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5讲

合集下载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教学课件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教学课件
从个人职业品质、专业精神,到企业气质、活力,再到国家市场环境、人文素养,层 层深入地阐述了工匠精神对于个人、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3.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 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 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 界的现实力量。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素养目标
1. 了解时评这一体裁及其特点。 2. 理清本文的脉络结构,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特点, 体会其生动形象、整散结合的语言 风格。 3. 深入理解工匠精神,探究工匠精神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 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瑕疵。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课文探究 重要句子
1.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 深的代名词。
知识卡片
时评
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 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 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简单地说,就是 针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 评说。以议论时事为主,最初专指时事短评,现多指新 闻性、针对性很强的个人署名的专栏评论。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第二单元 第5讲 细胞呼吸

第二单元 第5讲 细胞呼吸

第5讲细胞呼吸基础题自查基础1.(2018·全国Ⅱ卷)有些作物的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风干处理,与风干前相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风干种子中有机物的消耗减慢B.风干种子上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C.风干种子中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高D.风干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解析】风干种子中自由水含量极少,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非常弱,因此有机物消耗减慢,A正确、C错误;风干种子含水量少,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B正确;风干种子中自由水含量极少,所以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D正确。

【答案】C点睛种子风干的过程中自由水含量逐渐降低。

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的大小决定了细胞或生物体的代谢强度:比值越大说明细胞(或生物体)中自由水含量越多,代谢越强;反之,代谢越弱。

2.(2018·全国Ⅲ卷)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解析】黑暗环境中,植物在有氧时可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可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食物链上的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向:呼吸散失、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除了最高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B正确;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H2O,无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酒精或乳酸,C错误;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D正确。

【答案】C3.(2018·天津卷)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 mL锥形瓶中,加入40 mL活化酵母菌和60 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

培养液中的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B.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C.若降低10 ℃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D.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解析】t1~t2,单位时间内氧气的减少速率越来越慢,说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正确;t3时刻,培养液中氧气的含量基本不变,说明酵母菌基本不再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主要进行无氧呼吸,t1和t3产生CO2的速率相同,即单位时间内产生相同量的CO2,所以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因此t3时,溶液中消耗葡萄糖的速率比t1时快,B正确;图中所给温度是最适温度,此时酶的活性最高,反应速率最快,因此若降低温度,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时所需要的时间会变长,C错误;据图可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会产生酒精,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后变成灰绿色,D正确。

2021高考历史考试一轮复习第2单元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ppt

2021高考历史考试一轮复习第2单元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ppt
历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 成与发展——秦汉
历史
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 思想与科技文化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一 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 01 _耧__车___。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曹魏时改 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坑杀,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三 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董仲舒的新儒学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
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1背景②威政胁治着:西诸汉侯的国稳势定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③思想:汉初道家“ 01 _无__为__而__治___”的思想已不能满足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①汉代商人成为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
(1)主要表现②人汉群代之对一外。贸易发展,形成中外贸易的通道
——陆上和海上“ 06 _丝__绸__之__路___”。
①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 07 __管__理__机__构___。 (2)政府管理②汉武帝时,打击富商大贾、推行发展
官营商业的政策。
二 “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
(3)医学②《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编写,被誉为“万世
宝典”。
3.书法艺术
字体
时间
小篆
创始于 06 _秦__代___
始于 07 _秦__,成熟通行于 隶书 08 _汉__魏___时代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
投来鼓励的目光
下课后,妈妈给“我”重讲 知识要点,同学们都听烦了
(3)_____讲__得__眉__飞__色__舞________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点拨】 第(1)空:根据第②段可知,“我”上学第一天,同
学们一阵哄笑,妈妈先是脸涨得通红,随后脸上有一种 视死如归的悲壮;第(2)空:根据第④段可知,当其他同 学扭头看着“我们”,或捂嘴偷笑,或窃窃私语时,妈 妈却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第(3)空:根据第⑥段可 知,下课后,妈妈给“我”重讲知识要点,同学们都听 烦了,妈妈却依旧讲得眉飞色舞。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点拨】 D. 联系末段中的“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
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 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母亲去世以后,“我”振 作了起来,决心要和妹妹一起好好活下去。此时,“我” 已经走出人生的“秋天”了。
返回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6. 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一文后,文中那种伟大无私的 母爱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为此,七年级(1)班决定 举行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 参加并完成下面的活动。 (1)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美丽的爱,请你写出两句歌 颂母爱的名言吧。 _示__例__:__①__世___界__上__有__一__种__最__美__丽__的___声__音__,__那__便__是___ _母__亲__的__呼__唤__。__—__—__但__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__母__爱__是__一__种__巨__大__的__火__焰__。__—__—__罗__曼__·_罗__兰________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① 语 段 中 有 错 别 字 的 词 语 是 “ ____罗__唆____ ” , 应 改 为 “____啰__唆____”。

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 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 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 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 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2.你对孟子的“四端”是如何认识的?孟子关于“四端”的论断是 否有合理性?
答: 从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来确立人的道德和尊严,这是先秦儒 家常采用的方法。孟子认为,人本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以及是非之心,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岭。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人 与人是完全平等的:君子和庶民是平等的,尧、舜和路人甚至桀、纣也 是平等的。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 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衣冠禽兽的路。
三是运用例证法,如在论述全文中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孟 子运用“孺子”事例展开论述,使得观点浑厚大度。
孟子曰:“人 皆 有不忍人之心。先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
王 有 不 忍 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 圣王有了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
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 的仁政。用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
译: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上了泰山,便 觉得天下小了。所以对于看过海洋的人,别的水便难以吸引他了;对于 曾在圣人之门学习过的人,别的议论也就难以吸引他了。看水有方法, 一定要看它的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光辉,一点儿缝隙都一定照 到。”
(12)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章句下》) 译: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就不如没有书。” (13)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章句下》) 译: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为次,君主为轻。”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知识点+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知识点+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基础知识点+课文讲解一、我会写豌wān(豌豆)按àn(按照、按理、按铃)舒shū(舒服、舒适、舒展)适shì(合适、适龄、适用)恐kǒng(恐龙、恐怕、恐惧)僵jiāng(僵硬、冻僵、僵持)硬yìng(坚硬、硬件、欺软怕硬)枪qiāng(手枪、枪支、激光枪)耐nài(耐心、忍耐、吃苦耐劳)探tàn(探身、探头、探望)愉yú(愉快、愉悦、欢愉)曾céng(曾经、未曾、何曾)二、我会认荚jiá(豆荚、皂荚、荚果)预yù(预定、预习、预感)揭jiē(揭露、揭发、揭晓)啪pā(啪啪、劈劈啪啪)苔tái(青苔、绿苔、苔藓)囚qiú(囚犯、死囚、囚禁)框kuàng(门框、方框、条条框框)溢yì(洋溢、溢出、才华横溢)三、多音字称chēng(称号)chèn(相称)和hé(和平)hè(恐吓)huó(和面)涨zhǎng(涨潮)zhàng(涨肚)曾zēng(姓曾)céng(曾经)四、近义词丰满——丰腴穷苦——穷困温和——温柔的确——确实爆裂——爆炸五、反义词僵硬——柔软丰满——干瘪虚弱——强健愉快——伤心六、理解词语舒适:给人以安乐舒服的感觉。

僵硬:肢体不能活动。

青苔:阴湿地方生长的绿色苔藓。

囚犯:在监狱中被囚禁的人。

预感:事先感觉到的。

揭晓:泛指把事情的结果公开出去。

盘绕:螺旋状地或圈状地缠绕在某物上。

洋溢:充分流露。

七、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6):写豆荚里的五粒豆期待着做点儿事情。

第二部分(7-12):写五粒豆被孩子射到了不同的地方。

第三部分(13-21):具体描写了最后那粒豆的情况。

第四部分(22-24):写五粒豆的最终的命运。

八、句子解析1.有一个豆荚,里面坐着五粒豆。

第5讲 细胞器和生物膜系统

第5讲 细胞器和生物膜系统

第1轮 生物输
解析 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取决于该细胞的代谢水平,代谢活动越旺盛的细胞线 粒体越多;细胞核中的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 多,有利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流;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 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绿藻所含有的色素与陆生植物所含有的色素很相 似,它们主要是吸收蓝、红光,但是分布在深水中的红藻则另有一些色素能使它在 光合作用中较有效地利用绿光。
第1轮 生物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运输
[易错提醒] “一定”“不一定”与“一定不”的提醒 (1)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有叶绿体。 (2)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一定有线粒体,但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一定主要发 生在线粒体中。 (3)真核细胞光合作用一定发生于叶绿体,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一定发生于线粒 体。 (4)一切生物,其蛋白质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 (5)有中心体的细胞不一定为动物细胞,但一定不是高等植物细胞。 (6)高尔基体经囊泡分泌的物质不一定为分泌蛋白,但分泌蛋白一定经高尔基体 分泌。 (7)一定不发生于细胞器中的反应为:葡萄糖→丙酮酸。
第1轮 生物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运输
[技法提炼] 不同类型细胞图像的识别 (1)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的判断 是否表示出细表示出→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胞器的结构 未表示出→显微结构模式图 (2)真、原核细胞及动、植物细胞的判断
76
24
0
菠菜叶绿体片层膜
70
30
0
第1轮 生物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运输
(1)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细胞膜与线粒体膜、叶绿体膜化学组成有怎样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课文同步讲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课文同步讲解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叙述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见闻和感受的散文,作者极尽讽刺艺术手法,表达了自己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美丑对照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作者把美丽的樱花与丑陋的“清国留学生”放在特定的生活画面中。

那烂熳的樱花,如火如霞,可是花丛中却是空虚无聊、不学无术偏又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发上抹油,误以为“美”;但“油光可鉴”,就未必是美。

作者又以“小姑娘的发髻”这一娇美的形象设喻,让男人女性化,揶揄、嘲讽之情不言而喻。

这种鲜明的美丑对照使美者更美,美得光彩照人;使丑者更丑,丑得黯然失色,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巧用反语
①实在标致极了。

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③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三句话中的“标致”“精通时事”“正人君子”都运用了反语。

“标致”讽刺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不以代表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辫子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

“时事”在这里不是指国家大事,而是一些无聊的事。

作者用反语,讽刺了那些不以救国为己任,只会贪图享乐安逸的子弟。

“正人君子”讽刺了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
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
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 国家 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 确立。
②特点:以 一家一户 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易错提醒 “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
(1)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为
答案 解析
宋 16 8
明 2 17
清 1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 2 3 4 5
4.(2015· 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
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
了重要作用。
研练真题
明确考向
明考情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2012年 T24,汉代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抑制豪强兼并土地)
2013年 卷ⅡT25,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2014年 (卷Ⅰ)T40,小农经济对古代科技文化的影响
(卷Ⅰ)T24,小农经济的形成
2015年 (卷Ⅰ)T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宗庙之牺”是指用以祭祀的 牛;“为畎亩之勤”意为用作 耕地的动力。说明当时已经用 牛耕地。
史料二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
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
方面,一一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
说明农业技术非常细致,具有 精耕细作的特点
——李群《农业科技史》
②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 破产的危险。
主题三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
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
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
古代史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时空坐标
农业
时空坐标
手工业
时空坐标
商业
时空坐标
经济 政策
单元概览 内容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小农户个
农业 体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
代文明的经济基础 手 工 古代中国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 内外。在自然经济时代,官营、家庭和私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
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
史料体现了小农经济 的经营形态:男耕女 织、自给自足。也说 明了其自身的脆弱性。
史料二
官员引导、改进技术及政 (王景) 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
府在天灾时减赋赈灾,都 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 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 重视和干预。 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5.(2015· 四川文综,13,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
练真题 1.(2015· 课标全国卷Ⅰ,24)《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
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
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
解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垄作法及代田法示意图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 耕耙耱 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 耕耙耱示意图
第一年
垄作法
代 田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 稻麦轮作 的一年两熟制,有 第二年 法
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耙、耱
4.水利灌溉
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的决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 都江堰 ,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筒车 ,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 水平,另外土地制度也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 发挥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出现 风力水车 。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 ( 汉代
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农民生产极易受自然灾害 的冲击。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史料运用
根据以上史料总结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
有利因素: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不利因素:自身具有脆弱
性,受自然条件制约。
史论归纳 1.小农经济的特点
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
取决于天气。
主题二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史料实证
史料一 织成者。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3)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 均田制 ;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
寡收税。
(4)后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教材断点补遗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
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1
2
3
4
5
2.(2015· 课标全国卷 Ⅱ , 26)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
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答案
解析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1
2
3
4
5
3.(2015· 课标全国卷Ⅰ,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河南 江苏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15 7
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内容索引
排查基础
自主落实
有序识记 夯实基础知识
细讲重点
研练真题 课时作业
深度剖析
明确考向 规范训练
理解重点 培养史证意识
明确考向 探究命题规律 试题仿真 提升解题能力
排查基础
自主落实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 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 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 耒耜 和石锄、石犁。 _____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 牛耕 出现并推广。 曲辕犁 ②两汉:西汉赵过发明 耦犁 ,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 ,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
史料三
图示显示关中地区 水利工程非常密集, 说明当时水利工程 非常发达。
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
史料四
《尚书· 禹贡》据称是夏朝的古文献,这一先秦文献将当时认
识到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分为九个大的区域即“九州”,该文献根据适
合农业与否,将各地土壤分为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称以渭河平原为
中心的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
集体耕作
男耕 女织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 氏族公社 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原始社会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1)确立:春秋时期的 初税亩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 所公有;井田制的所谓“国有” 期的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并非公有,而是“天下”土地 都属于周王所有。 (2)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藏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
以后,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细讲重点
深度剖析
主题一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①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 晋语》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
会心理状态。
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
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2)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
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