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危险的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腹主动脉瘤修复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对改良“三明治”技术以及初步临床经验进行探讨。
一、改良“三明治”技术的简介腹主动脉瘤修复术是通过在腹主动脉瘤部位植入支架来加固血管壁,防止主动脉瘤破裂。
传统的腹主动脉瘤修复术通常需要牺牲髂内动脉,这可能会导致下肢供血不足,甚至引发下肢缺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家们提出了改良“三明治”技术。
改良“三明治”技术是在传统的腹主动脉瘤修复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在植入支架的同时保留髂内动脉的血流,从而避免下肢供血不足的问题。
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在髂内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植入支架,然后在支架内再植入一层覆盖物,形成一种类似“三明治”的结构。
这样一来,支架能够加固腹主动脉壁,同时又不会影响到髂内动脉的血流。
改良“三明治”技术的出现,为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保护患者的下肢供血提供了新的可能。
这一技术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许多挑战和难点,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二、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修复术中能够有效地保留髂内动脉的血流,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下肢供血不足的问题。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采用改良“三明治”技术的患者中,下肢供血情况良好,术后出现下肢缺血的情况较少。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修复术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的随访观察,发现改良“三明治”技术的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三、展望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临床研究体系,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验证改良“三明治”技术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基础研究,深入探讨改良“三明治”技术的机制和优势,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一、改良“三明治”技术的原理与步骤改良“三明治”技术是在传统EVAR手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
传统EVAR手术中,通常需要在腹主动脉周围放置支架来修复主动脉瘤,这样会压迫髂内动脉,导致其血流受阻。
而改良“三明治”技术则是在放置支架的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来确保髂内动脉的通畅,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步骤包括:在进行EVAR手术之前,通过血管造影等检查手段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和测量,以确保支架的准确放置。
然后,在手术中,通过多次放置球囊扩张器和支架导管等操作,将支架精确地放置在病灶位置,同时保留髂内动脉的血流通畅。
通过放置动脉内异物和支架修补等措施来完善手术效果,确保手术成功。
二、改良“三明治”技术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改良“三明治”技术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一些临床案例来进行验证和验证的。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实例,以验证该项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病例1:一名55岁男性患者,因为患有腹主动脉瘤而进行了EVAR手术。
术中采用了改良“三明治”技术,成功地在保留髂内动脉的完成了主动脉瘤的修复。
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显示,患者病情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
通过以上的病例可以看出,改良“三明治”技术在实际临床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临床效果。
三、改良“三明治”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改良“三明治”技术相较于传统的EVAR手术,具有以下的优势:1. 保留髂内动脉的通畅,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 术后恢复快,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3. 术中操作简单,可以提高手术效率。
改良“三明治”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 术中操作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
2. 术后需要严格的随访和定期复查,以检测隐性的并发症。
四、结语改良“三明治”技术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的初步临床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验证。
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改良“三明治”技术将为腹主动脉瘤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临床医生带来更多的经验和启示。
最新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 AR)是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stent-graft ,SG)将瘤体与血流隔离开来,从而减少高速血流对瘤壁的不断冲击,降低瘤体不断增大和破裂的风险。
自1991年Parodi首先开展以来,这种微创术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其可行性和良好的近期疗效已勿庸置疑,但随着EV AR的开展,一些特殊并发症也不断出现,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内漏(endoleaks),大约有15%~50%的发生率(1),内漏会导致瘤腔内压力持续增高、瘤体增大甚至破裂,而诊断与治疗又常较困难,这就阻碍了EV AR的发展。
目前,内漏的机制、意义尚不完全明确,诊断与治疗方面也有争议。
1.定义与分型1.1 定义内漏是指EV AR后,在SG腔外、动脉瘤腔内出现影像学可见的持续性血流(2~4) 。
1.2 分型内漏的分型有多种,其中引用最多的是White提出的按血液渗漏部位区分的分型(2~3)它得到了血管外科学会和美国血管外科联合会(SVS/AA VS)的认同(4),2002年,Veith等(1)又做出部分修改。
I型内漏为SG附着部内漏。
因SG的近端或远端与瘤颈之间未能完全封闭,导致血流持续性流入动脉瘤腔内。
又可分三个亚型:IA型和IB型分别指近、远端内漏,IC型指AUI 支架中髂动脉封堵物(Iliac occluder)不严密引起的内漏。
II型内漏为返流性内漏,是因腰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其他侧支动脉中的血流持续性返流造成的。
Veith等(1)将II型内漏又进一步划分为:IIA型内漏,简单型,只有单一流入道而无流出道;IIB型内漏,复杂型,有多条流入道、流出道。
III型内漏是SG结构破坏引起的内漏,包括连接部漏、骨架脱节(IIIA);覆膜破裂(IIIB)。
其中IIIB型又可根据裂孔大小分作大破口(≥2mm)和小破口(<2mm)。
腹主动脉瘤治疗方案

腹主动脉瘤治疗方案简介腹主动脉瘤(AAA)是主动脉瘤的一种常见类型,通常指主动脉腹部部分的病变。
主动脉瘤是主动脉壁的局部膨出,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主动脉破裂而引起致命的出血。
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方案可以采用手术治疗或经导管介入治疗。
1. 手术治疗1.1 开腹手术开腹手术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一种传统方法。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通过腹部切口暴露出主动脉瘤部位,并进行瘤体切除和主动脉重建。
这种手术方法适用于瘤体较大、瘤壁薄或合并其他并发症的患者。
1.2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腹部小切口导入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主动脉瘤修补。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但适应症有一定限制。
1.3 内镜辅助手术内镜辅助手术是结合腹腔镜技术和开腹手术的治疗方法。
通过内镜引导下对瘤体进行操作,可以减少开腹手术过程中的创伤,并保证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经导管介入治疗2.1 支架植入支架植入是一种常用的经导管介入治疗方法。
医生将导管引入到主动脉瘤处,然后在瘤体内部植入金属支架,以加强瘤体的结构,防止瘤体破裂。
支架植入是一种无创、创伤小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瘤体较小、瘤壁较厚的患者。
2.2 内膜修复术内膜修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送入的装置修复瘤体的方法。
医生会将修复装置引入到主动脉瘤处,并将其展开覆盖在瘤体内部,通过撑起瘤体壁来防止瘤体破裂。
内膜修复术是一种无需手术切除瘤体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高危患者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
3. 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3.1 术后监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以及瘤体修复情况和血管通畅度。
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在医院密切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术后恢复良好。
3.2 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术后患者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平衡饮食,以及规律的锻炼。
医生可能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药物治疗,例如抗高血压药物、血管扩张剂等。
3.3 定期随访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医生会进行影像学检查和生命体征监测,以确保瘤体稳定或缩小。
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ⅠA型内漏治疗策略(全文)

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ⅠA型内漏治疗策略(全文)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凭借其微创、安全的优势逐渐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趋势,随着腔内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腔内修复材料的不断改进和更新,以及临床医师学习曲线逐渐提升,其解剖适应证也逐渐扩大,但与此同时其相关并发症也逐渐增多。
主要包括内漏、腔内移植物移位、移植物血栓形成、腔内血管移植术后综合征等,内漏作为EVAR最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其中以ⅠA型内漏最为凶险,通常被描述为EVAR的“致命弱点”,瘤腔内压力增大,导致瘤体增大、破裂。
目前有关EVAR术后1A型内漏治疗策略的文献报道较少,尚未得出公认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回顾文献,总结相关经验。
分析EVAR术后1A型内漏主要原因,与解剖学条件、移植物缺陷和操作技术有关,而解剖学条件作为先天性因素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经单因素分析得出短瘤颈与EVAR术后1A型内漏密切相关。
本文也针对短瘤颈的处理作出相应总结。
Konstantinos P等人针对1A型内漏进行分型,包括A型、B型及C 型。
针对各型内漏提出相应治疗策略,A型内漏选择支架尺寸太大,可给予保守治疗,而对于瘤腔增加的需进行干预;B型内漏支架尺寸太小,可给予栓塞或应用Endoanchors;而对于C型内漏,锚定区不够或支架移位,应给予延长锚定区。
关于EVAR术后1A型内漏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
部分学者提出,针对无破裂风险的1A型内漏可暂行保守观察,定期随访。
Bastos Gonçalves F等人临床随访15例患者,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2天发生瘤体破裂,其余14例患者术后5个月随访时瘤体消失,因此认为对于无破裂风险的原发型1A型内漏可选择性进行随访观察。
但如何评估破裂风险临床并无统一标准,因此本文认为术中出现1A型内漏应积极进行处理。
最新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 AR)是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stent-graft ,SG)将瘤体与血流隔离开来,从而减少高速血流对瘤壁的不断冲击,降低瘤体不断增大和破裂的风险。
自1991年Parodi首先开展以来,这种微创术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其可行性和良好的近期疗效已勿庸置疑,但随着EV AR的开展,一些特殊并发症也不断出现,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内漏(endoleaks),大约有15%~50%的发生率(1),内漏会导致瘤腔内压力持续增高、瘤体增大甚至破裂,而诊断与治疗又常较困难,这就阻碍了EV AR的发展。
目前,内漏的机制、意义尚不完全明确,诊断与治疗方面也有争议。
1.定义与分型1.1 定义内漏是指EV AR后,在SG腔外、动脉瘤腔内出现影像学可见的持续性血流(2~4) 。
1.2 分型内漏的分型有多种,其中引用最多的是White提出的按血液渗漏部位区分的分型(2~3)它得到了血管外科学会和美国血管外科联合会(SVS/AA VS)的认同(4),2002年,Veith等(1)又做出部分修改。
I型内漏为SG附着部内漏。
因SG的近端或远端与瘤颈之间未能完全封闭,导致血流持续性流入动脉瘤腔内。
又可分三个亚型:IA型和IB型分别指近、远端内漏,IC型指AUI 支架中髂动脉封堵物(Iliac occluder)不严密引起的内漏。
II型内漏为返流性内漏,是因腰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其他侧支动脉中的血流持续性返流造成的。
Veith等(1)将II型内漏又进一步划分为:IIA型内漏,简单型,只有单一流入道而无流出道;IIB型内漏,复杂型,有多条流入道、流出道。
III型内漏是SG结构破坏引起的内漏,包括连接部漏、骨架脱节(IIIA);覆膜破裂(IIIB)。
其中IIIB型又可根据裂孔大小分作大破口(≥2mm)和小破口(<2mm)。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内漏治疗:疑难病例精析

除了具体的病例分析,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发病 机制、诊断方法以及预防策略。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临床决 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还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在处理复杂病例时,需要外科医生、放 射科医生、介入科医生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协作,才能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还有助于推动医学领域的进步。
每个病例分析部分,作者都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并对手术过程、术后管理以及内漏的处理策略进行了详述。
通过这些真实的临床案例,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内漏问题的实际处理过程,还可以学习到作者在 处理复杂病例时的思路和方法。
除了病例分析,本书还汇集了当前国内外关于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内漏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 进展,包括新的手术技术、药物治疗以及介入治疗方法等。这些内容无疑将为读者提供宝贵的临 床参考和学术启发。
在现代医学领域,腹主动脉疾病的治疗一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领域。随着腔内修复技术的不断 发展,尽管其已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等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内漏问题仍然是困扰医生的一大 难题。针对这一问题,《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内漏治疗:疑难病例精析》一书应运而生,旨在 为专业医生提供详尽的案例分析和治疗方法。
本书开篇首先介绍了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基本原理和手术过程,使读者对这一技术有一个全面 的了解。随后,作者详细阐述了术后内漏的定义、分类及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精选 了一系列疑难病例,通过对每个病例的深入剖析,展示了内漏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一章节中,都可能包含具体的病例介绍、诊断过程、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实 施、治疗效果评估以及后续的随访观察等内容。通过对这些疑难病例的详细解析, 读者可以了解到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面对复杂病情时医生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如 何权衡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并最终做出决策。
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25 下肢动脉缺血 .
此 为术 后 常 见 并发 症 , 常见 原 因 为 手 最
术 操 作 技 术 不 良 , 管 内膜 损 伤 粗糙 、 血 内膜 斑 块 游 离 脱 落 、 吻
合 口边缘 内翻、 扭曲或狭窄及输 出道血管 内继发血栓形 成等
也 是 常见 原 因 匝 术 后 很 快 发 现 动脉 闭塞 , 先 考 虑 技 术失 女果 首
脉 多处硬 化或 扭 曲,伴有 广泛钙 化者应 视 为相 对禁 忌证 。 AAA按形 态分型 , I型选用直管支 架人工血管 , l 型和 A
1B型适 用分叉 支架人工血 管 , I型 和 Ⅳ型则为 血管腔 内 修 复术 禁忌或相 对禁忌 。近年 已有应用新 型 支架人工血 管
治 疗累及 肾动脉、 系膜上动脉 的报道 , 肠 扩展 了腔 内修 复 术
治 疗 AA 的 范 围 A
管感染的处理非常棘手 。 术前要准备足量 的全血 , 静脉应用广
谱抗生素 。阻断移植血管近远端 的动脉 , 去除移植 的人工 血
管 , 须 在 正 常动 脉 处 结 扎 和缝 扎 。 端 腹 主动 脉 在 距 离残 端 必 近
2c m处作褥式缝合关闭 , 并利用大 网膜或周围无 感染组织 包 缠。感染人工血管去除后 , ‘ 如远端肢体侧 支循环较好 , 可在感 染控制、 口愈合后再 考虑动脉重建术 ; 伤 如果侧支循 环不 良,
化病变 、 高凝状态及血流缓慢也是引起术后动脉闭塞的因素。
如 阻 断 血流 1 n以上 , 在 阻 断 的 远 端 动 脉 腔 内 注入 肝 素 0mi 应 2  ̄4 , 防 继发 血栓 形 成 。此 外 , 流 中 凝血 活素 增 多 , 0 0mg 预 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器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erclose Proglide缝合器
加硬导丝(AUS)
主体:Zenith 24-96mm(COOK) 髂支架:18-54mm(COOK),2037mm(COOK)
总结
瘤体大,瘤壁薄 瘤颈短(约15mm) 瘤颈成角过大 复杂髂动脉解剖(髂动脉迂曲,狭窄) 髂内动脉处理
血常规RBC:5.29*10^12/L,Hb:125g/L, Cr:95umol/L, BNP:42.06pg/mL,TG:4.71mmol/L, HDL:0.94mmol/L,LDL:3.04mmol/L
诊断:1、腹主动脉瘤2、高血压病 2级 极高危
主要器械
Perclose Proglide缝合器
体会
术前仔细阅读CT片 左右股动脉加硬导丝应用 术者心态:耐心、细心、信心
谢谢!
加硬导丝(AUS)
主体:Zenith 24-92mm(COOK) 髂支架:18-54mm(COOK),2054mm(COOK)
Case 2
患者男,78岁,因“发现腹部搏动性包块20天” 入院
外院:腹主动脉彩超“左髂动脉,右髂动脉起始 部腹主动脉瘤形成”
高危因素:“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时服药不 规律
AAA腔内修复术2例
王慧勇 陆东风
Case 1
患者 男,80岁,因“右上腹部疼痛1周”入院
门诊腹部彩超“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并动脉瘤形成”
“高血压病”10余年,SBP:170mmHg,平素规律 服“安博维”治疗
P:60次/分 BP:162/68mmHg
查体:心肺查体(-),腹部膨隆,右上腹部轻压 痛,触及约5*8cm搏动性包块
P:72次/分 BP:173/96mmHg 查体:心肺查体(-),腹部膨隆,无压痛,触及
约6*7cm搏动性包块 血常规RBC:3.0210^12/L,HB:93g/L,
PLT:28810^9/L Cr:110umol/L, BNP:1974pg/Ml, TG:5.47mmol/L,HDL:1.61mmol/L, LDL:3.41mmol/L 诊断:1、腹主动脉动脉瘤2、高血压病 2级 极高 危 3、腔隙性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