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上学期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站在人生岔路口的我们,面对升学、就业、婚姻、家庭等人生大事,往往举棋不定,迷茫失措。
面对人生选择,有人选择“随大流”,有人选择“另辟蹊径”。
不同的选择,往往导致不同的人生轨迹。
“随大流”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所谓“随大流”,就是指在面临人生选择时,依据他人的意见和经验,选择大多数人所走的道路。
这种选择看似稳妥,实则可能限制了个人的发展空间。
因为人生道路千万条,只有适合自己的那条路,才能让个人实现价值,达到人生巅峰。
“另辟蹊径”则是一种创新精神,也是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
所谓“另辟蹊径”,就是指在面临人生选择时,不盲目跟随他人,而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价值观,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这种选择可能充满挑战,但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生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选择,如何把握人生的方向。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生选择的原则:1.坚定信念,明确目标。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在面临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2.全面分析,权衡利弊。
在做出人生选择时,我们要全面分析各种因素,权衡利弊,以便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
3.勇于尝试,敢于挑战。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勇于尝试,敢于挑战,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空间。
4.坚持自我,不忘初心。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坚持自我,不忘初心,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乙】(一)阅读甲文,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随大流”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随大流就是盲目跟随他人,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B. 随大流是指依据他人的意见和经验,选择大多数人所走的道路。
C. 随大流就是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见。
D. 随大流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2.下列对“另辟蹊径”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另辟蹊径就是盲目追求与众不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高一语文类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类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 文中画线的句子“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荷塘月色中感受到的自由与宁静。
作者通过“好像是我的”来强调这片天地仿佛只属于他一个人,他可以在这里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享受独处的妙处。
这种情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2. 文中对荷叶的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分)答案:文中对荷叶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高一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考试试题选择题(共34分,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惬意(qiè) 毛骨悚然(sǒng) 饿殍(fú) 酾酒(shì)B、属客(zhǔ) 成吉思汗(hán) 扁舟(piān) 桂棹(nào)C、骨骸(hái) 灯阑酒灺(xiè) 悲怆(chuàng) 打夯(hāng)D、桑梓(zǐ) 真知灼见(sháo) 女娲(wā) 戕害(qiā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蠕动愤世疾俗蓊郁无动于衷B、枕藉莫名其妙深邃回光反照C、惦念按部就班静谧魂牵梦萦D、掂量贻笑大方聒噪馨竹难书3、下列词语解释全正确的一组是( )A、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B、旖旎:柔和美好。
正襟危坐:理好衣裳,斜着身子坐。
C、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
茹,经受。
D、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当兴旺之时,没有停止发展。
斐然成章:形容一下子就写成了文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吴阿姨真不愧是苏绣高手,一幅“富贵花开图”的双面绣,她三下五除二,两天工夫就绣好了。
B、火星上水的发现,之所以引人关注,关键在于水和生命起源,地外文明等一系列世纪之谜休戚相关。
C、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
D、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寻的,要有一股韧劲。
如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功败垂成,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苏轼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B.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
C.蛇盘踞时呈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作“S”形移动,草丛里它像一条线笔直滑入深处。
高一语文选择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选择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满分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ú)猝不及防(cù)蹉跎(cuō)恪尽职守(kè)B. 箴言(zhēn)剽悍(piāo)缜密(zhěn)涣散(huàn)C. 阡陌(qiān)窈窕(yǎo)谄媚(chǎn)铿锵(kēng)D. 踯躅(zhí)恣意(zì)缱绻(quǎn)旌旗(jīng)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斟酌涣然冰释筚路蓝缕不径而走B. 峥嵘殚精竭虑风声鹤唳涣然冰释C. 缱绻栩栩如生噤若寒蝉涣然冰释D. 桀骜筚路蓝缕涣然冰释不径而走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是一位老气横秋的企业家了。
B. 这位教授讲课时,常常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令人叹为观止。
C.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为人谦逊,从不自命不凡。
D. 这部电影的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B. 他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工作能力也很强。
C. 我们一定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D.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工作能力也很强。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不仅会弹钢琴,还会拉小提琴;不仅会唱歌,还会跳舞。
B. “你来啦?”他问:“今天怎么这么晚?”C. 他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李明。
”D. 他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李明。
”6.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烁。
C. 他像一只受伤的野兽,蜷缩在角落里。
D. 他的声音像雷鸣一样响亮。
7. 下列句子中,主谓搭配不当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B. 他的到来给会议带来了活力。
高一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 文中“荷塘月色”的描绘,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分)答:文中“荷塘月色”的描绘,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例如,将荷叶比喻为“亭亭的舞女的裙”,将白花比喻为“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将叶子的颤动比喻为“闪电”,将月光比喻为“流水”,将叶子和花比喻为“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拟人手法,如“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赋予了叶子和花以人的动态。
2024年新高一学科素养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含参考答案)

2024年新高一学科素养水平检测(陕西地区)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黄村镇的何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千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
1975年,考古学家在铜尊内壁底部发现了铭文,共122字依照铭文,判断这是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青钢器,于是命名为“何尊”。
考古学家在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
当时,在城邦的中心会树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城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下才能得以安宁,因此金文的“宅兹中国”大意:居住在天下中央,“国”字有兵戈守护。
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在现在的洛阳一带。
3000年历史演进,“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
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书当中。
(摘编自《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材料二·秦:秦始皇帝陵一号铜车马,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封土的西侧。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媒介,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载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语言文字的应用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口头语言到文字的书写,再到现代的电子媒介,语言文字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工具。
B.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载体。
C. 科技的进步使得语言文字的应用形式不断演变。
D. 语言文字的传播方式仅限于口头和书写。
答案:D2. 根据原文,语言文字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答:语言文字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包括作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媒介,以及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载体。
3. 现代科技对语言文字传播方式的影响是什么?(3分)答:现代科技使得语言文字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口头语言到文字书写,再到电子媒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4.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答: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郁和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欣赏之情。
5. 文中“荷塘月色”的描写有什么特点?(5分)答:文中“荷塘月色”的描写细腻而富有诗意,通过对月光、荷塘、树木等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氛围。
高一语文卷子试题电子版及答案

高一语文卷子试题电子版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箴言(zhēn)缄默(jiān)翩跹(xiān)B. 倔强(juè)恣意(zì)踌躇(chóu)C. 踯躅(zhú)缱绻(quǎn)蹉跎(cuō)D. 峥嵘(zhēng)踌躇(chú)缄默(jiān)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论点非常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D.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夜深了,星星在天空中闪烁。
C. 风儿轻轻地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D. 秋天的果实累累,一片丰收的景象。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水浒传》是明代作家施耐庵所著,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C. 《三国演义》是元代作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D. 《西游记》是清代作家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落叶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D. 这篇文章的论点非常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请填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春眠不觉晓,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春晓》)- “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011—2012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填写自己的姓名、考号; 2.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悲恸. 悲痛. 通.红 捅.娄子 B.炫.耀 眩.晕 绚.丽 旋.风 C.宿.舍 住.宿 一宿. 星宿. D.朔.风 溯.源 塑.料 簌.簌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闲暇 娇弱 揠苗助长 大笔如掾 B.烽烟 抑郁 了截爽直 蔽帚自珍 C.绿洲 脉络 渡越沙漠 疲惫不堪 D.简陋 折迭 时阅数载 开诚部公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儒家打劫传统之说纯属骇人听闻....,哗众取宠。儒学是三代传统的传承者,孔子是这一传承中的关键人物,王夫之“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是对孔子与儒、儒与传统关系的最佳诠释。 B.提高英语写作水平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考生不可能在写作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考生们需要寻找一条终南捷径....,以在最短的时问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C.到后来大少爷死了,更是冷一顿、热一顿,甚至有不能下箸的时候,少奶奶却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安之若素....。 D.陈云林访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了解,虽有海峡阻隔,但两岸一衣带水....,同为炎黄子孙的骨肉亲情是任何力量也阻隔不断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地表水冻结,动物渴死,植物冻死,人类将面临水源、食物、燃料,黑暗、疾病、强辐射损伤和空气严重污染等灾害将伴随着人类。 B.文化的流动有其自主性,非人力可控,异质文化间的碰撞、接触也往往会涌现出本土文化的韧度和张力。 2
C.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到,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才会有。 D.生命教育,简言之,就是关爱生命的教育。它在各国多是由于中小学生吸毒、自杀、伤人等直接危害生命健康事件的增多而提出的。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5—6题。 (一)《荷塘月色》选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二)《故都的秋》选段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三)《囚绿记》选段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5.选出对节选的三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段(一)写荷塘四周的冷清之境。该文段的顺序是先写看到的,后写听到的,突出了荷塘周围阴暗迷蒙的特点。虽然也有冷清,但更多的是写它的热闹。作者的感情也由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B.文段(二)写槐蕊。作者借助“槐蕊”写出秋的“寂静”。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铺得满地”,给人静寂的感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突出了秋的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3
C.文段(三)写享受房间的绿色。先用类比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然后观赏常春藤伸须展叶、变青变老、雨中摆舞,“我”感到慰安与希望。作者这种爱绿的痴情也为后来的“囚绿”作铺垫。 D.三段文字都通过形象的画面或是具体的行动展示了抒情主人公的此时此地的精神,文段(一)和文段(二)写得较为含蓄,而文段(三)则显得率直。 6.下面是就表现方法对上述三个选段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写中,借用景物来抒发感情、描绘心态是三个文段的共同特点。当作者借用景物作为抒情对象时,景物因情感而形成了美的意境,而情感透过景物直达人心,含蓄而隽永。 B.文段(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阴阴的”树色、“隐隐约约的”远山和如“渴睡人的眼”的路灯无一不是作者此时精神状态的投射。尤其是耳边传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蝉声和蛙声使作者感到无形的孤独和寂寞。 C.文段(二)以落寞的悲凉的笔调来颂秋的,通过渲染来刻画秋。作者借北国槐树,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那槐树的落蕊等,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反应。 D.文段(三)直抒胸臆,运用比喻、夸张、通感等手法抒写了对常春藤的喜爱。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 7.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8.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9.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选出全含有...使动用法的一组。
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地。②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逆:预料。 ③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徂:往。 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面对着。 A.
①与山僧饭讫.而去 讫:完。 ②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渠:他。 ③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分离。 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存放。 B.
①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偕:共同。 ②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详:详知。 ③感慨系.之矣 系:系住。 ④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赍:带着。 C.
①謇朝谇而夕替. 替:替代。 ②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阔: 离别。 ③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 ④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是。 D.
①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暝:日暮。 ②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遗:赠予。 ③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墟:村落。 ④不能喻.之于怀 喻:愉快。 A.
①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意.:心意。 ②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孔:恐怕。 ③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幸:幸亏。 ④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便:便利。 B.
①纵一苇之所如 如:像。 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愿,请求。 ③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殆:大概。 ④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骤:屡次。
C.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罔:没有。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贰:两次。 ③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④依歌而和.之 和:同声相应,唱和。 D. 4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③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④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⑥常在于险远.. ⑦火尚足以明.也 ⑧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A.①③⑦ B.①⑤⑥ C.④⑤⑧ D.②④⑥ 10.辨析下面的多义词,选出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
第Ⅱ卷 三、(26分)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两个小题。(6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试指出“渺茫”一词所包含的两层意思。 (2)诗歌的三、四句在传情达意上有何特点? 13.填空。(8分) (1)《氓》中用茂盛的桑树来比喻自己的青春和她与恋人之间情意浓密。原文中的这两句诗是: ,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短歌行》引用《诗经•郑风》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这四句诗是: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 , 。 (4)《兰亭集序》中写美景句子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 。 四、(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恪守心灵的绿色 杨永平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A.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B.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D. 5
拥挤的城市建筑物的缝隙偶尔会夹杂着一片空地,空地上填满树木花草所特有的绿色。四季不停地变换着,可这些花草树木却始终保持着人工剪辑好的造型,它们在阳光下默默地伫立着,在风雨中微微地颤抖着,在钢筋水泥马不停蹄地蚕食下顽强地挣扎着。 绿色是城市的营养师,无论是多么严重的废水废气、多么狂妄的风沙尘暴,它们都会尽心尽力地将之吸收消化,然后不间断地散发出它们自己生命里产生的清新、光彩和活力。绿色也是城市的美容师,它们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所特有的魅力,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给人类日渐僵硬的面孔上描摹出了些许温暖和笑意。于是,绿色成了城市居民呼吸新鲜空气和联系自然的窗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 我是一个生长于村野最终又脱离了村野的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城市的绿色总没有乡村的绿色来得自然、质朴和温情。城市的绿色是被人拘束了的宠物,就像动物园的猛兽,威貌不变,可内在的气质却有所褪色。城市的绿色总是被那些叫做花工的人预先定了形状和高度,甚至是色彩的浓淡调配,它们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乡村则不同,放眼望去,满目葱茏,各种绿遍布村落,就连家里的墙壁、屋顶都逃不脱它们的攀爬。各种绿色随意地摆弄着自己所构思的、喜欢的、创作的任何一种姿势,无需受人摆布,也无需担心受限制,想弯就弯,想直就直,想往哪延伸就往哪延伸,想在哪扎根就在哪扎根。我常跑到它们中间,躺在它们怀里,或嬉戏,或亲抚,尽情地享受它们提供给我的丝丝缕缕的乐趣。在这里,天高云淡,唯有凉爽宜人的风徐徐吹拂,唯有高一阵低一阵的鸟鸣虫音啁啾如乐,唯有清静恬淡的泥土芬芳扑鼻润心。这里,仿佛是一部没有休止符也无主题的魂灵大合唱,恣肆任意而又轻悠悠,曼妙无比,是真正的天籁。 其实,在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之外,还有一块心灵的绿色,它茂盛地长在每个人的精神沃土上。它不以美丽的外表示人,它独自体现着生命的本质,既承受阳光雨露,又经历电闪雷鸣。它无形却胜过有形,因为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失去了绿色,也就失去了善意,失去了真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心灵的绿色是原生的,也是人造的。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生存抉择又给人不同的风雨霜雪。慢慢地,有些人的心灵成了一块龟裂的土地,没有养分的供给,再繁茂的苍松古木也会枯萎;有些人的心灵成了一个龌龊的垃圾场,再高贵的物品也会在阳光下肮脏腐臭;有些人的心灵却是一片春天,一泓甘泉,再贫瘠的境遇,也能长出青草绿树奇花来。 心灵的绿色,是一块人所恪守的精神处女地,禁受不起任何的蹂躏和亵渎。有伟人说过:“生命只有宽度,没有长度,只有在宽度里发挥弹性,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心灵亦如此,它就像一块等待开垦的荒山,只有辛勤地耕耘,播种,浇水,施肥,才会长出绿色,长出希望,长出甜蜜。否则,荒地将一如既往地荒芜,贫瘠将一如既往地贫瘠,甚至最终被淘汰和驱逐。 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心灵的绿色却是这家园里的耕耘者、护卫者。恪守心灵的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这,应是我们必须坚定地绵延的一种信念! 在每个为远离乡野生机而痛心的时刻,我只有不断地告诫自己:恪守灵魂的高度,恪守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