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古典诗歌题材分类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古代诗歌的题材分类一、思乡怀人诗思乡是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亲人,怀人是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还包括思妇闺情诗。
这类诗歌常常使用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想象、用典、修辞等艺术手法。
常见的意象有杨柳、明月、鸿雁、杜鹃、鹧鸪、双鲤、尺素、梅花、燕子等。
例如,___的《闻雁》和___的《寒塘》都写到了雁。
大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___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通过想象的画面,表现了他思家的情感。
二、写景咏物诗这类诗作多以自然界的景物为写作对象,在景物中寄寓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志向。
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描写、细节描写、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
例如,___的《春行即兴》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这首诗中有草有木,有树有山,有花有鸟,每个画面都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___含情,情景交融。
___的《蝉》则托物寓意,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三、忧国伤时诗这类诗抨击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腐化生活,关心人民的疾苦,对劳动者寄寓了深切同情,忧虑时局,呼唤光明,表达了炽热的爱国情怀。
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
常见意象有神州、山河、草木、征夫、烽火、田稼等。
例如,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表达了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这类诗主要表达女性的离愁别绪和情感纠葛。
宫怨诗多写宫廷中的女子,闺怨诗则多写家庭中的女性。
常用手法有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设疑质问等。
常见意象有花、月、镜、屏、燕、莺、秋千等。
例16.《长恨歌》(白居易)此诗描写了___和___的爱情故事,表达了___对皇帝的痴情和离别之苦。
诗中运用了花、月、镜等意象,以及对比衬托手法,使诗歌情感更加深刻动人。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两类女性心态描写,即___和闺怨诗。
常见古诗题材分类(共5则范文)

常见古诗题材分类(共5则范文)第一篇:常见古诗题材分类(共)常见古诗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李白》亦属于这一类。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等等。
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陆龟蒙的《新沙》就属于这一类。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
此外,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2001年全国卷中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古典诗歌鉴赏——题材的分类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 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 妙喻。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 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 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 情。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 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 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 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 慰,有的兼而有之。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
诗歌题材分类
山水田园诗 离别送别诗
思乡怀远诗 征战边塞诗
怀古咏史诗 思妇闺怨诗
咏物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山水田园诗
(写景抒情类)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 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 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 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 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 工整。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 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 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 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 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思乡缘由: 战乱频繁;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完整版)古典诗歌题材分类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一、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杜甫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三、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
苏轼《初夏》)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
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
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一、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杜甫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三、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
苏轼《初夏》)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
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
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题材分类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题材分类一、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题材分类话说古时候,诗人们可是有很多种题材的诗歌哦!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我们来看看“山水田园”类的诗歌。
这种诗歌主要是描绘自然风光,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等描绘手法,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山水之间。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爱情离别”类的诗歌。
这种诗歌主要是表达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离别的痛苦。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再来说说“抒怀励志”类的诗歌。
这种诗歌主要是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鼓励人们要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还有一类诗歌叫做“咏史抒怀”类的诗歌。
这种诗歌主要是通过回顾历史,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
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这里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向往。
我们来说说“送别赠言”类的诗歌。
这种诗歌主要是在离别时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对友人的祝福。
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过潇湘之浦。
”这里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古代诗歌的题材繁多,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也有表达爱情离别的诗篇;既有抒怀励志的人生感悟诗,也有咏史抒怀的历史回顾诗;既有送别赠言的离别诗篇,也有亲情友情的友谊诗篇。
这些诗歌作品,既展现了古人的才情与智慧,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解读(高三总复习)

古代诗歌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 知一类诗”的效果。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送别怀人诗、 羁旅思乡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爱情闺怨诗、边塞征战 诗等几种类型。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 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眼前衰败荒凉与过去繁华兴盛对比。 (3)运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课内导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⑴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⑵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⑶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⑷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⑸?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注】⑴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建都京口,曾在赤壁打 败北方曹操。⑵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 地。⑶元嘉: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被北魏 太武帝拓跋焘击败,趁机大举南侵。⑷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兵锋南下,五路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到长江北 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⑸廉颇:赵国名将,免职 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使者回报:“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 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已老,遂不用。
【思想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 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 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 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 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 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 思想情感: • 1、感叹韶华将逝、容颜易老 • 2、对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的 思念 • 3、对戍边丈夫的思念 • 4、对战争的厌恶 • 王昌龄《闺怨》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 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常见艺术手法: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动静结 合、想象、用典、修辞等。 • 常见意象:关山、明月、羌笛、长城、冰雪、 羽书、刁斗、瀚海、楼兰、单于等。
七、谈禅说理诗
• 内容: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 察诉之于笔下。 • 苏轼的《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一、写景咏物诗
内容:多以自然界的景物为写作对象,在景物 中寄寓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志向。 常见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托物 言志)、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描写、细节描 写、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红梅 苏轼 •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故作 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 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 4、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 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 • 5、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 6、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 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 • 李益的《塞下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 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 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边疆的将
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
精神。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边地苦寒苍凉的环境和将士们苦战雄壮
的作战场景
衬托了将士们为国立功的爱国激情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怀古咏史 人生感怀 思妇闺怨 民生疾苦 哲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山水田园诗
(写景抒情类)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 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 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 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一、二句写诗人自己,通过描述寒冬腊月、灯前抱膝独 坐的冷清画面烘托诗人的思家思亲之情; 三、四句作者运用换位的写法,通过想像冬至夜深时分 家人围坐灯前谈论远方的自己的情景,来表现“思家”之情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 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 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①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
②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 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直接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抒发功业未就的感慨。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进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含蓄地批评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寄予了忧国伤时的感慨。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 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多情自古伤离别
惜别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 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 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 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 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 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 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 而有之。
• 情感:
A.积极: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 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B.消极: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
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 原的风光
一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 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把它看作边塞诗词 的衍生品。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间接写别情: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借 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
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曲尽其妙]
•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不滞于物]
• 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
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 常用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 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 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 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 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常用鉴赏术语:
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 凭古吊今、怀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
无度/无能)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抒发盛衰无常的感慨。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 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 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 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 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 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 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 如何表达: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 抒情角度: 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送别类意象】——参考知识储备资料 1. 杨柳 2.南浦 3.酒 4.长亭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 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 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 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等。
所处环境 —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 — 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
作者处境 —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 — 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 情操和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分析 — 托物言志,环境烘托。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由盛转衰。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 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 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 神品格。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 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于谦 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 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 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 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 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 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 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 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 王昌龄。
• 题材:
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 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诗歌阅读第二课时
古典诗歌分类
掌握诗歌类别
表达方式分类
叙事诗 抒情诗 哲理诗
形 式 分 类
格律诗 诗赋、词曲 自由体诗
诗的 分类
创作分类
文人诗 民间诗
体 式 分 类
古 体 诗 近 体 诗
《诗经》、楚辞、 乐府等
题材分类 送别抒怀诗 怀古咏史诗 边塞征战诗 羁旅思乡诗 思妇闺情诗 借景抒情诗 咏物言志诗 山水田园诗
人生感慨诗 民生疾苦诗 哲理诗 悼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