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整理高教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

1.“思无邪”说:孔“《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
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
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
“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3.“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
“辞”指语言,文学。
达:表达。
“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
4.“以意逆志”说:孟子在《万章上》中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反说诗的状况来看,这个“意”及指读者之意。
“以意逆志”说比较接近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也。
古代文论 自考大纲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试大纲各章节复习重点内容说明:各章都分为“重要名词概念”和“重要问题”两部分。
其中“重要问题”有的讲得详细,有的一带而过,但它们都是“重要”的。
第一章儒家文艺观与古代文论的教化传统(含绪篇)一.名词概念诗言志兴、观、群、怨文质彬彬辞达以意逆志浩然之气二.重要问题1.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教材在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先从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两个方面,把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作比较,然后总结中国古代文论的四个特点。
教材对这四点讲得比较清楚,这里不详细讲了。
2.教材第17页介绍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观点时,提到孔子的话“郑声淫”,要“放郑声”,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说法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这要从两个角度去看:第一,孔子所谓“诗无邪”,讲的是评诗标准,是对诗的态度。
《诗经》中的《国风》多是言情之作,不论作者的态度如何,这些作品一经完成,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读者对待这些诗(包括郑风)的态度应当是“无邪”,即用正确的态度去正视这些言情之作。
而“郑声淫”,要“放郑声”则是在颜渊问治邦之道时讲的。
“淫”是过分的意思,由于郑声过于放纵情欲,不利于统治者统治,所以治理国家要“放郑声”。
如果从文学看,用“无邪”的态度去对待郑卫之音倒也无妨,但作为统治者,大肆放纵,而一般人又难以用“无邪”的态度看待郑声,就一定会受其感染,国家就会不安定。
第二,“郑声”不等于“郑风”:“郑声”是指当时新兴的音乐,是放纵情欲的音乐。
而“郑风”对爱情的直接描写,并不比卫风、齐风更过分,谈不上“淫”。
孔子提出要“放”的是“郑声”,而不是“郑风”。
3.荀子对怎样获得审美感知和美感愉悦的问题的见解怎样才能获得审美感知,荀子认为要“虚壹而静”,“虚”、“壹”、“静”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三个必备条件。
“虚”说的是人们在平时的认识活动中,头脑中积累了许多关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知识;当人们进行新的认识活动时,这些知识有可能障蔽新的知识的获得。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考前复习资料代码:00814科目: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目录1、先秦文学理论概况 (1)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 (1)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什么? (1)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怎样的文学批评标准? (1)5、墨子文学思想的重点是什么?他对立言、著文提出了怎么样的原则和标准?26、孟子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7、历来对孟子“以意逆志”说有哪些不同解释? (2)8、庄子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它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何影响? (2)9、两汉文学理理论批评概况 (3)10、为什么说《毛诗序》的先秦文学理论的总结、发展? (3)11、为什么说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是贯穿《毛诗序》全文的中心思想? (3)12、司马迁的文学主张集中表现在哪此方面?有何进步意义? (3)13、汉代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争情况 (3)14、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有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415、为什么说《论衡.超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 (4)16、王充文学理论的进步意义和战斗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4)17、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概况 (4)18、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哪些重要问题?其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5)19、为什么说《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入自觉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5)20、陆机的《文赋》是一篇什么专论?主要阐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5)21、陆机“诗情缘而绮磨”这一说法的理解 (5)22、刘勰认为“神思”的特征、功能及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5)23、《文心雕龙.情采》着重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主要内容如何? (6)24、刘勰文学观的主要内容 (6)25、《诗品序》全文有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 (6)26、什么说“吟咏情性”是钟嵘讨论的核心? (6)27、陈子昂为什么要倡导诗歌革新运动? (6)28、陈子昂所说的“风雅”传统具体指什么? (7)29、陈子昂为什么要求学习汉魏诗歌? (7)30、陈子昂认为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弊病何在? (7)31、陈子昂提出“兴寄”和“风骨”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晚期的几千年的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
这个时期的文论主要以文献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学批评的起源1.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注重对诗歌的字句、音韵和意境的分析和评价。
2.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以议论为主要形式的文论,如王逸的《论诗》、嵇康的《文赋》等。
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文心雕龙理论:《文心雕龙》是魏晋时期谢灵运所著的文论著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文学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境界、分类、特征及修辞技巧等。
该书提出了文学要有“情理兼备”、“旁征博引”、“意在笔先”等原则,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六朝文学理论:六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如陆贾的“薄艺轻文”、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他们对文学的修辞、格调、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后世文学理论的基础。
3.唐宋文学理论: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以文人词章和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文学的音韵、章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张载的《顾炎武说文解字》提出了“考据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后世文人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依据。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1.豪放派文学创作原则:豪放派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表现生活真实和个性情感的手法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2.儒家文学创作原则:儒家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文人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明礼修身为原则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苏轼等。
3.佛教文学创作原则:佛教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描写人生苦难的手法来创作作品,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的。
代表作家有慧琳、明月等。
四、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父子相承法:文学批评中常采用“父子相承法”,即将作品与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评价作品的优劣。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复习资料(新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先秦 (2)第二章两汉 (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4)第四章隋唐五代 (5)第五章宋金元 (6)第六章明代 (6)第七章清代 (7)第八章近代 (8)始终被庄子作为最高追求的是什么?(简答题)庄子始终把体“道”作为最高的追求,“道”表现为虚无、淡泊、寂寞的状态,其本质在于无为而无不为,那么对“道”的体认就需要一种虚静的心理状态。
“自然”是庄子所崇尚的美感,“中和”、“辞达”是孔子的观点。
庄子主张“技”通于什么?(简答题)庄子主张“技”通于“道”,认为娴熟的技艺能够使人真正把握艺术的规律。
《庄子》中所阐述的一系列有关技艺神化的寓言故事,都旨在昭示如何才能真正接近那微妙的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提出者是谁?(简答题)庄子崇尚自然之美,他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认为大自然存在着最高、最大之美、任何人工之美都无法与之相比。
人只能推原天地、自然之美,把握美和万物的规律,而不能妄自造作.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庄子》中出于庄周的部分是哪篇?(简答题)关于《庄子》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
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内篇》出于庄周,《外篇》和《杂篇》为其后学所作或属伪作。
从总体上看,《庄子》一书是庄周及其门人后学所作,主要内容出自庄周手笔,部分内容出自他人。
《庄子》中《内篇》有多少篇?(简答题)从曰本镰仓时代高山寺所藏《庄子》残抄本《天下》篇后的跋语来看,今本《庄子》有33篇,是晋代郭象根据52篇古本《庄子》删裁以后的修订本。
今本《庄子》33篇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名词解释)《庄子》又称《南华真经》,是继《老子》之后最重要的道家经典著作。
《庄子集释》、《庄子集解》、《庄子今注今译》都是后人对《庄子》所作的注本。
“发愤”著书说的提出者是谁?(简答题)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对于著述与生命价值的关系及文学的“舒愤”问题就有过探讨,司马迁继承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观点,把“发愤抒情”与“立言不朽”结合了起来,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纲要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纲要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友整理高教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要点我试着回答一些要点吧,不过有以下说明,切记!一、我回答的是以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的,辽宁大学张伟、李泽淳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因其是选修课,所以在辽宁省范围比较适用,可以参考,其它省参考意义多大我不清楚)为根据二、由于我头些年把这本书及我的笔记借给一个朋友了,可是没有归还,我也记不得借给哪位了,实在没法要回来,只好凭借我的记忆回答一下要点,(我只记得下面这些了,都是纲)具体内容请需要的同学自己查一下原教材,谢谢!三、我的回答只提供参考,是我记得比较重要的要点,其它最好也复习,有谬误或其它原因,请别骂我,谢了。
四、我回忆加整理整整用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也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用处,我打的只是各篇文论的要点,具体答案切记要在教材中找,按我的回答太简单了,有的我只把标题打出来了,还需要进行类似名词解释一样的处理,我没有书,也没有那力气全都打出来,再晚出来两天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下面就开始回忆吧。
最好都识记下来一、尚书。
舜典(识记下面片语)1、“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2、“教胄子,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简而无傲”3、“击石拊石,百兽率舞”1、《尚书》简介答:《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
〈尚书〉是儒家经典,所以也称〈书经〉。
2、了解〈尚书。
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1)、“学在官府”: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2)、“诗教”:“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3)、艺术的整体和谐性:文中指出诗、歌、声、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4)、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的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3、了解〈尚书。
舜典〉中记载的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尚书。
舜典〉记载了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
如原始文艺的形态、诗歌音乐的特点、文艺的社会作用等,这些认识对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诗言志的观点。
“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2)、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
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3)、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
文中“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附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
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二、论语(识记下面片语)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5、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6、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
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文艺在礼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发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的系统总结。
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尽善尽美”说明孔子已经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这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文质彬彬”这是强调文学既要有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
孔子的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说“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
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
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
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
孔子认为诗三百合乎这相标准,故立为范本,称之为“思无邪”。
孔子的美学思想把个体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三、毛诗序(识记下面片语)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2、情动于中而形于言3、“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4、“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5、(朱熹说)“赋”铺陈其事,直言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词(李仲蒙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风”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雅”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颂”祭祀,赞美祖先。
四、史记。
太史公自序1、“春秋笔法”“采善贬恶”明辩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
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不空于当时,“藏之名山”五、楚辞章句序1、“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古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其标准在论语中“谋国之忠”“人臣之义”“杀身之勇”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的可鄙。
赞美“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反对“露才扬己”“苟欲求进”“怨刺其上,强非其人”违背五经。
2、艺术:文采珍奇,辞藻华美。
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六、典论,论文1、“文人相轻”的原因(主观)“善于自见”只见己之所长,不见人之所长“暗于自见”不见己之所短,只见人之所短。
(客观)“文非一体,鲜能备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态度)“审己度人”2、“文本同而末异”:“本”:写作根本原则与规律。
“末”:文章体裁与表现手法及风格。
3、“文体论”“四科八类”(1)奏、议:朝廷公事,重“雅”(2)书、论:辨析是非,宜“理”(3)铭、诔:记载事功悼念亲故,重“实”(4)诗、赋:抒情赋物为主,宜“丽”4、“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5、“文以致用”:“强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七、文赋1、创思与布局过程(1)观察万物,钻研古籍,高洁心情,体验生活“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文以情出,情因物感。
(2)构思:“精鹜八极,心游万仞”(3)“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创作之难(1)“非知之难,能之难”(2)知音难(3)付辛苦(4)无止境4、美感探求:神妙莫测,不可理解,不易捕捉。
物感我应,或通或塞,来去突然。
5、论文学社会作用(1)明理(2)广久,垂范后世、取法前修(3)风化教育,文武之道,指导意义,深远、无所不包。
(4)感化人心,如春风沐雨(5)总结:被之金石,施之管弦。
流传不朽,传诵四方。
八、文心雕龙,神思1、什么是“神思”2、什么是“神与物由”3、想象活动过程中志气与辞令作用。
“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4、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虚静,“积学以储室,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九、诗品序1、声律“清浊通流,口吻调利”足矣2、用典:“吟咏情性”与“经国文符”"撰德驳奏"相区别3、激发写作动机4、滋味说“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耐人寻味,感染力)。
反玄诗“淡乎寡味”“理过其辞”强调形象4、重五言,“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5、影响十、戏为六绝句1、对庚信的评价?2、四杰评价?3、古今评价与继承?4、遗产的态度?十一、与元九书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2、诗内涵:“感人心者,莫失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3、诗歌的特征?(1)情感性:六义——充沛感情——民情(2)形象性,音乐性,真实性4、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十二、答李翊书1、写作风格?“气盛则言宜”“养气”“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皆宜”2、对待遗产态度?广采独创,务去陈言“辩清真伪,取精存真”3、立行对写文章的意义?(学文的宗旨)“立行为本,立言为表”“养其根而俟其矣,加其膏而希其光”4、学习方法?“六艺之文”的内容?(1)三代两汉之书,圣人之志(2)坚持辩真伪(3)坚持有年,成熟,如泉涌十三、岁寒堂诗话1、诗歌“言志为本,咏物为余”的观点(1)言志(2)咏物(3)意味(4)言志咏物兼有“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2、强调高古,反对雕琢(1)风格:自然高古,含蓄微婉,不得不发之结果(2)无需“为文造情”3、强调,含蓄委婉,反直白浅露(1)反只言志,无佳对象“爱而不见,搔首踟蹰”(2)言志咏物并举,如,曹子健,陶潜,老杜“味”“韵”“气”之楷模。
(3)“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壮难写之景如在目前(4)反江西诗派新规律4、(1)因情写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情造文,不为文造情“(2)不谈固定之法(3)”中的“?(4)目的5、”以次参穷,盈科后进“(1)反盲目学优点,渐进学习(2)诗分五等,从古自今(具体五等,书中有答案)十四、沧浪诗话,诗辨1、严羽评诗最高准则:“入神”:尽善尽美,无可指责。
2、“妙悟说”(以禅入诗)?(1)“以识为主”“识”“妙悟”分三等三乘(汉魏晋盛唐,中唐,晚唐)(2)“悟有深浅,有分限”“深浅”“分限”“透彻之悟”“一知半解之悟”(3)反复研读上乘作品3、“别才,别趣”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十五、论诗三十首1、抒写真性情,反对虚伪矫饰。
(1)“人品”“文品”统一(2)“元气”(3)“心声”“心画”2、立刚健豪壮,反纤细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