究,深入探讨改良“三明治”技术的机制和优势,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的近期疗效观察

Abstract:Keywords:To observe the short-term efficacy of endovascular repair in complicat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Clinical data of 11complicated AAA cases underwent endovascular repair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between January 2009and June 2012.Endovascular repair and bifurcation stent implantation were performed successfully on all cases.Type I endoleak was sealed by simple balloon dilatation and cuffing in two patients during operation.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12months.Only on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type I endoleak treated by balloon dilatation and cuffing 3months postoperation,the others had no endoleak,stent displacement and thrombosis.Endovascular repair can achieve a good short-term efficacy in complicatedAAApatients.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endovascular repair;balloon dilatationObjective Methods Results Conclusion 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的近期疗效观察黄水传,黎思毅,张 智,张远起,黄胜超,李建文,陈小东(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广东湛江)524001Short-termresultsofendovascularrepairincomplicatedabdominalaorticaneurysmHUANG Shui-chuan,LI Si-yi,ZHANG Zhi,ZHANG Yuan-qi,HUANG Sheng-chao,LI Jian-wen,CHEN Xiao-dong (Department of Vascular Surge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 524001,China)收稿日期:修订日期:作者简介:通讯作者:2012-08-302012-10-19(1979)E-mail gdyfywjk@ ;黄水传-,男,硕士,主治医师。
巨大左髂内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行腔内修复1例

巨大左髂内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行腔内修复1例
胡双龙;胡亚立;卢辉俊
【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年(卷),期】2024(24)1
【摘要】髂内动脉瘤(internal iliac artery aneurysm,IIAA)患病率低,通常认为直径>30 mm的髂内动脉瘤需要积极治疗[1,2],有症状的髂内动脉瘤和瘤体直径>50 mm更是如此[3]。
由于髂内动脉瘤在盆腔的解剖位置较深,症状往往较为隐匿,常因偶然的影像学检查或破裂引起症状而被发现。
髂内动脉瘤可以破裂到邻近器官(如肠、膀胱或输尿管),或进入邻近的髂总静脉导致动静脉瘘[4]。
髂内动脉瘤所致动静脉瘘引起的静脉性高压会导致下肢水肿、呼吸困难、血尿、肾功能或心功能不全等体征和症状,术前诊断困难,腹部杂音伴搏动性肿块和腹痛是临床诊断的关键。
通常认为超过6 cm的髂内动脉瘤为巨大动脉瘤[5,6]。
2021年5月,我科对1例巨大(72.4 mm)左髂内动脉瘤合并左髂内动脉瘤-左髂总静脉瘘、腹主动脉溃疡性斑块,采用腹主动脉、左髂动脉覆膜支架置入、左髂总静脉覆膜支架置入、左髂内动脉瘤栓塞术,报道如下。
【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胡双龙;胡亚立;卢辉俊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
【相关文献】
1.胸主动脉瘤行腔内带膜支架置入修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2.腹主动脉瘤破裂行腔内修复术1例
3.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治疗的临床体会
4.高血压患者合并腹主动脉瘤患者行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研究
5.腹主动脉瘤合并左髂总动脉纤细行腔内修复1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一、改良“三明治”技术的原理与步骤改良“三明治”技术是在传统EVAR手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
传统EVAR手术中,通常需要在腹主动脉周围放置支架来修复主动脉瘤,这样会压迫髂内动脉,导致其血流受阻。
而改良“三明治”技术则是在放置支架的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来确保髂内动脉的通畅,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步骤包括:在进行EVAR手术之前,通过血管造影等检查手段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和测量,以确保支架的准确放置。
然后,在手术中,通过多次放置球囊扩张器和支架导管等操作,将支架精确地放置在病灶位置,同时保留髂内动脉的血流通畅。
通过放置动脉内异物和支架修补等措施来完善手术效果,确保手术成功。
二、改良“三明治”技术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改良“三明治”技术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一些临床案例来进行验证和验证的。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实例,以验证该项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病例1:一名55岁男性患者,因为患有腹主动脉瘤而进行了EVAR手术。
术中采用了改良“三明治”技术,成功地在保留髂内动脉的完成了主动脉瘤的修复。
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显示,患者病情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
通过以上的病例可以看出,改良“三明治”技术在实际临床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临床效果。
三、改良“三明治”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改良“三明治”技术相较于传统的EVAR手术,具有以下的优势:1. 保留髂内动脉的通畅,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 术后恢复快,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3. 术中操作简单,可以提高手术效率。
改良“三明治”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 术中操作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
2. 术后需要严格的随访和定期复查,以检测隐性的并发症。
四、结语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验证。
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改良“三明治”技术将为腹主动脉瘤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临床医生带来更多的经验和启示。
1例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瘤矫治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内动脉梭形膨大 , 腹主动脉最 宽处 约 8 . 7×8 . 5 c m, 其 内密度 不均 匀, 考虑为腹 主动脉 一双侧髂 总动脉 一髂内动脉梭形动脉瘤 ) , 建 议尽早住 院治疗 。既往史 : 2 0 0 2年 8月 2 3日外伤致右侧第 7肋 、
左侧 9 、 1 0肋骨折 , 多处胸椎 骨折 , 肺 部积血 、 行胸 腔引流及 手术 处理 , 目前无后遗症 ; 2 0 1 2年 0 3月 2 1日因“ 冠心病 三支病变 、 急 性非 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在本院行冠状 动脉搭桥术 ( L I MA—
式、 麻醉方法及 麻醉药物 的使用 , 完善术前各 项准备 。
_ 2 j
。
2 0 1 6年 5月 , 本 院采 用双分 叉人 造血 管 I G K 2 2 1 1( 人 字
型 )2 2¥ 1 1 m m I N T E R G A R D重建腹 主动脉 , 并与 双侧 髂 总动脉 吻合 , 在普 通全麻非体外循环 下施行 腹 主动脉 +双侧 髂总 动脉
合麻醉 医生行气 管插管 , 放置 胃管 。 2 . 5 全麻 下协助医生行右侧 颈 内静脉穿刺和鞘管 置入 , 测定 中 心静脉压 ( C V P ) 、 呼末二 氧化 碳分压 ( E T C O 2 ) 、 留置导尿监测尿
示: 腹主动脉瘤 ( 肾动脉水平 以下腹主动脉 一 双侧髂总 动脉 一 髂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危险的血管疾病,它会导致主动脉壁的局部扩张和瘤袋形成,严重时可能导致主动脉破裂,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治疗腹主动脉瘤,传统的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和血管内修复术,但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近年来,改良的“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备受关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初步验证。
改良的“三明治”技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血管内修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腹主动脉瘤的瘤颈处放置一个支架来加固主动脉壁,同时通过支架内部的通道将人工血管置入以维持髂内动脉的血流通畅。
这种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血管内修复术,能够更好地保留髂内动脉,减少了手术的并发症和风险。
一项研究对使用改良的“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该研究包括了一定数量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对其手术效果、并发症和恢复情况进行了详细观察和统计分析。
以下将对该研究的成果进行介绍和分析。
该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改良的“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成功率较高。
在研究中,大多数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髂内动脉得以保留,并且手术成功率较高。
这表明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效果。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支架的位置和大小,以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该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改良的“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并发症率较低。
在研究中,只有少数患者出现了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血管破裂、血栓形成等,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表明该技术在减少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这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安全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改良的“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初步验证。
该项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因此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和长期随访来验证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

19 年开展这项 技术以来 , 91 其加速 发展 势头至今 未减 .o年 9 代 末本世纪初这项技术在我国迅速开展 E R是将支 架』 V 、 工血管完全固定在动脉瘤两端的动脉壁上 , 达到完全封 闭的 程 度, 将动脉瘤囊 腔与循环血流隔 离。由于该 术式避免 了常 规开腹手术阻断腹主动脉及 动脉瘤切开大量失血 等弊端 , 可
附 图
血 管镜 直视 下 F gr oa y导 管取 拴 术 t
上 肢动脉取拴法 : 无论栓塞发 生在锁骨下 动脉 、 动脉 、 腋 肱动脉 、 挠动脉或尺动脉 , 均取 肘窝 s形切 口 , 暴露脑 、 、 桡 尺 动脉 在脏 动脉前 壁做 纵切 口, 分别 向肱动脉近端 、 、 尺 动脉 插^不 同型 号的导 管取栓 当经 脏动脉不 能完 全清 除栓子 时 可在腕 部桡或尺 动脉另做切 口进行 会师取栓 。
栓。
功 16 9 3年 F罢唧 率先罘用球囊导管经 股 动脉做腹主动脉 0a 和髂动脉栓 子 切除 术 我 们 自 19 9 5年应 用血 管镜 配合 下
F g r 导管取栓术 , o ay 使肢体获救率达 9 %以上。 5
.
无论是上述何 种部位的血栓 , 均应在 阻断血运 前给予 全
身肝素化 (m g 可在取 栓完毕 后 向血 管 远端注^ 1 1 k ) 0~
2 O万 U尿 激 酶 。
手术适应证 : 趾或指动脉分支 上 的动脉栓 塞 ; 禁忌 证 : () 1 受累 肢体已 出现坏 疽 , 为坏疽 病人做 取 栓手术 , 如 旨在降 低截肢平面或有勘于残端禽合 ; ) ( 患者周 身疾病不能耐 受手 2
栗碱等 , 交感神经阻滞或硬脊膜外阻滞也可解除动脉痉挛 2 2手术疗法 . 11 9 获成 ae
“三文治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血流的应用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s T o a s s e s s t h e u s e a n d o u t c o m e s o f“ s a n d w i c h t e c h n i q u e ” t o p r e s e r v e i n t e r n a l i l i a c a r t e r y l f o w i n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9 6 8 8 . 2 0 1 3 . 0 6 . 0 瘤腔 内修复 中保 留髂 内动脉 血 流 的应 用 △
刘 媛 , 罗淞元 , 罗建 方 , 黄 文晖 , 杨 帆, 谷 梦楠 , 谢 年谨 , 范瑞 新 , 陈纪 言
( 广 东省心 血 管病 研 究所心 内科 广 东省人 民 医院 广 东省 医学科 学院 , 广州 5 1 0 1 0 0 )
摘要 : 目的 全性 。方法 探讨“ 三文治技术” 在合并髂 总动脉瘤 的腹 主动脉瘤患者腔 内修复 中保留髂 内动脉血流 的可行性及安 我们对 1 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 的肾下性腹主动脉瘤患者行腔内修复术 。该患者 由于腹主动脉瘤合
髂 内动脉血供 。结论
方法 。
在复杂腹主动脉瘤髂内修复时 , 使用“ 三文治技术 ” 可能是一种有效的保留分 支血管血供 的
关键词 : 腹 主动脉瘤 ; 髂动脉瘤 ; 髂 内动脉 ; 腔 内修复 ; = = 文治技 术
中图分类 号 : R 5 4 3 . 1 6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7 — 9 6 8 8 ( 2 0 1 3 ) 0 6 — 0 6 6 8 — 0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6年3月 第2卷 第2期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Vol.2, No.2, Mar 2016双腹主动脉主体支架重建髂内动脉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1例报告孔祥骞 张 丽 王 默 种振岳 金 星*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济南 250021*通信作者:金星,E-mail :jinxing_888@自从1991年Parodi 等[1]使用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EVAR )治疗第1例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 )以来,随着腔内技术的进步和移植物的改进,加之其微创、恢复快速的特点,该方法已成为AAA 治疗的首选方法,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2]。
但据文献统计43%的AAA 患者病变累及1侧髂总动脉,累及双侧髂总动脉者为11%[3,4]。
为预防内漏,EV AR 术中往往需栓塞或封闭髂内动脉。
封闭髂内动脉后,如果侧支循环不足可出现臀部疼痛、男性勃起障碍和直肠缺血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出现直肠坏死[5]。
近年,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这一问题[6,7]。
有学者采用三明治支架或髂动脉分支装置(iliac branched device ,IBD )重建1侧或双侧髂内动脉改善盆腔缺血问题。
但目前三明治技术存在内漏风险,IBD 目前在国内尚未获得执照,结合患者病例特点,创新性的提出运用双主体支架修复腹主动脉瘤并重建髂内动脉,保证盆腔供血。
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5岁,因发现腹主动脉瘤半月余入院。
既往冠心病病史10余年,支气管炎10余年,肺气肿1年,高血压病史10年余。
术前CTA 显示:患者肾下腹主动脉呈囊性扩张,瘤体最大直径约77.9 mm ,呈偏心性,可见明显附壁血栓。
腹主动脉瘤颈(肾动脉下方与腹主动脉瘤之间正常腹主动脉)向右侧略偏斜,未见严重扭曲,瘤颈长度41.2 mm (图1)。
术前诊断:腹主动脉瘤、高血压3级、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因患者高龄,合并冠脉疾病、肺部疾病,加之肥胖,患者长时间开放手术风险巨大,手术刀口不易愈合。
因此选择腔内修复术给予患者治疗。
但患者双侧髂总动脉均呈瘤样扩张,右侧髂总动脉最大直径63 mm ,左侧髂总动脉直径55 mm ,双侧髂外动脉管径正常。
双侧髂总动脉均需处理,如果封闭双侧髂内动脉势必会引起盆腔缺血,从术前测量结果(图2、表1)看,患者肾动脉水平至腹主动脉分叉处的长度•病例报告•关键词:主动脉;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中图分类号:R54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46.2016.02.02.14177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Vol.2, No.2, Mar 2016为172 mm ,髂动脉瘤腔巨大,因此决定选择双腹主动脉支架主体修复瘤体并重建1侧髂内动脉。
髂内动脉,沿导管置入3枚5-8弹簧圈,1枚5-5弹簧圈栓塞左髂内动脉。
导丝引导下将标志猪尾导管送至肾动脉水平位置,行主动脉造影,示腹主动脉瘤位于肾动脉下方,结合术前CTA 测量结果,选择合适主体及分支支架(表2)。
全身肝素化以后,左股动脉置入超硬导引导丝,沿导丝送入PXT 261418(GORE )覆膜支架主体(图3①),支架上端位于右侧肾动脉平面下,造影确定位置无误,控制收缩压于100 mm Hg ,释放血管支架移植物主体,血管支架移植物短支朝向右侧。
导丝引导下自右股总动脉将5 F 多功能导管通过移植物主体下端开口进入第1主体短支,交换导丝置入超硬导引导丝,沿导丝送入16-20-120血管内覆膜支架分体(图3②),继而同侧接PXT 231214主体(图3③),使其短支朝向左侧,其长支位于右髂外动脉。
于左肱动脉走行区做长约3 cm 纵行切口,显露肱动脉。
直视下穿刺动脉,置入10 F 鞘管,导丝导管配合通过第1主体右侧分支、第2主体左侧分支,选入右侧髂内动脉,更换Amplatz 导丝,首先应用6×40扩张右髂内动脉狭窄段后,先后沿导丝置入10-60、14-60 FLUENCY 覆膜支架(图3④⑤),于第2主体短支桥接,重建右侧髂内动脉(图4)。
释放第1主体长腿,同侧接16-12-120髂支封闭左侧髂内动脉,使分体支架远端位于左髂内动脉开口处近心端(图3⑥)。
造影证实支架定位准确,双侧肾动脉显影良好,固定牢靠,轻微Ⅲ型内漏,顺应球囊扩张各连接处,再次造影,无内漏,双侧髂外及右侧髂内动脉显影良好(图图1 CTA 3维重建腹主动脉瘤图2 AAA 各部位测量数据项目数值(mm )长度肾动脉下缘瘤颈41.2肾动脉水平至腹主动脉分叉172.0腹主动脉分叉至右髂总动脉分叉221.0腹主动脉分叉至左髂总动脉分叉241.0直径肾动脉水平腹主动脉内径22.60瘤体最大外径77.90瘤体最大内径55.30右髂总动脉最大外径63.00左髂总动脉最大外径55.50右髂总动脉内径36.20左髂总动脉内径28.80右髂外动脉平均内径8.16左髂外动脉平均内径7.90右髂内动脉平均内径7.14左髂内动脉平均内径6.26角度瘤颈扭曲角度162.34瘤颈与瘤体扭曲角度143.502 手术经过取双侧腹股沟纵行切口,显露双侧股总动脉。
直视下穿刺左股总动脉,置入5 F 鞘管,导丝导管配合选入左侧178《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6年3月第2卷第2期5),退出导管、导丝及输送器。
6-0 Prolene无创伤缝合线连续缝合双侧股动脉、左侧肱动脉切口,仔细止血,逐层关闭手术切口。
手术顺利,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双胫后动脉搏动好。
项目数值第1主体支架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直径26.0同侧髂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直径14.0对侧髂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直径13.0主体支架顶端至分叉长度40.0主体支架顶端至同侧分支长度18.0主体支架顶端至对侧分支长度7.0第2主体支架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直径23.0同侧髂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直径12.0对侧髂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直径13.0主体支架顶端至分叉长度40.0主体支架顶端至同侧分支长度14.0主体支架顶端至对侧分支长度7.0连接腿近端直径16.0远端直径20.0长度120左髂外延伸支近端直径16.0远端直径12.0长度120右髂内远端支架直径10长度60右髂内近端支架直径14长度603术后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术后14 d顺利出院,术后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同术前未见明显升高,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CTA可见:腹主动脉各分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图3 放置示意图图4 重建右侧髂内动脉图5 术后造影肾动脉通畅,双肾动脉支架位置准确固定,腹主动脉瘤被隔绝,无内漏,双侧髂总动脉瘤被隔绝,左侧髂内动脉被封闭,右侧髂内动脉血供良好(图6)。
179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Vol.2, No.2, Mar 20164 讨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已成为一种简单、微创、有效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方式,特别是对于合并症较多的老年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的特点。
但AAA可累及1侧或双侧髂总、髂内动脉,比例高达15%~30%[8]。
早期的EV AR为防止内漏、保证隔绝效果,往往同时覆盖双侧髂内动脉。
但随着对髂内动脉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目前普遍认为,应尽力保护1侧髂内动脉的血供以避免出现盆腔缺血或神经系统症状。
髂内动脉分为壁支和脏支,壁支供应臀部和大腿后上部肌肉组织,脏支供应直肠、膀胱、生殖系统。
在生理情况下,髂内动脉的分支可与对侧髂内动脉、同侧腰动脉、股深动脉以及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形成侧支循环。
但在EVAR术中,肠系膜下动脉和双侧腰动脉均被封闭,此时髂内动脉仅与对侧髂内动脉和同侧股深动脉形成侧支循环。
因此,封闭髂内动脉后易出现侧支循环不足,可出现相应组织、器官缺血,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臀部疼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如何保存1侧髂内动脉血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EV AR治疗的新关注点。
目前在EV AR中保留髂内动脉的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将髂内动脉与髂外动脉远段吻合[9],三明治技术[10],选用大直径、喇叭口状覆膜支架髂支[11],覆膜支架开窗技术[12]和分支敷膜支架[13-15]等。
髂内动脉转位属杂交手术,无菌条件要求高,要在复合手术室完成,或分2期完成,增加患者负担。
三明治技术是平行支架技术的一种,但对分支血管选择要求高,2支架太小无法完整充填大支架会引起内漏,2支架直径过大,支架皱褶也会引起内漏。
覆膜支架开窗及分支支架更符合生理状态,但开窗技术需要修改支架,对支架远期稳定性影响尚无定论,分支支架目前尚未获得国内临床应用许可。
在这种条件下,结合这位患者自身的情况,考虑患者高大,身高186 cm,从术前测量可以看到,肾动脉水平到腹主动脉分叉处长度为172 mm,并且患者腹主动脉瘤瘤腔巨大,如果选择传统腔内治疗,双侧髂动脉需要接多个细长分支,分支细长,桥接较多,可能在瘤腔内摆动较大,出现内漏风险大。
双侧髂总动脉均呈瘤样扩张,末端锚定区条件欠佳,无法行三明治技术。
因此选择应用2主体支架技术完成腔内操作。
首先根据肾动脉水平的测量结果,选择GORE 26-14-18主体,支架短支长度为70 mm,直径为14 mm,长支长度为180 mm,直径为14 mm。
第1个主体支架髂支与目前市面上GORE最小的支架主体口径差距较大,为了能够更好地衔接,在第1主体的短支侧置入直径20 mm,长度120 mm的连接腿,支架重叠长度为30 mm。
接着同侧置入23-12-14主体,第2主体近端直径23 mm与直径20 mm的连接腿重叠30 mm,近端充分锚定。
这样除去重叠部分,支架从右肾动脉开口到末端总长度为270 mm,支架末端进入髂外,完整覆盖病变段。
并且正是因为右侧髂总动脉呈瘤样扩张,内径31 mm,使得第2个主体支架短支能够完全打开,自右肾动脉开口水平到此处的长度为200 mm。
接下来就是重建髂内动脉,按照支架融合性的原则,支架主体图6 术后复查CTA180《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6年3月第2卷第2期选择GORE支架,重建髂内动脉最好选择同品牌的支架如VIABHAN,但VIABHAN最粗支架为13.5 mm,而支架短支末端13 mm,oversize不够容易产生内漏,并且支架13.5 mm的VIABHAN外径粗大,无法从上肢输入,需切开腋动脉。
这样选择外径较细的FLUENCY,先行放置远端支架与髂内动脉,直径10 mm,长度60 mm,然后选择直径14 mm,长度60mm的支架桥接第2主体短支与髂内动脉支架,自此右侧髂内动脉重建完毕,术后造影及3个月后复查瘤体被完全隔绝,右侧髂内动脉血供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