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最新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最新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 AR)是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stent-graft ,SG)将瘤体与血流隔离开来,从而减少高速血流对瘤壁的不断冲击,降低瘤体不断增大和破裂的风险。自1991年Parodi首先开展以来,这种微创术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其可行性和良好的近期疗效已勿庸置疑,但随着EV AR的开展,一些特殊并发症也不断出现,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内漏(endoleaks),大约有15%~50%的发生率(1),内漏会导致瘤腔内压力持续增高、瘤体增大甚至破裂,而诊断与治疗又常较困难,这就阻碍了EV AR的发展。目前,内漏的机制、意义尚不完全明确,诊断与治疗方面也有争议。

1.定义与分型

1.1 定义

内漏是指EV AR后,在SG腔外、动脉瘤腔内出现影像学可见的持续性血流(2~4) 。

1.2 分型

内漏的分型有多种,其中引用最多的是White提出的按血液渗漏部位区分的分型(2~3)它得到了血管外科学会和美国血管外科联合会(SVS/AA VS)的认同(4),2002年,Veith等(1)又做出部分修改。

I型内漏为SG附着部内漏。因SG的近端或远端与瘤颈之间未能完全封闭,导致血流持续性流入动脉瘤腔内。又可分三个亚型:IA型和IB型分别指近、远端内漏,IC型指AUI 支架中髂动脉封堵物(Iliac occluder)不严密引起的内漏。

II型内漏为返流性内漏,是因腰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其他侧支动脉中的血流持续性返流造成的。Veith等(1)将II型内漏又进一步划分为:IIA型内漏,简单型,只有单一流入道而无流出道;IIB型内漏,复杂型,有多条流入道、流出道。III型内漏是SG结构破坏引起的内漏,包括连接部漏、骨架脱节(IIIA);覆膜破裂(IIIB)。其中IIIB型又可根据裂孔大小分作大破口(≥2mm)和小破口(<2mm)。IV型内漏指EV AR后30天以内发生的,SG 结构完整但孔隙过大造成的内漏,30天后发生的则不包括在内。

狭义的内张力(Endotension)是指EV AR后延迟性增强CT扫描没有检出内漏,但瘤腔内张力增大的情况。广义则涵指所有瘤腔内张力增大的情形,包括各类内漏和狭义的内张力。Veith (1)等建议将其分为:A型,指即使手术也没有发现内漏;B型,指内漏已封闭或栓塞

后的内张力;C型,指CT未检出的I、III型内漏; D型,指CT未检出的II型内漏;后两种内张力只有在手术中才能证实,并主张将内张力视作V 型内漏。

内漏根据时相可划分为: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内漏称为急性内漏,30天后发生的称为迟发性内漏,在内漏自行封闭或经处理封闭后再次出现的内漏称为复发性内漏(2、3)。

2.病因

内漏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解剖情况、移植物种类、操作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瘤颈短、成角、以及瘤颈部血栓或溃疡形成,在SG与宿主血管之间很难密封,容易产生I 型内漏;而髂血管扩张、不规则、过度扭曲也可能造成远端贴附不好造成IB型内漏。患者的年龄、近端瘤颈的长度、腰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等分支的通畅与II型内漏发生率增高有关。有发现术前A/BI低和吸烟的患者II型内漏发生率相对较低,可能是这些患者动脉硬化程度较重,更容易闭塞;吸烟会增加血液凝固性,亦可使一些小渗漏自行封闭(5)。长期抗凝治疗的病人II型内漏的发生率并没有显著性增高,但会不利于内漏自行封闭,且增加再干预难度。内张力的机制也不清楚,可能是有影像学未检出的小内漏存在,也可能是血压通过SG或血栓传导,以及血液的渗透作用所致(6、7)。

3.发生率

Walschot等(8)统计了1995年到1999年间39篇文献中(共2387名患者)EV AR后并发症的情况,围手术期各型内漏发生率为13.1%,迟发性内漏率为5.4%。此前,Schurink 等(9)做过类似的研究:在23篇文献(1189例EV AR)中,I型内漏占60%(近端内漏24%,远端内漏36%),II型内漏占19%(腰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占18%,髂内动脉占1%),III 型、IV型内漏共占18%,其余3%分型不明。按起病时间分型,急性内漏占66%,延迟性内漏占27%,复发性内漏占2%,其余5%分型不明。2003年欧洲EUROSTAR协作组统计了110个中心EV AR的数据:II型内漏8.9%(320/3595),I、III或混合型内漏12%(297/2462),内张力发生率5.4%(5)。但这些多是中期以内的随访结果,内漏发生率还有待于远期结果揭示。

4.诊断

4.1 术中诊断要点

术中SG释放后即应造影,以便及时发现内漏。根据渗漏部位和造影剂流向一般不难判断内漏的类型,将导管分别置于SG近远端附着部造影有助于判断渗漏部位。如为I型内漏应及时处理,有些I型内漏可能有腰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的流出道,容易与II型内漏相混淆,这时可通过回放,仔细辨认血流的方向:如果腰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血流的方向是顺行的,

即血流从其他部位而非分支血管流向瘤腔的,提示I型内漏可能;如果分支的血流方向是逆行的,则可能是II型内漏。

4.2 术后随访

由于内漏的不可预测性,术后密切的随访是必要的,也是内漏诊治的关键。我们主张术后30天、6月、12月、18月随访SCTA,以则后每年复查。关于迟发性内漏的诊断手段各家见仁见智,EUROSTAR的报道为:螺旋CT( 84%)、动脉造影( 4%)、核磁共振(3%)、多普勒超声( 8%)等(5)。我们的实践表明SCTA对内漏检出率较高,推荐3mm层厚的延迟SCTA 增强扫描。随访中应注意瘤颈直径和长度、瘤体直径和成角的变化,瘤体最大横径增大超过8mm即应视作瘤体扩张。不过CT有一定的漏诊率,且有时CT对内漏的类型不易判断(很难确认血流方向),还需其他手段,如动脉造影以鉴别内漏类型,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造影明确,缺点是造影有一定的创伤性。相比而言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易操作的优势,可以动态显示一些CT漏诊的II型内漏,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超声造影剂的应用进一步增加了检测的敏感性,但超声检查也会受患者体型、肠道积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操作者水平对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大。测量动脉瘤腔内的压力是更为敏感而可靠的指标,但目前还没有无创的检测手段。所以,目前关于内漏还没有绝对可靠和有效的检测手段,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现有条件综合选用。

5.处理

开腹手术是目前唯一对内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其手术创伤也使原先EVAR的微创效果不复存在,而且很多患者正是由于有手术禁忌症才选择腔内治疗,所以,探索有效的而又微创的再干预手段就成了当务之急。

5.1处理时机

关于内漏处理的时机还有争议。大约有50%~60%的术后即时的内漏会在术后一个月自行封闭。此后,则很少会封闭(10~12)。EUROSTAR的结果(5)显示:I/III型内漏患者瘤体和瘤颈直径均较无内漏患者增大(P值分别为0.0001、0.009);前者再干预率54%、后者6%(P =0.001);转开腹手术前者11%,后者0.8%(P=0.0001);2年内累积破裂率,前者4%,高于后者0.7%(P=0.0001)。因此认为:由于I、III型内漏会导致瘤腔与全身血流直接沟通,是术后瘤体破裂和转开腹手术的高危因素,所以,这些SG相关性内漏应当及时处理。II型内漏的处理争议较大:有作者认为II型内漏只要瘤腔体积不增大,这些分支或侧支血管有栓塞的可能,因此只要定期密切随访即可,再干预的指征是证实瘤体有扩张(5、13)。另有论点应当立即处理,因为分支血管会传导血压至瘤腔,从而增加瘤体破裂的风险(14)。是

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手术时机的影像判断 动脉瘤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一般腹主动脉直径>3cm可诊断腹主动脉瘤。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死亡率高达90%,目前公认瘤体直径>5cm时需行手术治疗。然而,亦有患者在瘤体直径未达5cm的情况下即发生瘤体破裂,故亟需设立一个更准确的评判指标。 微血管炎症是导致腹主动脉瘤血管壁脆弱的原因之一。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可通过注射对比剂并经药代动力学模型分析,获知容量转运常数(K trans)、速率常数(K 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 e)、血管内容积(V p)等参数,反映微血管流量及通透性。较高的K trans可提示血管壁炎症加强与血管壁强度下降(即更脆弱)。 模型选择 有研究选择可提供K trans及V p的Patlak模型、提供K trans及V e的Tofts模型以及同时提供K trans、V e、V p的扩展Tofts模型进行比较。Patlak模型假定造影剂的转运是单方向的,即造影剂很快从血管空间渗漏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EES)达到动态平衡,进入EES的造影剂在数据分析时间内不会返回血管空间,故从EES到微血管内的回流速率K ep可被忽略,适用于低渗透性或首过模型(回流还未开始)。结果显示,Patlak模型平均拟合误差较其余两模型更小,K trans值估计的不确定度也更小(表1,图1),更适用于DCE-MRI对腹主动脉瘤的影像诊断。 表1 三种模型相对拟合误差与K trans值拟合不确定度

图1 某代表性病例的对比剂浓度-时间拟合曲线 K trans值在手术时机判定上的意义 K trans值测量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能在两次测量中保持高度一致(图2),个体自身差异大大小于个体间差异,使用其判断手术时机结果稳定。 图2 某代表性病例首次测量(左)与一周后二次测量K trans图的比较(T:血栓;L:管腔) 在28例病例中展开的研究显示,K trans值与腹主动脉瘤最大直径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Pearson r=0.52 ,P=0.005),说明其与最大直径相关但不可互换。此外,血管腔内血栓可改变腹主动脉瘤血管壁的炎症状况和壁应力,但K trans值与血栓厚度无关。 其他参数的参考价值 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一个不受模型影响的稳健参数,其在0-1min及0-5min 的部分面积与K trans值呈很强的正相关,表明了研究中K trans值的可靠性;但0-1min的AUC与腹主动脉瘤最大直径的相关性不显著,加之其反映的是多种影响对比剂浓度机制的混合结果,故不适用于反映腹主动脉瘤的病理变化。

腹主动脉瘤的分型

介入科业务学习 时间:2014年04年11日 地点:介入导管室 讲课人:翟焕阁 参加人员: 腹主动脉瘤的分型 根据瘤体累及范围,Ahn和Blum根据AAA近端瘤颈长度和瘤体远端累及范围分别提出不 同的分型方法,Thurnher根据AAA与肾动脉的关系提出Siegfried分型。 I.Schumacher 分型 1995年,Schumacher等根据动脉瘤形态和瘤体对临床决策的影响,将AAA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中,n型根据AAA累及分支不同又分成n A、n B和n C型。 I型:近端瘤颈长度 > 1.5cm,远端瘤颈长度 > 1.0cm; n A型: 近端瘤颈长度> 1.5cm,AAA累及主动脉分叉; n B型: 近端瘤颈长度> 1.5cm,AAA远端累及髂总动脉; n C型: 近端瘤颈长度> 1.5cm,AAA远端累及髂总动脉分叉; 川型:近端瘤颈长度V 1.5cm 。 在提出该分型方式的同时,该研究还指出,1型AAA患者适合用直型血管支架修复;n型 患者可用“Y型血管支架修复,且n C型患者在行血管腔内修复术的同时,需要重建一侧髂内动脉,以提供盆腔脏器和臀部肌肉的血供;川型患者由于AAA离肾动脉距离较短,支架 血管会影响肾动脉血供,因此是血管腔内修复术的禁忌症。

2.Ahn分型

1997年Ahn 等根据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需求,将 AAA 分为四种类型,其中,n 型根据 AA A 累及分支不同又分成n A 和n B 型。 I 型:近端瘤颈长度 > 1.5cm,远端瘤颈长度 > 1.0cm ; > 1.5cm,远端瘤颈长度v 1.0cm ,瘤体未明显累及髂总动脉; 1.5cm ,远端瘤颈长度v 1.0cm ,瘤体未明显累及髂总动脉。 其中,1型AAA 患者适合用直型支架血管修复;n A 型和n B 型患者可用“Y 型支架血管修 复;川型和"型 AAA 是腔内治疗的禁忌症。 另外,由于AAA 沿腹主动脉横向扩张, 易造成瘤颈与瘤体扭曲成角, Ahn 等根据AAA 近端 I 级:AAA 近端瘤颈成角范围为 150° -180 ° ; n 级:AAA 近端瘤颈成角范围为 120° -150 ° ; 川级:AAA 近端瘤颈成角小于 120°。 AAA 分级在腔内修复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Blum 分型 主动脉分支; 分支直径v 12mm ; D 型:AAA 累及双侧髂内动脉; E 型:AAA 近端瘤颈长度v 10mm ,瘤径> 25mm 。 n A 型:近端瘤颈长度 n B 型:近端瘤颈长度 > 1.5cm,瘤体远端累及或连接于髂总动脉; 川型:近端瘤颈长度v 1.5cm ,远端瘤颈长度 > 1.0cm ; W 型:近端瘤颈长度v 瘤颈的扭曲程度分为三级(以直行无扭曲主动脉为 180° : A 型: AAA 远端、近端瘤颈长度均〉 10mm ,瘤径v 25mm ,未累及髂总动脉; B 型: AAA 近端瘤颈长度> 10mm , 瘤径v 25mm ,一侧髂总动脉内径v 12mm ,瘤体累及 C 型: AAA 近端瘤颈长度> 10mm , 瘤径v 25mm ,动脉瘤累及髂总动脉及分支,且髂动脉

腹主动脉

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因此, 如果精确定义腹主动脉瘤, 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 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 通常情况下, 腹主动脉直径>3cm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 以横膈膜为界,主动脉被分为胸主动脉与腹主动脉。主动脉壁组织可分为3层,分别是由内皮细胞覆盖的血管内膜组织,富含血管平滑肌、层状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的血管中膜以及由胶原、血管滋养血管、淋巴管组成的血管外膜。 作为血管,主动脉具有循环通路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位于主动脉弓与升主动脉处的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可以起到调节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的作用。主动脉压力升高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的降低,而降低会升高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 主动脉在心脏舒张期扮演着「二级血泵」的功能,即Windkessel效应。这项功能对于诸如冠脉灌注等在内的多项心血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成年人的主动脉直径不超过40 mm,且随着下行逐渐变小。包括年龄、性别、体型及血压在内的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主动脉直径。一般来说,男性每10年主动脉直径扩张0.9 mm,女性为0.7 mm。这种生理性扩张造成脉压升高,机制或与胶原/弹性纤维比例有关。 最新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于主动脉根部重构的影响十分有限,其影响上限为男性40 mm,女性34 mm。 病因: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很复杂, 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 继而扩张形成动脉瘤。 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破坏中膜弹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 分类: (1)分类: 病理性分类①真性动脉瘤:瘤壁各层结构完整,病因多为动脉硬化性。 ②假性动脉瘤:为动脉破裂后形成,无完整动脉壁结构,瘤壁由部分动脉内膜和纤维组织构成,瘤腔内血流通过动脉破口与动脉真实管腔相交通,临床多见于创伤性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破裂手术治疗预后及危险因素

论著 文章编号:1005-2208(2012)05-0386-04 腹主动脉瘤破裂手术治疗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樊 昆,任为【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腹主动脉瘤破裂病人手术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至2010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0例腹主动脉瘤破裂病人资料。从病人年龄、性别、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瘤体直径、输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前低血压持续时间几方面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了解影响腹主动脉瘤破裂病人手术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术前有低血压表现的病人(P =0.034)死亡风险为术前无低血压病人的3.2倍,低血压持续时间≥2h 病人(P =0.008)为低血压持续时间<2h 病人的2.6倍。术前合并冠心病(P =0.02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 =0.012)及肾功能不全(P =0.028)的病人病死率显著升高。病人年龄≥70岁的(P =0.031)和瘤体直径≥5cm 的病人(P =0.016)病死率显著升高。病人病死率与输血量(P =0.225)、性别(P =0.689)及手术时间(P =0.360)无明显关系。多因素分析:低血压持续时间(P =0.042)、术前合并冠心病(P =0.036)和年龄(P =0.040)三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 =0.102)、肾功能不全(P =0.057)和瘤体直径(P =0.225)在多因素分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血压持续时间、合并冠心病和高龄是影响腹主动脉瘤破裂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缩短低血压持续时间可以明显改善腹主动脉瘤破裂病人预后。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破裂;低血压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the prognostic factor of patients with 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fter surgery FAN Kun,REN Wei.Department of Vascular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16,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REN Wei ,E-mail :renwei9771@https://www.360docs.net/doc/5b18409369.html,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ognostic factor of patients with 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AAA)after surgery.Methods The data of 40patients with RAAA performed surgery between August 1999and December 2010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by age,gender,comorbidities,diameter of aneurysm,blood transfusion,operation time and duration of hypotension.The relationship of the variables with mortality was analyzed by both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Results In the univariate analysis:patients with hypotension(P =0.034)presented with 3.2times mortality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out hypotension.Patients with duration of hypotension ≥2h(P =0.008)presented with 2.6times mortality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duration of hypotension<2h.An increased mortality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P =0.028),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P =0.012)and renal dysfunction(P =0.028).An increased mortality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older than 70years(P =0.031)and in diameter of aneurysm bigger than 5cm(P =0.016).The relationship of mortality to gender(P =0.689),blood transfusion(P =0.225)and operation time(P =0.360)was not significant.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the test showed as significant as age(P =0.040),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P =0.036)and duration of hypotension(P =0.042)but not diameter of aneurysm(P =0.225)and other disease.Conclusion E1der,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uration of hypotension ≥2h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RAAA.Shorten the duration of hypotension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RAAA significantly.Keywords 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hypotension 腹主动脉瘤破裂是血管外科临床中病情最凶险的状 况之一,手术治疗风险高,预后差。虽然近年来在术前诊断、手术方法和术后监护治疗等方面水平不断提高,其病死率仍近50%[1-6]。本文总结我院收治的40例腹主动脉瘤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重庆 400016 通讯作者:任为,E-mail:renwei9771@https://www.360docs.net/doc/5b18409369.html, ··386

19例破裂腹主动脉瘤急救流程规范性研究(最全版)

19例破裂腹主动脉瘤急救流程规范性研究(最全版)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的增加,我国腹主动脉瘤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腹主动脉瘤最危险的并发症为瘤体破裂[1-3]。破裂腹主动脉瘤的病死率高达40%~90%,如不及时进行手术,半数患者会死于发病后24h[4]。但是在急救的过程中,一大部分患者已经在术前死亡[5-6]。因此,临床上旨在优化、总结出一条破裂腹主动脉瘤的生存之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探讨19例破裂腹主动脉瘤急救流程规范性研究,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依据。见下文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9例破裂腹主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3例,患者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8.93±5.68)岁,入院至手术时间3~28h、平均(12.34±2.56)h,平均瘤体直径(9.13±1.79)cm。按照随机表法分为A组10例与B 组9例。A组患者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例,患者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8.35±5.24)岁,入院至手术时间3~27h、平均(12.26

±2.47)h,平均瘤体直径(9.06±1.76)cm;B组患者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2例,患者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9.27±5.89)岁,入院至手术时间3~27h、平均(12.47±2.68)h,平均瘤体直径(9.29±1.83)cm。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彩超、手术或CTA探查明确诊断;(2)患者发病至入院36h内;(3)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4)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2)合并肝、肺、心严重异常者;(3)术前合并急慢性感染者;(4)精神疾病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 19例患者均为急诊入院,所有患者均行开腹手术,其中肾动脉下型破裂腹主动脉瘤患者17例,以经剑突下至耻骨联合腹正中切口,充分显露、游离膈肌裂孔下腹主动脉;其中肾动脉上型破裂腹主动脉瘤患者2例,

最新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 AR)是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stent-graft ,SG)将瘤体与血流隔离开来,从而减少高速血流对瘤壁的不断冲击,降低瘤体不断增大和破裂的风险。自1991年Parodi首先开展以来,这种微创术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其可行性和良好的近期疗效已勿庸置疑,但随着EV AR的开展,一些特殊并发症也不断出现,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内漏(endoleaks),大约有15%~50%的发生率(1),内漏会导致瘤腔内压力持续增高、瘤体增大甚至破裂,而诊断与治疗又常较困难,这就阻碍了EV AR的发展。目前,内漏的机制、意义尚不完全明确,诊断与治疗方面也有争议。 1.定义与分型 1.1 定义 内漏是指EV AR后,在SG腔外、动脉瘤腔内出现影像学可见的持续性血流(2~4) 。 1.2 分型 内漏的分型有多种,其中引用最多的是White提出的按血液渗漏部位区分的分型(2~3)它得到了血管外科学会和美国血管外科联合会(SVS/AA VS)的认同(4),2002年,Veith等(1)又做出部分修改。 I型内漏为SG附着部内漏。因SG的近端或远端与瘤颈之间未能完全封闭,导致血流持续性流入动脉瘤腔内。又可分三个亚型:IA型和IB型分别指近、远端内漏,IC型指AUI 支架中髂动脉封堵物(Iliac occluder)不严密引起的内漏。 II型内漏为返流性内漏,是因腰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其他侧支动脉中的血流持续性返流造成的。Veith等(1)将II型内漏又进一步划分为:IIA型内漏,简单型,只有单一流入道而无流出道;IIB型内漏,复杂型,有多条流入道、流出道。III型内漏是SG结构破坏引起的内漏,包括连接部漏、骨架脱节(IIIA);覆膜破裂(IIIB)。其中IIIB型又可根据裂孔大小分作大破口(≥2mm)和小破口(<2mm)。IV型内漏指EV AR后30天以内发生的,SG 结构完整但孔隙过大造成的内漏,30天后发生的则不包括在内。 狭义的内张力(Endotension)是指EV AR后延迟性增强CT扫描没有检出内漏,但瘤腔内张力增大的情况。广义则涵指所有瘤腔内张力增大的情形,包括各类内漏和狭义的内张力。Veith (1)等建议将其分为:A型,指即使手术也没有发现内漏;B型,指内漏已封闭或栓塞

死于腹主动脉瘤的名人

1955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 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 1971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 1986年1月24日海曼,原美国著名女排运动员,身高臂长,在球场上八面威风,却猝死于比赛场上。死因是马凡氏综合症的合并症:主动脉瘤破裂; 1840年5月27日,帕格尼尼,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其所作的小提琴曲后人少有能完全演奏;死因是马凡氏综合症的合并症:主动脉瘤破裂。 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也常常安排需要突然消失的人物患有腹主动脉瘤。 在美国,由腹主动脉瘤破裂导致的死亡占成年男性疾病死亡原因的第十位, 在中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人民饮食结构的改变,主动脉瘤的发病率也在迅速上升。 根据物理学原理,腹主动脉瘤的直径越大其瘤壁受到的压力也越大,一般说来,直径大于5cm 的动脉瘤破裂的机率将大大增加,动脉瘤的破裂将导致患者因大量失血而死亡,因此主动脉瘤被称为是“患者体内的定时炸弹”。腹主动脉瘤形成后,在动脉血流的冲击下,流体会逐渐扩张增大。

爱因斯坦的故事: 第一次拒绝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以超群的智慧创立了相对论理论,在科学史和整个人类历史上占据了常人不可企及的地位,受到世人的爱戴和敬仰。爱因斯坦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947年12月,爱因斯坦因胃溃疡做胃切除手术时,医生意外地发现他还患有腹主动脉瘤,并要求给他做动脉瘤切除术——尽管这样的手术在当时风险极大。爱因斯坦对此反应很平静,他说:“就让它破裂去吧!”他拒绝了医生的请求。这位科学巨人是不是有点太倔强了呢? 第二次拒绝 1955年4月13日,爱因斯坦突然感到腹部一阵阵剧痛,医生们认为这是由动脉瘤引起的,并要求他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但这位时空巨人又一次拒绝了。也许他认为,当时的手术条件太差,做也无益…… 腹主动脉瘤不懂得留情面。1955年4月16日,爱因斯坦病情恶化,经医师劝说住进了当地一家医院。4月17日,爱因斯坦自我感觉稍好一些,他微笑着对儿女们说:“没什么。这里的事情,我已经做完了。”对所有来看他的朋友及同事们,爱因斯坦都平静地说着同一句话。 戴高乐的死因:

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_郭伟

指南与共识 文章编号:1005-2208(2008)11-0916-03 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C 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因此,如果精确定义腹主动脉瘤,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通常情况下,腹主动脉直径>3c m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 1 发病率 腹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很多流行病学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吸烟等。高龄、男性、白种人、阳性家族史和长期吸烟者腹主动脉瘤发生率会相应增高。瑞典M a l m a医院曾对所有住院期间死亡病人进行尸检,发现在50岁以上人群中腹主动脉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在80岁以上男性病人中发病率可达5.9%。 2 病因学 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很复杂,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等均与其发生直接相关。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继而扩张形成动脉瘤。 2.1 遗传易感性 多项研究表明,动脉瘤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国外一项针对腹主动脉瘤病人长达9年的随访发现,15%腹主动脉瘤病人直系亲属中也发生各部位动脉瘤,而对照组里只有2%(P<0.001)。其他研究则表明,家族性腹主动脉瘤发病年龄一般比散发性腹主动脉瘤更早,但没有证据表明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破裂;腹主动脉瘤发生和多囊肾密切相关,而后者已被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2.2 动脉硬化因素 腹主动脉瘤和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二者常常是伴发的,而且拥有共同的高危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证明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瘤的发生密不可分。 2.3 各种蛋白酶的作用 动脉瘤的组织学表现为中层弹力膜退行性变,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被相应的蛋白酶破坏;局部金属蛋白酶(M M P)增高,促使平滑肌细胞易位,导致血管中层结构破坏;局部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以上三点都可能导致动脉瘤壁破坏与扩张和动脉瘤形成。 2.4 先天性动脉瘤 一些先天性疾病常伴发主动脉中层囊性变,从而导致先天性动脉瘤形成。其中最多见的是马凡综合征(M a r f a n s y n d r o m e)。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表现为骨骼畸形、韧带松弛、晶状体脱垂、主动脉扩张及心脏瓣膜功能不全等。其他少见的先天性疾病还有E h l e r s-D a n l o s综合征等。尽管部分先天性疾病被证明是由单基因病变造成,但是大多数还是由多基因病变共同作用形成。 2.5 炎性腹主动脉瘤 炎性腹主动脉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动脉瘤壁特别厚,白色、发亮、质硬,极易与腹腔内脏器(如输尿管、十二指肠)纤维化粘连。目前认为,炎性腹主动脉瘤是动脉瘤炎症的一种极端表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炎性腹主动脉瘤发病率约占全部腹主动脉瘤的5%。在危险因素、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方面,炎性腹主动脉瘤和普通腹主动脉瘤均无明显差异。在临床表现上,炎性腹主动脉瘤更容易出现腰部或腹部疼痛等症状。慢性腹痛、体重减轻、血沉增快是诊断炎性腹主动脉瘤的三联征。 2.6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疾病。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发展,其发生率不断降低。主动脉壁原发感染导致的动脉瘤罕见,大部分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由继发感染引起。葡萄球菌和沙门菌是常见的致病菌,结核杆菌和梅毒也可以导致主动脉瘤。 3 自然病程 腹主动脉瘤的自然发展过程是瘤体逐渐增大和瘤腔内血液持续湍流而形成附壁血栓。因此,腹主动脉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瘤体破裂、远端脏器栓塞和邻近脏器受压。3.1 腹主动脉瘤自然进程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腹主动脉瘤直径<4c m时,年增长在1~4m m;瘤体直径在4~5c m 时,年增长率在4~5m m;瘤体直径>5c m,年增长率就会> 5m m,而瘤体破裂率达20%;如果瘤体直径>6c m,瘤体年增长率在7~8m m,瘤体最终破裂率也增加到40%。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风险极高,病死率高达90%。因此,目前普遍公认:(1)当腹主动脉瘤瘤体直径>5c m时需行手术治疗。由于女性腹主动脉直径偏细,如果瘤体直径> 4.5c m就应该考虑手术治疗。(2)不论瘤体大小,如果腹主动脉瘤瘤体直径增长速度过快(每半年增长>5m m)也需要考虑尽早行手术治疗。(3)不论瘤体大小,如出现因瘤体引起的疼痛,应当及时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除瘤体直径外,还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长期吸烟、女性及阳性家族史等,都会增加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危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合理应用和技术要点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合理应用和技术要点 符伟国,李永生,王玉琦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的基本原理是在血管造影(DSA)动态监测下,将人工血管内支架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导入腹主动脉内,在血管腔内将动脉瘤壁与血流隔开,消除动脉瘤壁承受血流直接冲击并维持腹主动脉血流通畅。EVAR 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和病人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危AAA 病人[1-2];但也会导致诸如内漏、支架移位、“垃圾脚”等并发症。 1 病例合理选择 AAA 腔内手术较开放手术对病人全身状况要求降低,更注重对病人腹主动脉局部解剖结构的掌握,病例的合理选择往往决定手术的成败。 1.1 严格掌握适应证 国内择期手术的主要适应证包括: (1)无症状的AAA 直径>5.0 cm;(2)AAA 直径<5.0 cm 但有破裂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需早期手术;(3)影像学检查发现瘤体扩张速度半年内>0.5 cm;(4)确定有与AAA 相关的腹痛等症状者;(5)有腹部外科手术史、AAA 复发等情况,手术解剖困难或创伤较大不能耐受手术者;(6)高龄或伴有心、肺、肾脏等重要脏器疾病,开放手术危险性较大的病例[3]。 1.2 注意排查禁忌证

具体的禁忌证有[4]:(1)AAA 已经破裂,生命体征不稳定时。(2)对造影剂过敏,或肝肾功能不全者。(3)孕妇或血液病病人。(4)动脉瘤已累及腹主动脉主要分支。(5)动脉瘤近侧瘤颈直径>28 mm,长度<15 mm。(6)瘤颈近远端直径差>4 mm,或角度>60;瘤颈的严重钙化、附壁血栓和漏斗状瘤颈是腔内治疗的相对禁忌证。(7)髂总动脉内径>12 mm 或髂外动脉<6 mm,髂动脉成角>90或双侧髂内动脉受累;髂动脉多处硬化或扭曲,伴有广泛钙化者应视为相对禁忌证。(8)全身或腹股沟处有感染。(9)术前有证据表明脊髓无丰富侧支血供。(10)肠系膜下动脉是结肠的主要血供来源。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及支架类型的改进,对近端瘤颈长度以及瘤颈与腹主动脉瘤体的夹角的要求有所降低,我们的经验是当近端瘤颈长度< 10 mm 且>5 mm,而近端瘤颈纵剖面非上窄下宽的梯形, 无明显扭曲钙化时可以行EVAR;当主动脉与近端瘤颈之间夹角>60且<90,近端瘤颈长度>10 mm,可以考虑EVAR;如果解剖结构适宜、病人血压稳定,部分AAA 破裂的病人也适合EVAR 治疗。1.3 注重病人意愿除增长迅速(>1 cm/年)或有症状出现外,一般小的AAA(<5 mm)发生破裂的危险性非常小,早期手术与观察后的晚期手术效果基本相同[5]。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注重病人的个人意愿非常重要。另外,尊重病人的意愿,获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也是规避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 2 技术要点 2.1 术前准确的影像学评估术前准确测量各项参数是手术成功的

完整版腹主动脉瘤指南

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 发表时间:2016-10-08 20:18:50 来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阅读117次 选自: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年11月第28卷第11期 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因此,如果精确定义腹主动脉 瘤,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 因素进行校正。通常情况下,腹主动脉直径>3cm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 一、发病率 腹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很多流行病学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吸烟等。高龄、男性、白种人、 阳性家族史和长期吸烟者腹主动脉瘤发生率会相应增高。瑞典Malma医院曾对所有住院期间死亡病人进行 尸检,发现在50岁以上人群中腹主动脉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在80岁以上男性病人中发病率可 达 5.9% 二、病因学 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很复杂,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等均与其发生直接相关。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继而扩张形成动脉瘤 2. 1遗传易感性多项研究表明,动脉瘤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国外一项针对腹主动脉瘤病人长达9年的随访发现,15%腹主动脉瘤病人直系亲属中也发生各部位动脉瘤,而对照组里只有2% (P <0 1001)。其他 研究则表明,家族性腹主动脉瘤发病年龄一般比散发性腹主动脉瘤更早,但没有证据表明前者比后者更容 易破裂;腹主动脉瘤发生和多囊肾密切相关,而后者已被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2. 2动脉硬化因素腹主动脉瘤和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二者常常是伴发的,而且拥有共同的高危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证明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 瘤的发生密不可分。 2. 3各种蛋白酶的作用动脉瘤的组织学表现为中层弹力膜退行性变,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被相应 的蛋白酶破坏;局部金属蛋白酶(MMP)增高,促使平滑肌细胞易位,导致血管中层结构破坏;局部巨 噬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以上三点都可能导致动脉瘤壁破坏与扩张和动脉瘤形成。 2. 4先天性动脉瘤一些先天性疾病常伴发主动脉中层囊性变,从而导致先天性动脉瘤形成。其中最多见 的是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表现为骨骼畸形、韧带松弛、 晶状体脱垂、主动脉扩张及心脏瓣膜功能不全等。其他少见的先天性疾病还有Ehlers 2 Danlos综合征等。尽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急诊诊断及急救处理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急诊诊断及急救处理发表时间:2012-03-21T15:58:05.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杨言殷安建东钱灵云欧阳瑞萍董坤梁健 [导读] 可用空调、电热毯等纠正患者的低体温,输入的液体亦应预热,以防低体温引起心功能障碍、凝血机制异常甚至DIC。杨言殷安建东钱灵云欧阳瑞萍董坤梁健(广东同江医院急诊科广东佛山528300)【中图分类号】R6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40-02 【摘要】目的探讨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及时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急救处理。方法综述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急诊诊断、救治的有关文献。结果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病情危重、确诊过程的时间较长、临床症状较复杂、误诊率较高、死亡率高。结论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急诊诊断及急救处理是挽救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生命的关键。【关键词】腹主动脉瘤破裂急诊诊断急救处理腹主动脉瘤破裂(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是极为凶险的外科急症之一。如不及时行外科修复治疗,患者死亡率100%。正确诊断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是及时准确进行外科治疗的前提。 1 临床表现 RAAA破裂是一种极其凶险的外科急腹症,未经治疗的腹主动脉瘤其结果大多是动脉瘤破裂,突发破裂危险性非常大。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中腹部或腰背部疼痛、休克和腹部搏动性肿块,即三联症。然而仅有1/3病人具有上述三联症。即将破裂RAAA的瘤体压力增大,使神经纤维的牵拉、挤压而出现腹或腰背部持续疼痛,多偏左侧,且为刀割样剧痛,可向腹股沟、大腿部放射。破裂后由于压力骤减,腹痛可有一定程度缓解,80%的AAA破裂出血首先局限在腹膜后,所以最早仅表现背痛和腹痛,随着出血增加再破入腹腔内,可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也有部分病人AAA破裂入腹膜后间隙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周不破入腹腹腔,称“包裹性”破裂。10%-17%AAA破裂患者由于血肿刺激了腹膜后交感神经丛中输尿管的痛觉纤维而出现类似输尿管绞痛的表现,巨大血肿偶亦可压迫输尿管致其梗阻,亦可压迫胆管呈现梗阻性黄疸。即RAAA的临床表现与破裂的位置和方向有关:(1)破入腹腔者多不及抢救迅速死亡。(2)破入后腹膜腔者出现三联症的典型表现,如后腹膜血肿局限,患者可无休克症状。(3)破入十二指肠或横结肠者少见,临床常有胸背部疼痛和黑便等症状伴随。(4)破入下腔静脉者罕见,临床表现为腔静脉高压和高排性心衰。 2 诊断 2.1 症状:及早确诊RAAA是外科治疗的前提。对中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胀痛、腰背痛、虚脱和休克,尤其是既往有RAAA病史,存在三联症表现者,均应考虑该病的可能,结合必要的检查,诊断不难确立。必须强调,破裂性RAAA的诊断与治疗应同时进行,绝不要为明确诊断行各种检查而浪费大量救治病人的时间,各种必要的辅助检查宜在病人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并获得严密监护的条件下进行。同时,腹主脉瘤破裂通常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输尿管绞痛、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胰腺炎、消化系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血运性肠梗阻等。 2.2 实验室检查:查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血型鉴定、电解质、肾功、血糖检查,血交叉备血。 2.3 腹部B超:可以床边进行,重复性好,不影响抢救和复苏,可显示腹主动脉瘤(8/8,100%),并能发现后腹膜血肿(7/8,87.50%)和腹腔积血(5/7,71.43%)。超声检查有助于腹主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亦可用于腹内其它疾病鉴别。 2.4 CT检查:对血液动力学稳定,如症状不明显或不典型,确诊较困难者行CT检查极有帮助。它可判断AAA的位置、大小、范围及腹腔内和腹膜后出血程度,还可用于鉴别诊断,对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腹主动脉瘤先兆破裂的CT征象:动脉瘤大小增加、附壁血栓和环状钙化的管壁出现局部连续中断及高密度新月征;腹主动脉瘤破裂的CT征象:腹膜后血肿和动脉包含征,CT可显示腹主动脉瘤先兆破裂及破裂的CT征象,及时做出诊断,但不能为明确诊断而等待CT结果,以免丧失手术时机。 2.5 心电图:可排除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等疾患并可了解心功能状况,以指导围手术期治疗。 2.6 其它:胸腹部平片可了解有否胸腹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3 急救处理 RAAA正确而快速的诊断,是成功救治关键之一,而往往诊断和治疗是同时进行。即使手术成功,术后心、肾、肺和脑等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远较择期手术病人高。年龄和其它合并症不是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急诊手术的绝对禁忌症。治疗的关键是在于积极有效的复苏,快速控制出血,合理选择术式与精细的围手术期监护。 3.1 液体复苏,术前进行液体复苏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是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重要的措施。可输注晶休液、胶体液、血液等维持有效血容量以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但应注意防止液体过多,因为血压过高会加重患者心肺负担,并可能使包裹性血肿转为游离性血肿。 3.2 注意凝血因子的补充和对凝血因子的检测,以防止DIC的发生。 3.3 平卧、吸氧、镇静、安慰、心理护理。 3.4 用β-受体阻滞剂使心率降至60-70次/min。不适合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可用钙拮抗剂。用硝普钠将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 3.5 检查、转运过程由专人陪护。 3.6 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通畅静脉通路,最好一条中心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置放Swan-Ganz导管监测循环动态情况。留置导尿,监测尿量,腹带包扎腹部、防止腹压增加而加重出血。 3.7 可用空调、电热毯等纠正患者的低体温,输入的液体亦应预热,以防低体温引起心功能障碍、凝血机制异常甚至DIC。 3.8 对于快速补液,休克仍难于控制者。纠正休克、麻醉、手术同时进行,最终,手术控制出血才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手段。 RAAA病情危重、确诊过程的时间较长、临床症状较复杂、误诊率较高、死亡率高。因此,早期急诊诊断、急救处理是保证外科治疗的前提,也是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重要措施。

胸腹主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胸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替换手术需高位阻断胸降主动脉,因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阻断以下部位的代谢障碍和术后严重并发症(截瘫、肾衰等),麻醉处理颇有特点。现报道我院1998年完成的15例胸腹主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探讨动脉转流、硬膜外阻滞以及脊髓保护措施在这类手术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择期胸腹主动脉瘤患者15例,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9~75岁,ASAⅡ~Ⅲ级。动脉瘤分型:Cr awfordⅠ型胸腹主动脉瘤2例,DeBakeyⅢ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3例(其中马凡氏综合征3例)。主要伴随的内科疾病有高血压病(8例)、冠心病(2例)和COPD(2例)。 麻醉方法所有手术均在硬膜外阻滞加静吸复合全麻辅以浅低温 下完成。穿刺T7~8或T8~9硬膜外间隙,给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3~4ml。15分钟后静注芬太尼4μg/kg、硫喷妥钠4~5mg/kg和琥珀胆碱2mg/kg诱导后插左侧双腔管,继以间断静注哌库溴铵维持肌肉松弛,并按需静注芬太尼、吸入安氟醚维持。然后经外周静脉滴注0~4℃乳酸钠林格液,使体温降至33~35℃。动脉阻断后开始复温,手术结束时将体温升至35℃。术中按需经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

术中监测常规监测ECG,监测BP、CVP、尿量和体温。6例近左锁骨下动脉高位胸降主动脉阻断的患者放置Swan-Ganz导管,监测心排血量、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等血流动力学参数。 循环控制15例中有2例在阻断胸降主动脉前建立近端主动脉-股动脉转流(转流管内径为0.6~0.8cm)。为了控制高位降主动脉阻断后的高血压,阻断前常规经硬膜外导管追加2%利多卡因4~5ml,配合静脉注射硝酸甘油(开始0.5μg.kg-1.min-1,并按需调节剂量)和吸入安氟醚,使收缩压降至90~110mmHg水平。主动脉阻断前15分钟开始静注多巴胺5μg.kg-1.min-1,并可静注艾司洛尔0.5~1.0mg /kg控制HR<90次/分。主动脉开放前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液和多聚明胶补充血容量,并根据出血量补充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和血小板。主动脉开放后继续补充血容量,调整多巴胺用量,必要时间断静注去甲肾上腺素(每次25~50μg)使血压逐步回升,并根据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测定补充碳酸氢钠和氯化钙。 血液回收和脏器保护所有患者均采用Se questra1000型自体红细胞回收机(Cell-Saver,Medtronic)收集手术野出血,分离出血球压积为60%的红细胞回输给患者。主动脉阻断前30分钟静脉滴注甘露醇1.0g/kg和甲基强的松龙1.0g,部分病人经蛛网膜下腔导管抽取脑脊液20ml。主动脉开放前静注呋塞咪5~10mg。 术后处理术毕常规更换气管导管,患者送SICU接受呼吸支持和全面监护。术后经硬膜外导管止痛。

CT融合图像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中国临床医学 2012年12月 第19卷 第6期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12.Vol.19,No.6  ·论著· CTA与DSA-DYNA-CT融合图像在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侯凯 饶圣祥 顾君英 曾蒙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诊断科,上海 200032) 摘要 目的:评价利用CTA与DSA-DYNA-CT的融合图像作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三维血管路径图的可行性。方法: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15例,术前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术中在腹主动脉瘤部位行数字平板DSA结合旋转断层重组技术所获得的CT样图像(DSA-DYNA-CT)的数据采集,在工作站中利用“syngo inspace 3D-fusion”功能进行两者图像融合,作为实时透视过程中的三维血管路径图。结果:CTA与DSA-DYNA-CT在融合过程中,10例骨性错位<2 mm,余5例手动调节后均骨性对位满意;肾动脉融合图像与实时透视的图像的位移较大,其中46.7%(7/15)的患者上下位移>2 mm),66.7%(10/15)的患者左右位移>2 mm。结论:将CTA与DSA-DYNA-CT的融合图像作为大血管的DSA三维血管路径图,在不用造影剂的情况下,可以在术中多角度观察导丝及支架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 关键词 像融合技术; 血管腔内修复术; 腹主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Investigation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Using Fusion Imaging Combined CTA with DSA-DYNA-CT in the Endo-vascular Prosthesis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HOU Kai RAO Shengxiang GU Junying ZENG Mengsu Department of Diagnostic Radiology,Zhong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DSA3D-roadmap in the endovascular prosthesis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with thefusion image of CT angiography(CTA)and DSA-DYNA-CT.Methods:Fifteen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wereenrolled in the study.Aortic CTA and DSA-DYNA-CT imaging were performed to the fusion imaging in the workstation withthe software of syngo inspace 3D fusion for the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without contrast medium administration.Then thefusion image was used as the 3D-roadmap in the process of real-time fluoroscopy.Results:In the fusion process of CTA andDYNA-CT,osseous paraposition were<2 mm in10 cases,3 cases 2-5 mm,2 cases>2 mm in5 cases,but the osseous reg-istration can be satisfied with the manual adjustment(<2mm).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stent delivery devices,the abdomi-nal aorta has marked displacement.Displacement was more than 2 mm between up and down in 7 cases(7/15,46.7%),anddisplacement was greater than 2 mm between left and right in10 patients(10/15,66.7%).Conclusions:Without contrast me-dium administration,the 3D-roadmap,can be used to guide wire and to observe the stent posit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Key Words Fusion imaging; Endovascular prosthesis;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被公认为诊断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1],其中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近年来发展迅速,其提供的信息优于常规DSA[2]。3D-DSA技术通过旋转从多个角度采集血管影像[3],经后处理得到可视化的三维动脉血管图像,并应用三维血管路径图(3D-roadmap)技术创建动脉血管路径图,从而能更准确地指导临床腔内修复术的实施。该技术主要用于颅内动脉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因其可清晰地显示颅内血管病变的解剖细节,为塑形微导管和选择栓塞材料等提供了直观、可靠和准确的依据。但3D-roadmap技术较少被应用于胸腹部大血管中,主要是由于造影剂用量大(>80 mL)及对造影速率要求高(>15 mL/s)等因素。新型DSA的三维技术(DYNA-CT),无需注射造影剂,通过旋转重组技术可以建立断面图像,较以前二维图像可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满足临床介入诊疗过程中对解剖位置的要求。本研究以腹主动脉瘤为研究对象,采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图像融合DYNA-CT横断图像替代3D-DSA中的注射造影剂图像,尽量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造影剂的肾毒性反应[4]实现DSA治疗术中腹主动脉的可视化3D-roadmap,并且了解其血管路径图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15例患者,经患者同意进行3D-roadmap下引 7 9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