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武汉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的变迁
主题2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 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 念。 【答案】B
命题探究 4、(2011.浙江.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 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新式婚姻的的比例远远不及旧式婚姻。新式婚 姻比旧式婚姻要简约且文明,故A项错误。B、C、D三项说法均正确。 【答案】A
烤乳猪
东江盐焗鸡
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兼有南北
之长。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 鱼香、家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
鱼 香 肉 丝
麻婆豆腐
淮扬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春有刀鲸夏有鳃
,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禽蔬联潮上空, 这些富饶的物产为淮扬菜系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 件。
命题探究
3、(2013.江苏.6)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 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 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报纸„„最有功„„教民智渐开通”即可选 出C项。近代中国变革的根本动力应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故 A项表述错误;题干中无法看出报纸产业的多元化,也无法看出专制政府对 报刊业的压制,故排除B、D两项。【答案】C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西方入侵: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经济发展: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民主思想: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
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
第1页共1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
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青年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Ⅰ※要点概述专题分三块内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个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是第三阶段,衣食住行、邮电通讯、大众传媒的变化迅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便捷的联络方式。
这些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现代化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Ⅱ※逐课阅读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二、武汉经济变迁

一、武汉济制度变迁的历程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898年—192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1978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时期。
1、1898年—192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
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近代工业革命和技术革新。
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本国工业水平,增强了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力,加强了各地间商品流通,建立了统一完善的国内市场。
1889年底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开始大规模地推进早期现代化建设,在工业、交通、农业、金融、军事、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均取得杰出成就,其在商业领域的业绩亦颇为突出。
交通的现代化为商品运销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工具,工业、农业的发展为商品赛会提供了丰富的展品,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营销对象与市场,这些是推动湖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张之洞主持湖北政务不久,就指示江汉关道仿照西欧各国做法,设立劝工劝商公所,陈列湖北土特产品和工业制品供各客商参观选购,对产品质量和工艺进行评价,以推动商品流通和工业生产,研究改进工商管理办法。
1898年,张之洞饬令江汉关道开办汉口商务公所,1902年9月,张之洞札委高松如等一同承办劝业场工程,为武汉劝业奖进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由于张之洞实行的开放政策,武汉这个落后闭塞的内陆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地理面貌、城市景观、大众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维护了汉口商埠的传统魅力,而且促进了武汉地区的贸易繁荣与近代化历程。
而商业的发达,工业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又强烈地冲击着武汉地区的社会和民心,使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由封闭走向开放,武汉也一跃成为具有强大辐射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2、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建国初期,随着国家对外贸易战略格局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变革,直接导致武汉由传统开放型城市变为内陆封闭型城市。
2023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训练(浙江适用)历史试题

2023年高考考前冲刺训练(浙江适用)历史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
据此可知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2.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3.《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4.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5.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
南宋书院的繁荣A.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6.记述出处(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
内阁臣造扆前密勿漠《明政统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7.《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
中国近代史(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09广东理科基础,63)“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 2009广东理科基础,63) 又是庚申元旦节, 广东理科基础 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 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 祝罢再把 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 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 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2007广东历史,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 2007广东历史,10) 番菜争推一品香, 广东历史 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 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西方工业革命影响); 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西方工业革命影响);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本); 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本); (3)政府的大力提倡; 政府的大力提倡;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詹天佑京张铁路) 中国人民聪明才智。(詹天佑京张铁路) 。(詹天佑京张铁路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1)出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世纪中前期 外文报: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申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昭文新报》 1873年 汉口) (艾小梅 1873年 汉口)
(2010上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 2010上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 上海历史 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 1913年的中国 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 以下哪一情形? 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申报》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2010海南卷,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 2010海南卷,18) 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 海南卷 年出版的 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 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 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家在上海 家在上海。 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 史 的 变 迁 是 具 有 延 续 性 的 。 唐 以 降 ,武 昌 、 汉 阳 就 成 为 历 代 区域 政 治 中心 。 明 中叶 后 ,汉 口从 汉 阳 分 化 而 出 , 成 为 著 名 商 业 重 镇 。 光 绪 二 十 五 年 ( 8 9年 ) 19 , 汉 口单 独 建 制 为 夏 口厅 ,属 汉 阳府 。 此 后 , 武 汉 三 镇 迅 速 发 展 成 为 重 要 的 区域 性 中 心 城 市 。 汉 口商 镇 的 崛 起 , 带来 了 人 口 的剧 增 。从 明 嘉 靖 二 十 四年 (1 4 5 5)到 清 嘉
须 “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 于 是 ,一 场 以 “自强 ”、 “ 富 ” 师 。 求
种 综 合 因 素相 互 作 用 、相 互 影 响 的 结 果 , 它 不 仅 受 到 社 会 生 产 力 发 展 状 况 的 影 响 ,而 且 会 受 到 自然 环 境 、 人 口 变 化 、社 会 制 度 、思 想 观 念 、社 会 心 理 、文 化 传 播 等 多 方 面 因素 的影 响 。 社 会 变 迁 是 经 济 、政 治 、社 会 、文 化 诸 因 素 综 合 作 用 的 结 果 , 而 变 迁 的 启 动 ,往 往 是 从 经 济
维普资讯
近代武汉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的变迁
口 袁 北星 ( 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 史研 究所 武汉 华 407 ) 309
摘 要 : 近代 以来 的武 汉 地 区 , 由于 商 业 化 、城 市 化 和 社 会 生 活环 境 的 变 化 , 以及 经 济 、 政 治 、 文 化 、社
息 的 交 换 。 可 见 ,变 迁 是 人 类 社 会 的常 态 ,同 时 也 是 各
鸦 片 战 争 中西 方 列 强 的坚 船 利 炮 打 开 了 中 国 的 大 门 , 同 时也 使 得 一 批 具 有 近 代 意 识 的政 治 家 、思 想 家 从 战 争 失 败 的惨 痛 教 训 中 清 醒 地 认 识 到 :要 想 不 被 动挨 打 ,必
渗透 。
2 .政 治 环 境 的变 化 加 剧 了社 会 变 迁 的 进 程
社 会 变 迁 是 指 一 切 社 会 现 象 发 生 变 化 的 动 态 过 程 及 其 结 果 。任 何 特 定 的社 会 体 系 一 经 确 立 ,就 会 形 成 比较 稳 定 的 结 构 关 系 。 然而 ,社 会 体 系 又 是 一 个 开 放 的 系 统 , 它 的 存 在 和发 展 有 赖 于 和 外 界 不 断 运 行 物 质 、能 量 和 信
会 等 各 方 面 因素 的综 合 互 动 , 引起 了社 会 结 构 以及 人 们 生 活方 式和 思 想 观 念 的变 化 , 如 新 的 阶层 的 产 生 所 带
来 的 社会 结 构 的 变 动 ;重 商 之 风 、 妇女 走入 社 会 、追 求 奢 靡 享 乐 生 活 等 社 会 风 尚和 思 想观 念 的变 化 等 , 由 此
导致 了传 统伦 理 观 念 的衰 败 和 崩 溃 , 同 时 也 产 生 了 以近 代 商业 意识 、 市场 意 识 、平 等 观 念 等 为 主 要 内容 的近
代社会思想意识和伦理观念。 关 键 词 :近 代 武 汉 ;社 会 生 活 ;思 想 观念 ; 变 迁
中图 分 类 号 :K 5 21
的 变迁 开始 的 。 1 .经 济 环境 的变 化 导 致 了社 会 多 元 结构 的产 生
为 主 旨 的洋 务 运 动 开 始 了 。 1 9世 纪 6 一 O年 代 ,洋 务 派 O9 兴 办 了 近 代 工 业 ,创 办 了近 代 军 队 ,大 量 引 进 了 西 方 科 学技 术 和文化知 识 。第二 次鸦 片 战争 之后 ,至 1 9世 纪 8 O年 代 初 ,上 海 、南 京 、福 州 、天 津 等 地 相 继 兴 办 了 一 批 洋 务 企 业 ,产 生 了 中 国历 史 上 第 一 批 近 代 企 业 。 1 9 88 年 ,张 之 洞 调 任 湖 广 总 督 , 在 他 的 主 持 下 ,武 汉 三 镇 的 洋 务 运 动 全 面 展 开 ,并 一 跃 而 成 为 洋 务 运 动 后 期 的 中 心
观 念 ,促 进 了 西 方 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在 中 国 社 会 的 发 展 。 鸦 片 战 争 之 后 , 国 门 大 开 , 中 外 贸 易 、城 乡 贸 易 日益 频 繁 ,不 仅 是 西 方 商 品 大 量 进 入 国 内 ,资 本 主 义 的 生 产 方 式 和 价 值 观 念 也 随 之 进 入 。人 们 的 生 活 环 境 发 生 了 很 大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5 X( 0 6) 0 6 — 4 0 3 84 2 0 1- 0 7 0 1
一
、
近 代 武 汉 #- 变 迁 的 背 景 和 环 境 -会 I
展 ,人 们 社 会 生 活 的 各 个 方 面 和 全 部 细 节 亦 被 影 响 、被
庆 十 八 年 (1 1 8 3)之 间 ,汉 口镇 人 口 由 6 7 9 5人 增 加 到
3 .生 活环 境 的 变 化 带 来 了 社 会 生 活 方 式 和 价 会 环 境 的 变 化 ,西 方 科 学 技 术 在
中 国的 传 播 ,冲 击 和 动摇 了 中 国 传 统 的 价 值 取 向 和 思 维
变 化 ,人 们 的 生 活 与 市 场 的 关 系 日益 密 切 ,社 会 关 系 由
19 8 2 1 3人 ,增 加 了 1 7倍 。 随 着 人 口不 断 增 长 ,社 会 分 工 扩 大 ,社 会 分 化 加 剧 ,农 业 经 济 结 构 变 迁 ,转 向农 、 工 、商 并 举 的 多 元 经 济 结 构 ;在 城 市 ,工 商 业 城镇 兴 起 , 劳 动 力 市 场 出现 ,手 工 业 发 展 , 出现 新 型 手 工 业 工 场 , 商 业 繁荣 ,商 品经 济 不 断 发 展 ,一 个 单 一 的农 业 社 会 结 构 ,正 在 向 多 元 社 会 结 构 进 行 转 变 。 贸 易 的 迅 速 发 展 , 带来 了 武 汉 地 区 的 商业 繁 荣 ,商 贾 云集 ,商 业 贸 易 也 成 为 了 人们 经 济 活 动 、 社 会 生 活 的 中心 ,人 们 的 日常 生 活 和 经 济 活 动 都 与 市 场 发 生 越 来 越 频 繁 的 联 系 , 日益 趋 向 市 场 化 和 商 业 化 ,与 以 往 小 农 经 济 下 自给 自足 的 家 庭 经 济方 式 产 生 了本 质 性 的 差 异 。 随 着 经 济 变 迁 的 蔓 延 和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