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业讲述

合集下载

参商的故事

参商的故事

参商的故事引言参商,又称参商贸易,是中国古代商人进行海上贸易的行业组织。

他们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本文将讲述参商的故事,以展示他们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

古代参商的起源参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海上贸易网络。

中国古代的参商主要来自福建、广东等地。

他们通过船只运送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交流。

参商的商业活动参商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和海上贸易路线上。

他们不仅从中国运送商品出口,还向中国进口外国商品。

通过参商的活动,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得以扩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参商还与中国的内地城市进行贸易往来,将沿海地区的商品运送到内地,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他们以青铜器、丝绸、瓷器等中国传统产品为主要商品,交换西方的贵金属、香料、珍宝等商品,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文化影响。

参商的组织形式参商的组织形式一般是由商人自发组成的行会或商会。

他们互相结盟合作,共同完成商业活动。

参商行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以维护成员的利益并规范贸易行为。

另外,参商还经营金融业务。

他们提供贷款、兑换货币等服务,为商人和商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这种金融服务的存在,为参商的商业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并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参商的文化影响参商的商业活动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他们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带来了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艺术。

这些文化元素融入中国社会,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参商还带来了众多外国人和外国文化的影响。

他们与西方商人进行交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参商的活动,中国的文化视野得到了拓展,开启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参商的衰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商行业逐渐衰落。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变革所致。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内地城市的崛起,导致参商的商业地位逐渐被削弱。

此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兴起,也对参商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文学名著,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民间商人的故事和人生经历。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被描绘为精明能干、懂得商业规则和交易技巧的人。

例如,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男主角李义山是一个油坊老板,他不仅富有,而且懂得商业规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最终赢得了花魁的芳心。

在《白蛇传》中,白娘子是一个药店老板,她不仅懂得医学知识,而且深谙商业运作之道,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最终成功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面临困境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经常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如市场竞争、经济波动、法律约束等。

例如,在《三言》中,冯道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经营不善,陷入了经济危机,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产业。

在《喻世明言》中,陈胜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反对秦王朝的统治,最终被判处死刑。

这些故事展现了商人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受到歧视和偏见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常常受到社会歧视和偏见,被认为是贪婪、自私的人。

例如,在《莺莺传》中,张生是一个商人,他因为妻子不忠,最终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产业,流浪街头。

在《喻世明言》中,王实甫将商人描绘为“穷酸”、“狡猾”,这种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综上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面临困境和受到歧视的形象。

这些形象展现了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和局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这些形象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揭示了商业运作中的种种局限和挑战。

商经十三篇全文及译文

商经十三篇全文及译文

商经十三篇全文及译文(最新版)目录1.商经十三篇的概述2.商经十三篇的内容概述3.商经十三篇的历史背景4.商经十三篇的现代意义5.商经十三篇的全文及译文正文商经十三篇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商业文献,它是商代末期和西周初期的一些商业经验和智慧的总结。

商经十三篇的内容涵盖了商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商业道德、商业策略、商业管理和市场预测等。

商经十三篇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商代末期和西周初期,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商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商代的商业活动主要以商品交换为主,而西周时期则出现了货币交换。

商经十三篇的出现,正是这一时期商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商经十三篇的内容概述如下:1.商经第一篇:商业道德这一篇主要论述了商业活动中的道德问题,提倡诚信、公平和勤奋等商业道德。

2.商经第二篇:商业策略这一篇主要讨论了商业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包括市场定位、产品定价和营销策略等。

3.商经第三篇:商业管理这一篇主要讲述了商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包括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和库存管理等。

4.商经第四篇:市场预测这一篇主要介绍了市场预测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商家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

5.商经第五篇:商业风险这一篇主要讲述了商业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方法,以帮助商家规避风险。

6.商经第六篇:商业竞争这一篇主要讨论了商业竞争的策略和方法,以帮助商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7.商经第七篇:商业合作这一篇主要讲述了商业合作的重要性和合作方式,以帮助商家实现共赢。

8.商经第八篇:商业伦理这一篇主要讨论了商业伦理的问题,提倡商家在商业活动中遵循道德准则。

9.商经第九篇:商业法律这一篇主要介绍了商业法律知识,以帮助商家遵守法律法规。

10.商经第十篇:商业礼仪这一篇主要讲述了商业礼仪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以帮助商家在商业活动中展现良好的形象。

11.商经第十一篇:商业心理这一篇主要探讨了商业心理的问题,帮助商家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

12.商经第十二篇:商业传播这一篇主要介绍了商业传播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商家提高品牌知名度。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兴起标志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

在古代,商业贸易是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的,包括货币流通、商队贸易、港口贸易等。

本文将从货币、商队和港口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商业贸易。

一、货币的流通在商业贸易中,货币的流通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货币、贝壳、布帛等。

货币在贸易中发挥着媒介交换的作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进行。

其中,铜钱是中国古代贸易中最常见的货币形式之一。

铜钱的出现使得交易更加便捷,不再依赖物物交换,也催生了更加繁荣的商业贸易。

二、商队的贸易商队是中国古代商业贸易中的重要组织形式。

商队由一批商人组成,共同完成商品的运输和交易。

商队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国家或政府组织的官方商队,也有民间组织的私人商队。

商队的贸易活动通常以长途旅行为主,他们通过陆路或水路运输商品,穿越山川河流,将商品从一个地区运往另一个地区。

商队的贸易活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还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三、港口的贸易港口是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重要枢纽。

古代的港口通常位于沿海地区或大江大河的河口,具有天然良好的交通条件,成为货物运输、交易和流通的集散地。

中国古代的港口分布广泛,包括广州、汉口、扬州等地。

港口贸易吸引了各地商人和外国商人的到来,更加拓宽了商贸网络,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通过货币流通、商队贸易和港口贸易等方式实现。

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交换、贸易的进行,商队的贸易活动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港口的贸易连接了不同地区的商人和商品,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这些商业贸易活动的兴起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市场经济的孕育。

虽然古代商业贸易与现代商业贸易不同,但它为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经典创业故事

古代经典创业故事

古代经典创业故事古代经典创业故事有哪些,今天店铺来为你讲述范蠡三致千金、猗顿西河速富卓氏远迁致富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经典创业故事一:范蠡三致千金话说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把国家建设得强盛起来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耻,越国成了中原霸主,精明的范蠡全身而退,带着西施逃到了齐国。

为了不让越王勾践找到自己,范蠡改名叫邸夷子皮,来到齐国边缘的海边,这里山清水秀,海边人烟稀少,却有无边的荒地和取之不尽的海水;范蠡因地制宜,带着全家开荒种地,并引海水煮盐,苦身戮力,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不几年光景,致产无数,成为当地一名巨富,当时的范蠡有多少钱财,无人知晓,只知道全部齐国国库的资产,也没有范蠡家的多。

富可敌国的范蠡,终于引起了齐国国君的注意,他来到范蠡居住的地方,亲眼见到了豪富的范蠡和他井井有条的事业,深深为范蠡的才能折服,死乞白赖地请范蠡出山,帮他治理齐国。

人在屋檐下的范蠡,无法推脱,只好出任齐国的相国,短短几年,把个贫穷落后的齐国治理成中原地区强大的霸主。

深得帝王之道的范蠡,适时而退,挂印封金,散去几乎所有的家产,悄悄地举家迁居,离开了强盛的齐国。

一天,他们来到了宋国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看到这里位置适中,交通发达,客商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十分繁华。

这正是他们理想的好地方,就先定居下来,又改名“陶朱公”,这次,他又一次因地制宜,除了耕作养殖之外,以主要精力从事商业活动,他特别重视物资信息,市场动态,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一般不超过十分之一利润。

只要他看准了的项目,经营起来都是购销两旺。

财源滚滚,生意越做越好,只有几年的功夫,又一次创造出了奇迹,靠商业经营积累了亿万家财,几乎成了天下的大富翁,19年之中,他三致千金,发了大财。

这下陶朱公真是名扬天下。

生意人家一听说陶朱公的大名无不敬佩称赞,就这样,范蠡成为中国的文财神,成了商人们的楷模。

古代经典创业故事二:猗顿西河速富猗顿,战国时魏国人,猗顿是其号,姓名与生卒年代已无可考。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扩大,士人们开始参与商业活动。

很多士人放弃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投身于商业活动。

他们创办商号、开设商店,参与商品交易。

士人们在商业中发扬了重实利、讲信用、顾全大局等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商业活动中表现出诚信和道义。

这些士人的参与为商业的规范化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另一重要特点是金属货币的使用。

商代以前,中国主要使用贝壳、石器等实物交换货币,但随着商业的发展,这种交换方式逐渐被金属货币所代替。

金属货币方便携带,易于交换,并且可以在不同地区流通使用。

在东汉时期,铜钱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还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重视商业的发展,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商业的发展。

例如,证据表明唐朝时期政府在商业上实行了积极的干预,通过出台税收政策、设立市场和街市等,促进了商品交流和经济的繁荣。

宋朝时期,政府颁布了《宝文》和《礼曹酌叙》等法令,进一步规范商业活动,保证商业的正常进行。

另外,在商业的发展过程中,商业中介的角色逐渐增加。

商业中介包括货商、行商、粮商等,他们通过收购、运输和销售商品等环节,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的繁荣。

商业中介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商业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财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从货物交换到货币交换,再到商人们的参与和政府的支持,中国古代商业经历了一个
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古代商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古代商业

中国古代商业

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古代商业是世界历史上最为繁荣的商业之一。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中国商人通过陆海贸易网络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商业繁荣的同时,商人们也在贸易中发展了许多商业守则和制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在那个时期,中国人开始养殖和农耕,并将农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最早的贸易形式可以被视为商业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开采矿产资源,制作器皿和工艺品,并通过交换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

在中国商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各地商人组成了贸易家族,通过家族内部的贸易网络来进行商业活动。

这些贸易家族在一个城市或地区内经营,通过沿海和内陆的道路进行商品的运输和交换。

他们通过贸易媒介,如货币和贸易印章来进行交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商业需求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扩大并发展成为国家规模的贸易。

在古代,中国商人开始通过海上贸易来拓展市场。

他们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代贸易路线之一——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中国和西方的贸易路线。

通过这条贸易路线,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被运往更遥远的地方,同时,西方商品如香料、宝石和药物也被引入中国。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们也意识到对商业行为的约束和规范的重要性。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商业守则和制度,以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

比如,商人们发展了许多商会来维护商人的权益,如杭州有“官府商会”。

商人们也创立了一些职业组织来监督商业活动和解决商业争议,比如“交子司”。

商人们还开展了商家教育活动,以培养商业的才干和道德。

他们相信,“以商养邦”,商业的繁荣将带动国家的繁荣。

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还包括商业文化的形成和商业技术的进步。

商人们通过长时间的贸易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商人们崇尚勤俭节约,讲究信誉和信任。

他们注重合作和互利共赢的原则,而不是纯粹的竞争。

商业信用在中国商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人们通过互相守信来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源远流长,从商业活动最早的原始形态开始,逐渐演变成一个繁荣而复杂的商业体系。

这一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和变迁,对于了解古代经济和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商业的起源、商业网络的建立以及商业制度的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进行探讨。

商业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部落社会。

那时,人们通过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方式获取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开始进行物品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商业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

商业网络的建立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商业网络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商人常常通过商队、商会和行业组织等形式,建立起庞大而复杂的商业网络。

商队是古代商人为了安全和方便进行商品交换而组成的队伍,通过商队的运营,商人之间可以分享信息和资源。

商会则是指商人自愿结成的组织,目的是共同经营和维护利益。

行业组织则是以某一特定行业为基础的组织,通过行业组织,古代商人可以相互协作和交流,推动行业的发展。

商业制度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繁荣离不开商业制度的发展。

商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商人们提供了一个稳定和公正的经营环境。

在古代中国,商业制度主要包括市场和货币制度两个方面。

市场制度是商业交易的基础,古代市场常常分布在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商人们在市场上可以进行商品交换和价格协商。

货币制度则提供了流通媒介,方便商品的交换。

古代中国的货币形式多种多样,如贝、铜钱、纸币等。

商业的影响与意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商业发展也使得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此外,商业活动还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的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商业起源早,并且在不断的发展;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3.商人群体活跃;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 折,商业和商人地位低下; 4、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5、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6、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7、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知识迁移:
陆游《杂赋》诗“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 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的草市 (B)
1、货币形态:从多样到统一
贝型——多样化——统一的圆形方孔——圆形
• 2、货币材质:从金属到纸币
半 两 钱
•唐宋: 铜钱发行量不断增大
北宋交子——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
元代:中国历史上纸币流 通空前兴盛的时期,制定 了 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 纸币制度
二、“市”的发 展
城市的由来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 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 “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 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市”依赖于“城” 而存在。即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而存在。
汉代的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 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 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 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 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两段材料对商业的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战 国时期法家主张“抑商”的依据是什么?
……” 河北沧州出土的唐宋时期 ——(唐)元稹:《估客行》 的铁钱
4.宋元:长途贩运
浙江宁波— 海上丝绸之路
福建泉州六胜塔— —古代海 上丝绸之 路的航标
广东徐闻 —海上丝绸之 路
陶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中外交往的见证


客 墓
州碑
摩尼教石像
蕃客墓地
印 度 教 石
日 本 教

这是北宋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清明 上河图卷描写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郊清明时节的繁华景 象。展示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情况。这幅图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结构谨密,人物和 景致的虚实、疏密、动静具有鲜明的节奏。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 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不朽杰作。
5.明代:会馆、商帮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农产 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也成为商品;由于商业
竞争加剧,区域商人群 体形成。实力最强的如 晋商、徽商等。
河南南阳的山陕会馆
北方会馆的典型 代表——辽宁海城的 山西会馆。
“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 都有山西商人”
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
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
古代商人常面对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
一、古代商业的繁荣
1、商业产生:原始社会
2、初步发展 :商周、春秋战国 商人的由来:
古代商族始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很会做生意, 经常率领很多奴隶,贩运货物到远处去做买卖。 以后,做买卖成了商族人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地位每况愈下,于是 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人们 就把跑买卖的人称作“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 “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请思考,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
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策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对外,
民族)
交通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金融 如: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
繁荣
*货币的发展
货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商 品和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商业上的特点吗?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 所,很不方便。
朝代
秦代 汉代 六朝 唐代 宋代 明清
市的发展情况
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市商业有什么变化?
——张籍《贾客乐》
思考,这一首诗反映了商人怎样的生活?
反映了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刘驾《贾客词》
思考,这一首诗又反映了什么?
A、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B、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政府对草市的行政管理加强 D、草市发展为乡村集市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 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 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如山西商、徽商、江右 商等等。他们从事各种转贩活动,……清代,山西票号 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 数千万两
弃政经商——范蠡 “陶朱公”
商人从政——吕不韦
2.发展:秦汉
请思考:秦汉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 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两汉经济的繁荣 汉文帝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两汉开通了陆 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 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学法点拨
探讨:从富商乔氏家族发展兴衰,看中国
商人的命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为什么会落后于 西方?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商业发展的 基本要素 (表现)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货币(交易媒介)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政策,文化等其它因素-
政策的变化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 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越国大夫范蠡弃官经商,“买贱卖贵,与时 争逐”;晋绛富商“金玉其车,文错其服”。
这些说明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但到了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依仗其雄厚 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政 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 视为 “邦之蠹也”。
思维探究一: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 “一曰食,二 曰货……”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 于农业生产“食”。《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长安城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 “市”;而北宋东京突破坊市空间限制、突破市的时间限 制、出现专门市场(鱼市),商业活动频繁。
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商业经济更加繁荣, 政府不再直接监督商业活动。
材料一:(唐朝)坊市制度规定:交易买卖有固定 的市区;市内设市令,掌管市门启闭和市场交易;市 区四面有门,按时启闭(日中开市,日入市散)。
材料二:北宋都城汴京: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 行。街北……珠子铺,……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 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
材料三: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去闹 处,通晓不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政府对商业活动有那些管理制度?
2.材料二、三反映了北宋都城怎样的商业状况?
3.北宋较之于唐朝,“市”的最大特点是?反映了?

第一段材料将农、工、商相提并论,反映了 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的发展;第二段材料将商 人看成是不劳而获的人。
法家的依据是:商人不如农、工辛苦,却获 暴利;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对加强中 央集权不利;尤其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 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 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 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 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商业 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 的兴起有力的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和繁 荣。然而,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 抑商的政策,给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带来重重阻碍。
商人的活动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 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3.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隋唐时期,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 通,商业贸易、中外交流蓬勃发展;至宋元时期, 古代商业的发展更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童眉眼明; 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红顶商人”胡雪岩
讨论:明清商业繁荣的原因?商帮产生的 原因和影响?
繁荣原因(1)农业、手工业的繁荣(基础)。 (2)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3)国家统一,相对稳定。
商帮产生原因:由于商业竞争加剧,一些商 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
影响:借助群体力量操纵某些地区商业贸易, 从而赢得高额利润。
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
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
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
乔家大院
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 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
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
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
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
年,有一支商帮称雄中国商界 300多年,那就是徽商。在辉 煌的数百年间,徽商造就了一 批享誉中华大地的的百年老字 号,有的至今还熠熠生辉,这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历史是 现实的一面镜子。尽管徽商有 过极其辉煌的历史,但是今天 的"徽商"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在目前各类财富排行榜中,少 有安徽人的身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