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简说七亲有过谏使更号泣随挞无怨

合集下载

10)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10)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10)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父母有过错时子女要及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劝谏,但在劝谏的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说话的方式。

如果对父母多次进行劝谏后,父母仍然不肯接受的话,那就只好随他们去了,但做子女的仍然还是要恭敬他们,孝敬他们。

《礼记》中说:“当父母有过错时,要气色和悦,柔声细语地对他们进行劝谏。

如果劝谏不被采纳的话,还是要恭敬、孝敬他们,等他们哪天高兴时再对他们进行劝谏;如果父母为此感到不高兴,那么与其因他们的过错得罪于远近乡邻,还不如反复劝谏。

在劝谏父母时,如果他们为此恼怒,不高兴而抽打自己,哪怕到了流血的地步,也不要憎恶怨恨他们,反而还是要恭敬、孝敬他们。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

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乡党州闾: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合称乡党;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闾,合称州闾。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注释】过:错误,过失。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过失。

多用于对君主、尊长和朋友,和“命”相反。

更:改变,改正。

怡:和悦,愉快。

色:脸色,表情。

【解读】父母有过错时,子女应规劝其改正;规劝时,一定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

曾子问老师孔子道:“关于那些爱戴尊敬父母,让父母生活得舒适安逸,为父母扬名的话,我已经都明白了。

但我想问一下:为人子一切听从父母的,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孝呢?”孔子惊叹地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过去的時候,天子若有七位敢于劝谏的大臣,那么即使治理天下方法不对,也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敢于劝谏的部下,即使治国方法不对,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大夫若有三位敢于劝谏的部下,那么即使治家的方法不对,也不会失掉他的家;士人若有敢于劝谏的朋友,那么他就会始终有个好名声;做父亲的,若有敢于劝谏他的子女,那么他就不会身陷于不义。

弟子规原文及鉴赏

弟子规原文及鉴赏

弟子规原文及鉴赏弟子规原文及鉴赏《弟子规》基本为三字一句,每句押韵,十二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九十行一千零八十字,内容浅显易懂,很快流传开来,且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下面是关于弟子规原文及鉴赏的内容,欢迎阅读!弟子规原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若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弟子规课件07,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弟子规课件07,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妈妈不要看手机了, 眼睛会哭的!
爸爸妈妈,垃圾还 没回家呢?
妈妈,小 花会疼的!
婉言劝父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孩子叫孙之 觉,他对长辈非常孝顺,可是他的父 亲对祖父却不孝顺。
一天傍晚,孙之觉发现父亲用小 车把祖父推进一个山沟,然后父亲转 身就走了。
孙之觉跑过去抱着祖父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说:“祖父,您等着, 我让父亲来接您!”说完,他推着那 辆车回了家。父亲见了,让他把旧车 扔掉,孙之觉却说:“不能扔啊!等
复习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所好,力为具。
父母所喜爱的东西,做子女的都应
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
亲所恶,谨为去。 心谨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身有伤,贻亲忧。
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
易受到伤害;如果身体受了伤害,会让父
司马光听后,脸红了,低下头去。父亲要求司 马光把核桃仁是怎样剥出来的真实情况讲给姐姐听。 于是,司马光老老实实地讲了仆人是怎样帮忙的。
父亲的教育让司马光受益终身,后来他成为一 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政治家。
董卓的恶行
汉中平六年(189年)八月,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害,他 的部下吴匡、张璋与虎贲中郎将袁术一起率领大队人马攻入皇宫, 杀伐宦官。
王祥卧冰

王祥是西晋时琅琊临沂人,他的母亲很早就去 世了,后来他父亲又娶了朱氏,朱氏经常虐待他。
王家院里有棵李树,有一年,李子快要熟了, 朱氏担心鸟雀来啄食,便叫王祥在院里赶鸟雀。
一天夜里,突然下起倾盆大雨,不少李子经受 不住风吹雨打,一个接一个地落了下来。王祥抱着李 树失声痛哭。朱氏看了也心有所动。

《弟子规》全文及解说

《弟子规》全文及解说

《弟子规》全文及解说由于《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不利于清政府的愚民统治,一本极力宣扬封建等级观念,以方便清朝统治者的工具性读物《弟子规》应运而生。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弟子规全文及解说,欢迎阅读。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_《弟子规》_原文_注释_翻译_解读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_《弟子规》_原文_注释_翻译_解读

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出处】本句出自《弟子规》第二章入则孝【原文】亲有过①,谏②使③更④。

怡⑤吾⑥色⑦,柔⑧吾声。

【注释】①过:本义指摆脱漩涡,后指经过、超过、失去,此处指错误。

②谏:原指向君王进言,后引申为进谏,此处指劝谏。

③使:本义为命令,这里用作动词,表示让、令。

④更:原义指变更,此处指更改、改进。

⑤怡:和悦、愉快。

⑥吾:原指我,此处指我的。

⑦色:本义为颜色、气色,这里指脸色。

⑧柔:温和,柔缓。

【翻译】父母有过错,要诚恳地劝谏让他们改进,脸色要和悦愉快,声音要温和柔缓。

【解释】《弟子规》并不是一味要求我们对自己的父母盲从。

它在要求我们孝敬、顺从父母的同时,还鼓励我们在发现父母有过错的时候,要勇于向父母劝谏。

当然,它也要求我们在劝谏父母的时候要有一个温和的态度,不能太过激烈,不能给脸色,不能怒吼咆哮。

过于极端的态度和太过强烈的情绪并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甚至还会加剧矛盾,因此,劝谏要有端正的态度和恰当的方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父母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而在那种时候,作为子女的最大孝敬就是诚挚地劝谏父母,使其改正自己的错误。

劝谏的时候,脸色要温和,声音要柔缓,要让父母在如沐春风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劝谏效果。

【解读】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孝经·谏诤章》中提起过这样一个故事:曾子问孔子:“像慈祥有爱、恭顺孝敬、扬名显荣,这些我都听过您的教诲了,那么请问您,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那算是孝吗?”孔子说:“你说的什么话呀?很久以前,天子的身边有七个诤言不讳的人,所以天子就算昏庸,他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的身边有五个诤言不讳的人,因此即便诸侯昏庸,他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封地;大臣的身边有三个诤言不讳的人,所以即便大臣昏庸,他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业。

一个人有诤言不讳的朋友,那他一定不会失去高洁的名声;一位父亲有诤言不讳的儿子,那他绝不会陷身于不慈不义的污名当中。

所以说,在面对不义的时候,做子女的不可以不去向自己的父亲诤言不讳,做臣子的也不可以不向自己的君主诤言不讳。

弟子规入则孝篇解释

弟子规入则孝篇解释

弟子规入则孝篇解释弟子规入则孝篇解释相信同学们对弟子规都非常熟悉了,以下是弟子规入则孝篇的解释,一起学习吧。

弟子规入则孝篇解释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解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从第二条开始,所指的是从小我们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好一个好的子女。

从哪里开始?就从父母跟子女的应对开始。

“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

“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

也就是听到父母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回答。

末学也曾经指导儿童读经,讲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也会问他们:当父母叫你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就有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吗。

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干吗”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

我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吗”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

他们纷纷地说道:我们才不敢,老师!他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

可见从小,小朋友在家里,做父母的的确也不注意,他们的回答是不是有礼貌。

我们晓得,在家里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出外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应对当中是怎样的情形。

我们再看看现代的社会,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

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一个两个。

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所以一个就是宝贝,从小就惯他。

大家宠他,父母宠他,爷爷奶奶宠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有过错时子女要及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劝谏,但在劝谏的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说话的方式。

如果对父母多次进行劝谏后,父母仍然不肯接受的话,那就只好随他们去了,但做子女的仍然还是要恭敬他们,孝敬他们。

《礼记》中说:“当父母有过错时,要气色和悦,柔声细语地对他们进行劝谏。

如果劝谏的话不被采纳的话,还是要恭敬他们,孝敬他们,等他们哪天高兴时再对他们进行劝谏;如果父母为此感到不高兴,但这时与其让父母的过错得罪于远近乡邻,还不如继续劝谏。

在劝谏父母时,如果他们为此生气,发怒,而抽打自己到流血的地步,也不能记恨抱怨他们,反而还要恭敬、孝敬他们。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谏若不入,起敬起孝。

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

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注释】过:错误、过失。

谏:规劝,使改正过失。

多用于对君主、尊长和朋友,和“命”相反。

更:改变、改正。

怡:和悦、愉快。

色:脸色、表情【解读】如果父母亲有过错,做子女应该规劝其改正错误。

在规劝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悦,声音要柔和。

曾子问老师孔子道:“那些爱戴恭敬父母,让父母生活得舒适安逸,为父母扬名的话,我已经都明白了。

但是我想问一下:为人子一切听从父母的,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孝呢?”孔子听了后惊叹地说道:“这是什么話呢?这是什么話呢?过去的時候,天子若有七位敢于谏诤的大臣,那么天子虽然有过错,也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下,即使有过错,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家;大夫若有三位谏诤的部下,也不会失掉他的家;士人若有谏诤的朋友,他的名誉就不会受到伤害;做父亲的,若有谏诤他的子女,就不会陷于不义。

所以,如果是不义,做儿子的不能不劝谏父亲,做臣子的不能不劝谏国君;所以,如果是不义,就应该劝谏才是,一切听从于父亲的,又怎么可以称得上孝呢?”(《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入则孝
亲∕爱∕我,孝∕何难? 亲∕恶∕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 • • • •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恶我 ,孝方贤 。 【注释】 方:才。 【解读】 父母疼爱我,我孝顺他们又有什么难 的呢?如果父母不喜欢我,我却还能 够用心敬孝,这种行为才是最可贵的。
• • • • • • • • •
【原文】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注释】 谏:劝谏,规劝。 号泣:大哭。 挞:打。 【译文】 当父母有过错时,要劝说他们,使其改正 错误,规劝时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父 母不接受,就等他们心情好的时候再劝, 如果还不接受,就大哭哀求,哪怕父母打 骂也毫无怨言。
回家后阅读《弟子规》入 则孝中的故事,并把感受和 父母一起分享。 每天帮助父母做一件力所 能及的事情。
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我, 亲恶我 ,
孝何难? 孝方贤 。
亲有过 , 谏使更; 怡吾色 , 柔吾声。
谏不入 , 号泣随,
悦复谏; 挞无怨。
亲∕爱∕我,孝∕何难? 亲∕恶∕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1、外出要告诉父母,得到允许后才走。
2、父母叫唤的时候, 嫌他们说话太啰嗦,懒得答应。 3、回家后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4、买了好吃的东西留给自己一个人。
5、父母不让玩电脑游戏,悄悄去网吧上网。 6、做错事被父母批评了,就把自己反锁在自 己的屋子里不出来。 7、考试不及格,把卷子藏起来不让父母看见。
亲∕爱∕我,孝∕何难? 亲∕恶∕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简说七亲有过谏使更号泣随挞无怨
弟子规简说(七)
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復谏
号泣随挞无怨
对父母要讲求孝顺,但是父母也不免会犯过错,为人子女的可以劝谏吗?如果应劝谏,那要如何劝谏才恰当呢?
经文说: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父母亲改正。

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起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怡悦,话语要柔顺平和。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就要等到父母亲高兴时再劝谏。

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遭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亲有过,谏使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常人能知道过失,进而改过,就能走上希圣希贤的大道。

如果身旁的至亲有了过失,为人子女的不忍心让父母犯过而让人耻笑,更盼望父母能成圣成贤,所以父母亲有了过错,一定要想办法劝谏改过。

「怡吾色,柔吾声」。

怡是指脸色要表现出怡悦高兴的样子。

柔是柔和、不粗暴、不恶言恶语。

一般人总认为理直气壮是对的,所以得理不饶人,用气势压倒对方,令对方屈服改过。

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劝谏父母,常会得到反效果,不但不接受劝谏,亲子之间反而怒目相
视,伤了感情。

《论语.里仁篇》,孔子说:「事父母几谏」孔子教人劝谏父母要用「几谏」,「几」是什么呢?就是隐微的意思,当念头、想法还在心中,还未显现在外时,就是最隐微的时候。

「怡色柔声」的态度,能让父母感受而有所警惕,不会造成反效果,是最隐微的方式。

父母生我们养我们,为我们付出青春,用一生的精神培育我们,如果我们把父母当作一般人,随意发起脾气用训示的口气对着父母,父母会认为是子女忤逆他们,岂能听进劝谏的内容?欲速反而不达!所以劝谏一定要让父母觉得不是被指责,要「怡色柔声」让父母心中知道子女劝他改过是为他着想,才是有效的劝谏方法。

「谏不入,悦復谏」。

如果父母亲仍然不採纳我们的劝谏,我们是不是就放弃劝谏,或是不管父母如何反应了呢?还是一而再、再而叁声色俱厉的劝告呢?经文告诉我们要等父母心情高兴的时候再劝谏,我们依然要保持「怡吾色,柔吾声」的态度,如此反覆劝谏一直到父母改正为止。

「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仍然不听从我的劝谏,子女的心中必然感到难过,担心父母会再犯过错而遭人耻笑,或是受到伤害,自然会伤心而放声大哭,恳求父母改过。

如果父母不了解我,动了怒出手打我,心中也毫无怨言。

只希望双亲能体会我的真心,改正过失就值得了。

《论语.里仁篇》,孔子说:「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说发现父母的志向,虽未能依从我们的建议,而此时言行更要恭敬不可乱来,并注意「怡色柔声」。

「不违」就是不止,父母亲不听从
我们的劝谏就继续劝谏永不停止,一直到改过为止。

如此,再忧劳辛苦也不生起怨恨之心。

名列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他所处的家庭是──
父亲瞽瞍个性顽固,眼睛看不清楚事物,母亲跋扈不讲理,弟弟又非常骄傲。

舜处在其中,常常受到迫害,有时连性命几乎不保。

但大舜仍然怡色柔声,希望父母改正行为,一点也不怀恨。

经过多年的努力,父母改了恶行,家庭变得更加和乐。

这种纯诚且有高度智慧的孝行,才能感动顽嚣的父母,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再看近来叫座的连续剧,标榜的是有血有泪、高潮迭起,在家庭裡要当面反对父母,咆哮指责父母的不是才有看头,而后来竟演变成家庭破碎,悲哀悽惨的下场!这样为了讨好观众,由幕前演到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年轻人没有社会经验,又缺乏圣贤经典的教化,就在耳濡目染之下随着潮流有样学样,造成现在左邻右舍比比皆是不完整的家庭,社会人心为之不安。

不管政治多么民主、经济多么繁荣,科技怎么进步,家的伤口是难以弥补的呀!
常念父母恩,力行孝道并讲究行孝的方法,让父母愿意改过,这是人世间最善最美的功德!一个能让父母尊亲改恶修善的人,还有什么人不能调教呢?一个把家中大小调理得中规中矩,和气一团的人,还有甚么事业不能成就呢?「家齐而后国治」,这是曾子用尽一生行孝的亲身印证,可见「孝」确实是百行之先,一切理想的根本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