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导论论文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1现代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培育职业力量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高职生物化学课程的定位要紧扣这一宗旨,树立“以同学为本、培育同学职业力量”的教学理念,着重培育同学的自主学习力量、实践力量和创新思维力量,兼顾同学职业素养、团队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2]。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主要阐述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在体内的代谢变化。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同学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学问和基本技能,把握生物化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了解近代生物化学的主要成果;寓综合职业力量与全面素养的培育于教学之中,培育同学科学思维的力量、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学问解释、分析和动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力量。
2构建高职食品类专业特色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体系生物化学课程在食品科学系食品类专业主要涉及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食品养分与检测3个专业。
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食品、药品、酶制剂生产企业等的生产岗位、质量管理岗位、检验检测岗位等。
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向同学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
食品加工专业则侧重于生物活性、酶促反应、生物转化、大分子物质代谢等内容,其中物质代谢是讲解的重点。
食品养分与检测专业重点在于对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对被测物的定性、定量及分别、提纯,包括对一些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的使用。
3课程设计3.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是培育方案的详细表现形式,食品科学系每学年对食品类各专业市场需求和岗位变化进行调研,准时对食品类专业进行论证、调整,以此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等。
在制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进展需求为宗旨,结合现代生命科学进展方向,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同学职业力量与职业养成教育。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成为各国政府和消费者谈论的焦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篇一重视食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
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
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1]。
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事件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间的合作。
为此,笔者简要论述了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
1食品质量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2]。
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1食品的特性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
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
食品特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
为表示食品质量,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1.2对食品的要求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
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如市场准入条件、标识包装特点。
科学饮食健康生活论文3篇

科学饮食健康生活论文3篇饮食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学生传授营养膳食的相关知识,改善学生的膳食结构,提高健康饮食的观念,增强学生体质,减少因错误膳食而引起的疾病,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坚固的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科学饮食健康生活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科学饮食健康生活论文篇1一、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我认为在今天这个社会中,人民越来越注重健康。
所以说,健康在与营养,健康饮食才能正确补充营养,营养对疾病防治以及衰老的过程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对晚年的健康状况更为密切,作揖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是相当大的。
因此,可以这么说,决定生命后期生理性或机能衰老程度,某种意义讲取决于营养状况,不是生存的年龄,也就是说吃得长寿。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由此可见,合理膳食是健康的重要环节。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结果表明,危害人类健康的大部分疾病是因饮食不当引起的。
人们在平日的饮食中,大多只注重食物口味和方便,但在营养、卫生、健康方面的考虑却不够周全。
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提倡健康饮食显得尤其重要。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
应用日常食物,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生理病理需要进行调理养生,不但能充饥,更能补充营养,有益健康,祛病延年,是人们乐于接受的养生方法然而,生活中,许多人对”吃“的学问了解得仍然不多。
对于吃什么,怎样吃,何时吃,才能最大地保证营养和健康,如何进食才算合理、科学,不但过于盲目,而且不求甚解。
于是,为了健康,很多人还在恪守着关于饮食的种种箴言;一些时尚的年轻人仍在追随着”时髦“的吃法。
但是你知道吗?有些看似合理的做法往往就是一种误区,那些让你一直深信不疑的饮食箴言,很多都是充满了片面性的谎言!”吃饱喝足身体才健康“”早餐不吃也无妨“”吃得好身体才强壮“等,这些不科学的认识其实都是危害健康的。
生活是一座天平,天平的一端是您的饮食习惯,另一端是您的健康。
您对良好的饮食习惯遵循多少,就能得到健康几何。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论文果汁啤酒的研究学生姓名:陈志超学号:20114061337任课教师:牛广财所在学院:食品学院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国·大庆2011 年12月果汁啤酒的研究陈志超摘要:果汁啤酒又称果汁啤酒混合饮料,是近几年来在欧美啤酒及饮料市场流行开来的新型饮料,是一种由啤酒和果汁、碳酸水相混合而成的新型饮品。
其主要特点是较纯啤酒增加果汁及甜度,降低了啤酒的含量,其啤酒含量比原啤酒类要低50-70%,增加了二氧化碳气的含量。
它的特色在于既保留了原啤酒的啤酒香气、酒精含量及苦涩口感,又增加了果汁饮料类的水果香甜滋味、口感和营养,同时由于增加了饮料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更富有碳酸饮料类的生动口感,该混合饮料口味新颖独特别致。
与醇啤酒饮料比较,增加人体所需的各种果汁中所含的营养元素,例如钾、钙、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因为酒精含量低,略带甜味,深受老年人、妇女、儿童及其他不胜酒力的人群消费者的欢迎,有益与身体健康。
啤酒作为饮料,在饮料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近日,我国啤酒业行家表示,为繁荣我国啤酒市场,满足消费者需要,,我国啤酒工业应以产品的多样化,适应不同的消费层次,不同消费人群、不同消费口感对各种啤酒的需求。
除了消费者喜欢喝的各种普通啤酒,黄啤、黑啤、干啤、和鲜啤外,还应增加一些特色啤酒。
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形态的转型大提高,享受品的消费需要也大大有所改善。
关键词:果汁、碳酸、营养元素、口感、健康据资料显示,果汁啤酒的发展大体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产品实际是果味啤酒,人们称之为麦精汽水,它是将啤酒稀释,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白砂糖和柠檬酸,再加入一定量的香料而制成这种果味啤酒虽有水果的风味,但其营养价值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的果汁啤酒是在啤酒中加入浓缩果汁或鲜果汁,增加了啤酒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其营养更加突出,口感也更加柔和,但稳定性较差而未得到推广。
第三阶段的果汁啤酒实际是果酿啤酒,是果汁与麦芽汁预先混合,再经发酵酿造而成。
食品科学毕业论文

食品科学毕业论文食品加工业是现代化生产技术的集中体现,而食品科学则是研究食品生产原料、食品加工和储存、食品营养价值及安全卫生方面的科学学科,关键在于如何保证食品质量的安全。
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愈加突出的背景下,就显得异常重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食品加工中的蛋白质水解与乳酸菌发酵对豆腐营养成分影响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水平的蛋白水解和乳酸菌发酵对豆腐营养成分中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活性酶的影响,探讨了蛋白质水解及乳酸菌发酵对豆腐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的影响,以期为豆制品的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持。
二、研究方法1、材料准备豆腐制作的原料为大豆,乳酸菌选用Lactobacillus casei。
2、试验设计将豆腐分为4组,分别添加微生物酶助剂和乳酸菌进行发酵处理。
实验组1-3分别添加蛋白质水解剂,第4组作为对照组。
3、分析方法(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采用Bradford法进行测定。
(2)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
(3) 活性酶含量的测定:采用比色法进行测定。
4、数据统计与分析试验结果经过图像化处理,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1、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酶助剂的实验组蛋白质可溶性明显增加。
特别是实验组3,在添加了一定量的蛋白质水解剂后,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了最高点。
可以得出结论:蛋白质水解剂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
2、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酶助剂的实验组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
特别是实验组3,在添加了一定量的蛋白质水解剂后,游离氨基酸含量达到了最高点。
可以得出结论:蛋白质水解剂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豆腐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3、活性酶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酶助剂的实验组活性酶含量明显提高。
特别是实验组3,在添加了一定量的蛋白质水解剂后,活性酶含量达到了最高点。
可得出结论:蛋白质水解剂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豆腐中的活性酶含量。
食品科学论文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是一门研究食物的组成、制作、保存和消费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食品科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论文将探讨食品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分析其在食品加工和消费中的应用。
一、食品科学概述食品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食物的生物化学、营养学、微生物学和化学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食物的成分、结构、物理特性以及化学反应等。
通过研究食物的特性,食品科学家可以提供有关食物的营养价值、安全性和质量的信息。
二、食品科学的基本原则1.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食品科学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食品科学家致力于研究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他们通过分析和评估食物中的毒素、重金属、细菌和病毒等有害成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
2. 食品营养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食物对人体健康的营养贡献。
食品科学家通过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评估其对人体的营养需求的满足程度。
他们还研究食物在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食品加工食品科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食品加工技术。
食品加工技术涉及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食品的过程。
食品科学家通过研究和开发各种加工方法和工艺,优化食品的质量、保鲜性和口感。
他们还致力于改进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
三、食品科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1. 食品质量控制食品科学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控制食品原材料的质量和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条件,食品科学家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他们利用各种分析技术和检测方法检验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添加剂和有害物质等,以确保产品符合法规和标准。
2. 食品创新食品科学家通过研究食物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可以开发出新的食品配方和产品。
他们利用食品科学的原理和技术,创造出更健康、方便和可口的食品,满足人们对食物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论文

我所认识的食品科学我的专业是生物工程,当我看到我的课表上有食品工程导论的时候,我觉得很纳闷,为什么我们学生物工程的要学习食品工程的知识啊,这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但当我上过这些课后,我就改变了这种想法——原来生物工程和食品工程是息息相关的,食品工程离不开生物技术,等我们毕业后,一些有关食品工程的工作也是我们择业的选择。
当“食品”这个词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当然不会觉得它陌生,因为它之于我们的生命来说说是必不可少的,它在我们的一生当中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虽然我们对食品很熟悉,但是我们所熟悉的大多知识食品的成品,而对于它的制作却了解甚少。
一种常见的简单的食品都会经过比较漫长的繁琐的工序才能变成我们在超市里看到的摸样。
就拿我们每餐都要食用的大米来说,最初始的工序就是选种,而这些就业牵连到育种,要选取优质的父本和母本通过各种交配的到最优的种子;然后是种子的萌发,要考虑到种子萌发的温度以及湿度;再是幼苗下种的过程,要考虑到幼苗的行间距,还有水量;紧接着在成长的过程中还要追肥、除虫以及补充养料等;稻谷成熟后就要采用机械收割,再用机械脱壳。
而这些脱过壳的大米还不能直接放到商场上销售,还要经过卫生部门的检查,检查合格后贴上商标才能成为我们在超市里看到的大米。
仅仅是生产一项大米就涵盖了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工程学等等一系列的学科,这说明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高深且复杂的专业。
食品科学不像一些前沿科学需要非常高端的科技,但是在生活中却是非常实用而且能够解决生活问题的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以食品科学和工程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健康、工艺设计与社会生产,食品的加工储藏与食品安全卫生的学科,是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科学与工业工程的重要桥梁。
现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是举足轻重。
就食品科学的涉足面而言,它也是一门博大的学科,它涉及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安全与质量、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等,涵盖了食品生产运输与保存的各个方面。
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最终五篇)

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最终五篇)第一篇: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参考随着社会的发展食科技技术也在不断成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本试验以鲜牛乳为主要原料, 添加杏鲍菇菌汁进行乳酸发酵制成保健酸奶,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配方, 结果表明菌汁添加量15%、蔗糖用量7%、接种量、发酵时间为4.5小时,产品的风味和组织状态较好, 色泽微黄, 酸甜适中, 口感细腻, 具有杏鲍菇特有的清香味和淡淡的乳香味,同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关键词:杏鲍菇;酸奶;保健食品:食品科学工程前言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DC.ex.Fr.)Quel]又名刺芹侧耳, 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
杏鲍菇的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宽2-12cm,初呈拱圆形,后逐渐平展,成熟时中央浅凹至漏斗形,表面有丝状光泽,平滑、干燥、细纤维状,幼时盖缘内卷,成熟后呈波浪状或深裂,因其子实体具杏仁香味和菌肉肥厚似鲍鱼而得名[1]。
在日本又有西洋侧耳、雪茸等美称, 其菌肉、菌盖和菌柄脆嫩, 味道鲜美, 具有杏仁香味, 风味独特, 故有“平菇王”、“ 草原上的美味牛肝菌”之美称, 是近几年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的珍稀食用菌之一。
杏鲍菇自然分布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摩洛哥、中国新疆和四川西部等地。
杏鲍菇的人工驯化工作最早始于意大利国家,并且获得了成功。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 目前福建、浙江、山东、河北、吉林等地已开始小规模生产, 并有大规模发展趋势。
开发杏鲍菇的深加工对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促进杏鲍菇的产业化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杏鲍菇是一种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需要有丰富的营养,特别是氮源充足,菌丝生长旺盛,产量更高[2]。
所以杏鲍菇食用价值非常高。
据分析, 杏鲍菇体内含有18种氨基酸, 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 且都是L-型, 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同时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和寡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科学导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木糖醇的研究及应用学院轻工学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年级食品13-3姓名学号***********木糖醇的研究及应用摘要:木糖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 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本文介绍了木糖醇性质,研究现状,生产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木糖醇的应用,并展望了木糖醇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合成;问题;应用一:主题概述木糖醇又称为戊五醇, 是一种多元醇, 分子式为C5H12O5 , 相对分子质量为152.15, 外观为白色结晶状粉末, 无臭味, 熔点为92 ~ 96 ℃, 易溶于水, 溶解度169 g(20 ℃ ), 溶解热-145.6 J/g, 热能16.99 J/g。
微溶于甲醇、乙醇、醋酸, 不溶于乙醚、氯仿。
木糖醇有一定的吸湿性, 味甜, 甜度相当于蔗糖, 发热量相当于葡萄糖。
广泛存在于果品、蔬菜、谷类、蘑菇之类食物和木材、稻草、玉米芯等植物中。
木糖醇可用作甜味剂、营养剂和药剂,在化工、食品、医药等工业中广泛应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发木糖醇项目主要是由于缺乏甘油,用其作为甘油的替代品,并且在当时开展了木糖醇在医学领域方面的研究,由于其具有保肝,护肺,降低酮体和增强糖尿病患者体力的功效,因而作为糖尿病人的辅助代糖品。
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国外健齿方面的研究早于我国,国外的木糖醇主要用于生产无糖口香糖。
上世纪90年代后,国际市场上的木糖醇需求逐渐增加,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人们呼唤着无糖时代的早日到来。
木糖醇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糖代替品,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其市场增长率令人可惜,2003年我国木糖醇产量超过1.2万t,出口约1万t,是世界第一生产和出口大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0%以上。
三:生产工艺木糖醇的合成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化学生物合成法和全生物合成法。
1、化学合成法目前,国内外木糖醇工业化生产方法主要为化学合成法,即用富含多缩戊糖的玉米芯、棉子壳、甘蔗渣、桦木片等农林和工业废料经酸(如HCl,H2SO4)水解成木糖后经纯化处理和加氢反应制得木糖醇。
化学合成法中木糖纯化工艺繁杂、酸碱消耗大;加氢过程需高温(115~135 °C)、高压(约6.5×106 Pa)、易燃易爆的高压氢气及对木糖溶液纯度要求很高的镍催化剂,基本建设投资及操作费用高,污染较严重。
化学法每生产1吨木糖醇要消耗玉米芯近10吨,耗酸3吨,耗碱2吨,活性炭120~150公斤,蒸汽30~50吨,水100M3以上。
针对化学合成法生产木糖醇工艺中要求高温、高压、昂贵的催化剂和繁杂的分离、净化工序的问题,国际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木糖醇生产的新途径——化学生物合成法。
2、化学生物合成法化学生物合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含多缩戊糖的农业废弃物(如稻草、蔗渣、玉米芯等)经稀酸水解后获得的木糖水解液,利用微生物将水解液中的木糖直接转化为木糖醇。
此法可省去结晶纯化木糖的步骤,与化学合成法相比,大幅降低了水、能源和木糖的消耗,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化学生物法制备木糖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通气量、木糖浓度、发酵方式、pH 值和温度等。
氧气是酵母发酵木糖产木糖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普遍采用两阶段控制溶氧法,化学生物合成法制备木糖醇过程具有不需要纯化木糖,也不需要高压设备,易于分离纯化等优点,但是,该法并没有解决目前以玉米芯等为原料生产木糖时存在的原辅材料与动力及酸碱消耗高、污染严重等问题。
此外,目前化学加氢设备与工艺已经很成熟,这种取代现实意义不大。
3、全生物合成法虽然以木糖为原料生产木糖醇的化学合成法工艺成熟及化学生物合成法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其水解制备木糖时因酸碱消耗高而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此外,由于玉米芯大量用于生产木糖醇、糠醛、食用菌和燃料乙醇,原料来源问题已经凸现,且价格一路攀升,使得木糖醇生产成本提高,从而限制了木糖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以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淀粉或葡萄糖为原料的全生物法制备木糖醇工艺备受青睐,该工艺的成功实施必然会降低木糖醇的生产成本,改变世界现有木糖醇生产格局,减轻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对我国木糖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与经济意义。
利用微生物发酵葡萄糖生产木糖醇一直是人们的梦想,但自然界中还没有发现能直接发酵葡萄糖生产木糖醇的微生物。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木糖醇存在于许多水果和蔬菜中, 但含量都很低, 直接提取困难而且费用昂贵。
木糖化学催化加氢法是目前工业生产木糖醇的主要方法, 虽然经过了不断的探索与改进, 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但这一生产工艺需要单独制氢, 并要在高温高压下反应, 工艺复杂, 安全性差, 成本较高, 污染也比较严重。
生物发酵法制备木糖醇能够节省能耗, 简化工艺, 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产品质量。
这些年, 研究者在发酵法制备木糖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取得了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
目前应用最多、转化能力较强的菌种为热带假丝酵母, 但伴随基因工程的发展, 将进一步筛选转化效果更好的微生物。
发酵设备也应进一步改进, 以便扩大生产, 提高生产率。
有报道称2009年唐传生物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利用生物发酵法制取木糖醇生产线第一期工程成功投产, 这是全世界第一家采用生物发酵法制取木糖醇的企业, 它标志着生物发酵法制备木糖醇逐渐迈向产业化道路, 但其工业应用才刚刚起步, 尚需探索和完善。
五:木糖醇的应用1、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由于木糖醇在体内的代谢与胰岛素无关, 故应用于糖尿病患者食品的生产。
木糖醇在口中有清凉感, 同时在口中不被细菌发酵生成乳酸, 对微生物是不良的培养基, 所以不龋齿, 可用于制作口香糖。
木糖醇做为食糖代用品具有独特的优点,木糖醇在食品加工时不会因加热而发生“美拉德”褐变反应, 这因为木糖醇与糖类不同, 没有醛基,不会和氨基酸发生反应使食品色泽加深。
木糖醇不受酵母菌和细菌的作用、不霉变, 可延长食品的保存期、所以木糖醇广泛应用在口香糖、巧克力、饮料、糖果等制品中。
2、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木糖醇能降低转氨酶, 是治疗糖尿病和护肝的良好药物。
有补充热量, 改善糖代谢, 不增加糖负荷、消除酮血症作用。
木糖醇在人体的代谢中不但不经过胰岛素, 而且还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所以木糖醇是糖尿病人良好的营养剂和辅助治疗剂。
它能增加糖尿病患者的体力, 减轻饥饿感及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减少胰岛素及其它降糖药物的用量。
同时也有抑制口腔细菌, 防止牙酸蚀的作用, 在医药工业中用于制造各种药物。
我国有3 600 万糖尿病人, 木糖醇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喜讯。
另外它能能增加肝中的肝糖元, 降低转氨酶, 改善肝功能, 起到护肝保肝作用。
木糖醇有较强的抗酮体作用, 静脉注射木糖醇对抢救酮体病人有较好的疗效, 并且是这些病人的热量补给剂。
木糖醇能仰制人体脂肪的生长, 所以长期服用木糖醇能起到减肥的效果。
在外科手术的麻醉剂中加入木糖醇可起到葡萄糖不能起的作用。
木糖醇在医药领域还有其他很多的应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木糖醇可用于生产有抑菌性质的表面活性剂;在合成树脂工业中, 用于生产多种醇酸树脂;在皮革鞣制行业, 木糖醇与苯酚、甲醛、磷酸等反应制得无色皮革鞣剂, 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及鞣性,且存放稳定, 不会氧化发暗, 用于鞣制白色皮革。
木糖醇可替代甘油, 应用于造纸、日用化工产品及国防工业中经硝化可制爆炸物质;与合成脂肪酸作用可制得不易挥发的增塑剂;木糖醇本身还具有乳化、分散、消泡等作用;它比六元醇的耐热性和抗腐蚀性能优异, 是应用前景较佳的重要乳化剂。
随着木糖醇在工业应用领域的扩大和生产的发展, 木糖醇需求量将有较大的增长。
4、在塑料工业中的应用木糖醇与5 ~ 9 个碳的脂肪酸经过酯化可制得耐热的增塑剂, 产品中三酯含量高, 相溶性好可用于鞋底、农用薄膜、人造革和电缆料等。
聚醚树酯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聚合物, 它是泡沫塑料、橡胶、粘合剂等的主要原料, 木糖醇可做为起始剂制聚醚, 是进一步合成硬质泡沫塑料的基本原料。
木糖醇做为聚氯乙烯电缆线的添加剂, 可提高绝缘性能。
5、在油漆涂料工业中的应用醇酸树脂是性能良好、用途广泛、价格便宜、合成油漆的重要原料。
但制备这种原料要耗费大量甘油和食用油, 利用木糖醇具有五个羟基的特点, 做为代用品可节约大量甘油和食用油。
木糖醇和塔尔油可制得较好的深色油漆。
6、在表面活性剂中的应用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新兴工业, 用量较大, 是化工、石油、轻工、食品、医药、纺织等部门的重要化学助剂。
它对促进反应、改善性能、提高质量有重要作用。
多元醇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山梨醇脂肪酸酯, 主要合成原料是山梨醇。
木糖醇和山梨醇都是多元醇, 物化性质极其相似。
所以木糖醇同样可以和山梨醇一样生成上述物质, 与山梨醇的化合物性质一样, 也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7、在牙膏中的应用目前木糖醇应用在口香糖中比较多, 且技术相对比较成熟。
通过咀嚼口香糖, 可以有效预防龋齿。
近几年来, 木糖醇开始应用于牙膏当中。
在牙膏中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单独使用木糖醇, 由于木糖醇具有很多和甘油、山梨醇相近的特点, 作为润湿剂可以和牙膏中的其他原料很好地混匀在一起, 起到良好的防龋效果。
②木糖醇和氟化物混合使用, 木糖醇和氟化物均有预防龋齿的功能, 但是两者的作用机理又不相同, 混合使用, 可以更好地预防龋齿的发生。
③木糖醇和中草药混合使用, 中草药一般具有独特的功能, 能起到镇痛、消炎、止血、保护牙龈等功能;木糖醇与之混合在牙膏中使用, 一方面能起到预防龋齿的效果之外;另一方面又能起到保护牙龈等功能, 更有助于口腔和牙齿的健康。
六:结束语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肥胖病、糖尿病等现代病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安全性高、口感好、不龋齿、不影响血糖值的功能性甜味剂木糖醇的需求越来越大,含有木糖醇的无糖食品必将会受到人们的青睐。
由于木糖醇的特殊功能,相信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它的开发和应用将会更加深入广阔,并将对国民经济和食品工业等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七:参考文献[1] 郑建仙.功能性糖醇[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6.[2]尤新.功能性糖醇[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6):1-4.[3] 成英, 闫书磊, 明立雪.木糖醇的生产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 J] .甘肃石油和化工, 2008, 22(3):18-21.[4] 王关斌, 赵光辉.木糖醇的生产与发展趋势[ J] .浙江化工, 2005, 36(2):25-26.[5] 纪延光, 高健.木糖醇合成新法[ J] .四川食品工业科技, 1996, 15(4):51-53.[6] 徐俊, 郑建仙, 葛亚中.木糖醇的发酵法生产[ 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3(5):44-49.[7] 黄静.木糖醇的合成、应用及市场前景[ J] .牙膏工业, 2009(3):36-38.[8] 张凤清, 张丽君, 周长民.木糖醇的特性及应用[ J] .当代化工, 2008, 37(1):92-95.[9] 李梅.木糖醇的生产工艺进展[ J] .石油化工应用, 2007, 26(6):8-11.[10] 吴春霞, 阚建全.酵母菌转化木糖生产木糖醇的研究进展[ 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7(3):110-113, 72.[11] 任鸿均, 张忠涛.木糖醇生产工艺的新突破———生物加氢技术[ J] .化工科技市场, 2007(2):42-49.[12] 张晓元, 王松梅, 朱希强, 等.热带假丝酵母发酵法生产木糖醇的研究[ J] .食品与药品, 2006, 8(11A):27-30.[13] 邓立红, 王艳辉, 张扬, 等.热带假丝酵母发酵生产木糖醇的研究[ 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4(3):37-40.[14] 林海, 许平, 周虹.聚乙烯醇(PVA)微珠发酵生产木糖醇能力的改进研究[ J] .四川食品与发酵, 2006, 42(5):27-31.[15] 王仲礼.前景广阔的食糖替代品———木糖醇[ J]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5,22(2):l-4.[16] 崔福顺, 李春花, 周丽萍.木糖醇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03, 25(4):298-300.[17] 尤新.木糖醇的功能及其食品应用[ J] .应用科技, 2009, 17(16):13-15.[18] 张宝成.木糖醇的由来及用途[ J] .化学教育, 2006(2):7-9.[19] 苑振云, 张如春.木糖醇的临床应用概况[ J] .河北医药, 2003, 25(6):453-454.[20] 杨远志, 杨海军.功能性糖醇[ 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4, 2(1):11-12.[21] 冯永强, 王江星.木糖醇的特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J] .食品科学, 2005,25(11):379-381.[22] 任鸿均.木糖醇的生产新技术及其应用[ J] .化工科技市场, 2005(2):1-6.。