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学案 (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2.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参考教案1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单元分析:本单元引言主要概括了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目的: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发展封建经济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2、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3、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内容全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4、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改变了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1学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必修2学过《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必修3学过《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变动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在《商鞅变法》的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联系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各领域变动与商鞅变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2.富国强兵的改革和变法3.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2.战国时期的李悝和吴起变法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秦朝的社会状况2.秦孝公即位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管仲改革;李悝和吴起变法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必然性【教学方法】本节课可采用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导入新课】引言(由战国形势图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华夏族活动范围:西起渭水流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片段,展现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好奇。视频结束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国在那个时代会选择进行变法?”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先秦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和期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教育专业用词,结合人性化的语言,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本课时聚焦于商鞅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其背景、内容、成果及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变法在秦国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激发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改革精神的认同。
本案例注重实用性,紧密联系课本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我会对商鞅变法进行总结,强调改革变法在秦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变法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培养他们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根据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关于商鞅变法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同时,设计一些与商鞅变法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问题,如商鞅、秦孝公、贵族、百姓等,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变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本节课的核心。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问题涉及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成果和影响等方面,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案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与影响。
2.难点: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变法的异同。
知识自学: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2.表现(1)经济上①农业:_________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日趋活跃,_______、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上:社会_______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________出现。
(3)政治上①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_________统治。
②世卿世禄、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
(4)军事上:春秋时期主要是________战争,战国时期则以_______战争为主,战争更加频繁。
(5)文化上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__________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_________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目的:富国强兵。
2.概况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必要性(1)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偏居关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较为落后。
(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如正式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初步制定_______制度等。
2.可能性(1)有利条件①秦国_______权力比较集中,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_______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③民风质朴,_______精神浓厚。
(2)历史机遇①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_________已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②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各国,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3)直接原因:公元前361年,_________继位,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人教版历史选修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word学案(1)

临清一中历史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初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基本史实;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的历史状况;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新气象的原因以及影响。
二、预习内容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怎样的?我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秦国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三、提出疑惑一、学习目标1、掌握: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关系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三、学习过程:(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探究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原因是什么?(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探究问题:材料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意思是说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国统治者的世家,没有能连续执政超过五代的。
这句话也引申为家学、财富和地位不能永远世袭下去之意。
孟尝君深明这个道理,故劝田婴舍弃家业厚待宾客,由此而名闻于诸侯。
材料二:下面三部著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书“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史记·蔡泽列传》【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原因?【探究2】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探究3】材料汉书中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探究4】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探究问题:材料一:《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说课稿(共1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2.学生在互动环节参与度不高;
3.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某些环节过于仓促。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在课后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课后辅导和习题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2.创设更多有趣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总结区: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强调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的关键作用。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2.保持字体大小适中,排版整齐;
3.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板书,确保与讲解同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如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战国七雄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1.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风潮理解不深,难以把握商鞅变法的实质;2.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理解不透,容易混淆;3.对秦国历史机遇的形成原因认识不足,难以理解秦国为何能最终统一六国。
3.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如制作PPT、编写小论文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课后线上互动:利用网络平台,组织线上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学习渠道。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历史故事导入:讲述商鞅变法中的一个有趣故事,如商鞅立木为信,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并交流观点。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说明改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
3.秦国进行改革所面临的历史机遇。
对应学生用书P1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2.表现(1)经济上: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
(3)政治上:①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②世卿世禄、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
(4)军事上: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则以兼并战争为主,战争更加频繁。
(5)文化上: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深化认知]特殊的社会环境使法家思想的社会地位上升,也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理论支柱,管仲、商鞅都是这一时期应时而起的改革家。
[深化认知]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仅涉及领域更加全面,而且影响也更加深刻。
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逐步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1)秦国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要落后。
(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但秦国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1)力量对比: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国内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思想基础: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社会风气: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3.历史机遇(1)三家分晋:公元前4世纪,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已分裂成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2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案

《法经》是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在系统总结各诸侯国成文法的基础上编定的,是魏国变法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1)《法经》的指导思想是:“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即将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人身安全及统治秩序作为首要任务。
(2)《法经》共有6篇,即盗、贼、囚、捕、杂、具。其中《杂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具法》的内容是“具其加减”,即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而其他五篇皆“罪名之制”,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则。
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
时间
国家
改革者
变法内容
作用
春秋
齐国
管仲
改革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
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典型例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国统治者的世家,没有能连续执政超过五代的。这句话也引申为家学、财富和地位不能永远世袭下去之意。孟尝君深明这个道理,故劝田婴舍弃家业厚待宾客,由此而名闻于诸侯。
材料二下面是几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史料: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
(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式导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秦国是如何在战国时期崛起的吗?”、“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其制度变革有何关系?”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改革变法的思考。
2.故事导入:讲述商鞅变法的相关故事,如商鞅立木为信、商鞅与孟尝君的辩论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4.情感价值观引导: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特别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与改革变法的关系,以及改革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讨论商鞅变法的利与弊、成功与不足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商鞅变法的判断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战国时期其他国家变法的选择题,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能力。
3.简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一些简答题,如“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商鞅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改革变法事件的必然性、局限性和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商鞅变法中的法律制度变革及其对秦国社会的影响。
2.对比分析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变法,凸显商鞅变法的独特性和历史地位。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改革变法中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客观评价能力。
教学设想:
1.互动式教学: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商鞅变法为何能在秦国成功推行?”、“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等,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案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认识商鞅变法是生产关系根本性调整,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
【重点难点】
1、春秋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兴起的根本原因。
2、从秦国改革前的有利条件看变法的成功。
【学习方法】
1、仔细阅读教材,认真完成导学案。
2、小组长职责,引导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一:认真阅读课文P18——P19第一个子目“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概括其“新”表现在哪些方面?(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并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思考探究一】
【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知识梳理二:认真阅读课文P19——P20第二个子目“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填写表格
【思考探究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春秋时期各国改革与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有何不同?
知识梳理三:认真阅读课文P20——P21第三个子目“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概括当时的秦国面临怎样的不利形势?有何有利条件?历史机遇?直接原因?
【思考探究三】归纳商鞅变法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课堂合作探究案
1、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
————《国语*齐语》
材料二春儿振旅(军队),秋以弥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
军旅整于郊……(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衰。
————《国语*齐语》
材料三划野分民乱井田,有王礼乐散寒烟。
————元陈采正《管子》诗
材料四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史记*管婴列传》
材料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如果没有管仲,我将披散头发,成为蛮族统治下的百姓。
”
阅读材料后,回答
(1)材料一中,管仲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民到于今受其赐”实质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
罢无能,废无用。
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蔡泽列传》
请回答: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2)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3)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本课总结
思考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
课后训练案
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D.性质不同
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思考探究一见教参P37
思考探究二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从目的、内容、性质、影响等方面比较。
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改革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思考探究三(本题是对本课的小结)
客观条件:(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
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等方面归纳。
主观条件:(有利条件、可能性)
从秦国国君、民风、法家理论、士人的追求和商鞅受重用、各国变法提供的经验教训等方面归纳。
课堂合作探究案
1、
(1)在整顿旧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其他制度,即改革内政
(2)改革军制,整顿军队,定期操练。
增加军队凝聚力,提高军队战斗力(3)管仲改革破坏了井田制,以此达到增加财富、富国强兵的目的
(4)管仲改革使齐桓公不用大动干戈便称霸天下。
改革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
2、
(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平籴法”
(3)促进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课后训练案
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D.性质不同
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