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8、19课时 长江沿江地带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课件

水资源是长江沿江地带最重要的 自然资源之一,为农业、工业、 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水能资源丰富,特别是在长江上 游地区,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03 长江沿江地带的社会经济
农业发展
01
02
03
农业资源丰富
长江沿岸地区拥有肥沃的 土壤、充足的水源和适宜 的气候,适合多种农作物 生长。
提升公众意识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加强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广环保技术,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
区域合作与政策协调
加强沿江各省市之间的合作与政策协调,共 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该地带的城市群 不断壮大,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交 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
善。
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如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区
域合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0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多样,包括山地、 丘陵、盆地和平原等。其中,长江上 游地区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中下游地 区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生态保护
创新驱动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长江沿江地带将注重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长江沿江地带将进一步发挥创新驱动作用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
05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 保护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污染
01
沿江工业废水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污染等导致水体质量下降,
该地带是中国的农业主产区之一,拥有广阔的平原和河谷地区,适宜发展现代农业 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课件

详细描述
1. 生态问题:长江沿岸存在湿地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案例三: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
详细描述
2. 绿色建设:推广绿色建筑、绿 色能源等技术,降低碳排放,保 护生态环境。
总结词: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化进 程加速,需注重城市规划与建设 的人性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1. 城市规划:制定城市规划方案,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品质。
工业发展
工业地位
长江沿江地带是中国重要的工业 基地之一,拥有钢铁、机械、化
工、纺织等众多工业行业。
工业类型
该地区工业类型多样,包括重工 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工业转型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 技术的进步,该地区逐渐向绿色 低碳的工业转型,促进了工业的
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物流源自010203
交通网络
2. 交通网络 长江沿岸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水运、铁路、 公路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形成了便捷的立体 交通体系。
3. 能源与水利设施 沿江地带拥有丰富的能源和水利资源,分布着众 多的能源基地和水利设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 了重要支撑。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 水资源保护
沿江地区对水资源保护高度重视,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 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带内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包括上 海、南京、武汉、重庆等重要城市。
地带内产业结构多样,涵盖了农业、 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多个领域。
02
江沿江地的地理征
长江的水文特征
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世界第 三长河,水量丰富,汛期长, 中下游流速缓慢,上游峡谷众
多,落差大,水流急。
长江流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季节变
地理第七章第2课长江沿江地带课件中图版七年级下

长江流域的气候特点
1 四季分明
2 降水充沛
长江流域主要分为四 个季节,春季温暖, 夏季炎热,秋季凉爽, 冬季寒冷。
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相 对较高,气候湿润。
3 季风影响
长江流域的气候受到 季风的影响,夏季多 雨,冬季较干燥。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丰富多样的植被
长江流域拥有多种植被, 包括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地理第七章第2课长江沿 江地带课件中图版七年级 下
长江沿江地带是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区域之一,在这里,你会发现引人注目的 风景、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独特的气候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长江的地理位置
长江位于中国中部,流经中国境内多个省份,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长江流经的省份
四川
长江的上游,被称为长江源地。
长江沿江地带是中国最重要的水上 交通干线,也有铁路和公路与内陆 联系。
独特的动物种群
长江流域是许多珍稀动物 的家园,如江豚、白鳍豚 等。
生态保护
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 环境,中国政府制定了一 系列措施,如设立自然保 护区。
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
1
农业
长江沿江地带适合农业发展,特别
工业
2是水稻种植。源自长江沿江地带有许多工业城市,如
重庆和武汉,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
地。
3
交通
贵州
长江从四川流入贵州。
湖南
长江穿过湖南,著名的洞庭湖就位于此地。
江西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江西,形成了壮丽的三 峡。
长江流域的地形地貌特点
壮丽的三峡
长江在江西省形成了壮丽的 三峡,是中国最重要的景点 之一。
广阔的平原
长江流经的地方还有广阔的 平原,适宜农业发展。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确认本区的位置、范围,并对地理位置进行简单评价。
(2)了解本区在地形、气候、自然资源、水运条件等方面的优越条件。
(3)分析说明长江沿江地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4)获悉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治理和保护的措施。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位置特点,总结自然条件优越性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及综合分析等地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2.教学重点、难点
(1)长江沿江地带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其纽带和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3.教学方法
图文合一教学法、活动探究法
一、教学过程。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2)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3)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运用数据和图表,探究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3)调查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状况,分析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保护长江、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2)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3)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作用。
2. 教学难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的分析;(2)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其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概况;(2)制作PPT和教学素材;(3)准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2)收集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料;(3)准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长江沿江地带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料;(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2)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作用;(3)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问题。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其作用。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长江沿江地带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长江沿江地带※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让学生熟悉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熟悉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进展中的作用。
3.熟悉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熟悉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构造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进展中消失的生态问题与治理爱护措施。
力量目标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育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猎取、分析及评价力量。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局部城市气温柔降水统计图表,培育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力量。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比照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育学生比照分析力量。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育学生的绘图力量。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进展和区际公正的可持续进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构造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预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让学生回忆并争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
(学生答复略)2.经过学生争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难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进展的机遇。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其次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讲授新课]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一)优越的地理位置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争论答复以下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外形。
长江沿江地带PPT课件

3.长江长江上游有哪些自然资源?
上游和下游的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 有什么差异?
A
B
D
C
E F
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阶 梯,江面狭窄,难多流急, 峭壁高耸,雄伟壮观。
主_要__流__经_第__三_阶__梯__,_江__阔_水深, 水_流__平__缓_,__河_网__稠__密_,___
东西绵长_3_0__0_0_千米;南北宽度 大致在长江两岸1__0_0__~_2__0_0千米的 范围内。
2、自然条件:
㈠、地形和地势:地势总的看来比较_低__平_, 以_平__原_和_低__山__丘__陵_为主。
㈡、气候和干湿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属
_亚__热__带__季__风__气候,夏季_炎__热_,冬季_温__和_, 四季_分__明_;降水_丰__富_,属_湿__润_区。
2.读8.18图说出本区主要的气 候类型和特点
3.说出本区的河湖和地表水的 特点
(1)主要地形及地势特点
A
E
B
D
C
F
(2)气候及干湿地区
上海
武汉
重庆
(3)河湖和地表水
重庆 宜宾
上海
宜昌
武汉 湖口
洞庭湖
鄱阳湖
湘江 岷江
由图可以看出这里的河湖和地表水有什么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
1.说出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地形差 异;能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景观特点
湖泊众多。
上游——水电业
•长江……流经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落差 大,我们可以发展……
长江沿
线—— • 长江沿线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例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六朝古都南京, 旅游业 秀丽的黄山、庐山、神奇的三峡,还有我 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迹、名人故里、 宝刹禅林、葛洲坝水利枢纽,以及丰富多 彩的风土人情,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应 当大力开发,并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促进商业、饮食、城建、园林、文物、文 化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并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自己描述区域地形的特点。
培养提高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从地形、气候、自然资源、水运条件等方面了解本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4.认识并理解本区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连接和纽带作用。
5.正确理解区际联系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6.进一步了解有关区际联系、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7.正确认识本区内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相互协作关系。
8.初步认识本区主要的自然灾害和存在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本区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9.初步学会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洪涝灾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0.了解本区环境保护的有关方法、措施和法律法规等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图使学生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尝试分析本区位置的特点和优越性。
2.通过区内地理事物: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和水运交通等分布的学习,将知识巩固在地图上,抓住分布的规律,认识本区自然条件的优势。
3.通过对“H”型经济地带格局的认识,进一步分析本区位置的优势,从中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区际联系的重要意义。
4.通过分析“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有关知识,充分认识长江对本区经济地带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从长江南北支流的延伸对南北经济的辐射作用的客观事实,来认识沿江地带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
5.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和工业分布特点。
6.通过地图使学生认识本区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分布与河流、地形、陆上交通、自然资源等的相互关系,分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分布密度的差异;认识本区不同地区的差异。
7.通过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经济辐射的作用,认识区际和区域内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十八、十九课时课题: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
(学生回答略)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讲授新课]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一)优越的地理位置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回答略)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
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异,在图片旁的标注栏里,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
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这种客观差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对长江沿江地带进行开发利用,并说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回答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
湖泊中浮游生物众多、饲料丰富。
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温较高,利于鱼类索饵、越冬和繁殖,捕捞、人工养殖都有较好的条件。
因此,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
长江干流武汉以下可通航5000 t级以上海轮,南京以下可通航2.5×104 t级海轮。
实现了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例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秀丽的黄山、庐山、神奇的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迹、名人故里、宝刹禅林、葛洲坝水利枢纽,以及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应当大力开发,并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促进商业、饮食、城建、园林、文物、文化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3.引导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
完成课本活动2,认识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并比较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
并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河湖众多、水利资源丰富。
长江上游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
江西大余的钨、德兴的铜、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
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贵州六盘水。
天然气分布在四川自贡。
非金属资源中磷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
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资源种类较多。
其中水力资源、煤矿、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较下游地区丰富。
下游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能源缺乏。
[课堂小结]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本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特别是192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了新的机遇。
长江沿江地带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反馈练习]1.填空(1)长江沿江地带地势,以和为主。
(2)长江沿江地带属于气候,夏季,冬季,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
(3)长江沿江地带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锑矿,的铅锌矿,江西的铜矿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
2.简述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何差异。
答案:1.(1)低平平原丘陵(2)亚热带季风炎热温和降水丰沛(3)大余冷水江水口山德兴2.长江上游地区是山地,中下游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地形。
板书设计: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①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
②长江纵贯东西,航运发达。
(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④自然资源丰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讲授新课]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
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
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
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
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
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
①对照图8.17、图8.26,在图8.23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
②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哪些地方。
③具体描述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4.让学生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经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
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承转过渡:为了进一步增强沿江地带的整体实力,现在正在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完成活动。
2.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简要说明。
承转过渡: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注意发挥江河湖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等优势,形成经济带,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请同学们结合教材78页的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问题。
①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形成的有利条件。
②莱茵河流域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地带在形成条件、纽带作用、辐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③学习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学习世界著名沿海产业带的基本思路。
第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第二,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
承转过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育起来的。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板书)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