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山行》同步练习2(北师大版七上)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 山行 课时练习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上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 山行 课时练习北师大版

山行●目标导航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名师引领【背景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点拨】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思路分析】(1)内容结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2)写作特点:绝句,古代诗歌体裁,一般是一首诗4句,每句要求押韵。

(3)拓展提示:古诗的基本方法A、理解课题,认识作者B、解释词语,说说诗意C、联系实际,发挥想象D、感情朗读,体会诗境【学习机要】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1、请用汉语拼音写出《山行》的第一句。

答案: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jìng xiá解析:字音积累,注意最后一个字的读音,应读xiá,而非xié。

2、联系诗歌环境,解释下列词语。

精选2019-2020年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 山行复习特训九十六

精选2019-2020年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 山行复习特训九十六

精选2019-2020年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 山行复习特训九十六第1题【单选题】下面诗文的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B、四十而/不惑C、孤山寺/北/贾亭西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对《江南春》和《山行》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描写了初春西湖春草深深,繁花似锦的迷人景色。

B、《山市》一文的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

C、莫怀戚在《散步》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想象。

最突出的一点是“爱幼”,写出家中三个大人对小辈的疼爱。

D、行道树的形象就是奉献着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奉献者高尚的情怀。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对《江南春》和《山行》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

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合诗书礼易春秋集大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行同步测试北师大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行同步测试北师大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行同步测试北师大版【含答案】“山路”问题2“霜叶红二月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对《主编指南》及相关参考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指导学生理解和理解时,要把握几个关键点: ①新与异的比较和隐喻一般来说,秋叶意味着秋天,凋谢和沮丧,而二月的花意味着新的生活。

普通人的心理很难将二者联系起来。

诗人不仅把结霜的枫叶比作二月的花朵,还说它们比今年春天最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独特的情感保持红色,强调红色联想是“红色是明亮的,红色是旺盛的,红色是温暖的,红色是鲜活的。

”他还说秋天的叶子比新生的春天的花更红。

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普通吟咏秋天的诗歌的“悲壮”基调大相径庭,但比春天的生机更胜一筹。

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③充满哲学这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枫叶被霜象征为遭受挫折和磨难。

然而,“霜色更浓”,所以“霜叶红二月花”具有唤醒和激励人们对世界事物的作用。

④这句话和“红色”这个词是整首诗的灵魂。

介绍这个句子的过程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最终会关注这个句子。

前两句中美丽的自然风景并没有阻止诗人停下来欣赏和忘记回来。

原来枫叶是如此美丽。

原来,诗人惊讶地发现,他顿悟了“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此,无论是他的巧妙构思还是他的灵感“真实的记录”,都可能使读者在诗人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时,把最重要的注意力放在这“最后一句”上。

以上的四个点不是机械分类。

学生可能只关注一个或另一个角度来谈论他们的感受。

“生活的地方”和“深刻的地方”都给人一种朦胧和飘渺的感觉,创造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渴望,这是非常感人的(见《总编辑简介》)然而,“出生地”是云的来源,给人一种置身于高山之巅,距离更远的感觉。

同时,它还具有云腾中的雾和浮云的动感。

应该说,“盛”字比“沈”字好(参见新美乐股份公司·文琪《参考资料》)心、爱与专注-1-问题3范仲淹的《余家坳》和《苏沐哲》。

《主编指南》和《参考资料》已经过充分分析。

他们俩都受到了秋天风景的启发。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行》同步练习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行》同步练习2

第3课《山行》同步练习收获平台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二、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答: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答:3.诗中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

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么?(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答:三、《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

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100字左右)答:发展空间秋天·秋天(节选)张晓风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

但秋得永远不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明朗的金属季。

让我们从微凉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

已经是生命中第二十五个秋天了;却依然这样容易激动。

正如一个诗人说的。

“依然迷信着美。

”是的;到第五十个秋天来的时候;对于美;我怕是还要这样执迷的。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

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

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

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

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

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

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

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

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

2016秋北师大版语文七上第3课《山行》练习题

2016秋北师大版语文七上第3课《山行》练习题

3 山行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石径.(jìng)雁.(yàn)嶂.(zhàng)浊.酒(zhuó) 羌.管(qiāng) 寐.(mèi)黯.(àn) 旅思.(sì) 独倚.(yǐ)2、读准多音字(1)塞.下: sài其她读音:sāi组词:填塞其她读音: sè组词:闭耳塞听(2)未勒.: lè其她读音: lēi组词:勒紧二、重要词语1、寒山:深秋时的山。

2、坐:因为。

3、红于:比……还红。

4、边声:边地的悲凉声音。

5、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

6、燕然未勒:指还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7、不寐:不能入睡。

8、征夫:长年戍守边关的将士。

9、黯乡魂:因思念家乡,心情悲伤。

10、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三、作家作品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史,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

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她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帜。

她的七律与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她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她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四、文体知识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就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在篇章、句式、字数、平仄、对仗、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被称为格律诗。

近体诗从形式上,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大类。

从句式上,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1)律诗,每首八句,在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每首八句,可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设计】《山行》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设计】《山行》

《山行》《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2、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3、学习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4、教育同学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诵使学生融入情境,在赏析景物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景,乐观面对人生的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中描绘的秋色,学习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1、 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其他诗歌;2、 ppt 课件;3、熟读背诵这首诗。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课:秋天有美丽的景色,秋天有累累的硕果。

王勃把秋天写得十分壮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把秋天写得十分清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而李白则把秋天描绘得十分苍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毛泽东把秋天写得改天换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看杜牧把秋天写得多么的富有生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关于作者。

3、关于诗歌的知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己试读。

2、听读《山行》,掌握正确的读音,并划分朗读节奏。

3、读后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内容。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四、透过意象,感受诗情:1、《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2、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或“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句式说话。

语文北师大七年级上册《山行》同步练习2

语文北师大七年级上册《山行》同步练习2

《山行》同步练习1、《山行》中“白云生处有人家”改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可以吗,为什么?2、范仲淹《渔家傲》描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范仲淹《苏幕遮》主要抒发了什么情绪?4、对《送元二使安西》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诗的一、二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

“浥”是润湿的意思。

B、“西出阳关无故人”,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别后无人相伴、寂寞孤独生活的牵挂。

C、这首诗先抒情,后写景,情景交融,情真意切。

D、这首诗是送别诗,表达了淡淡的忧郁之情。

5、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又一次证明:故乡,人的生命之根。

请写出两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古代诗歌名句:阅读下列诗词,完成6-11题。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6、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7、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8、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二)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9、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

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画。

10、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11、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北师大版七上语文第二单元——3课《山行》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七上语文第二单元——3课《山行》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课《山行》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1.对《江南春》和《山行》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

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答案:C解析: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没有自比。

点评: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2.对《江南春》和《山行》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A解析: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点评: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3.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①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合诗书礼易春秋集大成。

②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③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④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课《山行》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
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二、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答: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
答:
3.诗中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

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么?(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三、《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

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100 字左右)答:
发展空间
秋天•秋天(节选)
张晓风
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

但秋得永远不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明朗的金属季。

让我们从微凉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

已经是生命中第二十五个秋天了,却依然这样容易激动。

正如一个诗人说的。

“依然迷信着美。

” 是的,到第五十个秋天来的时候,对于美,我怕是还要这样执迷的。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

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

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

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

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

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

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
里。

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

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
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

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

小舅舅曾带着
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
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而日子被西风吹尽了,那一串金属性、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

终于,人长大了,会念
《秋声赋》了,也会骑在自行车上,想像着陆放翁“饱将两耳听秋风”的情怀了。

秋季旅行,相片册里照例有发光的记忆。

还记得那次倦游回来,坐在游览车上。

“你最喜欢哪一季呢?”我问芷。

“秋天。

”她简单地回答,眼睛里凝聚了所有美丽的秋光。

我忽然欢欣起来。

“我也是,啊,我们都是。


她说了许多秋天的故事给我听,那些山野和乡村里的故事。

她又向我形容那个她常在它旁边睡觉的小池塘,以及林间说不完的果实。

车子一路走着,同学沿站下车,车厢里越来越空虚了。

“芷,”我忽然垂下头来,“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同伴一个个下车了,座位慢慢地稀松了,你会怎样呢?”
“我会很难过。

”她黯然地说。

我们在做什么呢?芷,我们只不过说了些小女孩的傻话罢了,那种深沉的、无可如何的
摇落之解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一起躲在小树丛中念书,一起说梦话的那段日子是美的。

而现在,你在中部的深山里工作,像传教士一样地工作着,从心里爱那些朴实的山地灵魂。

今年初秋我们又见了一次面,兴致仍然那样好,坐在小渡船里,早晨的淡水河还没有揭开薄薄的蓝雾,橹声琅然,你又继续你山林故事了。

“有时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一个人,慢慢地翻越过许多山岭。

”你说,“忽然,我停住
了,发现四壁都是山!都是雄伟的、插天的青色!我吃惊地站着,啊,怎么会那样美!”
我望着你,芷,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

分别这样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的梦也都无恙——那些高高的山!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

而现在,秋在我们这里的山中已经很浓很白了。

偶然落一阵秋雨,又现出冷
薄寒袭人,雨后常常
冷的月光,不由人不生出一种悲秋的情怀。

你那儿呢?窗外也该换上淡淡的秋景
了吧?秋天是怎样地适合故人之情,又怎样的适合银银亮亮的梦啊!
随着风,紫色的浪花翻腾,把一山的秋凉都翻到我的心上来了。

我爱这样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

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所给我们的一样——然而,谁懂呢?谁知道呢?谁去欣赏深度呢?
远山在退,遥远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

而近处的木本珠兰仍香着,(香气真是一种权力,可以统辖很大片的土地。

)溪水从小夹缝里奔窜出来,在原野里写着没有人了解的行书,它是一首小令,曲折而明快,用以描绘纯净的秋光的。

而我的扉页空着,我没有小令,只是我爱秋天,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

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的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一树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

秋天,这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是我深深爱着的。

1.“依然迷信着美。

”这里的“迷信”是什么意思呢?
答:
2.“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这句话
中“载着梦的船”比喻什么?你觉得作者这个比喻用得好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
3.“我爱这样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

”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觉
得自己“爱得孤独”?
答:
4.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愿以“全部的虔诚与敬畏”去爱秋天?
答:
5“.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

” 类似这个句子中所说的内心感受,你也有过么?不妨用50 字左右,描写一个曾让你产生美感的画面。

答:
参考答案
山行
O收获平台
一、j ing;xi a;shu mg; s ci ; zh mg ;y ai;l e;qi mg; m 百;y io
二、1.略。

2•改作“青”或“苍”不好。

因为“青山”与“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的山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
3 •改句不好。

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

三、如秋风之高爽清朗、秋月之皎洁清静、秋菊之傲霜怒放、秋叶之翩然从容等等皆可。

重在个性感受。

O发展空间
1 •这里的“迷信”意思是“执着而虔诚地热爱”。

2•“载着梦的船”比喻梧桐树的落叶。

这个比喻用得好,它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纯真而又
独特的想象:飘落的梧桐叶承载着种子的希望。

3•一方面因为与自己一样热爱秋天的朋友远在他乡,另一方面,作者感到,人们大都醉心于春天的温柔和夏天的炽热,却不会欣赏秋天的严肃、成熟、神圣与深度。

4. 因为作者认为秋天不会华而不实、浮躁喧哗,它是安静纯朴的,有着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又有像一树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希望。

5.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