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报告-弹跳机器人设计、多功能升降器设计、多功能担架车设计5

合集下载

多功能可折叠担架设计方案

多功能可折叠担架设计方案

多功能可折叠担架设计方案需求分析在救护伤员的过程中,运送伤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包括将伤员搬运到运送的车辆上和将伤员迅速送往医院。

而在现场救护中,采取正确的救护措施是很重要的。

而伤员的受伤情况在没有医生在场的时候很难确定。

这时候只要能把伤员用担架安放好后迅速寻找车子运到医院救治才是关键。

一床担架对于伤员运送是至关重要的。

担架不仅能将伤员舒服平稳地被抬送到车上,而且一般的汽车座位都不适合让伤员直接躺上去。

最好的办法是在用汽车运送时,也让伤员躺倒在担架上。

这样就不仅能减轻汽车行驶中的颠簸,而且能在到达医院后直接将伤员抬进手术间。

如此便能大大缩短伤员运送过程的风险与时间。

所以,在紧急情况下救治伤员要是能有一架担架,那将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而如果把担架与一般的椅子结合,防患未然、关爱生命,相信这是很有意义的。

方案比较1紧定机构方案一:曲柄滑块机构方案说明:AB为可动的主架,其功能相当于曲柄,通过调节AB 的位置可以调节担架的角度,同时可以实现其闲置时作为椅子的功能。

在BD杆上,可以开有小孔,其与销钉配合,用来固定滑块的位置,使其能够稳定实现椅子的功能。

方案二:对心直动尖顶推杆机构此方案是一个对心直动尖顶推杆机构,通过手动控制凸轮的转动来带动推杆的直动从而锁紧行星轮,实现主架之间角度的固定。

方案选择两个方案都可通过调节转动副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实现对主架的调节,也可以由此实现担架与座椅之间的快速转换。

方案一曲柄滑块机构通过销钉来固定,固定牢靠稳定,而且可以实现一定角度的变化,但是此方案不能实现角度的连续调节,而且连杆角度的变化,导致其位置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使用者的不方便,如连杆会对使用者的胳膊造成阻碍。

方案二对心直动尖顶推杆机构通过手动控制凸轮,但凸轮位于近休止角时,可以调节担架的角度,使胸肺受伤的患者呼吸得到调节,也可调节担架的位置,将其变为座椅使用;当凸轮处于远休止角时,凸轮就会卡死连杆,使连杆与齿轮保持啮合,便可将担架的具体位置固定。

文献综述 3000字

文献综述 3000字

三一文库()〔文献综述 3000字〕一.前言部分:1.前言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机械手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目前, 机械手不仅应用于传统制造业如采矿,冶金,石油,化学,船舶等领域,同时也已开始扩大到核能,航空,航天,医药,生化等高科技领域以及家庭清洁,医疗康复等服务业领域中.如,水下机器人,抛光机器人,打毛刺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高压线作业机器人,服装裁剪机器人,制衣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以及扫雷机器人,作战机器人,侦察机器人,哨兵机器人,排雷机器人,布雷机器人等军用机器人都是机械手应用的典型。

机械手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而且,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未来各种专业服务机器人和家庭用消费机器人将不断贴近人类生活,其市场将繁荣兴旺。

2.相关概念机械手是一种模拟人手操作的自动机械。

它可按固定程序抓取、搬运物件或操持工具完成某些特定操作。

应用机械手可以代替人从事单调、重复或繁重的体力劳动,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代替人在有害环境下的手工操作,改善劳动条件,保证人身安全,因而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冶金、电子、轻工和原子能等部门。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在原子能实验中,首先采用机械手搬运放射性材料,人在安全间操纵机械手进行各种操作和实验。

50年代以后,机械手逐步推广到工业生产部门,用于在高温、污染严重的地方取放工件和装卸材料,也作为机床的辅助装置在自动机床、自动生产线和加工中心中应用,完成上下料或从刀库中取放刀具并按固定程序更换刀具等操作。

二.主题部分:1.历史它是在早期出现的古代机器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机械手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随着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19xx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价格的方向发展。

同时,大批量生产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进展,又为机器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核能技术的研究要求某些操作机械代替人处理放射性物质。

轮式移动弹跳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

轮式移动弹跳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

轮式移动弹跳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中移动机器人的应用特别突出。

轮式移动机器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移动机器人,其具有灵活性强、速度快、移动方便等优点,在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轮式移动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对地面的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在野外复杂环境中移动时容易受到障碍物的限制。

如何克服这一问题,提高轮式移动机器人的移动性能,对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将针对轮式移动弹跳机器人,通过对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进行改进,提高机器人的移动能力,能够克服障碍物的限制,更好地适应野外复杂环境下的应用需求,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2. 研究目的和内容2.1 研究目的:通过对轮式移动弹跳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究,提高机器人的移动性能,在野外复杂环境中适应性更强,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2.2 研究内容:(1)轮式移动弹跳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2)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运动规划算法研究;(3)基于传感器的机器人障碍物识别与避免技术研究;(4)机器人移动控制策略的改进与优化研究。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3.1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对轮式移动弹跳机器人控制系统、运动规划算法、传感器识别技术、移动控制策略等方面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掌握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2)实验研究法:通过在实验室和实际场景下对机器人进行试验和测试,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3)计算机仿真法: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对改进后的机器人系统进行仿真试验,探究系统的运行特性和优化空间。

3.2 技术路线:(1)调研分析轮式移动弹跳机器人现有的控制系统和移动策略,明确改进重点和方向;(2)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和开发合适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3)基于运动规划算法和传感器识别技术,对机器人在野外复杂环境中的运动路径进行优化;(4)结合实际场景,对改进后的机器人进行实验和仿真试验,验证系统的性能和优化效果。

【文献综述】伸缩升降台伸缩系统设计

【文献综述】伸缩升降台伸缩系统设计

文献综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伸缩升降台伸缩系统设计前言:升降台是一种垂直运送人或物的起重机械。

也指在工厂、自动仓库等物流系统中进行垂直输送的设备,升降台上往往还装有各种平面输送设备,作为不同高度输送线的连接装置。

一般采用液压驱动,故称液压升降台。

除作为不同高度的货物输送外,广泛应用于高空的安装、维修等作业。

升降台自由升降的特点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市政维修,码头、物流中心货物运输,建筑装潢等,安装了汽车底盘、电瓶车底盘等能自由行走,工作高度空间也有所改变,具有重量轻、自行走、电启动、自支腿、操作简单、作业面大,能跨越障碍进行高空作业等360度自由旋转优点。

主题:升降机作为一种提升装置,在公元前2800年的古代埃及出现过,采用的是人力驱动方式。

17世纪中叶法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提出了指导液压传动技术应用的静压传递原理,之后液压理论及液压传动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世界上第一台液压升降平台出现了,它是汤姆逊于1845年研制成功的。

进入20世纪,由于石油工业的日益兴起:人们开始用原油制品来取代水作为传动介质,推动了液压传动技术重新崛起并迅速在传动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1905年詹尼首先将矿物油作为传动介质,研制了一台带轴向柱塞泵的油压传动与控制装置,并于1906年成功的应用在美国弗吉尼亚号的塔俯仰、转动平台构中。

液压油的应用,改善了油压元件摩擦件的润滑和泄露,为提高液压系统工作压力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液压传动和控制装置被大量用于作战兵器之中,极大的促进了液压技术的发展。

战后,由于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液压技术迅速转向工业民用领域,依靠这些技术,人们研究出了以液压油为介质的具有独立传动系统的升降平台。

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许多致力于升降平台生产和研制的公司,尤其是致力于电梯生产和研制的公司。

在这些公司的努力下,升降平台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它的结构和种类也有了很大发展,如直顶式、侧顶式、单节式、多级式、侧支绕绳式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液压升降平台可以适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在许多方面为我们带来便利。

弹跳机器人机构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弹跳机器人机构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a c c e l e r a t i o n i n h o r i z o n t a l a n d v i r t u a l d i r e c t i o n s . T h e s i m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r o b o t c a n j u mp o v e r h i g h o b s t a c l e ,
or f me c ha ni s m ,a nd us e vi r t ual pr o t ot y pe f or hop pi ng ma c hi ne,a t l as t a c qui r e c ur v e di ag r a m f o r di s pl a c e me nt ,s pe e d a nd
摘 要 : 为提 高对 较 高 的障碍 物 或沟 渠 的适 应 能力 ,对 弹跳 机器 人 进行 机 构设 计并 对其 进 行动 力学 理论 分析 。机
器 人 的 弹 跳 机 构 以 对 称 形 式 为 基 础 , 选 用 气 缸 作 为 其 动 力 源 ; 以 第 二 类 拉 格 朗 日 方 程 和 虚 位 移 原 理 为 理 论 基 础 , 对
机构 进 行动 力 学分 析 , 并对 弹跳 机 构进 行虚 拟 样机 仿 真 ,得 出其 水 平和 垂 直方 向上 的位 移 、速度 、加 速度 的变 化 曲
线 图 。仿 真 结 果 表 明 :该 机 器 人 能 够 通 过 较 高 障 碍 物 ,而 双 作 用 单 活 塞 气 缸 的 使 用 则 为 实 现 连 续 跳 跃 提 供 了 可 能 性 。 关键 词 :弹 跳机 器 人 ;弹跳 机 构 ;动 力学 分析

《智能晾衣架的机械结构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000字》

《智能晾衣架的机械结构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000字》

智能晾衣架的机械结构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目录一.课题来源………………………………………………………………二.选题的性质……………………………………………………………三.论文选题的目的和理论实践意义……………………………………四.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可能的研究突破和创新点………………………………………五.主要参考文献…………………………………………………………六.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基本条件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七.选题的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开题报告内容一.课题来源现在,人们也能够利用手机等对产品进行远程控制、语音控制、定时控制等等,使之完成智能化的操作。

但相对于其他的智能化产品,智能晾衣架的发展发展可以说相对较晚,而其智能化的水平也相较于其他电子产品较低,这导致了智能晾衣架相对来说可能并没有像其他智能产品那样更加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而且在现在智能晾衣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选题的性质:1.理论研究()2.应用研究(√)3.应用理论研究()三.论文选题的目的和理论实践意义本次智能衣架的机械结构设计,旨在能够更加迎合现代年轻人的要求,在年轻人当中得到更多的推广。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中的年轻人更加青睐于中小户型房屋,所以阳台的面积也会相对来说较小,所以智能衣架的整体部分会设计成比目前市场上主流智能衣架更加的小巧,主体部分采用直立结构,支撑部分将设计成伸缩的结构,以便在空闲的时候能够收缩成最小的状态,减少空间的占用。

同时,由于目前绿色、节能理念的推进和发展,家居产品都在按照这一方向更新升级。

本次设计的智能衣架能够通过单片机的控制,自动识别室外天气状况,当时外天气符合在外晾晒要求时,智能衣架将会进行左右旋转,并且将支撑杆上晾晒的衣物伸出至窗户外面,合理利用太阳能来进行烘干消毒,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小型升降装置设计论文

小型升降装置设计论文

小型升降装置设计论文1. 引言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小型升降装置的设计。

升降装置是一种常用的工业设备,广泛应用于物流、制造业等领域。

该装置的设计旨在提供一种简单可靠的解决方案,满足小规模工作场所的需求。

2. 设计目标本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开发一款小型、轻便且易于操作的升降装置。

具体目标如下:- 最大承载能力不低于200公斤;- 升降速度适中,保证安全性;- 操作简单,易于上手;- 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材料成本较低,易于制造和维护。

3. 设计方案为了满足设计目标,我们采用以下方案进行设计:1. 使用高强度钢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以确保承载能力和结构的稳定性;2. 采用电动液压系统作为驱动装置,以实现升降运动;3. 设计简洁明了的控制面板,方便操作者进行控制;4. 添加安全装置,如限位开关和急停按钮,保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5. 优化结构设计,减小整体尺寸,提高空间利用率。

4. 实施计划为了完成设计并制造出可靠的小型升降装置,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计划:1. 确定设计需求和规格,包括承载能力、升降速度等参数;2. 进行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确保设计具有稳定性和耐用性;3. 完成电动液压系统的选型和集成;4. 开发控制面板,并进行用户友好性测试;5. 制造样品并进行测试,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性能;6. 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修改和优化;7. 最终制造出符合要求的小型升降装置。

5. 结论本设计旨在开发一种小型升降装置,满足小规模工作场所的需求。

通过采用高强度材料和简洁的设计方案,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实现了结构紧凑、操作简单的设计目标。

本设计的实施计划将按步骤进行,最终制造出符合要求的小型升降装置。

6. 参考文献无。

跳跃机器人sandflea

跳跃机器人sandflea

结论-轮子结构采用蜂窝式优于轮辐式
相同载荷下蜂窝式轮子产生更小的应力 相同载荷下蜂窝式轮子产生更小的位移 满足相同载荷条件下蜂窝式结构重量更轻(蜂窝单元与轮辐单元数目相同条件下)
Simulation-整体跌落分析示意图
Simulation-整体跌落分析示意图
Simulation-整体跌落分析示意图
对需求的的评估及重要性排序
行进功能:一般直线或转弯动作。 应对方法:采用传动的前轮驱动,为减轻车重,采用单电机和电磁离合
器配合控制。
总体方案设计
SF机器人要实现的主要动作: (1)在路面上运动(前进、后退及转弯); (2)遇到障碍时的跳跃运动; (3)实现跳跃运动时的辅助俯仰运动;
总体方案设计
装有万一向定轮的过载保护的作用
缺1、点(转:向3时)旋四转角个度车大轮分别装一个电机实 2、现转动差不速均匀转性弯大
15
辅助俯仰运动设计及三维建模
优点:
1、采用两侧支架,增加稳定性
2、对称布局,可实现上下面两面均
可实现支撑作用。
3、增加过障碍能力
4、采用电机控制结构简单
缺点: 1、旋转精度不高 2、刚度满足性较弱
沙蚤简介
“ 沙蚤”(S a n dFlea)是一种跳跃式机器人,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 计划局(DARPA)联合波士顿动力公司共同研制。
该车呈鞋盒状,车重约4.5k g,通常采用4 轮行驶,但也能垂直跳跃, 高度达9m,能独立越过壕沟和障碍。该车装备了1 部摄像机和操作控制 系统,能够通过掌上电脑或笔记本电脑进行控制。
实现路面运动的设计以及三维建模
本目次前设能计实所现采路用面的运方动式的智能小车
优点: 1、的结驱构到结方构式 简单,一个电机就可 2、(实传1现)动前前所进两占、轮用后各的退装空一及间个转比电向较机小,实现 3、差传速动转部弯分总体质量轻 4、(动2)力前源两效轮率各高装一个电机,后轮 5、电磁离合器动作敏捷,并且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地震搜救弹跳机器人 文献综述报告

班 级(学 号):机0606(306010631) 姓 名: 张 威 指导教师: 王科社 教授

摘 要:机器人在实际应用时,很多时候要求其具备弹跳装置以便跃过障碍物或沟渠。而多轮驱动以及爬行或步行机器人无法满足这种要求,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具有弹跳能力的机器人。本文对弹跳机器人及目前的研究进行了综合的介绍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作者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本文同时也对未来弹跳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关键词:机器人;弹跳运动;弹跳机器人 A Review of Hopping Robots Abstract:In application, robots often need hopping instruments to overleap the obstacles or ditches. However, wheeled and crawled robots cannot do this.This paper synthetically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illustrates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a hopping machine which is worked out by the authors. In addition to reviewing some of the key aspects of the design of hopping systems, this paper gives prospect of the developing trend.

Key words: Robots; Hopping movement; Hopping robot 目前,移动机器人采用的两种主要运动方式是:多轮或履带式驱动,仿生爬行或步行。但是这两类移动机器人共同的缺陷是:它们很难一次性跃过较大的障碍物或沟渠。随着机器人应用范围的日益广泛,机器人面临的环境也越来越恶劣,诸如考古探测、星际探索、军事侦察以及反恐活动等。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求机器人必须具有较强的地形适应和自主运动能力。 相对于采用以上两种运动方式的移动机器人,弹跳机器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跃过与自身尺寸大小相当的障碍物或沟渠,甚至可以跃过数倍于自身尺寸的障碍物,因此更适合复杂和不可预测的环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星际探索中,由于月球与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大低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分别为地球的38%和17% ) 。弹跳机器人能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来达到扩大运动范围和节省能量的目的。尤其在探索过程中面对的往往是未知的地形,弹跳机器人相对于其它移动机器人具有更强的地形适应能力。因此,弹跳机器人特别适合应用于以未知、崎岖地形,低重力环境为特征的星际探索中。早在1969年美国就有人研制弹跳机器人以用于月球探索,根据当时“阿波罗”号飞船登月时的数据以及后期的试验与计算,列出在月球上3种方式的比较(表1) 。 2

表1 月球上3种运动方式比较 运动方式 运动距离( km) 重量 ( kg) 有效载荷( kg) 持续性 弹跳式 30 450 7 3 h 喷气式 7 205 7 推进燃料的消耗 漫游小车 17 1750 更大 数小时

可见弹跳运动在星际探索中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运动方式。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在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的资助下,对应用于星际探索的弹跳机器人进行了研究,这个项目并且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该项目从1999年起,先后研究开发出了三代弹跳机器人,其中第三代弹跳机器人在远程计算机的控制下基本实现了自主运动。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器的发射成功,登陆其它行星必然是下一步目标,弹跳机器人在其中必然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1 弹跳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1 弹跳机器人的研究起源 最早的弹跳机器人为Marc Raibert于1980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机器人实验室研制的单腿弹跳机器人。其基本模型如图1 (a)所示,机构有一个x方向的平移自由度以及足部和躯体之间的旋转自由度θ,该机构可以在线形轨迹运动。在参考文献[ 2 ]中有这方面的概述,在文献[ 3~6 ]中有相关的力学分析。在文献[ 7 ]中对这个模型进行了改进,增加了铰接式的关节,从而使模型可以在三维空间运动。这个模型的弹跳与落地过程经过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和计算后,只要按规律外加控制就可以保持连续平滑的弹跳运动。

图1 单腿弹跳机器人 另一个较早的弹跳机器人模型为Acrobatic Robot,也称为Acrobot,研究比较集中在对它的弹跳过程进行控制。这个模型有点类似于倒转的双钟摆结构,如图1 ( b) ,机构具有唯一的旋转自由度θ和唯一的动力源,位于机构的关节处。机构的弹跳是通过加速它的质心来使它底部逐渐失去与地面的接触,在参考文献[ 8~12 ]中有对它的分析和控制策略。Acrobot的构造类似于Raibert的早期单腿弹跳机构,唯一的旋转关节同时充当动力源和平衡臂的作用。Acrobot的落地姿态控制是通过补偿θ角来实现。 早期的弹跳机器人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对这两个模型进行运动、动力学分析和控制研究上。且以后的弹跳机器人都是以这里推导出的公式为继续研究的基础。但在实际中此模型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模型中的许多假想条件并不成立,另外模型是以自治的连续弹跳运动为分析对象,但Raibert在实验室中的弹跳机器人需要大量外围设备与器件作支撑,保证其稳定 3

及供给能量,去掉这些辅助装置就不能集成到一起形成满足实际需要的自治弹跳机器人,因此实际机构的研制很少完全按照上述模型。但这两个模型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2 弹跳机器人的分类 弹跳机器人因为出现的时间比较晚,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本文按照弹跳机器人的运动形式不同对它进行了分类,并且简单介绍了已经面世的弹跳机器人。 弹跳机器人从运动形式上一般分为两类:一种作连续性的弹跳运动,即足部接触地面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再次弹跳,机构的能量补充、姿态调整、起跳参数设置和着落点预测都是动态完成的。上文提到的两个机构模型为典型的连续弹跳模型。连续弹跳机器人的弹跳过程可以分为起跳、腾空飞行、落地再起跳3个阶段,其运动过程如图2所示,其优点是第二次起跳能够部分利用前一次的下落势能,使得能量利用效率较高,而且不需要很长时间存储能量,只需在弹跳落地瞬间加以适当补充即可,因此弹跳频率较快,活动范围大。一般来说,实验研究集中于此,比较关注的是弹跳过程中动力学平衡问题,以及机器人在连续弹跳过程中的控制问题。弹跳机器人的研究起源于此,目的是建立具有连续跑动能力的机器人。此类机构的运动过程一般采用poincare映射方法分析关键时刻的速度与弹跳高度,将连续非线性动态过程离散化,并且降低系统维数,目前已取得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在实验室中已实现稳定跳跃、越障等功能,并可完成翻跟斗等动作。

图2 连续弹跳机器人运动过程 4 图3 弓形足弹跳机器人 连续弹跳机器人比较典型的例子还有The Robotics Institute Of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弓形足弹跳机器人[13,14] (图3) 。图3 (a) 、图3 (b)分别实现了两维和三维空间的连续弹跳、动态积聚能量,并且能对着落地行进行简单的预测。图3 ( c)为其腿部运动原理,其弹跳基本原理为:电机通过滑轮装置拉紧绳索,使弓形弹性腿绷紧,然后通过触发装置瞬间释放绳索,弹性腿储蓄的能量可以带动整个机构弹起。弓形足弹跳机器人在每个起跳后到落地前的周期里,完成能量积聚、对下一个落地位置进行预测等工作。 另外一类弹跳机器人作间隙性运动,即经过一次弹跳后,需要短暂的时间来进行位姿调整、能量存储和地形预测等,为再次弹跳做准备。间歇性弹跳机器人的运动速度或频率没有连续性弹跳机器人快,其运动基本可分为起跳、飞行、落地(可能翻转) 、调整、再次起跳4个阶段,比连续性弹跳多了一个地面调整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重新存储弹性势能,调整弹跳方位,进行地形预测,并且如果发生落地翻转,还要设法回复到预备弹跳的姿态。间歇性弹跳不像连续性弹跳那样要在每时每刻都保持对机构姿态的绝对控制。它可以分段控制,即控制机构积累能量并向预定方向释放后,在飞行过程中不再加以控制,当机构落地后再进行调整。这种方式明显简化了控制过程,而且不影响弹跳机构的实际功能。间歇性弹跳机器人避开了复杂的非线性和动态过程控制,其实现过程相对要简单得多。在现阶段,对间隙性弹跳机器人的研究较多,已面世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弹跳机器人大多为此类。 5

图4 NASA弹跳机器人

图5 第二代和第三代弹跳机器人蓄能装置原理图 NASA的三代弹跳机器人均属于间隙性弹跳机器人[15~17] (图4) 。第一代弹跳机器人,靠滚动和弹跳来实现运动,弹跳运动是由线形的弹簧装置实现的。它的外层是透明的聚碳酸酯外壳,在机构落地时起保护作用,它的透明性可以让内部的图像采集装置收集地形信息。在第三代弹跳机器人中实现了起跳角度和起跳方向的动态调整,还实现了计算机的实时控制和无线通讯。控制装置包括:计算机上的控制软件,其功能是用来设置弹跳和移动运动的一些参数、处理数据和预测判断地形;一个双信道通讯装置,用来和弹跳机器人交换数据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